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结婚之初,两个人非常和谐,结婚若干年后,虽然生命继续不断成长,但两个人没注意到要不断调适其间的关系,依旧各行其是,及至后来发现双方的焦点已脱离了对方的视域,二人均无欣赏对方之处,此时悲剧即渐渐产生。一个人不能了解这一点,悲剧会不断出现,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不断开展的过程,不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大自然,甚至与自己之间都需要不断调整关系,有时我们的敌人并非由外而来的,真正的敌人变成我们自己:自己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无法改善,无法突破。人对自己的期望一定要比现在的实况更高、更好一点,如此生命动态的发展,才有依循的方向。#黄明昊妈妈##婚姻生活#

【家庭教育案例解析】收走手机孩子情绪失控 ,家长要深入了解背后原因

案例 手机被收情绪激动 家长不知如何疏导

吴先生的孩子今年读小学五年级,每天放学后,孩子会通过手机完成课后作业。吴先生经常发现,孩子做完作业后没有关掉手机,而是玩起了手机游戏。当他提醒孩子时,孩子满口答应“马上关”“等一会儿”,却目不转睛,手不离机。无奈之下,他只能强行没收手机,最后常以孩子哭闹收场。吴先生对此很不解,为何拿走手机比拿走孩子的其他东西,孩子的情绪表现得更加激烈?

陈先生也因为孩子用手机而苦恼。他说,他的孩子是一名初中生,平时跟他们夫妻交流较少,最近这段时间,他看见孩子经常半夜起来玩手机。之前他曾因此事跟孩子发生过冲突,孩子情绪激动,甚至还说家长一直在逼迫他,他压力太大。陈先生知道社会上发生了多起因为手机被拿走而引发的悲剧,导致他现在变得小心翼翼,都不太敢管教孩子,真怕拿走孩子手机之后,孩子离家出走或是发生什么事。

苏女士则在来电称,她女儿今年两岁多,吃饭要看手机,洗澡也要看手机。每次她要拿走手机时,孩子都哭闹得厉害,有次甚至还砸小板凳。这么小的孩子也有手机瘾,他们很焦急,不知道如何才能顺利拿走孩子手中的手机。

分析 亲子关系已出问题 手机只是“替罪羊”

这些情况已经成为社会的常见问题,特别是今年疫情过后,情况更为突出,达到量的爆发。

首先是疫情带来的改变,因为疫情期间孩子需要频繁上网课,再加上无法出门玩耍,少了玩伴的陪伴时间,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变长。二是亲子关系本身就比较紧张,而疫情期间家长和孩子在家大眼瞪小眼,更是激化了亲子矛盾。三是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孤僻,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安静,而手机游戏可以成为孩子跟同伴交流的社交工具。另外,有些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不关心他们的真实想法,只会加压和碎碎念,在现实中找不到成就感和归属感,就希望在手机游戏中寻找。

其实手机只是问题的“替罪羊”,问题的关键在于亲子矛盾恶化、亲子关系冲突。每个家庭的背后都有各自的问题,有的是因为家里的气氛过于压抑,孩子只能在手机里喘一口气,得到减压。其实每个沉迷于手机游戏里的孩子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无奈之下的“麻醉剂”。手机成瘾是成瘾类的一种,跟酒精成瘾,药物依赖一样,只是这种形式在青年当中最为突出。特别是处于中学期间,升学压力比较大,手机就成为孩子的“山洞”,让孩子躲进去,而手机游戏可以吸引孩子的高度注意力,让孩子得到高效减压,暂时忘记现实中的烦恼。

建议 深入了解背后原因 可找专业人士帮忙

那么,如果遇到这些情况,家长该怎么做?

遇到这些情况,家长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简单粗暴将手机拿走,或是砸掉手机。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家长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个体来看待,要了解背后的根源,即了解孩子为什么要玩手机、为什么需要手机、手机可以带给孩子什么、孩子是不是在家庭中找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了解孩子是怎么一步步深陷手机之中,而在这当中家长又做了什么事情。如果孩子认为手机是唯一可以放松的途径,这就代表亲子关系紧张或断裂,家长要懂得自省,不要觉得问题都出在孩子的身上。

其次,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问题小孩看待,强硬地让孩子改正,这样下去只会让亲子关系更加恶化,变成敌我关系,到时不仅会失去孩子,而且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家长应该要跟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想着如何帮助孩子。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话,不要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必要时要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忙,事情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此外,孩子被拿走手机会哭闹,一般发生在幼童身上。这种情况下,可以跟孩子提前约定时间,限定孩子可以看哪些内容,当快到约定时间时再次提醒孩子,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给孩子一个接受的过程。如果已经提前预告孩子仍然哭闹的话,这是正常现象,家长应该允许,但该坚持的原则仍应该坚持。我们不要批评孩子哭闹,而是应该安抚孩子的情绪,做到“温柔的坚持”。

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
1. 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
(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2. 常见类型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 线索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赏花(喜悦)到忆花(伤感)再到悟花(感悟),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4. 记叙人称
人 称
作 用
教材举例
第一人称
“我”“我们”
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统编八上)朱自清的《背影》,(统编八下)鲁迅的《社戏》等,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第二人称
“你”“你们”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统编九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第二人称“你”对话,亲切自然,情感真挚。
第三人称“他”“他们”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统编九上)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统编九下)鲁迅的《孔乙己》。

5. 叙述顺序
插叙
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倒叙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1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发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6. 常见的修辞手法
手 法
作用及答题规范
比喻
[统编七上P5]
辨析:甲(本体)如、像、似的、若、犹、好像、仿佛(喻词)乙(喻体)。
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作用)。
拟人
[统编七上P9]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
[统编七下P40]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彻,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强烈)地写出(表达)了……的特点(感情)。
夸张
[统编八上P40]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对偶
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反复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突出)强调了……的心情。
反问/设问
辨析: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设问是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反问: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设问: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7. 表达方式
记叙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是把插叙、倒叙作为考查重点)
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详见“8.常见的描写方法”)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抒情
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议论
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看法。

8. 常见的描写方法
分类依据
方法类别
特 点
作用/答题规范
根据描写内容
人物
描写
动作描写
又称行动描写,是指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自身的行动。
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特征;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详细地刻画。
外貌(肖像)描写
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
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环境
描写
自然环境
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营造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揭示作品主题。
社会
环境
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根据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
②使主题更加含蓄、深刻。

9. 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作用/答题规范
教材举例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对比。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衬托
(正衬/反衬)

突出一方的特征。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统编八上)《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伏笔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
(统编七上)《猫》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
照应

……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一次比一次抒发得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形象的感人。
抑扬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等行为的讨厌,而后面她为“我”买来《山海经》,作者心生敬意。这样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象征
(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统编八上)《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带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统编七上)《春》中景物描写细腻而富有情致,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春节长假开启粉雪炫酷之旅—TANGRAM 斑尾
  • 这段视频火了!7岁萌娃教科书式报警,家长和孩子都要学学!
  • 我是谭卓,《我不是药神》!
  • 长生生物被罚344万:百白破疫苗不合格
  • 戏精婆婆
  • 吴宗宪将开演唱会 周杰伦晒照引回忆杀
  • 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Siri
  • 丈夫很冷淡,女子花6.4万元查聊天记录,结果万万没想到!
  • 考研归来 | 相信努力的意义
  • 让人心疼!烈日下的骑警,一个夏天手臂晒出三种颜色
  • 微信截图、聊天记录可以做为有效证据吗?
  • 12岁多多与何炅上演舞台剧,再看看王诗龄,网友:差距真大
  • 悲剧!安徽一16岁女孩被父逼嫁36岁男人!结果震惊所有人……
  • 微信QQ聊天记录将成有效证据
  • 确保安全 防患未来
  • 【单身男士推荐】88年阳光逗比大男孩被家人催婚啦!活泼普通的女孩就好
  • 姚晨晒女儿萌照吐槽后背宽 茉莉肉嘟嘟小脸超可爱
  • 女子怕冷夏天也要穿七八件毛衣 脱下就会感冒
  • 爸妈拍下的家里几个宠妹狂魔, 妹妹你放心跳,哥哥们永相随
  • 宝宝用嘴呼吸,小心影响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