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亏40亿、财务总监半年换俩 中利集团光伏回款艰难执着下注
把自家盈利的业务卖掉押宝亏损的业务是什么操作?一般正常人干不出来这事儿,不过,最近中利集团就搞了这么一笔反向操作。

2月10日,中利集团公布《股权转让协议》,宣布向东莞鸿顺转让持有的广东中德2%的股权,并向创元集团转让广东中德60%的股权,总转让价款超过4亿元,广东中德由全资子公司变为参股公司。

有意思的是,从财务数据来看,广东中德2020年全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58亿元、12.9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56.63万元和5043.47万元,在2021年半年报中,广东中德甚至是唯一盈利的主要控股参股公司。

(图源中利集团2021年半年报)

2021年年初,广东中德还在原有30万公里线缆产能的基础上,新扩建了15万公里光电混合缆年产能并投产,短短一年过去,这样重要的一个子公司就被中利集团放弃,是何缘故?

在公告中,中利集团解释道,这次股权转让交易有利于公司进一步聚焦光伏板块核心业务的发展。

这和年初公司的战略布局不谋而合,从种种蛛丝马迹来看,电缆发家的中利集团意欲抛下电缆这一核心业务,转而发力光伏行业,以谋求未来的发展。

然而,凤凰网财经《市值观察》翻阅资料发现,中利集团虽布局光伏已久,且曾经有“光伏扶贫第一股”的响亮名头,但在“531”政策风向转变后,公司受光伏业务拖累十分严重,至今仍有大额的应收账款未能收回,此外,公司其他布局接连暴雷,资金链绷紧到极点,出售优质电缆资产或也是回笼资金的无奈之举。

光伏“老玩家” 却因激进扩张回款困难

目前来看,中利集团的主要业务包括以电缆为主的通信行业,和以电站、组件为主的光伏行业。2022年初,中利集团宣布未来将集中发展光伏行业,整合相关资源。然而,从过往财务数据来看,公司光伏行业目前虽然靠着之前积累下来的资源迅速发展,频频和央企、国企合作“整县推进”,但因为光伏行业整体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生意并不好做。

2021年半年报显示,中利集团上半年光伏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3.87亿元,营业成本高达22.07亿元,毛利率仅有7.53%。在2021年业绩预告中,中利集团提到,预计2021年全年亏损32亿~40亿元,对比上年亏损额29.2亿元有所扩大,其中,光伏业务共计亏损11亿元左右,主要因为光伏制造的主要原材料及海运费暴涨,造成产能不完全释放,经营性亏损约6.5亿元左右。

原材料和海运费暴涨这一亏损理由并非中利集团一家光伏企业提到,据相关媒体统计,包括爱康科技、中来股份、东方日升、协鑫集成等在内的公司,均在公司公告中提到了海运费大幅上涨的情况。而组件价格上涨几乎是2021年下半年光伏行业的主基调。有光伏行业从业者曾向凤凰网财经《市值观察》表示,一方面组件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电站终端竞争激烈,产业链中下游的利润被压的非常低,生意很不好做。

光伏行业某投资人也向凤凰网《市值观察》表示,近几个月由于成本的上升,电站的回报率下降的比较厉害,大家都有些算不过来账,但从业者普遍看好2023年的市场,所以战略布局的动作也不能停。

对于中利集团在光伏行业的影响力,凤凰网《市值观察》询问了多位从业者,多数人表示近年来中利集团“失去声音”,其中一位投资人提到,中利集团在2015年左右发展较好,近些年由于集团公司自身财务状况的恶化,导致光伏业务也有些乏力。

集团自身的财务状况恶化主要系之前粗放、激进的扩张导致。

2021年中报显示,中利集团按账龄披露6个月以内的应收账款最多,金额为18.2亿元,其次即为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金额达11.75亿元。在2020年年报中,中利集团坦言,截至2020年期末,公司光伏板块应收账款余额为28.87亿元,占合并报表口径应收款余额的84.17%,其中商业电站和扶贫电站的金额为18.75亿元,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

过去数年来,国内光伏扶贫一直采取的是企业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的模式,前期企业垫资建设,后期企业收回投资。在2018年以前,中利集团大肆推进光伏扶贫业务,当年签约的扶贫电站达到520MW,开工建设达到1283MW,为当年主要的业绩来源。

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3月,政策明确规定光伏扶贫电站不得举债建设,企业不得投资入股。一夕之间,中利靠扶贫“攻城略地”的算盘落空,并且,随着“531”最严光伏补贴政策的推出,光伏电站的收益率急剧下滑,前期规模铺得太大的中利集团,摊上了巨额的应收账款难以回收,勉强收回的电站也因为补贴退坡面临亏损。

巨额的应收账款和潜在的坏账风险持续困扰着中利集团,交易所也因此多次向公司下发问询函。随着账款的回收和坏账的不断计提,自2017年以来,中利集团的应收账款金额有了大幅的下降,由2017年的100.88亿元下降至2021年Q3的32.58亿,但从资产百分比来说,占比仍然超过20%。2020年计提的坏账准备达到12.6亿元,对比2019年的11.6亿元继续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大比例的坏账已经是中利集团较为宽松的坏账计提比例的结果。

据中利集团年报,公司对6个月以内账龄的应收账款计提2%坏账,6个月到1年计提5%,1~2年计提10%,2~3年计提30%,3~4年计提50%,4年以上计提100%。与之相对应的是,同样处于光伏产业链中游的正泰电器对3年以上应收账款即计提100%预期信用损失,2~3年计提50%。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利集团延缓了高额应收账款带来的坏账风险。

(正泰电器坏账计提比例,图源正泰年报)

负债水平高企 股东高管纷纷跳船

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利集团对光伏并不能算作死心塌地,甩卖优质资产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救之举。

2021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利集团账面的货币资金为22.4亿元,而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有息负债分别为37.49亿元、17.73亿元、4.43亿元,远远高于货币资金。而在半年报中,因抵押、质押或冻结等对使用有限制的款项达15.87亿元,占货币资金总额的71%。

中利集团的负债水平长期处于高位,且近年来资产负债率一路走高,2019年~2021年Q3,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9.52%、65.37%、73.04%,2年多的时间资产负债率上升了接近25个百分点。

受高额的债务水平影响,中利集团每年需要承担一笔不菲的利息开支,2019年~2020年及2021年Q3,公司的利息费用分别为6.56亿元、5.91亿元和2.16亿元,2019年中利集团尚未亏损,利息费用6.56亿元远高于当年净利润0.55亿元,成为吞噬利润的元凶之一。

此外,2021年中震惊资本市场的“专网通信暴雷”也使得本就不富裕的中利集团雪上加霜。

业绩预告中中利集团表示,因专网通信业务暴雷,公司设计的专网通信业务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计提资产减值,为子公司中利电子融资提供的担保,计提预计负债,对子公司中利电子长期股权投资计提损失,总计提金额大约为22亿元左右。

糟糕的经营下,中利集团的股东、高管正加速出逃。2021年初,国资背景的沙家浜旅游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中利集团4890万股,转让价格为3.83元/股,转让价款为1.87亿元。还不到一年的时间,2021年11月~2022年1月,沙家浜旅游即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连续减持,减持价格在6.64元/股~7.59元/股间不等,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沙家浜旅游此次一进一出,获利接近一倍。

另外,中利集团在2021年两次变更了财务总监。2021年7月,原财务总监吴宏图辞任,由张武接替,接任不足半年,张武再次辞任,财务总监由徐珍英接替。与张武一同辞任的高管还有公司董事周建新、公司董秘张冬云。

高管、股东纷纷跳船,虽然中利对外解释甩卖盈利资产是为了聚焦光伏产业,但无数证据都印证着,公司经营状况的确有些糟糕。

凭借着此前在光伏行业的积累和与地方政府扶贫时结下的亲密关系,中利集团近几个月频频拿下“整县推进”的大单,只是,这些大单究竟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收益,又是否能将公司拯救出亏损的泥潭呢?恐怕中利集团还需要拿出更多的努力和证据来证明。

一季度41家房企还债近160亿:债务兑付高峰有何影响?

2021年的流动性危机尚未逾越,2022年开年,更为高耸的债务高峰已经猝不及防地矗立在各家房企面前。Wind数据显示,2022—2025年是房企美元债兑付高峰期,房企海外债到期余额分别为273.25亿美元、182.8亿美元、190.32亿美元及179.94亿美元,其中2022年偿债压力集中于上半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一季度末,上市房企共有43只存量美元债券到期,涉及41家房企,发行总额超157亿美元。 其中,1月到期的债券数量最多,共有21只,即将到来的3月偿债压力也不小,偿还额度近70亿美元,已经深陷债务泥沼的中国恒大将迎来一笔20.25亿美元债的到期。

偿债高峰来临。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多家房企出现了债务违约,美元债成为重灾区。 经统计,2021年中资美元债违约集中爆发,违约金额合计274.3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63%,涉及违约债券63只,首次违约主体14家。其中,房地产企业占据了中资美元债违约的绝大部分,违约金额244.78亿美元,占比90%,涉及违约债券55只,占比87%。 时间刚刚踏进2022年,房企便不得不直面美元债兑付中的一次关键性考核。据统计,2022年到期的地产美元债中,1月到期规模最大,但截至目前,仅旭辉、中梁、上坤等几家企业对外宣称,已将1月到期美元债的兑付资金汇至投资者指定账户。

对于大多数房企来说,当前这个节点,偿债依然是难以跨越的障碍,甚至有房企直接选择“躺平”。1月19日,中国奥园公告称,其将不会为即将于2022年1月20日本金总额为1.88亿美元及1月23日到期本金总额为5亿美元的美元票据支付余下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此外,在30天宽限期届满后,其也将不会支付于2023年6月到期本金总额为2亿美元、2024年6月到期本金总额为2亿美元的美元票据项下的最新一期利息。 除了奥园外,新力也公告称1月24日到期的2.42亿美元发生交叉违约。

困境之下,机构普遍认为房企存在较大的债务违约风险。西南证券研报中称, 2022年一季度房企仍存在美元债高峰及工程款节前兑付的双重压力,房企存在较大资金压力,一是房企可能需要在春节前兑付数额较大的工程款(万亿规模),二是2022年一季度到期的美元债额度远超2021年四季度。“当前行业融资的边际放松为结构性放松,很多民营企业并未直接享受到信用融资的支持,在较大的兑付压力下,后续可能仍将有部分房企出现债务违约。”研报中表示。 与此同时,中信证券认为,对于民营房企,今年一季度境内债券尚不构成到期压力,但发行的美元债将进入偿债高峰;中诚信国际亦表达了高收益民营房企样本主体将于今年一季度迎来一轮偿债高峰的观点。 截至1月28日,一季度美元债超过5亿美元主体还有中国金茂、雅居乐、融信中国、盈大地产、中骏集团等,20.25亿美元的到期债券也将令恒大的债务难题雪上加霜,这些美元债将何去何从,答案将在近期逐一揭晓。

花式自救组合拳。2021年四季度以来,由于房地产流动性风险频发,除个别有能力的企业兑付、及个别房企直接“躺平”外,多数房企为缓解流动性压力、避免交叉违约,积极与投资人就债务展期展开协商。安信证券数据显示,2021全年共15家房企的20只地产美元债进行交换要约,规模达83.2亿美元,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 这一趋势在2022年得到了延续。1月26日,华南城发布公告称,2022年2月到期的11.50%优先票据及2022年6月到期的10.875%优先票据,展期事宜已获持有人的足够同意,持有人允许公司随时按面值加应计和未付利息选择性赎回任何未偿还票据。

此外,禹洲集团1月24日宣布,2022年1月到期美元票据交换要约及征求同意已成功完成。 除华南城、禹洲,近期大发地产、祥生控股、荣盛发展均在进行交换要约。债务大潮面前,寻求展期、交换要约成为行业高频词,房企均试图以此获得债务“缓冲期”。 但由于美元债券为信用债,又在境外上市,既没有抵押物,也无法通过法律途径查封发行人境内资产,因此,在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肖云祥看来,交换要约最难的环节在于否能“打动”债权方,“交换要约若失败,意味着公司很大程度上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后期或将面临债务重组”。

尽管房企普遍面临现金流危机,但房企也在于艰难中积极回购债务,提振市场信心。 1月10日旭辉发布公告称,一笔2022年到期本金金额约2.65亿美元利率5.5%优先票据已根据要约有效提交,该公司最终就购回该票据并向票据持有人支付的总金额将约为2.72亿美元(包括利息)。 20日,融信消息称,公司已于当日提前偿付美元债债息,金额为1857万美元。“美元债回购一方面稳住了市场的信心,但由于美元债利息较高,普遍在7%左右,而高负债的房企利率达10%以上,因此,在资金链承压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也加剧了房企的财务困境。”业内人士分析称。

除寻求展期、回购债券之外,加速资产处置也被房企视为“救命稻草”,多家房企加入卖地、卖股权大军,2022年以来,房企变卖资产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 据统计,近期,已有世茂、雅居乐、碧桂园、融创、招商积余、富力、龙光、中南、禹洲、万科海外等多家房企将旗下资产“摆上货架”。 对于股权融资、出售物业资产等回笼资金的方式,肖云祥称,由于在二级市场房地产板块的持续下行,房企股票估值已经较低,即便通过股权获得融资也难“解渴”。

房企债务危机能解吗?资料显示,一季度到期美元债中票面利率超10%的有16笔,涉及房企均为民企,这也意味着,债务压顶之下,民营房企债务成本更高,生产压力更大。 屋漏偏逢连夜雨,从2022年以来的房企融资情况来看,民营房企同样面临较大压力,据统计,截至1月20日,国企、央企及具有国资背景的地方城建平台成功发债或公布融资计划近100起,合计融资金额超1900亿元,债券品种包括ABS、私募、小公募、超短期融资券等。从用途看,募集资金多用于“借新还旧”及补充流动资金。而民营房企的融资依旧不易,1月以来,仅有龙湖、星河实业等房企公布了发债计划。

因此,业内人士称,地产市场步入新常态,但未来几年下行是行业共识,在激烈竞争下,毛利率下降是必然的,如何在利润不高的情况下,还债是个很大问题,如果频繁违约除了会导致融资极端困难,还会导致销售端,消费者望而生畏,此后房企生存难以为继。 不过,一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也迎来了包括降准降息、收并购贷落地等多重利好,近日,央行也再次强调,要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强预期引导,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基于以上种种,天风证券表示,预计2022年政策总体保持定力,增强系统性考量,完善长效机制作为行业中长期转向良性健康发展的底层保障,同时需求侧进行适度的逆周期调控,为行业降档创造稳定环境。需求侧满足合理住房需求,供给侧为优质房企提供政策支持,防范化解流动性危机,加速行业转型。 中信证券也表示,预计行业信用风险能逐步得到化解,优秀企业迎来发展机遇,积极推动项目层面的并购,是化解资金困难企业的重要手段。2022年3月之后房屋交易市场有望逐渐稳定,项目并购则会逐渐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

2022,您关心的酒业变化都在这里了!

随着6月1日新国标的启用,2022年注定会成为中国酒业划时代的新开端。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怎样的未来······

2021年是中国酒业“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众多名酒厂领导更替、酱酒热的消减、低度果酒的崛起,以及元宇宙概念酒的产生、茅台突破1000亿元销售额等等,给处于变革期的中国酒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也注定了这是承前启后的一年。
而迈入2022年的中国酒业,随着6月1日新国标的启用,注定会成为中国酒业划时代的新开端。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怎样的未来呢?

首先,这是一个酒业旧势力与新世界开始赛跑的一年。以传统酒业势力为代表的酒业旧势力,即各种传统酒类品牌为代表的老旧品牌集团,在这一年里将牢牢掌控中国酒业市场的发展。但是,新世界的品牌也开始滋生,并且不断拓展版图。

越来越多的新兴资本或试图参与酒业赛道的新人,将选择进入试错成本低的酒业新世界,以谋求自己的发展,如在果酒的新世界、元宇宙酒的新世界、小酒馆的新世界、威士忌的新世界等,诸多中国酒业新兴版图开始登陆。

旧势力的成本和风险的日益增加,以及对市场的统治能力加强后,越来越多的新新人类以及新兴资本,不得不选择新世界着落。旧势力与新世界开始赛跑,这可能是中国酒业在2022年最大的看点。

其次,旧势力的统治会达到巅峰,但是新世界的蓝图已经打开,这是一个酒业旧势力更加强势的年代,也是一个酒业新世界更加强劲的年代。

对于掌握统治权的酒业旧势力来说,其在2022年的统治无人可以撼动,不管是茅台带领下的旧势力掌控白酒行业,还是偏安一隅的黄酒行业,新进者无法挑战在位企业的权威和地位,只能作为旧势力的随从,分得一杯羹。

而强劲的新世界也开始攻城略地,以极低的参与成本和极高的参与热情、回报、获得感,成为旧势力无法剿灭的草莽英雄,或呼啸于山林,或隐匿于市井,或端坐于高台······成为一个个酒业新世界的英雄好汉,为中国酒业的再发展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以下十个猜想可能是很多酒业从业者比较关心的,希望对大家理解2022年的旧势力和新世界的赛跑更有益。

01
猜想一:飞天茅台什么时候涨价?

关于飞天茅台涨价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喧嚣不止,自从茅台集团在2021年9月换帅以来,各种涨价的谣言和范本层出不穷,但是,茅台并没有着急对飞天茅台进行涨价。这并不意味着飞天茅台不会涨价,个人认为,茅台最佳的涨价时间节点在2022年12月或2023年1月,至于原因在这里不多作赘述。

02
猜想二:酱香未来的热度会降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说一下关于酱酒第二股的问题。
2021年关于郎酒和国台争夺酱酒第二股的消息喧嚣不止。当时笔者预判,国台在2021年年底不能上市。酱酒第二股应该会在国企中诞生,因为只有国企才是稳定酱酒品类发展的压舱石,所以基于酱酒第二股的猜想,未来酱酒热不会降低。相反,随着2021年下半年众多资本退出茅台镇后,未来酱酒将会更健康稳健地发展,市场的热度会持续,并将达到占比行业规模30%以上,也就是3000亿元以上的规模。
03
猜想三:牛栏山发展会受阻吗?

6月1日,新国标正式启用,目前网上有消息说牛栏山不是白酒,2022年牛栏山将面临巨大的衰败风险。
在这里,基于笔者一直以来对牛栏山的关注和二锅头品类发展的关注,认为虽然短期牛栏山会受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从白酒的工艺来说,牛栏山主力产品走的是固液法工艺,并不在调香白酒之列。而且将地产剥离之后的牛栏山,在2022年不管是股市还是市场,都会有不错的表现。
未来牛栏山最少会达到200亿元的规模,所以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04
猜想四:清香的崛起潜力有多大?

随着2020年以来汾酒的强势崛起,市场开始刮起了“清香热”,2021年汾酒继续带领清香白酒攻城略地,成为酱酒热下的一支劲旅,确实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清香酒的发展机会,2022年,清香白酒的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投资的品牌和市场也会越来越多。优质清香型白酒满足了纯粮实惠型消费,因此,在2022年会有更好的发展。“十四五”末,市场规模最少可以做到2000亿元,其中汾酒将达到500亿元规模,所以市场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05
猜想五:浓香的上行空间不足了吗?

在酱香热和清香热的双重夹击下,浓香白酒腹背受敌,高端发展空间被酱香白酒“盖帽”,中低端市场又面临清香白酒的侵蚀,看起来浓香市场发展确实举步艰难。
但是,对于各地主流浓香白酒品牌来说,依然可以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那些劣质浓香产品将逐渐退出市场,或者转变到调香白酒的市场中去,这样对于保护浓香品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06
猜想六:果酒的未来发展如何?

这几年,果酒也是互联网销售最火的品类,各类新兴果酒品牌都先后拿到风投资金,新兴的果酒品牌层出不穷,市场消费的热度也开始初见成效。
可以说,果酒品类将是酒业新世界的一个大陆,还有待更多的人和资本进入,果酒可开发的品类和产品还很多,遍布全国的大水果产区的形成,为果酒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将会有更多大企业参与果酒品类的竞争,其中,果汁巨头汇源的参与最值得期待。
07
猜想七:元宇宙酒会有多大影响力?

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也是中国酒业元宇宙的元年,元宇宙作为全新的互联网概念和工具,正在开始改造各种行业。酒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新兴的元宇宙酒业概念,将传统与未来进行连接。
2022年酒行业的元宇宙赛道,将会迎来更多玩家。就像当年电商的崛起一样,任何商业都无法避开它的存在。元宇宙的新世界,是一个可以颠覆旧势力的全新赛道,未来值得期待。
08
猜想八:威士忌的冲击力有多大?

这几年,随着保乐力加在中国布局威士忌工厂,国产威士忌的市场潜力逐渐被挖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威士忌的发展和机会,进口日本威士忌品牌也开始在中国打开市场。
可以说,威士忌正在成为冲击中国白酒的一个新世界,它让很多年轻人找到了时尚的饮酒情调,同时在购买单价上赚足了里子,因为一般威士忌的新价格比一瓶普通名酒便宜。
未来,威士忌可能会对白酒中档市场的消费产生冲击。
09
猜想九:露酒新大陆版图将如何?

露酒品类是笔者一直看好的品类,6月1日,新修订的中国酒业标准开始启用,露酒成为了四大酒品类中唯一被单列的本土特色酒种,并与国际通行的三大归类发酵酒、蒸馏酒及配制酒并列。
因此,露酒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中国露酒的市场总量约为500亿元,养生白酒正进入并尝试争夺市场,尤其是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等酒业巨头对大健康产业的重大投入。据预测,2030年之前,中国露酒的市场容量或将接近2000亿元。
010
猜想十:小酒馆新赛道未来前景如何?


小酒馆,顾名思义是提供喝酒、聊天、社交的场所。
2019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氛围形态各异的小酒馆,业态扩展迅速。2021年3月30日,海伦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根据《2021中国小酒馆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中的定义,小酒馆是指专门提供给消费者饮酒的、有独特氛围的场所。截至2020年底,中国小酒馆门店数量已经发展至约3.5万家,市场规模约为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5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
小酒馆背后的大生意,值得行业关注。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迭代的时代,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中国酒业在新国标的到来之年,旧势力与新世界已经完成了排兵布阵,未来的发展前景都充满想象力,不管是国内消费或者走向国际市场,中国酒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净空老法师:在梦中、或在定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
  • 你已经诅咒孩子多久了?
  • 魔王波旬公布了他的阴谋……大部分人都已中招!
  • 【07.24】每日开示:人都会离开世界,真正的拥有不一定要占有
  • 放生念佛,病愈福至!
  • 净空老法师:我常常劝勉大家要拜佛,拜佛消业障!
  • 怼怼更健康,习惯了就好了
  • 80!80!就在今天,只要80!
  • 他走了,我们说点儿必须说的
  • 他回来了,仿佛从未离开
  • 鸭梨山大,卖的正是时候!
  • 招聘!视频领域的人才看这里!
  • 马努再战,何止是情怀
  • 另一个40岁再打一年!
  • 招兵买马ing!视频达人看这里!
  • 这是有史以来最萌的一款
  • 欧文你为毛不想跟詹姆斯干了?
  • 13年了,余生还请多多关照
  • [寒邻]你欠所有的北京孩子们一人五套房
  • 互联网时代的必要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