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2002年的9月26日作为中国大陆两岸文化交流代表团的学者代表,出席参加世界易经大会。从那时起,我就呼吁"一部《易经》和天下″!这一喊喊了二十年。面对目前最深刻的世界重构,这一呼喊,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消弭人类的冲突和战争,人类要和平相处,共同繁荣和发展,必须要借助中国五千年的智慧。现实世界,东西方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因为后天人设,而不是宇宙源起。西方文化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上也就是"不是敌人,就是朋友"。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哲学思辩,是多元的,相生共融,彼此依存,相互关怀。从至简的大道来分析是"道并行而不相悖",论天地万物的关系是"相生而不相害",事物生生不息。要化解冲实,和大怨,使东西方文化都有一个上溯,追究其本源,才会见到本真。这个就是7800多年的华夏之《易》,《易》之太极图腾的诠释世间万有。《易》之"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是震木的仁慈包容舒畅条达和生发。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图腾来表示其完整和独立性,那即是太极图。一个太极图,含尽概括全部矣。“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伏羲氏一画开天,继天立极。八卦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基本哲学概念,是古代的阴阳学说,但无论时光怎么向前,永远不会过时,更是日用常新。通俗讲,八卦就是八个卦相,八卦是由太昊伏羲氏,以"河出图、洛出书"为启术,也就是伏羲画出的。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是文字符号。它是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体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乾坤定矣……”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一个太极圆,阴阳平分两半,一半白一半黑,阴中有阴,阴中有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五行,有八卦,有天干有地支,有人所以为人,想要的所有东西。这张图,包罗万象,涵盖万有,但万变而不离其中。中国固有的文化,都认为有二大主流,也就是自有史以来,一向持续不断,嬗变不已,成为中国民族特有的精神,即是儒家与道家。演绎有2600多年的儒家文化,又有穿越时空的道家文化,更有最为高贵,哲学逻辑最为缜密的释(佛)家文化。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自东汉末年开始,经过两晋、南北朝而至初唐鼎盛时期,释(佛教)家文化由西土东传并大兴,最终形成三家在根本上有其一脉相通的共同点,虽有外貌上之分歧,而往往互相融摄为一,故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一向由儒、佛、道三家的思想构成一种耀古烁今的历史精神。引领中国之发,在推动历史进程中,三家可以说真的是涵盖一切万物,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中,既体现了宇宙周期变化大规律,又彰显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以及为人谋事的大智慧。那么,在这一图腾中,儒家在哪里?儒家就是白(或称红)的阳鱼!那么道家又在哪里?那就是黑的阴鱼!儒家崇尚白(或称红)的就是阳刚,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向上。所以儒家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自强不息、刚健坚毅、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变易创新。儒家就是天,就是司法的政府,是治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欣欣向荣。所以儒家是白(或称红)的,它是往上的,越往上越高啊,自强不息,君子之德,元亨利贞。最上面这条半径全是白(或称红)的,所以是乾卦。而道家是往下的,厚德载物、柔若虚静、居下不争、自然无为、谦虚谨慎、包容宽厚、逍遥自在,儒家往上,道家往下。”“有人说儒家是积极的,道家是消极的,那就大错特错,道家只是他要往低处走,他的目的是战胜高处,他要柔弱,"水,大道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的目的是要胜过刚强,所以叫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谁说的?老子!”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宏阔的生活意境,揭示了道家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张太极图的外面一个圈的包围,中间是空的,是佛教,佛教博大精深。佛家讲空性,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三法印皆空、四圣地皆空、尽虚空,遍法界,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两者不相碍。充分体现缘起性空,真空而妙有!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那就是佛教。”“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佛法科学虽是二个名相,与道教儒教也似有不同。但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基本粒子,宇宙弦上的泡沫,刹那生灭,"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電,应作如是观"。宇宙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太极图的以人为本,采天地之精华的中医也在那里作了表述具象,那就是阴阳鱼的S曲线。中医的望问闻切,集天地灵气的仙草可为"丹药",通过辩证施治,调和阴阳,达到人的化精为气,精气充盈,生生不息。越是大道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简单才能回归事物的本质。所以人生以既济而未济,易又以乾坤天地,而介入事物之门户。真的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佛如金,道似玉,儒是稻粮。太极之《易》为书也,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原始反终,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死于安乐。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一部《易经》与儒释道高度印证符合,相融而正确,就能替天行道和合天下,真实不虚也!

79、“人眼”视觉的“分辨率”——光学家、生理学家
津津乐道的角膜、前房、晶状体的折(屈)光作用

我们已明确指出,上两节所讨论的是“人眼视域”中一些“点光源”向角膜发出的“投射光轴”。这个“投射光轴”也是一条“光线”(与投射光轴重合的“光线”),只不过它又是“点光源”向角膜发出的“投射光(线)锥体”的中心轴。这是一条特殊的“光线”。

实际上,“人眼视域”中的每一个“点光源”向“人眼”角膜发出的“光线”都不是一条,而是一个“投射光(线)锥体”。那么,“人眼视域投射光(线)空间锥体”中那些“点光源”向“人眼”角膜所投射的一般“光线”在“人眼”中结果又如何呢?这里便用得着光学家、生理学家所说的“复合折(屈)光系统”的概念了。不过,这个系统不是四重,而是三重,若以折光过程而论,仅一重。

示意图四十六、

如上图所示,相对于“人眼”角膜,“人眼视域”中的“点光源”不管是否在眼轴上,都会有向“人眼”角膜的“投射光(线)锥体”。只不过相对方位不同,“投射光轴”不同,在“人眼”角膜上的投射范围会渐渐错位。
很显然,如果要把“人眼”角膜、前房、晶状体看作“复合折光系统”,以一个凸透镜视之,便只能相对于“人眼视域”中的“点光源”而言。在这里,不能含混地相对于“物光源”而言,因为“物光源”都会自我分析为无限多的“点光源”,向“人眼”角膜发出的“投射光(线)锥体”,也已经以“点光源”为单位划分了单元。尤须明白的是,只要说“复合折光系统”,便是要以凸透镜对“物光源”总的“投射光(线)锥体”做分析了。这是凸透镜的基本功能。
“人眼视域”中的“点光源”,不管是否在眼轴上,它们向“人眼”角膜发出的“投射光(线)锥体”在角膜上的折射过程确实与凸透镜上的折射过程相同。正是为此,便大部留于前房中了。我们说过,房水便是防止这种过程使前房温度升高的。
只要“点光源”的投射光轴进入瞳孔,“点光源”便总会有一些高斯式的“近轴光线”进入瞳孔,随投射光轴入晶状体,出晶状体,到达“玻璃体空间”。然到此后,它们散射得会更加厉害,从而剥离“点光源”的“投射光轴”。这种情况与“点光源”在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锥体”中的情况相同,故“人眼视域”中那些“点光源”们的“投射光轴”到达视网膜时,便都变成了“李耳王”,如同“光杆”(光束已极细小)。这时候设屏承之,所获得的“光斑像”当是“点光源”在凸透镜后屏上的像——“艾里斑”。落于视细胞上的“光线”是一个“艾里斑”。

这便是光学家、生理学家所说的“人眼”内“复合折光系统”的折光效果。它是实现“人眼”分辨率的,因为它对“点光源”的高斯式的“近轴光线”还会做分析。光学家、生理学家一见他们的“复合折光系统”,便不做深思,立即以凸透镜上的光学过程况之。其实,关于凸透镜上的光折射过程,他们也并未真正理解。他们以为,他们的“复合折光系统”可以聚焦成像,落于视网膜上。看晶状体的体形,光学家、生理学家所说的“聚焦成像”不可能实现,而且,即使有了那样的“像”,视细胞各获一“像”,正如瞎子摸象,它们也难以获取“像”的整体。“光斑像”落于视网膜,一个视细胞只能感受一个“点”。

我们必须明白,“物”之所以为“物”,客观存在的宇宙的一些部位表现为“物”,全在于“人眼”的分辨。我们说过,宇宙本身是统一体,它具有无限多的部位、部分,然它的各部位、部分并不是机械割裂的,故可以说是“混沌”。这种“混沌”便是不做恩格斯所说的“分化”,即各部位、部分不做划分,不能表现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具体”。是“人眼”感觉能力的局限使宇宙的一些部位、部分做了“分化”、“划分”,因为感觉到者为有,感觉不到者为无,使得反映到“人眼”中的宇宙的一些部位、部分间出现了空隙——人类,尤其实希腊哲学家,原本便是以此为宇宙“空间”。所以,客观存在的宇宙——“混沌”划分为“物”,表现为“物”的系列,是因为视觉。人类正是通过“人眼”中做了“分化”、“划分”的宇宙,也就是通过“人眼”中的“物”的系列,认识、把握客观存在的一片“混沌”的宇宙的。

从“感觉到者为有,感觉不到者为无”对客观存在的宇宙做划分,以其各部位、部分间的空隙令其相对独立,表现为“物”——具体,即一般所说的“个体”、“个别”,这便是“人眼”的“分辨能力”。“人眼”对客观事物的“分辨”就是对宇宙整体的不断划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人眼”是以宇宙整体为“一尺之棰”的。

“人眼”的视觉以“光觉”实现,“人眼”对宇宙的“分辨”也便以“光觉”实现。故“人眼”的“分辨率”可分如下三重。

第一重,“人眼”在“一片光明”中选取“人眼视域投射光(线)空间锥体”,所谓“物”于其中因遮光(线)、阻光(线)而显形。

第二重,“人眼”所谓的“复合折光(线)系统”如同凸透镜,它会使得投射入“人眼”的光(线)做分析,这便造成了“物光源”的自我分析。其结果便是所谓的“点光源”。

第三重,我们说过,理论上的、绝对的“点光源”不会实现,所谓“点光源”的光(线)都是极细小的光(线)束。它们当类似于高斯的“近轴光线”。而“点光源”向“人眼”角膜发出的“投射光(线)锥体”在“人眼”那“复合折光(线)系统”中做折射,恰恰会造成“投射光(线)锥体”的一重重的将军大脱袍,最后只留下“点光源”的投射光轴。这个“点光源”的投射光轴到达视网膜,成像是“艾里斑”。视细胞感光,便是感受这个“艾里斑”。

光学家、生理学家所说的“人眼分辨率”,当是“人眼”中“点光源”的那些“艾里斑”的划分、“分化”程度。

80、视细胞——视锥、视杆

眼底视网膜上有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正眼底处有黄斑。黄斑处略显凹陷,中心凹陷显然,称中心凹。中心凹内视锥细胞密集,面积向四周扩展,出黄斑渐至视网膜前部。视杆细胞多分佈于视网膜前部,以眼底黄斑中心凹论之,便是视网膜的边沿区域了。不过,看来两种细胞的分部在视网膜上是各有重心部位,视锥细胞多聚眼底,视杆细胞多在视网膜前部边沿,只不过在视网膜腰部有大面积的杂处区域。

两种细胞后(深)部都为杆,其中也都有联结视神经的环节,然视锥细胞前部(顶端)尖细为锥形,而视杆细胞前部(顶端)较粗,为杆形。两种细胞即因此而获称焉。

对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在光学家、生理学家那里,前者称“视锥系统”,后者称“视杆系统”。他们以为,两者含有不同的感光物质,故感光能力不同。前者“光的敏感度差”,然“分辨率”高,且能分辨颜色,其视觉为“明视觉”。后者的“光敏感度高”,然“分辨率”低,不能分辨颜色,其视觉为“暗视觉”。据说“明视觉”动物为白昼活动的动物,如鸡,其眼中只有视锥细胞。而“暗视觉”动物只在晚间活动,如猫头鹰,其眼中只有视杆细胞。

吾以为,对两种细胞做分析,当注意如下方面。

首先,“人眼”内两种细胞的结构、形状都是在感光、受光过程中进化的结果,考察其结构最须注意的是其顶部。我们以为,一个视细胞只接收正面来的一条“光线”,也就是说,它只能接收到正面来的极细小的一个光束。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它们的顶部便须要特定的形状,这种形状只能是一种凹陷。凹陷边沿一定阻挡斜向来的光(线),只有这样,深陷于凹陷底部的部位的部位才能只接收正面来的一条光(线),亦即极细光束。现在,解剖学证明,两种细胞顶部为碗形,我们以为不如说“杯形”。生理学家们说,两种细胞的“碗形”或“杯形”是由细胞膜内陷形成的,“碗底”或“杯底”有细胞膜的“折叠片层”。

注意,这样的“折叠片层”当与低级藻类植物细胞中的“光合片层”有相似之处。当然,形成过程不同,化学组分不同(这里不会有叶绿素),其中的生化过程不同,其结果自然也不同。视细胞顶部“碗底”或“杯底”细胞膜“折叠片层”受光后,只是把自身内原始状态的神经信号导入身后的神经系统。

这一点十分要紧,假设视细胞在前方很大面上受光,便与角膜上的受光情况相同,便不能对“玻璃体空间”内的“人眼视域投射光(线)空间锥体”做分析了。其结果会是一片茫然。

其次,如果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是在感光、受光过程中进化出来的,那么所谓“视锥系统”和“视杆系统”的差别便不是含有不同的化学组分、辨色不辨色、“明视觉”和“暗视觉”。它们的差别在于感光能力、“分辨率”。

这一点,从两种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佈情况即可看出。在这里,“人眼”与“鸡眼”、“猫头鹰眼”不可类比,因为人类的进化史与鸟类动物的进化史并不相干,当代鸟类动物的发生与当代人类的发生不在同一地史时期,当代鸟类动物发生的时间迟得多,其进化史也短得多。对此,可参看前发博文《论生命》。所以,一种动物眼睛的进化,会突出某一种功能,并以某种结构保持,这种情况不能做为对“人眼”内两种细胞功能做判断的依据。

第三,以动物界在不同地史时期发生的、进化程度不等的各动物种系的眼睛为参照,回溯推想人类的进化史,从而推断“人眼”的进化历程,那么,可以说人体上的眼睛也是从无到有的。而且还可以推想,它还或许经历过“眼点”、“多眼”、“小眼”、“复眼”等阶段,在人体上“人眼”或许有集中起来最后余二的过程。在这里,“人眼”的起点如果是最低级的动物体上的“眼点”的话,那么,“人眼”便是人体上那些“眼点”最中实现的集合体,其中的视细胞才是最初的“眼点”的进化结果。“人眼”是人体进化的结果,“人眼”是人体部位,视细胞是人体部位中的部位,在人体上的眼睛进化出来之前,视细胞有着自己的进化历程。

#松林说史# 原初锁定与两极反馈:试论古代自由状态下的小农分化逻辑

“如果土地成为有产者的投机对象,购占土地闲置等待升值而不予开发的现象必然会随之出现,而这种情况根本无助于吸纳剩余劳动力,最开始的原初状态下自耕农经济很可能就会瓦解,大量无地农民成为廉价劳动力,租佃、雇工等行业皆有利可图,整体社会也就转入到非自耕状态。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主导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土地私有制的推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历朝历代虽然都有着极为尖锐的土地兼并问题,但这并不是由于频繁的土地买卖所致,也就是说地主大户的万亩良田很少是通过正常的交易买卖获得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政治因素。在这一逻辑之下,中国才能保持数千年的小农经济状态。

宋代词人辛弃疾曾在《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中写道,“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其中“千年田换八百主”这句一直被世人所误解,此句不是说土地买卖频繁,讲的乃是土地权的归属更迭与政治有关,是由地主的政治身份所决定的。

当时辛弃疾仕途不顺,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时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由于在官场上受到挫折,辛弃疾有些心灰意冷,打算归隐乡野,儿子却以家田未置为由劝阻,辛弃疾这才写词将儿子大骂一通,称他只懂图谋富贵而不知宦海危险,无数人宠辱相继,家财地产也因之易手,辛弃疾家的“田产”规模完全取决于身为家主的他的政治地位之升降,所谓“千年田换八百主”乃是出自《景德传灯录》的典故,是在指代官场斗争风险莫测,与土地买卖八竿子打不着。

另一方面,从具体统计案例对土地交易周期进行研究分析的话,也能发现其中端倪。以关中地区的地权交易平均周期研究为例,关中朝邑县《下鲁坡村鱼鳞正册》记载,在册耕田400块共283.94亩,其中94亩,自1890年至1932年后某年至少42年间,买卖易主的土地累计最多只有32.74亩次,按此频率,全部土地平均周转一次的周期至少为400年左右,若按地块计则更达千年以上。即使是动荡的清末民初,土地转卖次数都这么少,那么在承平时期,古代土地买卖频率只会更低。事实上,有着发达市场经济且实行土地私有制的英美等国,农业地产的流动性在各种财产形式中也是最小的,发达市场经济下农业土地的交易频率根本没有达到过“千年田换八百主”这样夸张的地步,更别提视土地如命的中国古人,封建时代的土地买卖尤其是平民间的土地买卖,一定会考虑到传统分家析产制。如此一来,土地到底是集中还是分散尚在两可。

我国经济学家胡景北曾提出所谓的“农业-阶级模型”,在此模型中如果初始条件是普遍自耕农化(即“一阶级”化),那么充分自由的要素交易不会改变这种“原初状态”,亦即“一阶级”在此设定条件下将处于动态锁定状态。如果在此基础上不考虑其他因素,从纯逻辑角度添加若干因果关系,如假定土地处于一种可以充分自由交易的状态,而与土地发生关系的所有人都有充分自由交易权,他们既非奴隶也非农奴,也不是奴隶主或农奴主,每个人不受他人强制的同时亦不能强制他人,只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的立场角度参与土地交易买卖。也就是说,在这一状态下,土地所有权不仅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使用权与人力资本之间也可以自由交易,土地与劳动的结合在交易双方都要遵守的自由契约(雇佣契约或租佃契约)状态下实现。

同时假定这是农业社会,没有外部资本与强权的介入,该社会环境下自由交易的结果从纯逻辑理论上只能形成一种负反馈,即对“原初状态”的“锁定”。接着,假定这种原初状态是以自耕农为主,无地农民只是少数,此时会出现“自由劳动力稀缺”的市场,“招佃竞争”或“招工竞争”随之出现,这些竞争最终会让土地所有者减少地租或增加工资,佃农或雇农在此有利契约下得到了较多的积累机会,时机一到就可以赎买土地转变为自耕农。这样一来,自耕农阶层也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相反土地所有者在此极为不利的契约下很难扩大积累,一旦地租或雇工经营收入低于某个临界值时,就势必会做出卖掉土地保障收支的做法。

反向假定的话,如果原初状态自耕农很少或无地农民很多,那么会出现“自由劳动力过剩”市场,此时的竞争是“租地竞争”或“找工竞争”,这些竞争趋向于增加地租或减少工资,契约环境对佃农或雇农比较不利,他们缺乏积累机会,赎买土地转变为自耕农的机会就很低。相应地,土地所有者在比较有利的契约环境下,就有极大机会扩大积累,并在地租或雇工经营收入较高时买入土地,扩大经营。在此情况下,即使富户分家析产而不断产生新的自耕农,但既有自耕农中的“分化”若由于上述原因变成不可逆过程,那么无地农民仍旧难以减少,甚至会持续增多,整个社会也就被“锁定”在高分化状态,这一变化显然符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状态。

简单地说,在上述“纯自由交易”状态下,如果原来没有出现“分化”,那么“土地自由买卖”很难导致“两极分化”以及危害到自耕农社会稳定。反之,如果存在“两极分化”,那么这种变化很可能起源于非经济的“原初状态”,土地即使频繁买卖也不能消除,不过也不一定会造成“两极分化”。如果引进新变量,即外部资本(如工商手工业资本)的进入,这是否会对上述平衡状态产生影响呢?影响肯定会有,即如果土地改变为非农业用途仍受管制,则只是“农地交易自由”,或者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工商业地产开发程度低,商业资本购买土地也是农业用途,继续成为农业地主,即所谓的“以末致富,用本守之”,那么这可能会带来以下变化。

首先,外部资本进入本身虽然是“土地兼并”的刺激力量,但大量资本涌入土地市场必然推高地价,原有富裕地主很难再兼并土地,“自耕农之间的两极分化”受到阻抑。然后,地价推高导致地租率(指代自由契约下的地权收益,无论佃租还是雇工经营利润与地价之比)下降,进而成为抑制外部资本“过量”进入土地市场的一个重要调节机制,即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利润率是地租率的天然界限”。如此“以末致富,用本守之”用处不大,不能立竿见影,所谓的“土地买卖无限吸纳工商业资本,导致工业化原始积累受阻”说法自然也就不能成立。最后,由于外来资本参与“农地自由交易”不会改变前面所述“锁定”逻辑,即在“农地农用”限制条件下,劳动双方对土地的谈判地位是受双方供求关系所决定,土地稀缺劳动过剩则劳方(佃、雇农)难于“上升”,反之则否。

外来资本进入抬高地价的同时自然抬高了劳务价格,如果土地事后并没有转变用途,仍是被作为农业用地,那么“劳-地”谈判关系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如果土地非农化受限而劳动非农化自由,农地仍旧农用,但农民可以另找工作,此时外来资本就可以尽情发挥作用,给农民提供出路的难度远低于给土地另找用处,这就成为了有利于劳方“上升”的因素。在此条件下,即便自耕农受高地价的吸引而增加卖地机率,卖地后自耕农也会转入非农就业,而不会“降级”成为佃农,自耕农农业状况并不会因此得到改变。

不过,如果土地用途在外来资本涌入后,可以毫无难度地自由改变,经济大环境也利于非农业地产开发,以及地产投机兴盛,那么外部资本的进入效应就要详细分析了。首先,土地大量退出农业,无疑会加剧农地稀缺矛盾,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同时,劳动力非农化自由,非农产业刚开始发展时,劳动密集程度远不如农业,尤其比不上传统的种植业,最典型的就是当年英国“圈地运动”农地改牧场后的情况。

在此情况下,如果土地成为有产者的投机对象,购占土地闲置等待升值而不予开发的现象必然会随之出现,而这种情况根本无助于吸纳剩余劳动力,最开始的原初状态下自耕农经济很可能就会瓦解,大量无地农民成为廉价劳动力,租佃、雇工等行业皆有利可图,整体社会也就转入到非自耕状态。这种现象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极为易见,但在政治至上的古代中国却很难成为现实,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即使非农业地产开发与地产投机不受法律限制,土地在经济上的活跃空间也极为有限,更别提频繁交易,创造价值了。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史》《下鲁坡村鱼鳞正册》《中国土地制度史》

土地兼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明天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的生活
  • 震惊国外!联邦快递“劫持华为包裹”,中国学者:应暂停其业务
  • 深圳个税减免15%吸引人才,能否复制到全国|新京报快评
  • 初夏40度!多地“最热天”正常吗?
  • 华为禁令的另一面:特朗普与硅谷的相爱相杀|京酿馆
  • 一球千金!武磊一脚将保级队踢进欧联杯,激动的除了球迷还有这些股东
  •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 老师怒扔学生论文被约谈,网友却说:不怪他
  • 用手机的人注意了!好消息:每个月你又能省一笔钱!
  • 【关注】速看!你的户口、土地、收入将发生这些变化
  • 最新最全!一图读懂8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
  • 哈佛的学生都在看这种视频,每天 15 分钟,英语水平暴增
  • 重磅!中注协公布2018注会考试合格率!审计通过率已超31%!2019注会考试趋势同曝光!
  • 一大波老师被实名举报!
  • 这张请假条居然能让语文老师“集体传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 特别关注!新版《各学科答题规范》官方要求,请转给身边每位考生!
  • 第十六届南方医科大学英语演讲大赛通知
  • 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人社部回应了→
  • 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
  • 惊呆了!素媛凶手将被释放具体是什么情况?这到底是个什么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