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第六十九段)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乘是宝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自在无碍。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深著世乐,无有慧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死,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著深故。以是方便,为说三乘,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间道,是诸子等,若心决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世尊说:“诸子”这个时候,听说父亲要送比三车更好的大宝车给他们,非常欢喜,踊跃而起,乘坐着父亲送予的大车,到处旅游,去参观四方所有的世界,相互嬉戏,快乐无比,随处所到,身心自在,没有一丝障碍。
以上所说的“诸子”比喻已出离生死的小乘声闻众、“是时”即一时。声闻众一时听了佛开示的大乘法,明白了大乘法的义趣和无穷妙用,都非常高兴,欢喜得跳了起来,愿意回小乘、向大乘,于是都进入了大乘法的修证,乘上了通往无上大道的一乘宝车。他们非常高兴地修四摄六度,菩萨万行,游于四方,入一乘了义,得法喜充满,心无羁绊,嬉戏快乐,于一切时、一切处,自由自在,无一障碍。
世尊告诉舍利弗说:我和前面说的长者是一样的,长者为世间之尊、我为圣贤之尊,为十方世间之父,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儿子。他们追逐世间的名利地位,深深的染著于酒色财气之乐,丢失了自己本有的般若慧心,不知三界之内,并无安身之处,四面都是欲火燃烧,三苦八苦,充满世间;不测之灾,随时可至,夺人性命,毁其财物,十分恐怖,令人生畏。世事无常、生死无常,尽在瞬息之间。更有病痛,生不如死,死亦生悲,忧患不绝,像这些焚烧众生之无明火,众生不知,却越烧越猛,无有止息。
世尊说:如来已经远离了三界火宅,早已了断生死,灭尽了所有的烦恼,生活在常寂光净土里,清净自在,所居闲适,常安处于林泉野外,独享怡人景色,并且非常富有,现在这三界里的一切,都是我所拥有,三界内的众生,都是我的儿子,他们在三界里,正遭受着许许多多的悲苦患难,只有我一人,才有能力救护他们。
世尊说:为了救护众生,我反复教化诏示,为他们说大乘法的道理,但他们不相信、不接受,因为他们受“财、色、名、食、睡”这诸多之欲的染污太重,在虚幻的尘境里陷得太深。鉴于众生,染污太重,只好用方便权巧的办法,说三乘法,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再给众生讲这虚空宇宙的成、住、坏、空,三灾八难等,让众生知道三界之内,处处皆苦,使他们有了清醒的认识,愿意离这三界之苦,然后我才开示出世间的大乘菩萨道。
世尊说:觉醒了的诸多众生,如果已下了出离生死的大决心,决心修出世法,就能具足得到“三明”及“六神通”。“三明”“六通”指的是三种智慧和六种神通。三种智慧是: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种智慧,即:
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三、漏尽明:四谛成就、断一切见思烦恼。此三明又名:一、宿住智证明;二、死生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六神通则指的是六种超天地造化而自由无碍之力,即:
1、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具有自由无碍,随心所欲,可变天地万物并具有变化无穷之能力。
2、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3、天耳通:能听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4、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对别人的心理活动,一览无余。
5、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6、漏尽通:已断尽三界内一切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在“三明六通”的基础上,修十二因缘法,可证得“缘觉”果位。《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四,举出缘觉有三种:一、缘觉之缘觉:此与因果俱相同。二、声闻之缘觉:其中“因”指声闻、“果”成缘觉。三、菩萨之缘觉:其中“因”指菩萨、“果”成缘觉。
《大乘义章》卷十七对声闻、缘觉有四种分别,即:一、是声闻而非缘觉:即声闻人。二、是缘觉而非声闻:即麟角喻人。麟角比喻独觉,与缘觉同义。三、是声闻也是缘觉:即为部行。四、是缘觉也是声闻:即因缘觉。
声闻、缘觉相比较,则有五同六异之说,五同即:一、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二、断障同:同断四住之烦恼。三、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法。四、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果。五、证灭同:同证有余、无余涅槃。
六异指:一、根异:声闻为钝根、缘觉为利根。二、所依异:声闻依师、缘觉不依师。三、藉缘异:声闻藉教法为缘而得悟道、缘觉藉事相之现缘而悟道。四、所观异:声闻观察四真谛法、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法。五、向果异:声闻人中四向四果。四向是: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四果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向的意思是: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得阿那含果、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如此所得名四双八士。
所谓“四双八士”指的是声闻修行者从入圣道到证入阿罗汉的八个阶段,就是修四向四果的阶段。而缘觉人则是一向一果。一向是缘觉:一果是辟支佛果。是缘觉人修十二因缘法的一个修证阶段。六、通用异:声闻之人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在声闻缘觉的基础上,如果转修四摄六度法,可证得“不退菩萨”位。不退菩萨有三个含义,即:
一、位不退:指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指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指正念不退转。此三不退配以菩萨行位,诸宗说法不一。法相宗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成就唯识观,无复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称“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对利他之行不退失,称为“行不退”;八地以上,得无功用之智,念念入真如海,即在定散中亦恒常自在,称为“念不退”。
天台宗则以别教之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在此间断灭见思惑而永超三界生死;以第八住至十回向之终为“行不退”,在此间破除尘沙惑而不退失利他之心;又以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此时已断多品无明惑,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如配以圆教,则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终为“行不退”;初住以上为“念不退”。
以上不论是用哪一宗证此三不退,除了定位名称不同以外,意义都是一样的,都已安住于大乘菩提道,得不退菩萨位。得此不退菩萨位,就意味着决定能成佛了。

第003集 四圣谛总说(下) +四圣谛—苦圣谛(一)正文老师
我们这一集要继续来跟各位分享上一集还没有结束的四圣谛的总说,我们要继续来说明何谓四圣谛。

  我们上一集有讲到,所谓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还有道谛;谛的意思,就是真义、实义、如义、不颠倒义、绝虚妄义;所谓的四圣谛,是圣者所见的真理的义理。四圣谛它的重要性,四圣谛有什么重要呢?四圣谛它是让我们修学解脱道,能够趣向于解脱、趣向于涅槃最主要的一个方法;所以《阿含经》里面才会说,世间一切善法,皆为四圣谛所摄。

  因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是摄入了四圣谛当中,一切法都不离开色受想行识五蕴,乃至于十二处、十八界诸法;如果离开了蕴处界诸法,就没有一切法可说。由蕴处界的具足而辗转出生了一切法,而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说的正是蕴处界的内容,不曾外于蕴处界等世俗法;所以,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正是由蕴处界的内容来开展出来的,所以从来没有外于蕴处界等这样子的一个世俗法。那也都是在说蕴处界是缘起法,五阴的自性都是生灭无常的,十二处跟十八界终归坏灭,其性本空,并没有一个常住的本性,所以无常住不坏的真实性。身心以外的一切法,则是缘于蕴处界而辗转生起的,而蕴处界正是使众苦具体实现的藉缘,这些都纳入了苦圣谛当中;所以,缘蕴处界而生的一切法,当然也得要摄入苦圣谛当中了。苦圣谛之上更有苦集谛,还有苦集灭谛,也就是说,苦圣谛上面有苦集谛,苦集谛之上更有苦灭谛与苦灭道谛;所以,二乘法当中说一切法都是摄入了苦圣谛当中,都是依苦圣谛而发展出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而世间最善之法,其实都不出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所以说:“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中阿含经》卷七)

  二乘菩提还有大乘菩提当中的四圣谛有什么差异呢?我们在讲四圣谛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只是偏向于二乘菩提在谈四圣谛,但是大乘当中有没有说四圣谛呢?大乘法当中一样是说四圣谛,所以四圣谛并不是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的,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大乘法是依什么东西来讲四圣谛呢?大乘法是依实相法界,也就是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为体,以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而成就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但是,二乘则只是依著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所以,二乘与大乘的四圣谛其实最主要的差别是:二乘的四圣谛是依于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也就是依于世俗谛、依于俗谛来说明蕴处界诸法是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的这样子的一个五蕴空相的道理;但是,大乘是依著法界实相,依著如来藏心,依著出生万法的本源的这一个心体来谈四圣谛,而且依著实相般若来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透过依著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著如来藏心体为中心,去观蕴处界的缘起性空的四圣谛,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过程,来修学佛菩提道所要完成的一切种智,完成的地地菩萨的道种智。这是大乘四圣谛与二乘四圣谛最主要的差异。

  四圣谛在二乘法当中,在大乘法当中,都是这么重要,所以四圣谛在佛法的修行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法。我们现在就正式的进入说明四圣谛的一一谛的内涵。

  我们先来说明何谓苦圣谛。什么是苦圣谛呢?苦是三界中生灭的无常的有漏有为法。那为什么会称为圣谛呢?苦,每一个人都知道苦,有的人因为求不得苦,有的人因为生活困苦而感觉到苦,这个都同样都是苦,但是这个苦是不是圣谛呢?为什么佛弟子所认识到的这样子的苦才叫作圣谛?为什么一般的众生所知道的苦不是圣谛呢?这个苦对于众生来说的话,有对于苦不知不觉者,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在苦里面,有的人在苦中作乐,根本他不知道他就是在苦里面;凡夫外道也有凡夫外道所知道的苦,凡夫外道所知道的苦,大部分都是不离于我所的苦,也就是离不开对于财色名食睡求不得的苦,大部分都是离不开这些苦。圣者有圣者所知的苦,圣者所知的苦,这个才是叫作圣谛。所以,如果不如实的了知苦的内涵,不能够如实的了知苦的生起的原因,不能够如实的了知如何的去灭这个苦,不如实的了知如何去修学灭苦的这样子的一个修行的道理,这样子就不是圣者所知;这样子所知的苦,是有苦而没有谛,有苦没有圣谛。所以,不是说知道苦就是圣谛,一般人所知道的苦,其实是知苦而没有圣谛。

  《瑜伽师地论》里面这么说:“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弥勒菩萨在这边就讲得非常清楚了,说只有圣者在诸谛当中,只有诸圣者——诸修行的圣者,在四圣谛苦集灭道诸谛当中,如实的观见,如实的了知,这样子才能够同样成为是谛。是诸圣者在苦集灭道的修行过程里面,如实的了知苦,如实的了知了苦的内涵,如实的了知了苦生起的原因,如实的了知了这个苦生起的原因如何的去灭除,如实的了知如何的去修行;这样子的如实了知、如实的观见,这样子才能够成为谛。弥勒菩萨又说:“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所以,一切愚夫他是不如实知、不如实见的。诸谛之所以要名为圣谛,必须要如前面所说,是如圣者,是如实了知、如实观见的;所以,知道苦不一定是有圣谛。所以苦,有对于苦不知不觉者,有对于凡夫外道所知的这样子的苦;但是,四圣谛当中所说的圣谛是圣者所知的苦,是圣者所知的苦才叫作苦圣谛;如果不是圣者所知的苦,这个就不名为圣谛。

  所以,什么叫作苦圣谛呢?苦圣谛它就是四圣谛当中的第一圣谛。因为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必须要对于苦圣谛的如实了知,才有办法往前去探究这个苦所集起的一个原因,乃至于想到说如何的去灭苦,乃至于去探究如何的去修行;所以,苦圣谛是四圣谛的第一个圣谛。对于苦圣谛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也就是说,必须要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的内涵;如果不是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的内涵,就不能够成为圣谛。那三界六道的苦报,就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就是去了知我们这个三界六道的苦报,都是因为由于有情的这个世间还有器世间,都是由业烦恼的势力所生,因为业烦恼的势力所起;那这个世间就是受苦的地方,这个世间完全都是苦性,所以就叫作苦,就叫作苦谛。

  那苦圣谛的内涵有哪一些呢?这些因为三界六道,因为有情世间、器世间,由业烦恼所感生的六道的苦报,最主要有哪些内涵呢?这些苦圣谛的内涵,最主要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有这七种苦;生苦、老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这七种苦,这七种苦合起来而说,它的根源其实是因为五蕴而来的,是因为众生执著于五蕴,这个根源是因为五蕴炽盛来的,是因为五阴炽盛。所以,前面的七种苦,再加上因为执著于五阴的这个五阴炽盛苦,加起来就是所谓的“八苦”。这个就是众生轮回于六道当中所受的八种苦果。

  这八种苦果,我们从生苦开始来探讨,那什么叫作生苦呢?什么叫作生苦?什么是为生的这个苦所逼迫的?所以生苦,第一个,就是因为生为众苦所逼,也就是说,生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的;第二个,生这个法是余苦所依。出生的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它也是余苦所依。

  那何谓出生的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呢?因为我们在母胎当中,经过十个月的时间,在内热煎煮的状况之下身形渐成,而住在生脏的下面,熟脏的上面,受到生脏跟熟脏的夹压;这样子犹如夹压地狱,压入地狱一样,俱受种种不净物的逼迫,所以就犹如夹山地狱一样;所以在母胎当中,处于母胎当中,因为内热煎煮的关系,所以犹如处于狱中。这种状况,母亲只要喝一杯热食的话,灌注其身,就令胎儿就像入到热滚滚的汤锅里面去;那母亲只要喝一杯冷水的话,喝一杯冰冷的水,那胎儿的身体就犹如寒冰切体;当母亲饱食之时,迫逼身体痛不可言;母亲饥饿的时候,因为腹中了了空空,所以胎儿又像倒悬一样,像倒挂一样受苦无量;乃至于到满月的时候,要出生之时,因为业风催促,头下向产门,因为头往下向产门,如两石夹山,犹如夹山地狱;在出胎以后,因为冷风触身,苦痛甚于刀针刺灸,难以言喻。胎儿刚出生的时候,因为皮肤非常细嫩,只要有微细的这样子的冷风的接触身体,或是说有粗重的东西接触到身体的时候,就犹如刀针,刀刺、针灸刺痛著他的身体,是难以言喻的。

  第二个,生是余苦所依。生为什么是余苦所依呢?因为有了这个身体的出生以后,所有的其他的老苦、病苦、死苦都接踵而至;也就是说,老病死苦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出生以后,所以才会紧接著有老苦、病苦还有死苦。所以,生苦不仅仅是说生的自体是苦。也就是说,生苦它的道理,不单单是说你出生的这个自体是苦;而且它也说,因为由生而引起的种种身心上的苦受,这个都叫作苦,这个都是属于生苦所摄。也就是说,除了你自体出生的这样子的苦以外,加上因为你出生了以后,所引生的这样子的老苦、病苦、死苦;因为这样子诸苦接踵而至,因为这样子的诸苦接踵而至,所以说它是余苦所依。所以,生苦是包括自己的苦,也包括引生其他的苦。

  我们再来说明一下:什么叫作老苦呢?老苦也是有两个道理:一个是增长的意思,一个是坏灭的意思。

  老苦的增长的意思是什么样的道理呢?也就是说,当我们众生由少至壮,也就是说当我们出生以后,从有生命开始,从少至壮,由壮至衰,气力渐渐地羸弱,举止动静不得安宁;举止动静不得安宁,所以让你这个老逐渐地慢慢地增长;因为你增长,而造成的这样子的一个老的这样子的一个苦,这个就是因为增长所得来这个老苦。

  第二个是坏灭。老苦的坏灭的义理是在什么地方呢?是因为我们由盛去衰来,精神耗减,所以生命的日渐短促,逐渐地到达毁坏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人从出生以后,经历了婴孩位,经历了幼童位,经历了少年位,乃至于中年位、老年位,乃至于到耄耋位,到耄熟位,这个色身由原来的强盛的这样子的一个阶段,一直到衰弱的阶段,慢慢地头发白了,牙齿也掉落了,由原来盛壮的色身,慢慢逐日地衰弱下来;身形也慢慢地变得弯曲了,双腿也变得慢慢地不听使唤了,身体也觉得粗重,而唿吸的气息也慢慢地急缓,慢慢地上扬,走路的时候,身体也慢慢地没有办法非常平稳,只能够靠著拄著拐杖来走路;逐渐地肌肉慢慢地萎缩,皮肤也慢慢地松垮了,不但皱了,而且全身老人斑也多得像麻子一样;这个时候五根渐渐地在毁坏,而且慢慢地趋于成熟烂坏,我们的颜面色泽也慢慢地变得丑恶,这就是老。

  也就是说,我们经过了这样子的一个增长,经过了这样子的一个坏灭的过程,让这个色身逐渐地趋向于熟烂,趋向于成熟、烂坏,这个就是老的一个过程。那在这个时候,我们全部的色身,都承受了老的痛苦,也觉知到这个老的这样子的痛苦,因为觉知心也跟著领受了老的痛苦,老的痛苦是色身跟心理同时在感受,而且是全面性的领受;乃至色身跟心理都共同生起了强烈的热恼,这个热恼、忧戚、忧悲恼苦,全面的领受著老的痛苦,这个就是老的最主要的一个现象。也就是说,老是因为我们烂坏以后,成熟烂坏,由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心理,同时地在感受,同时地全面地领受了这样子的一个强烈的热恼;因为色身跟心理的坏灭,所以引起了忧悲恼苦,这个就是老的痛苦。

  今天我们先跟各位分享到这个地方,下一集我们继续再跟各位讲苦圣谛。

【#历史冷知识# 古代官员退休有退休金吗?古代的退休年龄是几岁?】
现在的退休年龄和退休金,都是有国家规定的,有法定的退休年龄,而到了这个年龄之后大部分人其实都会选择不再工作,毕竟人已经老了,不是所有的工作岗位都还能继续做了。那么,古代的官员们有没有退休年龄呢?古代官员们他们老了之后能不能退休,退休之后又能不能有退休金呢?很多官员可能都是向皇帝告老还乡,这算不算退休呢?

(一)古代官员怎么退休

在中国古代,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也是可以告老还乡的,只是不用退休这个词,用一个比较高雅的词汇:“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还给国君,根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即在周朝时,官员可以在七十岁退休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这个已经算是高寿的年纪了,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一辈子为官,直至去世。

但是各个朝代有所不同,特别是明、清两代,清代时,退休年纪修改为60岁,而且各级官员,级别越小的,退休的年龄可以提前,文官与武将也有所不同,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而高等将领与军机大员是不受年龄的限制的,只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才能“致仕”。

今天退休有退休金可以领,古代“致仕”有退休金吗?在唐朝之前,官员是没有退休金制度的,但这个制度有个问题,就是引起了官员在位期间大捞钱财,就是希望能安度晚年,所以唐朝为了消除这个问题,开始为退休的官员发放一些米粮,用于生活所需以安度晚年。到了宋朝,国家明文规定,“致仕”后的官员,可以享受在位时一半的俸禄,做为生活所需,自此退休金制度就开始了。

(二)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早在《礼记》中就明确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70岁也就是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当然,这个并不是强制的,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退休年龄才改为60岁,即:“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是朱棣继位以后,又给改了回来。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算,正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能活到退休的其实很少,多数都在任上就病逝了。

退休这个词语是在唐代的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其实唐代之前也是存在退休这种行为的,但是并没有给它命名为退休。古代从周朝开始一直都是七十岁才能退休的,除了清朝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手头上面的事情交给贤能的人,把自己家里面的事情交给子孙去做,然后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养老。到了唐朝,也是一直延续着这个制度,对于有疾病在身的官员可以放宽退休的年龄。

宋代是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的完善定型阶段。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 宋代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法令,使致仕制度更加完善系统。《宋史·职官十·致仕》中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说:“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但是也可以有例外情况。个别武官可延至80致仕。少数元老、勋贤等可以留任,有的致仕官吏在朝廷需要时还可以复出任职,称“落致仕”。但宋朝也曾规定:“虽未及七十,但昏老不胜其任,亦奏请之。”如果确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就闲,可以申请提前休致。

为了鼓励官员们按时致仕以及酬劳从政功绩和保证晚年生活所需,从太宗中期起规定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各种优厚的待遇,宋代官吏致仕后的待遇主要包括俸禄、升转官阶、荫补、要求朝廷恩例等。宋代官吏在没有犯罪的前提下正常致仕,不但可以享受优厚的俸禄和实物待遇,还可以升转官阶,中高级官吏退休时还可享受到一定的“荫补”与“恩例”优待,这对宋代官吏致仕的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在任时曾经犯罪的官吏,不给俸或不予恩荫,抑制了官吏的腐败,也促进了官吏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升。

到了明朝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到了清朝的时候,六十岁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你必须要得到上面的批准,拿到确定的退休文件你才能退休,所以如果拿不到文件,你可能到死了也不能退休。虽然有着明文规定退休时间,但是只要皇帝不允许,你也不可能退休的。在古代,只要你做官了那么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国家的了,所以就算你生病只要皇帝不允许你退休,你也是不能退休的。就比如元代有一个官员叫郭守敬,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想要辞去自己的官位,当是却一直都得不到允许,到了八十六岁的时候还在做官。

在古代,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官员退休保障,只有朝廷高级官员或者皇帝特批的官吏,才有资格在退休后还能领取部分俸禄,但也只是部分而已。比如唐朝就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后,可以领取原俸禄的一半,至于五品以下的官员怎么办,那就得自谋生路了。比如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休以后,就因为没有退休工资,非常落魄,最后还是在朋友帮助下,在东屯公田给别人打工当督耕,才算有了解决生计的来源。到了宋朝开始,才考虑到基层官员,规定九品以上退休官员可以领原俸禄的一半,以保障生活。但到明朝以后,又给去掉了,退休官员没有任何工资收入,仅仅是免除徭役而已。

所以,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官员在致仕之前,就会置办田产,以确保退休以后能靠田产维持生活,生活水平也是随田产多少而决定的,一般来说,不会比地方富户地主差。

不过不论是早点退休还是迟点退休,只要退休之后的保障做到位了,一定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争议,古代的时候很多官员退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日子过得十分的辛苦。到元朝的时候才得到改善,退休的官员还能发放原本的俸禄来保障他们的生活,这种做法算得上非常人性化,现在也是一直都被沿用了下来。

(三)古代有没有退休金

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什么养老金、退休金,但是古人在养老方面花的心思并不少,除了家庭的“色养”,还有各类的养老机构,以及各种针对困难家庭的特殊照顾。

没有“五险一金”,依赖家庭养老

在古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也基本上没有退休工资,家庭养老的严峻性超过现代。

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有甚者,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

“存留养亲”制度从北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养老和保障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对某些犯人进行特赦,以确保家庭养老的实现,不仅在古代社会有必要,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其必要性。如果能够在法律上对这种因养老而施行的特赦加以规范,一定能够比古代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强制性。

唐代的家庭养老做得很好。在唐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良好风气,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和赡养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当时称之为“色养”。不管是一般家庭,还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质上老有所养,还能笑着养老。在唐代,如果儿媳妇不能“色养”公婆,那就可以成为休妻的理由。盛唐时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为妻子未能尽到“色养”公婆的义务而将其休掉。

唐代的家庭,若父母还健在,儿子一般就不出远门,也不分家,更不各自攒私房钱。这种养老的社会氛围,使得老人可以在儿女的全天候照料下,安享晚年。当然,现代社会,儿女离开父母去远方工作是一种常态。

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这一点,虽然在现代法治社会不可能实现,但某种道德上的约束却是必要的。

古代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寿命,注定相当数量的老人会没有后代。公元521年,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开办的“养老院”——南朝的梁武帝命令设立“独孤院”,专门收养老人和孤儿。从此,中国的养老院开始制度化。

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更为普遍,当时称为“悲田院”。但名副其实的养老院是北宋时期的“居养院”,只收养贫困老人。而且,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历史上老人的黄金时期。

北宋末期,政府在各地设立公墓,当时称为“漏泽园”,以安葬穷人,这也是古代国营公墓的开端。同时,宋代的官员也特别热衷于慈善事业,譬如大文豪苏轼,任职于杭州时,就在城内设立养老院,并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为院长,救济贫困老者。

南宋初年,中国出现专门为包括老人在内的各种贫民设立的福利医疗机构,叫作惠民和剂局。刚开始,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后来,干脆免费,全部由各地方财政埋单。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养济院是一个融收容和养老为一体的机构,与南北朝时期的“独孤院”类似。惠民药局则等同于南宋的惠民和剂局。养济院都设立在寺庙和道观里面或周边,因为在古代,寺庙和道观本身就收容弱者和老者,把政府公办的养老等机构与这种带有宗教关怀的民办救济机构设置在一起,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具有较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者有所目标,主动寻求救助。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惰性,几乎是所有人的共性。人的惰性,是会伴随其一生的。 自律的人,能够一直坚持和惰性抗争,坚持不懈,因此,能够获得一个又一个不俗的成绩。 克服惰性,实际就是
  • 《悟空》,最近几天单曲循环了好多次这个版本,这首歌本来就写得好,原唱也很棒。当年也听了很多遍。这次的改编真的很惊艳。 听这首歌时我的脑海里的画面真的很强。 他们
  • #肖战##肖战#哥哥我们这今早下大雨啦,上街去办事情,买了草莓,我们学校马上开学啦,哥哥我可是连应援是啥都不懂的老古董呢。那些一天买热搜搞哥哥的人心怎么那么坏,
  • 内马尔儿子卢卡的妈妈Carol Dantas有了新的男朋友,昨天Carol Dantas通过社交平台宣布了和Joao Alcantara的恋情,两人在海边接吻
  • 哈哈哈哈哈哈 现在后悔了吗后悔了吗???东西出问题了第一时间不是道歉不是赔偿 而是一个劲狡辩 给我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 还有胆子继续把东西摆出来 要不是我下定决心
  • 【#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铜川火炬手风采#】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传递第六站抵达铜川#,第3棒火炬手王希峰。来自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长期从事人大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综合
  • 《新风系统_百度百科》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它分为管道式新风系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两种。管道式新风系统由新风机和管道配件组成,
  • 心中一旦有了既定目标,便朝着方向努力,这个奋斗前行的过程的实质是孤独的,其实是与自己的较量。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惰性,也都会在某个时刻感到害怕或胆怯,对未知的恐惧,
  • #公考资料[超话]# 评 论 扣 1后 祝大家早日上岸,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1.行测申论学霸笔记 ,2022粉笔980系统班 2.FB2022国考省考
  • 我又来分享吃吃喝喝啦![羞嗒嗒] 金牌干溜 重庆火锅粉 这个粉真的好香呜呜呜,里面有好大一块的牛油火锅底料,蔬菜包的分量也都好多!做起来也很简单,把底料还有蔬
  • #胡定欣[超话]# 女人四十追求刺激:自己創作作品。視后胡定欣出席好友梁競徽有份投資的鐘錶店開幕,對於好友有意開設製作公司,並力邀她合作,定欣笑說:「梗係要預我
  • 肖战颜值高,肖战人品好,肖战有礼貌,肖战工作努力,肖战非常敬业,肖战尊敬前辈,肖战绅士风度,肖战三观正,肖战帅气,肖战俊朗,肖战阳光,肖战干净,肖战低调,肖战自
  • 如何通过自己的八字看财运好不好,什么时候能赚到钱? 一、看一个人的财运好不好只要看财旺不旺,是什么类型的财,是正财还是偏财,这个财出现在哪一柱上,是不是出现在
  • #源源的es制作人之路# …为了后辈任务开的小号 笑死 濑名先生谢谢你来 夏目 好夏目 你给我整蒙了 这是单抽啊小夏 我看到newdi一阵狂喜 内心os:岚!
  • 【中奖】58同城2018中甲联赛第22轮中场抽奖中奖名单如下: 西五门15排37号 西六门21排48号 东六门2排2号 东六门13排14号 东六门30排4号
  • 身边很多朋友生完一胎后都不想再要二胎。其实也能理解她们的想法和做法。毕竟自己是“过来人”,平时出门一拖二真的挺累。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克服一下孩子很快就长大了!
  • 因为在挽回的过程中,你千万不能冲动,不能意气用事,你要冷静下来,让你和你们的关系都要处于冷静的状态,冷静也是让你们的关系得到一个缓和的方法,是你提的分手,现在你
  • 《巴黎评论》里温特森说自己厌倦被不停的撕成碎片,同样,过去25年的时间里这也是我最讨厌的事情,蜷缩在自我的世界里,让我觉得安全。 没有什么不可以失去,没有什么必
  • #小乘佛教[超话]##佛牌# 预测事情为什么需要收费? 答:周易预测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算命、算卦、看风水都是很普遍的事。专业的风水师、预测师都有明码标
  • #沉香烟[超话]##老挝天龙奇楠沉香##老挝红塔华商沉香烟# 禅自然是有的,但不是写在墙上、画在茶杯上。 它和茶相同,人生无所不茶,无不是茶; 人生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