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替换。放不下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得到更好的。用素食去替换荤食时,你就放下了屠刀;用布施去替换索取时,你就放下了贪婪;用信仰去替换空虚时,你就放下了寂寞;用智慧去替换愚痴时,你就放下了执着;用正念去替换杂念时,你就放下了妄想。

用随喜去替换嫉妒时,你就放下了忧恼;用忍辱去替换报复时,你就放下了嗔恨;用慈爱去替换贪爱时,你就放下了心痛;不懂得提起,就不会明白放下;想放下什么,先懂得提起什么。修行不是为了放下,而是为了懂得替换。”

当你马上面临死亡,该做些什么?

佛陀说过,最殊胜的正念,即记得:生命无常,死亡不可避免。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

有些人会直觉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终了,虽然他们年轻健康,没有什么合乎逻辑的原因会死,但他们可以感觉到死亡就在不远处。

有些人知道他们会死,则是因为被诊断出不治之症。除非是修行人,否则大多数人会在这个时候惊慌失措,变得抑郁,失去希望。

然而,大多数修行人非但不会恐慌,反而会意识到死亡是个大好机会,让自己能够更进一步地强化佛法修行,并且逐渐淡出填满自己世俗生活的那些无意义活动。

无论是知道自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可活,或者认为自己面前还有大把的美好时光,死亡都是你迟早必须面对的现实。就佛教教法而言,你越早面对它越好。

首先要做的是说服自己,即使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但你会死亡。每天都有人死去。在生命的某些时刻,大家都会发现自己正站在临终亲人的床边。

然而,有多少人真正相信死亡将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呢?听到自己即将死去时,一个常见的反应是觉得自己被欺骗了,而且不公平。

潜意识里,我们会想:为什么这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是现在?我还年轻,不是九十九岁了!如果我很老,那我能明白,因为显然那是我的大限临头。

但为什么是现在?我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所以对于死亡的第一个准备,就是让自己确信: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但你将死亡是绝对肯定的事情。

其次,你不是唯一必须面对死亡的人,我们大家全都不得不死,所以没什么不公平的。迈向死亡的过程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没有人期望婴儿一出娘胎就去立一份遗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也许五十岁,或者更好的是四十岁的时候,你应该审慎思维自己在死前想要做些什么、想要达成什么目标。

试着享受你的生活,去马丘比丘或马达加斯加,或者任何你一直梦想造访的地方。对于你需要购买和拥有的东西,要实事求是。

扪心自问:我真的需要另一辆法拉利吗?我真的需要在银行里有那么多存款吗?提醒自己,照料昂贵的玩具和银行账户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压力。

而不是快乐,当然,除非你极为喜爱慈善事业,正在计划善用自己的充裕现金。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看待自己周遭的一切人事物,就好像这是你最后一次见到他们。

好好处理在家庭、朋友之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或争议,现在是厘清所有误解、解开心中芥蒂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最好准备,就是过上充实的生活。享受世界上最美味的茶,要好好地泡茶并且不要用塑料杯喝茶;穿上你一直渴望穿着的衣服;读你一直想读的书。

做你一直想做的所有事情,无论那些事情是多么离谱或惹人厌。而且是现在就去做,因为你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

我们人类热爱物质享受,而且我们人人都想要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投入这么多精力囤积金钱和物品的原因。

然而,我们为图舒适安逸所做的一切,最终却全都变成无穷压力和心痛的根源。这难道不是很讽刺吗?

如果你拥有金钱财产,现在就要决定在你死后如何使用它们;做好财物方面的安排,立一份遗嘱。

或许你可以把自己的世俗物品和房子留给你的孩子、侄女或表兄弟?或者捐给救豹基金会?或者捐给癌症研究?

尽量更有觉知地行动,购物时,要头脑清醒。停止购买、囤积无用之物,不要成为一个囤积一切的人。

如果你想要做规划和长期投资,做的时候要充分了知:可能这些投资回报还没到期,你就已经死了。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家庭关系造成的问题最多,尤其是当我们接近死亡的时候。在诸如中国之类的地方,家庭仍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社会单位。

迄今,关于各个家庭角色的传统观念仍然维续着僵化且往往压抑的文化期望和社会期望:父亲必须始终履行中国父亲一贯履行的职责。

孩子必须取悦父母,就像中国孩子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一样。但是这些家庭纠葛有多大的助益呢?父母肩负着必须抚养孩子的期望,无论代价为何。

但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一味的奉献吗?这对孩子有好处吗?投身至少二十年的时间将孩子抚养长大之后。

许多中国父母在孙辈开始出现时,又不得不接着应付另一层家庭羁绊。对于这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家庭涉入,难道不应该有某种截止期限吗?

与父母一样,中国孩子们承受着必须符合社会期望的巨大压力,包括长大后应该负担照顾父母的责任。

但实际上,任何有志成为高尚人士者都应该心甘情愿地尽力照顾自己的父母、家人和朋友。

当然,没有理由不享受家庭生活;不过,就为死亡做准备而言,应该尝试有意识地参与其中。

永远记住:迟早你会死亡,带着这样的见解,试着在你游走于家庭生活之际,观察你自己。

如果那个“观察者”始终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念头和行动,家庭义务与执着对你产生的限制性就会降低。

无论你做什么,永远记住:不可预知但必然会发生的死亡就在不远处;而且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你是独自死去。

所以,试着利用这个“观察者”帮助你避免陷入太多棘手的、情绪化的复杂家庭问题中。

宗萨钦哲仁波切:当你马上面临死亡,该做些什么?

佛陀说过,最殊胜的正念,即记得:生命无常,死亡不可避免。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

有些人会直觉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终了,虽然他们年轻健康,没有什么合乎逻辑的原因会死,但他们可以感觉到死亡就在不远处。

有些人知道他们会死,则是因为被诊断出不治之症。除非是修行人,否则大多数人会在这个时候惊慌失措,变得抑郁,失去希望。

然而,大多数修行人非但不会恐慌,反而会意识到死亡是个大好机会,让自己能够更进一步地强化佛法修行,并且逐渐淡出填满自己世俗生活的那些无意义活动。

无论是知道自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可活,或者认为自己面前还有大把的美好时光,死亡都是你迟早必须面对的现实。就佛教教法而言,你越早面对它越好。

首先要做的是说服自己,即使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但你会死亡。每天都有人死去。在生命的某些时刻,大家都会发现自己正站在临终亲人的床边。

然而,有多少人真正相信死亡将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呢?听到自己即将死去时,一个常见的反应是觉得自己被欺骗了,而且不公平。

潜意识里,我们会想:为什么这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是现在?我还年轻,不是九十九岁了!如果我很老,那我能明白,因为显然那是我的大限临头。

但为什么是现在?我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所以对于死亡的第一个准备,就是让自己确信: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但你将死亡是绝对肯定的事情。

其次,你不是唯一必须面对死亡的人,我们大家全都不得不死,所以没什么不公平的。迈向死亡的过程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没有人期望婴儿一出娘胎就去立一份遗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也许五十岁,或者更好的是四十岁的时候,你应该审慎思维自己在死前想要做些什么、想要达成什么目标。

试着享受你的生活,去马丘比丘或马达加斯加,或者任何你一直梦想造访的地方。对于你需要购买和拥有的东西,要实事求是。

扪心自问:我真的需要另一辆法拉利吗?我真的需要在银行里有那么多存款吗?提醒自己,照料昂贵的玩具和银行账户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压力。

而不是快乐,当然,除非你极为喜爱慈善事业,正在计划善用自己的充裕现金。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看待自己周遭的一切人事物,就好像这是你最后一次见到他们。

好好处理在家庭、朋友之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或争议,现在是厘清所有误解、解开心中芥蒂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最好准备,就是过上充实的生活。享受世界上最美味的茶,要好好地泡茶并且不要用塑料杯喝茶;穿上你一直渴望穿着的衣服;读你一直想读的书。

做你一直想做的所有事情,无论那些事情是多么离谱或惹人厌。而且是现在就去做,因为你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

我们人类热爱物质享受,而且我们人人都想要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投入这么多精力囤积金钱和物品的原因。

然而,我们为图舒适安逸所做的一切,最终却全都变成无穷压力和心痛的根源。这难道不是很讽刺吗?

如果你拥有金钱财产,现在就要决定在你死后如何使用它们;做好财物方面的安排,立一份遗嘱。

或许你可以把自己的世俗物品和房子留给你的孩子、侄女或表兄弟?或者捐给救豹基金会?或者捐给癌症研究?

尽量更有觉知地行动,购物时,要头脑清醒。停止购买、囤积无用之物,不要成为一个囤积一切的人。

如果你想要做规划和长期投资,做的时候要充分了知:可能这些投资回报还没到期,你就已经死了。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家庭关系造成的问题最多,尤其是当我们接近死亡的时候。在诸如中国之类的地方,家庭仍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社会单位。

迄今,关于各个家庭角色的传统观念仍然维续着僵化且往往压抑的文化期望和社会期望:父亲必须始终履行中国父亲一贯履行的职责。

孩子必须取悦父母,就像中国孩子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一样。但是这些家庭纠葛有多大的助益呢?父母肩负着必须抚养孩子的期望,无论代价为何。

但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一味的奉献吗?这对孩子有好处吗?投身至少二十年的时间将孩子抚养长大之后。

许多中国父母在孙辈开始出现时,又不得不接着应付另一层家庭羁绊。对于这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家庭涉入,难道不应该有某种截止期限吗?

与父母一样,中国孩子们承受着必须符合社会期望的巨大压力,包括长大后应该负担照顾父母的责任。

但实际上,任何有志成为高尚人士者都应该心甘情愿地尽力照顾自己的父母、家人和朋友。

当然,没有理由不享受家庭生活;不过,就为死亡做准备而言,应该尝试有意识地参与其中。

永远记住:迟早你会死亡,带着这样的见解,试着在你游走于家庭生活之际,观察你自己。

如果那个“观察者”始终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念头和行动,家庭义务与执着对你产生的限制性就会降低。

无论你做什么,永远记住:不可预知但必然会发生的死亡就在不远处;而且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你是独自死去。

所以,试着利用这个“观察者”帮助你避免陷入太多棘手的、情绪化的复杂家庭问题中。 https://t.cn/R2Wx1G2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许愿星][许愿星][许愿星][许愿星] ​#吴露可逃中秋节应援##吴露可逃[超话]#[许愿星]#吴露可逃# ✨若郎君是骄阳,光照万里,女娘亦
  •     后来,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小驼背造作什么恶业,在七天中,众比丘竭尽全力都无法救他,虽是阿罗汉,却在饥饿状态下趣入涅槃?阿难从城中化缘回来,听说小驼背
  • 有个好的心态,才能享受人生。 同是一件事、一句话,如果用和气谦虚的态度说,往往会帮助我们达到目的;其实每个看似轻松而又光鲜的人背后都有十分努力, 郑州广州上海北
  • 日常发圈的高级文案❶祝你和你的情绪都被妥帖照顾.❷‘ 小小日子 悠哉悠哉 ❸总要热爱点什么 不能被这无趣的生活吞没❹又到了左手冰饮冻手 右手手机烫手的季节了❺浪
  •  至此,大家已经清楚了,本案的关键是郝某的540万应该怎么定性。 郝某将银行告上法庭后,银行辩解说,郝某虽然表面上持有银行名下的储蓄存折,但他并没有与银行建立真
  • 迪奥花蜜晚霜,买贵妇品牌,首看面霜,在怎么样也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里面就采用到格兰维尔玫瑰(DIOR自主研发)可以提高皮肤修护速度,促进胶原再生,强韧屏障,解决
  • 测评写的很多很长,看起来可能会很枯燥,但是真的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心血,大家想要知道的问题,我基本上有写到,希望大家可以认真看看哦[羞嗒嗒]▪️有什么没有提到的问题
  • 5.积攒了整个夏天的情愫,想在九月让你知道!为什么马路上的人都要看我一眼7.失眠真的太浪费时间了 早知道会失眠 我刚才这一小时就用来玩手机了8.姐妹们 我好像得
  •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 没有过多的表情,只有你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冷冰冰的,似乎我们之间所有的回忆,都定格在了那个阶段里,只可惜,我再也回不去了。我知道,这时的你,已不再是那个我曾期待过
  • 至于,小丽和小明离婚时对债务负担所作的约定仅具有对内效力,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由于小丽经营小型超市所得系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且离婚时小明亦从中分得财产,故欠付
  • 其次,它要生动自然,含蓄流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它能够给我们一种视觉味道,一种想象空间,能够让人去“悟”。拿人物画举例,你画一个林黛玉,有没有让人一下子
  • 和妹子认识有半年了,见过面后来不了了之了。前几天看她发朋友圈说买不到想要的菜和东西在求助,我这边还可以买到,我和她约好,买完开车去了一趟中山区给送了过去,她很感
  • 作者在极度悲愤绝望的情景下创作了这首诗,即是咏蝉,也是咏唱自己“忠而被主弃”的愁肠百结。”(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
  • )两个人今天都很疯 我两去吃必胜客,但是我两的饭量还不如隔壁的老奶奶吃得多吃得快[允悲]去看了龙哥的生日主题店吖因为大的图片下坐着三个男的在吃饭然后我两就在那里
  • 但我在想,她本人可能有比较颓废的一面,因为那种人物内心的描写,感觉是真实的,我觉得没有一定的体会是无法写好的。而在爱情都快餐化的时代,年轻一代的情感生活、价值取
  • 神秘传说 古老敦煌莫高窟之阿修罗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大海边上住着一户人家,只有老两口儿,靠打鱼捞虾过着清贫的日子。眼看他们老了,可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再老了靠
  • 我还是做好我的兔子吧[害羞][害羞][害羞] 一瓶有“身份”的‮华精‬水,​‎ ͏ 我‮的们‬小分子发酵‮华精‬水荣获了年嘉‮百人‬大赏跟神仙水|兰‮极蔻‬光水
  • #时代少年团[超话]##严浩翔[超话]#2022年8月16日祝严浩十八岁生日快乐“希望十八岁的到来不会改变你开怀大笑的方式.”“别回头,向着光,朝前走,18岁的
  • 【#手机贴膜优先考虑透光性# 】#防窥膜 伤眼睛# ​有人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尤其是在户外使用贴膜后的手机,眼睛会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不适症状,这主要与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