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教略要 | 信愿行三 声声圆具

善导大师依《观经》辨定三心以为正因,具三心者,必得往生;而一向念佛者,三心自摄其中。观薄益大师对往生正因正行之判,亦玄通此义。大师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此即意通三心,信即深心;愿即回向发愿心;真有信愿,即至诚心。此三心实即一愿生心,但一念回心,决定往生。故大师言: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现今发愿持名,金台已影现,极乐已标名,便非娑婆界内之人矣。

宋明以来,多以通途自力修证,诠释"一心不乱"义。蔼益大师亦多顺他意而处处显事理一心(断见思惑,为事一心;断无明惑,见本性佛,为理一心。此与莲池大师之释稍有不同),然论往生正因时,则毅然舍他义而独显自意,判“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揭示“一心"者即信愿一心,非禅定一心,意显往生全凭他力,不在自力修证之深浅。故大师论持名之行时,言“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不俟断惑,横超三界",意通“不断烦恼得涅槃"之心要,大显净土正义。至此,"信愿一心"从"事理一心"中脱颖而出,他力易行之道再度得以大畅。

大师视信愿为净宗眼目,处处释之。对信虽广开为六,其根本亦在“信他",即信"弥陀世尊,绝无虚愿"。以誓愿无虚,又心佛不二,故于"信自"中言:"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其言"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即明示净土信仰之归宿。所谓“六信",理虽圆融,终归于"深信佛力、深信名号功德"中。此乃不可思议境界,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不涉施为,唯信乃入。其余事理因果,无非助成此一深深信仰。

信愿既生,何以《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义于宋明以来,以至今日,曲解最多,误以为必须广行众善,方可得生,不知名具万德,但称佛名,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善导大师言:“随缘杂善恐难生,教念弥陀专复专",已将其义揭示无遗。莲池大师亦详辨此义,言:“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又言:"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薄益大师应时节所需,再彰此义言:"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以上诸释,皆显“多善多福,唯在念佛"。善导大师顺本愿释,莲池、薄益则以功德胜劣、善根大小论。虽立足不同,义亦相通,无不意显念佛为无上功德。

善导大师六字名号释,已显名号具足信愿行三义,归命称念者,亦自具足信愿行。唐宋以后论净土者,多偏于机之"信愿行"论净土资粮,尤其对“行"之释,多依附圣道之理,将无量光寿、依正庄严--消归自性,妄于自心中寻求往生之道,或执六度万行,或执事理一心。蒲益大师就机法两面彰显净土大义,再现机之信愿行的源头。

①就机而言:信愿行为往生资粮。此三资粮,依一心而开为三。此三非三,三只是一;此一非一,一必具三。《要解》言:
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信愿行三,声声圆具。

此即大师对信愿行的精要阐释,须善加体会,方不至于将信愿行割裂为三。《要解》虽于信愿行释之甚详,明了此义,则可明了"信愿行三,声声圆具"大义。随入其一,皆可入净士之大门。信者得生,愿生即生,称名必生。非先后,非定三。即一即三,即三即一。而最终归宿则在称名,故《要解》言:"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信愿如目,称名如足,有目有足,即是如实修行,自可安然到达彼岸。

②就法而言:弥陀本愿力为往生资粮。大师言: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佛之大愿大行,成就众生往生功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即净宗根本,是往生成佛正因。机之信愿行只是感通佛力接引而已,而往生真实依凭则全是佛之愿行。离此法之本愿力,机之信愿行,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此二资粮,摄内外因缘,因缘和合,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如大师言:"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然二资粮以佛愿为本,因外缘而感内因。有“摄取不舍"之誓愿,方有"信愿持名"之感应。大师言:“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又言:"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此即彰机之信愿行,缘于法之本愿力。无论何人,遇此强缘,终必开发信愿行。所谓由佛力引发自性本具功德力,令欢喜信入,令体性开发也,如《大经》所言:“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身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鼓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大师回了一首,仅上阙改了几个字: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智玄大师信手把“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勿”改成了“务”,“悲、喜”改成了“生、灭”,“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有趣的是大师并没改下阕,显然无意与丁元英争论佛门清净,有无奈,有大度,也为以后两人续缘留下空间。

一来一往间,两人惺惺相惜,智玄知丁元英是“得道的门槛,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的高人,而丁元英也觉智玄“不是那种忙着赚钱,是真正能静下心修持佛法的高僧”,可解自己心安。

看过《天道》的朋友都知道,为了送芮小丹一个礼物,帮王庙村的老乡脱贫致富,丁元英要“杀富济贫”,向音响行业的龙头乐圣“开刀”。

丁元英倒推逆施的布局,在别人的碗里抢肉吃,牵扯到了众多利益,表面风平浪静,背地血雨腥风,手段是否道德,存在很大争议。丁元英虽不惧背上骂名,但却怕有伤良知。为求心安,丁元英决定前往五台山拜访高僧。

天道不因你而起,也不因你而变,按规律办事就是强者!这是智玄大师给丁元英的第一个开示。

智玄说:“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自度度人,凭本心做事,做你该做的,无怨无悔!这是智玄大师给丁元英的第二个开示。

虽然不赞同“杀富济贫“,智玄大师却认为“扶贫”是好主题,可以唤醒穷人,引发更多人的思考与参与,故不必陷于自责之困境。“当有识之士骂你时,责骂者,责即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仁人志士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

智玄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

“大爱不爱”,四个大字,这才是丁元英此行最大的收获,也是真正可以使丁元英心安的定心丸。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生于天地间,做人做事,当凭本心流露,尊“道”重“德”,实事求是,在洞察真相的前提下,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就是大爱无爱。

成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大爱无爱”,乃成大事者的安心真经!无论你现在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还是深陷低谷无人理,悟透这四个字,牢记三句话,必成大事。

01、做事当师出有名

心之所指,所向披靡。

名正言顺,做起事来才能神清气爽,智慧流淌。无论是为自己,为父母,为孩子,还是为朋友,为他人,你得明确为什么而奋斗,这是行动的源动力。

利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模式,也是人生的根本出路。当你以“爱”为名,将落脚点尽可能是帮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甚至是慈悲大众时,你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与帮助,成事的资源也会越来越多地靠近你,想不成功都难。

我是谁?我为什么而奋斗?对这两个问题的灵魂拷问,永远是激发自己内心深处力量的最好武器。

02、人生必尽己使命

人生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意识的浪费,人活一世,不只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求,更是要酣畅淋漓地发挥出自己精神世界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度度人,当你有条件、有能力时,就应当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去帮助更多的人,在成就他人中也成就着自己。大爱无爱,天道之中,没有施舍,没有感恩,一切都是彼此圆满

活在别人的眼神里,顾虑的太多,得失心太重,意识就会失去灵明之本性,自然不能心平气和地按规律办事,也自然展现不出自己的生命价值。

对的事,你不去做,也会有别人去做。心安即吾乡,把自己的一颗心安好,心有所住,心安理得,没有身心能量内耗,人人皆可成事,成大事!

真正的爱是心甘情愿,是使命使然,不是施舍,不是居高临下。

03、前程且随缘自在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过去的不能改变,不要纠结于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不要焦虑于未来。无忧无惧,平和喜悦地活在当下,身心合一,这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以终为始,按果导因,倒推逆施,在对未来结果有个充分细致的预估与细化之后,就放下目标与期许,放下渴望心与得失心,认真踏实地把当下规划好的事情做好,一步一个脚印,不求回报,该来的自然会来。

大爱无爱,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随缘惜缘不攀缘,当你把心中的执念放下,你会豁然开朗,自在欢喜。

有人说“看透了生活而又热爱生活的人”最有力量,深以为然。这些人尊重规律,看清规律,运用规律,活的细致而坦然。

放下,才是最好的开始。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徐孙铭

一 、达摩禅之贡献

达摩禅对于早期中国禅宗建立的贡献,大体有三:

第一 ,以《楞伽经》和
“ 二人四行 ” 论为立宗之旨。 

《楞伽经》
以 “ 佛语心晶 ” 为篇名,
即以直指如来心地为宗旨。

苏轼《楞伽经后记》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
故谓之佛语心晶。”

蒋之奇为苏拭书
《楞伽经》作序说: 
“ 昔达摩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 佛与禅并传,
玄与义俱付 ”,

正是以
《楞伽》传宗的达摩禅之宗旨。

第二 ,以 “ 壁观 ” 为独特的修持法门。 

《景德传灯录》说:
达摩 “ 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

只教曰: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这种
“ 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
人莫之测,
谓之壁观 ”,

即是达摩禅法之一大特色。

第三 ,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授方祛。 

“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只遮其非,
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 
‘ 我已息诸缘。’

师曰: 
‘ 莫不成断灭去否 ?’

曰: 
‘ 不成断灭。’

师曰: 
‘ 何以验之,
云不断灭 ?’

可曰: 
‘ 了了常知,
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 
‘ 此是诸佛所传心印,
更无疑也。’”
( 同上 )

这种师徒授受,
不依靠文字语言,
只凭自心 “ 了了常知 ” 的证悟,

就是达摩传宗的主要方法。

嵩山少林寺正以达摩祖师禅的诞生地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禅宗史上写下最早、
且又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光辉一页。

二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异

达摩禅究竟

《般舟三昧经》的禅法有无联系?

笔者认为,
二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且多相近、
相通之处。

《般舟三昧经》
又称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异译为
《跋陂菩萨经》。

是阿弥陀经典中的最早文献, 
“ 净土三经 ” 的最早先驱。 

“ 般舟三昧 ”
作为禅定的一个法门,
主要讲在特定的时间内
( 七天七夜

九十天 )

经行不息,
除用食外,

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念佛而见十方现在佛站立面前。

这种以
《般舟三昧经》
为主要经典,

以口念阿弥陀佛而修禅定的法门,
即叫般舟三昧,
也可以叫念佛禅。

此经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左右编纂,
流行中土者,

前后有七个译本,
以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
( 179 )
10月8日于洛阳译出的
《般舟三昧经》
最有价值。

般舟三昧法门

达摩禅主要区别有三点:

第一 ,般舟三昧强调念佛而修禅定,

达摩禅则主张 “ 壁观 ” 而修定 

《般舟三昧经》说:
“ 是菩萨用是念佛故,
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如是为念佛。”

以念佛作为
“ 得空三昧 ” 的助缘,
达到 “ 生阿弥陀佛国 ” 之目的。

而达摩禅则以 “ 壁观 ” 而修定,

即《景德传灯录》所载
“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

达摩人嵩山少林寺,
终日面壁。

时人不解其意,
称其禅法为面壁婆罗门。

他通过 “ 凝住壁观 ”,
而悟凡圣等一、

与理冥符、
寂然无为,
证悟此心即佛。

虽然念佛三昧以念佛人定而见佛,

达摩禅以
‘‘ 壁观 ”
而悟自心是佛,

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

而悟人之途径则有区别。

第二 ,般舟三昧主张有相观想,

达摩禅主张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当作是念:
诸佛悉在前立,
当具足念诸佛端正,
悉欲逮见一一想

…… 复更作念:
佛亦不用心得,
亦不用身得,
亦不用心得佛,
亦不用色得佛。

何以故?

心者佛无心,
色者佛无色,
不用是心色,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三昧必须从有相观想人手,
通过念佛观想诸佛立在面前,

见到诸佛妙相庄严,
同时又不执着于有相;

还说:
“ 一者自观身、
观他人身。

自观身、
观他人身者,
本无身;

二者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

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者,
本无痛痒;

三者自观意、
观他人意。

自观意、
观他人意者,
本无意;

四者自观法、
观他人法。

自观法、
观他人法者,
本无法。”

这四种观法
( 观自身他人身、
自他痛痒、
自意他人意、
自法他人法 ),

即 “ 四念处 ”;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是以慧观的力量,
使心安住于道法上,
使正而不邪。

而达摩禅则注重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尤其是通过会心、
悟心而求安心,

也就是 “ 觅心不可得 ”,

而悟无常、苦、无我、不净,
从而得到解脱。

第三 ,般舟三昧以见佛为最高境界,

达摩禅则以 “ 无所见 ” 为其精髓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

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

修此定而见佛是最高境界。

当然, 
《经》中也反复叮咛,
见佛也不应执着, 

“ 菩萨见佛不当着 ”。

而达摩禅更以
“ 无所见 ”
为见作为最高境界。 

《景德传灯录》载:
达摩 “ 欲西返天竺,

乃命门人曰: 
‘ 时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

时门人道副对曰: 
‘ 如我所见,
不执文字,
不离文字,
而为道用。’

师曰:
‘ 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 
‘ 我今所解,
如庆喜见阿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 
‘ 汝得吾肉。’

道育曰: 
‘ 四大本空,
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
无一法可得。’

师曰: 
‘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

师曰: 
‘ 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 
‘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当护持。’”

这个关于修禅境界对话的传说,

实际上把修祖师禅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于文字不离不执;

第二层次,突破禅关而顿悟;

第三层次,无一法可得;

第四层次,会心微笑。

这显然是以
无所见、
无所得、
无所悟为顿悟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在修禅定的途径和方法、

观想是否有相、

修定以什么境界为高这三个方面,

般舟三昧与达摩禅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

传为达摩所作的
《少室六门集》

第二《破相论》

即排斥称名念佛说: 
“ 诵之与念,
义理悬殊,
在口曰诵,
在心曰念。

…… 诵在口中,
即是音声之相,
执相求理,
终无是处。”

达摩之时念佛禅尚处于胚胎之中,

这不可能是达摩的思想,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达摩禅与般舟三昧的差异,

它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三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同

然而,
从根本上讲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一致的。

二者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

第一 ,达摩禅的 “ 理人 ”

念佛三昧的 “ 无所着 ” 之一致  “ 二人四行 ”,

被教内外公认为是达摩的正统思想。

其中二人的 “ 理人 ” 说:
“ 藉教悟宗,
深信众生同一真性,
客尘障故。

令舍伪归真,
凝住壁观,
无自无他,
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
不随他教,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名理人也。”

达摩禅虽然不主张有相观想,
但也不排斥经教。

它借助经教,
通过一心专注地观想的
“ 凝住壁观 ”,

达到
“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 的境界,

这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殊途同归的。

般舟三昧虽然作 “ 有相观想 ”,
但经中反复强调不着于相: 

“ 菩萨见佛、
不当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着。

何以故?

着者为烧身。

见佛但当念其功德,
当索摩诃衍。” 

“ 菩萨于三昧中不当有所着,
不着者疾得是三昧。”

之所以不应当执着于相,
是因为 “ 缘起性空 ” 之故:

“ 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着;

无有,反言有,亦着。”

《佛印品》
第十六还连续以19个 “ 无 ” 的 “ 佛印 ” 来否定对于有相、有求的执着。 

“ 何等为佛印?

所识不当行,
无所念、
无所求、
无所想、
无所着、
无所愿、
无所向生、
无所适、
无所生、
无所有、
无所取、
无所顾、
无所往、
无所得、
无所有、
无所结、

所有尽、
所欲尽、

无所从生、
无所灭、
无所坏、
无所败,
道要道本是印中。”

可见,
达摩禅之
“ 寂然无为 ”

“ 理人 ”

与般舟三昧的
“ 无所着 ”
精神完全一致,

都是对观想的主体以及作为观想对象的客体之否定。

第二 ,达摩禅的“ 行人 ” 与般舟三昧 “ 修四事 ” 的一致性 

达摩 “ 二人四行 ” 论,
其中 “ 行人 ” 即 “ 四行 ”:

报冤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
称法行。

报冤行,
又作报怨行,

即对于苦、穷、冤、害都能甘心忍受,无怨无悔。

随缘行,对于顺境、逆境、喜乐、得失,不喜不忧,随缘而行。

无所求行,
即舍弃一切,
无所执着,
包括舍弃自身,安心无为。

称法行,
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自利利他。

这都是针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等八苦而提出的修定解脱法门。

般舟三昧主张: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 

“ 持是行法故,
致三昧便得三昧,
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又主张持 “ 四事 ” 疾得三昧: 
“ 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何等为四?

一者不信余道;
二者断爱欲;
三者如法行;
四者无所贪生,
是为四。

菩萨疾得是三昧。”

这 “ 四事 ” 中, 
“ 如法行 ”
相当于达摩禅的 “ 称法行 ”;

“ 无所贪生 ”,
相当于
“ 无所求行 ”; 

“ 断爱欲 ”
相当于
“ 随缘行 ”; 

“ 不信余道 ” 以及 “
不自说身善,
亦不说他人恶,

若有骂者,
若有刑者,

亦不得恚,
亦不得恨,
亦不得懈 ”,

则与 “ 报怨行 ” 相近。

可见,
达摩
“ 四行 ”
与般舟三昧
“ 四事 ”
是大体一致,
非常相近的。

第三 ,达摩 “ 觅心了不可得 ”

般舟三昧
“ 是法无所有,本无 ” 相通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诸葛亮昨天如影——记住你昨天的挫折和失败的教训;今天如画——美好的生活、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要靠你自己去描绘;明天如梦——珍惜今天,选择好自己的目标,努力地为自
  • 但是目前都是大楼,纵使路冲,也只有一楼会受影响,二楼以上不会被车撞到,是否还要固守路冲的禁忌呢?当然会有影响,路冲不仅是有形的路向而已,还有无形的气场和磁场的流
  • 其实,被迫在这样的场地上进行比赛,喀山红宝石 ❤️ 不仅丢失了积分,还增加了球员伤病。自伊利亚·萨莫什尼科夫在对阵斯巴达克的比赛中的那粒进球之后,喀山红宝石 ❤
  •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 ”20年传奇,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被折服被震撼。就像影迷朋友只在乎你的健康快乐一样,你一定也最希望我们健康开心的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
  • 扫黄现场,几百名大长腿美女排排站!
  • 》《驻地姑娘》收到《班长的红玫瑰》时的喜悦,因为只有当兵的心里最清楚:《当兵的哥们》可以《给你一枚小弹壳》却不能《送你一束康乃馨》。如今《想战友》、想起《我的连
  • 【老人家,徒儿读懂你了吗?】循环了一天《如一》脑海中有一个挥之不去人影儿:背着手,独立,或是廊下,或是月下,或是白骨鲜血的沙场。
  • 企业人资专员刘玉琴介绍说,【我们招的比较多的是生猪养殖的饲养员,因为我们今年扩大规模,需要新找一千名饲养员的岗位。 年轻的忙忙碌碌挣房子首付钱的人,他们参加这类
  • 这篇文章的分析信息来源是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这份文件的蓝本已经确定,每五年做一个规划,是我们国家政府的传统,明年开始的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 [其他]180605 搬運 #金子大地##绝对恋爱命令##バツしな#記一篇趣事,daichi和寬太くん的親昵互動被mdpr寫了小作文[允悲]登場發言時,daic
  • 【处女座】傲娇的处女座也会为了爱情委曲求全,不仅仅是恋爱时的投入与激情,处女座估计会用上所有的精力、时间和脑细胞,如果这样的处女座还被辜负,我怕是再也不相信爱情
  • UPPAbaby带您解读儿童推车标准【6】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Wheeled Child Conveyances 儿童推车安全
  • 早上定了一个早十五分钟的闹钟 感觉一上午都变长了 也没咋困 一整天都还精神 虽然睡得依然很少 所以 我的闹钟要慢慢提前了 线代快学完了 现在问题就出在 该背的定
  • #The8徐明浩[超话]#xmh#徐明浩代言芮凯诗# ‼️【超话板块修改&签到新方法】‼️ ⭐为维护超话主贴流环境,现已将【情话箱】修改为水丨贴专区,在该
  • 1、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 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认
  • 妈妈女性是特殊人群,口服营养品的安全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胶原蛋白肽是需要长期服用的营养美容品,不能有丝毫的健康隐患。 mmV胶原蛋白肽是纯正胶原蛋白肽,仅含一个
  • La贝: “我的爱人,她是我心中的英雄。 在她今天再次经历腿部手术时候,我想把所有的爱与思全部献给她。她是一个真正的角斗士,一个真正的勇者,她的坚韧,勇气
  • 福州牙友提问:凸嘴侧脸丑改善,龅牙矫正专业的医院? 牙列前突,侧脸凸显老,本来脸就不圆润,现在看起来更刻薄了 对自己外貌很难过[泪],怎么画唇都没有气质还显老
  • 续:有资产的回报率本身是不相等的,但是在竞争之下,人们会趋利避害,人们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法去追逐利益,这追逐本身就会把不同的资产的回报率拉扯到一个基本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