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比丘不着事务。常喜坐禅。是谓成就第七之法。得生天上。

  复次。比丘乐闲静之处。不在人间。是谓成就第八之法。生于善处。

  复次。比丘不与恶知识从事。常与善知识从事。是谓成就第九之法。得生善处。

  复次。比丘常修梵行。离于恶法。多闻学义。不失次叙。如是比丘成就十法者。如屈伸臂顷。生善处天上。是谓。比丘。时非法之行入地狱者。当念舍离。十正法之行。当共奉修。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众多比丘时到。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是时。众多比丘便作是念。我等入城乞食。日犹故早。我等可至外道异学。与共论议。是时。众多比丘便至外道异学所。时。诸外道遥见诸沙门来。各各自相谓言。各各寂寞。勿有高声语言。沙门瞿昙弟子今来此间。然沙门之法。称誉寂寞之人。令知我等正法。不辞有乱。

  尔时。众多比丘便至外道异学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外道问诸比丘。汝等。沙门瞿昙与诸弟子说此妙法。是诸比丘尽解一切诸法而自游戏不乎。我等亦复与诸弟子说此妙法而自游戏。我之所说。与汝有何等异。有何差别。说法教戒一类无异。是时。众多比丘闻外道异学所说。亦不称善。复非言恶。即从坐起。各退而去。

  是时。众多比丘自相谓言。我等当持此义。往白世尊。若如来有所说者。我等当念奉行。

  尔时。众多比丘入罗阅城乞食已。还至房中。收摄衣钵。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住在一面。尔时。众多比丘以此缘本。尽向如来说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外道异学问此义已。汝等应持此语报之。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说此语时有何等义。设汝持此语往问者。彼人则不能报之。彼外道异学遂增愚惑。所以然者。非彼所有境界。

是故。比丘。我不见天及人民.魔.若魔天.释.梵天王能报此语者。除如来及如来弟子从吾闻者。此则不论。一论.一义.一演。我虽说此义。由何故而说乎。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无食则死。彼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苦际。同一义而不二。一论 一义 一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二论.二义 二演。我虽说此义。由何说乎。名与色。彼何等谓名。所谓痛.想.念.更乐.思惟。是谓名也。彼云何名为色耶。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谓名为色。以此缘本。故名为色也。二论.二义.二演者。由此因缘故。我今说之。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

  三论.三义.三演。由何等故而说此义乎。所谓三痛。云何为三。所谓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彼云何名为乐痛。所谓心中乐想。亦不分散。是谓名为乐痛。彼云何名为苦痛。所谓心中愦乱而不定一。思惟若干想。是谓名苦痛。彼云何名为不苦不乐痛。所谓心中无苦无乐想。复非一定。复非乱想。亦不思惟法与非法。恒自寂默。心无有记。是故名为不苦不乐痛。是谓三痛。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我所说三论.三义.三演者。正谓此耳。

  四论.四义.四演。由何等故复说此义乎。所谓四谛。云何为四。所谓苦.集.尽.道圣谛。彼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彼云何名为集谛。所谓爱本与欲相应者。是谓名为集谛。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彼爱永尽无余。更不复生。是谓名苦尽谛。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正见.正治.正语.正命.正业.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名为八品之道也。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观察。平等尽其苦际。是谓四论.四义.四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五论.五义.五演。我今所说由何等故说。所谓五根。云何为五。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名为信根。所谓贤圣弟子。信如来道法。彼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现于世。是谓名为信根。彼云何名为精进根。所谓身心意并勤劳不倦。灭不善法。使善增益。顺心执持。是谓名为精进根。彼云何名为念根。所谓念根者。所诵不忘。恒在心怀。总持不失。有为.无漏之法。终不忘失。是谓名为念根。彼云何名为定根。所谓定根者。心中无错乱。无若干想。恒专精一意。是谓名为三昧根。彼云何名智慧根。所谓知苦.知集.知尽.知道。是谓名智慧之根。此名五根也。比丘于中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五论.五义.五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者由何等故乎。所谓六重之法也。云何为六。于是。比丘恒身行慈心。若在闲净室中。常若一心。可尊可贵。恒与和合。是谓比丘第一重法。复次。口行慈心。终无虚妄。可敬可贵。是谓第二重法。复次。意行慈。不起憎嫉。可敬可贵。是谓第三重法。复次。若得法利之养。钵中遗余。与诸梵行之人等心施与。是谓第四重法可敬可贵。复次。奉持禁戒。无所脱失。贤圣人之所贵。是谓第五重法可敬可贵。复次。正见贤圣得出要。得尽苦际。意不错乱。与诸梵行之人等修其行。是谓第六重之法可敬可贵。尔时。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于苦际。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七论.七义.七演。由何等故而说此乎。所谓七神识止处。云何为七。或有众生。若干想。若干种身。所谓天及人也。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所谓梵迦夷天最初出时。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也。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是也。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也。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是也。是谓。比丘。七神止处。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平等尽于苦际。七论.七义.七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者由何等故而说此乎。所谓世间八法是随世回转。云何为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谓世间八法随世回转。若比丘于中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九论.九义.九演。我所说者由何故而说此乎。所谓九众生居处。云何为九。若有众生。若干种身。所谓天及人。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谓梵迦夷天最初出时是也。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也。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也。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也。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是也。无想众生及诸所生之类。为九神止处。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九论.九义.九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十论.十义.十演。由何等说乎。所谓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十念。若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十论.十义.十演。如是。比丘。从一至十。

  比丘当知。若外道异学闻此语者。犹不能熟视颜色。况欲报之。其有比丘解此义者。于现法中最尊第一之人。若复比丘.比丘尼思惟此义。乃至十岁。必成二果。若阿罗汉.若阿那含。比丘且舍十岁。若一年之中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终无中退。比丘且舍一年。其四部之众十月。若至一月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亦不中退。且舍一月。若四部之众七日之中思惟此义。必成二果。终不有疑。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此法极为甚深。若所在方面有此法者。当知便遇如来。唯然。世尊。此法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十法之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那谁爱给别人读书的老毛病又犯了,在我书房门口读故事,我倒是也乐意听,我老乡盗跖的故事,出自《》庄子,篇章,就是那个《》时运赋,盗跖年幼不是善良之辈那个盗跖,应该叫柳下跖,他有个有名气的大哥,柳下季就是那个坐怀不乱柳下惠,原名展货,我老家隔壁村的,倒是蛮有意思兄弟俩
庄子•杂篇•盗跖

  孔⼦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盗跖。盗跖从卒九千⼈,横⾏天下,侵暴诸侯。⽳室枢户,驱⼈⽜马,取⼈妇⼥。贪得忘亲,不顾⽗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国守城,⼩国⼊保,万民苦之。孔⼦谓柳下季⽈:“夫为⼈⽗者,必能诏其⼦;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不能诏其⼦,兄不能教其弟,则⽆贵⽗⼦兄弟之亲矣。今先⽣,世之才⼠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羞之。丘请为先⽣往说之。”柳下季⽈:“先⽣⾔为⼈⽗者必能诏其⼦,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不听⽗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之辩,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也,⼼如涌泉,意如飘风,强⾜以距敌,辩⾜以饰⾮。顺其⼼则喜,逆其⼼则怒,易辱⼈以⾔。先⽣必⽆往。”
孔⼦不听,颜回为驭,⼦贡为右,往见盗跖。

  盗跖乃⽅休卒徒⼤⼭之阳,脍⼈肝⽽⼞(左“饣”右“甫”⾳bu 3)之。孔⼦下车⽽前,见谒者⽈:“鲁⼈孔丘,闻将军⾼义,敬再拜谒者。”谒者⼊通。盗跖闻之⼤怒,⽬如明星,发上指冠,⽈:“ 此夫鲁国之巧伪⼈孔丘⾮邪?为我告之:尔作⾔造语,妄称⽂、武,冠枝⽊之冠,带死⽜之胁,多辞缪说,不耕⽽⾷,不织⽽⾐,摇唇⿎⾆,擅⽣是⾮,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不反其本,妄作孝弟,⽽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之罪⼤极重,疾⾛归!不然,我将以⼦肝益昼⼞(左“饣”右“甫”)之膳。”

  孔⼦复通⽈:“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使来前!”孔⼦趋⽽进,避席反⾛,再拜盗跖。盗跖⼤怒,两展其⾜,案剑⼞(左“⽬”右“真”)⽬,声如乳虎,⽈:“丘来前!若所⾔顺吾意则⽣,逆吾⼼则死。”

  孔⼦⽈:“丘闻之,凡天下有三德:⽣⽽长⼤,美好⽆双,少长贵贱见⽽皆说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有此⼀德者,⾜以南⾯称孤矣。今将军兼此三者,⾝长⼋尺⼆⼨,⾯⽬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中黄钟,⽽名⽈盗跖,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将军有意听⾂,⾂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城数百⾥,⽴数⼗万户之⾢,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才⼠之⾏,⽽天下之愿也。”

  盗跖⼤怒⽈:“丘来前!夫可规以利⽽可谏以⾔者,皆愚陋恒民之谓⽿。今长⼤美好,⼈见⽽悦之者,此吾⽗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知邪?
且吾闻之,好⾯誉⼈者,亦好背⽽毁之。今丘告我以⼤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城之⼤者,莫⼤乎天下矣。

尧、舜有天下,⼦孙⽆置锥之地;汤、武⽴为天⼦,⽽后世绝灭。⾮以其利⼤故邪?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上,故命之⽈‘有巢⽒之民’。古者民不知⾐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知⽣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与麋⿅共处,耕⽽⾷,织⽽⾐,⽆有相害之⼼。此⾄德之隆也。
然⽽黄帝不能致德,与蚩由战于涿⿅之野,流⾎百⾥。尧、舜作,⽴群⾂,汤放其主,武王杀纣。⾃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之徒也。今⼦修⽂、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浅带,矫⾔伪⾏,以迷惑天下之主,⽽欲求富贵焉。盗莫⼤于⼦,天下何故不谓⼦为盗丘,⽽乃谓我为盗跖?⼦以⽢辞说⼦路⽽使从之。使⼦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受教于⼦。天下皆⽈∶‘孔丘能⽌暴禁⾮。’,其卒之也,⼦路欲杀卫君⽽事不成,⾝菹于卫东门之上,是⼦教之不⾄也。⼦⾃谓才⼠圣⼈邪,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于天下。⼦教⼦路菹。此患,上⽆以为⾝,下⽆以为⼈。⼦之道岂⾜贵邪?
世之所⾼,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战于涿⿅之野,流⾎百⾥。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王拘⼞(“美”字以“久”代“⼤”⾳you3)⾥。此六⼦者,世之所⾼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强反其情性,其⾏乃甚可羞也。
世之所谓贤⼠: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之君,⽽饿死于⾸阳之⼭,⾻⾁不葬。鲍焦饰⾏⾮世,抱⽊⽽死。申徒狄谏⽽不听,负⽯⾃投于河,为鱼鳖所⾷。介⼦推⾄忠也,⾃割其股以⾷⽂公。⽂公后背之,⼦推怒⽽去,抱⽊⽽燔死。尾⽣与⼥⼦期于梁下,⼥⼦不来,⽔⾄不去,抱梁柱⽽死。此六⼦者,⽆异于磔⽝流⾗、操瓢⽽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世之所谓忠⾂者,莫若王⼦⽐⼲、伍⼦胥。⼦胥沉江,⽐⼲剖⼼。此⼆⼦者,世谓忠⾂也,然卒为天下笑。⾃上观之,⾄于⼦胥、⽐⼲,皆不⾜贵也。
丘之所以说我者,若告我以⿁事,则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事者,不过此矣,皆吾所闻知也。今吾告⼦以⼈之情:⽬欲视⾊,⽿欲听声,⼝欲察味,志⽓欲盈。⼈上寿百岁,中寿⼋⼗,下寿六⼗,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笑者,⼀⽉之中不过四五⽇⽽已矣。天与地⽆穷,⼈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托于⽆穷之间,忽然⽆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通道者也。丘之所⾔,皆吾之所弃也。亟去⾛归,⽆复⾔之!⼦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可以全真也,奚⾜论哉!”

  孔⼦再拜趋⾛,出门上车,执辔三失,⽬芒然⽆见,⾊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

  归到鲁东门外,适遇柳下季。柳下季⽈:“今者阙然,数⽇不见,车马有⾏⾊,得微往见跖邪?”孔⼦仰天⽽叹⽈:“然!”柳下季⽈:“跖得⽆逆汝意若前乎?”孔⼦⽈:“然。丘所谓⽆病⽽⾃灸也。疾⾛料虎头,编虎须,⼏不免虎⼝哉!”
(全篇复制)

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
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金刚经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或
“ 谁曾想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中讲
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中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中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男方现在大专,我是本科。#春天摄影大赛#想奶奶的菜园子了 想了村里那片杏林了 20年那年高二在家里看春天 和忙碌又迷茫的网课 和月考模考升高三的压力 和爸爸妈
  •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当你感到口渴,通常身体已经脱水,代谢已经下降了。」所以,‪缺水‬也会让你变老。
  • shuya ins 221118《Burn!》Re-ver.感想(大概是赶在jp晚11点50几分发的 很赶了w)本日Re-ver.【Burn!】が配信となりまし
  • 全过程十分钟没有╰(‵□′)╯19岁的少年坐在录音棚每日每夜创造着,窗外充满了对少年的恶意,22岁的少年还是坐在录音棚,窗外的行人哼唱着他的歌,世人皆知他从16
  • 跟小倪的第二个碎碎念之小倪生日记现在是2022年11月20日 小倪24岁啦!!!依旧还是有好多好多话想说 但也不知该从何说起 突然回忆起初次见面前找的搞笑借口“
  • 世间的不幸与苦难太多 没能发出声音的绝望也太多 在高中时大家有一呼百应的朋友圈 上大学后很久都以为抗争是实现的最好途径 直到逐渐逐渐被现实拖出乌托邦 会开始想
  • 晚安#李大辉[超话]# #李大辉我们成为家人了# 辉崽参与制作了节目的ost 作词+作曲✨⭕️26日 李大辉在MBC和디스커버리共同制作的真人秀《我们成为家人了
  • 大家为了我的感情真的是……操碎了心啊[允悲]大晚上的打电话给我,说觉得那个男孩子不错,教育我哪怕谈恋爱结婚都要留底线,不要什么都跟人家讲,勇傻妞也这么跟我说过唉
  • 密底表背铭刻海马标志与“THE FIRST OMEGA IN SPACE”、“OCTOBER 3, 1962”及Numbered Edition编号,以纪念超霸
  • 一、叶回顾特一转债:开盘-8%,后拉升至8%。尚荣转债:与特一的走势如出一辙,大幅低开,后涨到8%。
  • 上月BSD稅款增逾1倍  稅務局最新資料顯示,上月三項辣稅中,主要反映內地客及公司客入市狀況的BSD,錄得約32宗,較8月的35宗,按月減少約8.6%,為202
  • 但是,当我们用自己的钱买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吃到一顿自己喜欢的食物,我们完全可以感恩,感恩金钱让我们享受这样的美好。那我们也可以感谢金钱,让我们可以有底气去
  • 2、把握现有的信息,找证据:我根据了商家提供的快递站证明,找到派件人员,了解商家没有当面拆包,并且在商家评价区找产品相关评价-很多买家秀可以证明买家收到的鞋子已
  • #疫情动态# 【2022年11月21日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情况】11月20日0—24时,重庆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31例(渝北区43例、南岸区27例、涪陵区20例、
  • 已经热爱吃馒头很长一段时间了 吃馒头真的很省事儿昨天一个人搬了两张合起来一百多斤的大桌子 从一层到六层 感觉就快要散架了 有些事儿确实在做的时候挺狼狈的 但做完
  • 张东博士告诉我们:当时的发掘者就认为这些遗迹现象是和文献记载中的“禹会诸侯”这个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而且考古发掘完成以后,发掘者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次年,
  • 僕たちが伝え続けて行くべきことは、「人の優しさ」完成这部作品花了五十小时以上(指名为地球的城市)我在写歌的时候想我唱着爱就是一切这不是错误 也不会改变我在过去、
  •   经历过林广茂式的轻狂,这种轻狂不一定是因为年轻,也或许是财富的迅速累积,但是最终都被市场狠狠地绊倒过,那种从巅峰到谷底的极度落寞的感觉,只有当事人才感触最深
  • #每日一善##阳光信用# 【指路不吞必回】 捡起脚下别人扔的纸片,扔到垃圾箱里去。 艺术家缔造出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类的心灵,使之向善,此即谓之美育。 人
  • 根据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点,重点对艺术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在原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基础上,设置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包含艺术学理论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