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人生的三次觉醒

人虽然渺小,但是人能学,人能自我完善。

杨绛先生百岁那年,曾接受一次采访。

记者问她:“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变得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杨绛先生回答:“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在这复杂繁芜的世界里,庸人甘于沉沦,强者寻求自渡。

一个人只有不断淬炼、沉淀,变成更好的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才会奔你而来。

01

认识自己

《半山文集》里有这么一句话:

“读一百本书,不如把一本书读十遍;读一本书十遍,不如把自己里里外外读一遍。”

阅人,真不如阅己。

学者吴学昭,讲述过杨绛先生两则早年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38年,杨绛从英国留学归来,回到上海。

当时母校振华中学刚刚重建,老校长王季玉对她非常欣赏,于是开出优渥条件,聘请她担任校长。

碍于人情,杨绛勉强答应,承诺任期半年。

半年过后,老校长再三挽留,她还是坚决辞去了校长一职。

很多朋友都不解:别人求都求不到的职位,怎么你反而不要?

杨绛解释说:“我知道自己不是管理的材料,校长之位虽好,长久做下去,却只能误人误己。”

她辞了校长一职,随后踏上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后,《杨绛文集》出版的时候。

当时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为她举办作品发布会。

杨绛得知后,婉拒了出席的邀请,她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在她心中,自己并非什么名人,只是一个纯粹的文字工作者。

不管外界怎样喧闹,她都安然地端坐书斋,潜心阅读和写作。

中国社科院老院长陈奎元曾评价说:

“杨绛先生最令人钦佩的是,无论时代变幻、人世浮沉,她永远知道自己是谁。”

正是这份清醒和认识,使得她能够全身心投入文学事业,成为一代大家。

听过一句话说:人这一生,最难的是看清自己。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事物。

只有足够了解自己,才能不受外物羁绊,选择最适合的道路,心无旁骛地走下去。

一个人最大的醒悟,就是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在。

当你能找对定位,认准方向,你的人生自然能拾级而上,越走越高。

02

洗练自己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农夫种下小麦后祈求上帝,希望风调雨顺,不要有天灾虫害。

上帝满足了他,那年春季,麦苗长势果然比往年都要好。

可等到秋天收割时,农夫发现所有的麦穗全是瘪的。

农夫含泪询问上帝,上帝说:“因为你的麦穗,避开了所有的考验。”

避开了生活的苦难,自然也就错失了饱满的收获。

一粒麦子的成熟,尚且离不开风霜雨雪的磨砺;精彩的人生,更需要在艰难困苦中淬炼。

《杨绛传》记载,从1966年起,杨绛先生开始了漫长的人生低谷期。

那时,她成为被批斗者,被剃掉半边头发,遭受很多恶意的人身攻击。

等到她被下放至干校时,已年近六十了,还整日被安排干各种粗活,看管过菜园,也刷过污秽的厕所。

当时很多人都哭诉自己遭遇的不幸,杨绛先生却从未抱怨,反而在逆境中磨砺自己,不断精进。

在那样的环境里,她也没有丢下热爱的文学事业。

扫厕所的时候,她就在厕所里读几页书;被关在牛棚里反省,就在心里背几首古诗。

更重要的是,她仍然坚持翻译先前未完成的《堂吉诃德》。

每天她都会忙里偷闲,坐在小马扎上,一边自学西班牙语,一边翻译,最终完成了这部八卷本的经典译著。

正如她所言: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越细,香得愈浓烈。”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行时。

所有让你痛苦的经历,终会结痂痊愈,成为你最坚硬的壁垒。

刘禹锡有句名诗: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一个人只有历经风吹雨打,大浪淘沙,才能洗尽铅华,修炼出更好的自己。

人生如河流,穿过蜿蜒曲折与疾风骤雨,才能看见大海的辽阔。

03

改造自己

鲁迅先生说过:“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很多时候,我们身处灰暗时,唯有通过改变和调整自身,才能迎来新生。

在《我们仨》中,杨绛写下了亲人离世的经历。

1997年3月,她的爱女钱媛,不幸患上肺癌,没多久便撒手人寰。

仅仅一年后,丈夫钱钟书也因病与世长辞。

耄耋之年,接连丧女、丧夫,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

很多亲友都担心她承受不住悲痛,前来看望,见到她孤身一人时,忍不住放声大哭。

杨绛反而柔声细语地宽慰来人:

“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往深处想,痛苦的担子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此后,她便抱着“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的心态,深居简出,一头扎进书堆。

在书斋中的18年里,她每日笔耕不辍,整理出了钱钟书的所有学术遗稿。

另外,她还翻译了柏拉图的《斐多》,出版散文集《我们仨》,编订了足足有250万字的《杨绛文集》。

在人生的最后一程,杨绛先生不仅没有被凄苦与孤寂击垮。

反而通过调整自己,改变心态,在忙碌且充实的生活中,活出了明媚优雅的百岁人生。

听过一句话:“人生难免疾风起,不能改变风的方向,就想办法调整风帆。”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像大山一样挡在面前。

不要总将目光聚焦在外界,当你改变不了现实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

遇到难事,不妨变种思维;面对困境,不妨换种心态。

当我们自己改变了,你会发现,别人变了,整个世界也变了。


杨绛先生说: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

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坎要自己一个一个过。

唯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砥砺中前行,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当你走了很长很远的路,抬头就能看见满天星辰。

【#北京人艺70年 # #幸存的经典# ——《天下第一楼》】

在北京人艺70年的演出历程中,演出场次超过500场的只有三部戏:《茶馆》《雷雨》《天下第一楼》。

“回归”之前,国语戏在香港的剧场里并不多见。徐克坐在观众席里,跟不熟悉国语的观众一起仰着头,盯着舞台前上方的字幕,观看一部说北京话、讲烤鸭店故事的话剧。戏散场后,徐克连夜找两样东西:香港能吃到烤鸭的饭店、写戏的编剧何冀平。这是1991年,北京人艺携《天下第一楼》到香港演出。

今年5月初,香港话剧团发布了2022~2023年演出季的剧目单。在这个以“同戏连枝”为主题、庆贺剧团成立45周年的剧季里,首演于1988年的北京人艺保留剧目《天下第一楼》颇为引人注目。预告片中,粤语版导演司徒慧焯提到,《天下第一楼》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包含不同阶层的人,体验到不同的人性。剧里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法,每个角色的选择都有他独特的地方。“我相信每位观众入场后,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想这就是此剧如此经典的原因。”

“荷叶饼,二百张!来人,去西边取十个烧饼,要热乎的。”北京人艺的演出开始,说话的是福聚德的二掌柜,一声招呼,观众立刻被拉到饭店晚市热闹忙碌的情境中。紧接着,公子哥儿和他的“傍爷”,旧时陪主子到处吃饭的高级奴仆,一起从雅座间出来。“比焖炉的香。”主子说。堂头知道真正懂吃、能左右主子吃什么的是傍爷们,又赔着笑等评论。“还不错。”傍爷说。主子这才撒给堂头一把赏钱,幕后众人齐声道谢。

为“五子行”立传,要打动观众,得写好“人”。事实上,何冀平一直将“活生生的人”作为创作锚点,而这些人,是置身于北京的风情画中的。福聚德的二掌柜爱去做丝绸的瑞蚨祥,两位少东家,大少爷爱泡戏园子,二少爷钟情武术馆。形形色色的人物跟风格浓厚的环境交错着,三教九流聚在一间烤鸭店里,他们的命运随店面兴衰而沉浮。何冀平说:“民以食为天。盘中五味原来来自人生五味。”

《天下第一楼》最为人称道也最耐人寻味的是它的尾声。呕心沥血的经营者卢孟实壮志难酬,烤鸭店生意好了,他却被雇主驱逐,黯然回乡。何冀平说卢孟实自以为是命运的主人,一辈子迎来送往,竟不知自己是主是客。少东家坐回了太师椅,众人挂起卢孟实最后留下的一副对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曾经的傍爷此时在福聚德做“瞭高儿”(迎宾)兼账房,他心领神会,添了个横批:“没有不散的筵席”。

这个结尾,何冀平追寻了一年。她认为结尾是一出戏的精华。“结得漂亮,可以给人无限回味和感叹,结得愚拙,会使全剧失色。”那副对联是何冀平休息时翻《楹联大全》偶然读到的,她仿佛看见笔下的人物从眼前走过,尤其是“楼”字,从没有楼到建起楼,到楼高客广,到人去楼空,正是剧中的福聚德。她把原本下联里“半宜明月半宜风”的“半”改成“时”,突出命运对人的拨弄,“一瞬间,我知道通了,一下子通了”。

何冀平告诉我,内地曾有过剧团想排演《天下第一楼》,她都婉言谢绝了。在香港,多年前有过一个粤语版。除此之外,作品再没有其他版本。为了让2022年的香港观众在这部北京气质浓厚的作品中获得不错的观剧体验,充分领略剧作的魅力,香港话剧团特别委派资深编剧郭永康担任粤语版的剧本翻译。“他和我沟通,一字一句保证原著品味,要做到像北京人艺一样‘一字不改’。”何冀平说。

1997年,何冀平应邀加入香港话剧团,做驻团编剧,第一部戏《德龄与慈禧》就奠定了她在香港剧坛的地位。往后四年,她有五部话剧连续上演。2001年,香港舞台的所有主流剧团同时排演她的剧本,香港评论界称之为“何冀平现象”。

借着香港话剧团的这次排演,我浏览了社交网络上近年对《天下第一楼》的一些评论。很多年轻观众把它当作职场剧看,像看《律政俏佳人》一样,坐在剧场里,看的是职业经理人卢孟实兴衰起伏的一生。

我把这个现象告诉何冀平,她说,当年《天下第一楼》在日本、韩国等地演出,进场的有不少CEO,看得很投入,他们说从中看到企业管理。在何冀平看来,职场戏会将现实与剧场对号入座,认为剧中所述就是自己所处的职场,因为有代入感而受欢迎。“当年写的时候,中国尚未全面改革开放,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职场戏’,更没有想到写企业管理,集中塑造的主角掌柜卢孟实,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CEO。”

卢孟实乐于变通、敢于创新,在百年前的中国生意人里是个异类。初到福聚德,面对四处开花的饭庄子,他不怕。“船多不碍江,有比着的,才见长进。”遭遇“山寨品牌”全赢德的挑衅,他建议大方祝贺,万事都该“买卖上见”。业务能力上,他对烤鸭技术足够熟悉,知道鸭子怎么烫。管理上,他体恤“员工”,要求店里不论资排辈,主张人人平等。何冀平觉得,《天下第一楼》能超越时代、成为经典,也是因为观剧感受如看身边事、身边人。“有共鸣,有所悟。这也是一个戏能长期演下去的关键所在。”

一个戏要长期演下去,好剧本是核心。现在每每谈到内地剧坛,总要提文学性的缺失、编剧人才的缺乏。虽然以“快”著称,何冀平却也觉得在这种“有多快要多快”的环境中,编剧急于求成,难免出行货。“缺编剧,编剧的机会就会多,是好事。我想对年轻编剧说:好好写一个剧本,保你一世。”

节选自《<天下第一楼>:烤鸭店里人生五味》
作者 | 安妮 https://t.cn/A6avsIHj

【#北京人艺70年 # #幸存的经典# ——《蔡文姬》】

2001年,为了筹备转年即将到来的郭沫若诞辰110周年和北京人艺50周年,五幕历史剧《蔡文姬》恢复排练。这位东汉才女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详的了:她通音律,善书法,因生于乱世,自幼随父亡命江海十二年;归汉时又生别自己的骨肉和丈夫左贤王,写下血泪凝成的《胡笳十八拍》;归汉后,凭着记忆写录了父亲遗著四百余篇。1959年,郭沫若将自我情感投射在“文姬归汉”的故事当中,用七天时间完成了《蔡文姬》。

“郭沫若作品中至今还在人艺上演的唯有《蔡文姬》”,在唐烨看来,这部剧对女演员来说有个特殊意义,就是“大青衣的确立”。继朱琳之后,徐帆成为北京人艺舞台上第二代蔡文姬。

在徐帆过往的舞台经历里,蔡文姬并不是她的最爱。她个人更喜欢也似乎更擅长情感细腻、“女人味”饱满的角色,比如阮玲玉,比如《风月无边》中的雪儿。相比之下,蔡文姬的线条有棱角,又被太多民族、文化和政治的大概念缠绕着。“初识”蔡文姬时,徐帆觉得跟角色之间不够亲近,“伟人”感的角色演起来不仅不讨巧,还相当费神。

由于剧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戏曲元素,《蔡文姬》极吃功夫,演员的一招一式都要有章法可依。当年焦菊隐主张“把戏曲的精神‘化’到话剧中来”。看到有些话剧演员的表演太“拖”,他恨不得给他们加进锣鼓点。排《虎符》时,焦菊隐真这么做了,演员的服装也加上了水袖。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他曾表示过,“《虎符》在音乐方面试验是最少的也是最差的”。排同类历史题材的《蔡文姬》时,随着锣鼓、水袖的取消,表演“话剧化”了些,但演员需借鉴戏曲身段、做派的要求不变。

跟《茶馆》那类写实主义的戏比起来,《蔡文姬》特点鲜明——舞台多为写意的布景,演员形体夸张,大段大段的台词处理得亦说亦咏……徐帆把它称为一出“难啃”的戏。即便如此,她仍然是蔡文姬的不二人选。

“大家常说可遇不可求,大青衣既要能唱,又得有身段还要会演戏。老艺术家口中的‘会演戏’,那得有一定的演技。”唐烨说。凭借话剧《阮玲玉》,徐帆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当年《蔡文姬》重排导演苏民看中徐帆,不光因为她各方面都相对成熟,还看中了她的技术优势。徐帆父母都是楚剧演员,从小耳濡目染的她12岁进入湖北省戏曲学校接受专业训练,而后转学话剧。用徐帆的话来说,“虽然转行了,幼功是时间抹不掉的”。

在话剧舞台上,对戏曲元素运用的要求之多,以《蔡文姬》为最。演员穿上宽袍大袖的古装戏服容易有“泄”的感觉,一边要提着一口气,一边要让服装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唐烨记得排练时,不仅要适应衣服还要适应整体的说话方式。前一版伊屠知牙师的演员叫“妈妈”时,用的是唱腔,徐帆听了开玩笑说,这不是火车拉鸣呢嘛。那句“妈妈”,唐烨当时怎么也叫不出口,“如果整体都像老艺术家们那样说,估计观众也受不了了。那时候,焦先生要求他们每天去看一出京剧,然后从中学出一个念白的方式,或者学一个动作,糅到角色中来”。

比如剧中,蔡文姬与董祀临别,二人互道“明天见”。这三个字要说三遍,每一遍节奏、韵律、走位各不相同,如果不用一些戏曲的程式化身段,不在台词上做一些戏曲化的处理,是不可能好看好听的。据说,朱琳在首版排练中,每一个步法和亮相都斟酌再三。她第一幕用青衣的碎步快速走了一个弧形调度到达舞台前,导演觉得这不符合人物性格,也没能表现人物情绪。几经琢磨,她试着在生活中的走路体态中,糅进青衣及扇子小生的步子来找感觉。

复排时,徐帆一直忍着没看朱琳的表演。在徐帆看来,复排近乎于把一盘菜回锅,搞好了有独特的色香味,搞不好就是剩菜。舞美、道具甚至舞台调度都可以还原,表演却是千人千面的。她希望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些原发性。直到今年院庆版排练,徐帆才看了一遍电影版《蔡文姬》。“声台形表,单独哪一个好都没有用,必须要完整的好,它是一环扣一环的。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北京人艺一个以男人戏为主的剧院,能够接得住蔡文姬这样以女性为主的作品。”她在“70周年院庆经典剧目导赏”直播时说道。

本段解析选自《<蔡文姬>:不以故事动人,好看在哪里?》

作者 | 杨聃 https://t.cn/A6avsIHj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在开学前的这个夏天,让我们共读好书,同赏佳作。✨城堡灯光秀、沉浸式精彩剧情演出、[烟花]城堡烟花秀、泼水派对...花样百变的欧洲夏日狂欢,畅游#威尼斯星空夜游季
  • 米线Q弹Q弹,做的也很是入味,鲜美可口,他们家的米线也很有韧劲,不像有的地方的米线一夹就断了✔️鱼汤米线鱼汤米线是限定款哦,用的新鲜活鲫鱼炖煮,汤头煮的白白的,
  •      老牛失业     草木木/文最近老牛确实失业了本来旁边房子的文才兄的田准备还是让华哥的老牛去耕文才兄嫌老牛耕地慢吞吞的就请了简单的手扶式拖拉机那个开拖
  • 没有和喜欢的人拍张照,重新开始的不自觉喝酒,空荡荡的寝室拿出模型不知道扔还是不扔,放在哪呢?我很喜欢你 但我还有不能辜负的人 有许多约定 三言两语又如何说得清时
  • 这并非一本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风景写生集,而是关于长江的一次严肃的“田野调查”— —两位作者带着对生活的赞美和关怀,对长江大胆地进行了一场艺术性和纪录性并存的考察
  • 来欣赏下我们美强惨纪云禾#与君初相识#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与君初相识,恰似故人归[赞][赞][赞][赞]几年了Z最好的仙侠剧[打
  • 楼上还有书画茶艺教室和一个大型综合功能厅,此厅以展览群众的书画、摄影作品为主,也可以作为大型群众活 万众期待中,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市美术馆的升级改
  • ~~ ​​​看到这样一段话,觉得很有道理:一个人最好的状态莫过于,眼里写满了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不羡慕谁,不嘲笑谁,也不依赖谁;只是悄悄地努力,吞下委屈,喂大
  • D3#减肥日记# 47.5kg中午本来是四个卷早上被我偷吃掉了一个[嘻嘻]晚上我一定一定控制住自己这三天吃的猫食真的掉秤掉的很快但也是真的饿啊感觉再这么下去不久
  • 线下看了柳三便、唐香玉、雷哥,其他演员也好有趣,爱上线下脱口秀了[哇][哇][哇]抖音无意间刷到,原来楠楠加入了戏剧团,评论里有不少人在说弟弟替哥哥完成了他的梦
  • 拟声拟态词:냠냠 【副词】냠냠거니다 【动词】냠냠대다 【动词】냠냠하다 【动词】【形容词】例句:그 아이는 피자를 냠냠 먹었다.那个孩子吃披萨吃得很香。#金
  • 以下为pardyalone ig 发言:pardyalone:I ask myself so much, why am I in the position im
  • 加油[打call]兄棣伙一直都在 2022年10️20日 爱你的兄棣伙 @王鹤棣_Dylan @爱普诗巧克力刘诗诗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之一,气质出位。#爱普
  • 关心你的事情,主动而温柔一个喜欢你的女人,她的那颗心,会在你的身上,对你的一切充满了兴趣。无论是你的生活,还是你的工作,抑或是你的心情,她都充满了好奇,都会问一
  • 没有人欠你,也没有人应该等你。没有人欠你,也没有人应该等你。
  • (以前在QQ、微信上频频发信息问为什么要被限制的伙伴们,你们这两年买书读书,有特别不一样的感觉吗?以上种种,都是有财无库的表现,单纯招财 是不足以改善的,补足财
  • 甘小花女士,不知道在哪里进的巨峰葡萄,今天竟然卖两块五一斤,便宜惨了,要知道她可是专门卖贵水果发家的。可能也是因为颗粒比较小所以卖不上高价,但是好吃又便宜才最重
  • #诗情画奕[超话]##诗情画奕# z/s/y:“只有我的粉丝还会把我当小孩”z/s/y:“在这短暂的偶像生涯中希望有你们陪着我希望我可以用青春换来光握在手里希望
  • 事实上,近几年内蒙古的夜间旅游发展日渐成型,无论是夏日的边陲小镇室韦,夜幕中的草原钢城包头,还是名声在外的呼和浩特恼包村,各地都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夜经济模式,
  • 不懂节俭,勤劳归零;心不宁静,万事归零。不懂节俭,勤劳归零;心不宁静,万事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