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与叔本华意志的相似与差异

叔本华的思想是西方哲学里最接近东方哲学的哲学思想了。好奇两者的区别在哪里,于是在网上搜到了《佛教般若思想与叔本华意志哲学比较》这篇文章。(链接附文末)首先来了解一下叔本华哲学的主要核心点:
1、宇宙的一切,意志是本质的,而表象世界只是假象。表象是生存意志的外化或表现。2、意志创造或外化时是通过理念来实现的。生存意志首先产生理念,然后外化为时、空中的具体的表象,即万物是理念的摹本或幻影。真实存在的只是理念,空间和时间中的事物,即个人的实在世界不过是虚假的、梦幻般的存在。3、超越意志的解药:1)崇尚艺术,认为人只能用审美体验摆脱痛苦和无聊的生存方式,但是是短暂的。2)终极方式是直接否定个体的意志,过节制和禁欲的生活,放弃自我的意志,就可以和推动世界的那个意志合二为一,这种合二为一可以超越在审美体验中的短暂解脱,让人进入长久的平静和安详。(很多宗教性的神秘体验,如:印度教的梵我一如,佛教涅槃,道家天人合一,基督教的与神合一,都表达了这种消除个人意志,和世界整体合一。)
接下去,搬运工里的搬运工又要开始工作了。:)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叔本华意志与佛教思想的相似和差异:1、叔本华的观审和佛教的般若 ——相似叔本华的观审法:认为通过理性不可能认识意志,只有直观才是一切真理的源泉,直观是它可近而不可即的极限。“人要认识理念,只有在作为主体发生变化后,即摆脱了意志的束缚后,上升为纯粹的不带意志的主体时,才能认识理念。”“主体客体消失了,直观者和直观本身融为一体。此时的认识不但处于时、空之外,而且既不用感性,也不用理性,从而达到对真理的把握。”"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象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个对象的人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二为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叔本华贬损理性,抬高直观,认为只有借助直观才能达到绝对认识。他称这种认识方法为观审法。佛教般若: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但这种智慧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聪明才智,而是洞照性空、超情遣知,达到佛境界的一种神秘直观。中国魏晋时僧肇描述般若说:"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这说明般若智慧是离开形象的,不是概念言语所能表达的。圣人内心澄明,不为个性及意志等思虑烦恼所累,无知无识,虽在世法中,而实际上处于无为的境界;生活在名相中,又不为名相所累,心行言语断,解脱自在。佛教用神秘的般若观照也达到了他们对世界终极真理--真如实相的认识。2、叔本华的人生观与佛教的四谛说 —— 相似与差异叔本华的人生观:从意志本体论出发,叔本华认为,一切生命在本质上皆为痛苦。因为人在本质上意志的,意志有欲求,这使得人生在世就是痛苦,要取消痛苦,只有放弃意志和欲望。叔本华说当一个人充分体会到生命中的痛苦后,他就会开始放弃意志和欲望,以求解脱。佛教的四谛说:佛教的人生观充分体现在它的四谛思想上。四谛也就是佛教所讲的四条真理:苦、集、灭、道。苦谛是说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个世界称为"娑婆",又称为堪忍,意思是说人来到这个世界后,时时处处充满痛苦,必须安于十恶,忍受三毒(贪嗔痴)及种种烦恼,才能生存。最常见的说法是八苦,它们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其中"五取蕴苦"既是其它苦的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这么多的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佛陀认为是"集",由无明生起的爱欲执着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为了消除痛苦和烦恼,佛教提出"灭谛",让人断除欲望,以求解脱。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的寂灭、解脱。这是最高境界,这在佛教里称为涅槃。道谛,也就是正道。佛陀开始是讲不苦不乐的中道,共八项,称为八正道。八正道又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这样佛教就是用戒定慧三学使人道德完善,心灵宁静,以此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两者差异:叔本华受《奥义书》的影响更多,他也受佛教的影响,但主要是受小乘佛教的影响。因此他的涅槃思想更与小乘佛教的涅槃思想相似,他讲的“那古井无波的情绪”,“深深的宁静”的解脱境界,更象是隐遁山林的修道士的体语,而不是大乘佛教中不住涅槃,出入红尘中自利利他的菩萨的境界。3、叔本华的无和佛教的空——相似与差异叔本华的无:叔本华通过对意志的否定和神秘的观审法,到达了他的哲学的最高点,对于这一境界,他称它为“无”。“那些已达到彻底否定意志的人们所经历的境界,也就是人们称为吾丧我、超然物外、普照、与上帝合一等等境界。”“这种境界不能称为认识,因为这里已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形式了,并且也只是他本人自己的,不能传达的经验所能了知的。”佛教的空:佛教的“空”是对一切、概念名相的否定,是相对于一个有一定意义的什么东西而言的,并且有一个绝对的空存在。在这一点上佛教的空与叔本华的无是相同的。两者差异:但是叔本华停在对无的相对性的认识上,过于看重无,执着于无,而没有对它和现实事物的存在性之间的关系作出探索,所以他最后走向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他的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成了隐遁山林,最后绝食而亡。佛教在探索"空"和现实存在的"有"的关系时,他们注意了空和有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认识事物是空的同时,他们并没有否认世俗法,他们从缘起的理论出发,看到了缘起的东西是没有自性的,但既然缘起了,也就有了存在,只不过这种存在是假的,不真而已。由于佛教中观理论兼顾了空与有,也就使得他们在谈空时没有否定事物的存在。因而在这里佛教就保留了一个现实存在的世界,为他们展开慈悲救世的活动保留了一个天地,这也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这样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就是由佛教根本思想缘起理论决定的。这样由于佛教思想和叔本华哲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尽管它们中间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最后到达的目的地和境界却迥然不同。

#eStar[超话]##和estar一起冲#
19年刚刚接触kpl,当时是实打实的桂花糕,过了这么久,从巅峰到低谷再到巅峰,我是事业粉哈哈哈,所以言少去创造营之后就慢慢的喜欢上了花海,喜欢花海不变的热情和诚挚。
“罗思源从没想过要做救世的神,但他炙热而锋利,像个灼灼燃烧的小太阳”
后来罗思源终于找到了可以陪他一起赢的队友,所以作为ies我感觉很幸运现在的五人可以聚在一起并且希望他们能一直赢下去。

因为花海,我从高三的浑浑噩噩最后不得不复读,到现在坚定下来的脚步,不断的希望和优秀的人在顶峰相见。

因为喜欢他眼中有光的样子。所以我也想和他一样。
最后 愿四季都有花海盛开。

配图是最近拍的拍立得小卡。哈哈哈不知道该配什么[哈哈]

试根据
《 大乘起信论 》 之
「 一心开二门 」
來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印度约在西元三世纪,
即佛灭后七百年,
有关如来藏说的经典流传出来。

在佛教史上,
这些经典属于后期大乘佛教,

提出众生与佛有共同的体性 :

如来藏、
佛性、
真常我、
真常心等,

说明众生依此而有成佛的可能性。

印顺导师将此学派称为
「 真常唯心 」 系。

此系传到中国,
受到高度的重视,

更在中观、
唯识以外,

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如华严宗说
「 性起 」、

禅宗说
「 见性成佛 」、

天臺宗说
「 性具 」,

都是以
「 性 」 ――

「 如来 ( 界 ) 性 」、
「 法 ( 界 ) 性 」
为宗本的。

虽然此系以经典为主,
但是亦出现重要的论典,


《 宝性论 》
和本文引述的
《 大乘起信论 》。

《 大乘起信论 》
是大乘佛教真常心系统的代表作。

对于此论的考证,
颇多争议,

不过总不能否认其对中国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华严宗理事无碍的无尽法藏世界,

即建立在
《 起信论 》 的
真如缘起上。」

此论以
「 一心开二门 」
为其重要义理所在,

不仅展示了印度佛学严密的理论特色,
亦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有融通之处,
也是佛法中国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此法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一心 」
是指众生心
( 摩诃衍法 ),

即是人性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此心涵有
「 心真如门 」 与
「 心生灭门 」 二门,

是一切法的最后根据;

一切无漏法和有漏法,
皆由此心而起现。

根据此法门,

可明白有关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所展现的世间万象、
生死的流转与解脱的还灭、
以及心性本具的清净如来藏,

正好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觉林菩萨偈 〉 出自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夜摩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功德林菩萨各说一法,
共成十行法门。

当时觉林菩萨承蒙释迦牟尼佛之神通法力,
普遍观察十方世界后,

颂说此偈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全偈以心为主,
共有十句偈,

前五句偈是譬喻,
后五句偈是合法。

前五句偈里面,
前二句偈,
按清凉国师的解释是真如是观,
后三句偈是唯心是观。

 依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关系
指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觉林菩萨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世间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其形象、
色彩和引发的感受,

我们
( 心 )
不是由外向内地接收,

反而是我们
( 心 )
由内向外地赋予世间
( 境 )
意义。

正如 《 起信论 》 所说 :

「 摩诃衍者,
总说有两种 :
云何为二?

一者、法;

二者、义。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 摩诃衍 」
意即大乘,

「 摩诃衍法 」
是大乘之法体,

《 起信论 》直指
「 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不同于唯识家将
「 众生心 」
当作杂染报体的阿赖耶识,

此论认为此心统摄流转的世间法和还灭的出世间法,

一切法皆以此心为体,
依止心体而出现种种差别相,

此即
「 摩诃衍 ( 大乘 ) 义 」。

依此众生
「 心 」 的
「 真如相 」,

「 即 」 显 「 示 」 了
「 摩诃衍 」 的 「 体 」 性。

依此
「 心 」 的
「 生灭因缘相 」,

「 能 」 显示
「 摩诃衍 」 的
「 自体、相、用 」。

体、相、用,

为 《 起信论 》 的
重要术语,

与胜论师的实、德、业有些相近。

「 用 」 是作用,
指动作与力用。

「 相 」 是德相,
不单是形态,

而是性质、
样相等。

自体,
有相、
有用,

而为相用所依的。

至于世间万象如何呈现,

偈云 :
「 虚妄取异相 」、

「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 而由心故画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

一方面可见
「 心 」 是主,

另一方面,
看到世间万象
( 异相、
彩画、
一切色、
诸世间 )

都来自
「 虚妄 」、
「 恆不住 」 的 「 心 」、
「 五蕴 」,

这就是
「 一心开二门 」 中的
「 心生灭门 」: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彩画是
「 心生灭门 」,

妄念即虚妄分别心,
凡是有漏的心识活动,
都总摄在妄念里。

一切法都依此虚妄分别而现有,
「 若离 」 了
「 心念 」,


「 无一切境界相 」。

《 起信论 》 说心,
或真或妄,
「 心真如 」 是真,
「 心生灭 」 是妄。

虚妄分别心生起时,
就有心境的对立相现前,

有心就必有境 :
心是能知能取;

所知所取的一切法,
即境界相。

虚妄分别心生即有能缘的见分;

而所缘的境相,
即依妄念的似现而立。

若离了妄念的分别心,
一切境界也就都不存在了。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其实,
世间万象在任何情况下,
若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全靠 「 一心 」。

偈云 :
「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

「 大种 」
是指构成色界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代表坚、湿、暖、动。

我们看世间,
如画家绘画,

用的材料本身没有分别,
产生出来的色彩亦本没有分别。

《 起信论 》 以
「 真如 」
贯彻佛法对世间万象的看法 :

「 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离开
「 名言相 」
则境寂,

离开
「 心缘相 」
则心空,

真如随缘而仍不变,
亦不可破坏,
因其无形无相,

从来
「 相 」
是妙有而非实有,

「 性 」
是真空而非断空。

虽然空有不二,
但是我们的心甚么现象都能造,
只要动了,
就替它们建立关系,
给予分别,

如偈云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心蕴含无边潜能的动力,
不过,
人往往不知,

「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一方面执妄作真,
不能认清世间实相;

另一方面,
不知心有无限潜能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无法而不造 」;

不知可以掌握
「 诸法性 」、
「 佛与心无尽的体性 」 和
「 佛真实性 」;

《 起信论 》指出 :

「 大乘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心可表现在体、相、用方面具
「 三大 」 义 :

「 体大 」
是指遍一切法的真如性,
亦即真心体空而常恆不变的真如相。

「 相大 」
是此如来藏真心含藏无量如来清净功德性。

「 用大 」
是指此心发挥其无尽的善性,
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因果。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
关系带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 心真如相 」 与
「 心生灭相 」
是一心的二面,

是谓
「 二门 」。

彩画是心生灭,
《 起信论 》
进一步说明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

可解释偈中提到
「 诸法性 」、
「 五蕴悉从生 」 的
「 法 」、

「 佛与心 」 的
「 体性 」、

「 佛真实性 」 和
「 法界性 」 :

「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如来藏是生灭和涅槃所依这种说法,

源自
《 胜鬘经 》 的
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思想。

「 魏译楞伽经,
称生灭无常法为空,
无漏无生灭法为不空,
与 《 起信论 》 的说法不同。

中观宗明空、有,

如说缘起有,
毕竟空;

世俗有,
胜义空;

不许说法体不空。

如约有缘起假名的相用说,
也不妨说不空。

唯识宗所明的空义,
和 《 起信论 》 极相近;

不空,
即不同了。

唯识宗说不空,
在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性上说,
特别重视依他起的不空。

本论但约真如实性说不空。」

《 起信论 》 说
「 空 」
是藉如来藏从不与杂染法相应 :

「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真如是离却相对的,
正如 《 胜鬘经 》 说 :

「 众生心自性清净,
为客尘烦恼所熏染;

虽为一切烦恼所熏染,
但心性还自本性清净。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
也难可了知。」

华严宗解说为 :
「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

也大体相近。

就算众生在有虚妄杂染的时候,
其真如自体还是清净不染的,

「 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
没有 「 虚妄心念 」。

「 不空 」
是指真如心

「 常恆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在此分辨出众生与佛的不同 :

清净法在众生杂染位还未显现,
在佛菩萨位才圆满显现。

如果众生知道和相信这种看法,
「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另外,
这也说明众生心与佛心的共通性 :
大家都有真如心。

圣严法师提示我们 :

这个心,
是众生本来就具备的自性,
不是经由人工修行来创造出来的。

它从无始以来就
「 常恆不变 」 地和我们一起。

一般人讲增福增慧,
以为智慧可以加添,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
并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
而是只要减少一分无明烦恼,
就多显一分智慧,
也多见一分佛性。

这样加强了一切众生的信心,
「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更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结论

《 大乘起信论 》
「 一心开二门 」
这重要义理,

解释了唐译
《 华严经 》
那精简而只有十偈的
〈 觉林菩萨偈 〉。

此偈从世间色相入手,
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我们由
「 心生灭门 」 和
「 心真如门 」
可明白世间的实相。

但是佛法不只是为了认识外在的世界,

而是希望众生知道错误认知和有能力超越生死流转的根源 ——

那内在的心,
从而能知
「 自心 」 的虚妄
( 生灭 ) 和清净
( 真如 )、

「 诸法性 」 的真实、
「 法 」 的流转和还灭;

更要紧是
「 应知佛与 ( 众生 ) 心,
体性皆无尽 」;


「 三世一切佛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正如其他如来藏思想的经典,

阐明一切众生有先天超越的而非经验的成佛根据
(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

在修行上不需外求,
祗要依着自身的如来性,
努力精进便能成佛,

这无疑给世人提供了极强的信心,
以及较积极的向上动力,

好去努力地发扬人的光明面,
不断地实践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梦参老和尚主讲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觉林菩萨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研实验:实验室中通常会有许多实验台,用于各种科学实验研究,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3. 生物实验:实验台通常用于进行生物实验,
  • 所以,如果你感到智齿生长有问题,可以去看看牙医。杨振宁发言时思路清晰,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这样的状态放在一个百岁老人身上,已经算是非常好了。
  • ♦️我教过制作异曲同工、好喝的美龄浆(参见:)大家可以按照这个比例在家自制;图方便,可选我精心打版的美龄粉,在黄豆、山药、米、糯米的基础上,中医老师建议我添加了
  • 气势上幺幺哥已经输了呀】0711:我得带引燃,凶一点,带屏障不是我的风格。相信你会像你滴小宋哥哥,亚轩一样优秀,虽然不是你滴亲哥哥但是他和你爸爸的关系还不戳哦!
  • 演《士兵突击》时,罗京民就带着刚刚崭露头角的张译演戏;53岁时拍摄《我的团长我的团》自己患有痛风的他在山里呆了100多天,经常痛到不能站立,还想着张译,跟剧组说
  • 项目规划建设21栋高层住宅和配套用房,包含生鲜超市、环网站等。项目于2021年6月开工,目前已完成上部主体结构封顶,正在进行装饰装修施工,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室内
  • 入场时需遵守zhoumi粉丝先入场, E.L.F.后入场的秩序进行其他具体须知和注意事项请自行看通知详情#申留真[超话]##申留真美貌捕心者# 【2023年留真
  • 转:《国内海外AIGC产品收集整理》by Crypto军火库 twitter.com/sunyangphp/status/1630143043310583809
  • 【广州新增一家全国自驾车旅居车5C级营地[哇]】5月25日,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旅游车船协会发布第三批全国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质量等级评定结果公告,其中,
  • 水瓶座在我们水瓶座的生活里,他们的一生都会过的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是水瓶好在自己的一生都能够积极向上的去面对生活,善待生活,有句话说的特别的好,爱笑的
  • 所以对于老婆,巨蟹讲究的就是一个宠,大事小事都能给对方处理的明明白白,并且巨蟹座的男生非常的有包容心,会站在另一半的角度去思考温度,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在外上班就辛
  • #不被定义的生活# #装修这件事# #合肥[地点]##不被定义的生活# #美好家打造指南# 一见倾心的118㎡法式复古绿美家,是妥妥的少女收割机啊!这是一套1
  • 而且除了粉丝,各大自媒体博主和营销号,比如我,都会来蹭流量。所以啊,只要是顶流主演的剧,不管剧本身的质量怎么样,在各方的推动下,这热度必然都是很高的。
  • 今天中午12:00来抖音#百川综艺季# ,和海泉老师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感受歌曲为我们带来的无限力量!关注@百川综艺季 并转发本条微博,3月18日中午12点川
  • 有人说:“所谓信仰,就是让你在痛苦的时候,有能够支撑下去的力量,在迷茫的时候,有抉择的智慧,在错误的时候,有回头的方向,生命临尽的时候,有可去的地方。人这一生,
  •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抖音热推主角小说!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不怕联系不到dg几乎24小时都有老师在线️仅代付代收但❌仅代付/❌仅代收也做dg 不定时去旷野和专辑店 也代绿锤线上周边等 有时接线下dg 运回速度快dg和切
  • 颓败于一事无成,却又无法狠心努力下去,思想活跃在一个成功的纬度,身体却颓废在真实的世界里,身心不统一,体累而心不甘,也许做个傻子就好,无欲无求,看到的即是喜欢,
  • 现场氛围拉满,大家一起和剑悟变了身,还近距离听剑悟唱了歌,全场的大合唱真的燃爆,嗨得我嗓子差点都给我唱不动了上台合影的时候跟他说了句“kengou桑daisik
  • Q:好奇,家里的迈也是最小的孙子吗?phi答:他很谦逊,非常温柔,是一个非常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