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邦曜
【原文】施邦曜,为工部营缮事。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1]。又使作兽吻[2],仿嘉靖制,莫考。梦神告之,发地得吻,嘉靖旧物也。忠贤不能难。迁漳州知府,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境惊为神。迁福建布政使,或馈之朱墨竹,姊子请受之。曰,我受之,彼即得乘间以尝[3]我,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好王守仁之学,以理学,文章,经济,三分其书而读之。尝买一婢,命洒扫,至东隅,捧篲[4]而泣。问之,曰,此先人御史宅也。时堕环兹地,不觉凄怆耳。邦曜即分嫁女资,择士人归[5]之。卒谥忠愍。(施邦曜传)

[评语]邦曜谓我若受之,彼即得乘间以尝我,最为见道之言。其守身严谨可知,故得鬼神阴相[6],权阉[7]亦无如之何。惟是财利之尝试,粗浅者耳。乡党自好者,皆得使之无间可入。至于性情之间,好恶之际,偶有所偏,使人得乘间而入,虽大儒亦难防闲[8]之。如朱子为推官时,有贫而黠者,谋占巨室之坟地,预埋己姓碑碣于土中,而以巨室恃势强夺祖茔告。朱子既有富室欺压平民之成见,且掘土得记,判归贫户。至去官后,私访之,乃知为黠者所卖。又如海刚峰,专以锄强扶弱为务,一时世家大族,被无赖子大肆蹂躏。有诙谐者,为盗跖[9]告伯夷叔齐恃父国君之势,强夺首阳薇蕨文,以作讽谏。此皆所谓示之以可欲之门,使人得间而入也。善哉,大学之言,心有所忿懥[10],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斯修身者万世之准绳也。

【注释】

[1]谯责:谴责;责问。谯,读作qiào。

[2]兽吻:门环饰。

[3]尝:试探,试验。

[4]篲:读作huì,扫帚。

[5]归:女子出嫁。

[6]阴相:暗中护佑。

[7]权阉:有权势的宦官。

[8]防闲:防,即堤,用于制水。闲,即圈栏,用于制兽。引申为防备和禁阻。

[9]跖:读作zhí。

[10]忿懥:发怒。懥,读作zhì。

【译白】施邦曜任工部营缮事的官职。魏忠贤主持兴修三大殿工程,各司、曹的官吏们都奔走于他的门下,只有邦曜不去。魏忠贤想刁难他,让他负责拆除北堂,只给五天的期限。正巧大风吹倒了房屋,他因此而得免于受责难。魏忠贤又让他制造兽吻,要求模仿嘉靖年间的样式,却没有资料可作参考。他梦见神指点他,在某处挖出了兽吻,正是嘉靖时的旧物。魏忠贤最终没能刁难到他。迁任漳州知府时,他先查出下属各县所有奸人盗贼头目的姓名,因此每当发生罪案时都能立刻抓到主犯,全境都震惊地称他为神。迁任福建布政使,有人送他“朱墨竹”,姐姐的儿子请他收下来。他说:“我若接受了礼物,送礼的人就可以趁机来试探我,我就为他提供了足以引起他欲望的门径。”他很喜好王阳明的学说,把王阳明的学说分为理学、文章、经济三个部分来研读。他曾经买过一个婢女,让她洒水扫地。到了东墙角,婢女就捧着扫帚哭泣。问她怎么回事,答说:“这是我的先父御史大人的宅第。当时我曾经把耳环掉在这里,现在触景生情,不禁感到悲伤。”邦曜就分出女儿的一部分嫁妆,为她选择了一个士人,嫁了她。施邦曜去世后,谥号忠愍。(《施邦曜传》)

[评语]邦曜说“我若接受了他的礼物,他就可以趁机来试探我”,是最为洞彻时事的实话。他平时守身严谨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能感得鬼神暗中相助,有权势的宦官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仅是钱财利益的试探,还是最粗浅的。乡党中洁身自好的人,都能让贿赂的人无从得手。至于性情之间,好恶之际,偶尔有所偏好,让贿赂的人得以趁机而入,即便是大儒也在所难免。譬如朱子做推官时,有个贫穷而狡诈的人,图谋侵占富户家的坟地,预先将刻着自己姓氏的石碑埋在地下,而以富户仗势强夺祖坟的理由告官。朱子本就抱有富户会欺压平民的成见,而且掘地又发现了碑文,便将坟地判归了贫户。待到他卸任之后,私下探访,才知道自己被狡诈之徒欺骗了。又如海瑞,专门以铲除豪强、扶持贫弱为要务,一时之间,世家大族,被无赖之徒大肆蹂躏。有个幽默风趣的人,写下“盗跖状告伯夷、叔齐,仗恃父亲国君的势力,强夺首阳山的薇菜和蕨菜”的文章,委婉地劝谏海瑞。这些都是所谓的“向人提供了足以引发贪欲的门径”,让人得以趁机而入。善哉!《大学》中说:“心中有所忿恨,则不得其正道。心中有所喜好,则不得其正道。”这是修身养性的人万世可依的准绳啊。

从《渔父》中的对话,看屈原的伟大人格〔147〕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1、淈〔汩gǔ〕泥扬波;2、哺糟歠〔啜chuò〕醨〔lí〕;3、深思高举。
语义:1、意为搅浑泥水,扬起浊波,比喻没有主见,随俗沉浮;2、意为吞酒糟,喝薄酒,追求一醉,比喻同气相投,随波逐流;也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3、意为思考深刻,行为高超,不愿同声相应,屈志从俗。

屈原画像
出处:1、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西汉•刘向辑《楚辞•渔父》。
二、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江南湘沅间
屈原〔前340—前278年〕,为楚国公室,“三闾”之屈氏。他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明于治道,娴于辞令,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很受怀王信任,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后遭权贵奸佞诬陷排挤,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江南湘沅流域,两次计达25年之久。
屈原是杰出的政治家、爱国的诗人。在流放生涯中,他将国家的兴亡命运、人民的疾苦磨难,与个人的理想遭遇,都融入自己的热情痛苦感情,乃至整个生命之中,化为笔端的一首首宏伟凝重的诗篇。
屈原的诗篇,是楚辞体〔骚体〕韵文诗,开创了以“香草美人”作比兴的传统写法,有《离骚》等作品25篇,是《楚辞》的代表作家,被誉为“中华诗祖”。著名的辞赋家宋玉是他的弟子。他师徒俩的作品问世,标志着我国诗歌由集体演唱,发展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和北方《诗经•国风》,同为我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屈原是诗人,他的众多作品都是诗歌,而他的《渔父》却别具一格,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
司马迁说,屈原政治上受迫害,再次遭到流放时,他来到江边荒原草泽上,边走边咕噜着什么。一位捕鱼老人虽没见过他,但看那心事重重的样子,猜到就是落难的三闾大夫了。老人豁达善良,出于关心,想劝劝他放开眼量,随和一些,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于是,便有了一场“屈子与渔父”面晤的历史画面,以及一番关乎人生的别开生面的对话。



屈子与渔父
这一生活轶事,很有积极的意义。事后,屈原便拿起他那如椽的大笔,以第三人称,用轻松的笔调记录下来,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篇《渔父》。
三、渔父的“淈泥扬波”和“哺糟歠醨”典故本事
屈子被放逐以后,来到湘江岸边,在荒原草泽上,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悲愤长吟。他面容憔悴,形体干瘦,心事重重,一副落难的样子。

屈子行吟图
一位渔父看到他,就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这步田地了?”
屈子说:“世人都肮脏污浊,只有我清白干净;大家都沉醉昏迷,只有我头脑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会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人都肮脏污浊,您为什么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去同流合污呢?大家都沉醉昏迷,您为什么不吞糟喝酒,也求一醉,去随波逐流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而自命清高,不去同好相趋,让自己遭到放逐呢?”
屈子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干净的身体受到外界尘垢的玷污呢?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鱼腹之中,又怎能让高洁的品德,蒙上世俗的尘垢呢?”

淈泥扬波字幅
渔翁听了,微微一笑,遂敲敲船舷,摇桨离去。他边摇边唱道:“沧浪之水清啊,可以洗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啊,可以洗洗我的赤足。”唱完便远去,不再同屈子说话了。
四、从对话轶事,看屈原的伟大人格
《渔父》写了屈子和渔父俩人。
全文以屈子开头,用渔父结尾,中间写俩人三组对话,为文章主体。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堪称典范。
文章一开头,屈子露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侧重用白描笔法,勾画主人公的特定形象:屈子边走边念念有词,憔悴枯瘦,心力交瘁,失魂落魄的样子。
第二部分写渔父与屈子对话,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采用问答形式,运用对比写法,重在表现屈子入世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深思高举、洁白清忠”的高尚人品,与“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也不屈志从俗、同气相趋的伟大人格。
渔父一出场,当是猜出主人公,以反问认定正身后,提出第二问,“何故至于斯”,引出屈子答话,俩人遂开始交流思想,正式展开主题对话。

哺糟歠醨字幅
屈子答话,说出原因:世人“皆浊、皆醉”,而自己“独清、独醒”,是自己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结果。
针对屈子的自是自信,渔父开始评论。他指出,屈子应该以圣人为榜样,“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并用三个反问进一步启发屈子,应该“汩泥扬波”、“哺糟啜醨”,走一条与世沉浮,远害全身的自保之路,而不必“深思高举”,自命清高,以致招来流放之祸。
渔父要他怀德灭行,随流从俗,不突出自己,这种“和光同尘”观点,与屈子的积极入世思想,完全相背,格格不入。于是,屈子也进一步强化己见,他连用“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俩比喻,表明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用两个反问句,递进式地强调自己固有的人格:他不能让清白之身受玷污,“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也要保持清白节操!

屈原心志图
这是屈子的心灵呐喊、人格自白!
人品第一,人格重于命!这种从生活轶事中表现出的,他的这种高尚人品、伟大人格,无不与他挚着的爱国热情,坚定的求索精神,大胆的批判态度,爱憎分明的观念,宁死不屈的性格,完全是一致的,他无愧于中华文明中最光辉的生命。
因此,我们应该说,《渔父》这篇散文主次分明,主人公是屈子,即是作者屈原,而不是屈子与渔父俩人。
文章最后部分,集中写渔父。他听到屈子要以死明志,已经把话说绝,知道无法再劝了,便知难而退。于是他“莞尔而笑”,兀自唱着《沧浪歌》,便“鼓枻〔yì〕而去”,留下“洗缨濯足”的生活办法,以及“和光同尘”的人生模式,给屈子形象地展示一幅远害全身的图景。文己完,而意未尽,余味悠悠。

屈子屹立湘畔,渔父鼓枻而去
其余味是什么呢?是衬托屈子人格的伟大?还是张扬和光同尘思想的胜利?有人说是后者,形象地写出渔父的非抗争生活悠然自由。很显然,这与本文的立意与谋篇,是不一致的。其余味的答案应是前者,渔父想改用歌声与行动,形象地增强前文说理的效果,结果却仍不能凑效,文章之外的事实,是屈原兑现“赴湘流”了。如果把这样的结尾,说成是张扬渔父的胜利,或换成话里话,宣告屈子的失败,显然是荒谬的。
五、渔父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渔父》的主角是屈子,陪衬角色是渔父。不过,对渔父,也不能小视,他对后世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
《渔父》中,屈子和渔父俩人,关于“清与浊”、“梦与觉”的辩论,既塑造了屈子的“清官”高大形象,也塑造了渔父的“清流”文学形象。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屈子把自己被放逐的原因,归结于清与醒的矛盾斗争,很显然,他坚持儒家的入世观念,“道不同,不相与谋”,他的人生目的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是我国清官思想的源头,因此,他成为“清官”典型。
而渔父劝说屈子,应该以圣人为榜样,“与世推移”,要学会“汩泥扬波、哺糟啜醨”,随波逐流,不要“深思高举”,世道清明,就出来做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如果自命清高,让自己被放逐,自找苦吃,就大可不必了。这种思想的实质,也没有超出入世思想,只是用老庄“和光同尘”观点,给屈子指出一条超脱现实的道路,来保全自己而已,他是现实中的“清流”典型。
《渔父》之后,“清官与清流”思潮,便成为两种文化原型,贯穿我国整个文学史,成了历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苏东波诗画
毫无疑问,屈子的清官形象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渔父的艺术原型,却也触动了很多失意文人的情思。渔父吟啸烟霞的自由生活,是一种摆脱烦恼的方式,往往让他们学着样子,用非抗争的姿态,也来抒发一下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以示心态清高。大诗人李白说的话,“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便是代表这群人说的,他们仕途不顺,心里不痛快,需要在心中过一把做“渔父”的瘾,才能求得一时心安。苏东坡那么豁达豪迈,有次酒后,乘船归途,也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一下向往“渔父”之情。
不过,这仅是《渔父》的副产品,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陈存选2022、07、19

七大周遍则说明一切法无不是如来藏所摄,并一再强调若执相为体,则不是堕入因缘性就是堕入自然性,故处处显体,处处破相。
此无生即是空如来藏。
佛陀在说明七大无不是妙明真心后,大众无不身心愉悦,充满法喜,各各都明白了妄识本空,然真心本具,迷时将自法身淹没于幻妄身心中而被局,悟得妙因后,得知山河大地及自身心无不是妙明真心中物,真心摄大摄小,自在无碍,大至虚空十方无有边际,小至如掌中庵摩罗果。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真心与妄心的关系,正如虚空与微尘,大海与浮沤,父母所生的生灭之身,起灭不定,然此真心却是常住不动,含遍十方。

如来藏即三德秘密藏,三德即法身、般若、解脱,大众欢悦得未曾有即是明了众生皆有此佛性,佛性本具三德,因无明所覆所以不得彰显,在佛陀的破显下终于获此如来密因,依此而能成就法、化、报三身。

法身是众生本具之理体,此体遍摄法界,若不修则不显,若执妄则失真,故《坛经》亦是让人见吾人的本来面目,即是找到这遍摄十方的真心,此妙觉湛然之心本自就有觉悟的功能,此觉不从外得,故诸经常言无所得,报身即此无所得,总持即是赞佛报身,修就有,不修就没有,若心向外求就没有,故应放下万缘心无所求,修此无所求行即能成就报身。不动尊是赞叹佛的化身,佛陀随机应现,不动本际,于世间的爱怨讥毁等如如不动,随众生喜好大小之机而普降法雨,此三德三身即是佛陀所成就的楞严大定,楞严是定中之王,诸三昧之本,佛证此究竟坚固之三昧大定,修行圆满之极。

悟明真心,故无量劫的颠倒妄想可以一时消灭,凡夫执相为体,执内在身心为实我,外在山河大地为实法,由我法二执生烦恼、所知二障,故无始来沉沦苦海不得解脱,一旦悟得本心,无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即能获得法身。

唯识宗将修行分为三大阿僧祇劫,历资粮位、加行位是第一大阿僧祇劫,见道位后历菩萨初地至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历第七地后至等觉位是第三大阿僧祇劫,当知权实有别,权教多重事相,必假修成,而圆教论性具,重在了悟,何况未悟之前,一切众生亦本具法身,只须一念回光返照,即如如佛。

再者证悟与解悟也有区别,“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此处言获法身而不说证法身亦是此义。

销颠倒妄想、获本有法身只在一念,如烛光照亮千年暗室点亮即可,而家中本有万贯财富自然现前,故灭妄想何惧亿劫,获法身何须历僧祇。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获法身而知成佛有分,发愿成就首楞严三昧,自利利他来报答佛陀之恩,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到十种因缘发起菩提大愿,其中一种即是报佛恩故应发起菩提心,佛陀出现于世即是为了开启众生的佛之知见,此佛之知见众皆有分,故唯有发愿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才不会辜负佛陀的教化。

四弘誓愿实乃大悲大智之深心的体现,愿意以此悲智双运之深心来奉献十方尘刹,恭敬十方刹土的诸佛菩萨,救济十方刹土的一切众生。

五浊恶世即是指众生所处的国土,五浊指的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1、劫浊:无有自体,以四浊交凑为体,迁流不息为其相,当人寿减至二万岁时,众生具下四浊,若减至人寿百岁,名为五浊恶世。

2、见浊:以五利使为体,诸见纷起为相。五利使即五类见地上的迷惑,能使众生造业受报,故名为使,极微迅速是以曰利,五类见惑昏昧汩没,浑浊自性,故名见浊。

身见:妄认四大为我身,深生爱著,不明四大假合、虚幻无常。
边见:执断见或常见之边,一味偏执,失于中道。
见取见:非果计果,执其涅槃,未证言证,终非究竟。
戒禁取见:非因计因,执其戒相,纵多苦行,尘劫难成。
邪见:拔无因果,以盲引盲,疑误众生,随入深坑。

3、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恼乱逼迫为相。五钝使即五根本烦恼,能使众生造业受报,故名为使,比起五利使稍微重滞,是以曰钝。此五种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

贪:于顺境上起贪爱,不能看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
嗔:于逆境上起嗔恨,不能含忍,不达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痴:于中庸境上起痴心,不了诸行无常、终究是空。
慢:于诸众生,心生傲慢,不能谦让,不达众生心性平等。
疑:于诸人法,心起疑惑,不能决断,不了是善则可亲,是道则可近。

4、众生浊:由见思所惑而感粗弊五阴,以此五阴和合为体,色心丑劣为相。阴乃覆盖义,覆盖真性,众生积聚五法,覆盖真性。五阴中的色属色法,受想行识属心法,五阴中的识小乘立六,大乘立八,受想行本身是遍于一切识中,今以此四心法配八识之方便解之,如前五识领受五尘,受力偏强,故以属受;第六识忆想分别,想力偏胜,故以属想;第七识恒审思量,思义偏重,故以属行;第八识种子识,如大总持,执持义重,故以属识。

5、命浊:以暖、寿、识三为体,催年减寿为相,或者可以理解为地水火风之色法与见闻觉知之心法,互相依存为其命,也可以理解是见浊、烦恼浊的见思二惑为其受报之因,而感得粗弊五阴为托生之果,果上又再次造受报之因,此丑劣因果相续不断而在轮回中成就分段生死之命。

以上五浊是如来对众生身心当下状况的如实说,不仅要自己摆脱此五浊恶世,更发愿在此五浊恶世中,帮助一切众生都能成就无上佛果。

发起四弘誓愿,是对佛法有了圆解后而生起的无比信心,当然,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要成就法王,还需要破除更细微的无明。佛能看到更为微细的无明故称为大雄。

惑有界外与界内的区别,六道凡夫界内无明,见惑是烦恼粗障,思惑是烦恼细分;二乘及权教菩萨仍有界外无明,此相对于界内来说是更为微细的所知障细分。

若欲加工用行,必须要除更细微处,只有除此细惑,才能称为无上觉,才有堪能于十方广度众生。

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决心,即使是空性可销亡,坚固的决心也不会退转。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
  • 惊呆了!素媛凶手将被释放具体是什么情况?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Netflix上位,好莱坞“新六大”重新洗牌
  • 6省份深度老龄化,两因素叠加导致,将面临什么问题?
  • 首款产后抑郁症药问世、小猪佩奇被批性别歧视、东京奥运火炬揭晓丨今日天下
  • 郑爽发布会扇嘴巴,演绎“疼痛”青春 网友:是个狠人
  • 三星长女滥用麻醉 网友却纷纷提起“凤凰男”前夫
  • 关晓彤晒清宫装造型,手拿小帕娇羞动人,话题一夜之间上热搜!
  • 阴曹地府货币发行量即将输给委内瑞拉
  • 刀锋|重磅!科创板首批名单出炉(概念股大全)
  • 沪指坚守3100点?写在跌破2440之前...
  • 流浪大师真实身份是什么?抖音流浪大师背景资料
  • 英国究竟想干啥?梅姨要求推迟脱欧日期三个月
  • 什么情况?杨幂胜诉后发声 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五一放假四天,高速免费!但别高兴太早…
  • 首节27分,末节连得13分收割比赛,球迷不退场,全体起立致敬哈登
  • 倪萍董卿同框 央视两代当家女主持人此番跨界充满童趣
  • 全国中小学百强榜来了!广西有这些学校入选!
  • 湖人不敌篮网,无缘季后赛
  • 全联盟年薪前十的球员,只有他和詹姆斯无缘季后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