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炼心篇#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中医名家樊正伦访谈(全十二集)(6-7)

谈系列之六

西方人用两只手吃饭,我们中国人用一只手吃饭。筷子给你的时候,叫一双,这叫“道生一”,用的时候必须一分为二,这是“一生二”,“二生三”,什么是“三”?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一阴一阳为之道,两根筷子这么一动,什么芹菜、韮菜、花生米……,你全夹捡起来,这就叫“三生万物”。

田 原:现在有很多成年人是“塑料体质”,女生林黛玉,男生肾虚,临床上这样的病人也不少吧?

樊正伦:经常有。你比如说现在到了秋天了,有很多人感冒以后就反复的咳嗽,甚至三、四个月都好不了,而且极易感冒。中医讲肺主皮毛,就是当我们一呼一吸时,我们的毛孔也在一张一合,也要呼吸。所以在感冒的时候,不管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实际上是毛孔的呼吸受影响了。

毛孔一张一合的时候,也把体内的热量散出去了,把水分散出去了;当你得了风寒感冒的时候,也就是毛孔合多于开的时候,体内的热能就散不出去,水分也散不出去,都壅滞在里边了。当它散不出去的时候,你打了抗生素,它不能解决毛孔的开合啊,它只能解决你是细菌还是病毒,而且是病毒的话,你打抗生素也没有用。

中药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中药是恢复毛孔开合,让毛孔的开合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中医说的肺主皮毛。有很多病人,感冒之后打了抗生素就不发烧了,各项检查都很正常了,就是咳嗽不止,为什么?因为他的毛孔开合还没恢复,热邪和水分都壅滞在肺里面了,中医把它叫做肺热喘咳。我们用中药的时候,其实我们常常用的“止嗽散”,里面百部、桔梗等几位药,恢复的就是毛孔的开合。

田 原:每年入秋以后有很多这样的病人,您用的都是这个方子?

樊正伦:对呀。 就是“止嗽散”原方,它是清代名医程钟龄的方子。

田 原:原方上还要做一些加减?

樊正伦:我是用“止嗽散”加上小柴胡汤,效果非常好。小柴胡是什么?是调畅气机的。小柴胡汤里面有柴胡的升与黄芩的降,咳嗽的时候,实际上是气血壅滞,那么首先得让气机活动起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蠧”对吧?它通畅起来了,再让肺的升降正常了,肺本来就是主宣发与肃降的,要让它的升降正常。如果肺里面已经有痰了,再加一点栝蒌、半夏这些去痰的药,就是去有形之邪的药,那他就好了。而且都用不着吃七付,五付就好。

田 原:是根除吗?

樊正伦:去根儿,两、三个月咳嗽不好的病人用了这个方子就好。

田 原:和您对话,越发觉得中医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难,那么复杂。真如您所说,中医治病,治的是人,是人的状态,而非一症一病。说到状态,咱们看现在肿瘤患者越来越多,我觉得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有关。压力大、欲求多,可以说状态已经偏颇了。曾经有一位专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他说得病了,就像走在平衡木上的人,失去了平衡,一条腿已经掉下来了……樊教授能不能给大家开个方子,或者告诫什么的,能让人们重新回到一种正常的、平衡的状态?

樊正伦:如果要找回一种正常的状态,那就是咱们平心堂外面写的那四条——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慎医药。您只要把这四条弄明白了,你就绝对没问题。为什么?人在天、地气交之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实际上人也一样啊——春天,你的气血从内向外走,夏天,气血全到外面来了,一入秋,气血就从外面向里面走了,冬天的时候,气血都到了里面,外面就相对不足。所以夏天的时候为什么容易闹肚子?不是因为细菌多了,是你的气血全跑外边来了,里面是空的。我们的气血就跟外边儿的树是一样的,夏天你看那树上的所有营养都在枝叶上,根上就什么营养也没有了;到冬天的时候,所有气血都到里面去了,您外面就相对的不足了,这时候人就容易感冒。
人就生存在这样一个自然界里面,你不能违背它。

老百姓有句话,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作病。什么意思?就是当夏天气血都到外面的时候,它有一个作用,通过汗液把你体内多余的东西排出去。冬天的时候,我们中国人都讲冬天要进补,这时候你吃点涮羊肉啊,吃点儿有营养的东西,为什么?因为这时候气血都到里边的时候,你吃了好东西,它能够充分的运化,为明年春天的生发再做准备。看看我们的树,到了冬天都要进行冬灌,为什么?就是因为冬天的时候,要营养他的根部,冬灌以后,它就储存了足够的营养,为明年春天做准备了。

冬天储存了营养的同时,会产生很多多余的产物,到了夏天,发汗的时候,正好把这些多余的产物排出来。

但是我们现在是怎么过冬、过夏的?冬天唯恐暖气烧得不热,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你违背了四时的规律。《黄帝内经》讲“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道理不是很清楚吗?所以你要想少得病,第一点就要做到顺四时,也就是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田 原:曾经有句老话叫人定胜天,这四个字甚至被当成很多人的座右铭,其实人还是要有所畏惧的。

樊正伦:当然。因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人不可能逃得出天地,这是祖先早已经告诉我们的。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还要非常注意饮食,我们的祖先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说五谷是养命的,人的生命不仅仅靠脂肪、蛋白质来维持,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不论什么民族,哪怕是以肉食为主,他也必须吃粮食,不吃粮食是活不了的。为什么?种子是什么?种子是生命的延续呀。您看我们从马王堆里挖出来的那个种子,已经上千年了,还能发芽,说明种子是有极强生命力的东西。现代很多人说我天天不吃五谷,我光吃菜,我就为了减肥,那就面有菜色了(笑)。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是以纤维食物为主的民族,这和外国人不一样。你看外国人吃饭,一手拿刀子,一手拿叉子,大叉子叉上羊肉一烤,刀子一割,小叉子一叉就吃了。这是外国人的生活对吧?因为他以游牧为主,他们几千年的遗传基因,对肉类的消化能力要比中国人强得多,几千年来他们就是这么吃出来的。
田 原:为什么咱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身体素质反而越来越差,什么心脑血管、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看来多数是吃出来的。

樊正伦:因为很多人都忘记了咱们的祖先是怎么活过来的。外国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吃饭就是两根棍儿。吃饭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儿,任何民族都一样。西方人用两只手吃饭,我们中国人用一只手吃饭。筷子给你的时候,叫一双,这叫“道生一”,用的时候必须一分为二,这是“一生二”,“二生三”,什么是“三”?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一阴一阳为之道,这就是“三”。两根筷子这么一动,什么芹菜、韮菜、花生米……,你全夹捡起来,这就叫“三生万物”。你要两根筷子都不动,什么也叉不起来,两根筷子都动,什么也夹不起来。我们祖先把用筷子的传统延续下来就已经告诉你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就是老子说的“道”。

再看今天,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天天去消化什么牛排啦、鸡腿儿啦……(笑),或者不是天天吃菜就是天天吃肉,结果不是糖尿病就是血压高。

饮食结构不是一代人能改变的,我想这是我们国人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访谈系列之七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以我治病从肝入手,尤其是慢性病,因为慢性病的形成,首先是一个气机不通畅,尤其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疾病,包括肿瘤。你看有的人很瘦,但是他不受补。因为什么呢?如果这个水不动了,你往里面扔的营养越多,它沤得越快!你首先得让它的水流动起来,当水流动起来了,哪儿不足,哪儿有余就看得非常明白了。

田 原: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生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恩赐,中医是解读这个万物之灵的智慧,而现在,我们需要传道者。樊教授当之无愧。

可我却听说您总在骄傲的“标榜”自己是一山野村夫?而无意做传道学者?

樊正伦:(笑)我以看病为主,我给他们讲课说,我不是教授,我也不是专门研究学问的人,我今天所回答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在看病过程中,患者要问到的问题。你就得考虑,中医可以治病,治好病,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怎么治好的?很多人说不明白。

田 原:所以您就得多开坛,多讲解,听说百家讲坛正在邀请您讲中医文化和养生。

樊正伦:就是。其实说不讲,这些年也没有断了讲,但我是医生,我的患者太多,对我来说,能给患者看好病才是大事。

田 原:您在临床上的治 疗理念是什么?

樊正伦:我基本上是调肝入手。人法天地而生,肺呢,主一生之气,就是人和天的通道,所以肺在五脏中属天。你所有的营养来源于脾,脾是地,心是火,肾是水,天、地、水、火之间,运动着的是什么?是肝,是风。因为只有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它才能够正常的运转,水气上升,火气下降,才能够水火既济。
所以在治病的过程中,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肾水不上升,心火不下降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调理它的气机,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以我治病从肝入手,尤其是慢性病,因为慢性病的形成,首先是一个气机不通畅,尤其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疾病,包括肿瘤。你看有的人很瘦,但是他不受补。因为什么呢?如果这个水不动了,你往里面扔的营养越多,它沤得越快!你首先得让它的水流动起来,当水流动起来了,哪儿不足,哪儿有余就看得非常明白了。

田 原:看来任何难题,首先要解决的一定是思路问题,思路决定出路。

樊正伦:我读了这么多中医古籍,我发现找不到什么是中医学的定义,没有一本书明确地告诉你。中医学是什么,它是以天人相应、天人同构的思想为指导,运用了《周易》的阴阳五行的象数理论,研究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

中医学就是这么一门学问。这是我给中医学下的定义。

最深刻的道理一定在最简单的地方产生,我们有很多医生啊,他给别人看病都可以,自己有病了,他赶快去打点滴,(笑),所以我就说了,不知道您是相信中医,还是不相信中医。
田 原:这事儿不足为奇,也难怪老百姓对中医的疗效产生信任危机。

樊正伦:有些老医生,像岳美中等一些老大夫,其实他的思维过程,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过程,他什么病都能看好,随手拈来都是药,但是由于他所处的那个历史阶段,就是西方文化进来的时候,不让他畅所欲言。就是说有些老医生他不是不明白,他今儿说完这个治则,明儿就成了右派,他怎么办?他只能用辩证法这个圈去套,所以我们的中医理论,后来就变成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什么叫朴素的?就是不科学的。(笑)其实,它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科学。所以他在治疗疾病的时候,疗效才那么好。

现在很多中医已经不知道中医为何物了,他学的是术,他在术上做文章,不在道上求根本。中医是什么?是执形而上之道,用形而下之术的学问。道是什么?道是规律,生命的规律。生长的过程,有它生命的规律,当它外受风寒的时候,就是生命规律受到影响的时候,医生的责任就是要把它调整过来,不管是针灸,还是中药,说到底就是:以药性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把人体被破坏的状态调整过来。
田 原:的确,比如我们用“筷子文化”去解读中国人的思维,就很简单,明了。

樊正伦:对啊。“知其雄,守其雌。”我们的祖先本来就这么智慧,要不五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怎么这么多人呢。(笑)

文:田原

原载于《中华中医名流》杂志2007年冬之卷,授权环球中医网转载

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1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2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3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4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是有时间也会上来发我的狗爬字和拍的照片or碎碎念们,就是偏生活一点啦。结果对方让我打完爆炎树又让我打纯水精灵,打完精灵又打急冻树,我烦了,说:这是最后一个,打
  • ”此回答并未明确说明“如何是本心”故杨简多次追问“毕竟如何是本心?”对此,象山也“终不易其说”以致杨简一直未对“本心”有一个确切的了解,也就更谈不上肯认和确信“
  • 在长达50余年的艺术道路上, 黄纯尧勤于创作、勇于创新、探险写生、行程万里, 尤其钟情三峡、黄山,,曾23次过三峡, 4次上黄山,画出近三千张作品,被人誉为“黄
  • 实在忍不了,下午带小菩提去医院做了b超,确诊不是疝气,而是鞘膜积液,医生说大多数一岁可以自愈,自己吸收,如果吸收不了,就得做手术……为什么现在的病一弄就是做手术
  • 日本传奇设计师三宅一生辞世「设计衣服不是孤独的工作,它需要更多人与人的交集。而那些真正的水硕,对此极为敏感,感觉只要提到水硕就急的直跺脚,感觉是在他/她面前挖他
  • 本来想照顾一下老奶奶的生意,又恐惊其好梦,姑且远去吧。#宝宝取名字[超话]# 姓名学【琴】字的解析,让你见字如见人琴是60.70年代女孩取名常用的字,姓名学也
  • #情感[超话]##心情日记##人生感悟##肖战[超话]#你携风而来 如花绽放于雪色之间 揽月而上✨ 至此,世间所谓风花雪月皆与你有关❣️肖战未来可期万事胜意 余
  • ) 鸡翅你真好吃呀 黄记煌 你太咸了 我本来以为只有济南的黄记煌咸 没想到青岛的也咸 看来它是连锁咸店 @黄记煌 希望你可以改一改你的酱汁配方 真的太咸了 感觉
  • #新文恋播[超话]# 邀请各位一起欣赏又又作词作曲的《迷恋》 首先,我们先看最下面的歌词,又又说香槟爱上了高脚杯,亦亦说只喝香槟 然后,我们看看中间的歌词,又
  • #TFBOYS[超话]# [心] #TFBOYS三人同行# 弄不清自己属性的小草草来看看啦[羞嗒嗒]【属性】①[团饭]团饭是指组合里的三人都喜欢,但是却有点更偏
  • 这是一种无形众生从悲伤的提醒,到失望,到彻底绝望之后的愤怒,而我们又是否明白了他们的良苦用心呢?这说明众生本心为善,他们刚强不化,心里筑墙,都有着不被人理解,等
  • 是这样的,眼部手术回家之后呢,要以休息为主,做好术区冰敷,保持术区伤口的干燥清洁(尽量不要使用酒精,酒精会刺激伤口造成疼痛)。#微博健康公开课##老王撩营养##
  • #2018凯乐石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幸好昨天下午鼓起勇气沿着山间的公路走了十公里,再加上这两晚的辗转反侧,今天终于活下来了。#阿坝身边事# 【千名选手集结四姑
  • 六、对破坏森林(草原)防火宣传牌、瞭望台(哨)及知晓火灾发生原由,隐瞒不报的,纳入村规民约进行道德约束,并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对林区带火(火源)人员依法进行法治
  • #阳光信用[超话]#[雪糕刺客]#每日一善# [雪糕护卫]#阳光信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永远不要认为我
  • 更详细的方法可查看这篇文章:给大家推荐几款平价的“不易胖”冰淇淋,祝所有女孩子的夏天凉快不胖~#新鲜好货淘鲜达#Zui近天天喝薇丽宝浓缩精华蜂蜜植物饮品,感觉身
  • 背靠着广东省最美古村落和沿海的旅游资源优势,位于稔山镇的莲蓬村,也期待着让更多的人走进她的生活,感受她的恬淡与温润。同样是枕水而居的宝口镇佐坑村,虽没有滨海旅游
  • 我们都渴望一份真挚美好的爱情,但又恐惧美好的破灭,无法摆脱的关于爱情的困惑尾随着很多人,也包括我。或者说爱情在最后终究凝固成了烟火,而陪伴自己的却不是自己希望的
  • (对了,还有一件很巧的事,我的名字缩写就是wx,天选的玐)深夜独白:答应你的事情,我一直都在做,只是真的没有勇气了,答应你长胖我做到了,那接下来我就要瘦下来,还
  • 我不敢继续想,我走上前,尝试去抓住每一个人的身体,结果却还是只能抓到一把空气,我看着自己的发抖的手,心里有了答案。夜深了,我趴在床边静静的看着刚刚睡着的我爸我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