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电煤的“旅程”】进入8月,虽已立秋,暑热不减,再加上企业复工达产节奏加快,各地用电需求持续提升,电力保供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做好当下电煤保供工作?如何确保能源运输安全通畅?日前,本报记者搭乘一辆发自皖北煤矿的运煤专列,一路向南,体验煤炭从矿井到电厂的保供之旅。

8月20日,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在水平线以下762米的矿井里,机械轰鸣,矿工忙碌,开采出来的新煤,乌黑锃亮。

此刻,向南435公里的中煤宣城发电厂内,燃管部副主任徐寿友正在等待新一批电煤的到来。“由于发电负荷高,日耗煤量大,需要不断补充库存。”他说。此前,徐寿友已将相关数据发给铁路部门和阜阳的煤矿。按照规划好的“装车日历”,一趟电煤保供之旅即将开始……

出矿:从开采到装车环环相扣,确保电煤供应
时间:21日13时20分—21日15时11分
地点:刘庄煤矿—颍上站

刘庄煤矿地下矿井内,一路前行,巷道越来越多。目之所及,只有头顶的灯光、地上的铁轨和两侧帮壁上通向远方的各种管道。

“今天整体情况还可以,抓紧点,明天上午争取能装车。”20日下午,记者在矿井中临近采煤工作界面的地方,见到了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生产副矿长李彬。他正盯着控制系统上的数据,不时拿起防爆5G手机说上几句……

循着探照灯的光线,记者看到了两侧帮壁上的煤炭,黝黑发亮。

安徽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皖电东送是长三角区域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今年6月20日至9月20日期间,安徽省内煤电机组超过5200万千瓦,其中包括要向长三角地区提供电力保障的皖电东送机组1354万千瓦,预计总共消耗电煤4000万吨,实际电煤每天最大消耗量接近45万吨。

作为以煤炭采选为主、煤电并举的国家大型能源企业,中煤新集公司成立了煤炭保供工作专班,制定了增产保供方案,强化生产环节、施工工艺和劳动组织管理,构建较为完善的煤矸分流运输系统网络,提高煤炭回收使用率。1—7月,公司原煤产量完成1286万吨,同比增长9.5%;商品煤产量完成1018.4万吨,完成年度计划55.3%。

21日清晨,装车队队长冯家波早早开始安排煤炭装车了。“要抢在天热起来之前。”冯家波说。

车厢之上,是个像漏斗一样的巨大仓库,连接着输送皮带上源源不断的煤炭;仓库的下方,是个开口,不断把煤“吐”到车厢里。“你抬头看,那个是反冲仓,就是存煤的地方;下面是定量仓,就是个秤。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类型车厢的容量设定好参数,定量仓就能从下面的溜槽处放出一定量的煤……”冯家波一边指挥装货一边向记者解释。

填装速度很快,一节车厢,1分钟就装满了。

太阳升起来,衣服很快被汗湿透。趁他到阴凉处喝水的工夫,记者问:最近工作量是不是增加了很多?

“平常一天一般大约装8列火车。最近我们每天要装10列以上,最多时装了16列。”冯家波说,“现在保证电煤供应是大事,只要矿井开采能力跟得上,我们就努力干。”说着,他又跑进太阳地里继续工作。

13时20分,开往中煤宣城发电厂的电煤专列开始装车。14时11分,专列出矿,驶向了阜阳市颍上火车站。

启程:车站与煤炭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在运力安排、车辆周转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时间:21日15时11分—21日18时49分
地点:颍上站—淮南西站—合肥东站

下午2时30分,颍上火车站货运站台。颍上站站长杨晓明一边擦汗,一边等待电煤专列;他凌晨3时才睡下,眼里还满是血丝。

颍上站担负着中煤新集公司刘庄煤矿、口孜东煤矿等相关矿点的专用线电煤运输任务,日均电煤装车数达380余辆,外运电煤约2.4万吨。

为了保证电煤列车不压线、不等点,车站与煤炭企业建立了沟通协调制度,动态掌握装车情况,随时根据电煤出车计划,提前安排好发车股道和牵引机车,加快装车、调车进度,压缩车辆停留时间,以最快速度将电煤运到各地电厂。

近期,电煤列车集中发出,颍上站及时向直属站生产指挥中心和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调度所汇报,实行优先配空、优先装车、优先挂运、优先发送,“我们力争在运力安排、车辆周转方面能给予充分、精准的保障。”杨晓明说。

远远地,记者看到专列慢慢驶来……

据了解,自7月1日起,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为期半年的电煤保供运输专项行动,将电煤运输在煤炭运输中的占比提高至70.2%,比上半年提升12.5个百分点。7月以来,该集团公司增加了阜淮、青阜、淮南、陇海等沿线的煤炭装车点直达列车开行列数,日均装车2141辆,与去年同比增加475辆,以有效提升煤运通道运输能力。

15时11分,49节车厢、满载3315吨煤的85417次列车正式启程;伴着“咣当咣当”的声响,车窗两侧的景色缓缓后退。

16时26分,列车驶入淮南西站,要在这里更换车头,进行常规检查。杭州北车辆段淮南运用车间三班工长王哲,早就守在了轨道边。

轻轻一摸太阳暴晒下的轨道,烫得让人汗毛发颤。可王哲没有犹豫,车一停稳,他就拿出工具,钻到货车底部检查,汗水很快就滴了下来。他顾不上擦,专心致志地检查车轮、轴承……

不到3分钟,检查完毕。“一天差不多要检查10列车左右。”他笑着说,“太热,耗体力。”

17时21分,列车驶出淮南西站,奔赴合肥东站……

中转:列车途中历经机车换挂、货检作业、重新编组等环节
时间:21日18时49分—21日23时32分
地点:合肥东站—芜湖东站—孙家埠站

18时49分,专列抵达合肥东火车站。根据生产班制需要,列车在这里将更换驾驶员。

31岁的列车司机秦洋上车了。

作为2017年西南交大毕业的高材生,秦洋是合肥机务段合肥东运用车间第九指导组司机。接下来,由他和同事值乘这趟列车,驶向芜湖东火车站。

“发车进路信号。”

“绿灯,发车进路信号好了。”

秦洋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和同事仔细核对数据。

很快,列车继续出发。

秦洋本是一名合肥至杭州段的客运司机。近期货运特别是煤炭运输量增多,货运人车供应24小时由原来的70班增加到上百班。因此,合肥客运段从动车运用车间和普通客运车间抽调了70多名骨干员工增援货运车间,承担“客转货”乘务任务。

“我是主动报名的。”秦洋笑着说,“现在基本上每天都有出车任务。”

21时30分,列车到达芜湖东站。在这里,列车要停留半小时,进行机车换挂和货检作业,有的列车还需要重新编组。

“来了,快!”芜湖东站副站长王军随即指挥工作人员忙活起来。有的开始检查煤炭装载加固情况,有的在快速组织车流。

记者搭乘的是运煤专列,不需要重新编组。为什么有的车需要编组?

王军解释:“有的列车是混装货物,比如一半是煤,一半是其他货物,去向也可能不同,那么这辆车就要重新编组——把不同去向的不同货物分开,再等去向一致、货物一样的其他列车到达,重新拼接起来。”

“平常编组需要3个多小时,现在尽可能压缩在2个半小时。而对于不需要重新编组的列车,半小时以内即可放行。”王军说。

21时55分,列车驶向下一站,也是终点站——孙家埠站。

抵达

启动预案,加速电煤车辆周转;加强巡检,确保机组设备安全

时间:21日23时32分—22日13时28分
地点:孙家埠站—中煤宣城发电厂
已是半夜,依旧无风,可终于凉快了些。

徐寿友早早来到孙家埠站台,他紧握手机,不时瞄一眼时间。

23时32分,一列货车驶来,车灯打在他脸上:“今天最后一辆,终于到了!”看着站台上工作人员忙着交接货物,他笑了。

作为中煤宣城发电厂燃管部副主任,他最近忙坏了。中煤宣城发电厂目前有两台燃煤机组,合计1290兆瓦,2021年度发电量约61.8亿千瓦时。

今夏,安徽省最大电力负荷达到5935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5%。作为一座现代化新型环保火力发电厂,这里的电不仅面向省内,还面向长三角地区。连日来,中煤宣城发电厂发电量屡创新高,耗煤量、机组负荷率也都随之不断攀升。

往常不到1万吨煤就能维持两台发电机组正常运转,现在每天耗煤量已超1.2万吨,最高峰时达1.5万吨。“库存最少时,只剩下五六万吨煤了。”徐寿友说。

想办法多进煤。与中煤宣城发电厂相隔2.7公里的孙家埠站,暑期电煤集中到达,日均到达电煤4列210车,单日最高到达6列308车。车站协同货运、机务、车辆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加速电煤车辆周转。

“确定到站大致时间点、协调车站车务段和机务段的工作、安排电厂工作人员……每天情况都可能不同。”奔波在电厂与车站之间,成了徐寿友的日常。

孙家埠站到宣城发电厂进厂专用铁路坡度较大,每整列车需要分两次拖入电厂。根据工作安排,22日10时31分,记者乘坐的运煤列车终于到达中煤宣城发电厂。

煤炭13时28分开始翻卸,后经输煤皮带、筛碎设备进入原煤仓,再经磨煤机磨成煤粉后喷入炉膛内剧烈燃烧,加热水变成蒸汽后,推动汽轮机旋转,同轴带动发电机组发电,经升压通过电网远距离传输到千家万户。

中煤宣城发电厂设备维护部锅炉专业点检工程师程卫是位工作了31年的老师傅。今天,他负责厂内脱硫区域的设备检修。

程卫说:“每天都有巡检人员,两小时一次,通过测量设备温度、振动情况,获得基础的设备数据。我们则是集中进行隐患排查。”

从6月20日开始,程卫和同事们的工作节奏从一天一检变成了一天两检。这将持续到9月20日。

“机组长期高负荷运转,再加上持续高温,会带来一些设备的磨损。”车间里机器轰鸣,程卫一边提高嗓门说话,一边拿着各种仪器在设备上比比划划、敲敲打打,测试各种数据。

两个小时忙完,程卫终于直起腰来。此时,他已满脸汗水,“今天情况还不错。”他说。

据了解,7月1日至8月23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发送电煤11.6万车,共计728.3万吨,与去年同比增加161.5万吨,增长28.5%。

快评:既要南运的煤,也要互济的电

跨省送电的背后,是许多环节的无缝衔接、众多人的敬业负责;北煤南奔的线路里,展示的是能源资源的整体调配、能源运输的保供保畅。

安徽是电力送受并举的省份,今年夏季,电力保供压力巨大。为此,全省制定了节电要求,各地推出节电措施。与此同时,面对“外送电”保供任务,安徽始终压紧压实电力保供责任,让皖煤一路疾行。

皖电东送,安徽责无旁贷;如何缓解自身用电压力,也是对当地的考验。日前,国家能源局要求发挥大电网优势,强化跨省跨区电力互济。就安徽而言,在皖煤南奔、皖电东送的同时,该省与浙江今年首次签署了电力置换互济协议,利用彼此最大用电负荷的时段差异,白天皖电送浙,夜间浙电输皖,增加各自的日供电能力。安徽还与上海、福建展开电力置换,并积极争取省外富余电力,填补全省电力供需缺口。

应该说,这种跨省跨区的电力互济保供,也是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互济、优化配置的一种有益探索。在走好全国“一盘棋”的同时,各地应以更加灵活的机制、创新的思维下好“联动棋”,实现供需跨时空灵活互济,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媒体聚焦兰州新区# #喜迎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媒体聚焦##兰州新区##奋进十年路##解码十年# 【十年砺剑绘宏图 勇立潮头再扬帆——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年成就回眸】2012年8月,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国家赋予兰州新区重大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使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极、地、台、区”)。

勇当标杆,敢为闯将!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秦王川的一片荒滩崛起为现代化城市新中心,敢为人先,系统改革破坚冰;激发动能,产业集聚壮实体;先行先试,创新开放建高地……

在困难障碍和风险挑战面前,兰州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精准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营商环境等各领域改革,一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当年一笔一画勾勒的发展蓝图,已化作春潮涌动、千帆竞发的壮美画卷。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秦王川的一片荒滩崛起为现代化城市新中心

改革势如破竹 发展蓄力腾飞

工地塔吊林立,建设如火如荼;车间全速生产,马不停蹄;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中川北站物流园,货运班列和各类货车车水马龙,一派繁忙……

这是兰州新区普通的一天,也是新区开放发展十年来的生动截图。

回首建设之初,荒滩之地,百业待兴,发展何处落笔?改革如何“破题”?

新区向“新”,兰州新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突破条条框框,打破桎梏藩篱,坚持以“管理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为目标,在行政审批、干部人事、商事制度、国资国企、绿色金融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有效激活了发展动能。

2014年11月,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开启。兰州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科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要素供给、政策兑现、人才引进科创生态,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高能级平台加速集聚。目前,兰州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61%,获批“国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兰州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电子证照跨区域核验等。
2017年3月23日兰州新区全面启动国资国企改革,将原国有控股、参股的61户企业整合重组为市政投资、城市发展、金融投资、农业发展、商贸物流、科技文旅6家集团公司,新组建石化、水务2家集团公司。2022年新成立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临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国有集团公司,引导十家企业发挥国企投资牵引、筑巢引凤、优化生态功能,商投集团入列中国“500强”,开发建设主力军作用充分彰显。

2017年6月,全面启动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薪酬,彻底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扫除干部身份障碍,面向全国各条战线精准选招干部,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兰州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蓝图管控+容缺受理+区域评估+代办服务”审批综合服务模式,有效实施“承诺制、零收费、信息化、代办制”改革举措,项目投资、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审批时限全国最短。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营业执照办理从改革前的7到9个工作日到现今即时即办、立等可取,市场主体年均增长30%以上。在全国率先打造365天24小时不打烊的商事登记模式。

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普惠金融示范区落地新区,绿色金融改革成绩全省领先。

十年过去,播撒下的改革“良种”,结出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兰州新区不断创造着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奇迹。

十年来,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近60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倍,常住人口增长5倍、城镇化率超过70%,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成为全省乃至西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2022年上半年,兰州新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稳岗拓岗等重点工作,实现GDP增长13%,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聚力集群强链 产业全面“开花”

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动力。

快速落地的项目、不断增长的数字、率先实现的突破……在兰州新区,产业集聚发展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兰州新区始终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育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数据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商贸物流、航空产业和临空经济、现代农业、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集群。十年来,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80个、总投资5280亿元,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0%、40%以上,实体经济主战场地位凸显。

走进位于兰州新区的兰石集团,一排排生产装备高效运转,“机械手臂”工业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忙活”,工人们在各自岗位认真装配、调试、喷漆……全力以赴确保加氢反应器、脱硫反应器、核电机组等一批重点产品按时完工。

2012年,通过“出城入园”,兰石集团实现了由单一石化装备向高端能源装备、高端通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迅速实现营业收入由40亿向60亿的大幅跨越。

兰州新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推动形成石化重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核能配套、新能源装备及电工电器等产业体系,一路不懈接力,重振“兰州制造”辉煌。

2022年6月14日,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一期首条生产线试产成功,标志着项目建设不到半年时间实现投产出箔,创造了新的“新区速度”。

近年来,兰州新区快速布局发展新材料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新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能源、光电、建筑等新材料产业,引进落地宝武、海亮、道氏、宏宇、德福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世界最大的高性能铜箔产业园将在这里诞生,“十四五”末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储能之谷”。

围绕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定位,兰州新区先后建成运营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构建起“一区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体化开放平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实现倍数增长,对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效应凸显。

与此同时,兰州新区各项产业展现蓬勃发展之势。
绿色化工园区内,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试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液态阳光”等一批科技前沿项目先后落地,近百种产品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入驻孵化航天特种材料、新型抗肿瘤药、抗艾滋病药、新冠防治药等“专精特新”项目145个,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实现自主研发生产。

兰州新区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名单,标志着西北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中心落户兰州新区。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临空经济产业园等加快建设。佛慈、和盛堂等生物医药产业高质快速增长,“西部药谷”建设加速推进。全域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游购娱产业链全面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推动智治善治 新城宜居宜业

今年7月3日,第三届“集聚英才·汇智新区”人才智力交流大会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双选会在兰州新区举办,吸引3.5万余名求职者到场参加。
城市的核心是人。兰州新区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目前,兰州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7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9.5%,现有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领军人才等国家级、省级人才100余人,博士300余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超过5万人。

人才住房、职称晋升、子女入学、就医、“零门槛”落户等优惠政策同步落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拴心留才”一流环境加速形成。

2021年8月起,兰州新区累计承接安置舟曲避险搬迁群众达到11批次1700户6851人,完成了搬迁群众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保障工作,推动灾后易地安置和生态移民安置工作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虹吸效应不断增强,背后是“智治+善治”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更会思考,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更舒适。

2022年3月18日,兰州新区“数字政府”系统成功上线,实现与全省数字政府系统同步运行,5500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达98.74%;重点打造“一云、二网、三平台+N个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格局,加快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

十年来,兰州新区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超过280亿元,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职教园区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建设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保障;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新区”。累计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千余场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加速释放西北旅游集散地、都市休闲游乐新城的品牌效应。兰州新区完成约16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使城区绿化达到“春季见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见景”。

如今,兰州新区核心区3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青山碧水蓝天交相呼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十载奋进,九万里风鹏正举;昂首阔步,再迎下一个十年。

兰州新区锚定了新的目标: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2035年建成经济繁荣、生态秀美、和谐宜居、具有强大引领示范效应的现代化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正全力践行国家“极、地、台、区”战略定位,在全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中先发力、带好头,全力打造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新甘肃·甘肃日报)
https://t.cn/A6SGT5j0

【风雨兼程10年 砥砺奋进开新局——招商银行西宁分行成立十周年】#青海#
2012年8月16日,素有青藏高原“东方门户”之称的西宁,迎来了招商银行西宁分行落地。十年来,招商银行西宁分行始终坚守“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价值观,主动融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体制、机制、科技、管理、人才和品牌优势,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成立之初,招商银行西宁分行仅有1家营业网点、63名员工,开业当年只有23亿元存款、28亿元贷款。经过10年开疆拓土、茁壮成长,如今,营业网点已达11家,员工303人,存款125亿元,贷款124亿元,零售个人客户突破50万户大关……一路走来,招商银行西宁分行紧跟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在新发展格局中转型升级,稳步前进。

扎根青海 服务实体经济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十年来,招商银行西宁分行牢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为实体经济提供大量资金,以实际行动体现招行的责任和担当,10年累计投放各类贷款639亿元。

立足青海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该行紧紧围绕产业“四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支持绿色信贷产业发展和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严格限制“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投放,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交通和新动能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将绿色信贷管理落实在资产组织经营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注重绿色金融长效机制建设,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十年来,累计投放绿色信贷106.77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13.89亿元,表外绿色信贷余额12.06亿元,“两高一剩”客户实现全面清零,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友好、环保合格企业贷款余额占对公贷款余额的比重始终保持在99.5%以上。

近年来,以新制度、新要素和新市场驱动的新动能正在成为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型力量。该行以新动能企业需求为中心,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投行+商行”“公司+零售”“股权+债权”“长期+短期”“金融+非金融”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助力优秀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及研发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盐湖与能源战略客户团队、制造业与国企战略客户团队等专门服务新动能客户的业务团队,并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手段,集中全行资源为新动能企业服务。

该行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小微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十年间累计发放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75.95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小微贷款余额12.27亿元,支持普惠小微客户近800户。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该行积极落实纾困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此外,大力落实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费让利工作,自2021年9月30日起三年内,该行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账户服务、电子银行、对公转账汇款等4大类21小项对公支付业务服务费实行优惠或减免措施。

服务升级 打造最佳客户体验

服务是招商银行的“金字招牌”,招商银行西宁分行成立之初就把服务作为立行之本,将服务质量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从创业之初高效便利的“上门服务”,到“感动场景服务”,再到“分层分类服务”“一对一服务”的差异化服务,以及近年来实施的“初心计划”“全流程陪伴服务”,无不彰显了该行对“因您而变”客户至上理念的不懈追求。

在“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价值观引领下,该行及时洞察客户需求,紧紧围绕不同客户的不同投资理财需求,依托总行平台资源及分行产品创设能力,广泛链接全市场优秀资管机构,以“优选产品+长期陪伴”的组合模式,打造大财富管理业务模式,让财富管理“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该行不断试点全新营业网点设计标准,持续推动智能化网点建设。十年间,线下网点建设实现了从1.0、2.0到3.0版本的持续升级。

十年来,该行不断践行服务初心,以权益保障为基线,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突破口,以满意体验为标准,借助强大的金融科技力量,持续推进服务革命与升级,用科技与生态诠释“最佳客户体验”的内涵。2013年,上线全新柜面替代系统——可视柜台(VTM);2014年,正式推出移动金融产品“一闪通”,将银行卡与手机合二为一;2015年,大力推行“柜面无纸化”,省去客户纸质填单流程;2016年,加快提升招商银行手机银行App用户体验,带给用户“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体验;2017年,推进金融科技战略,打造Fintech银行;2018年,全面实施App优先战略,以MAU为“北极星”指标推进零售数字化转型;2019年,聚焦便民场景,优化科技布局;2020年,正式推广党费云缴费系统;2021年,智慧食堂系统上线……十年间,该行几乎以每年一大步向金融科技银行迈进,只为向客户提供极致的服务体验。

为了帮助老年客户消除与数字时代的鸿沟,该行除为老年客户提供上门服务外,还开发了大字版App,推动金融服务适老化。针对老年人容易被电信诈骗盯上的风险,招商银行App在转账、一网通支付等交易环节强化了系统风控功能,最大程度保护老年人的资金安全。各网点配备了老花镜、放大镜、轮椅、应急医药箱等便民设施,设置无障碍通道、老年客户专席,真正让老年客户体验到招行的暖心服务。

截至目前,该行下辖11家网点中,2家获得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荣誉,星级网点合计达到4家。

强化管理 塑造优秀的管理文化

打好基础,是百年大计,才能支撑招商银行西宁分行长远发展。作为系统内的次新行,该行始终把加强基础管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在基层党建方面,该行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将全面从严治党与从严治行相结合,以党的领导统领经营发展大局,把自身发展的战略举措放到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高度去认识、谋划和推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服务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队伍建设方面,重视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各环节工作,旗帜鲜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坚持“进人重于进资产”,严把进人关。建立员工“一横一纵”发展通道、优化员工培养体系,鼓励“让员工做自己的主人”,靠员工自己指挥自己、自己激励自己。坚持“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六能机制,确保能者上庸者下。

在文化建设方面,重视招银文化的培养、宣导、教育,引导员工深刻理解、认同、弘扬招银文化,并把优秀的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2019年开始实施“打破竖井,赋能减负”,减少了一系列无效或低效的管理环节,凝聚力量,服务客户。中后台部门在充分贴近市场、占有数据的前提下,为一线提供充分的策略、产品及系统工具等全方位支持,切实为一线解决具体问题。

为鼓励每一名干部员工发自内心“做难而正确的事”,该行积极倡导“清风公约”,大力塑造“开放、融合、平视、包容”的轻文化。2022年,开展“价值观负面清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干部员工在客户服务、开放融合、赋能减负、清风公约等方面的行为,有效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顽疾,提升员工的价值认同,在全行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切实为客户创造价值。

践行责任 彰显招行担当

十年来,该行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围绕服务民生、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事业等工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围绕“服务民生”,该行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新趋势,推出“闪电贷”业务,加大对当地居民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助力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

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进农村等线下宣传活动,并借助媒体直播间、招商银行App开展线上金融知识宣传活动,重点加强对老年人、残障人士、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金融知识普及。2021年,该行成功创建“省级金融教育示范基地”。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分行行长和各支行行长在营业大厅当值大堂经理,倾听客户心声,为客户解答疑虑,以实际行动带头践行金融消保理念。

秉持“源于社会、回报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该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将企业公民的理念延伸至扶贫、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乡村振兴等众多领域,用真情回馈社会关切。

十年的辛勤耕耘,让招商银行西宁分行这家“与众不同”的银行在青海高原成长壮大;十年的初心不变,让万千青海客户体验到“因您而变”的优质服务。

站在新起点上,招商银行西宁分行将始终坚持金融使命,不断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锤炼品质,锻造品牌,做居民财富和社会融资的“连接器”,为助力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西海全媒体记者/范程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021年2月28日上午10:35,我的崽崽回喵星找大花了。 猫传腹又感染了猫瘟,一夜之间严重到呕吐拉稀流口水,水饭不进,呼吸急促走不动路,最后选择了安乐。崽崽
  • #2021遵义两会# 【以奋斗的姿态阔步新征程】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2月25日,遵义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隆重开幕。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440余名人大代表,肩负人
  • 从小跟爸爸的关系就是那种特别传统式的藏在内心深处不会表达出来的父女感情 直到自己做了妈妈 才懂得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 处处考虑我的感受 会记得我爱吃的东西 三
  • #泰国年度风云人物[超话]# 【恭喜泰国文化部部长 易提蓬•坤本 获得政治时事奖】 ITTIPHOL KUNPLOME 泰国文化部部长易提蓬•坤本 易提蓬•
  • 《人生由我》 书的作者是埃隆-马斯克 的母亲梅耶-马斯克 读这本书是因为前些日子去了趟书店,到处能看见梅耶的照片(这本书的封面) ——这位七十多岁还活
  • 看了“所有死者”,影片的色调和构图好看。喜欢影片的节奏,将故事娓娓道来。巴西社会变革下的不同阶层女人们所经历的故事。曾经拥有庄园的富有家庭的母女三人,一心想死的
  • #齐鲁公益##山东校园# 【正确防护迎新春,“疫”“歧”过年保平安】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疫”年忆乡调研队 为深入了解新冠疫情对老百姓的过年方式影响情况
  • #历史上的今天#1916年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逝世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
  • 吴湖帆:种竹风满林,风清尘自远 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浪潮前,他坚持“丹青真谛”,要“书卷气、金石气、静穆之气”;他曾说:祖宗留下的笔墨之奥秘,我们知多少?雄厚者,
  • 2020年,赵忠祥老师去世,他生前参加的最后一个节目是《王牌对王牌》 2021年,吴孟达老师去世,他生前参加的最后一个节目也是《王牌对王牌》 这或许就是冥冥
  • #王俊凯oppo新旅程[超话]#[cp]#迪奥品牌大使王俊凯[超话]#礼貌宠粉王俊凯温柔体贴王俊凯可爱懂事王俊凯理性思维王俊凯低调努力王俊凯舞台超A王俊凯✨全能
  • #学佛基础知识[超话]# 什么叫“法尘”? 法尘者,意对纳之诸境,就是我们意识所分别的一切境界,外境、内境,指法尘,普遍五根,法尘它是普遍在五根之上,随每
  • #每日一善[超话]#[哈哈]#阳光信用#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要相信,只要坚持,只要你真的是用生命在热爱,那一定是天赋使命使然,那就是一个人该坚持和努力的东
  • #the9录制青3# 想到去年时光就很舍不得!青春受罪人的开始。没想到今天去录青3了,还是得谢谢桃让我遇见那么好可爱又帅的女孩谢可寅!点开了青2坚持追到了最后
  • #大连美食生活[超话]# 【滑蛋咖喱牛肉饭教程】 爱吃咖喱的一定要试试!!香浓的咖喱和嫩滑的鸡蛋简直不能更搭[舔屏],加了大片牛肉以后肉香十足,按我的调味好吃到
  • 我觉得我们的现状就是这样,互相是有好感的,但彼此的喜欢都太浅太浅了,浅到几天不联系就不喜欢了的程度,浅到我在给你分享日常时会有所顾虑,浅到没有太多聊天的话题,浅
  • 五百盲人七见佛陀,最终重见光明  贤愚因缘经 五百盲儿往返逐佛缘品第二十八 0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毗舍离国。有五百盲人
  • 最近很多新的学员 对于聊天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上来问的问题都是如何聊天居多 这让我其实很懵 因为之前文章其实说了很多聊天前我们需要注意的内容 但是新
  • [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 我的眼光从没有落在你身上想要,的主页我们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交集,从不曾相知,想要那时候便懂事.想要那时候便会察言观色
  • #每日一善[超话]# [心] #阳光信用# [哆啦A梦吃惊]#日行一善# 她承认自己是对生活有着细腻观察的人,天性敏感且敏锐,因此读作词人葛大为的书便会引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