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

大概是如今职场上最难受的状态。

尤其是那些年过35,还在普通岗位上打拼的中年人。

跟新来的小孩“卷”,你拼不过他们;

而再想往上升,又根本看不到希望。

所以,35岁+的普通岗,就没有出路了吗?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从一开始,就已经错了。

你想啊,一个公司里,管理岗就那么几个。

而工龄超过10年的员工,有多少?

根据“二八定律”的说法,能站到金字塔尖儿的人,只会是少数。

所以,人到中年没当上领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而你我需要做的,就是顺应这个规律,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场发展轨道。

从而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千万别拧巴着,非得不按客观规律出牌,玩儿命地去“卷”或者“躺”。

那样只会让你事倍功半,越来越难。

具体该怎么做呢?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插坐学院创始人何川老师的《何川讲透升职加薪》,就非常受启发。

如果你也刚好为“卷不赢、躺不平”而焦虑的话,不妨跟我一起向何老师学几招吧!

01 给你介绍位“老朋友”

老李(化名),是最近在网上跟我咨询的一位网友。

和大多数人一样,从大学毕业后,他就一直在一家公司打拼。

兢兢业业,十几年如一日。

眼看着年纪越来越往40岁靠,可到手的收入却没有年轻时的“增幅”了。

再加上家庭开销越来越大,一种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感觉,让老李的危机感,越来越强。

于是,他开始努力钻研管理学的知识,希望能尽快跃迁到管理岗位,打破眼前的困境。

然而,偏偏老天不作美。

连续两年的竞聘,他都以微弱的劣势,名落孙山。

更让老李堵心的是——

竞聘后,领导找他谈了几次心,话里话外的意思是:

部门管理还有一个空缺,只要你好好干,未来很有希望。

就这样,在领导的“大饼”之下,老李又任劳任怨地干了两年。

结果升职调令没看到,反而自己的身体健康频频出现状况。

“再这么拼下去,等不到升职,我就先废了!”

从那以后,老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三天两头地请病假,泡病号。

在班上也是能摸鱼就摸鱼,能干一下,绝不会动第二下……

结果呢?

自然是领导就更不待见他了。

渐渐地,老李就成了部门的“边缘人物”。

“我也想好好干啊,可你不能总画饼给我吃吧。”

“而且,我听说,那个空缺是留给一个关系户的。所以就算我卖了这条老命,也很可能是一场空!”

怎么样?

这个老李,你是否也似曾相识呢?

心里有“好好干”的劲头儿,却在客观现实面前,有劲儿没地方使。

更可怕的是,这种状态一旦形成常态,他以后的职业生涯,可真就悬了。

就像感冒。

你刚打了两个喷嚏,吃点药就能好。

但如果转成了肺炎,恐怕只能住院了。

发现了问题,尽快找到方法解决,才是正路!

所以,老李的问题,该怎么破局呢?

至少,他有3件事,做法是有问题的。

你觉察到了吗?

02 三不做

首先,不管多大年纪,只要没做管理,就不要花时间去学什么“管理学”。

放心,没有一个领导会因为下属懂管理,就给他升职加薪当管理的。

升职的前提条件,只可能是领导看到了你的价值。

要么,你对他有用;

要么,你对公司有用。

公司里那么多当官的,谁也不缺你那点书本上的理论。

所以,沉下心来,把时间花在本专业上,尽快做出突破,让领导看到你的闪光点,才是正路。

另外,混日子的做法,毁的只可能是你,对领导、公司不会有什么影响。

千万别以为公司离了谁就不转了。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每个人都是一条产业链上的螺丝钉。

换下你,替上他,人力成本几乎为零。

所以,即使跟别人赌气,也要让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

比如说,你完全可以把“为公司干活”转化成“为自己积累职业资本”。

从你的职业发展需要出发,有选择地聪明工作。

这样一来,你不仅越干越有心气,而且你也会在公司里,越来越引人注目,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青睐。

最后,请记住,即使升职无望,也不要给自己设立假想敌。

弱者才会一直找借口。

所谓的“关系户”,所谓的“留着职位”……即便是真的,对你的升职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领导想重用一个人,总会有很多办法实现的。

而这种捕风捉影的事情,除了让你徒增内耗,越来越走下坡路,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从老李的经历中,看到的3个“不要做”。

你认可吗?

很可能,你会说:这也不做,那也不做,那中年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儿呢?

别急,咱们接着聊~

03 三条破局思路

何川在书中介绍了一个“升职加薪七步法”,非常实用,也很详细。

当然,对于我们中年人来说,“7步”还是有点多。

我就稍微做了个归纳总结,咱们分成3个方面来仔细聊。

1、聚焦。

刚才我们说了:虽然你的目标是要升职加薪,但千万不要在管理知识的积累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说句你不爱听的话,到了这个年纪,如果没升上去,真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同时,我们的家庭压力,也越来越大。

所以,你现在最应该做的,不是到处去学新东西。

而是好好地将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做精!

因为,这些才是你的立足之本。

很多35岁以上的人被职场淘汰,不是因为做得少,或者做得差。

而是他们做了很多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事情。

虽然每天也很忙,却像浮萍一样,缺少根基。

一旦公司人力结构有调整,首当其冲的,肯定是这些人。

比如说,你是个技术开发。

那就把开发能力做深做强。

千万别今天研究怎么搞PPT,明天去学学演讲、考个MBA之类的。

甚至,拒绝一些成熟项目,多参与一些有挑战的项目,都能让你快速积累出新技能、新方法,提升核心能力。

2、搞关系。

在职场,一说到“关系”,好像就不是什么正经事。

实际上,如果你的协作能力很强,能与团队同事和谐共处,相互协作,也不会有太多危机感。

既然我们在专业上不拔尖儿,也没有个一官半职,那么,不如就让自己成为部门内最好的支持者。

开掉一个“人人都说好”的人,对于任何一个老板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如果你能在团队内游刃有余,那么与直属上级的关系,也一定不会太差。

你的能力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你是团队中,领导最信任的那个人。

他交待的每一件事情,你都用心去做,执行力强,懂得维护领导和公司的利益。

这样的人,不仅上级喜欢用,而且很可能随着领导的升迁,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如果以上两点你都做不到。

既没有深而精的专业知识傍身,又不能和同事、领导打成一片。

该怎么办呢?

那就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3、寻找新机会。

别误会,这里说的“新机会”并非只有跳槽。

尤其在今天,“一言不合就裸辞”,绝对不是我们的首选。

那该怎么找新机会呢?

一般来说,公司里出现一个空缺职位,HR首先想到的途径,就是内推。

没错,你的新机会,很可能就在你眼前。

但是,先别急着去打听隔壁部门“缺不缺人”。

而是要先给你自己来个彻底的工作梳理。

只有清楚了自己值几斤几两,你才能找到与自己更般配的机会。

不仅如此,通过对以往业绩能力的总结,你还能分析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准确定位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谋定而后动,衡量好了自己的价值后,你就可以开始寻找机会了。

书中将这件事分成了内部晋升、内部加薪、外部晋升、外部加薪四个维度。

比如说,内部加薪,重点就是要获得领导对你的认可。

所以,你要让他们看到你之前超额完成的工作,以及潜在的价值,从而获得领导认可,顺利加薪。

外部晋升呢,关键就是要让目标公司对你产生兴趣与信任。

针对对方的需求,你要能拿出打动对方的亮眼业绩。

最好还能找几个同行来给自己做背书。

在这一切都做到的基础上,再逐渐透露出跳槽的意愿,成功的概率就会大了很多。

04 写在最后

中年,的确是个容易迷茫,产生焦虑的年纪。

而且和年轻人单纯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不同,中年人的迷茫往往夹杂着纠结。

想放手一搏,结果没两天就熬不下去了;

想去创业,又怕万一失败,牵连全家;

甚至,我们不敢生病、不敢大声和领导说话……

但是,卡夫卡曾说过:我们称之为路的,其实不过都是彷徨。

谁不是第一次当爸爸、第一次过35岁生日、第一次“人到中年”?

有迷茫、有困惑,很正常。

只有手上有方法,大胆论证,小心尝试,迷雾必定会慢慢散去。

所以,你现在找到自己的方法了吗?你的中年,又有怎样的破局计划呢?

欢迎留言,我们讨论区里继续聊~

#微博新知博主##会在单位干一辈子的人#

增程式电动车,为什么又回来了?

原创 编辑部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2-05-26 22:59

以目前的电池技术,想要做到1000公里续航的同时,还能在几分钟充满电,同时还安全、成本低,完全不可能。此时,车企为了解决电动车的补能问题,通常会有三个选择:

大规模建设超充站,比如特斯拉

搞换电体系,比如蔚来

搭载增程系统,比如理想

所以,尽管我们总能在各种补贴政策看到一个概念: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但事实上增程式和插电混动在技术的出发点上是完全不同的。

插电混动的本质,是混动车;增程式电动车的本质,是电动车。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一家车企在宣传增程式电动车时,会说这是一台插电混动车。

增程式电动车并不是什么新事物,2013年的宝马i3、2014年的传祺GA5,都在并不怎么成功的探索后倒下了。但当时间来到2020年,当理想ONE同样在大家对增程式的质疑中,一路卖到了30万级中大型SUV的头名后,增程式仿佛又一夜之间焕发了新生。

岚图FREE、赛力斯SF5、问界M5、天际ME5、零跑C11、长安深蓝SL03、自游家NV……仅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已经看到近十款增程式电动车出现。

那个被视为“落后技术”的增程式,为什么又回来了?

押宝增程,并非迫不得已

很多人认为增程式是最简单的一种“混动结构”,直白说来就是在纯电动车上加一套发动机-发电机系统。

但是,如果要问一个问题:是把燃油车改成纯电动车容易,还是把燃油车改成增程式电动车容易?很多人可能会天然认为,应当是后者。其实,答案是前者。因为前者只需要油改电,后者除了油改电,还要油改油。

燃油车平台是以发动机为设计出发点,如果要更换发动机,再加一个发电机,整车布置、配重、模态的改变都是问题,更不用说在底部还要铺上足以行驶超过100km的大电池。动力系统的重新匹配、整车振动与噪音、行驶的平顺性,这些都难以在一台燃油车改造的增程式电动车上根治。
强行在燃油车上改造一台增程式电动车,投入产出比非常不划算。

所以,增程式电动车通常来说,要么是原生设计,即一开始就按照增程式电动车的目标开发,要么就是“电改油”,即在一个纯电动平台上,额外增加一个增程模块。

而这里就能看出增程式电动车对于车企最大的优势:性价比高。这个性价比,体现在车辆的生产性价比,也体现在车辆的营销性价比。

生产性价比,是指增程式电动车可以用容量较小的电池,来换取更低的成本与定价。与纯电动车没有500km续航都不好意思来见人相比,增程式电动车的纯电续航能到200km已经算很高了,电池用量相比纯电动车可以少用一半多,车子不必卖那么贵,也可以暂时放缓投入补能体系建设这件极度烧钱的事情上。

更何况,有理想ONE、岚图FREE等已经跑起量的增程式电动车,意味着相关的供应链体系也趋于成熟,后来者在这样的供应链体系下,产品开发的周期也会加快。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增程式电动车,突然会在同一时间段集中发布。

而营销性价比则在于,车企可以用“没有续航焦虑的电动车”、“1000km续航无忧”、“高速无需排队充电”等营销话术,去打造一个又能纯电行驶、又不用为补能而烦恼的产品形象,相当于同时去吃纯电动车与插电混动车的营销红利。

很多人会将插电混动与增程式电动对立起来,认为哪一种先进或是哪一种落后。但事实上,增程式电动车的源头是电动车,它更适合没有或者不愿在发动机动力系统上做过多纠缠的新品牌上,是以低成本解决电动车续航焦虑采取的解决方案。而插电混动的源头是燃油车,是为了延续内燃机生命,又能满足油耗排放法规和政策补贴的解决方案,更适合燃油车底蕴深厚的成熟品牌。

两种方案的战略定位、所需要的资源禀赋,完全不同。插混确实不好做,但好的增程式同样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来,并不存在因为做不出插混才去做增程式这样的说法。

把增程式卖好,从来不是靠“1000km”

在从政策导向转为市场导向的过程中,今天的插电混动车型正在朝两个方向分化:一个是把插电混动当燃油车卖,通过尽可能降低插电混动的成本与同级别燃油车竞争;另一个则是不断做大插电混动车的电池容量,直至纯电续航可以达到200km左右。

前者自然不必说,这是传统车企向电气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但后者则意味着,插电混动车与增程式电动车,在实际使用体验上,其实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因为长续航插电混动车的发动机可以参与驱动,在全工况适应性上可能做得更好。

所以,所有能把增程式电动车卖好的车企,没有一个是因为“增程式”三个字,也没有一个是只靠“1000km续航”打动消费者。

理想ONE,靠的是对全能家用车极强的理解;岚图FREE,靠的是这个价位难以寻觅的豪华与性能;问界M5,只要摆在华为店里卖,就是这辆车最大的招牌。

而为了解决增程式电动车,尤其是大尺寸增程式电动车在高速工况下油耗不低、动力受限的问题,车企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持续发掘增程技术的潜力,并在补能体系发展的前提下向纯电动转型,比如不见800V不撒鹰的理想;另一条路则是向全工况是影响更强的插电混动车发展,比如岚图的第二台车梦想家,就是采用了带有发动机直驱和混联驱动模式的DHT架构。

还是前面的观点,第一条路更适合没有或者不愿在发动机动力系统上做过多纠缠的新品牌,第二条路更适合燃油车底蕴深厚的成熟品牌。而大家的共同目的是,能在合理的性价比下,跑通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写在最后

你可以说增程式电动车是一个妥协于现状的过渡技术,但是如果这个过渡时间足够长,那么过渡技术其实也就没那么过渡了。

不牺牲安全下的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池单位成本的下降、高效补能体系的大规模建设,这几条里面哪一条都不是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的。那么一台能做好效能与行驶品质的增程式电动车,一台能在增程系统以外提供超预期价值的增程式电动车,一定有它的生存空间。

【中国社科研究学术之伤:缺乏经验和理论对话的能力和意识】
罗梁波:学术之伤,文章之痛,期刊之痒

无论是学术文章、期刊,还是从事其中的人们,无不处于一定的权力、功利、关系之中,都是这些复杂立体的社会网络之中的一个结点,这是学术文章、期刊承受的体制之重。然而,无论如何改革、如何开放,体制之变皆应建立在尊重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现有体制之下更多地尊重学术发展规律或许是最现实的选择和可能。

将学术与期刊的不足归于体制恐怕是逃避责任的说法,学术与期刊终归是属于高度自主创造性的产物。内痛比外伤更加沉重。这种内痛,乃是对于学术本原和规律的反思,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社会科学(本文不讨论人文科学)研究的学术之伤、文章之痛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缺乏经验和理论对话的能力和意识。

经验和理论的对话包括四种情形:经验指向理论;理论指向经验;经验与理论对话;理论与经验对话。以实体化、框架化、复合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方式开展学术研究,这是学术与文章未来发展的关键,也是考量经验和理论对话的五个维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文章在这五个维度都是极端的贫乏。

我们的研究无法作出实体性贡献。实体性贡献在于发现、解释、分析或解决真问题,而我们的学术研究,问题导向不强,大多数是无问题、假问题、伪问题、太大的问题、太多的问题、重复研究的问题,何来研究之贡献?社会科学研究有两种贡献几乎为零的研究类型在流行:盛行列举式研究,无逻辑结构地罗列,问题1234……,意义1234……,特征1234……,成因1234……,对策1234……,等等;学术研究还有一种“理想国”式的“伪规范研究”,人人自视治国平天下者,臆想着指点江山,坐而论道,天马行空,用理想之国规范现实治理,直接用一种研究的规范体系简单粗暴地要求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此两种研究毫无研究学理可言,学术气息何在?研究贡献何在?

我们可从学术文章结构看研究的规范化。一般来说,规范的学术文章基本按照“六段论”体例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说明研究主题、研究意义和核心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之文献基础,通过文献综述确立研究参照系,形成理论视角,建立研究工具,展开理论对话(理论对话贯穿全文);第三部分是研究之逻辑基础——研究设计和研究思路;第四部分是研究分析过程的核心呈现(量性研究依照公认范式,质性研究和理论研究依照逻辑链或逻辑结构);第五部分是深入全面系统地再讨论和对话;最后部分是结语,并进行基于问题的解析模式构建或基于一般性(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建构。试问,我们的学术文章有多少能够做到“六段论”体例,又有多少做到充分的理论和经验对话?

我们的研究精细化严重不足,理论和经验的对话过于粗糙。理论与经验的对话首先要有对研究文献的梳理,现在的学术文章没有就文献综述的运用达成共识,在少量的文章中其文献梳理也仅仅限于两个方面:确立研究的坐标,明确研究的异域、异法或异质性;或形成理论视角,建立研究工具。文献综述的作用和意义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建立研究的参照系,确立理论对话框架,在此基础上按照支持的逻辑、反对的逻辑、比照的逻辑进行贯穿全文的全方位理论对话。理论对话如果只是局限于文献综述或陈述中使用,那就过于狭隘了。这只是从理论对话角度讲的研究精细化,精细化还包括研究框架的使用、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的把握、研究逻辑和行文逻辑的设计……我们的学术文章,我们的期刊,我们的学术体制和学术规则,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理论和经验对话,需要学术研究在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基础上实现整合融合,这就是研究复合化。现行学术研究基本是沿着“技术理性”、形式的合理化和“价值理性”这三种取向展开,只是各有侧重,整体来说各个学科在技术、形式和价值三个基本层面普遍缺乏有效互动和有意义的对话,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和方法来解决技术、形式与价值在本学科的整合问题,这严重损害了各个学科的发展。研究的学术基础主要有三种:文献、经验和逻辑。研究者对文献、逻辑与经验的把握水平不仅体现了学术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的运用水平,而且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精细程度和发展水平。总体上看,一项研究同时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结合各种学理取向、综合各种研究基础都是有可能、有必要的。能称为真文章、真学问,单单做好一个方法、基础和学理还只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基础的相互融合,这也是对学术研究及研究者更高层次的考验和要求,对学术视野的开拓、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增长乃是更大的支援;至于作为学术研究的最高层次,不拘于形式与方法约束的“坐而论道”,是对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基础融合的超越,而非跨越,这恐怕是学术至高境界,非一般学术功力所能为。

研究内容和过程的提升仍然依赖于研究方法的严谨的复合运用和创新,而研究的结构和逻辑形式依赖于使用理论框架来改善。理论框架可为各学科提供研究进路的支撑,是解决宏观理论和经验世界连接的有效工具。理论框架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形成一定的研究视角、参照系和研究工具,针对特定问题或选题建立关于学理逻辑结构和路径的系统化理论解析模式。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陈述:作为研究参照系的对话框架;作为研究工具、研究逻辑和路径的研究框架和逻辑框架;作为研究结论的结论框架。我们的学术研究应在文献综述、理论对话、研究工具、学理逻辑结构、研究路径、阐释表述、解构主张和结论陈述等诸多方面全面树立框架化的意识和强化框架的使用。当前的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存在缺乏使用理论框架的意识,即使使用空间也很有限。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框架是一项研究能长久保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学科借助自身的理论和经验积累形成一个个有效的理论框架而发展起来。

作为对学术与文章的无限期望,我们认为:无问题无以做研究;无方法无以治学问;无规范无以成文章;无基础无以为源头;无框架无以显逻辑;无长度无以上层次;无精细无以提水平;无认真无以办学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引自:美国史教学与研究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知道自己很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从小到大没有好朋友,短暂相处我能如鱼得水,长时间的却从来没有结果,现在他还是我的快手和抖音特关,也是我酷狗唯一关注的人,他有时会
  • 没成想只能打赏留不了言 我想那就算了 没想到收到打赏的他还@我 给我道谢[傻眼] 都不容易吧 想喝奶茶的顾客和不小心摔倒的送餐员 都不容易吧罗翔说:“只要不关注
  • chongerfei722644,详情沟通、视频看房#纽约转租##纽约求租##纽约留学生##新泽西##新泽西转租##新泽西租房##纽约[超话]##任嘉伦[超话]
  • 他们都想将稀有元素给据为己有,最好就是独一家,最不济也得让同级数的人当中,谁也拥有。[开学季]期待你的关注✨#玩家龙年接好运##游点热闹##王者龙耀许愿池# 每
  • 所以,要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起对自由伸展和开放性项目的兴趣。而那些具有沉重的负荷、收缩的运动,如举重、哑铃、摔跤、长跑等,对于孩子的身高增长是不利的。
  • 刘波与许晴的爱情开始的开始是甜蜜的,后来的后来结果难免令人唏嘘。刘波全身心地投入这段感情,还为许晴在北京买下了价值3000万的四合院,这成为二人诉说甜言蜜语的爱
  • p4是我发给快递员买家的开箱视频,然后快递员发现胶带是贴在订单上面的,要知道是不允许快递员把胶带贴在订单上面的,不然会反光扫描不上[微笑][微笑]p5买家承认第
  • 但当我七绕八绕,登上64层时,我已经困的七荤八素,当一排泰国服务员仿佛电影里一般对着我们“萨瓦迪卡”时,整个夜晚的荒诞达到了顶端。夜游湄南河之后打不上车,只得步
  • 截稿日期理论上是是2月12日,但是如果您有特殊情况可以告知群内主催,欢迎各位来参加~#那由珂波##那珂##nykn##cozmez##比熊[超话]#比熊超话官方
  • 可是()指的是捉急啊……【见p8】不妨直接去我主页查找12月24日至25日的微博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连发好几条都是在讲捉急 而此人却模糊所谓说辞“那请问你想骂谁
  • 在剧作层面,密集的对白(或争吵)所涵盖的信息量(也作为某种生命之充盈)远超出一般电影所应该取舍的,但是无用的言语恰好弥合了“作为真相的证据电影”面对更宏阔现实生
  • 置顶3.0=巡,称呼随意搞二次元的,不混圈也不太社交,配图是我家很萌的粉黑产品请看◇主页浓度1⃣️oc/pc:会掉落一些碎碎念和稿图,发的图都是约稿请不要使用2
  • 我一直知道电影竞争很残酷,没有一部完美的电影,所以有不同的声音我能理解,但是看都不看就烂片二字,减肥二字,我只能说要么内涵有限不能理解普世的情感,要么闭眼黑。首
  •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中某些核心的部分真的会是十分恒定的东西,♟一直就是这样子,这样……我有事情要做所以不能死,我嘎嘎乱杀,但如果你是我重要的人,这里需要留下一条命的
  • #喜欢看书的我[超话]# 《折磨三年归国,丞相哭红眼》司徒鸢裴寂《殷阙穆无忧》 《炙热滚烫/麝香子》洛鸢顾山河沈斯年《魏胤叶宛》 《桑初禾陆烬时》《桑岑陆闫亭》
  • 这句话好像也在敲醒我自己,我的标准即是我,不能按照别人的时间表来,我是我自己的码头震撼我好久,我没办法让所有人都和我一样珍惜我,但是他们却很容易和我一样轻贱我。
  • 知道怎么尊重人还在那里可怜江澄骂阿羡呢,江澄没那么好,魏无羡的命也是命,魏无羡还清了,魏无羡不欠任何人,澄粉魔怔了吗?是是是,江澄傲娇,傲娇到亲手去解决自己最好
  • 但我認為像他這樣的人,從他在球場內外的表現來看,你會希望他贏得一些東西。你希望這個人贏得一些東西,因為他應得的。
  • 葵有时候能抓拍到米某些带起涟漪的瞬间(p1-2) 还有一套黑白的车里的照片 但我没有找到在他的镜头下 有时候米松弛得 悲悯得像一只风暴中几近放弃的蝴蝶这种氛围在
  • 总有些遗憾的际遇,总是有事后的伤感,其实最近总是偶有所感,不知道是不是心差不多静一点儿了,其实以前总想和很多人长篇大论,或是抒怀,或是解惑,更多可能是请求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