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中的智慧:远离诸相 证入法界

一切诸如来 远离于众相

法界大小及成坏 若有若无心不动
过去未来今现在 谛念思惟恒决定
一切诸法皆无相 无体无性空无实
如幻如梦离分别 常乐听闻如是义

—《华严经 十住品第十五》

梦幻泡影的大乘空性观

《华严经》精辟地表达了大乘空观思想。经文指出,只要体证到过现未三际的空性,则万法无从安立,不执假有,不溺顽空,即可见性成佛:

过去已灭。未来未至。
现在空寂。无作业者。
无受报者。……
了知境界。如幻如梦。
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若诸菩萨。
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华严经 梵行品》

《华严经》以丰富的象征,表达了对空的体证。其中最为常用的譬喻有:

其一、梦幻光影。
梦幻光影,当体即空。菩萨观察诸法,如梦幻光影,便不会执着痴迷,不会心逐境转,而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由。

其二、音声谷响。
音声谷响,当体即空。以此心境观照尘寰万象,便可闹中取静,喧中得寂,自在洒脱,无牵无著。

其三、阳焰泡沫。
阳焰泡沫等本是众缘合成,系幻觉所生,痴迷众生执幻成真,求之不得,徒增渴爱。菩萨洞知其幻,欲想自灭。

其四、画图彩色。
心灵是一个技法娴熟的绘画大师,世间的种种形色都是它的绘画,没有一件东西不是由它所生。心佛及众生之所以无差别,在于它们都是世间现象,因此都虚妄不实。

《华严经》充斥着精彩绝伦的比喻,表达了对空的直观体证。经文所描绘的一切诸法,均虚幻不实,为华严的性空缘起奠定了基础。

消除分别的不二法门

《华严经》强调要对一切法“离分别”,提倡不二法门:

若于佛法中,其心随平等,
入不二法门,彼人难思议。

“二”指相对的观念,又叫“边想”、“二边”。相对的观念产生于分别心,而分别心是痛苦的根源。

《华严经》通过对十二因缘的深邃感悟,形象地描绘了由于分别而产生的生死轮回因果链。为了斩断轮回之链,经文反复强调要不生分别心,离绝相对念。这种不二有三个层次:

首先,要离绝一多之类的世俗常情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寂然不动离边想,
是名善入如来智。

普见于诸法,二边皆舍离。
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
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
……
无有一与多,是名随佛教。

一多之类的相对观念是世俗常情,修行的第一步就要将之断绝。

其次,要离绝解缚之类的学佛初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一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实,不知圣妙道。

臻于学佛初阶者,离绝世俗分别念,追求涅槃圣境。殊不知轮回生死固然未悟,执着涅槃同样沉迷。如经文偈句:

离诸分别心不动,善了如来之境界。
……
能所分别二俱离,杂染清净无所取。
若缚若解智悉忘,但愿普与众生乐。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

离诸分别的心灵如同虚空,绝能所,超染净,忘解缚,泯有无。如果高推圣境,就会坠入解脱深坑,陷于新的执着。

复次,要离绝不二之类的学佛进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诸法寂灭非寂灭,远离此二分别心。
知诸分别是世见,入于正位分别尽。

通过对世俗之智的扬弃,不执着于一多之类的世智层次的不二,便由第一层面上升到第二层面,进入了学佛初阶的不二法门,此时对能所、有无之类的相对观念也悉行弃捐,是深邃通脱澄明高远的甚深般若智慧。

而般若的特性在于随说随扫,不断地否定,甚至对它自己也毫不容情地予以扫除。

由于不二法门是超越言语分别的对佛境的直观体证,如果将“不二”作为一种观念,就沦于增语、戏论,仍然是“二”。

因此,对这种情形下的“不二”也要予以扬弃,这样才能上升到第三层面的“不二”:

菩萨心净不作二,亦复不作不二法。
舍离二法不二法,觉悟众生语言道。

只有到了连不二的意念也彻底脱落时,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第一层面的不二法门是世智的不二法门,第二层面的不二法门是教内的不二法门,只有第三层面的不二法门,才是禅意的不二法门:

有无元不二,有二翻成病。
若存不二心,暗却本来镜。

绝言离相的禅定智慧

大乘空观诸相皆空,不二法门远离分别,由此生发了绝言离相的《华严经》式的禅定智慧。对形相的破除和对言语的扬弃,成为《华严经》的重点。

基于大乘空观和不二法门,《华严经》提出了无生无灭的思想:如经文偈句:

诸法无生亦无灭,亦复无来无有去。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诸法从本来,无生亦无起。
无相无有成,亦无去来义。

无生无灭,即是涅槃,是般若智慧观照下的世界本相以及观照这本相的澄明襟怀。经文从本体无生的角度,提出了不可执相的理由,批评了凡夫着相的痴迷,并指出分别取相是轮回的根源:

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
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
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

经文还进一步指出,不但对世俗的幻相不可执着,对佛的相状也同样不可执着:

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
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
……
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

因此,获得了佛智的人,就要远离幻相:

一切诸如来,远离于众相。

既然着相的根源是由于分别,而分别会导致清净眼的丧失,因此就应当远离分别,离言绝相,才能见到如来。

若能除眼翳,舍离于色想。
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

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

按照《华严经》的观点,言语是幻法,作为幻法的言语不能表征真如实相。并且,言语与分别总是联系在一起,“一切言语,皆从觉观而生,才有觉观,便形纹彩,发萌芽于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对治,便为质碍。”

要想体证真如,必须离绝言语。但是,离绝言语并不等于不使用言语,超越形相不等于不使用形相:

常于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于不二。
于二不二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

扬弃言语、形相的深层意蕴乃是扬弃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而要摆脱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往往又必须使用带有分别性指向的言语、形相:

非言何以知乎无言,非相何能显乎无相?

《华严经》偈云:

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
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
……

又偈云:
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
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皆以相显无相也,则无言不碍言,无相不碍相。故知无言即言,曾无别体。相即无相,岂有异形?

由此可见,“言”即“无言”,何妨言满世间;“诸相”非“相”,不碍万象纷纭。

《华严经》大乘空性观的指导意义

华严经的入法界品,特指入普贤法界。在《华严经》中,诸多大乘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即把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将证空性的解脱道寓于入法界的菩萨大行中,通过入法界的大行把自己的自性妄执、主宰执给彻底磨掉,既证了毕竟空实现了自身的解脱,也入了圆满普贤法界,圆成佛果。

我们在凡夫地时,即可规划好设置好你的成佛之路,不要等到证了阿罗汉辟支佛再来回小向大,那样你会付出更的努力与功夫,才能入法界。当然,二乘圣人回小向大有一个捷径,那就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往生其他有缘的佛净土。

华严经中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入法界的,入法界才会入大乘,才会成佛。我们学修《华严经》,要从入法界的宏大视野来理解成佛,而不仅仅是在菩提树下成佛,这只是示现,他的本地风光是普贤法界,普门示现。

所以,作为凡夫的我们,一开始,就要将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修,这是成佛之路最好的规划。这样,你菩萨的种性、佛的种性就可建立。有佛的种性,才能成佛。

~那烂陀寺

《法华经》诸佛神力所护
(第一百五十三段)#菩萨第四安乐法#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佛又对文殊师利说:菩萨摩诃萨在后末世佛法将灭时,有受持《法华经》者,就应该对不论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要平等地生起大慈心;在不是菩萨的人中,更应生起大悲心,以大慈心拔众生生死之苦、以大悲心予众生涅槃之乐。这里说的大悲心是什么意思呢?大悲心依《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所说,共分为十种,即:
1、大慈大悲心:此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能拔众生生死之苦、予众生涅槃之乐。据此义,是大慈大悲心。大慈大悲心具体体现在《大悲咒》里,《大悲咒》就是大慈大悲心的流露。
2、平等心:平等心是菩萨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又称平等性智;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从而生起大慈悲心。大慈与大悲恒常相互契合而无间断,故建立佛地无住涅槃,不再住于生死。随一切有情众生之所乐,示现自、他受用之身与国土等种种影像。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证入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得此智者,在为人处事、行住坐卧中,对一切众生,无有二心,绝对平等,是名平等心。
3、无为心:无为心是通过无为法来体现的,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原本是涅槃的异名。通常依法相唯识宗修持境界立论,分无为法为 六种、即:
一、虚空无为:指真如为显现空无的真理,真空寂灭,远离各种障碍,犹如虚空。
二、择灭无为:指凭借无漏智慧的简择力,断灭一切烦恼而证得真如。
三、非择灭无为:指真如本性清净,不因人的智慧简择力达到寂灭后才显现出来,而是本来就有显现的。
四、不动无为:指禅定进入色界第四静虑时,不为苦乐所动的精神境界。
五、想受灭无为:指禅定进入无色定的无所有处境界,一切染污心想及苦乐二受俱灭。
六、真如无为:即佛教所讲的真理、绝对、本体、菩提、法身、佛。具足这六种无为,称名“无为心”。
4、无染着心:无染与有染相对,有染是指众生的真如自性被贪嗔痴所染,从而感召善恶诸果,沉沦于六道轮回中,如果能远离并灭除贪嗔痴,就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超凡入圣。所以灭除贪嗔痴就是无染着心。
5、空观心:是对空谛的观想,以体认无相为宗,是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之一。常作此观,不被法缚,能悟入空性,见自法身,心得自在。此名空观心。
6、恭敬心:狭义指对父母、师长、佛菩萨等善知识非常有礼节的尊敬、尊重、敬重;广义指对一切众生都应有恭敬心,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恭敬众生是恭敬他们本有的佛性。由此使所有的人都能心生欢喜,此名恭敬心。
7、卑下心:卑下心是谦卑心、是无虚荣心、无虚伪心、无狡诈心、无狂妄心、无我慢心。
8、无杂乱心:将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念佛参禅上,对一切六尘外境、心念不起;反观自心、如如不动;修心于禅、住法于定。自然心无杂乱,是名无杂乱心。
9、无见取心:不见邪、不取邪;不见正、不取正;不见善、不取善;不见恶、不取恶;不见是非、不取是非;不见生死、不取涅槃。是名无见取心。
10、无上菩提心: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立誓,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行持,发“众生一人不成佛、我誓不取正觉”之心,即是发无上菩提心。以上所说十种心,即是大悲心。能修大悲心者,即是菩萨,能得到诸佛加持,使其道果早熟、道业早成,慈悲众生,与佛无异。
佛说:菩萨摩诃萨不仅要对有善根的人生大悲心,还要对那些不学菩萨法的,甚至不信佛法的人,也应生起大悲心,为其拔出生死之苦,并设法予以他们出离三界之乐。菩萨心里应常作这样想:这些不相信佛法的人,损失实在是太大了,对如来随机而说的,俱含解脱道的三乘方便法,却不愿意听闻、不愿意知道、不愿意觉醒、不过问、不相信、不理解,甘愿在生死中沉沦,实在是可悲可叹!
佛说:菩萨应作这样想,他们贪著五欲,对《妙法莲华经》更不愿听闻,这些人对《妙法莲华经》虽然不问不信不解,但我如果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不论在什么地方,我都会以神通力和大智慧力,引导他们发菩提心,让他们最终都能安住于一乘妙法中。
佛说:文殊师利!发这些心的菩萨摩诃萨们,在如来灭后,有成就以上所说“第四安乐法”者,已悟解如来真实义,讲一切法都不会有过失,将常常得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和在家学佛的居士等众生的“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中的诸多天界众生,为了听法,也会常常来侍奉这个讲《法华经》的法师。
佛说:如果法师在城乡村镇,或在空闲的树林里,有人来请教《法华经》中难解的疑问,诸天善神将不分昼夜地为其护法,使听法的人不受干扰,闻清净法而生大欢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凡是《法华经》所在之处,都会得到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诸佛的神力护佑。
佛说:文殊师利!《法华经》非常珍贵,不是所有的国土中都有,而是有无量多的国土中,有无量多的众生,不仅没有此经,连《法华经》的经名都听不到,福报还不如娑婆世界的众生,他们连经名都听不到,更何来什么见闻、受持、读诵!所以此经是非常难得一遇的、是非常应该受到珍惜的!

《法华经》随喜者得佛授记
(第一百二十六段)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药王!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尊告诉药王菩萨说:上一篇我已为天龙八部和四众弟子及三乘修学者授成佛记,现在我要说的是如果如来灭度以后,有人听闻《妙法莲华经》中哪怕是一偈一句、能一念随喜者,我就为他们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智名: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是成佛的名称,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世尊说:如果有人受持、阅读、默读、朗读、背诵、解说、书写《妙法莲华经》,乃至一偈,或于此《妙法莲华经》,能恭敬、尊重,视经如视佛,做种种供养,应当知道,这个人已供养过十万亿佛。这里说的供养过十万亿佛,是用的什么供品在供养呢?供佛的供品最常用的大概有以下十种、即:
1、华:“华”即花:意为各种鲜花。
2、香:气味好闻,与“臭”相对。比如:香味、香醇、芳香、清香,指一些天然或人造的有香味的东西。具体香品有:麝香、灵猫香、龙涎香、檀香、沉香。“香”也是祭祖、敬神、拜佛所烧的用木屑搀上香料做成的细条,作烧香用。供烧香用的名香炉、供照明用的名香烛。
3、璎珞:“璎珞”为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项链”。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妙法莲华经》记载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珍珠”、玫瑰“宝石”这七宝合成众华璎珞。可见璎珞应由世间众宝所成,有“无量光明”,是高贵的象征。
4、末香:“末香”是将檀香、沉香等各种香料磨成香末,在有盖的香炉里燃烧用,或作涂香用。
5、涂香:是六种供物之一,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能获致大功德。故密教将涂香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为六种供养。涂香用于涂抹身体和双手以供养佛。《大智度论》九十三说:“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供养诸佛及僧。”涂香有二种:一以栴檀木等摩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捣以为末,以涂其身,及熏衣服,并涂地或墙壁。
《行愿品疏钞》说:“涂香者,谓和合诸香用涂身手,供养之时当作是念:我献涂香,愿从此等流五无漏涂香磨莹热恼者,脱彼诸地狱一切极炎热。”涂香可制成香油、香粉、香水类。涂香是涂自己的手,敬佛时用,不是有些人理解的涂佛像。
6、烧香:“烧香”是用檀香、沉香等香料做成的线香、条香、盘香等,用火燃烧以供佛。烧香叩头是对佛礼敬的表现形式,通过它的外在形式,摄受其内在层面而觉悟诸法实相,是它的真实意义。
7、繒盖:“缯”即绢帛。指以绢帛制造的大盖,称天缯盖,是天盖中的一种。“盖”原为印度作为防日遮雨的用具,作用像现在的雨伞或遮阳伞,后世以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像顶上、或悬于说法者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
8、幢幡: 其意有二、即:一、旌旗之类:仪仗或军事指挥所用。二、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从头安宝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
9、衣服:供佛或供僧穿的主要有三衣、即:一、僧伽梨(大衣);二、郁多罗僧(法会用衣);安陀会(内衣)。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僧伽梨和郁多罗僧又名袈裟。
10、伎乐:古代伎乐是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比如我国的乐舞,由隋初设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而得名,传入日本后或称伎乐舞。这里说的伎乐是指用各种乐器演奏的佛教法乐以及歌舞,专门供养佛法僧用的。
世尊说:用以上说的供品供养《法华经》,或者对《法华经》合掌恭敬,药王!你应当知道,像这类人能这样做,是他们已曾供养过十万亿佛,在每一位佛所,都成就过菩提大愿,为悲愍众生,才又生此世间。药王!如果有人问,什么样的众生,在未来世,当得作佛?你药王就应为他们开示:凡是能做到以上所说的,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世尊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或是经中一偈,能受持、阅读、默读、朗读、背诵、解说、书写,或用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繒盖、幢幡、衣服、伎乐等供品,供养《法华经》,或对《法华经》合掌恭敬,这类人,应受到世间一切众生的瞻仰供奉,众生供养这类人应像供养佛一样。大家应当知道,这类人就是大菩萨,他们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哀愍众生,自愿生此世间,分别众生根性而广泛演讲《妙法莲华经》。何况尽能受持,做种种供养者,更是当得无上正觉。
世尊说:药王!你应当知道,这类人是自舍清净业报,在我灭度后,为哀愍众生、度化众生,自愿生此五浊恶世,为众生广泛演讲《妙法莲华经》。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我灭度后,哪怕是只为一个人讲《法华经》,或是只讲了经中一句,当知此人,则是如来使者、是如来所派遣、行如来佛事的。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世尊说:药王!如果有恶人,以不善心,在一劫的时间里,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为轻;如果有人用一恶言,毁谤在家或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比谤佛的罪还要重很多。药王!如果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此人,是以佛之庄严而自庄严,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肩负和弘扬如来正法之意。
世尊说:受持读诵《法华经》的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应受到礼遇,众生应对他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用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繒盖、幢幡、衣服、肴馔“美味佳肴”、伎乐,对其做人中最至高无上的供养,天界人应持天宝莲华散在此人身上而做供养,天人还当聚合天上的所有宝物,奉献给此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人欢喜说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究竟法、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为代表的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自1980年代出现以来,在帮助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同时,也因为其商业运作和评价偏倚,而成为误导大学发展的错误
  • 嘿嘿嘿洗完吹完在聊会天已经早上9点多了醒来已经下午4点多醒来以后我们就出去吃了个饭.嘻宝带我买了个大西八送回家后我们又出去溜达一直到9点多回家.玩了一会12点多
  • 别氪气,开卷八❗️饿了么携手高德送福利啦今天真是相当欢乐的一天参加了线下party,现场活动气氛超燃扫码领取高德优惠卷就可以参加活动嘻嘻我赢取了一个二等奖没
  • 心存感恩之心,感谢天地,感谢命运,天地宽阔,道路坎坷,但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我们就会心存善念,点燃希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砥砺前行没有谁的人生可以一帆风顺
  •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影迷嘉年华##电影种草官# 《老男孩》:这是“畸爱”啊朴赞郁以《老男孩》为饵,抛出一道无解的难题“亲情与爱情可否并
  • 【Tiktok引流裂变术语】1、自嗨指没有站在Tiktok用户的角度思考,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引流。【Tiktok引流裂变术语】1、自嗨指没有站在Tiktok
  • 但是我现在的感受是,我从来靠不上他,基本都是我养他了,这几年破耗多倒是真的。但是我现在的感受是,我从来靠不上他,基本都是我养他了,这几年破耗多倒是真的。
  • 最后,我们将目光转向财经【歌尔股份回应“砍单”事件及网络传闻:应需求暂停客户一款产品,其余项目都在正常合作】11月9日,针对歌尔股份遭境外大客户“砍单”以及相
  • 与千手千眼观音的不同有些人见到某些准提像时,往往误以为是千手千眼观音 ,但千手观音通常都是十一面或二十七面四十臂(加上合掌、定印之二手则为四十二臂),而且各手所
  • 我真诚地希望你能成为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让你的生活更加辉煌。信任,是冬日的一缕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和芳香;信任,使沙漠的一口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命
  • 道因德生,无我为德云禅·慧明 人的病,一方面有累世的因果存在,也就是潜在的低频意识空间及灵魂,本来人心就与之相连,会彼此感应,今生的自私、算计、压抑、愤怒、悲伤
  • #在成都感受美好##设计美学# 设计灵感: 秉承着法式浪漫基因奠定浪漫舒适的空间氛围静坐庭前笑谈浮生品味来自味蕾的甜蜜绿荫白墙 橙色玻璃 玻璃球灯赋予空间清新自
  • 但今天我们展示了她美丽的木版画之一。朝日唯品|盒子里的海边牧场朝日唯品 x 一善儿童书店一场关于奶牛、牛奶、牧场的赞颂我们邀请小朋友带上树枝,贝壳,蜂巢,松果,
  • 随感不要去伤一个对你好的人的心别得瑟 每日一餐 6.26烤肉~原本没报啥希望,烤来去烤都那个味道,但这个牛肉口感太棒了!嫩嫩的,超好咀嚼!之前也吃过不少店的牛排
  • 舞台裏のレヴュー恭喜剧场版BD发售次の舞台でお会いしましょうーー▶️ 私たちはもう舞台の上▶️ スーパー スタァ スペクタクル▶️ 美しき人 或いは其れは▶️
  • 河北张家口崇礼万龙滑雪场北京附近的可以去这个滑雪场,它濒临内蒙古,是老牌的滑雪场,有很多光环,也适合新手。东北吉林北大壶滑雪场(太专业,不太适合新手)雪道落差最
  • 驾驶战机从距地面不足80米的缆车线下钻过去,这个疯狂的提议得到了其他狂热机组成员的赞同。15点12分,理查德正准备穿越缆车线时,却意外看见一辆正在移动的鲜黄色缆
  • 【比亚迪再扩战略版图,助力国际绿色行动】与摩洛哥经销商Auto Nejma达成战略合作与摩洛哥经销商Auto Nejma达成战略合作公益典范,共筑未来;近日,比
  • 而任何的造作都是痛苦,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真的达到了涅槃,意味着失去了任何可供参考和对照的东西,那么你目前这个充满着染污的心只会觉得涅槃是件无聊透顶的事。总结
  • 现在有一些人甘愿做手机的“奴隶”总是盯着手机这一方寸屏幕,不愿深入广阔天地,不愿游历名山大川,就无法涵养天地之气,自然也难有大格局、大气魄、大人生。颜真卿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