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专家学者解读《甘肃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燕春丽/文 瞿娟/图

6月8日,省政府印发《甘肃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涉及11个方面53条政策措施。《实施方案》体现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新要求,明确了我省稳经济促发展的任务书和时间表,将有力促进全省经济在二季度企稳发力、全年稳中有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近日,省发改委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实施方案》展开深度解读,并给予合理可行的建议。

Yes (坚定信心 稳住经济)推动全省经(14581035)-20220630102454

省会兰州

聚焦“一核三带”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

省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魏立桥表示:“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必须聚焦‘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

“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是在我省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蓄势待发、爬坡过坎、追赶进位关键阶段后,为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极其重要的顶层设计,是我省上下把握发展大势,找准关键问题,拓展创新思路的重要遵循和主要依据;也是当前我省扎实稳住经济的重要遵循和主要依据。

兰州核心经济圈、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经济带、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一核三带”的空间格局,集中了全省经济总量的80%以上、社会公共物品及服务的80%以上、人口数量的80%以上、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区范围的80%以上,全省经济基本盘的强盛与衰弱、繁荣与萧条,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与否、高质量与否都集中体现在“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上。

“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作为全省上下主要抓手,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为出发点。当前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统筹发展和安全,体现抓重抓主。要把省会和县域作为重点地区、科技和工业作为关键领域,实施“四强”的重点突破,进而全面稳住经济大盘。

魏立桥说,一揽子政策措施是统筹当前与长远、兼顾稳定和增长、兼容治标与治本的综合性、长远性大计。更为重要的是,聚焦到“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上,可以更好地彰显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含金量和综合效应,避免碎片化执行的偏差;更好地凝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理念,以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奋进精神行稳致远。

Yes (坚定信心 稳住经济)推动全省经(14581041)-20220630102453

西峰油田抽油机

着力强引擎稳投资促消费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李丽莉认为,《实施方案》立足我省发展实际和发展阶段,既考虑到短期的应急措施以化解“燃眉之急”,也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动力支撑,突出“强工业”行动,是加力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政策措施“组合拳”,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及时性和很强的操作性。

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需要投资、消费、外贸等领域持续发力。《实施方案》提出了14项稳投资促消费具体政策措施,不仅包括重大水利、交通、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包括推动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等政策措施。明确力争年内获批开工白龙江引水、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力推我省2022年度强县域行动任务清单,加快实施以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等领域为重点的补短板项目。

在促消费领域,提出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加快消费提档扩需,促进旅游市场消费、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等不同领域同时发力。提出要用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抢抓旅游黄金时机,2022年6月1日至9月30日,全省国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首道门票原则执行不低于5折的票价优惠。多头并举,以定时定点的具体措施夯实消费的基础性拉动作用。

Yes (坚定信心 稳住经济)推动全省经(14581033)-20220630102452

兰州新区保税区

稳生产助力企业渡难关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柯表示,虽然我省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质增效。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短板和弱项,不仅需要稳生产渡难关,更需要依托优势资源、加大投资,促进发展。

《实施方案》在稳生产方面,从财政、货币金融、强化工业生产保障生产要素供需平衡、稳投资、盘活存量资产等14个方面出台了23条政策措施,为我省保生产、稳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助力企业渡难关和促进企业发展方面,从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科学有序实施疫情防控等6方面制定了9条措施,为我省相关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纾困渡过难关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在抢抓机遇方面,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民间投资,加强能源资源储备能力,加快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外贸保稳提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6方面制定了10条措施,不仅为各类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诸多政策机遇和方向指引,而且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强”战略举措、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提振市场信心、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柯建议,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打通产业供应链的堵点。尽快建立省内企业产品和服务供需信息平台,加强产业内部上下游纵向和产业之间横向的供需信息交流与沟通,有效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协同分工水平,打通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供应链的堵点;加快构建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及相关服务方面建立协作与配套关系,促进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内企业集聚发展、产业间集群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马东平认为,《实施方案》从不同的层面入手,就拓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渠道推出了不同领域又相互支撑的政策。

通过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是解决就业的途径之一。《实施方案》中提出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统筹中央转移支付和本级安排资金,设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市、县倾斜。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拓展农村劳动力在省内的就业渠道。鉴于东西部劳务协作受到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实施意见》提出要不断深化省内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引导陇东南地区劳动力资源和河西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用工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引导更多务工人员在省内实现稳定就业。拓展省内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仅是引导陇东南和河西地区的劳务互补,更要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和劳务资源的互补。

积极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发展为“乡村振兴就业工厂”,对于车间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吸纳更多家庭劳动力实现就近稳定就业,切实激发群众就业致富内生动力,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年内转型升级乡村就业工厂总量超过1000家,将为脱贫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马东平说:“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意见》中提出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保持岗位规模总体稳定,空缺岗位要优先安置弱劳力、半劳力和无法外出、无业可就的脱贫人口。建议继续加大农村卫生保洁员、防疫员、道路管护员、饮水设施管护员、自然灾害预警员、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看护员、爱心理发员等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补助政策。

提振企业及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存刚认为,《实施方案》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高效统筹”“助企纾困坚定有力”两个方面务求实效,有利于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链接、消费回暖升温,市场活跃,为稳经济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落实各项国家政策措施的具体要点和时限,确保国家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提出财政政策加力见效,全面落实行业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6月30日前基本完成集中退还存量留抵税额;第二批专项债券于6月底前发行完毕,所有已发行专项债券于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力争全省今年新增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达到100亿元;在政府采购工程领域,将预留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份额由30%以上提高至40%以上;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1年,执行期限至2023年4月30日。

《实施方案》提出用足用好货币金融政策,组织协调省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落实对困难群体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相关政策,本轮延期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按照符合使用条件地方法人机构季度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2%给予资金支持,更好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机构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提出促消费稳外贸同向发力,2022年6月1日至9月30日,全省国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首道门票原则执行不低于5折的票价优惠;深化融入“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启动我省首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创建敦煌文化出口基地。同时提出保基本民生兜牢底线的相关措施。

张存刚表示,上述政策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增加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即期收入,降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成本,提振发展信心,增资扩产转型升级,支撑经济企稳向好;有利于加速财政资金周转,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放大财政资金效应,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依托政府信用,增加建设和发展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增量提质、旅游消费回暖扩张、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有利于更好满足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扩大城镇居民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来源:新甘肃

#贵州民政身边事# 【市民政局“三举措”助力稳经济促发展保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以务实管用的全方位举措确保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出台的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细落实,切实惠企利民,稳住经济大盘。
落实兜底民生保障,以稳收入托底“稳就业”。一是织密民生兜底网。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推行“分类施保”确保“应保尽保”基础上,重点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困难及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采取“单人保、提标准”等措施予以保障,及时兑现各类保障资金。今年以来,全市共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资金4.7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0.77万人。其中,2575人享受低保中的“单人保”;二是用活提标与渐退机制。自2022年4月起,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705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5316元/年,较上年增长了2.92个百分点、15.36个百分点,确保城乡低保对象收入与经济增长向适应。鼓励低保家庭成员积极就业,对就业后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民政部门给予3至12个月的渐退期,确保平稳过渡,截至6月,实行渐退政策48户113人;三是加大特殊群体关爱。加大“一老一小”和困难、重度残疾人、孤儿、困难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今年以来,共发放高龄津贴、百岁老人补贴、特困供养金及护理补贴5800万元。将符合低保、医疗等救助条件的孤儿、留守、困境未成年人14955名全部纳入困难救助,累计发放各类保障资金9983.6万元。共向2.5万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2275万元。以稳住收入托底“稳人心”,确保困难对象收入与经济消费增长相适应。
开拓民政就业岗位,以供需结合“促就业”。一是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全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契机,开展多形式养老服务人才培育,持续加强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提升养老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及时组织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等级认定,按按工作年限、技能等级规定落实养老专业护理员岗位聘任。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养老管护人才431人;二是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等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有效带动我市4960人社会工作者实现就业。加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力度,通过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创造就业岗位,全市依法登记社会组织1170家,有效带动9222人到社会组织就业。支持福利彩票销售站点发展,今年共投入33万元用于100个福彩销售站点店面改造提升,增加就业岗位,全市现有福彩销售网点共392个,带动社会就业达400余人;三是加大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社区干部的力度。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落实工资薪酬待遇,社区主要负责人报酬最高达5000元/月,其他社区干部达3000元/月。目前,全市村(社区)“两委”成员岗位共吸收8877人就业,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4159人,占村(社区)“两委”成员46.9%。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惠企稳岗“带就业”。一是积极培育养老服务产业。协调落实养老服务机构水、电、气、暖、税费等优惠措施,减免公建养老设施租赁费用。通过落实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补助、运营成本减税补助等措施,培育出“永兴——爱之家”、水城区“万树龄养老院”等17家本土知名民营社会养老服务示范机构,通过样板示范带动行业领域积极扩大就业达100余人;二是加大项目建设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向上争取中央预算资金、彩票公益金、世界银行贷款等用于养老服务、社会事务、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改造提质增效,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目前纳入规划养老项目4个,总投资额3.5亿元,获得中央预算资金支持1.37亿元。投入5692万元用于改造35个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有效提高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三是有效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优秀行业经济体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清理整治,采取会费减免等举措,帮助会员单位和企业纾困解难。今年以来,为企业减免各项收费231.86万元,惠及企业958家,全市行业协会商会会员单位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陆津在脑海里调整了下姿势,改成背对何叶:“你从后面抱我的脖子,歪头就亲到了。但别忘了,记住一些有意义的痛苦感受也是必要的,这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教会我的哲
  • #神秘学[超话]# 今日运势♈️白羊座:可能会有工作安排♉️金牛座:如果很累的话 就休息一下吧♊️双子座:允许自己不那么完美♋️巨蟹座:纠结要不要去做某件事情♌
  • 曾经我以为我是无欲无求,这一年反倒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其实我的追求是广袤无际的自然,是不可多得的知己,是需要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去经营的、在快餐时代倍感奢侈的东西
  • 用作人名意指成功、成就、完成、优秀之义;熙庭 (xī tíng)出自:1、郭祥正的《病中先寄慎宰阎公达承议》——公庭寂寂无留讼,四野熙熙有让耕。用作人名意指光明
  •      相比标准版车型,EV5长续航版“满配”进化,不仅拥有18万级纯电市场中唯一的720km超长续航,还新增驾驶席零重力舒压座椅、中央抽屉式冷暖保温箱、UW
  • 从道破爱的伟大这一点来看,《Love wins all》带有宗/教气息,歌曲也相应地非常清澈、清雅。 ——염동교#李知恩[超话]#⚔️#IU新歌# 240210
  • 它不仅仅是一款美味的水果,更是我心中的独享珍品,每次品尝都让我心生欢喜。而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小台农芒果的核薄如片。
  • “沈芷曦,沈芷曦宋勉曾当着我们的面说过,她是攻略者,这辈子只能爱我。“夏念汐,夏念汐傅隐寒曾当着我们的面说过,她是攻略者,这辈子只能爱我。
  • 在高新科技路上,香格里拉对面的E阳国际1层,有家开了近十年的酒吧【光音瓦特·WATTCLUB】也算是西安本土 Music Live 酒吧的发源地;始于2013,
  • + *゜    ⋱゜[烟花]。*゜✨。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小青为了救白夭夭与法海,自毁元神,“我是死在自己手上的,若是死在你手上,你该有多难过啊。"小青为了救白夭夭与法海,自毁元神,“我是死在自己
  • 头皮屑和头痒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也因此感到尴尬和不自在。现在,我可以自如地挥发亮丽的头发,而不再受头皮问题的困扰。
  • #何赵合照[超话]#【15day安利打卡】一个很久以前就想着整理但最后因为莫名其妙的事情忘记的挑战【day9 三个词形容何赵】脑海里浮想联翩,觉得这个世界上最甜
  • 第868章   “不必了,我们本来就不熟,有什么事直接电话里谈吧。 第868章   “不必了,我们本来就不熟,有什么事直接电话里谈吧。
  • 我有什么好乐的,除非现在告诉我,宋晏明突然变了心,狠心抛弃了许艺,又或者许艺被宋晏明挖墙脚成功了,那我可能真的会笑。”她脸上不再苍白,反而透出一种神采飞扬,“
  • 2023微博之夜你最期待见到谁 白鹿 我的点评:[苹果][苹果][苹果][苹果][苹果]#微博之夜[超话]##微博之夜##超会评安利大赏#你不懂那种看你一眼就会
  • 在我看来,不追究对错的话爱可以是积极的浪漫的阳光的幸福的健康的互相支持的携手向上的;也可以是阴暗的扭曲的绝望的嫉妒的你死我活的不死不休的;还能是单人的幻梦的痛苦
  • ”  “没什么,就是我同学想吃火锅,但小岁她...”含着后半句,花蕊为难的看向我。”  那天最后的结局,程明风他给我发了五百块钱,要我看在他的面子上别让她难堪,
  •   陈氏心中不屑,面上却温和道:“吕大夫也是不知道咱们宁之竟然通医理,才想着不要在病患面前说太多免得坏了规矩,却不知道这是班门弄斧了。”小小的文哥儿虽然不懂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