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道# 【不争是不与人相争,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道家学说的若干误解!】

总体上看,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印象,其实并不尽然。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

总体上看,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印象,其实并不尽然。老子和庄子都具有很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只是他们较多地以批评者的面目出现而有别于孔、孟而已。孔、孟在积极进取追求事功的人生道路上也常怀有超然通达的心态,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对“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人给以很高的评价并心向往之,甚至当自己的理想屡屡得不到实现的时候,还萌发过漂洋过海、远离人世的念头。

孟子也主张:“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孟这种矛盾心态和灵活态度是他们在天下无道、人生常穷而不得志的社会现实中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心理准备,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老、庄是一样的。在后来经过历史选择而逐渐稳定的文化格局中,儒家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得到了强化和突出,而孔、孟原有的那种超然与灵活的心态逐渐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乃至被遗忘;相反,道家式的入世情怀则被淡忘,其超然通达的方面却被突出,以至于道家在世人的心目中只是以旁观者的面目出现,道家思想遂主要被用来应付逆境和在人生进取中起调节缓冲的作用。要之,本来面目的孔、孟、老、庄与经过历史塑造的孔、孟、老、庄,都是应该区别对待的。

人们常常认为道家注重天道,轻视人事,实际的情况恐非如此。道家虽然善于思考天道,道家著作虽然以谈论天道和哲理为一大特色,但终归还要落实到政治、社会和人生中来。《老子》五千言中,主要的篇幅还是谈社会、政治与人生的,有的是直接谈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是从天道和哲理中引出社会政治与人生,或从社会政治与人生中提升出天道和哲理;即使是只谈天道和哲理的语句,其宗旨也是要为社会、政治和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哲理方面的指导。正是由于道家对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与儒家迥异的看法和解决方式,因而才能在这一广大的领域同儒家学说形成互动和互补。

人们往往将老子看成是隐士的代表,将道家与隐士简单地划上等号,并认为隐士是逃避现实的一批人,这种看法也是不准确的。隐士是指拒不与当政者合作的士人,而老子长期担任周之“守藏史”,当了一辈子的官,是在晚年才“见周之衰,乃遂去”的,因此将老子归为隐士是不妥的。至于说隐士逃避现实,这种常见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隐士的隐居是为了“求志”,他们并没有忘却天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社会,把天下放在心上。

庄子就是这种隐士的典型,庄子自己就说过:“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根深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这说明,隐士的“隐”不过是“待时”,他们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的看法和对待现实的态度与众不同而已。抨击时政、反思传统和批判世俗,是隐士关心社会的独特方式,隐居不仕是他们成为社会批判意识的主要承担者之必要条件。

儒家的忧患意识经常为人们所称道,提起古人的忧患意识人们往往归之于儒家,似乎只有儒家才具有忧患意识,其实道家也具有忧患意识。儒道两家的忧患意识各有其关注的方面,两者的价值不可互相替代。儒家式的忧患意识关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

老、庄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在于他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敏锐地看到了文明发展的负面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对策,那就是用自然主义来矫正和补救人类行为的偏差和失误。老、庄这种基于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忧患意识是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来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了不同于儒家的眼光,他们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对于现代人类来说,往往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这也是道家学说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学术思想界普遍重视的原因。

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熹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没有把不争作为获胜、获利的策略。

道家为什么主张“为而不争”呢?因为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人对道家之不争的发挥和实际应用。同这种后起之义相比,老庄的不争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把后来才有的解释和发挥应用加于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

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正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价值同“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用。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全真教不只是修行炼丹,悲天悯人才是最高理想!道看世间
既然哀叹生命的无常,那就需要去找到一个方法去接受这种无常、淡看这种无常并最终超越这种无常。此是祖师修道的缘由,也是祖师希望把这一点作为济世思想的终极目的。
全真教的兴起,开启了道教史上的全新一页。在佛教和儒家理学思潮的相互影响下,全真教的祖师们更侧重于性命双修的内容,因此在宗教生活上也开始倾向于从“为帝者师、皇者师、王者师”的政治生活中超越出来,转而更追求个人在修行上的精进。重阳祖师在《立教十五论》中谈到“养身之法”时说道:“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这大抵奠定了全真教开始以云游参访为修行生活主要方式的基础。

如马钰祖师在初掌教的时候,依旧尊崇祖师教诲,以清修为主,不事布道传教和兴修道观而俗务。《盘山录》说:“丹阳真人以悟生死而了道速,其旨如何?答云:修行之人,当观此身如一死囚,牵挽入市,步步近死,以死为念事事割弃,虽有声色景物纷华,周匝围绕,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念念尽忘,此身亦舍,何况其他?以此炼心,故见功疾。”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全真祖师在教导门下弟子的时候,多是从个人修行的方面去进行一定的规诫。这一点也正是后来明朝皇帝认定全真教只懂个人清修而于家国无益之滥觞。
但是如此结论,只能说明其对全真教的了解仅局限于表面形式化的内容。

一、全真教的出世与入世
道教的出世和无为与积极入世并不矛盾。当年丘祖不远万里西行去面见成吉思汗,并献上出于一个宗教人士悲天悯人情怀的止杀之语,这可以说是对当朝政治最有效的参与方式。全真教对政治上的热情,只是不再表现为积极参与到政事中或者如早期天师道一样形成某种具有政治意味的团体组织,而是选择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慈悲济世的方式去实现某些通过强权政治无法实现的某一目标,即慈心度世。

以祖师修道经历为例,当年重阳祖师尚未修道之前,其家族财产在当地也是富甲一方。但祖师从不因势欺压穷人,而是一直身怀着恻隐之心而赈济穷困。据记载,曾有一年陕西闹饥荒,从四方赶来的放粮饥民趁乱把王家洗劫一空。在官府抓住带头闹事的人后,祖师却劝说官方放了饥民。因为这一件事,祖师的声名在当地大振。后来祖师又参加过开科取士,最终却做了一个收酒税的官吏,终无法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付与政治场上,遂把追求转向了对个人生命本身的关注。这也是祖师开始修道的缘由。

除了自身的经历外,当时天下格局纷乱,关中地区战乱不断,很多人丧命在无情的战火中。这既是天灾,同时又是人祸。若是连性命都无法保全,岂还会在乎身外之财?而且在祖师的家中有一个遗传的问题,就是每代人的寿命都不会太长,这更增加了祖师出家修行的意愿。“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从祖师自称王害风开始,其对生命的认知就已经超越了普通的世俗享受,而是希望能找到一条可以超脱生死的道路。
在祖师眼中看来,关于天下政治,关于积极入世,最终的目的是要为民增福增寿,这和出家修行的终极目标是相通的。每个人最需要拯救的,必将是自我的人生。纵然当时祖师还未有成立任何教团,但这样的济世思想是已经具备了早期宗教色彩的。况且,济世并不单纯地是宗教自身的理想,是完全可以上升到政治理想的高度的。
后来祖师历经甘河遇仙、活死人墓清修、山东度七子等等事件,再到成立多个以“三教”为主旨的修道团体,全真道的基本规模也已形成。既然强调“三教合一”,且最终的归宿点还是落在每个个人本体的修行之上,强调个人在世间应该做好当下的修行,这正是解决当朝政治氛围中在极力强调家国邦图的争夺中最缺乏的安全感难题的最好方式。

既然哀叹生命的无常,那就需要去找到一个方法去接受这种无常、淡看这种无常并最终超越这种无常。此是祖师修道的缘由,也是祖师希望把这一点作为济世思想的终极目的。

二、全真道并不是一个出世的宗教
当然,这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宗教救世情结不可能凭借一人一己之力完成。重阳祖师仙去后,其门下七位弟子也以各自的方式在布道济人。马钰祖师曾写过一首《踏云行》,词中提到:“ 兴尽当归,关游长便,大家共把愚迷劝。一开一悟一回头,同心同德同归善。”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济度世人的情愫,足以可以证明当年重阳祖师的宗教理想是得到了很好地继承的。儒士范怿在为谭处端的《水云集》所作序中称其“行化度人,从其教者,所至云集”,以此来证明谭祖同样在秉持祖师的宗教理想。

而丘祖曾劝降地方起义、不远万里西行进言等等看似是对朝廷“屈从”的行为,背后潜藏着的都是悲天悯人的更大情怀。当日丘祖觐见成吉思汗时所答,曰:“夫天道好生而恶杀,止杀保民,乃合天心。顺天者,天必眷佑,降福我家。况民无常怀,惟德是怀;民无常归,惟仁是归,若为子孙计,无如布德推恩,依仁由义,自然六合之大业可成,亿兆之洪基可保。”句句都是以民为旨。在丘祖的言论中有意抹去了过于浓厚的政治诱导色彩,而是以百姓安乐、天下太平的众人心中的共同愿景为叙述主旨,这自然可以得到历经连年征伐之苦的成吉思汗的赞赏。

以重阳祖师和丘祖为代表的全真教所秉持和阐发的宗教理想,与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政治阶层的家国理想,二者在终极目标上是完全相符的。

正基于此,尽管全真道一直倡导的是出世的思想,要求教徒远离尘俗、出家修行,但从全真道早期祖师和朝廷之间的互动来看,这种或建立道观阐化一方、或独自隐修开悟人天的修道方式都不是弃万民于不顾的。自古神仙本来由人做,人道尽后才能行天道。清朝时期对丘祖的册封以及对他伟大功绩的认可,也正是说明以更加注重个人清修的全真道的存在是应和当时历史发展必然的。当人们在战乱中希望寻求到精神上的寄托、生理上的寄存时,正是全真道的出现保证了战火中百姓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双方面需求。
以此看来,全真道并不是一个出世的宗教。若仅仅以独善其身的角度来理解“全真”二字也就太过于片面化了,否则全真道也就不可能成为道教发展到今时而呈现一家独大的教派景象。而关于全真道在当今社会中如何保持更积极意义的话题,相信从历代祖师的行径和教义也就可以窥得一二了。

世态炎凉,将心比心,今走亲访友,或无视相待或言事拒绝!然当时无比愤怒,内心怨恨难当,一怨亲友眼比天高,二恨鄙人事无大成,回顾往事如不发现身边尽是势力虚荣之徒,或这社会是为攀比之世?故返回家中静做~思之想来,恍然大悟,故上作为皆为无用功,当今社会能人辈出,权势之人随处可见!攀比来攀比去~何时为头,如若加入当掉此漩涡之中转个不停,为人在世当以愉悦为主,待人需以诚相待,如若不弃,我定不离!如若嫌弃,永不回头,套用外婆一句经典(我此生不曾亏欠过任何一个人)今后如无出息他人想法看法做法,一笑过之,如有出息他人攀你赞你跟你,不屑一顾,任凭他人自行后悔!想通此节,心中顿时开阔,命里无时莫强求,保持一颗不变的平常心最为重要,故写此文丶自我警戒!再遇此日相关事宜当阅此文三遍,做我想做的自己,我就是我,颜色不变的烟火!保持一颗永久的平常心!!! https://t.cn/RxDC7eJ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
  • 惊呆了!素媛凶手将被释放具体是什么情况?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Netflix上位,好莱坞“新六大”重新洗牌
  • 6省份深度老龄化,两因素叠加导致,将面临什么问题?
  • 首款产后抑郁症药问世、小猪佩奇被批性别歧视、东京奥运火炬揭晓丨今日天下
  • 郑爽发布会扇嘴巴,演绎“疼痛”青春 网友:是个狠人
  • 三星长女滥用麻醉 网友却纷纷提起“凤凰男”前夫
  • 关晓彤晒清宫装造型,手拿小帕娇羞动人,话题一夜之间上热搜!
  • 阴曹地府货币发行量即将输给委内瑞拉
  • 刀锋|重磅!科创板首批名单出炉(概念股大全)
  • 沪指坚守3100点?写在跌破2440之前...
  • 流浪大师真实身份是什么?抖音流浪大师背景资料
  • 英国究竟想干啥?梅姨要求推迟脱欧日期三个月
  • 什么情况?杨幂胜诉后发声 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五一放假四天,高速免费!但别高兴太早…
  • 首节27分,末节连得13分收割比赛,球迷不退场,全体起立致敬哈登
  • 倪萍董卿同框 央视两代当家女主持人此番跨界充满童趣
  • 全国中小学百强榜来了!广西有这些学校入选!
  • 湖人不敌篮网,无缘季后赛
  • 全联盟年薪前十的球员,只有他和詹姆斯无缘季后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