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用神不是那么简单?

所谓用神,就是指四柱(八字)或大运中能对日干(日元,指命主本身)起扶弱抑强、补弊救偏作用的五行,即日主所需要的、有作用的五行。而对用神有助力和益处的五行就为喜神,与用神合称为喜用神。

那对用神有破坏和不利作用的五行呢?自然就被称为忌神了。这三个神的概念通俗讲大致如此。

1、不是搞这个专业的,也从不想搞这个行当,因此既没收集和研究他人八字的兴趣,也无多多实战的机会。

可能你看了十本书,书本一合上,面对一个八字就发懵。理论知识若没与实践相结合,那么那个理论是空的,你不可能仅凭对四柱命理知识略知一二就能够学会预测,你连怎么捉用神都无从下手,因为每个人的八字都有所不同,你看书中的案例觉得挺明白的,一旦给你一个你没见过的八字,那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面对如此深不见底的一门玄学,你的兴趣只是一个点,支撑不起执着探索其中奥妙的动力。

2、捉用神的前提是你得会判定一个八字的四柱旺衰,也就是以日元为中心,确定日主所代表的五行在四柱全局中的旺衰状态。

要想能够仔细全面地分析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其中所涉猎的命理知识很多,若无扎实的基础以及必要的基本功,那么你的判断就易流于肤浅和片面。

判断四柱旺衰也即判断身强与身弱,可是这绝不仅仅是看你的日元出生在哪个季节就能定的。比如你是己土生于午月,也就是土生于火月,那无疑是身强,因为火生旺土。但能有多身强?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还要看是否其他因素令你由强变弱了?

3、自学中存在自己无法释疑又无从寻师的困惑,这种困难会拉长你顿悟的时间,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和解惑。

真正立志将来从事这一专业领域的人,通常都会在很早就因缘际会浸淫在术数的世界里和玄学的海洋中翱翔,也大多会遇到贵人和恩师指点或收归名下,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能人,都是经过20-30年的苦读和实战才脱颖而出的,并且这样的人也是凤毛鳞角,只占很少数量。

大多数四柱预测爱好者,还停留在一知半解,术不专精的层面。那四柱自学者呢?则更多的是盲人摸象,要么摸得不全,要么摸得很慢。而且,若你只是因行与此有关的大运而对其感兴趣,那么,大运一结束,你连边都可能不再想沾了。

4、捉用神有套路,所谓的捷径。但是你若真想学懂这门知识,你会发现那些根本就不能令你真正开悟得道。

人都有懒惰之心,总想找窍门和捷径。但是,欲速则不达,建立在虚空不实基础上的认知,在实战中不堪一击。你会发现远没那么简单,复杂问题层出不穷,你的那点套路根本就招架不住。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学成后著书立说的大师和专家们说,不下苦功不勤苦练,是不可能得到真知的,也是不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这门知识的。

生活中不乏对四柱学说知其皮毛的人,但真正能精通这门学问的人,廖廖无几,可见这是一门易学难精的学问。若真想突破捉用神这关,查大师的用神取用表是不行的,因为那不过是一个框架,而八字则千变万化。

5、四柱旺衰判定时要点太多,一环套一环,你不能顾此失彼,你也不能以点代面,你必须全面综合地分析。

看身强身弱,若只看你是什么?出生在哪个季节?在你出生的季节中,你的日元所代表的那个五行是强还是弱?那真是太简单了。

事实是,你一要看日干(日元)是否得令?二要看日干是否得地或通根?三要看日干是否得生或得助?四要看日干五行气势和多寡?五要看整个命局中各干支之间有无生克制化的关系?六要看日干所受克泄耗的多与少?

一些书上所教的靠打分来定旺日元旺衰的方法是早已过时的方法了,没什么学术价值,还会让初学者趁机偷懒从而学不到真正的学问,自然也无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了。

取用神真的是要具体个案具体分析,没有一种方法能八方通吃。

取用神有十一大讲究,一是身旺之命喜泄耗,取食伤、财星;二是身弱之命喜生扶,取印星、比劫;三是身旺有制用官杀,先用官杀,辅以财星);四是两神相停喜通关;五是夏燥冬寒喜调候(夏水冬火);六是印旺身弱取比劫;七是用神变化需明辨;八是从格取用有玄机;九是四柱所缺五行与取用神的关系要清楚;十是原局用神不现要知道怎么办;十一是喜用神之间一定要是相生的关系。这十一大重要原则或注意事项说说很简单,若拿一八字套用看看?你可能就又傻了。

四点提醒:

一是,取用神首先肯定是在八字原局中取,一般人的八字是会有喜用神的,就算没有,那也要该怎么取怎么取!因为用神是客观存在的,随着你出生的八字就已经在那了。只是你八字可能没出现,可能大运会出现。就算你从没找人算过命,你的用神也是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要不你怎么会某年某月突然行好运要么发财要么出名?你没找或没找到用神,它都照样对你人生运势的吉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是,取用神不是取完就万事大吉了,你只是完成了对一个八字原命局的取用神工作,因为用神并非一生不变的!用神是会因大运流年干支的介入而发生变化的,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可能会造成吉凶的转化。原命局本来较平衡及原命局偏旺或偏弱,因大运流年的介入而发生不平衡及旺极或衰极的现象,这就要根据大运来定日主的旺衰,并且,它会随着大运干支的组合不同而在某一阶段,其用神不一样。

三、取用神是否八字中缺什么五行就要取什么五行做用神?答案是:错误!缺什么补什么的提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需要什么补什么。有的人八字中缺水,可是若一个人生在天旱寒地冻之水最旺的冬季,那么,他是忌水之人,八字中水不现反而是好事也说不定呢,难道还要再去补水吗?所以说,八字要以什么做用神,完全要看这个八字真正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才补什么,否则八字缺也不能补。

四、取用神通常取的是用神,根本不取喜神的就姑且不论。现在说的是你取了喜用两神,不论怎么取,只要记住:你得取这两者之间是相生关系的用神和喜神。比如你取了水做用神,还取了金做喜神,这就是取对了,因为金生水,喜神助用神。反之你取了水做用神又取了土这个五行,就变成了:土克水。取用神生喜神或喜神生用神皆可,但是绝不可以喜用相克。你看一下自己的喜用神取对了没有?

#【天气资讯】#二十四节气:流淌在每个中国人基因里的文化自信

中国天气网讯 2月4日晚,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中,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与古诗词、古谚语融为一体,将神州大地的锦绣山河与冰雪健儿的飒爽英姿次第呈现,让网友惊呼“每一帧都是壁纸”,将“中国式浪漫”传递给全世界。这些诗词、谚语分别出自何处?二十四节气有着怎样的文化意义?

诗词歌赋+传统历法=最中国的倒计时!

2月4日,中国立春之日。当天晚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盛大启幕,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从“雨水”开始,节气流转,到“立春”落定,并与古诗词、古谚语融为一体。这样别出心裁的倒计时设计,不仅巧妙地呼应了今年是第二十四届冬奥会,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天气网对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 、CCTV新闻联播天气预报(首位)主播宋英杰进行了专访,诠释了这些节气经典诗词背后的气候特征和文化寓意。

雨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出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雨水节气是降雨概率开始高于降雪概率的时令,渐渐进入初雨时节和“可耕之候”。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这句民间谚语讲述的是仲春时节,南方部分地区春雷阵阵、万物复苏。当然,真正使蛰伏冬眠动物苏醒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回暖。

春分: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出自清代袁枚的《春风》。春风如同我们翘首盼望已久的贵客,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春天里的万物繁盛如同来自“贵人”相助,这“贵人”,便是春风。春风,是诗人心目中万物萌生背后的“动力学”。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清明》,它几乎是人们心目中清明的“代言”诗。新绿时候,绵雨沾衣,正是南方地区的气候常态。
谷雨:风吹雨洗一城花。

该句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在飞花落絮的阳春时节,人们陶醉于酒香、茶香与诗香之中。

立夏: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出自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意为在初夏时节,天之气与地之气有了亲密的互动,于是万物勃发。

小满: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意指此时农作物的谷穗的籽粒未满但将满,麦秋将至,夏收在望。

芒种: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诗作《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这首诗生动地诠释了夏收与夏种的快速切换,“小满赶天,芒种赶刻”的繁忙,以及麦收后人们的自我犒赏与欢愉。

夏至: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诗作《夏至避暑北池》。在暑热始盛的夏至与小暑交替的时节,正是荷花开放的物候期,竹与荷给了人们清凉的意境。

小暑: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诗作《夏日南亭怀辛大》。写“荷”以气,写竹以“响”,人们在荷风与竹露所赋予的香气与清响中,品味夏日的清幽。

大暑: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出自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溽热时节,“腐草为萤”,人们享受着有明月和萤火的盛夏夕凉。

立秋: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出自唐朝诗人杜牧《七夕》。人们期待着新秋“凉风有信”,在立秋与七夕叠合的时节,仰望星空,心念神游。

处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出自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就自然气候而言,处暑是暑热止息的时节;就农事物候而言,处暑是禾谷黄熟的时节。正所谓“处暑立年景”,春种之粟,终于变成了秋熟之谷。

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在依旧昼热的仲秋时节,夜晚玉露生凉,于是催生乡愁。

二十四节气:既有“国际范” 又能“接地气”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实践。

宋英杰以专家身份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策划会,他在接受专访时说,“二十四节气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玄学,是具有科学品质的文化智慧。它拥有超越国界的节气文化圈,某些节气甚至是全球通用语言。我们在国际场合聊天,聊节气往往像是聊天气一样的‘破冰’话题。”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探求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在二十四节气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与此同时,二十四节气又有着亲民鲜活的一面。宋英杰说,很多民间歌谣、谚语朗朗上口,各个节气应该吃什么,应该种什么,应该看什么,应该注意什么都囊括在二十四节气中。正如其所言,“二十四节气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既在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它既是特别亲民的科学,又是特别家常的文化。”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气象局的指导下,2019年6月27日,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正式成立。

宋英杰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他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根据太阳周年认知天气、气候、物候的规律和变化所形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应用体系,早已浸入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近年来,围绕“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应用与传播,积极促进气候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融合,促进了自然科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从专门成立研究院对二十四节气做专项研究和文化传播到惊艳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从人类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老百姓的居家日常,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优秀文化承载的不仅是祖先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更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信。“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二十四节气,具有严谨的科学品质、深邃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积淀,我们对此,始终附随着温情与敬意。(图片源自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直播信号。)

#【天气资讯】#二十四节气:流淌在每个中国人基因里的文化自信

中国天气网讯 2月4日晚,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中,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与古诗词、古谚语融为一体,将神州大地的锦绣山河与冰雪健儿的飒爽英姿次第呈现,让网友惊呼“每一帧都是壁纸”,将“中国式浪漫”传递给全世界。这些诗词、谚语分别出自何处?二十四节气有着怎样的文化意义?

诗词歌赋+传统历法=最中国的倒计时!

2月4日,中国立春之日。当天晚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盛大启幕,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从“雨水”开始,节气流转,到“立春”落定,并与古诗词、古谚语融为一体。这样别出心裁的倒计时设计,不仅巧妙地呼应了今年是第二十四届冬奥会,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天气网对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 、CCTV新闻联播天气预报(首位)主播宋英杰进行了专访,诠释了这些节气经典诗词背后的气候特征和文化寓意。

雨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出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雨水节气是降雨概率开始高于降雪概率的时令,渐渐进入初雨时节和“可耕之候”。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这句民间谚语讲述的是仲春时节,南方部分地区春雷阵阵、万物复苏。当然,真正使蛰伏冬眠动物苏醒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回暖。

春分: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出自清代袁枚的《春风》。春风如同我们翘首盼望已久的贵客,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春天里的万物繁盛如同来自“贵人”相助,这“贵人”,便是春风。春风,是诗人心目中万物萌生背后的“动力学”。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清明》,它几乎是人们心目中清明的“代言”诗。新绿时候,绵雨沾衣,正是南方地区的气候常态。
谷雨:风吹雨洗一城花。

该句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在飞花落絮的阳春时节,人们陶醉于酒香、茶香与诗香之中。

立夏: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出自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意为在初夏时节,天之气与地之气有了亲密的互动,于是万物勃发。

小满: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意指此时农作物的谷穗的籽粒未满但将满,麦秋将至,夏收在望。

芒种: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诗作《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这首诗生动地诠释了夏收与夏种的快速切换,“小满赶天,芒种赶刻”的繁忙,以及麦收后人们的自我犒赏与欢愉。

夏至: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诗作《夏至避暑北池》。在暑热始盛的夏至与小暑交替的时节,正是荷花开放的物候期,竹与荷给了人们清凉的意境。

小暑: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诗作《夏日南亭怀辛大》。写“荷”以气,写竹以“响”,人们在荷风与竹露所赋予的香气与清响中,品味夏日的清幽。

大暑: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出自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溽热时节,“腐草为萤”,人们享受着有明月和萤火的盛夏夕凉。

立秋: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出自唐朝诗人杜牧《七夕》。人们期待着新秋“凉风有信”,在立秋与七夕叠合的时节,仰望星空,心念神游。

处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出自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就自然气候而言,处暑是暑热止息的时节;就农事物候而言,处暑是禾谷黄熟的时节。正所谓“处暑立年景”,春种之粟,终于变成了秋熟之谷。

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在依旧昼热的仲秋时节,夜晚玉露生凉,于是催生乡愁。

二十四节气:既有“国际范” 又能“接地气”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实践。

宋英杰以专家身份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策划会,他在接受专访时说,“二十四节气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玄学,是具有科学品质的文化智慧。它拥有超越国界的节气文化圈,某些节气甚至是全球通用语言。我们在国际场合聊天,聊节气往往像是聊天气一样的‘破冰’话题。”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探求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在二十四节气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与此同时,二十四节气又有着亲民鲜活的一面。宋英杰说,很多民间歌谣、谚语朗朗上口,各个节气应该吃什么,应该种什么,应该看什么,应该注意什么都囊括在二十四节气中。正如其所言,“二十四节气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既在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它既是特别亲民的科学,又是特别家常的文化。”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气象局的指导下,2019年6月27日,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正式成立。

宋英杰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他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根据太阳周年认知天气、气候、物候的规律和变化所形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应用体系,早已浸入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近年来,围绕“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应用与传播,积极促进气候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融合,促进了自然科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从专门成立研究院对二十四节气做专项研究和文化传播到惊艳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从人类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老百姓的居家日常,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优秀文化承载的不仅是祖先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更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信。“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二十四节气,具有严谨的科学品质、深邃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积淀,我们对此,始终附随着温情与敬意。(图片源自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直播信号。)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净网2020# #云剑2020# 阳泉西城警方抓获一名省督逃犯“云剑2020”行动开展以来,阳泉市公安局西城分局以追逃“清零”行动为目标,对库存逃犯全部落实包
  • 同伴在另一棵树上发现了巽飞行狐猴,它也称为马来亚飞行狐猴,是是升旗山上最具标志性的“居民”之一,呆萌的郁乌叶猴猴也在攀枝跳桠。偷偷潜进室内的马来森林壁虎背上带斑
  • 是为了汉堡包就算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是还是会有一个完整的妈妈吧。因为,我知道,我想要的那种生活,它从前没有要过我,以后,也不会再要我了…努力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 #范丞丞工作室声明# 无意占用公共资源,然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 在近卫内阁中,陆相东条英机令人头痛,他力主对美强硬,在决策圈中,人人都知道东条在瞎扯,就算和美国打,靠的也是海军,与陆军无关,且日本不可能打赢。第四是日本外交官
  • 路上的人生活相对原始又自成体系,于是他们接壤的南方文明和强势程度左右着路上人流的流通,汉唐强劲时,他们西去,追逐者亦成中亚主人,如此而已人的一生真的很奇妙...
  •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人生是从有所待到无所待进化的过程,你掌握了无所待,你就能成为庄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狡猾的庄子,把人生的三种境界藏在鲲鹏扶摇而起的故事中,
  • (其实是我把他们移除了粉丝)不仅可以接受各种资讯信息……找到组织和全国各地的沙雕网友同类们交流❤还可以放飞自我,想咋说话就咋说,爱吐槽谁爱粉谁都OK❤希望无意中
  • 』『請給我一些能努力的機會』結果他們真的就直接回我『那你有些什麼』而在我心中,還是沒辦法回答這個…於是就回了『不過唯一有人稱讚過我的是寫東西,而這點上,或許在傑
  • 在分析师看来,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的在线化需求,都因为新冠疫情而加速,在这背后云计算公司将受益。他表示,当研究疫情的影响时,看到了技术可以使得客户在保持业务连续
  • #每日一善#【实景】柳州·十里江湾,温柔美丽的屋主小姐,文艺知性,热爱生活,在我们的分享案例里面找到了真爱,特地过来跟设计师面对面沟通,她会一边跟设计师分享他们
  • #边伯贤[超话]# 我们伯贤宝宝29岁啦!!!粗卡 生日前还在直播那陪着我们 唱生日歌 和我们一起吃蛋糕 跟我们聊天 还给我们唱歌 真的感到非常非常的幸福呢[心
  • 奋战在一线的转运队队员们,不仅要保证安全将患者送达目的地,还要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关怀。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车队内蒙古队的24名队员,就承担着这样艰巨的任务。
  • 由于宇宙微波背景的眩光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它在宇宙存在约40万年时就发出了光芒,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回溯到的时间有一定的限制。“与单个有限宇宙的传统宇宙学模型相比,
  • 毕业两年,大家也都经历了很多,人总是会变,希望感情取初那只是小孩子的愿想。我在天桥看她们的时候,突然有种前浪看后浪的感觉,我曾经也可能是这样。
  • #王源[超话]##王源加盟湖南五四晚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王源# 阖上眼眸我曾试图把你眼里的世界都收纳进我的脑海混进混沌的亘古大地揉碎于瀚海长空之中最终沦为
  • [爱心]露出脚背的鞋子可以拉长你的腿部线条,短裙搭配更找大长腿[爱心]身材矮小的不要穿又大又宽的没有质感的衣服,会压低你的升高 ,会显得又矮又胖又没精神[爱心
  • 心里惦记着把论文写了,英语捡一捡,别的书看一看,瑜伽馆、美容院和中介轮流着催我去上课和做护理,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应付工作中琐碎的事情了。脑壳疼4⃣️其实每一天都
  • 实际上这是一误区,在解剖实践中我们知道肌肉表面的和深入到肌肉内部的肌束膜、肌内膜都是疏松结缔组织,它们共同构成肌肉的筋膜支架,支持和包绕肌细胞,维持细胞的代谢、
  • 谢谢我的小狗配合我的时间,就是起来上个厕所觉得窗外很美,不知不觉就洗漱了下带达达出门遛弯了,今天的云☁️真美,日出更是手机拍不出的样子。或许是生日要到了,我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