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如何构建人才“引育用”创新生态圈,请看深度解读

2月7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在济南举行。与以往的“开年大会”比较,这次大会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要从巩固拓展比较优势上,强化创新、寻求突破。要通过创新,把短板补齐,把弱项变强。要把社会和市场的创新活力尽量多、尽量快地释放出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营商环境创新、数字变革创新、产业生态创新、要素保障创新、民生改善创新、风险防控创新、文化宣传创新、推进落实创新等“十大创新”。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十大创新”,大众日报将连续推出十组报道。今天刊发第二组报道,聚焦山东“人才引育创新”,请看全文——

揽四海英才 聚创新动力
——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②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张春晓赵 丰
当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关键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这两年,我省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双一流”高校优选生来鲁就业人员大幅增加,各类人才更加看好山东发展,齐鲁大地正成为人才翘楚施展才华、创新创造的沃土。
着眼未来,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如何以更大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走好具有山东特点的人才发展之路?
2月7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其中第二项就是“加强人才引育创新”,明确要在招才引智上出新招,突出领军人才、“源头活水”、开放交流;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用好高校、职教两个阵地;在人尽其才上出新招,给各类人才信任、机会、激励和舞台。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筑巢引凤
强省之道,首在得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筑巢引凤,吸引更多智慧资源汇聚齐鲁,招才引智必须出新招。
领军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中流砥柱”,是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完善梯次培养机制,加快引育集聚领军人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为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团队,近期山东一个值得关注的“大动作”,是启动了省首批国际顶尖科学家工作室组建工作。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介绍,突出“领军人才”,我省还将依托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国家和省实验室体系、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聚焦现代海洋、高效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更加精准地培育壮大一流领军人才队伍,同时深入实施“筑峰计划”,培育更多顶尖人才和战略科学家。
青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希望所在。我省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青年人才汇聚山东的态势持续增强:2020年来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实现倍增,2021年通过“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吸引集聚青年人才80多万人,北大、清华知名高校毕业生来鲁人数再创新高。

突出这一“源头活水”,我省将深入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建立青年人才成长全链条支持机制,引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在引才方式上探新路,在育才上落实招,在服务上用真情。”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梅建华透露,我省将设立“山东博士后科学基金”,力争实现每位来鲁博士后都能有一笔科研启动资金,还将统筹省市县人才培育资源,建立青年人才成长的接续培养机制。
突出“开放交流”是招才引智的方向所在。近3年,济南市走进沿黄省份,共组织220家知名企事业单位赴兰州、郑州等高校开展政策推介和人才对接21场(次),共引进青年人才2500余人。
“加强黄河流域人才合作,应在加强沿黄城市人才引进、加强沿黄城市校地校企合作等方面做文章,奏响人才工作的‘黄河大合唱’。”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壮说。
用好“两个阵地”,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
做好人才工作,要引才更要育才。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我省提出用好高校、职教“两个阵地”。
“山东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全国第一,但高等教育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缺少竞争力、影响力。”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商志晓认为,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切中了育才的关键。
目前,我省在数学、海洋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国家一流学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优势学科数量不够充分。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表示,我省将创新“双高”建设机制,推动政策倾斜,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建强10个冲击“双一流”的潜力学科,培育10个左右后备力量学科,精准培育一批高水平学位授权点,打造学科发展的“尖刀班”和“突击队”。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山东不仅需要大批研究型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还需要大规模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山东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和行动,通过整省推进、提质培优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山东要用好这一‘金字招牌’,让职业教育更加紧密对接‘十强’优势产业,全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吸引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之路。”
用好职教阵地,我省去年出台22条“硬核”措施,开展“技能兴鲁”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2021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8万人,培训企业新型学徒3.7万人。
“深化‘技能兴鲁’行动需要更多的体制机制创新。”济宁技师学院党委书记贺永红说,学校联合企业、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创新组建了我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两年多来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技工人才。“各地应充分发挥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主体作用,坚持学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举,紧跟需求、精准对接,全方位承接社会化培训,培养更多本土人才。”
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才能让已来的人才心里踏实、高兴,让还未来的人心动、向往。
人尽其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2020年,省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联合推动实施省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包干项目不需要编制预算,不再分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这一为科研人员“松绑”的改革举措,被一线科研人员形象地描述为“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高雯,两度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没有包干制之前,经常为预算列支问题感到头疼,当时项目经费要分为设备费、耗材费、测试费、差旅费、劳务费等项目,每项经费都被条块分割、互不交叉,一些类别还有额度限制。”
“目前,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全部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占全部项目总量的95%以上。”省科技厅厅长唐波说。据了解,我省今年包干制还将进一步扩展到社科类和人才类创新项目中去。
我省还即将出台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意见,对竞争性科技创新工程,除50万元以上的设备费以外,不再要求提供经费明细,无需编制预算科目,这一放权力度走在全国前列。
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表示,加快出台自主权下放更多、激励力度更大、服务管理更优、让科研人员获得感更强的新举措,将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省财政厅将全面压实单位主体责任,确保改革落实落地。
创新不问出身,谁能干谁揭榜,谁来挂帅。“揭榜挂帅制”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
去年,威海市以“英创会”为平台,在新材料领域“小试牛刀”,集中发布首批18项、总额6660万元的重大关键技术需求榜单,面向海内外优秀人才团队公开征集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已有13个发榜项目收到多家高校院所的积极响应,6个项目顺利揭榜,兑现项目研发经费1310万元。
“我省提出打造‘揭榜挂帅’升级版,既为广大企业跃迁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广大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空间。今年,我们计划将‘揭榜挂帅制’扩大到威海七大产业集群,与工信、科技等部门联合征集‘卡脖子’技术需求榜单,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需求,坚决破除‘四唯’,给各类人才平等竞争机会,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潜能。”威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2021年南明区GDP稳居贵阳市首位—— 念好“强字诀” 奋力“强省会”

来源:天眼app

作为省委所在地、省会城市核心区,南明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良好的区位条件给南明区带来了各种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和使命。肩负责任和使命,一路走来,南明区奋勇争先,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跨越。

  

  回眸2021,南明区坚定不移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强省会”为主抓手,倾力打造“强南明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用奋斗的姿态向人民、省委、市委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7.65亿元,同比增长6.6%,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零住餐销售营业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位列全市第一;2021年全省产业大招商成效综合考评取得全省第三、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全省营商环境评估考核获得全省第八;省委宣传部公布的“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考核,南明区在全省排名第四,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中南明区排名第71位,是全省唯一入选区。

  

  紧盯“一主一特” 做强工业经济

  

  “经过印刷、SPI检查、贴装、回流焊接、AOI检查等自动化工序后,一块块电路板便实现‘华丽蝶变’。”依托智能制造技术,贵阳臻芯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21年该企业实现产值1.73亿元。

 贵阳臻芯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南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于2021年8月投产运营,是一家基于超高清显示、5G高速数据传输等半导体技术研发的创新研发公司,所研发的芯片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也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高科技、高税收、高投资”是南明区招引工业企业秉持的理念。

  

  在南明区,除了贵阳臻芯科技有限公司,还有许多具备“高科技、高税收、高投资”特征的企业。这些企业在为南明区创造税收的同时,也促进了产业更新,为南明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了重要力量。

  

  “要坚定不移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以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为重点,以园区项目建设为平台,推动工业经济在规模总量、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产业链条、项目建设、平台支撑等六个方面实现大突破。”这是2021年召开的贵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工业发展方向。

上有指示,下有行动。2021年,南明区结合省、市发展定位以及自身实际,大力发展“一主一特”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

  

  所谓“一主”,即发展以芯片、封装测试、半导体、传感器、电子元件、电子显示器、电子信息端产品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做集成、做体系、做标杆、做示范。

  

  而所谓的“一特”,即以贵州现代中药应用创新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中科分子)、中铭虾青素产业项目为龙头,引入上下游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等上下游产品吸引投资,形成倍增效应,同步发展代工(生产制造),做特做优做强食药同源产业园。

  

  “‘一主’‘一特’是根据我们区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南明区承载空间有限,只有因地制宜,发展才有成果。”南明区工信局副局长况植培说,2021年,南明区坚持“高科技、高税收、高投资”理念,锁定“扩总量、优结构、提效益”目标,大力发展“一主一特”产业,新型工业化取得一定突破。去年,南明区新建成标准化厂房15.34万平方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全年工业企业上缴税收7.34亿元。

  

  “之所以把公司落户南明,是看好南明区助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效率”。贵州中科分子生物有限公司于2021年6月入驻南明欧美医药产业园,在公司总经理金正旭看来:“政府的帮助与支持可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与信心。”对于引进来的企业,南明区从市场拓展、优化结构、要素保障、融资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进行“一企一策”对口帮扶,增强企业归属感,服务工业经济发展。

  

  “只有做好‘贵人服务’,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企业潜力。”据况植培介绍,2021年,南明区共计为32户工业企业拨付各级各类奖扶资金1073.3万元。

  

  2021年,贵州益佰女子大药厂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产值2.8亿元左右;贵州天齐野生资源开发保护研究中心实现产值1.8亿元左右;贵阳市国鸿天成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值5102万元;贵州金天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值3154万元……一个个企业硕果,为南明区工业发展增添了动力,为南明区GDP增长贡献了力量。

  

  布局“智慧产业” 做强数字经济

  

  优特云、工投智造、明略科技、宏景科技、高灯科技、巨龙科技、优特数联、年华数据、远合思创、聚通科技……走进位于南明区花果园亚太中心的“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一股浓郁的数字化气息扑面而来。

  

  “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于2021年5月落户南明区新型数字化产业集聚区亚太中心,是赋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动力源。

  自落户以来,腾讯坚持以重点扶持中小数字创新企业发展为主,帮助企业发展应用数字化新技术新业态,鼓励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助力政府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与政策,围绕产业互联网建设、人才培养、生态联盟等方面内容,着力助推南明数字化转型升级。

  

  2021年,入驻南明区不到一年时间,“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就吸引了33家企业入驻,实现营业收入6.91亿元,带动就业人数333人。

  

  贵阳是我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的核心区,被誉为“中国数谷”。作为贵阳的核心区,南明区发展数字经济是必答题,也是使命所在。“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的引入正是南明区加速发展数字经济的一个缩影。

  

  2021年,南明区以“数字驱动·产创融合”为导向,加速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链生态链,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助推全区数字经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作为南明区的超大型社区,花果园交通便利、配套完善,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良好优势。2021年,南明区以花果园片区为载体,辐射整个南明,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全力打造南明区新型数字经济集聚区,着力培育、引进发展一批增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产品质量高的行业引领型示范企业,加快推动大数据产业聚集。

  

  在大数据+实体经济方面,南明区深入实施“万企融合”行动,推进大数据与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深度融合,挖掘、培育融合项目,依靠产业数字化来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为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氛围,2021年,南明区还对《南明区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南明区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打造集普惠政策与集聚区特色需求的产业扶持政策相结合的特色政策,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成功引入2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156个,增速达420%,增速全市排名第一;深入实施“万企融合”行动,新增带动250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在全市10个区县中排第一;培育市级众创空间3个,新增入孵企业(创业团队)68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3家……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是南明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成效的有力见证,也是撬动南明区GDP增长的“数字动力”。

  

  聚焦“提质升级”

做强商贸经济

  

  花果园购物广场、逸天城购物广场、鸿通城购物中心、星力购物广场、亨特购物中心、水岸广场……漫步南明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商业综合体合理布局在各个人气兴旺、位置优越的“黄金地段”,琳琅满目的服装、饰品、美食等吸引着各地顾客前来“淘宝”。

 商场兴,商业兴。这些商业综合体在满足顾客“吃喝玩乐购”需要的同时,也为南明区商贸业的发展增添了无限动力与活力。

  

  作为省会城市核心区,南明区拥有庞大的商业体量,商贸业在全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大。聚焦“提质升级”,做强商贸经济,对于南明区来说意义重大。

  

  2021年,南明区以“百场千店万铺”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构建“2+1+N”的中高端商贸消费体系,全面培育、全域发力,加快聚集中高端消费品牌,差异化打造特色商圈,强化便民服务升级,加速构建中高端商贸网络体系,全面推动商贸业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商圈是中高端消费的重要载体,彰显着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面对传统商圈活力不足、中高端消费引领不足的问题,南明区坚持“主题鲜明、定位清晰、业态完整”的要求,围绕升级花果园商圈、提升大南门商圈、重塑大十字商圈、培育河滨商圈、拓展贵钢商圈、转型火车站商圈,积极引导各商业综合体差异化协同发展,区别打造综合消费、中高端消费、主题消费、文旅消费、夜间消费等特色商圈,大力推进南明河滨河经济带建设,深化文商旅融合,促进辖区商贸业全面提档升级。

  

  “南明区以《南明区振兴商贸业‘百场千店万铺’建设攻坚行动计划》为指导,深入分析原有商圈业态、要素、现状等基本情况,逐步改造升级购物环境,逐步优化业态结构,紧盯中高端消费重点企业、名优品牌,谋划招引重点、精准招商引业,大力引进城市首店、大力培育特色商店,大力培育时尚买手店、大力打造品牌餐饮店,全力打造中高端消费卖场,激发区域商贸市场新活力。”据南明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南明区还坚持招商与建设并进,高标准加快推进重点在建卖场建成运营,大力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力促进卖场消费提质升级。

在推进商贸业繁荣发展进程中,南明区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全方位谋划,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打出了一系列商业惠民组合拳——

  

  以“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为抓手,积极引进新零售、新业态企业,分步骤改造升级农贸市场,2021年改造升级8个农贸市场,其中新路口农贸市场成为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标杆;统筹社区连锁品牌便利店等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社区购物品质和环境,打造“15分钟优质便民服务圈”,不断扩大消费、提升经济活力、服务改善民生;

  

  以“南明惠生活”等各类促销活动为抓手,开展一系列消费惠民活动,通过政府发放优惠券、商家打折、满减、特价等促销方式,将各项补贴政策落细落小落实,营造热销氛围,促进消费升级;

  

  以“食、住、行、游、购、娱”为要素,加快布局文旅新“夜”态,为夜经济注入“文化基因”,推动夜间文旅消费和文旅商产业不断向深层次和高格局发展,丰富群众夜生活,点亮城市夜经济,释放文化新活力……

  

  “在夜经济方面,2021年,南明区坚持规划、建设和业态提升三个同步,强力推进青云路步行街项目改造提升,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南明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青云路步行街项目的投运,将全面升级贵阳小吃夜市生活,满足市民吃喝玩乐一站式消费需求,也将成为贵阳市、南明区未来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靓丽名片。

 “2021年,全社会批发业销售额完成1980.78亿元,同比增长19.4%,全社会零售业销售额完成496.91亿元,同比增长16.4%,全社会餐饮业营业额完成73.8亿元,同比增长30.6%,三项数据总量均居贵阳首位。”一串串鲜活的数字,印证了南明区商贸业发展的成效,也为南明区GDP增长注入了强劲力量。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2021年,南明区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优异成绩。面对新的“赶考”之路,南明区将坚定不移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强省会”为主抓手,围绕“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数字活市、人才兴市”战略,着力构建“强南明高质量发展共同体”新发展形态,勇当全市经济发展领跑者、开放合作领头雁、城市建设主力军、治理创新先行者、品质生活引领者,奋力在“强省会”中实现“强南明”,以“强南明”贡献“强省会”。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甲秀南明视频号

【冰雪盛宴,绽放山东“智造”之光】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一系列来自山东的科技元素融入场馆建设、运动训练、赛事保障、冰雪产业。这其中,有不少项自主创新的“首创”技术和应用,彰显着山东“智造”的智慧和力量,助力北京冬奥盛会凸显“科技范儿”。
科技“智造”——
多项“首创”技术亮相冬奥
  在北京冬奥会的冰雪竞技场上,中国设计、中国智造大显身手,其中“山东造”雪蜡车更是一颗闪亮的“星”。
  在冬奥会众多雪上项目中,运动员比赛和训练用的雪板需要打蜡保养,这对于加快雪板速度、提升运动成绩十分重要。冰雪运动发达的国家,基本都有自己的雪蜡车。而我国冰雪运动队在过去参赛时,大多是租用外国的车辆。
  山东制造的第一辆国产雪蜡车,填补了这一空白。这个延展面积达92.5平方米的“大块头”,集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装备和环保科技,是目前世界上单层厢体面积最大的雪蜡车,也是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雪蜡车,申报包括21项发明专利在内的81项专利、24项技术突破。
  海尔空调为雪蜡车提供的健康空气解决方案,应用已有发明专利11项、申请专利6项,解决了低温热启动、安装环境狭窄、在低温环境下运动员随时上下车的过程中保持车内温度、湿度及新风的内循环等多个问题。
  在环保节能方面,“山东造”雪蜡车采用了氢燃料电池牵引头,全新定制开发了车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作为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氢气循环泵,实现了全工况下高效率与大压升合理匹配。该循环泵首次开发了除水、破冰技术,还开发了双唇结构的油封、气封,避免了轴封泄漏。
  在冬奥会赛场,还有更多来自山东的“首创”技术。
  为了确保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国家体育总局在崇礼赛区建设了室内U槽场馆。深耕制冷技术的澳柯玛,首创国内全季候条件下即环温35℃以内实现造雪功能的技术和设备,为场馆提供造雪、制冷、除湿、新风等解决方案。
  不仅赛场需要低温,超低温冷疗也是一项让冬奥会运动员快速恢复的“黑科技”。澳柯玛成功研发并生产了移动冷疗设备、便携式深低温冷疗舱,让运动员在-80℃至-140℃的舱体内迅速恢复肌体功能,全方位为运动员保驾护航。
  冬奥会开赛之后,当更多的观众通过央视收看比赛盛况时,浪潮集团将以8K超高清核心技术产品助力重大赛事8K超高清节目的直播、时移、回看,同时,这也是海信自主研发的55英寸图像监视器大显身手的时刻。
  据了解,浪潮艰苦攻关,对软硬件参数进行上千次调优,最终突破8K超高清直播技术瓶颈,将向冬奥赛事提供8K超高清解码器和超高清视频服务系统,全程支持冬奥赛场大屏、公共场所及重要场馆的赛事直播工作,满足观众线上观赛的需求。
  海信是国家“科技冬奥”研发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冬奥会赛事项目多具有速度快、观赏度高的特点,对节目转播的硬件设备提出很高要求。海信监视器凭借极具竞争力的性能指标在央视冬奥会转播车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
  为做好北京冬奥会备战工作,山东启动实施了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冬奥项目,防切割滑冰服(即防切割短道速滑运动服)便是其中一项。作为全国手套生产的领军企业,山东建华中兴手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创新团队,专门研发了一种轻薄的防切割复合材料:超高分子聚乙烯和氨纶混纺材料,可以制造防切割滑冰服。
  “运用这种技术打造的防切割短道速滑服与国际一流冰雪运动装备丝毫不差,成本却降到了对方的一半以下。”山东建华中兴手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华说。
“智慧”设备——
数字化赋能让“压雪”更精准
  随着冬奥会开幕,各项比赛也已相继展开。其中,云顶滑雪公园将举办U型场地技巧、坡面障碍技巧、雪上技巧等项目比赛,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将在这里的6条赛道上展开精彩角逐。
  在长达10多天的比赛里,如何确保竞技赛道统一标准,让每个运动员高水平稳定发挥?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青岛海克斯康测量系统研发的徕卡3D压雪车引导系统直面这一棘手的难题。
  “我们将比赛场地的原始地形数据及赛道的设计模型导入控制面板,完成压雪车机械尺寸校准后,借助于‘北斗’等卫星导航技术,通过三维空间信息数据收集,实现自动测量压雪车履带及推铲下的雪厚度,特别是在U型场地等滑雪公园和雪道的建设维护作业上更简单、更精确、更高效。”海克斯康测量系统HCMC部经理刘鹏说,该系统的“加持”,为压雪车的机械化工作进行了数字化的赋能,操作员只需根据显示器上的提示来调整铲刀,就能完成赛道的精确塑形。
  刘鹏说,徕卡3D压雪车引导系统已经为全球成百上千的滑雪场用户提供了服务,而此次助力北京冬奥会,是该系统在国内的“首秀”。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比赛将在相距较远的三大赛区举行,如何保障交通服务?为此,京张高铁每日将开行40对冬奥列车,在开、闭幕式期间还增开冬奥专列。
  在冬奥会基础配套工程京张高铁施工中,总部位于济南的中铁十四局BIM、可视化、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一批高科技和新技术得到普遍应用。而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为冬奥列车提供了旅客信息系统、车钩缓冲系统、撒砂装置和碳纤维司机台等多项核心系统装备。这些技术可以保障列车迎接天气挑战,甚至可以抵抗-40℃的低温。
  “坐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上,抬头就能看到4K超高清电视直播,这是我们为京张高铁冬奥专列量身打造的。”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表示,世界首个高铁5G超高清奥运演播室的落地,正是得益于“山东造”智能化旅客信息系统的强力支撑。
  而在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11条索道中有6条由来自泰安的泰建集团索道安装公司架设,它们承担起运送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重任。索道建在小海坨山深处,上下站垂直高差600米以上,最大坡度接近70度,无法全线修建施工道路。索道建设者克服山地运输困难,建设一系列专用货运索道,提前一年多完成任务,并一次性通过验收。
  “一场一策,一项一策”,北京冬奥会对于气象保障的要求在时间上精确到分钟级,在空间上精准到百米级。严苛要求的背后,是中国科技的自信。据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王琪超介绍,公司将为赛场提供精准天气预报。
  同样,在北京冬奥会重点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冰球馆以及冬奥会交通保障工程京张高铁各站点,随处可见北极星智能时钟的身影。这些时钟由烟台钟表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不仅设计独特、美观大方,还蕴含着最尖端的时间科技,将为本届冬奥会提供重要的计时保障。
  与夏季奥运会不同,冬奥会对用血保障也有特殊要求。由于比赛场地普遍距离市中心血站较远,如何为冬奥会做好足量的用血保障,又不浪费现有血库的资源成为本次用血保障的重要课题。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将在青岛率先落地的城市血液网解决方案复制到冬奥会现场,用数字化支撑赛事用血保障,实现了血液分布式血库的建设,依托物联网制冷设备将分布式血库前移至赛场,备血全程在冷链环境下可追溯,最大限度保障用血安全。
“绿色”保障——
二氧化碳制冰使碳排放趋近于零
  1月22日上午10时许,满载消毒物资的运输车,从位于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的山东消博士消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驶出,4个小时后抵达北京。
  消博士公司成立于2011年,专注高端消毒产品制造,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消毒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已研发高端消毒制品百余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7件。”公司副总经理蒋媛媛说,公司从众多同类竞标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卫生防疫物资供应商,主要供应手卫生消毒、物体表面消毒、低温消毒系列等3类消毒产品,每款产品都对标最高行业标准,满足冬奥场馆高寒特点和绿色环保要求,用高标准的消毒灭菌功效,为冬奥会助力。
  蒋媛媛说,针对冬奥会这种特殊的环境,此次供应的低温消毒剂,其最大特点是在-23℃到-40℃的环境下不结冰,并且能最大程度保证消毒效果。
  与此同时,齐河县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山东威阳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装载着防护眼镜、防护面屏的平板运输车正陆续驶出大门,专线运输至北京。
  威阳医疗器械成立于2007年,主要生产国家一类、二类医疗器械。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初期,企业负责人看到“抗疫”一线护士脸上的勒痕和红肿双眼后,对材料进行多次试验改良,最终研究出一种更适用于长时间佩戴的医用防护眼镜。近两年又不断进行改良,这小小的防护镜和面屏上已有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同样助力北京冬奥会防疫的还有来自淄博的新华医疗集团。凭借出众的产品质量,公司最终中标了冬奥会比赛场馆疫情物资免洗手消毒液6万余瓶和配套自动出液装置。“我们手消产品里的酒精达到了特级食用级别。”山东新华莎罗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鹏章介绍说。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新建、改建了7座冰上场馆、共9块冰面。其中,5块冰面使用了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这在冬奥会历史上尚属首次。其中,北京冬奥会主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二氧化碳直冷制冰项目就是由青岛海尔开利冷冻设备有限公司负责提供解决方案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首要的优点就是环保。有关专家介绍,过去冬奥会制冰都是用氟利昂或氨等制冷剂,但氟利昂容易造成臭氧层破坏、地球暖化,氨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而使用二氧化碳制冰,不仅使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还可以将场地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
  助力绿色冬奥,冬奥会后勤保障客车,也有山东元素。2021年9月,服务冬奥会的中通氢燃料客车,通过了包括高压附件低温试验、底盘附件低温检查试验、低温冷启动试验、车辆加热性能试验在内的各项测试,可实现-35℃正常启动、运行,车内温度可保持在15℃。
  “我们分批出发,21名技术保障人员1月10日前全部到位。”首批出发的队员赵振杰介绍,此次参与冬奥会后勤保障的40辆中通12米新N系氢燃料电池客车,行驶路线主要是奥运村到崇礼南。“中通客车在低温冷启动、暖风效果等可靠性、舒适性方面都赢得了奥组委青睐。”
  作为北京冬奥会官方赞助商,青岛啤酒为冬奥会量身定制的“冬奥冰雪罐”,成为向大众普及冬奥项目的创新手段。“我们量身定制了二维码,能够快速追溯每一罐啤酒从麦芽到成品的全过程数据,从而确保了冬奥冰雪罐的金牌品质。还可以通过诊断系统,实时获取生产线的运行状态,工厂的能源消耗也在持续下降,耗电量下降了19%,耗水量下降了5%,把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冬奥冰雪罐’的制造全过程中。”青岛啤酒厂包装部部长黄幸说。(大众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明日生活天气:穿衣气象指数是5,白天适宜穿毛衣类服装。舒适度气象指数是3,白天人体感觉阴冷。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超话]# [微风]#每日一善#[微风]#阳光信用# 心善,是一种美德,人善,是一种修养,真善,是一种功德,对人,要有一种诚信,对
  • 然而,睡醒依然还是out of control,只能靠一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慢慢摸索慢慢磨吧[嘻嘻][嘻嘻][嘻嘻]今天是个大晴天 从睡醒开始就在读杨绛先
  • ​✨ 优秀的话最暖心优秀的文字最暖心优秀的人最暖心优秀的音乐最暖心优秀的舞蹈最暖心优秀的手势舞最暖心一首歌一个故事听懂的人都有故事优秀的音乐永远不过时让
  • #保险杠急救中心[超话]# 6月互动t,指路不tun必h #博君一肖平安喜乐# bjyx#博君一肖六月顺顺利利# 欢迎你们来加入我的世界,入场券上面有正义的光源
  • 还是觉得你最好table for six飯戲攻心英文名>港版名>内地名饭桌戏好有戏又考验功力2+2+2的感情戏其实有点干扰到三顿饭最后升华出来的主题其实很打动我
  • 近年来,新坝镇按照“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行“一户一片田”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通过建造蓄水塘坝、独立泵房、敷设高效节水管道实现农
  • 我想了一会儿,的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越来越多的爱情剧剧情不感冒了,也许我们的现实生活才是自己最应该深切感受的。人們也許是由於讀了但丁的《神曲》而覺得
  • 不要轻易的揣测我 我走过的孤独与黑 并不奢求有人能够体会 你只知道我的名字 却不知道我的故事 在最需要奋斗的年华里 我应该去珍惜那些给我动力的人 而不是让我
  • 【杭州站】 《振兴中国工艺》 《重拾手作传统》 “VV国际珠宝创业课程”——高级珠宝雕蜡学员作品 王小月——《小鹿胸针》雕蜡作品 课程介绍: 培训方向: *适
  • Tom Ford黑管09 国内现货1⃣️只‼️如果有人想买第一支TF黑管 我还是很推荐这支的质地非常优秀 好涂顺滑 不拔干 持久度在唇膏中来说也很出众 膏体和手
  • 秋天的风夹杂着收获,当我还在细细品味企图消化今天新鲜的硕果时,我和往常一样抬头仰望,……看到了满天星辰。✨✨✨ 风吹过树林将我的思念寄予树叶片片飘落到你的心房叩
  • #无期迷途[超话]# 想来求助一下之后养谁qwq专属开了nox和兰利正在攒资源开10娜三阶和专属目前阵容是:兰利 10娜 女仆 卓娅 nox 艾瑞尔/盾哥(就是
  • 现‮很在‬多人‮有都‬养生保‮意养‬识特别‮女是‬生 办公室‮定肯‬有什么红‮薏豆‬米祛湿茶 玉‮须米‬茶…..枸杞红枣 藏‮花红‬等等而‮买且‬这些东‮都西
  • #钟汉良[超话]##钟汉良每天爱你多一些# 哇哇,跟你说件事,你知道吗,本来我喜欢你同事们很少知道,其实,我是不想让太多人知道我喜欢你,可是,你知道吗,你的魅力
  • 有时,遭遇误解,言辞申辩会是徒劳,不如一笑而过,让时间告诉答案;懂你的人勿需解释,不懂你的人,解释也是徒劳无益。走最初的路 做最初的自己爱最爱的人 弃最没心
  • ”被公司派驻北京的陈安心,重建了对未来的信念,“悬着的心放下了,大城市的繁华里一定会有一扇窗,亮着灯等我回家”。”鼠年春节,本该万家团圆之际,无数和周国红一样的
  • 凤飞飞猪脚饭是非常出名的,打卡,还行吧,比隆江猪脚饭好吃点。然后去了清迈大学解了手,就去了宁曼路,估计没找到对,只找到一家网红店,没意思。
  • 此次百余品牌,千款新车让利全城,在沈阳车展上将精彩的展示与盛大融入这个汽车的海洋当中,广大客户和霸气的汽车盛会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话西游2017嘉年华#遥
  • #刘耀文[超话]##刘耀文# 十七岁的少年,拥有十七岁的新鲜[haha]有太多的未知,有太多的挑战,有太多的冒险,刘耀文那么厉害,怎么可能不会全部打败,少年就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