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讲述的中国故事——紫砂文化因交流而更美】当沉睡亿万年的特殊泥土被唤醒,有600余年历史的中国紫砂以质朴玄妙的特殊工艺独步天下。紫砂壶因其独特的美质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个巧合使紫砂壶成为交流的主角

2019年6月,筹备了六个月之久的第一届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高峰论坛在美国洛杉矶比华利山市政府市政会议厅举行。我代表华夏文化促进会全程参与了这次论坛的筹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如何在短短一天的论坛时间里,以点带面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经过参与筹备的同事们反复酝酿、多次讨论,我们把范围圈定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的传统技艺这一类别上。传统技艺有相对较多物化的作品,但即便是把范围缩小为原先的十分之一,传统技艺依然有国家级子项目超过650多项,因此必须聚焦再聚焦,从传统技艺类别中再做进一步的筛选。特别是这样的论坛又是第一次举办,还是要找出最能代表中国,又为美国朋友相对熟悉的项目,在和美国的合作方交换了思路后,我们最后选择了“中国陶瓷”作为论坛的主题方向。

当时有一件特别巧合的事情。2017年12月,我曾在洛杉矶举行过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行——中国紫砂壶”巡回展览,由美中交流促进会、世界名人俱乐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编委会联合主办,共展出经典款和创新款紫砂壶135把,除去作为伴手礼赠送给当时出席展览的重要嘉宾以及慈善捐赠外,剩余73把紫砂壶,一直在当地的一家美术馆展出,以推动当地对中国紫砂壶的认知。

基于这一巧合,我马上和论坛美国合作方进行了协商,决定在论坛上增设一个中国紫砂壶的展览,并由我以中国紫砂壶的制作、使用、收藏形成的紫砂文化为论题作主题演讲。

邀请什么样的嘉宾参加论坛是重中之重,既然要把论坛做得有影响力,那一定要邀请“有影响力”的嘉宾参加。

论坛规模控制在60人,论坛的演讲环节要给予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参会者进行提问和讨论,在论坛开始前安排出专门的时间段,让嘉宾们观赏紫砂壶,每把紫砂壶的所用泥料、名称、特点、寓意等专门做了中英文对照的册子,希望从观赏紫砂壶开始就进入交流状态,还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在观赏过程中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做出回答。

在介绍材料里开门见山地对紫砂壶的通用背景作了以下的说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于2006年第一批被中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中国东部离上海200公里、一个叫宜兴的地方因紫砂壶而出名,该工艺一般认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有超过600年的历史,是中国陶瓷文化非常重要又独特的组成部分。另有说法紫砂壶的历史有两千年之久,是由中国历史名人范蠡在宜兴丁山发现了可以制作陶器的泥土,并教会了众人制作陶器,而开始了紫砂壶的历史,范蠡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被中国人称为“陶朱公”。

为了和这些有影响力的嘉宾建立密切的联系,让他们成为中国紫砂文化的传播者,当时我们作了一个决定,论坛结束后赠送每位参会嘉宾一把紫砂壶。参与组织的比华利山市历史学会还提出愿意收藏两把紫砂壶,以增加来自中国藏品的比例。余下的则全部捐给一家妇女儿童慈善组织,这家机构的负责人也是参加论坛的嘉宾之一。同时,还特地邀请了2017年12月参加过我巡展的五位重要嘉宾,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国紫砂文化的认知。

论坛前一天布置展览,现场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美术馆请的物流公司负责人是一位华人,在现场他蛮有兴致地问了我很多关于紫砂壶的知识,问得还特别专业内行:具体到中国某位工艺美术大师紫砂壶的市场拍卖价格、目前有哪些有市场潜力的年轻的大师、当前市场上有什么新的创新作品、使用了珐琅彩装饰技艺的紫砂壶市场前景如何等。我很是惊讶,一问才知道他竟然是紫砂壶的资深收藏爱好者。他还专门向我展示了他的紫砂壶藏品图片,竟有200余把,他专门在家里做了一个展览室,最早的藏品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他说因为喜欢喝茶,所以一直对紫砂壶情有独钟,有空时会约上三五好友出海钓鱼,带上他的紫砂壶在船上泡茶享受,说紫砂壶泡出来的茶味儿正,而且有格调,还可以给其他族裔的美国友人展示一下中国文化。

“第一把”紫砂壶的动人故事

根据论坛议程安排,我的主题演讲被安排在了第一位。如何让参会嘉宾短时间内听得懂又记得住关于中国紫砂壶制作、使用、收藏的若干信息,以及如何理解由此形成的独特的紫砂文化,我在撰写演讲材料之前颇费思量。

虽然参会嘉宾都是见多识广的有影响力人士,但如果不能用好故事打动他们的话,后续传播的效应会大大减弱。因此,为了找准嘉宾的兴趣点,我特别在展览介绍材料上把紫砂壶的两个起源都列了出来,为我的演讲作了前置性的铺垫。经过不断的梳理材料,最后确定把“交流”作为演讲内容的核心主线。

论坛当天,嘉宾们在参观完紫砂壶展览后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当时有紫泥、朱泥、绿泥等为原料的各种造型的紫砂壶,在灯光的照射下,纯天然的色彩显得特别惊艳,很多人边看介绍材料边比对实际作品,非常认真。等我开始演讲时,嘉宾们对紫砂壶已经有了直观认识。我的演讲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因交流而生;二、为交流而生;三、向交流再生。

中国紫砂壶的起源可能是因为一场逃跑的爱情,男主角范蠡,一个协助越国国王重建越国的谋略家,懂军事、懂经济,更懂人性,女主角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精通琴棋书画,他俩彼此相爱、生死相依,与罗密欧、朱丽叶的爱同样坚定,但表达上更加含蓄和隐忍,范蠡和西施为越国打败吴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范蠡担心他们知道的太多,引发杀身之祸,就带着西施逃跑了。

两人逃跑到了宜兴,享受着男人经商、女人持家的爱情生活,范蠡发现了一种可以制陶的泥料,但是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成品率总是很低,不是变形、就是有裂缝,但又不知道原因。范蠡是个极具智慧又懂浪漫的人,有一天在旁边陪着西施做饭,观察到灶火的火焰很高,锅下还垫了石头,而且每次饭快要熟时,西施会减少木柴的用量,让火变小。

范蠡晚上带西施去看星星,躺在草地上,看着流星划过天空,就问西施烧饭时用火的原理。西施解释若没有石头而让锅直接压在火焰上会让火熄灭,不控制木柴让大火持续烧的话,米饭会夹生而不会熟透。第二天范蠡根据和西施交流的感悟,马上在烧制紫砂陶器的温度控制和程序上作了调整,很快成功地做出了非常完美的紫砂壶。

据此,认定紫砂壶是因范蠡和西施的交流而产生也不为过,美丽又智慧的女人总能激发男人的创造力。嘉宾们给了我一阵热烈掌声。

幻灯上打出了朱泥西施壶的图片,到了中国的明代,一位叫徐友泉的紫砂壶大师,以想象中的西施的身体为型,创造了这一经典的紫砂壶造型,用以纪念西施的美。有关范蠡、西施的传说,也属于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的两个项目。

紫砂壶,不仅仅是一把壶

制作紫砂壶的泥料,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紫砂壶是喝茶的器皿,能保持茶叶的色香味,久放而不腐,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闲暇时约三五知己品茗交流,泡茶论道,既健康养生又增进友情。用紫砂壶泡茶招待客人,被认为是以上宾相待,有助于快速拉近距离、促进情感交流。在家人、朋友生日或其他重要日子,紫砂壶是一种很高雅的礼物。

幻灯上打出了陶刻有诗文、字画、金石的紫砂壶图片。一人独处,用紫砂壶泡一壶香茶,欣赏着壶身上镌刻的中国古代骚人墨客的诗词文章、书法字画,可以和中国古代先贤大儒、名师大家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对话,提升自身修养。

顺境时可买一把陶刻有“大展鸿图”的紫砂壶,逆境时可买一把陶刻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紫砂壶,平静时可买一把陶刻有“随缘”“自在”的紫砂壶,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鞭策、自己和自己的交流模式。

从明末开始,随着茶叶贸易,通过“万里茶道”,中国的紫砂壶也进入欧洲,紫砂壶也扮演了中欧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幻灯上打出了2019年2月5日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展示的我及9把紫砂壶的图片和视频。现在紫砂壶也扮演了中美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嘉宾席响起了赞叹声和掌声。

紫砂壶一直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但随着时代推移,和其他技艺也互相借鉴,创造了陶刻、镶嵌(镶嵌金、银、玉石、色泥、螺钿、红木、瓷花等)、包锡、包漆、泥绘、粉彩、彩釉、珐琅彩、描余、浮雕、镂雕、绞泥、模印、贴饰等一系列变化,满足了不同审美人群的需求,紫砂壶的收藏性得到了提高,行业之间、技艺之间的互相交流借鉴,让传统的紫砂壶不断焕发生机。

演讲结束后,嘉宾们向我提了若干问题,嘉宾之间也展开了热烈讨论,拿到获赠的紫砂壶更是喜出望外。论坛后,来自加州大学的一位嘉宾专门撰文对中国紫砂文化写了评论并在媒体发表,盛赞中国文化的魅力。

围绕紫砂壶形成的紫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随着交流更加生生不息,并和更多的中国故事一起,散发出中国文化的独特自信和魅力。(作者:常月红 系紫砂壶创新艺术家、中国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甘肃身边事#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

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来源:经济日报)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偷偷的告诉你生活中接触的很多,每一个人都喜欢我,无论男女,他们喜欢我也热情,喜欢我的性格,喜欢我的为人处事,更喜欢我的善良,因为就只是喜欢的往往我们的人缘也很好
  • 睡前 脑海里想起毕业那年因为要准备面试没去上的五月天演唱会以及因为临时报道错过的杰伦演唱会 好遗憾啊 错过的不止是演唱会 还有我那时那美好的青春 谁能想到后来就
  • #星座闪光季# 下降星座看出你的「命定姻缘与伴侣」 上升射手下降双子 你是个乐观的人,对很多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个性也比较外向,不会排斥参加聚会活动。你的婚姻
  • 18:15娱乐达人,优质创作者 关注 #肖战# 近日有一位知名剧评人提到了肖战,说了这样一番话,真的非常感动。 “他在辛苦拍戏,手也破了,身上也伤了,你们谁看见
  • “善良淘汰”机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不是群众追随布尔什维克,而是布尔什维克追随群众,他们没有任何硬性的纲领、没有底线的原则,对“群众”提出的一切要求他们都可以先予
  • 由于深圳疫情,我解释了,还是被删除我微信了,现在的HR都好厉害,随你吧。希望有认认真真做创业板300的,科创板688的私募基金,太多骗子公司了,可以接受ETF,
  • 18:15娱乐达人,优质创作者 关注 #肖战# 近日有一位知名剧评人提到了肖战,说了这样一番话,真的非常感动。 “他在辛苦拍戏,手也破了,身上也伤了,你们谁看见
  • 【#上海动物园辟谣熊猫出逃#】#上海两家动物园所有熊猫均正常在园# 2月28日中午,一张声称“上海动物园熊猫越狱了”的截图在朋友圈疯传。记者求证上海两家动物园,
  • #田柾国神图##田柾国唯一主唱# 你问我官方认证全球人气top是谁❓当然是【田柾国】啦韩流白皮书官方认证人气第一️霓虹雅虎搜索大赏kpop单人第一欧美汤不热人
  • #任嘉伦[超话]#rjl#任嘉伦与君初相识# rjl#任嘉伦长意# 这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乌黑深邃的眼眸,泛着迷人的色泽;那浓密的眉,高挺的鼻
  • #这怎么这么好吃#离最好吃的的麻辣拌又更近了一步,前几天看到个博主发的东北麻辣拌的料,这次掌握到了精髓。和往常一样,碗中放蒜、糖、辣椒面、五香粉、孜然粉,重点是
  • 为什么七煞格有印化一对一会出身家庭贫穷-?! 请看这位女士 壬水日干代表命主自己,生在戍月七煞格,坐下七煞时透己官看似官煞不弱 然而年时两酉金正印一对一的
  • 第一次电子失恋贡献给苏白~ 镜双城值得细品~双向奔赴的爱情只是一方面~ 格局真的和一般的古偶不一样~家国大爱! 而且各个主演拍摄期间相处融洽~ 播出期间是让我真
  • morning​‎ ͏  “年‮轻纪‬轻就选择安逸‮是,‬对自‮最己‬大的残忍。‮生人‬前期越偷懒,后‮就来‬越可‮错能‬过让你心动的‮和人‬事。请‮住记‬,在
  • 扬州广电相亲俱乐部(现爱吧婚恋)扬州领先的婚恋交友公司!美丽的季节来找到属于你的甜甜的恋爱吧! 全实名制✨真实资料认证严格资料审核 我们给你最纯净靠谱的交友环境
  • 躺平,用最温柔温顺的心, 祝福,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原来家附近的梅溪湖大剧院, 是可以常常去看的,各种话剧,歌剧,音乐剧, 画展,设计展都有,因为其实消费起来
  • #袋袋任意门# 免税店/授权 现 凭证@一个凭子 链接戳 【「 号 袋袋团 」 同步更新团贴信息 还有免U特权 】 ⚠️ 备注暗号 「袋袋团+你的微博
  • 水义富氢水科普:春天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感冒的高发时间段。每到这个时候,上呼吸道感染、慢阻肺(COPD)病人的急性发作会增加。 氢气在呼吸系统问题上的研究成果表现在
  • 《奶哥日记14》 小家伙四个月啦![打call][打call] 头发长长了,不再像原先那么炸毛了[doge] 每天早上洗过头就给她吹吹按按呢[doge] 小家
  • 《我们的歌3》正在策划中,肖战被曝加盟,或将能与王菲合作!大家好,我是和你们一样爱好娱乐,每天关注娱乐新闻的【华仔娱评人】,跟着我带你们每天看最新资讯。熟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