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0-12-09 11:28:00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史略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阐发“诸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后慧思传智顗,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智顗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著作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顶得其真传,作《涅槃玄义》和《涅槃经疏》,很有发挥。灌顶以后,四传到湛然,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对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实注解,发挥三谛圆融的义理。又针对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写了《金刚錍》、《法华五百问论》和《止观义例》等著作,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虽不免门户之见,但对天台宗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满等。经过会昌禁佛和五代之乱,典籍湮没殆尽,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传弟子义寂,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访求天台宗典籍,高丽派谛观送来教典等,才使该宗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因受同学之请,撰《释难扶宗记》,驳同门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为伪作而引起了一场历时七年的山家、山外之争。争论的焦点是: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具否三千等问题。山家主张妄心观与色心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张真心观,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斥为不纯,不久即衰。这次争论记载在《四明十义书》中。天台宗在元、明两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私淑台宗”,著《法华会义》等多种,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晚近有谛闲著《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经典与判教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智顗判佛一代说法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华严时,说《华严经》;酪譬第二鹿苑时,说“阿含经”;生酥喻第三方等时,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醍醐喻第五法华涅槃时,说《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互融通,谓之“通义五时”。从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为化仪四教,从其内容方面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化仪四教为顿、秘密、不定。配合五时,佛陀对具有高深教理知识的众生说《华严经》,令其顿悟究竟教理,为顿;佛陀对教理知识较差的众生渐次说《阿含经》(鹿苑时)、《大方等大集经》、《大般若经》,使其由浅入深,转小向大,渐次深悟教理,为渐;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是显与隐的区别,同席听讲,各自悟解的教理浅深不同,或顿或渐,隐而互不相知的为秘密教;显而互知的为不定教;到了讲《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时,听众已经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之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与五时所说诸经相配,《华严经》就是圆教,并兼别教。鹿苑时“阿含经”是藏教,小乘奉为圭臬。《大方等大集经》没有一定,四教比较对说,看其所对而异,是别教。《般若经》中诸部般若,是阐明通、别、圆三教的,称为通教。最后《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专显圆理,是纯圆教。理论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渊源于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智顗用以与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构成“一念三千”的理论。认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介尔(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观之境,进而联系慧文的“一心三观”来考察,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通过圆修三谛,达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层实相说作为观法修行,即观三千、三谛诸法具于现前介尔阴妄一念之心,心即诸法,诸法即心,心法一体,无待绝待,谓之“观不思议境”,此中能观之智对所观之境为第一重能所,能观智境对所观阴妄一念为第二重能所,这是总观。另有九种助观,即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等。合称十乘观法。是为天台宗的圆顿止观(禅法)。止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之意。影响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https://t.cn/ROPJ7v2

《法华经》弥勒问话说求道
(第十六段)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嘻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果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弥勒菩萨对文殊菩萨说:我在佛的白毫相光中又看见东方世界里的一些菩萨,他们于寂静处结跏趺坐,默默禅修,受到天神、龙众等善神的恭敬,但他们心里非常清净,不因别人的赞叹恭敬而心生欢喜,已进入毁誉不动的如来境界。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入甚深禅定,于觉性中放大光明,悲心悯众,亲自到地狱中去,救济地狱中受苦的众生,使他们都能进入佛道,终至解脱。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佛子”,“佛子”就狭义而言,是阿罗汉的通称。佛赞五百阿罗汉时说:“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印度的婆罗门,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所以佛说:阿罗汉们是从听闻佛口说法声中而生,从诸法法性寂灭的证入而成的。佛子、表示有佛那样的圣性,能继承如来觉世大业,所以名为佛子。
就广义而言,佛称一切众生为佛子,众生与佛子同源、同根同体,所以称众生为佛子。但凡夫是外子;声闻、缘觉是庶子;唯菩萨是真子。这里说的佛子,指的是行菩萨道的真子。
弥勒菩萨说:这些佛子非常精进,为了断昏沉睡眠,修行如“般舟三昧”类的法门。“般舟三昧”又称“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是断睡眠最好的法门之一。具体修法是:
以九十日为期,不坐不卧,忆佛念佛,一心谛观佛陀圣像,累了倦了,就绕屋或绕树行走,经行不断,这样就能快速破除睡盖,九十天日期满后能快速证得般舟三昧,修成后,不论睁眼闭眼,十方诸佛皆立在行者面前。菩萨于森林中,勤苦倍加,修此般舟三昧,以求无上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他们严持“具足戒”,“具足戒”又称大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
具足戒的内容,南北传佛教所传的戒本各异,按《四分律》所载: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这些菩萨不仅严持具足戒,还做到了“威仪无缺”。
“威仪无缺”是具足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具体算法是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四重禁、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及七灭诤等二百五十戒,各别与“行、住、坐、卧”四威仪并三聚净戒配对,而成三千威仪。此三千威仪又各配于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又各别与“贪、嗔、痴、慢”等分四烦恼相配对,则成八万四千。简称八万细行,是取其大数。菩萨持此具足戒,威仪不缺,并因此而得身心清净,因清净而如获宝珠,并以此清净行而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佛子,住“忍辱力”,忍辱力由六种智力所成就,即:一、如响平等智力;二、镜像平等智力;三、如幻平等智力;四、内清净平等智力;五、世法清净平等智力;六、集因缘平等智力。依据《佛说法集经》记载: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即:
1、能忍于他人辱骂:诋毁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如响平等智力”。如响意为如空谷之呼应众响,因修慈心的缘故,而忍于众生之屈辱。
2、能忍于他人刀杖:棍棒捶打而不加报复,菩萨得“镜像平等智力”。镜像意为如明镜之印现众像,知有情众生被五阴炽盛所逼恼,而忍于众生之横行加诸于身。
3、能忍于他人恼怒:烦扰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如幻平等智力”。如幻意为诸烦恼杂染皆是变幻而不实,与烦恼心所相应,不执为实有。
4、能忍于他人嗔恨:怨怒而不加报复,菩萨得“内清净平等智力”。内清净意为内心平静于众无嗔恚想。
5、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不为所动,菩萨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世法清净意为于世间诸染污等法不为所动,知其虚幻不实,而心得自在。
6、菩萨得“集因缘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集因缘意为修忍辱行已大功告成,因此而积聚了种种殊胜善因缘,令道业得到了增长。菩萨修此忍辱波罗蜜,对于一切世间烦恼,不受染着,能起欢喜心,而心得自在。具此六种智力、名“住忍辱力”。
弥勒菩萨说:佛子住此忍辱力,有“增上慢人”,骄横狂慢,对佛子打骂羞辱,佛子都能忍受,不生一丝嗔恚心,对一切逆境,也能逆来顺受,坦然应对,他们修此忍辱行,为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增上慢”是以为自己证得增上之法、所谓卓越法门等而起的慢心:认为自己胜过他人。是七慢中“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里的第五位。这种人,常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如未得圣道、自称已得;未证佛果、自称已证。为增上慢人。此菩萨能忍增上慢人的狂傲和一切逆缘,以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为得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戏言,不与任何人开玩笑,对不信佛法的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也从心里疏远他们,只亲近有出离三界智慧的人,自己善于修心除妄,于山林中修摄念法,将亿万岁之时空,摄于一念,以此清净一念,上求佛道。
弥勒菩萨说:我还看见一些菩萨,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百种汤药、价值贵重的名衣,用上等栴檀木及宝物造的房屋,各种精致的卧具,清净园林,花果茂盛的庄园,还有自己拥有的流泉浴池,都用来布施给佛、法、僧。
作这些布施,得到的果报,是非常殊胜微妙的,但他们如此欢喜无厌地布施,不是为了求有漏的福报,而是为了求无漏的“无上道。”那么什么是无上道呢?无上道在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之上,无有再上之道了,称名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一乘佛道,凡是修六度波罗蜜法者,求的就是无上道,就一定能够成就无上道。
以上是弥勒菩萨问话文殊菩萨时,将自己在释迦佛白毫相光中看见东方世界里诸多的菩萨修行各种法门以求最上佛道的情景,他们有修布施求佛道的、有修持戒求佛道的、有修忍辱求佛道的、有修精进力求佛道的、有修禅定求佛道的、有修般若智求佛道的。这些法门都在六度波罗蜜法里,按次第修,首先是修布施,布施不只是身外之物的施舍,更重要的是心内妄念的施舍,将心内的妄念施舍得干干净净的才是真布施。这样才能顺利地进入其余五波罗蜜法的修证,如此上求佛道,必成无疑!

《楞严经》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第一百零五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维,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祇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成,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成,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这篇佛继续用打结的比喻开示“六解一亡”的道理。阿难对佛说:世尊!这条由七宝镶叠的华、织成为巾,就成了一个整体,就是一条华巾了,我的看法是,如来在这华巾上绾一个结、就有一个结的名称;若绾一百个结、就有一百个结的名称。何况这华巾上只有六个结,始终不能称它为七个或五个吧!那么为什么如来说最初的那个是结,后来的第二个、第三个又不称为结呢?
佛告诉阿难说:你知道这七宝华巾原本只有一条,我共绾了六次,名六个结。你再仔细观察,巾体是同,同就是一条,因为有了结就现出了异相,你认为如何?初绾成结时,称名为第一个结,一直到绾成第六个结后,你能不能将这第六的个结,称为是第一的个结?
阿难说:世尊!我不会这样称,六个结依次成后,第六是不可能成为第一的,即使是穷尽我历生以来的聪明才辨,也不可能让这一至六的名称颠倒、或乱起名。
佛说:你说得对!六结形成的秩序不同,就不能颠倒名称,但究其根源,这六个结出于一条巾上,即然有了六个结,秩序就不能杂乱,杂乱了、理就乱了,是不行的。其实你这色身六根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在毕竟相同的妙明自性里,其体是一个,六根就是从自性本体里生出来的异相。
佛告诉阿难说: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必然会心生嫌弃,就不会再喜欢这六个结,而愿意回到是一的自性本体上去。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回到自性本体上去呢?
阿难说:如一条华巾上有六个结的存在,就会有是非锋然而起,就会有人将第一个结说成是第二、或第四、或第六的,或认为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由此而争论不休。如来今天,若能将手中华巾的六个结全都解开,不再在这条巾上打结了,没有结的存在了,所有说彼说此的一切是非,自然就没有了,于是一个结都没有了,那六个结的说法又怎能成立呢?也就没有人再会给这六个结乱取名了。
佛说:六解一亡,六根解脱,一根也没有,与你阿难说“结”的道理是一样的。但由于你们自无始劫来,心性狂乱,由知见而发生妄想,妄想在尘劳里又生种种烦恼,生生不息。如瞪视虚空,久而致眼目疲劳,就会看见空中狂乱地生出花来,你那湛然精明的自性本体和这个道理一样,眼前这无因乱起的一切世间现象、山河大地等,乃至生死涅槃,都是你心性狂乱,妄想所生的颠倒华相。颠倒华相即认幻相为真相之意,故名颠倒华相。
阿难说:六根妄相和华巾上所打的结是一个道理,但怎样才能解除这些结呢?这时如来用手将有结之巾牵移至桌的左边,问阿难说:这样解了吗?阿难说:没有,世尊!你这样移动一下,当然没有解。佛又将有结之巾牵移至右边,又问阿难说:像这样解了没有?阿难说:没有,世尊!这样和刚才只是换了个方向,同样是解不了的。
佛告诉阿难说:我今天以手左右各牵动,竟然都不能解开这些结,那么你再设想个什么方法,怎样才能将这些结解开呢?阿难对佛说:世尊!应该用手在结心处将其散开,结就解了。
佛告诉阿难说:是的、是的!要想解结,必须在结心处解才行。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不是说从世间和合的粗因缘相所生,如来宣说世间法和出世法,是知道它们根本原因的,世间法是以第八识之有漏业种为因,缘于所造之业随色尘而生;出世法是以清净无漏的自性为因,次第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清净法为缘,随所修之缘而出离世间,了脱生死。
佛说:如来早已了脱生死,有通达出世法和世间法的大智慧,有能力知道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之外,由某一个世界的一滴雨而知其雨的数量有多少,以至现前的种种物象,如松树为什么是直的?荆棘为什么是弯的?鹄鸟为什么是白色的?乌鸦为什么是黑色的等等?都能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缘由。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你要想得到如来的这些智慧德能,你可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予以修证,六根就是障碍你智慧德能的心结,若能将这心里的根结解开,虚幻的色尘外相自然就消灭了,于是所有的幻相也都消亡了,剩下的那个不就是你的自性本真了吗?
佛说:阿难!我今天问你,此劫波罗天所织的华巾,这上面的六个结,能不能同时解?能不能同时都解除?阿难说:不可能、世尊!这些结都是依秩序一个一个绾成的,现在要解,也得一个一个的解,六结虽然同体,也就是在同一条华巾上,但结不是同时绾成的,这怎么可能解一个结,所有的结都同时解了呢?
佛对阿难说:你说得对!这六根解脱,和这个道理一样,也需要按次第修证,先从一根解脱,证得人空,亲见本体空性圆明,再成就法解脱,法解脱后,亲见诸法实相,实相即是无相,如此人法俱空,不见一法生、不见一法灭,于是获得菩萨正等正觉,入住清净无染的“三摩地”、得“无生法忍”。
这里说的“三摩地”是甚深禅定,是菩萨精进修行所证得的实报庄严土;“无生法忍”是在证得不退转菩萨位后,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完全舍断了六道轮回的异生性,不见法之生灭,更无一法可得,以不可得而无所造作、以无所造作而一切法不生、以一切法不生,名无生法忍。这是菩萨观诸法空,入见道初地,见无生法忍,如此就决定能成佛了。
以上所有篇幅,都是佛用种种比喻、种种方便善巧法,彻底说明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理,在懂得这些道理后,就应当通过法门来实践印证这些道理的真实性,下面佛将介绍本经行门中最精彩的实证法,即二十五位菩萨修证圆通法。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邻居们则表示,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见到刘男,他平时鲜少与人互动,看起来有点怪怪的,「如果去当诈骗集团也不意外」。 当然了,李立群担心4部戏受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 #动漫##声优#愿你冲破阴霾,重获新生雷电撼动不了你真挚的心,星辰为你再次闪耀,蝴蝶送来新生的祝福,莲花绽开无声的成长,被称为“人偶之君”的你啊,愿为开发者征服
  • 】白羊座:我第一,我最帅,所有人都听我的金牛座:我吃得下,我很省钱,不变才安全双子座:我很安静,我很优雅,我不幼稚巨蟹座:他喜欢我,他不喜欢我,我很好狮子座:我
  • 幸而我喜欢这些不易察觉的努力,倒也没有任何乐观的天性在支撑,但就是惯性使然,就是仍然希望能够纵情地活一一准确地说,是纵情、快活,而又随性地活。幸而我喜欢这些不易
  • #棉花美娃娃[超话]# 因为我的小呼崩了,所以刷了两天vb加了小呼售后群和小呼聊天群把一大半目前小呼有问题的消费者的照片看了一遍。异地的第二年,我竟然愚蠢的把和
  • 星巴克新品拔草完毕相比上季新品这次可以说是相当感人了,无一触雷,都很好喝#玫瑰香葡萄星冰乐#葡萄果冻打底,葡萄味的冰沙,上层奶油。#抹茶伯爵茶冻星冰乐# 抹茶星
  • 为严格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有效控制和降低疫情输入传播风险,市疾控中心向广大市民发布紧急提示:一、有涉疫地区旅居史的在阜人员请立即报备6月23日
  • ​我们的制造业PMI连续几个月都是在荣枯线以下,这是明显的衰退,这本身就意味着银行处于风险暴露期,这个时候投资银行,风险极高!​我们的制造业PMI连续几个月都是
  • 下面是跟她聊天中获取的信息经济独立很重要,尤其是女性多跟高层次的人交谈,看ta如何分析与认知一件事情看东西要一眼看到本质,为我所用本事是自己的,谁也夺不走做一件
  • 接诊牛牛后,医生吓了一跳,孩子的睫毛上爬满“小螃蟹”样寄生虫,竟是阴虱!杭州4岁男孩睫毛上爬满“小螃蟹”】最近,杭州市中医院眼科接诊了一例眼睛睫毛上爬满“小螃蟹
  • 因为爱花的江安人,都在自家院子里栽种上了粉紫色、黄色、白色的菊花了~  绕池游慢  韩淲体文/汾河之畔落叶沉阳夕照,正残秋暮晚,更著苍凉。来自四川江安橙乡网寒冷
  • 你体验过被媒体摄像机围绕的感觉吗?我就想说你拥有过一件超过百万的珠宝吗?
  • 只是你对我的态度,让我觉得你的世界并不缺我,其实我可以厚着脸皮再纠缠你,但没有任何意义。[太开心][太开心][太开心]#盖祺然[超话]#我的夜空本星河长明,遇到
  • 《合租时代的爱情》作者:[中国]灭灯退魈推荐理由: 第五届新浪网洛原创文学大赛夺冠呼声最高作品,蔡智恒、石康、慕容雪村真情推荐浪漫曲折、爆笑伤感的合租故事,都
  • 残留云海那端袅袅升起,是挥之不去浪漫的记忆。它盛开着向我妩媚微笑,蓓蕾上还凝聚好多水滴。
  •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 虽然偶尔会感无聊,但独处的时间也很珍贵。#刘洁[超话]##向全世界安利刘洁# 20220813口袋房间更新1️⃣好多没喝过的果汁2️⃣出门拍照去了,天气闷闷的不
  • 第四,今天大盘冲高回落调整还能够收红上涨的板块,基本上就是近期强势的牛股,近期的A股市场结构分化是非常严重的,从3155反弹上涨以来基本围绕着行情主线就是新半军
  • 外面的人知道我这么爽吗!外面的人知道我这么爽吗!
  • 2020.09.27(周日)多云☁️,在路上第十三天,行驶方向“嘎顺淖尔”湖,今天放弃了去“居延海”看日出,选择更难走,更远的“嘎顺淖尔”开上这条路才知道它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