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号公司:智能短距交通之王 小米生态链独角兽】

10月29日,九号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89009,简称“九号公司”)正式在科创板鸣锣上市,发行价格18.94元/股,开盘价格33元,大涨74.23%,总市值超过232亿元。作为A股CDR发行“吃螃蟹”者,九号公司身兼红筹企业、VIE架构、特殊表决权等多重特性。

九号公司是专注于智能短交通和服务类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包括智能电动平衡车、智能电动滑板车、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品类丰富的产品线。作为智能短距交通之王,九号公司不仅有“首只CDR”的市场关注焦点,还拥有:小米生态链4大独角兽之一、手握全球知名品牌平衡车鼻祖Segway完全控制权、产品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等众多光环。

中国首例:CDR吃螃蟹者

作为科创板首例CDR,九号公司此次发行备受关注。2018年国务院就批准了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允许开展CDR试点。今年4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进一步降低上市门槛。此次发行后,九号公司将成为继华润微和中芯国际之后,第三家登陆科创板的红筹企业,同时,九号公司还是一家存在协议控制架构(VIE)、同股不同权并申请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企业。

根据九号公司披露的发行公告,公司拟向存托人发行704.09万股A类普通股股票,占九号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10%。存托机构取得该部分股份的所有权后,以此作为基础股票并按照1股/10份中国存托凭证的转换比例,经由主承销商向社会公众发行合计7040.92万份存托凭证,占发行后CDR总份数的比例为10%,发行价格为18.94元/份。

科创板允许CDR模式上市以来,小米集团一直被认为会是首家CDR企业。虽然未能如愿,不过这一光环最后归属于小米生态链的九号公司,也算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作为首单CDR,九号公司的上市,给VIE架构企业提供上市解决方案,这可以类比ADR,未来更多的科技龙头有望借用此方式回归A股。

智能短距交通之王

2010年,毕业于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高禄峰和王野牵头,组建了九号公司的最初的8位创始人团队。以两三百万的起始资金,在北京的地下室里熬了近两年,就为了给彼时售价超过8万元,重量达55公斤的平衡车降价,摆脱“奢侈品”标签,成为大众化的产品。这段“车库”创业的历史颇具传奇色彩,因为九号公司不仅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造出了售价低于2000元的九号平衡车迅速占领市场,并且在2015年不惜血本收购了平衡车鼻祖美国企业Segway,完成惊人逆袭。而Segway是同样在车库创立、苹果的乔布斯十分看好且参与投资的企业。

将 Segway 纳入到九号公司品牌后,九号公司的平衡车在海外和国内市场销量惊人,在小米平台开卖当天就宣告售罄。而公司设计的九号平衡车姐妹款Ninebot miniPRO平衡车在欧美自有渠道销售也非常火爆。承接Segway平衡车领域400多项专利,海外市场Segway极高的全球品牌价值,还有渗透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数量极为庞大的企业客户的渠道,九号公司产品进军全球市场拥有了深厚的基础。

作为专注于智能短交通和服务类机器人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多年的发展让九号公司形成了包括智能电动平衡车、智能电动滑板车、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品类丰富的产品线,并且在相关领域拥有或申请中的国内外专利达1,000余项。截至2019年末,核心产品销售区域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Voi、Lyft Scooter(Lyft)、Uber Scooter(Uber)、Spin(Skinny)和Grin(Encosta)等国内外出行领域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让九号公司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智能短交通之王”。

小米生态链独角兽

目前,小米集团通过其控制的People Better持有九号公司10.91%的股权,对应于5.08%的表决权,People Better报告期内关联方Shunwei持有公司10.91%的股权,对应于5.08%的表决权,但Shunwei与People Better不构成一致行动关系。

九号公司与小米集团渊源深厚。2014年,Segway 对中国多家平衡车厂商提出诉讼,状告后者侵犯多项专利设计。同年,美国政府针对中国平衡车产品发起“337”调查,美国最大电商亚马逊将所由来自中国的平衡车产品下架。国内平衡车产业在大棒打压下撤出海外市场,稍微小一些的公司就地破产,稍微大一些的退守国内,不敢再动全球野心。

然而,与大量在困境面前退却的企业不同,九号公司选择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从对抗到接触,再到尝试合作,最终收购Segway,而小米集团是收购Segway时的重要资金来源。Segway决定出售时,王野首先是打电话给雷军:“他二话不说,买!”

实际上,真正帮九号公司打开国内市场的正是和小米合作的九号平衡车。2014年9月,高禄峰和雷军第一次见面,雷军建议九号公司可以主推物美价廉的产品。此时,九号公司的战略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收购Segway之后,九号公司并未将公司全部精力过多投入到平衡车上,而是将团队重心转移至电动滑板车。通过与小米集团和米家品牌的深度协作,九号公司于2016年12月推出第一款智能电动滑板车产品“米家电动滑板车”,同时在2017年发布了全车无外露走线的“九号电动滑板车” 两个新品系列。两个产品分属小米定制和自营品牌,分别获得红点最佳设计奖和iF设计奖,并迅速在国内和欧美市场掀起抢购风潮。

与小米合作让九号公司拥有更大的议价能力。小米不仅给了九号公司创业初期急需的收购资金,而且通过深入参与经营战略的制定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矩阵;此外,利用极为强势的线上渠道和广泛的线下渠道迅速打开产品市场;同时,在产业链上还为九号公司引入了成本更低但更加优质的如LG等供应商。

2016年至2019年,九号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录得11.53亿元、13.81亿元、42.48亿元和45.86亿元,年化增长率高达惊人的82.21%,发展之迅猛,让其成为小米生态链中4大独角兽之一。

A股唯一:机器人鸣锣上市

除了A股CDR第一股之外,此次九号公司上市还创造了A股历史的另一个“第一”:首家由机器人鸣锣上市的企业,鸣锣的机器人为九号公司最新开发推出的配送机器人。

回归初心。高禄峰和王野都毕业于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而九号公司的技术团队大部分也是来自北航飞行器或机器人制造专业。实际上,九号公司创立之初的想法,就是做一家真真实实的机器人公司。

根据九号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王野办公室一直珍藏着一个蓝色的小型塑料机器人,这是他第一次和高禄峰做机器人公司创业时候的产品——一个六足家庭宠物+安防机器人。那是在中国互联网都还没有普及的2002年,无线传输和蓝牙都还不成熟,5G技术就更遥远了。导致这种超前的思维和产品面临完全没市场的窘境。王野坦露:“机器人很难赚钱,团队活的紧巴巴的。”这也是九号公司不得不将目标转向平衡车的重要原因——活下去。

这样的困局随着九号公司的持续壮大和上市得到解决,并且以多年公司智能短距交通领域累积的经验为基础,强势进军末端物流配送领域。2018年6月,九号公司投入研发多年的首款搭载在智能电动平衡车上的服务类机器人产品“Loomo/路萌”正式上市。该产品除具备人体识别、人脸识别、人体追踪、自动避障、语音识别、手势识别、音频传输、遥控表情等多项功能外,还可直接作为智能电动平衡车使用。

基于路萌技术平台,九号公司研发推出了“智能配送服务机器人”,目前官网信息包括“赛格威配送机器人S2”和“赛格威配送机器人X1”两款产品,主要适用于楼宇间配送和室外配送两个场景。相关产品搭载九号公司自研的视觉为主的多传感器室内定位技术、高动态室内环境机器人运动技术等多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预计将于2020年量产上市。目前,九号公司已经与外卖送餐龙头、快递物流的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开始在部分城市执行试商用运行,九号公司也成为国内首批设计生产用于末端配送的服务机器人的公司之一。

九号公司创始人、董事兼总裁王野表示,技术从能用(尝鲜者)、到可用(早期试用者)再到好用(普通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很长很长的过程。末端无人配送机器人技术,目前可能处在“能用”之前,想要真正大规模落地,甚至可能还需要 5-10 年时间。可想而知,九号公司大概率不会重走创业初期“超前思维”的老路,但S2 和 X1 里面,除了有两个创始人的初心,还有团队为未来所做的技术储备。

“你可以不 All in,但是不能不做准备。”王野说道,九号公司的愿景是:让智慧移动能力的产品服务全球超过10亿人,成为最酷和受人尊敬的世界500强科技公司。智能滑板车承载的是当下的乘客,而无人配送车则代表了未来的“物”。

资料显示,此次登陆科创板,九号公司募集资金总计达13.34亿元,将投入智能电动车辆项目、年产8万台非公路休闲车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智能配送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A股的成功上市有望成为九号公司再次腾飞的新起点。(股市动态分析 作者:肖俊清)https://t.cn/A6GvxtUK

#重点实验室巡礼# 【“借”一双慧眼 “析”复杂世界——走进中国科学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直到今天,回想起5年前的那场“逆行”,李海洋仍能深深地感受到“科研工作解国家燃眉之急”所带来的价值感和自豪感。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一场始料未及的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事故猝然发生,其中,爆炸仓库有大约700吨以氰化钠为主的剧毒危险化学品。事发后,空气、水、土壤质量等环境指标急需准确监测。

次日,大连消防队找到中国科学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寻求支援。作为实验室快速分离和检测课题组组长,李海洋立刻组建小组,连夜改制自主研发的两台仪器(车载便携式飞行时间质谱仪和高灵敏离子迁移谱仪)并前往现场,分别在距爆炸点200米左右的环境以及爆炸中心区域进行了长达20天的持续监测。

结果不负众望。带去的仪器具有灵敏度高、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等优异的性能和稳定的工作状态,为前线指挥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做科学研究、研发国产仪器,能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冲到一线并解决问题,就是我们的初衷与最大的满足感。”李海洋说。

以扎实的基础研究为根,以满足国家需求为本,在12年的发展历程中,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面向基础核心的科学问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努力做到领域中的“不可替代”。

创色谱,拓展新天地

在分离分析化学中,色谱是最强大的手段之一,它使复杂的研究对象“出得来、分得开”,犹如科学家的“慧眼”,帮他们剖开现象看到本质,解析复杂的大千世界。

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不过,它的成长经历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家石油化工和国防军工发展的迫切需要,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卢佩章院士为代表的色谱研究先驱者身负使命,勇担重任——发展气—固体积色谱法,实现了水煤气合成产品的气体组分分析;发展气液色谱法用于大庆石油炼制产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国内首台SP-02色谱仪并推广生产;研制了腐蚀性气体分析的方法和仪器,为“两弹一星”服务……

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色谱学及其应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延伸。在卢佩章的带领下,大连化物所在加强色谱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展了智能色谱攻坚,研制出带有色谱专家系统的智能气相和液相色谱仪。

与此同时,在卢佩章的组织带领下,《色谱》杂志创办,为中国色谱学科发展服务,引导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分离分析研究队伍。

20世纪90年代,通过研制新型色谱分离材料,构建新型色谱分离模式,色谱在环境样品、天然产物等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针对生命科学、环境资源、公共安全等国家重大领域的实际需求,瞄准分析化学的国际前沿,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在张玉奎院士的带领下,锐意进取,形成了高效分离、全景表征和功能解析三大研究方向,并在色谱理论、方法创建、仪器研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由于上述研究对象具有组成复杂、理化性质迥异、浓度分布范围宽、时空动态变化等特点,对分析方法提出巨大挑战。分离分析方法的突破有助于促进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许国旺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发展高效、高分辨、高灵敏和高通量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获取海量的组学数据并对其进行深入解析,解决国家重大领域需求,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分离测量化学研究中心,引领学科发展。

应需求,解国之疑难

许国旺表示,分离分析化学属于应用基础学科,这决定了他们的科研工作首要的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1987年,梁鑫淼进入大连化物所攻读色谱专业,师从卢佩章和张玉奎。在毕业时,他选择了中药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创新发展和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中药是一个典型的复杂体系,其最大的科学问题是中药的物质组成结构与功能,最核心的技术问题是中药制药技术,以及如何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质量一致性等。解决这些问题,分离分析技术是关键。”梁鑫淼说。

经过30多年的艰辛探索,梁鑫淼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本草物质组”的理论与方法学,建立了系统的分离分析和纯化制备技术体系,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标准化、中药先进制造和产业化升级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原创性成果。

今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通过临床筛选出了有效方剂“三药三方”,第一个“方”就是清肺排毒汤。梁鑫淼团队对其组分和有效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对抗机体炎症及改善呼吸窘迫症状的中药靶向活性分子,为进一步发挥中药作用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在梁鑫淼看来,当下中药发展仍面临巨大困境,主要在于基础研究水平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比如,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合适的评价体系,中药制造工艺缺乏核心技术体系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今年3月,江西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药科学中心正式落成,梁鑫淼担任中心主任。

“我们将聚焦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安全性的关键科学问题,阐明中药科学内涵、引领新药创制、提升中药质量。”梁鑫淼说,与此同时,他们还将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中药/传统药物的物质组成结构与功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综合性核心技术体系,解决中医药的“卡脖子”问题。

除了中医药现代化,实验室还针对生命科学、环境资源、公共安全等国家重点领域的需求,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仪器和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开发出具有潜在降血糖功能的鹿胶原肽制备技术,实现了东北鹿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做到“国家最需要,我们最适合”。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要更紧密地结合国家需求。”许国旺说。

重人才,激创新活力

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历经两代色谱人的艰辛探索,为推动中国走向色谱强国作了重要贡献。“根据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在分离分析领域SCI论文发表数和被引用数世界排名第一,H因子也与国际水平相当。”言语间,张玉奎流露出自豪之情。

同时他也深感,要继续攀登科学高峰,应大胆重用年轻人,“因为青年人才是驱动学科发展和取得创新突破的重要动力”。

2011年,刚刚博士毕业的王方军由于在蛋白质组学新方法研究领域表现出色,被大连化物所破格直接聘为副研究员。留所不久,时任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邹汉法给王方军“压”下一个“973”课题的重任,并希望他做最创新的研究,技术路线也“激进”一点,直接研究生命分析化学最重要的难题之一 ——整体蛋白质的直接质谱分析。

然而,该课题的难度超出了王方军的预想,“这是一个真正的硬骨头”,困扰他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对大分子量蛋白质进行高效碎裂解离和精细结构表征。

2016年,王方军大胆提出搭建极紫外激光—高分辨质谱装置,采用波长50~150nm的极紫外光子对进入质谱离子阱中的整体蛋白质进行直接光解离,从而实现对蛋白质序列和精细结构的高效表征。重点实验室全力支持他的想法,积极协调与大连相干光源极紫外激光装置的合作事宜,并支持他建立了生物分子结构表征新方法创新特区组。

在近4年的时间中,王方军与合作者“从零开始”,解决了高能激光超高真空系统—质谱接口设计与制造、光束与离子束对准等关键技术难点,在今年4月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高分辨质谱装置。初步结果表明,与该领域最好的欧洲同步辐射中心相比,蛋白质光电离效率方面提高了100倍,可直接对分子量3万道尔顿的蛋白质进行全序列覆盖的解离测序。

“实验室特别支持年轻人发展,只要有好的想法,实验室在团队、经费、平台上就给予支持,让我们大胆地做真正创新的工作。”王方军说。

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创新特区组组长卿光焱也深有感触。

2018年初,卿光焱加入大连化物所。他敏感地意识到把智能材料与分离分析相融合,有可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他的想法得到了实验室的全力支持。这两年,他带领团队以肿瘤癌症标志物——唾液酸糖链检测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于今年4月提出了基于动态共价化学精确捕获唾液酸糖链的新策略,为精确捕捉与癌症和免疫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糖链信息提供了先进的捕获材料。

“与传统静态稳定的策略不同,我们的策略巧妙地利用了材料的动态和不稳定性。目前,方法和材料正在进行产业化应用,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卿光焱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都得益于实验室对人才成长开辟“特区”。“实验室的信任鼓励我们不断创新探索,挑战自己,挑战权威,抢占科技前沿。”

如今,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中青年科学家,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善合作,促“全链条”发展

学科交叉,是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最大的特点之一。“开展‘全链条’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到技术开发和仪器研制,再到成果转移转化,这是在卢佩章时代就已形成的风格。”张玉奎告诉《中国科学报》。

2014年,在所里的大力支持下,许国旺牵头开展“糖尿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项目,凝聚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微流控芯片、荧光探针和天然产物等分离分析平台以及转化医学优势科研力量,共同攻关2型糖尿病的精准分子分型和治疗机制。研究建立了2型糖尿病新分子分型框架体系,开展了二甲双胍刺激前后细胞的全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和外泌体蛋白质组的分析,深入探讨了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调控机制及与AMPK的关系。此外,研究还促进了器官芯片、荧光染料、单细胞技术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合作和交流,促进我们取得更多创新成果。”许国旺说。

此外,团队针对糖尿病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进行研究,从905个病人血样中发现和验证组合标记物12—HETE和2—哌啶酮,有望基于血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筛查。

“多学科交叉合作,充分展现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提升了我们重点实验室的整体水平。” 许国旺说。

除了所内课题组之间的合作,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还与医院建立联合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的帮助下,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与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合作,促进了慢加急肝损伤治疗新方案的形成。这为分析化学家与医生沟通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

浩瀚的生命宇宙,需要生命领域的“北斗卫星”去精确分析生物分子在生命网络中的活动轨迹。实验室研究员徐兆超团队就是这样一批“造星星的人”,“星星”就是他们创造的会发光、会闪烁的荧光分子。

徐兆超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们从事的是生物靶标的荧光分析,包括荧光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开发高荧光强度和光稳定性荧光染料、生物分子标记技术、无背景免洗荧光探针和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等,最终完成在活细胞中对生物分子的动态超分辨荧光成像。

在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他的“星星”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他从组学研究中找到需求,“组学中要解析整个细胞中功能分子的网络,它具有动态、多组分和分子水平的特征,科研人员需要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超高时空动态分辨的荧光染料”。

通过与其他学科科研人员的碰撞,他不断将高性能的荧光分子应用于新颖的生物靶标,并合作开展精准化学生物学跨尺度研究,这些研究被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

“合作让每一颗‘星星’都有价值,他们能照亮生命。”徐兆超笑着说。

几度春秋,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承载着科研人的梦想,创先进技术,开辟领域;解国之所需,以产带学;善精诚合作,同心同德;承化物精神,树德树人。数载岁月,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怀壮志前行,严谨治学、协力攻坚、煦育菁华,盼科研硕果累累,望未来欣欣向荣!https://t.cn/A6bekl0C

国产传感器为啥无缘千亿商机?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产品化的传感器大约有2.6万种,我国仅能量产其中的1.4万种。同时,我国消耗了全球约30%的传感器,而国产传感器产品只占全球的13%。

在物联网时代,智能设备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互动,主要依赖MEMS和感测器技术。据Gartner预测,2020年全球将有300亿个无线传感器节点,到“万物互联”时代传感器节点数量可达到万亿级。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扶持智能传感器的发展,但是市场上暂无大批量新传感器出现,主要是因为在目前的MEMS工艺基础上,传感器从设计到量产需耗费大量的精力,想要加快MEMS传感器的量产速度,需要业界找到加速MEMS开发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传感器的量产难度甚至超过造“芯”。

围绕MEMS工艺和应用来创新

传感器自诞生以来,大致经历了结构型、固体型、智能型三个阶段,随着各类技术的进步,前两类传感器逐渐无法满足对数据采集、处理等流程的需求,融合了AI技术的智能传感器开始受到关注。

虽然传感器并不是新兴产品,它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是由于敏感机理、敏感材料不同,使用场景、工作环境,以及被检测介质与个性化参数、结构复杂等特点,一直以来,各种传感器产品处于小批量生产的状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的技术人员针对传感器的工艺技术、产品规范化、功能集中化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和努力,也出现了不同特色的技术成果。

据资料显示,在25年以前,美国硅谷的传感器厂商以MEMS工艺技术为基础,根据不同行业和功能的需求,展开了不同封装结构的各种传感器产品创新。到2011年,这些厂商提高了MEMS工艺技术在晶体与非晶体、各种半导体材料上的应用和多个领域的工艺技术创新,提升了传感器的产业化基础水平;在多功能集成化、模块化构架、嵌入式能力、网络化接口等方面形成了创新与突破。美国的传感器厂商们认为,传感器产用难以对接的矛盾已经得到极大改善,MEMS工艺已经成熟,随后便开始着手推广使用。

此处说的MEMS可以理解为:将传统传感器的机械部件微型化后,通过三维堆叠技术,如三维硅穿孔TSV 等技术,把器件固定在硅晶元上,再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特殊定制的封装形式,切割组装而成的硅基传感器。它既具备IC硅片加工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又具有微型化和高集成度。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MEMS是替代传统传感器的最佳选择。

国内产业链现状如何?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历史

从上个世纪开始,我国就已经在智能传感器领域展开探索。20世纪80年代,以国防科技大学为主的大专院校相继报道了智能传感器相关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几家研究机构采用混合集成技术研制出实用的智能传感器;到2010年,我国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ITEI)初步建立起智能传感器系统标准体系架构。此后,伴随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兴起,智能传感器得到了广泛地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到现在行业现状如何?

对此,美新半导体副总裁卢牮解释说,在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国产替代大力支持下,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了从晶圆生产、制造到传感器设计与封测的完整链条,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国产企业。如今,国产传感器已经能基本满足中低端应用的需求。不过在高端传感器产品上,能够与国际厂商竞争的国内厂商还不多。“国产智能传感器在材料、性能和结构的创新突破上还存在提升空间。”奥比中光副总裁孔博用一句话来概括。

《国际电子商情》找到三组数据:一、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5年智能传感器以70%的市占率,取代传统传感器成为中国主流传感器产品;二、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产品化的传感器大约有2.6万种,我国仅能量产其中的1.4万种;三、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数据显示,我国消耗了全球约30%的传感器产品,但国产传感器产品只占全球的13%。上述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受访者对我国传感器产业链的“相对落后”的表述。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在个别细分领域,国内传感器厂商已经在积极追赶,在某些技术上甚至已经开始领先。比如,瑞声科技、歌尔声学的声敏传感器实现了产业化规模生产;中国在温/湿度传感器上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奥比中光是亚洲首家、全球第四家量产消费级3D 传感器的厂商;美新半导体推出了全球独家热式加速度计、最小尺寸的磁传感器等等。

当前,国内有近5000家仪器仪表企业,有1600多家可不同程度地生产制造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其中小微企业占了95%以上,这些厂商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工艺技术条件,导致我国传感器产业化基础薄弱,缺乏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基于以上问题,业内人士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在经济、技术优势和发达地区,聚集传感器专业性公司和科研院所,组成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或基地,来实现产业化集群式发展。

MEMS传感器的量产瓶颈

近年来,很多集成电路企业尝试把集成电路工艺流程带入MEMS传感器领域。但MEMS传感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它暂无固定成型的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流程,每一款MEMS都针对下游特定的应用场合,具备有独特的设计和对应的封装形式,这些形式往往千差万别,造成整个商业化流程可能需要5-10年。与此同时,MEMS传感器的商业模式仍需考虑多种因素,比如了解客户的特点,找到合适的供应链等等。

另外,一些品类的MEMS传感器因缺乏规模经济,在产量提升方面也面临较大的困难。如果其需求量达不到一定的指标,对企业而言新增完全一样的产线性价比并不高。物联网时代的特点是,根据设备使用环境的差异性,来配备不同的MEMS传感器。现有的MEMS制造技术,只能满足大体量的传感器的需求。这意味着,物联网时代数万亿节点的实现并不容易。

现有MEMS技术基础上,传感器厂商的创新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分散,不易形成规模效应,研发周期和产业化周期较长,发展速度很慢等。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卢牮认为企业在产品正式投入研发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市场预研和项目立项,从市场前景、技术专利、市场竞争、政策到客户调研等方位提供产品立项决策参考。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实施科学地项目管理、质量控制,依靠一流的供应链体系支撑,来确保按时按质投产交付。

对使用量大的传感器品类而言,势必有更大的动能来推动厂商的投入。近年来,手机和汽车对智能化的追求提升了相关传感器的需求。2014年,平均每一台智能手机需要消耗12颗MEMS传感器,到2021年,每一台5G手机则要消耗20颗MEMS传感器。博世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平均一辆智能汽车使用50颗以上的MEMS传感器,其中加速计、压力传感器、陀螺仪的应用合计占比超过95%。

据Yole Développement预测,2023年移动细分市场将为传感器和执行器创造530亿美元的价值,汽车市场将为传感器创造205亿美元的价值。《国际电子商情》相信在这两大市场应用得最多的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图像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传感器企业要做哪些准备?

今年以来,中国加速了“新基建”建设,给传感器的技术水平、产业化发展的提升以及应用环境的拓展提供了较大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更严格的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要求,产业链企业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来发展自身。此外,又因为传感器是信息输入的“窗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乃至智慧城市的各种技术,都依赖其提供的基础功能。这也代表着,未来传感器的市场蛋糕将非常大。针对传感器行业的各种利好,产业链企业要做好哪些规划?

孔博赞同“新基建”带来机遇的说法,他以3D感知领域为例:“3D感知技术行业正在迎来高速发展期,只有产品性能得到优化,应用才有落地的可能性,用户的体验才能得到改善,进而才会激发市场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同时,3D传感器的功耗、体积、测量范围、精度、分辨率等都关键的指标,这也是奥比中光接下来持续技术攻关和研发创新的重点。”

他也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5G的普及,机器视觉全面3D化将成为趋势,3D视觉传感器会成为智能终端的标配。而3D视觉感知技术是一个高精尖的跨学科领域,涉及光学、视觉、算法软件、硬件等领域,其技术跨度大、难度高。该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产业链的更新升级,所以它的研发周期会很长,为同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落地,需要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积极抢滩行业应用的“无人区”。

再则,5G加速数据传输、降低延迟,使得高精度的3D模型能够实时生成,3D感知技术可应用在更多智能产品中。不同场景的应用落地的周期也不同,有的或在3-5年内就能实现,有的要耗费10-15年时间

卢牮则表示,传感器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长期敏感。为了满足客户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美新半导体将针对新技术坚持做研发储备,计划以加速度计、AMR磁传感器和霍尔磁传感器为切入点,全方位扩展陀螺仪、角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产品线。具体通过自研或并购,逐渐衍生至集成电路相关技术领域。

据介绍,美新半导体已经基于MEMS技术研发了30多种型号的加速度传感器、磁传感器等产品,截止到去年年底,其这些产品的出货量累计超过17亿颗。到2020年,美新半导体还取得了mCube惯性传感器芯片技术的独家授权,正式拥有了基于6亿片量产经验、成熟的电容式加速度计技术。

无论是奥比中光,还是美新半导体,这些企业都是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深,再拓展到其他的相关的领域。这样经过“点-线-面”的逐渐渗透,最终将能实现更大范围的领先。希望在中国传感器市场能看到更多这类企业。

即使传感器只是一个小小的器件,它在万物互联时代的重要意义也无法忽略。谁能在MEMS工艺、传感技术上更早取得进展,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海量数据传输的需求,带来极其庞大的传感器节点,中国传感器厂商在其中会有怎样的发展?至少从细分市场的表现来看,我们的企业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国产传感器品牌崛起。

来源于国际电子商情 ,作者李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RNG官博为打野Wei庆生:逐光踏梦 19岁扬威起航】今日是RNG打野选手Wei的19岁生日,RNG官博也是在零点发博为其庆生,并附上寄语:今天是Wei(闫扬
  • #十一月连更挑战##plog博主日记##闪闪发光的小日子##日常[超话]# 早呀呀呀呀 双十一的早上你们快乐嘛[允悲]反正我是挺快乐 我的支付宝…可能不太快乐[
  • 真的像在考试,倒计时十秒的时候就很紧张,很怕手速慢了抢不到。而且空气炸锅在做的时候,不用一直在旁边看着,还可以趁这个时间做点别的事情,省了好多时间[泪]再也不用
  • 之前吃的都是贵的好的东西还挑食不吃猫粮,跟我来了后换了便宜的猫粮,也没有很多零食给你吃,你却不挑食了,饭量还蛮大哟,猫猫都不爱喝水,你却很爱喝呀,让我一点不用操
  • 昨天在读萨古鲁的《内在工程》了书中写当痛苦、忧伤或是愤怒出现的时候,那就是应该审视你自己内在的时刻,而不是去外面寻找,为了实现幸福,唯一需要做出改变的就是你自己
  • #新品预定##漫画##随便创个角色却被召唤到异世界认定为女性公敌#随便创个角色却被召唤到异世界认定为女性公敌漫画【4】ネタキャラ仮プレイのつもりが異世界召喚
  • Moment House Japan是一个以全球活跃的亚洲艺术家为中心的内容平台。加拿大皇家军团特别推出“不朽的虞美人”数字艺术作品,将1812年阵亡的1180
  • 美国的真面目已经彻底暴露尽管美国这一次抛弃立陶宛和中国合作对中国是有利的,但是美国的这一做法仍然需要国人引以为戒。这是印度一直以来迷之自信的表现,毕竟这个国家一
  • !白嫖旁氏洗面奶!
  • !#超级购物节清单# #京选好物官# 双十一倒计时!
  • 目前币价冲高受阻回踩阶段,上方压力位布林中轨第一压力位387 ,第二压力位390,下方支撑位365 操作上建议回落低位多单进场操作建议:378-381附近进场多
  • 答:几张卡,还有十几个平台的网贷,具体多少我不知道,但是肯定有60多w70w啊…我: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以为她早已远离银行卡到期、网贷欠款,早已懂得该如何打理自己
  • 世人的前事自知,将来的事,早知又有何用?李白说"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但认识了就是认识了,是命定的缘,"你本无意穿堂风,
  • 也就是说菩萨啊,自觉觉他的这些圣人就称为菩萨,不是说鬼神菩萨搞迷信的呵,菩萨是自己觉悟、能教化于他人,简称这样,后面再来细讲,是不可缺少的正行正见,就是说要有定
  • 人生生,就是是一场场永不停歇的旅程:用微笑、率真和爱对待每一个人人,收获获旅行的幸福。懂得感恩,你会会发现原来自己周围的一切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 “艺术x向野”的概念在伊甸园中被放大,艺术与自然有了新的互动关系,自然中的一切都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纽带。不一会儿,就如有无数个黑衣刺客一般,围
  • ”挂了电话才反应过来,人助理是工作上的助理,学的金融和经济双学位,哪里会搞这种事情,又打电话道歉,说太着急了,没考虑周到,你接着睡吧,我找别人。”小张总莫名其妙
  • 无论如何,女生一定要去工作,一定要独立,确实会有男生愿意去养,但任何事情都是等价有交易标的的,他给你钱,你出卖你的自主权话语权罢了,球球不要再发这样的视频毒害青
  • 嘉行yx是超级猛的,但我说了,现在爆剧一定是路人盘的全民追剧,粉圈自嗨只是给自己看的,斛珠夫人如果上星,就收视率说话了,收视率低,就依旧是不OK,其实我觉得很讽
  • 干锅包菜算是这一顿味道最重的菜了[二哈]真的很好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