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游人在栈道上游览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生机勃勃的秧苗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郑加林向记者介绍会馆村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村民程家来在捞青苔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植保无人机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荷塘和玻璃步道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游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稻田画设计效果图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来源:津云

【天下足球南看台】打破魔咒!

作为世界足坛的传统豪门,德国基本上没有惧怕的球队,他们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英格兰处于优势,可以在世界杯半决赛血洗巴西,和强大的法国也能踢得有来有回,却仍然要直面命中注定的克星——意大利。在有记录的正式比赛中,德国从未在常规时间内击败意大利——直到这个夜晚之前。

同为四星球队,德国和意大利有着相当长的恩怨,两支球队也联袂奉献了无数经典。往远了说,有1970年那场载入史册的世界杯半决赛,连墨西哥的阿兹特克球场都用牌匾写道:“向参加‘世纪之战’的意大利和德国致敬”。进入21世纪之后,则有2006年世界杯半决赛和2012年欧洲杯半决赛两场巅峰对决,笑到最后的都是意大利人。

或许是球风相克,无论德国是处于低谷还是正值巅峰,似乎始终无法逾越意大利这座大山,看似“很弱”的意大利,总能以各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让战车抛锚。比较经典的案例便是2012年欧洲杯,不被看好的蓝衣军团等来了国家队巅峰的巴洛特利,战术上取得完胜,硬生生将德国足球的巅峰推迟了两年。

久而久之,德“意”治的说法开始在足球圈盛行,意即无论德国多么所向披靡,最终都会被意大利“治一治”。很难想象,在国际足坛享有盛誉的德国,竟然从未在正式比赛的常规时间内击败意大利——最接近的一次是2016年欧洲杯1/4决赛,贵为世界冠军的德国面对平民意大利,场面占优却没能拿下,通过马拉松点球才笑到最后。

如今距离勒夫和孔蒂的那次经典斗法已经过去了六年,无论德国还是意大利都走过轮回。连续迷失了两届大赛的日耳曼战车告别了漫长的勒夫时代,由弗里克引领革命,而蓝衣军团经历了文图拉时代的黑暗,在曼奇尼的带领下于欧洲杯实现文艺复兴,然后又在球迷们的错愕声中历史性地连续两次无缘世界杯。

坦白而言,德国和意大利都处于一个重建期,蓝衣军团尤其如此。若日尼奥罚失的两个点球,将意大利送出了世界杯,欧美杯0比3惨败阿根廷,则让时代彻底落幕。曼奇尼终于决定再次“改革”,大力启用令球迷感到陌生的年轻人,宁愿以输掉现在为代价,也要争取一个未来。于是,在五大联赛休赛期的欧国联,人们看到了一支“非典型”的意大利。

即便如此,在十天前的比赛中,德国还是没能在客场拿下意大利,但回到主场再度交手,战车仿佛变成了另一支球队。曼奇尼依旧贯彻着自己的练兵策略,首发派上尼奥托、拉斯帕多里、弗拉泰西等清一色的国家队新面孔,只可惜蓝衣军团这一次没能踢出对阵匈牙利和英格兰时的惊喜——因为他们面对的,是重新找回准星的战车。

普鲁士公园球场的哨响之后,两支传统豪门没有试探直接开始进行攻击,德国这边维尔纳和萨内纷纷觅得机会,意大利这边拉斯帕多里和尼奥托的射门则都被状态神勇的诺伊尔扑出。不过率先取得进球的是德国人,第10分钟基米希停球轻巧推射破门,打破了场上僵局。此后双方陷入鏖战,半场前巴斯托尼禁区内犯规送点,京多安主罚命中扩大比分。

进入下半场,德国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什么是战车火力全开,第50分钟,穆勒抽射再进一球,之后维尔纳三分钟内梅开二度,让德国在70分钟时不可思议地五球领先意大利!当然,这样的比分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因为多次关键的节点,都是诺伊尔力保城门不失,让比赛的天平彻底倒向德国。

比赛的最后时刻,德国开始锻炼新人,意大利也要为颜面而战,尼奥托和巴斯托尼连进两球将最终的比分变成2比5。但这些迟来的进球已经无法改变什么,意大利本届欧国联的不败金身告破,德国人则实现了数据统计意义上的突破——追平了1939年时面对意大利的最大比分胜利纪录,并且在正式比赛中首次常规时间内击败意大利。

毫无疑问,弗里克的新德国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意大利完全崩塌,毕竟曼奇尼的目的还是以练兵为主,何况蓝衣军团的表现并不像比分反映的这般悲剧。另一方面,欧国联虽然是正式比赛,但其实质仍是诸强练兵的“半友谊赛”,各豪门均未拼尽全力,否则也无法解释英格兰为何被匈牙利双杀,并且在主场输了个0比4……

而在这个夜晚,世界足坛还有其他故事发生,哥斯达黎加世预赛附加赛击败新西兰,锁定了最后一个名额,当32强诞生,世界杯的脚步真的近了。

不过,如果论关注度,德意之战当然最为引人瞩目,在正式比赛战胜意大利后,德国人的下一个目标,是在大赛常规时间内击败这个宿敌。豪门的恩怨始终延续,成为足球世界靓丽的风景线,我们也期待着德国和意大利,继续奉献令世人回味的经典对决!#足球赛事前瞻##卡塔尔世界杯32强全部出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由此可见,一个人,尤其是靠颜值吃饭的新生代演员,但凡说自己瘦不下来,本质还是没有足够好的剧本或足够大的压力推他一把。由此可见,一个人,尤其是靠颜值吃饭的新生代演
  • 他在信里列举了一长串他想要的东西还另外问我妈妈咱家还缺点儿什么吗[汗]2021年终于接近尾声,这个冬天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我跟老吴都穿上了羽绒裤因为要在零下8度的日
  • 与其浪费时间争辩,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当你经历的更多,才会发现最好的争辩方式,正是不辩。与其浪费时间争辩,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当你经历的更多,才会发现最好的争辩方式
  • 至宝不常现,至善不常有。 至宝不常现,至善不常有。
  • 昨天她跟我说:“你俩之间可能不是爱情,是爱情的话也是很特殊的一种。”在她这个年纪会认为以后再不会遇到也是挺好的一件事情。
  • 集团业务围绕“聚焦长三角,辐射京津冀和珠三角,延伸至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战略布局,在上海、浙江、湖南、宁夏、陕西、山西、广东、内蒙古等省市相继成功投资开发了300
  • ⚡灯油一升大概90左右⚡避开 LP gas ,这种 gas 很贵,平均1万[微风]其他要点距离,地铁站构造(最好是钢筋)水费电费根据不同的公司有不同价格,我家电
  • 里面出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话“只要不伤害别人,喜欢就要大胆说出来”男人太有钱了,太帅了不好,容易变坏,最后总结出道理——当大哥太难了[泪][泪][泪]考研的这一年
  • 近年来,株洲市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严格按照“四个最严”和“四有两责”要求,坚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来抓,守住了不
  • 但是“你”字高飘下落心里想喲:“考上也不要喲”心里一沉【秀梅传记•Story Of 时代•138篇】陈刚原创~~~~~~跳过芭蕾舞①学过芭蕾舞练过之人唱正气歌唱
  • 「重生」是 仙羽(kiki) 沉淀与积累后的“重生”亦是她强大创作力的真诚呈现,她承担了全部词曲、担当制作人和视觉设计,不止步于“牛奶咖啡”式的温暖,更突破地
  • 我与椰子 椰子总是喜欢在某个角落看着我,用他那张肥溜溜,圆碌碌的脸[跪了] 有时候也会跳上行李箱,看着外面思考喵生无聊的时候舔舔毛,会拆家,对我桌上的小东西特感
  • 当然不一个星星的角用来吮吸,还有两个软角用来负责震动,10频模式循环切换,让你做那个最快乐的自己感觉这颗星星真的太适合新手入了,10频模式让你从初学者到老司机的
  • 其实,在平常的搭配中,我们不需要如此耀眼,一双绛色踝靴、包包或耳环丝巾等点缀,就足以燃烧整个冬日的沉闷与黯淡。赤色也不是没有华丽,当它流淌在Valentino的
  • #关于美# 说一下白皮女孩的捷径风格就有不白的姑娘开始焦虑了,焦虑啥黑黄皮也有多的是漂亮女孩可以参考。还真不是所有人变美了都一定是dododododo这儿那儿了
  • 302. 무명의 더쿠 2021-11-27 이세영때문에 진짜 사극판 브리저튼같앜ㅋㅋㅋㅋ 326. 무명의 더쿠 2021-11-27 ☞302덬 오
  • “香港第一美女”14岁出道赚钱养家,为爱嫁入豪门,今幸福美满抛开工作,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无聊的灵魂,那么就让小编来丰富各位小伙伴这无聊的灵魂,填满大家的心吧!接
  • 就像《都挺好》里苏大强被批评一样——你以为她喜欢你什么?解决方法也是简单粗暴,那就是放弃所谓的什么狗屁梦想,喜欢吃什么吃什么,喜欢玩什么玩什么,该疯疯,该狂狂.
  • #NBA吐槽大会#哥哥进步:1)敢于表现出愤怒和不满了,以前是老师或者教练说他,他就傻了,不敢吭声,现在也不回答,但是心里不爽,会找个机会释放一下,比如狠狠地踢
  • !就跟她分享了很多我体验这段关系里目前的感受:1、你会非常自然的和他沟通你的喜好和不安2、你不会用一些举动来评判他是否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