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死而活过!

文/曾 一

"我是谁"?

最早由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提出的这一哲学的终极之问,历来众说纷纭,看似简单之极的问题至今无一公认的标准答案。

究其原因,不外乎人太复杂了,人为被造之物,可人又在不停地造物、造福和造罪。如上帝所言:"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猜透呢"?
我在弗洛伊德的"三我"(本我、自我、超我)中没有找到"我是谁"中的那个"谁"。

我今求助于海德格尔的思,看能否循他与众不同的独一之思径找出仍在隐匿中的"我是谁",至少也应发现这个狡猾无比之徒的藏身所在。
海德格尔之思,首先是本源之思。

何谓本源?存在的本真状态。海氏之思功莫大焉在于,他重新找回了被人遗忘达数千年的古希腊人的"存在"。他溯本求源,思入在的深度和广度迄今无人能及。

存在是世界实体的诸在者之存在又是诸在者得以存在的根据。人是诸在者中的一员,但人的"我在"与他在并非平行的关系,人是上帝之下万物之上的存在者。人是诸在者中最特殊的在者,是万物之王,人不是亲临现场而人在即为现场,人于在时不断反躬自问,"三省吾身",从"我"的生存来领悟我自身,进而认清和把握存在。
"悟",这个汉字很有意思,折散来看,它由心、五、口三部分构成,悟是心思之悟,同时也要依靠悟者的五官提供感性的信息,而最终经由口之言说来表现所悟之物。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唯有词语才让一物为它所是的物显现出来,并所以让它在场"。人对世界本源及自身的"悟"和展示,必须通过思来达成,而思又必须以词语即语言的形式"三思而行"。所以,海德格尔之思又是语诗之思。
海德格尔之思是语诗之思,此处要注意我故意造的"语诗"这个新词,是"语言之诗化"的简称,但其间含有语言自带诗性的意味。

后晚期的海氏之思,十分重视研究荷尔德林、里尔克等人的诗歌,其思破天荒地悟到并道说出:诗对人之存在的栖居及筑居不可或缺的意思。诗在海德格尔那里几乎等于他的思,诗所求的敞亮正是思所求的解蔽。"一切艺术本身就其本质而言都是诗"。一切思想又何尝不与诗暗通款曲呢?亦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问题可由一个数学公式来完美解释。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问题也由一行诗找到解释的思径。

海德格尔后来特别喜欢以语言的诗化来运思,这不仅没有减少思之敏锐,反而强化了思的纯粹和深广。在海氏之语思中,"人活在自我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言故人在,人在因人言。不让人言,无异于对人之否定。如前所云,人是万物及自身的悟者,而海德格尔的语诗之思又让我感悟到:人还是自在与存在的言者,而且由这个悟一一言一一行的过程,人之为存在者之在才得以确证。
海德格尔之思是"此在"之思,他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哲学,而是独一无二仅属于海氏名下之"我思"。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已为海德格尔改写成了我在因我思,我的意思是说:海氏之思是他有别于所有哲人的独特建树,也正是这一"我有他无"之思如人脸可供识别一般,使海氏之我成为"我在","我在"即是"死而不亡者寿"(老子)之在,是人作为必死者之精神生命的延续。推而广之,于海德挌尔适合的"我在因我思",同样普适于其他人,只是"我"不一定作为独特的思者而在,也可以作为"行者"改写为"我在因我行"。例如一个桥梁工程师,参与建造了一座长江大桥,作为造者的他,必有从被造物桥中体悟到"我在因我行",这恰似果树从结果中补全它丰满的存在感。因为人即"此在"之在者,所以对海氏的此在之思当作更多了解。
"此在"是此地此刻此人之在,犹如"到此一游"之在,游客将这四个字和自己的名字刻于树皮或者石碑,游客走后,尙存的字迹却显现出"此游"已无游人,此在已变不在。此在,即有限的在,必有一死的暂在。与此在者必死的不自由相对应,此在者又是一个自由的思者、行者和言者。并且,此在是以自身来作为根据的存在,也只有自由的存在者才有承担自身的责任。作为自由存在的"此在",它以非现成的此在宛如一张白纸来任意涂鸦,积极抑或消极地作为此在自身的构成。

换言之,柏拉图问"我是谁"时,在此我可以回应他说:我谁也不是,又谁都可能是。比如前去为小男孩庆生的老人,说这个小帅哥将来可能是总统也可能是超市的一名保安,还有可能是以艺术乞讨的街头画家,这并未错得离谱太多。但此在的自由,必以"此"为边界,这便是人有限的此生此世的寿命之谓大限。
正是从"此在"之思中,海德格尔将此在者的人道说为:向死而生。我不懂外语,更别说德语了,但我懂一点中文,我觉得把这一海氏经典人生观翻译为"向死而生"也好,"向死而在"也罢,都显得不尽完全,不一定合乎海德格尔德语原文之本意。

因为海德格尔之思,从不把人之"必有一死"视为外在于人自身之物,仿佛"死"在此在的外面和前面,所以才要去"向"一一朝向一一那个"死"。

我联想到,老子对人生百年的道说以"出生入死"名之,就比译者所用"向"字来得高明,也与此在亦即在此更为吻合。从老子之说,应知作为此在的人基因中含有死因,人一生下来被抛入世界便于生命的过程同时开始了死亡的过程,人知晓此在正是变化中的不在此,恰似一次性拧紧发条的手錶必有走停的时刻。人因死为生,追求在此在中活出一个"在此"的人的样子。因此,我认为,把原译"向死而生"改为"因死而生"似应更加与海德格尔此在之思原意相符。

我在去年鉴于疫情严峻写下一篇所谓"自祭文"发在微博上,结尾四行诗与此有关,转录如下:
锦瑟弦将断,
追忆无限多。
呜呼且哀哉!
因死而活过。
是的,人因死而生,因死而活过,即以此在有限的时间响应存在本身之召唤,让存在于此在中现身到场,当存在以接纳包容的方式对此在开启,大地与天空涌向终有一死者为邻,使"我"之此在变为在此,而若无"我在",又何有"在此"?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以往凋谢过。"无以计数的人作为肉身生命个体早已不在,在此变为不在,然而他们作为先祖的基因在子子孙孙无尽的繁衍中留存下来,他们在大地上诗意的栖息之居所留存下来,其筑居的技艺和活力也保存在其中;作为此在者,许多人"死而不亡",其不朽的精神生命(例如老子、海德格尔等等)在文存经典中依然如"我在""在此"与生者相伴,共同构成绵延不断的人类历史长河,构成这人类世界所思所言所行之生生不息。

2022.5.23.云溪伴石居
注:本文编选自曾一书稿《我在之思》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的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

由此,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四 季 之 义 大 矣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正因为古人细心地观察到了“云行而雨下,于是万物在变化中成形”这种自然现象,人们才能进一步用心地将天地之间的自然现象,迁移至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达致一种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中观乎人文的超级境界。

“行云下雨”是天地的因,“万物因此而发生变化并塑成自己的外貌”是天地之因在生物界和人类界结成的果;

没有人类对天文、地理和四季的体验、感悟、观察和模仿,人类就无法清楚地认识天地、认识自己。

《周易·彖》说:“刚中而柔外。”对天地来说,这句话是说天道内刚外健,而地道则内阴外柔;没有内在的强大刚健,哪有天道外在的自强不息、运行不已;

没有内在的阴顺宽厚,又哪有地道外在的柔美和谐、滋养万物。

对四季来说,这句话是说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春季和顺宽展、万物复苏,夏季则火烈暑酷、困苦难耐,秋季回归天高云淡、宜人醇厚,冬季再轮为冰雪严寒、人境艰难。

对人类来说,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要内心刚强而言行和蔼,或内心强大而外表温和,或内心坚固而外表不争,或言语柔和而行为果决。

四季范畴中的天德之美和地德之美,总是受到古人的推崇的。

所谓天德,就是天的德行,就是天的特质,就是天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所谓地德,就是地的德行,就是地的特质,就是地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没有太阳的供暖和行云施雨,就没有大地上的万物生长;没有大地的承载和滋养,万物也无所归依、无可生长。

但在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中,至为重要的,则是对天地、四季内美不彰品德的推崇。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告诉人们,智者是不会夸夸而谈的,夸夸而谈的人不是智者。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告诉人们,君子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是告诉人们,天地有大美好却不张扬,四季有确定的法则但不议论,万物有既定的规律但不说出来。

在中国古代的智者看来,一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丰,地位再高,助人再多,贡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过四季和天地,既然对万物和人类做出那么大贡献的四季和天地都内美不彰,人类的一点小小成就,还值得自恋其中而夸耀不已吗?

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春天来了,万物萌芽;夏天到了,万物度暑;秋天来了,万物成熟;冬天到了,储藏整备。

既然季节如此,人类做起事情,不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吗?

如果春天来了,不去耕种,秋天到了,不去收获,那还有不失败的吗?

迁延至人生,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机会来了,要敏捷地抓取;时机不成熟,就不能勉强作为,而要厚积厚攒,待时而发。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人们从四季,以及太阳、月亮和天地关系中,总结出阴阳、刚柔的哲学理念,并精炼扩大,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和法则。

在古人的眼光中,阴阳和刚柔,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还是无所不包的;不仅仅是绝对的,而且是相对的;不仅仅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物极必反、循环不已的。

冬天冷到了极致,就会转暖,夏天热到顶点,就要转凉;人生也是如此,顺到不能再顺时,就会反转,霉到不能再霉时,就要反弹。

《周易·系辞上》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这是告诉人们,事物都是从起点开始又返回作为终点的起点,这才是死与生的道理。

因此,事物过顺,就要警惕它向不顺反转;而事物不顺,就要努力,以进取和积累迎接反转的到来。

《庄子·则阳》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这是告诉人们,阴阳相互映照,相互包纳相互呵护;四季轮岗,相互促生你衰我盛。顺境不是永远,困境也不是终点,它们都只是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努力和追索才是永恒的。

正是有了古代的智者对日月、天地、阴阳的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和提炼,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逝去的已经不只是汛期泗水这个泄洪道里的浊水了,而是复加了时间、空间、喟叹、社会、人生、期待、责怨等等的情感之水了。

孔子期待的能跟弟子们一道享受的“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身,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的天然境界,也已经不仅仅只是春天、游水、儿童、拉风、飙歌和新衣服等等关键词了,而成为对一种理想社会生活的渴求和描述。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眼里,最高等级的善或最高等级的善人就像水那样,水滋利万物而不与之争夺,位处大家都不愿意待的低洼地,因此水的品质已经十分接近于宇宙的最高规则了。

在老子的视野里,这水已经不是自然之水,不是地表之水,不是理化成分的水,不是喝了只能解渴的水,而是哲学之水、文学之水、情感之水、观念之水和养心之水。

《庄子》在天地四季中追求的是一种仙童般的悠然和凝静,是一种“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的超然境界;

在庄子的视野中,游世于天地四季之间是人生的实境,游心于天地四季之外才是人生的至境;守神凝静,形体自会康顺;安顿好自己的内心,精神自会生长。

也正因为古代的智者为我们挖掘了如此丰富的天地、四季的大内涵,我们在体验四季、感受天地的过程中,才不再显得那么浅薄、粗心而浮躁。

我们挎着竹篮走进原野时,我们不仅仅是走进了原野,而是正在走进农耕文化的腹地;

我们看见刮风下雨时,我们知道那并非只是在刮风下雨,那也是阴阳交合、刚柔互转;

我们捡拾一片地皮时,我们不只是在捡拾一种野味,我们也会感叹大地对万物的滋润和养育;

我们挖起一棵荠菜时,我们知道我们并非只是在挖起一棵野菜,我们会想起为了食品安全而以身试毒的先人;

我们在开花的蒲公英附近休息时,我们会想起不竭泽而渔的道理;

我们走在无人而沉寂的原野里时,我们则将懂得何为心静如水、顺天而应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的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

由此,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四 季 之 义 大 矣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正因为古人细心地观察到了“云行而雨下,于是万物在变化中成形”这种自然现象,人们才能进一步用心地将天地之间的自然现象,迁移至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达致一种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中观乎人文的超级境界。

“行云下雨”是天地的因,“万物因此而发生变化并塑成自己的外貌”是天地之因在生物界和人类界结成的果;

没有人类对天文、地理和四季的体验、感悟、观察和模仿,人类就无法清楚地认识天地、认识自己。

《周易·彖》说:“刚中而柔外。”对天地来说,这句话是说天道内刚外健,而地道则内阴外柔;没有内在的强大刚健,哪有天道外在的自强不息、运行不已;

没有内在的阴顺宽厚,又哪有地道外在的柔美和谐、滋养万物。

对四季来说,这句话是说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春季和顺宽展、万物复苏,夏季则火烈暑酷、困苦难耐,秋季回归天高云淡、宜人醇厚,冬季再轮为冰雪严寒、人境艰难。

对人类来说,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要内心刚强而言行和蔼,或内心强大而外表温和,或内心坚固而外表不争,或言语柔和而行为果决。

四季范畴中的天德之美和地德之美,总是受到古人的推崇的。

所谓天德,就是天的德行,就是天的特质,就是天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所谓地德,就是地的德行,就是地的特质,就是地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没有太阳的供暖和行云施雨,就没有大地上的万物生长;没有大地的承载和滋养,万物也无所归依、无可生长。

但在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中,至为重要的,则是对天地、四季内美不彰品德的推崇。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告诉人们,智者是不会夸夸而谈的,夸夸而谈的人不是智者。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告诉人们,君子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是告诉人们,天地有大美好却不张扬,四季有确定的法则但不议论,万物有既定的规律但不说出来。

在中国古代的智者看来,一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丰,地位再高,助人再多,贡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过四季和天地,既然对万物和人类做出那么大贡献的四季和天地都内美不彰,人类的一点小小成就,还值得自恋其中而夸耀不已吗?

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春天来了,万物萌芽;夏天到了,万物度暑;秋天来了,万物成熟;冬天到了,储藏整备。

既然季节如此,人类做起事情,不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吗?

如果春天来了,不去耕种,秋天到了,不去收获,那还有不失败的吗?

迁延至人生,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机会来了,要敏捷地抓取;时机不成熟,就不能勉强作为,而要厚积厚攒,待时而发。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人们从四季,以及太阳、月亮和天地关系中,总结出阴阳、刚柔的哲学理念,并精炼扩大,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和法则。

在古人的眼光中,阴阳和刚柔,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还是无所不包的;不仅仅是绝对的,而且是相对的;不仅仅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物极必反、循环不已的。

冬天冷到了极致,就会转暖,夏天热到顶点,就要转凉;人生也是如此,顺到不能再顺时,就会反转,霉到不能再霉时,就要反弹。

《周易·系辞上》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这是告诉人们,事物都是从起点开始又返回作为终点的起点,这才是死与生的道理。

因此,事物过顺,就要警惕它向不顺反转;而事物不顺,就要努力,以进取和积累迎接反转的到来。

《庄子·则阳》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这是告诉人们,阴阳相互映照,相互包纳相互呵护;四季轮岗,相互促生你衰我盛。顺境不是永远,困境也不是终点,它们都只是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努力和追索才是永恒的。

正是有了古代的智者对日月、天地、阴阳的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和提炼,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逝去的已经不只是汛期泗水这个泄洪道里的浊水了,而是复加了时间、空间、喟叹、社会、人生、期待、责怨等等的情感之水了。

孔子期待的能跟弟子们一道享受的“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身,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的天然境界,也已经不仅仅只是春天、游水、儿童、拉风、飙歌和新衣服等等关键词了,而成为对一种理想社会生活的渴求和描述。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眼里,最高等级的善或最高等级的善人就像水那样,水滋利万物而不与之争夺,位处大家都不愿意待的低洼地,因此水的品质已经十分接近于宇宙的最高规则了。

在老子的视野里,这水已经不是自然之水,不是地表之水,不是理化成分的水,不是喝了只能解渴的水,而是哲学之水、文学之水、情感之水、观念之水和养心之水。

《庄子》在天地四季中追求的是一种仙童般的悠然和凝静,是一种“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的超然境界;

在庄子的视野中,游世于天地四季之间是人生的实境,游心于天地四季之外才是人生的至境;守神凝静,形体自会康顺;安顿好自己的内心,精神自会生长。

也正因为古代的智者为我们挖掘了如此丰富的天地、四季的大内涵,我们在体验四季、感受天地的过程中,才不再显得那么浅薄、粗心而浮躁。

我们挎着竹篮走进原野时,我们不仅仅是走进了原野,而是正在走进农耕文化的腹地;

我们看见刮风下雨时,我们知道那并非只是在刮风下雨,那也是阴阳交合、刚柔互转;

我们捡拾一片地皮时,我们不只是在捡拾一种野味,我们也会感叹大地对万物的滋润和养育;

我们挖起一棵荠菜时,我们知道我们并非只是在挖起一棵野菜,我们会想起为了食品安全而以身试毒的先人;

我们在开花的蒲公英附近休息时,我们会想起不竭泽而渔的道理;

我们走在无人而沉寂的原野里时,我们则将懂得何为心静如水、顺天而应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对在家门口上班的人,是没啥影响,那么多个人,每天无所事事就给关着,菜又涨价,水电不要钱的?封了几天, 我妈今早都疯了,人一被困着,就会烦躁,易怒,抓狂,这是正常
  • 香味儿浓郁~现在想起都直吞口水·Psss:对了,他们家门口还有一个小院子,傍晚的时候来,就超级出片,有一种“假装在京都”的即视感;蹲式的服务也完全碾压同级别的自
  • 三、虽间杂有实话,别人已不再信你。#每日一善[超话]#[心]#阳光信用#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 《世间最美的相遇》文:逆光之恋世间最美的相遇是惊鸿一瞥虽然不知道你是谁却无法忘却那一曲相思世间最美的相遇是心与心的际遇你用一千年的离歌温柔了生生世世的相知红尘深
  • #新入荷# Make up for ever哑光高光h100✔️年轻妹妹不需要知道什么哑光高光、膨胀色……曾经我也是这样,现在都知道了,并且是刚需。因为用完这款
  • 你做到了!我的全能创作Queen,我没有办法想象你经历了多少,除了欣赏更多的是心疼[悲伤]但没关系,以后有鱼们在,我们不走的,以后的路有我们陪你,你就只管做自己
  • #隐家家居# #室内软装# #室内家居装修设计# #室内那些事# 今天给大家讲讲卫生间设计,对于大部分国内的家庭来说,卫生间是最不容易花心思去布置的,但是实际上
  • 于是卖空调的就说这事情跟他没有关系,他认为电源线本身就不是他们放的呀,而装修公司的监理表示,对于这个结论他有怀疑。 金女士提出去做检测的要求无可厚非,她也是为了
  • 10月杂记即使不顺,也想记录下来人生嘛,总是顺风顺水就不够有滋有味了国庆去了南京,过了一个超级美丽的假期但是膝盖膏药过敏国庆结束,正准备跳舞呢结果万菱汇门口摔了
  • #任嘉伦[超话]#靠近光,收集光,成为光,越来越温暖闪耀。#每日一善[超话]# [绿丝带]#阳光信用# [绿丝带]#每日一善# 人生如路,需有耐心;心中坦然,所
  • 能知足,便常乐,晚年过的乐呵呵。 爱也空,情也空,换来眼泪和哭声。
  • 人的相遇是不言而喻的同谋,孤独是沉默的无尽回响,消失的人是生命中鲜活的裂隙,在场的人永远无法走进你的眼睛。《又到一年毕业时,又到一年的毕业季》课间的钟声还是依旧
  • 侣乐康小分子肽不是药 也不是保健品,它是功效性食品,比食品还安全,而你却犹豫!代理以前有肋涨现象,现在都没有肽对已进行放、化疗的病人有快速补充营养,提高身体兔
  • 握不住的沙子,勉强了会痛苦,扬开了会遗憾,怎样的一种选择,都是悲伤。握不住的沙子,勉强了会痛苦,扬开了会遗憾,怎样的一种选择,都是悲伤。
  • 磨牙后推尤其适合通过隐形矫正来操作,对比起钢丝牙套,无论是力量的控制还是传导,都更加准确。其实推磨牙向后和拔牙以及扩弓、片切等都是用来解决牙列拥挤的方式,至于哪
  • 就像在路边遇到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人在骂你,你也不知道这人是从哪来的,但他就是骂得理直气壮,你要和他吵,估计是没用的,不能放下底线去和无赖互骂。✊ 一年前发的一个“
  • 晚好呀我的少年,日常思念,期待新专,更希望你平安喜乐@TFBOYS-王源#阳光信用[超话]# 想要赢,就一定不能怕输。只要相信自己,总会遇到惊喜,未来自己的生活
  • 飞机坝地块72万方文化商业综合体“恒鹏世界”正式进入到实质性的施工建设阶段~未来三年内,作为贵州和贵阳对外门户、形象窗口的火车站飞机坝片区,将随着项目建设的持续
  • 各位好心人,我一次次的发私信打扰大家,真的是感到很抱歉,但是当我一个人面对着害人者和截访者的时候,当我一个人面对着老百姓的“针对”的时候,当我一个人面对着不作为
  • 中奖名单第一波中奖名单奖品:墨镜抖音官方账号:一起读书快手官方账号:吃饱了踏实11视频号官方账号:恍然如梦胡子大侃车账号:阿辉儿第二波中奖名单奖品:水壶抖音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