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家书# 尺素传深情,家书抵万金。家书,承载了历史久远的生命温热。四月的沈阳,抗疫决战时刻,封封“沈阳家书”迅速引起热议。在这个特殊的春天,沈阳家书让我们收获了更多温暖的力量。万千家书,心之所愿,关乎一场双向奔赴的理解、鼓励与传递。

沈阳家书:用画笔表达对一线抗疫人员的敬意——一位市民给沈阳的回信

亲爱的沈阳:

来信收悉,迟迟回复,还请见宥。3月份沈阳疫情肆虐,我看到身边的许多志愿者勇敢地冲在了抗疫的一线。

和平区的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最近与沈阳市回民中学(以下简称回中)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城中花园社区有了确诊病例,这更加重了我对在回中工作的妹妹的担心。我马上给她发了微信询问情况。她回复说,现在居家办公呢。我叮嘱了她注意防护之类的话后,总算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次日,她突然在我们兄妹微信群中晒出了她头戴医护隔离面罩、身穿志愿者马甲的图片,顿时我的心揪了起来。经询问得知,她已在和平区鲁园做社区抗疫志愿者服务一天了。我和大哥都再三叮嘱她一定要注意防护,回家后及时消毒、洗手。她轻描淡写的说:“没事儿,我知道保护好自己,大哥、二哥也要注意防护!”我想,好在妹妹平时就注意防护措施,尽管这样,我多少还是为她担心。

3月28日,妹妹又参加了鲁园社区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工作内容是维持居民参加核酸检测的队伍秩序,她要不停地提示居民戴好口罩,保持安全间距。忙活一天后,她的嗓子都有些哑了,我和大哥都劝她多喝点儿水。她说,志愿者们各有分工,大家都忙得没时间喝水,她也一样。由于当时沈阳公交车、共享单车停运,在沈阳市行政执法局北站分局的爱人去辽中区支援抗疫,她克服自身颈椎病、家路途遥远(住在沈河区大南街勒石巷附近)和家中有八十岁高龄老人需要照顾等困难。早上,为准时赶赴志愿服务现场,只好打车上岗。晚上,她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徒步走到家,以致回家时衣服里全是汗水。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和平区文明城市寻访团的志愿工作。今年疫情来临时,我本想报名加入成为防疫志愿者,但因3月初,我因糖尿病并发症住院,身体条件适应不了志愿工作的要求,所以,我感到非常惋惜不能与其他志愿者一同在抗疫的一线上与病毒作战。我的哥哥也是身体多病(糖尿病、脑血栓、四级残疾)。我们哥俩是有心无力,没能成为志愿者,这成了我们最闹心的事儿。

3月9日,我响应市政府号召,“少出门、少聚焦”。我拿起了笔,捡起来曾经的爱好,画了40多幅以抗疫为主题的画,表达我对一线抗疫人员的敬意,鼓励沈阳人凝聚抗疫的力量。我的抗疫绘画作品受到好评。先后受到《新京报》、指尖沈阳、辽沈晚报、人民视频、沈阳新闻广播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较好的宣传了这些与沈阳共担风雨的一线防疫人员,也让这些防疫工作者感动、感觉到沈阳人民的爱,感到沈阳是一座有爱的城市。

我常常会被我笔下的《防疫志愿者宋世辉》、《73岁的大白》、《李尚国的午餐》等绘画作品的人物所感动。他们舍小家顾沈阳这个“大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共同战胜病魔的动力。

我画笔下的回中教师张曼莉3月28日在和平区鲁园社区45号小区担任扫码核验身份志愿者工作。当天风很大,而且是露天工作。张老师克服困难,不叫苦,认真工作近5个小时,其间,没喝一口水、没离开岗位一步;回中食堂员工王晓旭是一位高大的男士,3月28日他在参加和平区鲁园社区小区的户外扫码志愿工作时,为了穿上防护服,不得不将御寒的大衣脱掉。当天风很大,他在仅仅穿一件单衣的情况下在室外工作了四个多小时,没喝一口水,把他冻坏了。当返回学院吃午饭时,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饭菜都凉透了,身为志愿者的同事都劝他,回家后赶快喝一口姜汤水暖和暖和吧! 这些可爱的逆行者,他们是我们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是我们身边的平民英雄,我深深地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常听身边的人说,沈阳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回,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英雄”的概念。

我相信:只要全市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决战决胜,沈阳的疫情即将散去,迎接我们的将是充满阳光、鲜花灿烂的春天!



市民:李宪明

2022年4月4日

作者简介

李宪明,曾任中国房地产报东北记者站记者,2010年参加沈阳广播电视台《直播生活》栏目首届DV比赛并获得一等奖,2011年获得“辽沈晚报十佳社区记者”称号,2011年荣获“辽沈晚报微新闻大赛”一等奖;2007年获得“沈阳市青少年教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现在是《沈阳晚报》通讯员、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朋友圏》栏目、辽宁二三里资讯、新京报我们视频、时间视频、河南电视台大象新闻APP、人民视频等媒体拍客。

#三联美食# 在淮海中路一间洒满阳光的厨房里,赵荣华热起锅子来。案板上的五花肉已经收拾停当。“我爸爸做菜是‘老三篇’,上海传统家常菜,最拿手的就是红烧肉,所以我骨子里面相信上海味道就是红烧肉,两个月必须吃一回解馋。”但赵荣华烧起菜来,已经和父辈大不相同。

他用平底锅爆香青葱和姜片,将五花肉煎到微黄。“猪油煸过以后特别香,而且高温可以封住肉里面的水分,肉质不容易老。但也不能煸太长时间,猪皮会硬。”他往锅里倒红酒——而非上海人家常用的料酒或是黄酒。“我们的红烧肉做得好,就和法国的鹅肝一样,软糯丰腴。

法国人用酸甜果味的东西来搭配鹅肝,找那个味道的平衡点。我做红烧肉也是这样。红酒有果香、有酸度,能够综合红烧肉里的甜味和油腻。”酱油、冰糖下锅,肉在锅里小火焖了三刻钟,眼见汤汁快要收干,赵荣华淋了些日本料理常用的味噌下去:“现在真正好的黄豆酱油很难找了。红烧肉酱香味要浓,味噌正好可以用来提味。”这一份肉,裹着亮晶晶的酱汁,甜得恰到好处,果然如他所说:“配一碗白米饭,一口闷,下饭菜,下得嚇死人。”

一道小时候“外婆常做”的面拖小黄鱼同样被赵荣华弄出了花样。他用全麦面粉和生粉混合做面浆,再向面浆里淋少许油——这是日本天妇罗的做法。锅里油温七成,他提溜着收拾好的小黄鱼,裹上面浆,在油锅里转一圈,用筷子蘸点面浆洒在正在烹炸的鱼上。这也是天妇罗的技巧,使外壳更加蓬松酥脆。

鱼出锅,赵荣华拿出浓稠的黑醋汁,在盘子里勾出线条。“七分意大利黑醋加三分冰糖,小火慢慢熬成,”他解释说,“混搭小黄鱼,味道会更丰富。前几天意大利米其林三星厨师西莫·博图拉(Massimo Bottura)来上海,我吃了他做的菜,其中用到了他珍藏40年的黑醋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灵感。”

不惑之年的赵荣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对上海味道的改造与这座城市的变迁同步。从前,赵荣华家就住在现在上海新天地所在的位置,太平桥。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出门的几条街上遍布小吃摊。一家叫“春园”的铺子有鲜美的小馄饨和黄芽菜肉丝春卷。那时候流行“小笼馒头”,“外面是发酵过的面皮,里面裹肉馅”。他爱吃大汤团,猪油芝麻的馅子,也爱“四大金刚”,呛饼、油墩子、粢饭团和粢饭糕。当然少不了生煎,“下面的底薄而脆,上面的皮薄而有弹性,肉馅结实,大口咬下去都是汤水,一不小心就会溅得一塌糊涂”。

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太多机会上餐馆,婚宴就是盛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场景,在一家饭店二楼,台子上有条很大很漂亮的松鼠鳜鱼。一桌菜好不好,就看一道松鼠鳜鱼。小孩子等着鱼上来,吃完可以下桌玩了。”

1996年,上海开始改造太平桥地区52公顷的旧城。也就是这一年,已经学了4年厨师,做惯了上海菜、广东菜的赵荣华赶上最时髦的一阵风,成了西餐厨师。那以后,意大利菜、日本菜、东南亚菜、美式餐饮他都上过手。他在外滩三号的一家西餐厅做热房主管。一天,一个美国女记者穿着厨师服到厨房里来采访,他负责向她介绍厨房的运作方式。临走时,她问他:什么时候可以一起吃顿饭?

认识赵荣华时,莫云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美食记者生涯。她本就出生在一个跨文化背景的家庭。母亲是上海人,8岁离开上海去西班牙,随后到美国定居。

赵荣华描述岳父母家的厨房:“你能想到的世界各地的任何调味品,都能在那里找到。单单是芥末就有十几种之多。”在莫云记忆里,母亲“从来不会做两道一模一样的菜”。赵荣华赞叹岳母对食材充满想象:“比方做豆腐,她会放奶酪进去,让人意想不到,但是非常好吃。”

爱情在厨房破土,被美食滋养成长。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上海相遇,一拍即合。

赵荣华在外滩三号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忙碌12个小时以上,但无论多晚回到家里,他都要给莫云做一道菜。莫云对他的手艺充满了赞叹。这让赵荣华大为惊讶:“从前我没有觉得厨师是个什么高尚的职业。我也给我以前的女朋友做吃的,她并不会赞美,甚至在向其他人介绍我的时候会羞于说我的工作。在莫云这里,我第一次感到这门手艺是值得尊重的。”

同样,赵荣华的经验和人脉为初入美食报道的莫云打开了厨房秘密的大门。相处的前10年,两人一起去上海各种餐馆试菜。“每天都去新的餐厅,认识新的厨师。”从5000元一位的分子料理餐厅到广园路菜场对面的灌汤包和辣肉面:“骑着一辆电动摩托车,两个人每天到处跑。”

莫云也爱上海味道,熏鱼、酒香草头、腌笃鲜,胃口好的时候,丈夫的红烧肉她能吃掉一整盘。但赵荣华家的餐桌,从来不会连续两天出现一种风味,那是一桌世界美食的流水席。1年前,赵荣华开了一家潮汕火锅店,那个时候上海吃四川火锅的风头刚过。没想到,一年来,沪上的各个档次的潮汕火锅“开了不下1000家”。生意之好令赵荣华大为意外,第二家分店已经开张。

今天的上海好像赵家的餐桌,在灯红酒绿的林立餐馆中,本帮菜反主为客,成了边缘角色。这倒并不奇怪。曹聚仁在《上海春秋》里回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本来,天下美食佳味,集中在扬州,到了近百年间,才转到上海来。上海本地,并没有什么特色的菜味,可是,这个吃老虎奶长大的城市,她就吸取全国的精华,加上了海外奇珍,成为吃的总汇。”

听说我要寻找本帮菜,赵荣华带我去拜访了他的两位朋友。身材瘦削的孙伟轩原本是一位足球运动员,90年代初,他从市级队伍退下来,被安排进宾馆学厨4年,在一些本帮菜餐馆陆续烧了8年菜。他2010年创业做本帮菜馆“弄堂筵”。

2012年店面扩大时,他相中了武夷路附近一处小楼。把店面转手给他的上一位餐馆老板说,这里19世纪中叶的时候就有一家小酒馆,叫“悦宴九馆”。这个故事打动了他。小楼位置僻静,做的是回头客生意。他的顾客绝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上海本地人,拖家带口的来吃家宴。

本帮菜馆大不易,孙伟轩觉得自己是讲情怀的。“上海各类餐饮输入非常多,论本帮菜,好餐馆两只手的指头就数得过来。消费人群年轻化,年轻人讲新鲜口味,喜欢外来的味道。从经营说,火锅是可以标准化的,本帮菜不能。

比如红烧,糖和黄豆酱油的比例怎么放,什么时候放,调料和火候的把控都是需要有功夫的。没有10年厨龄,烧出来的菜完全不能看。有些菜系的馆子可以开得大,可以有中央厨房,完成一道菜的前四个步骤,但本帮菜最多只能完成前两个步骤,只能进行原料粗加工。原料、人员,成本就都上去了。”

弄堂筵打“怀旧”牌,孙伟轩觉得,许多本帮菜馆为了迎合客人,已经将菜品的口味改得离谱了。他的初衷是做“不改良的本帮菜”。但事实上,“改良”似乎不可避免。

传统上,本帮菜用青鱼做熏鱼,但孙伟轩用三两到三两半的小鲳鱼,“肉质好、刺少、鱼身扁,容易入味”。鲳鱼块经过两次油炸:第一次定型,第二次炸酥。出锅的鱼块浸入孙伟轩留了十几年的“老卤”里。他嫌白糖腻,在老卤里放的是麦芽糖和冰糖。做松鼠鳜鱼,他借用了粤菜的糖醋汁,除了茄汁和冰片糖,还加了西餐常用的OK汁和微有辣味的喼汁。

一道油酱毛蟹,蟹下油锅前需要裹淀粉。他试验了许多回,选了一种荷兰土豆粉,“用量小,挂壁裹料作用好,蟹黄蟹膏不会流失”。不过他不会在这道菜里加更多新鲜调味料。毛蟹和年糕炸过之后下锅红烧,只放酱油、糖和水。“高汤都不用。毛蟹本来已经很鲜,放别的东西就抢味了。”孙伟轩最得意的改良,是把梅干菜和上海酱鸭一起烧。梅干菜吸满了浓厚丰润的酱汁,以上海人的标准看,“下饭最好”。

孙伟轩开的是平价餐厅,赵荣华的另一位朋友方元走的是高端路线。“福1088”餐厅在沪上的名头很响。镇宁路上,三栋奶黄色水泥拉毛墙的西班牙风格老宅子并排在一起。门口没有招牌。镇宁路一带是旧上海的富人区。这三栋老宅中的一栋原本是方家的祖宅。

方元的曾祖父方旭东任过张作霖的财政部长,后来专攻铁路地产等实业,攒足钱后来上海定居,买下这宅子。解放后,老洋房里搬进“72家房客”,方家也一直住在这里。20多年前,住户陆续搬离,方家重新收回房子,方元的母亲就着地方开了一家“福园”餐厅。餐厅的招牌菜是一道用硝、盐、酒等腌制的硝蹄。2006年,方家把相邻的两栋宅子也并进来——他们原本属于李鸿章的小儿子和上海阜新面粉厂老板孙多森。

走进今天的“福1088”餐厅和走进“摩登时代”老上海大户人家的宅邸没有多少区别。在一间用于招待VIP客人的房间里,一块“生福轩”的匾额挂在墙上,是书法家谭泽闿民国二十四年(1935)所题。拼花的瓷砖地板在灯光下显出油亮的包浆釉色,一只中西合璧的红木橱柜和一张梳妆台分立在房间的两头。它们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老家具。梳妆台两侧各有一把30年代的单人皮沙发。瓷砖、吊灯、家具都是方元一家从古董商手里收来的。

“专门请人看过,确定是老上海的东西,”方元说,“并不是因为开店才这么做。有这个情结。房间风格的复原依据我爸爸妈妈小时候对宅子的记忆。这是自己的家,所以一切都做得特别细心。”他让我留意一人高的深棕色木质护墙板,房间里那些可能扎眼的电灯开关都小心地藏在了里面。

悉心打造的旧上海迷梦自然需要称得起的菜式。方元推荐一道金黄浓艳的金必多浓汤——20年代起风靡上海滩的海派西餐富贵菜。一条一尺半长的鲥鱼气势磅礴地端上桌来。鱼身上码了火腿片和醪糟,清蒸出一汪鹅黄清透的汤。火腿的咸香和醪糟的清甜衬着鱼鲜。鲥鱼没有去鳞——上海人的讲究,“鲥鱼吃鳞不吃肉”,“鳞片连接的地方有胶质,最美”。

贵价餐厅会在普通食材的菜肴上格外讲究些功夫。酒香豌豆尖,只取豌豆尖最嫩的那一截,确保口感无渣。九块红烧肉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为取到最漂亮的五花,“一大块肚方,修掉一半”。

赵荣华最爱一道清炒豌豆:“小时候吃豌豆,我爸会先打招呼:‘给你炒个豌豆,时令货!’”方元的豌豆自然不同于家常货色。“豌豆太老的发干,太嫩的里面是一包水,我们只取恰到好处的那些。40斤云南豌豆,只能挑出10斤豆子。”小豌豆油亮亮、绿莹莹,小玉籽一般盛在瓷调羹里,放进嘴里,像鱼子酱一般崩裂开来,满口清甜。

“福1088”虽然走老上海的步调,但菜肴已经不完全局限于上海菜了。方元一方面觉得,传统本帮菜做不出太多花头,没有新鲜味道客人不会买账。另一方面他也曾试图去上海周边郊县发掘一些“老味道”,但又嫌加工方法“太原始”,“农家菜,上不得台面”。

毫无疑问,本帮味道在变。就像他小时候记忆里的那些东西:“从前的馄饨皮是碱水皮,发黄的”;现在最红的生煎“吃上去就是和小时候的完全不同。难吃谈不上,就是不对劲”。方元的坚持,是在厨房里无论如何要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厨师:“真正的上海厨师长已经很少了。本帮菜的厨师算到现在已经有第五代。”

他提到84岁的本帮菜泰斗李伯荣:“李伯荣算第二代,他吃过第一代本帮菜大师的菜。他的徒弟又以他为蓝本,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真正的本帮传统味道是什么?那好像已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遥远想象了。“据说,李伯荣黄金时代的手艺真的是非常好。”方元喝一口茶,幽幽地说。

《在上海,什么才是真正的“本帮滋味”?》作者 / 徐菁菁

#三联美食# #蚕豆# 春至浓处,蚕豆也碧碧绿绿地上市了。

被春捂暖的天地丰润朗畅,回荡出湿泥与青草延绵不绝的香气,叫人怡悦。小时候,蚕豆收获的时节,常常折了一捆捆的蚕豆杆回家。有时肚饿难耐,撅一根竹签串上嫩豆子扔进火塘里烤了吃,又香又酥,很是美妙。那蚕豆花也明媚迷离,白紫花瓣边两团醒目的墨点,摇曳着簌簌的花枝,遥遥看去,仿佛一群随风翩跹的蝴蝶。

新蚕豆嫩得像掐得出水,从毛茸茸的豆荚中剥离开,滚出粒粒玉石,豆衣里的豆瓣含翠生青,腰身微曲。细巧的蚕豆俨然一副楚楚可人的小家碧玉模样,可带皮与幼嫩的蒜叶清炒,亦可去了皮与红苋菜炒食,鲜气夺人。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写:“新蚕豆之嫩者,以腔芥菜炒之。”吃后还赞说:“甚妙”。

或用一把青亮的葱花煎了,壳破肉绽,口感酥糯软嫩,气味清新烂漫。这蚕豆又是个羞赧娇气的女子,紧紧慢慢食之,绿油油风光一番,吃不了多少时日便迟暮了。所以一到蚕豆隆盛的季节,家家户户都赶着这趟儿鲜灵,就说我自己,天天吃也是不惧腻烦的。

最简单的烹法莫过于白灼,即为白水煮,挑那种不老不嫩的蚕豆,舌头裹得着粉糯的质感,豆壳又不耐咀嚼,颇有田野的清新原味。一吃起来真是不能停箸,跟嗑瓜子似的,必得一气为之,方觉馋意得解。此时清水出芙蓉的蚕豆,未有任何侵染,味清而隽,低浅的回味,在舌头根部弥散开,宕远了……

油盐煎蚕豆的味道亦是丰饶。油热煸几片蒜瓣,投焯水过的蚕豆,必得最后入盐,不然豆子便要发黑,水一次没足,焖得豆子形体微皱,酥鲜香浓,末了析出些许沙沙的豆汁。菜色油灿新嫩,如春枝缀绿,煞是好看。若嫌寡淡,可切些碎肉末伴炒,肉香飘逸,豆香正浓,临出锅撒一圈漂亮的葱花提味儿。这一丝春味,能够治愈困顿一冬的味蕾。

春天能吃到的多是云南蚕豆,至春末初夏本地蚕豆呼之欲出。到了蚕豆大量上市,街边总有三两妇人在角落悉悉索索剥蚕豆卖,每一年面孔不同。你站在边上买蚕豆,若稍稍久等,随耳便能听闻几个啼笑的故事。那些故事听着欣喜又惆怅。人活得混混沌沌,有时感到那生活的真谛啊,真不如一粒蚕豆来得青翠通透。

蚕豆的春天短暂,且费人力。是以,一般饭店嫌麻烦是没有这道菜的,有奢雅的素食餐厅应时而造,取蚕豆捣泥营造春光旖旎的意象,绿意殷殷,生趣盎然。年华稍老的蚕豆,豆嘴泛黑,豆肉愈发白黄紧实,此时拿来烧酸菜豆瓣汤,是一道生津飨胃的好菜。

川渝人家的秘密酸菜,每家风味不一,刚从土坛子里启出,鲜酸惹人垂涎。细细地切段儿,以油炒香,待醇厚的酸味儿熬得汹涌,再入豆瓣共煮,味美宜人。第一次在好友家喝到这个豆瓣儿汤,新陈风味交融,真是一种奇妙的结合,酸里透着鲜,鲜味又勾着酸,并未沾荤带肉,竟凛然成为了记忆中一种活脱脱的至味。

垂垂老矣的蚕豆风韵不减。老蚕豆被风日晒得硬硬朗朗的,密封贮藏好,随时嘴馋了,沸水泡开,高压锅炖熟,绵密沙口,用极嫩的青椒佐炒,就一碗绿豆清粥,畅爽无比。稍旧老一点的菜市仍可买到这种熟制的耙蚕豆,装在竹簸箕里,一般与豆干豆腐串着卖,足有大拇指那么肥硕。可惜会做耙蚕豆的人少之又少了,偶然得之,如获至宝。因为它是那么地温煦柔顺,随意炒一炒,滋味都不会错。

一提及蚕豆,我总是不自觉想起鲁迅笔下的茴香豆,和那遥远且凛冽的回响:“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以笔为刀,以文字作战。被命运扼住咽喉艰难度日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每每他潦倒地歪进咸亨酒店,只站着索酒,吃那盘五味杂陈的茴香豆。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被人挖苦嘲弄的他,一肚子的苦愁,一杯薄酒维系着他读书人的体面,大概配了温热的黄酒,这茴香豆的滋味方才没有那么悲凉。

在绍兴,随处可见茴香豆与黄酒,现煮的蚕豆软糯可口,风干的则回味深长。干蚕豆以热水泡软,可用指甲试一试韧度,放入砂锅,添少许香辛料,生抽糖盐调味。煮软煮透,水分收得干干的,或再以香油翻炒入味,是佐酒佐茶的尤物。

老蚕豆用沙炒食,家乡称“泡胡豆”,北方人又称“铁蚕豆”。性子刚强,肉质略蓬松,些许费牙但有趣。我们一家老少没事都爱磨这口消闲吃食,那豆子在嘴里“突突突”地蹦跶,清脆而悦耳,时不时奏出能消解日子乏味的声音。尤其默然独处时,突然心血来潮,抓一把悠悠干嚼,堵着心里不着边际的杂绪。一阵“轰鸣”的快乐,余下一堆深褐色的残躯败壳,才满意地咂咂嘴。

我从小爱吃的还有一种蚕豆作的零食——兰花豆。蚕豆濡清水稍浸泡,入油锅猛炸,豆壳霹雳爆开,豆肉俏皮地向外翻开,形似灿然的兰花,故名。兰花豆格外的酥脆,油润的香味中跳出一丝咸鲜,吃完一粒再咂摸一下手指头,味儿十分富足。从前父亲慢酌小酒,喜配一小碟这个兰花豆,豆香下肚,酒意酣畅。

家乡的怪味胡豆,风格怪诞奇诡,集麻辣香甜咸脆于一身,各种味道相辅相成,搭配完美,乃各处特产店拿得出手的巴渝味道。

远近闻名的郫县豆瓣酱少不了蚕豆这味灵魂。

豆瓣酱又是维系一家厨房烟火风光不可或缺的秘诀。每个四川人一上饭桌都能充当美食侦探。我一热爱厨艺的同学在我家吃饭,她灵敏的舌头一尝,露出惊喜的神色:“呀,你这回锅肉是自制豆瓣酱炒的吧!”

没错。自制的豆瓣酱香气扑鼻,且辣味突出,而买来的酱往往味道凝滞,质感疏离,油色不透亮。四川人又好捯饬美食,连各种调味料也不会放过。对于他们来说,豆瓣酱即是故乡滋味的根,不论世事如何飘摇变幻,人在酱在。要说川菜风靡世界的秘密,豆瓣酱是最大的功臣。

幼时见家里长辈制过豆瓣酱,将霉化好的蚕豆瓣儿,配上剁成茸的艳丽的二荆条,揉进雪花花的粗盐,金黄明亮的熟菜籽油,白酒袪豆腥杀菌,佐以香麻的花椒,装坛发酵数月。日盼夜想,豆瓣酱一呼一吸,几经考验终于成熟。

舀一勺细嗅:“这酱味醇,巴适”。

酱成馋来,对食物的期待与想象便由着这勺红亮妖娆的豆瓣酱愈发高涨。这红彤彤的豆瓣酱也似待嫁的姑娘,心神早已扑向那热腾腾而深情的煎炒蒸炸里头去了。当它与热油激情碰撞,辣椒与蚕豆浓郁相融,每一家从洞开的窗子飘出来那缕缕酱香,瞬间跃进新鲜的阳光里,闻之着迷。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所幸的是 心中的灯塔一直都在,船终究会靠岸,我们终究会牵手旅行~[抱抱][抱抱]远航孤寂的旅途,行了无人的欢畅。遇到过鲨鱼差点翻了船,也见过寂静浩瀚的星空。
  • 今天是感恩节,在这个专门表达感恩的日子里,让我们感恩生命的绮丽,感谢璀璨的年华,感恩养育我们的父母,感恩陪伴我们的朋友,也感恩茫茫人海里遇到的他们。感恩邻人:投
  • ”——2021年KPL秋秀赛总决赛开幕式形容钎城 想要放,放不掉:字面说了再见,才发现再也见不到:转会了,确实很难在如同一个队一样天天见面天天冰美式,算是说的
  • 当然,好消息是巴萨已经在欧冠出局,不能进入淘汰赛,俱乐部也存在节省开支的需求,说不定能够降一下价呢!房价大跌会导致大量的开发商爆雷,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受到很大影
  • #魔都 一砖一瓦、一木一草,伴随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连同着百余年的时事变换、人间烟火。不管是“法租界”、“四十间”、民乐戏院...最终都在魔都的改旧进程中化为
  • 由于由蝇苍符管 广受大喜家,爱反馈一箩筐箩一筐的店,主找到了师请父他为大家苍做蝇膏体起,初不应,答因为师觉傅得假货太多不想在给大家了做,又得觉此法太过秘神,如果
  • 它是你人生中的后花园;它是你通往极乐世界的诺亚方舟;今天我们在这边搞活动,原价五千、三千的,今天一律一千五;正好赶上彪哥过生日,咱们掐头取整,一律一千块钱一个。
  • 《风自东方来》✨Lay zhang's time to share and shine笑着笑着就听哭了,坦荡的讲自己的音乐理念、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还有渺小又伟
  • 晚安~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写道: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
  • 文案中,田海蓉感慨写下百字寄语称“宝贝女儿,你借由我身体而來,虽有很深的因缘做了母女;但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我绝不会以爱之
  • #和周柯宇做彼此的光# [给你小心心]#周柯宇 发光侧颜# 极速受到了小颜的礼盒 我这不就速速赶来repo了[兔子][亲亲]@HBN颜究所 @INTO1-周柯宇
  • ”#原神[超话]#帮我分析下xp下载不了所以直接截图了,很糊但至少能看出个大概S是厨里面最喜欢的A是厨,但没有S那么多的(其实完全没有考虑过厨凯亚亚,但是因为磕
  • 剥了一块放进女儿嘴里:你尝尝啊,刚才你在问什么是哈喇子,我告诉你啊,就是口水,等你吃完后,哈喇子就会酸出来。我逗着女儿:你尝尝这中心小芯芯,不酸。
  • Thanksgiving DayHope and legacy[哇]​我的七星Ice fly收到啦[耶]​这款号称全世界最轻的冰鞋[彩虹屁] 配上Jackso
  • 所以就像,'这就是我们所拥有的......让我们围绕这个进行表演展示'”Amy回忆说。 “我了解到粉丝对 K-pop的重视程度,”Amy继续说:“K-pop粉
  • 今天发的是20211222网络电影周活动时候拍的公式照 那天爸比逆风剧组请假 上海北京 穿的外套是beyond closet 这个牌子穿过很多次 那就目前我有印
  • #上海转租[超话]##上海转租[超话]# 个人转租 1室户整租 莱阳路1462弄 星领域公寓 三楼 【房源位置】浦东新区 莱阳路1462弄 星领域公寓距6号线
  • 有飞行日记里三月机场的朝阳,十月秋路上的晚霞,有机场迷路的迷迷瞪瞪有三亚忘不了的椰子汁和椰肉冻,有横店的夏天的落日和冬天的初雪有晓茗私厨里被嫌弃的黑暗料理,有牛
  • 这样的话后面的事情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蛋仔派对[超话]#谢谢避雷这个人家人们 事情是这样的 我一上线私聊就弹出“你这个sb”给我整懵了 我就回了句“你有病吧
  • 二年来从武汉到海外十多个国家我们积累了很多方法经验,预防加治疗同步进行,一万二千多人次获得了健康,没有后遗症,遍布全球的华人用此预防方的不可计数,这个是我们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