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药香蓉城

国内首展“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盛大启幕】大医精诚今犹盛,古方药香溢蓉城。
9月17日,成都博物馆2021年压轴大展“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在一层特展厅面向公众正式启幕,为蓉城观众展现一个视角独特的中医药历史,一个蔚为大观的中国传统医学世界。

该展系国内首个历年出土中医药文物荟萃特展,系统地呈现了中国传统医药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展览获得了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物局、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广旅局等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整合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全国数十家单位的精品文物,飨以观众一场文化盛宴。
辩证唯物思想、著名医家典故、本草炮制技艺、养生导引功法、古代传染病防治……传统医药文化的精华向观众娓娓道来;殷墟龟甲、马王堆缣帛、天回竹简、武威木牍、龙门石刻、敦煌卷纸、明清线装古籍……千年医书隔着时空徐徐展开;满城汉墓灌药器、何家村窖藏药盒、西夏文药方抄本、夏颧墓手术器具、清宫御医药方……珍贵文物缓缓揭开神秘面纱。

2021年9月17日~12月12日,包括近百件一级文物在内的300余件(套)展品将通过巧妙设计的展陈,深入浅出的阐释,引领观众探索中医之美,从文物里唤醒历史记忆,从历史里读懂中华文化,从文化里获得民族自信。

天人合一 仁心仁术
揭示中医至真至善之美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当然也是美的结晶。
中医之美是什么?

成都博物馆策展人杜康向记者表示,中医之美并非指表面的视觉之“美”,而是指美在它致力追求“天人合一、调和致中”的至真之理,美在它躬身践行“仁心仁术、厚德济生”的至善之道。求真,即探求生命和疾病的真实情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规律,是人们保健延年、治愈疾病的前提。因此真正的医学一定是寻找真相、探索真理的求真之学。行善,即对别人的病患等不幸产生同情怜悯之心,并付诸努力帮助其脱离痛苦,这种利他的行为就是善行。因此真正的医术一定是帮助他人避免或脱离苦难的行善之术。历史上流芳百世的医学名家无不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者。可以说,求真与行善本身就是“医”的天然属性和要求。从美的本质而言,美是真和善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因此,中医的求真与行善本身就是“美”。这种美高度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种美教会人们在拥有健康的时候珍惜健康,帮助人们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恢复健康。这种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保驾护航,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岐黄之道 天人之际
尽显中医博大精深
展览分为“天人合一: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仁心仁术: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症下药:本草与方剂”“手到病除:针灸等非药物疗法”“防患未然:疫病的防治”五个单元,囊括了安阳殷墟、长沙马王堆、成都老官山、西安何家村在内的多个重大考古发现。
从史前骨针到明代针灸铜人像,从晚商甲骨文到民国古籍,展览以医学的理论到实践,以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为主线,对中医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明扼要地梳理和展示,阐述了中医药所蕴含的科学文化内涵。
安阳殷墟甲骨上的“疒”与“疫”字证实了早在商代人们就开始区分不同病种。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天回医简”被认为极可能是古代神医扁鹊医派的失传医书,是现存最早的医学专门著作,打通了汉代医学传承的一大关键环节,扁鹊经脉医学由齐入蜀,对中国医学作出过重要贡献。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养生方》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有关养生学的文献之一。举世瞩目的敦煌文书里,存有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也存有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
千年典籍、精细器具、经络人偶、疗病秘方……在观众与文物的对望中,千年前的药香袅袅而至,唤醒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

生生之学妙手回春
草本针灸融汇天人义理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世界,从远古先民使用石器和火治疗伤病开始,到中西医汇通派名医张锡纯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医医院,许多“第一”和“最早”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创新。
在第一单元“天人合一: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展厅,至少在3000前年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阴阳”和“五行”学说。它被用来诠释生命因“和”而生,因“和“而续的动态平衡,展现了古人对世界认知的初步思考,表达着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核和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生命观。
展览还将一个个中医学界如雷贯耳的医学“大牛”带到观众面前。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李时珍……这些在教科书上出现的千古名医,其背后不仅是传说和故事,还有中华民族对于生命健康、人类福祉孜孜不倦的求索。
展览中明代著名医家夏颧(1348~1411年)之墓出土的外科手术刀,已具现代柳叶刀雏形,精制的医疗器械反映出当时外科的发展水平。

蜀韵川医相辅相成
巴蜀医道承袭天府文化
从东汉精通脉诊、针灸的涪翁、程高、郭玉等著名医者,到唐代昝殷著成中国最早的妇科专著《经效产宝》;从北宋蜀医唐慎微编撰出最早图文并茂的《证类本草》,到清代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最早进行中西医结合探索的唐宗海,四川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深厚土壤。
展厅内,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东汉时期的一级文物“太医丞印”桥形钮铜印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医生用印,它可能曾被东汉川籍名医郭玉所用。郭玉深得另两位蜀地名医涪翁、程高真传,精通脉理,有“一针即瘥”(瘥:痊愈)的针刺神技。
在本次展览中,成都天回镇老官山三号汉墓出土的天回医简,也将亮相于众。这是目前一次性出土医学竹简数量最多的考古发现。据推测,该墓主将扁鹊、仓公的医书带至蜀地,与该墓同出土的经穴漆人一起,完整地反映了扁鹊、仓公的“经脉医学”体系,也展现出中医在秦汉之际的针灸学成就。
从老官山汉墓到天府中药城,川医川药成为“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灵地。得天独厚的中药自然资源,综合的科研水平,雄厚的产业基础,健全的中药商贸流通体系,让成都这座沉淀有千年中医底蕴的城市得以创新包容的天府文化孕育出时代发展潮流下的巴蜀医道。

交互融合 延伸拓展
一展一问联通展厅内外

本次展览还将首次推出成都博物馆“一展一问”互动活动。自本展起,成都博物馆将以每个展览为基础,面向观众征集与展览相关的问题。不管是想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还是对医药文化好奇,只要你有与展览相关的问题,就可以用“一句话”的形式,在“成都博物馆”的官方平台(知乎、微博)留言或私信,成博君将对大家的问题进行收集梳理,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以“一句话”快问快答的形式和观众们互动。
除了“一展一问”外,成都博物馆还将邀请名医名师开展清宫医药、考古出土医简、养生文化等多种主题的讲座活动,深入浅出地科普中医药学。系列线下活动将为观众带来千年古医药学与现代传播的美妙融合,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成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获取活动信息,活动名额有限,请及时抢票哦!
千百年来,中医药文化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早已潜移默化进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展览通过对珍贵展品的解读,为我们呈现中医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诠释中医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浸润,讲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中国智慧。
医学是人类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尺之一,中医药对于人体自身乃至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宏观把握,与中华文化追求大同、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一脉相承。站在文化万潮奔涌的今天,我们以一场精心准备的展览,提振中医事业发展,回望历史发展脉络,追寻中华精神内核,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高科技创造新速度——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调研

2019-06-24 10:02:05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马玉宏

作为祖国西部最具潜力的开发热土之一,2005年,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迎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应运而生。自此,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成为青海省改革开放活力强、发展质量效益高的区域。在试验区内,企业利用科技创新盘活资源、提质增效,撑起了试验区一片绿色、生态的新天地。

地域辽阔、遍地资源,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聚宝盆”。

近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努力,创造了园区发展的新速度。

延伸农业产业链

说起柴达木盆地的宝,首先要提特色农产品。这两年,这里的红黑枸杞、藜麦等农产品受到市场追捧,枸杞果酱、纯枸杞羹、枸杞浆、枸杞花蜜等由枸杞衍生而来的加工食品也受到了全国消费者的青睐。

记者在格尔木云朵枸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这是一家集枸杞种植技术开发、收购、加工与深加工为一体的生产型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签约枸杞种植户,按照出口欧盟有机标准、绿色枸杞标准进行种植管理。为确保产品质量,公司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标准干果精选加工、枸杞果酱系列产品、枸杞花蜜加工生产线。据悉,其枸杞干果、果酱系列产品已通过ISO9001、ISO2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这几年,公司抓住循环经济区域内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开发红枸杞干果、免洗干果、黑枸杞干果、枸杞果酱、枸杞花蜜等产品,其中深加工产品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其中干果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区。”公司总经理张凤萍说。

延伸农业产业链,聚力开发农业新产品。记者近日在青海柏丽姿日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面膜生产包装车间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在自动化的生产机器前紧盯机器运转,一袋袋面膜通过传送带运到包装车间。工人们按照产品型号进行分类包装,月产量约50万片的面膜又让公司多了一个细分品牌。

青海柏丽姿公司利用青藏高原特有的黑枸杞、昆仑山冰点矿物质水、察尔汗湖盐类资源为主要原料,建设了年产4万瓶洗发剂、10万袋足浴盐等产品的生产线。

“目前公司已获得6个专利,分别为:矿物盐沐浴盐生产用加热装置、矿物盐洗发水生产用混合罐、矿物盐洗发水搅拌装置、矿物盐洗发水稀释罐、矿物盐洗发水乳化装置、袋装矿物盐沐浴露自动灌装装置。”柏丽姿公司负责人董楠说。

董楠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将以黑枸杞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高原特色生物化妆品,拟申请10项专利,研发10余种产品。同时,公司后续计划以冬虫夏草、藏雪莲为原材料,以科技研发为带动,研发更多“天然”“无添加”的高原特色化妆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美丽的需求。

技改激活传统产业

说起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变化,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由“僵尸企业”到循环经济发展型企业的蝶变,更让记者为之感叹。

2008年,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刚落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时,那真叫一个“风光”: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底吹炉冶炼技术,不愁市场;员工数百人,厂区里生机勃勃。

然而,好景不长,短短4年,昔日热火朝天的西豫公司,由于产业链单一,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企业开始逐年亏损,还“沦落”到被青海省国资委列为“僵尸企业”。

2015年7月,其股东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投资2.9亿元对西豫公司实行技改,完善产业链。2017年5月,技改项目完成并投入生产,公司重新焕发生机。“降本增效”虽然只是4个简单的字,但对企业转型来说是一个不断自我革命的过程。公司电铅车间主任罗鹏翔感慨:“对我们来说,加大资金投入实施技改,改变了我们的观念、革新了我们的产品,也让我们看到了企业的希望和未来。”

现如今,走进西豫公司,可以看到干净的厂区、整洁的厂房、规范的操作、面带笑容的员工……

“通过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给了自己希望的同时,也给了员工无限的信心和动力。”公司董事长周华荣说。截至目前,该公司共拥有授权专利23件,其中自主开发13件、转让获得专利10件,待授权专利3件,均为发明专利。

近年来,青海省海西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加大科技投入,多措并举助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工作,已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为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据海西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建国介绍:“自2015年以来,海西银保监分局立足地方实际,着力引导银行业优化信贷结构,主动加强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沟通协调,建立绿色信贷政银企三方联动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十三五”以来,海西州地方财政安排科技支出1.7亿元,科技投入的增加为全州科技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加快了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海西州还制定出台了《海西州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行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院士工作站建设,给予经费补助,全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目前全州建立院士工作站共7家,占全省院士工作站的19%;拥有核心专家成员46名。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盐湖资源是柴达木盆地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特色资源。近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互为融合发展的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并先后攻克高纯镁砂、盐湖提锂、高性能镁合金等一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盐湖综合开发技术已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2011年,科技部正式批准海西盐湖化工特色循环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进入首批41家国家级试点培育单位,2014年科技部第二批认定其为产业集群试点,是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区唯一的非国家级高新区内的产业集群试点单位。

目前,海西盐湖化工特色循环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有入群企业4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家,上市企业2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7家。如今,盐湖工业由采盐提钾向钾、钠、镁、锂、硼、锶综合开发利用推进,正在形成有强势企业引领、有“拳头”产品支撑、有先进技术保障的产业链和工业基础。

除了在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建起了厂房、生产产品,这些年,在柴达木盆地上快速提升的还有发展理念。“服务也是生产力”“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盐碱滩上破土而出的创新精神、开放热情、探索魄力,成为这片开发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标志。2010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青海省乃至西部地区的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十三五”以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建设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科技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截至目前,获得科学技术奖28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15项、州级科学技术奖13项;海西州科技创新奖23项,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28项,其中省级98项、州级30项。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经协科技部副部长宋元红介绍,近年来,青海省海西州先后出台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海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充分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

目前,青海省海西州已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11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1个。创新平台的建设为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基础,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同时,与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华东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郑绵平院士、潘复生院士等15位专家为海西州科技顾问。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所在的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逐年攀升。2018年,海西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5.27亿元、同比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实实在在的数字成为科技创新、动能转换、产业发展、经济加速的有力证明。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瞄准科技创新短板,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充分利用科技项目、平台建设、成果引进、技术交易、技术研发等方式,大力开展引技、引智、引资、引商工作,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青海中控太阳能塔式热电站俯瞰图。(资料图片)(图一)

青海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挑拣枸杞。李莎莎摄(中经视觉)(图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涂瑜心中难受,单膝行礼:“天后娘娘,您的凤凰元丹缺失,受伤后无法自愈,甚至无法涅槃……”以下非小说原文:他知道,仅凭诊脉便如此准确获得这些信息的人,绝非平庸的
  • 梁晶莹才学会了听声辨弹位,吃力的计算被今生民抓了个正着,笑着打了他一下,说:既然是赌就别算。   如果你想甩光泥泞的话,你就失去士地了。
  • 正如俞敏洪所说:‘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正如俞敏洪所说:“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 看了一天门诊感觉头都炸了,傍晚下班后去会诊的时候,我疲惫的靠着电梯看了一眼旁边的带着病人手环的老嗲嗲,与他对视那一刻,他冲我笑了一下,像认识的朋友一样微笑着打招
  • 蓝芙芙深澈补水面膜 拍第二选项 ②盒到手10片‼️ 深层补水舒缓 很久没来活.动 89 #好物推荐##美妆生活##好物分享##薅羊毛##母婴达人种草sho
  • 】古人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之说,实际上,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是不够的,在三思之后,还要具体去实践以观察真实效果,这也就是说,我们绝不可以听说一件事情就立
  • 每一天,每一件事,我都越来越好(重复3遍)凡事感恩!每一天,每一件事,我都越来越好(重复3遍)凡事感恩!
  • 除了促进肌肤回弹的蛋白以外,弹簧霜还加入了依克多因+二裂酵母+角鲨烷,这三个成分都可以有效减缓皮肤老化,减少日光和自由基对皮肤的损坏,保湿缩水。麦角硫具有很强的
  • 开通运营后,宁夏与全国8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的陕西西安实现互联,结束了无外接高铁的历史,首次进入全国高铁“朋友圈”。银西高铁开通不仅降低了陕西企业的“回家”
  • 搭配•春|| 482 这是官方给的的时间实际封到哪天很难说这次明显感觉比上次严重了因为这次所有外部交通停止上次交通都是正常的反正家里的菜很少附近的超市都抢空了菜
  • 很多人天天对着黄财神磕头,特别的虔诚,希望自己发财,但是你要明白就算黄财神的威力不可思议,你若没有种布施之因,也不能得到财富之果。很多人天天对着黄财神磕头,特别
  • 但这样的性格,保持到了三十岁,就成了一种悲哀。时间是一把好筛子,友情中,那些眼睛看不明,耳朵听不到的本质东西,都会在时间面前显现出来。
  • 订购合作热线:15365819338#环卫# #扫地机#【可爱】小美嘉介绍了法国甜点麦卡龙;杏仁玉米饼,原产于法国巴黎。和县·碧桂园公园上城[旺柴]紧邻
  • 11:你羡慕的生活背后,都有你吃不了的苦。11:你羡慕的生活背后,都有你吃不了的苦。
  • 因为宝胜如来在因地时发愿,任何众生,临死之前只要听到我名号的众生不会堕入三恶道,他当时是这样发愿的。——索达吉堪布|圣大解脱经讲解07最近喜欢的一段话但是想想浪
  • 嘘-闭上双眼/我要带你去探寻纯真的美好/心儿向着真的方向/嘘-你听那是稚婴在母亲怀里/静静睡着/她的母亲在岛上为她唱着这首世间最美丽的童谣/船儿向着真理的方向/
  • #带着微博去旅行##旅行##新西兰##新西兰旅行# #sunny老师奇迹魔法学苑[超话]# 發現生命中的美-第12天SunnySay 無論什麼時候,總有讓你安心
  • (西海全媒体记者 季蓉)宋生芯:解决7条12345转办求助居家办公,负责接听12315热线及12345转办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宋生芯,每天
  • 将生活过成诗的模样,你选哪一首? 《饮酒》 陶渊明 (晋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 ⑤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