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以《易》为本,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肩负了兴儒学的使命"(《宋史张载传》)
【性 与 诚 明】
在张载以前,就有许多人关于性提出了讨论。李翱继承并发展了《中庸》的"诚"的思想,把"诚"说成是人性最完美的状态,"诚者,圣人之性。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平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他是以本体的角度来说"感而遂通"的,而不是佛家的皈依"三宝",这是一大对人性的探索。
周敦颐继承了这一学说,用"诚"批评了佛教的"不真空"、"寂灭",提出了"至诚,天性也,不息,天命也"。
张载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唯大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未如之何矣。"(《诚明篇》)
"乾坤为父母",就是"万物为一源"的形象说法,它是一种天地之性,也不是某个人独有的"非有我之得私也",作用在于"民吾同胞,物与我也",所以"大人能够立必俱立......",流露出圣人达到最高境界时的兼爱精神。
张载的性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对立,"气质之性"又称"攻取之性",是"形"之欲的根本,是所有那些可以称为"我"的并有他决定的那一种或那一部分的性,譬如吃饭、男女之欲这些"性",能够对付着满足就可以了,不要以之累心。
"天地之性",那是在人有形之前就已经有的,严格的说,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如何去"尽性",有两种途径:"自诚明"和"自明诚"。
"自诚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者,谓先自其性理会来,以至穷理。"通过道德上的行为来顺吾性。
"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通过认识能力的扩充来尽性。
这两种方法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不过张载强调的更多是第一种,他称他的穷理为"诚",《中庸》中说:"自诚明谓之性"。张载认为:"穷理"并不是零碎地研究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得一些片段的知识,而是要对于内与外、客观与主观做一种系统的思考,有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认识,"穷理"则能"大其心"。而张载本身也在实践他的理论,他的弟子记述他时说:"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牍,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座取烛以书。"
而且张载在其中也表现出实践的方法。"人生固有天道。人之事在行,不行则无诚,不诚则无物,故须行实事。"(《张子语录中》)"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人须于虚中求出实",这种"事之在行"和佛、道倡导的"虚寂"、"无为"、"超脱形骸"又是针锋相对的,也是积极的。
"诚"本来是一种心态和伦理道德观念,经过宋代哲学家的论证,却成为反对佛、道的思想理论,成为儒家对世界和人事的总的和根本的看法及方法,使"诚"成为宋代哲学的饿一个核心,某种程度上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天 人 合 一 境 界】
按中国哲学的传统,一般说到哲学,就自然讲到人达到精神创造的那种生活境界。在中国哲学中,道家强调在最高的生活境界中可能有的快乐和幸福,崇尚"天道",鄙视"人道",诱惑人们超脱形骸,神游世界,"达到玄冥之境,游恍惚之庭,经昆仑,涉太虚,返冥极"。
但是在儒家看来,提高人的生活境界,不只是快乐和享受的问题,而是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人活在这世界上,就自然有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最高的生活境界中人才是完人,哲学的功用是训练人成为完人,完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天"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这里的"天"就是宇宙,宇宙是所有事物的总名。
平常人的心,都是限于他的感觉,这是一个小宇宙。其中就有主观和客观的对立,他以自己的主观为内,客观为外,这就与"天"不同了。
必须打破自己主观与客观的隔阂,这个张载称之为"合内外,一天人","无我而后大,大成性而后圣"。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后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乾称篇》)天地境界的人,中国哲学称之为"圣人",圣人并不能作出奇迹,也无须试做,他做的事不多于常人,但是他具有较高的理解,他所做的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从而构成了最高的生活境界,而这只由他在人生日常生活中实现。
事实上在张载看来,"有天一,内外合,此人心之所自来也",天人合一,内外合一,是"天"的本来状况。而"圣人则不专以闻见为心,故不专一闻见为用",常人往往为 私心所扰,"故不能尽性",穷理的人只要努力去做,就可找到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境界,成为圣人。
张载的"天人合一"说其实质是强调"得天而未遗人",一切以"人"为本,他的所谓"合一"是要把佛家所追求的"天趣"同现实的"人生"结合在一起,在现实实现至诚的"天性"和不息的"天命"。(《宋代哲学的创新》)
境界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色,"天人合一"思想使中国的哲学增添了许多实践的色彩,强调只有亲身去实践,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而西方出的可能更多的是哲学家,是那些从文字上解析哲学的人,不像中国,每个人都亲身实践着自己的哲学。
我觉得在这里有必要再讲讲冯友兰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
他认为人总是对宇宙人生有所觉悟和了解,这种觉解即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他把人的境界大体上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没有自觉的境界;功利境界是自觉求利的境界,这个利就是"私",道德境界是自觉行义的境界,这个义是公义;天地境界是人自觉到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的境界。前两种境界是实是的人的产物,后两种是应是的人之所有;前两种是自然的给予,后两种是精神的创造。他们虽然都是一种原始的混沌,但后者是更高一级的混沌。
一个有天地境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外在的事物,都自觉有一种新的意义和精神之乐,这是一种超道德的精神境界,是四种境界中最高的境界。
太 虚 即 气
张载哲学体系的内在范畴,是从"气"范畴的直接规定开始的,他通过论证"太虚即气"的命题,在"太虚"、"太和"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中进行的。
在这个范畴里,"气"是最高的中心范畴,既是逻辑起点,又是终点。气之本体首先是一个"至虚之实"、"至静之动"、"一物两体"的规定。它固有能动的"天性",推动着自身聚散,气化不息,人通过能动变化气质,尽性穷理、灭欲,最后达到性与天道合一,进入"孔颜乐处"的境界。
"太虚"说的是宇宙的物质结构,"太和"说的是宇宙的精神面貌,这个精神面貌是宇宙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所以《正蒙》开头就说:"太虚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
认识"太虚"可以从两个地方理解:一个太虚的本性,一个是太虚的能动性。
"太虚之气"的本性为实有,它与"阴阳、天地"之间,仅只有在同一"气"的范畴中的层次差异,"太虚"与"气"之间,仅有存在形态的差别。"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除此以外,两者毫无本质区别,而是同一个宇宙本体,就象"冰凝释与水一样","太虚不能无气,气之聚散于太虚"。(《太和篇》)
同时"太虚之气"又是能动的,"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太和篇》)这种"形聚为物,形溃反反"、" 皆不得已而然"都是"太虚之气"自身能动的必然过程,因而决定其自身必然居于统一于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地位。
"其聚其散"而本体死之不亡,永不消灭,这就从根本上驳倒了释、道"寂灭"、"虚无"的谬说,并为解决三教普遍关注的"一多"关系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和思路。
总之,由于张载把"太虚之气"规定为:不依赖任何主观感觉而存在,永恒运动,"死而不亡",所谓"清虚一大"、"有无混一",使天人万物统一在一体,这就使他的全部哲学,立于中国哲学的一个较高的位置

#国学知识[超话]#广三无

三无之义,不独《诗》教重之,征之群经所示事义,相应者不可胜举。今举其近而易知者,如:“三月不违仁,不改其乐”,无声之乐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无体之礼也;“颜渊死,子哭之恸”,无服之丧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无声之乐也;“乡党,恂恂如也。燕居,申申、夭夭如也”,无体之礼也;“见齐衰者,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无服之丧也。“耳顺。从心”,无声之乐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无体之礼也;“脱骖于旧馆人之丧”,“遇于一哀而出涕”,无服之丧也。……
学者以是推之,当知圣贤日用之间无往而作“三无”。其所存者纯是至诚恻怛,其感于物也莫非天理之流行。人心无私欲障蔽时,心体炯然,此理自然显现。如是方为识仁,乃《诗》教之所从出也。

辨气志

孟子尤长于《诗》《书》,故其发明心要,语最亲切,令人易于省发。如曰:“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此即横渠所谓“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夫志至焉,气次焉”,“持其志,无暴其气”,此言内外交养,不可偏废。志正而气自完,气完而志益正,乃无一息之不存也。
人平时安然无事尚能宁静,及遇仓卒急遽之际则皇然无所主,即气动其志也。动亦定,静亦定,然后气从,斯能夷险如一,其志不复能夺矣。
气亦充沛者,虽其本然,亦须养而无失,故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其体段本为难言,及尽力道出,则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朱子曰:“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段本如是。惟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害之,则其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却其小也。”学者合程、朱之言观之可矣,但须着眼“直”字。
又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此即明气志合一之义。朱子言:“人能养成此气,则其气合乎道义而为之助,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
学者当知此志未至,则心不专直,其气自小而馁,不能与天地之气合。言气志合一者,乃谓此专直之心既全是天理,则吾身之气即浩然之气。全气是理,全人即天,故曰合一也。“五至”始言志至,是专以体言;“五起”合言气志,是兼以用言。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气志合一,即天人不二也。颜渊问仁,即曰“克己复礼”矣,何以又请问其目?须知“四勿”者,亦即气志合一之旨也。
学者须知志与意之别。朱子曰:“志者,心之所之,是一直去底。意是那谋为营度往来底。”所以横渠云:“志公而意私”。又曰:“志是公然主张要做的事,意是私地潜行间发处。”今人往往误以作意为立志,此实天地悬隔。志立则不可以夺,意则游移不定,此亦公私小大之辨,切须自己勘验。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教人,处处使人感动奋发,此即《诗》教也。朱子言“降衷秉彝,人所同得,唯上智之资无物欲之蔽,为能无待于教而自然感发以有为”。今说五起,“起”即兴起之义。如闻《诗》教而不能兴起者,只是蔽于私欲而志不立。愿学者深观孟子之言,其必能知所当务矣。 https://t.cn/AigLm1sM

#佛教[超话]##净土宗祖师##学文钞[超话]##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淨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唯其具真信切願,方有篤行。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游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然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瞬則全體熾燃,遍界無逃避處。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佛法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不獨淨宗修觀為然,宗家以一無義味話頭,置之心中,當作本命元辰,不計時日,常為參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徹大悟,非行起解絕乎?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非行起解絕乎?愚謂「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故致能所雙忘,一心徹露。行若未極,雖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實利益。唯其用力及極,則能所情見消滅,本有真心發現。故古有死木頭人,後來道風,輝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極之一字耳。

摘自《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
卷二第302頁
復範古農居士書一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疑似哥伦比亚大名单,申花队长莫雷诺落选!
  • 联想Z5发布会邀请函放出 新国民旗舰6月5日见
  • 全国首张电子社保卡诞生!你的生活将如何改变?
  • 娱快讯 | 网民狂插《我瞒》结局胶到爆,陈法拉预告五月回港复出
  • 孙安佐当庭道歉:我带给父母耻辱 没有一天不后悔
  • “90后消防员的背”当事人找到了,他的这句话比照片还让人心疼!
  • 杨超越团队回应质疑,称翻白眼是由于眼睛发炎,网友却不买账
  • 香港才女林燕妮逝世: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韩国出土26枚中国五铢钱,专家乐疯!国内网友欲言又止……
  • 眷茶创始人辞职开店,他说:星巴克教会我这五件事!
  • 瓜迪奥拉认为曼联球星阿什利·杨应该被禁赛
  • 快手收购A站!后者维持独立运营 网友:土味二次元喊麦将上演?
  • 上海智租助力京东,太阳能智慧快递车闪亮登场!
  • 女子丽江“打滴滴”,15分钟“跑到”北京!车费8343元…这是穿越了?
  • 戴耳机听歌被辞退 副市长突击暗访整治作风顽症
  • 佟丽娅岳云鹏 吻戏。。。
  • LPL亚运会名单出炉?厂长替补Uzi让男上场 小虎又成牺牲品
  • 西宁:1泡尿50元!宠物乱如厕被城管开罚单
  • 易烊千玺北京飞韩国,跨国的小哥哥起落平安
  • 戴大金链子才能搞嘻哈?吴亦凡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