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 ”
就是虚伪的发心。

一个真正发心修道的大乘行人,
要忏悔多生多劫以及今生的罪过。

罪是什么?

有心去造作的叫罪,
无心而造作的叫过,
过失。

罪就来得重,
过就来得轻。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过,
所以每个修行人都要忏悔罪过,
发露罪过。

就好像我们的衣服已经有污点,
要把它洗干净。
  
所以佛法有种种的忏悔法,
就使我们的修行能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有一类虚伪发心的人,

他对自己的罪过不忏悔、
不除灭,

自己的功德恨不得让全世界人都知道,
自己的罪过严严密密地保密,
不让别人知道。

这就形成内浊外清,
内浊就是内心充满着贪瞋痴的浊染,

而外表又显出他很有修行,
持戒很清净的样子,
这就是内浊外清。

由于他内心的罪过没有忏掉,
又以虚假的心来修行,

他开始修行可能还非常猛厉,
但是过不久他就会懈怠放逸,
不能持久。
  
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修行人开始学佛的时候,
他每天都非常地用功。

再过几个月过几年去看他,
整个地就回到了没有学佛前的样子。

“ 始勤终怠 ”,
退转到了没有边际的程度。

上次听一个大和尚说 :

有一个比丘,
他开始修行非常精进勇猛,
一定要开悟,

结果修了两三年没有开悟,
他就整个地对佛法丧失了信心,
最后还俗了。

始勤终怠。
  
那么,
他虽然也有些好的发心,
但是夹杂着名利在里面。

一个人能够把名利的心除掉是很不容易的。

开始他也发心想修清净的佛法,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

他因夹杂着名利的念头、
毒素在里面,

虽然他也修种种的善法,

比如持戒、
禅定,

以及修桥补路,
慈善事业等等,
他都在做。

但是这些善法被他的罪业烦恼所污染,
是有漏的东西,
不能成为清净无漏的功德。

这也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不真诚,
虚伪。

虚伪是凡夫众生都具有的。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真实心。
  
《 观经 》
讲发三种心,
就能往生,
首先就讲至诚心的问题。

善导大师对至诚心有一个很详细的诠释 :

就是一切众生修行,

一定要身、口、意三业所修的,

无论是读诵经典的知见,
还是一门深入的行持,
都要从真实心里面去做。

厌离娑婆,
一定要身也表示厌离,
口也表示厌离,
意也表示厌离,
真实地去厌离。

不得外显贤善精进之相,
外面表现他很善,
很有德能,
很精进修行的样子。

但里面是怀着虚假、
欺骗的心理,

充满着贪欲,
充满着瞋恨,
充满着邪伪,
奸诈百端,
充满着奸诈。
  
修行人直心是道场,
而他整个的就是用机心,
用机心还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觉得他多么厉害,
多么会玩手段,
奸诈百端啊!

这种贪瞋邪伪的恶心,
你还很难去化解他。

刚愎自用。

所表现的就是虽能修点善法,
但里面却夹杂着贪瞋邪伪的毒,
这就叫
“ 杂毒之善 ”。

杂毒之善是不能有效果的,
甚至会产生很负面的作用。

就好像这一杯饮料,
本来是很好,
但掺杂着一些敌敌畏在里面,

你还敢喝吗?

所以这杂毒之善又叫虚假之心,
跟真实之心就离得很远了,
不真实。
  
如果他不真实,
他用这杂毒之善的心去修行,

纵然他修行非常精进,
日夜十二个时辰都如救头燃的修行,

他能不能生到净土呢?

“ 此必不可也 ”。

善导大师给他一个绝对不可能。

为什么?

因为我们念的这个名号,
以及要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

全体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行菩萨行的时候,
从他真实心里面所流现出来的。

法藏菩萨在他无量劫的修行当中,

他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行持,

乃至一念一刹那之间,
都是从真实心里面出来的。

所以他所施设的净土、
建立的名号、
给予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实的。
  
我们讲感应,
你真实才能感应真实,
虚假不能跟真实感通啊!

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个愿往生的心一定要真实,
因为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愿是真实的,

我们也一定要用真实愿往生的心跟阿弥陀佛真实摄受的愿来呼应。

你不能用求人天福报的心去感通的。

所以一定要真实。

这一点确实也是我们的病根,
我们修行佛法得不到利益,

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充满了机心、
奸诈。

这也是娑婆世界众生的常态。
  
《 法华经 》里面
剖析娑婆世界众生,

有几句话 :
“ 人多弊恶 ”,

这个世界众生大部分都很弊恶,
心性陋劣,
不持戒,

具有恶的倾向,
怀增上慢,
贡高我慢,
功德浅薄,

自己的福德智慧都很浅薄,
但是还认为自己了不起。

“ 瞋浊谄曲 ”,
充满着瞋恨的心,
对一些事情非常谄媚,
内心非常弯曲,

见到自己的上司什么的就像巴儿狗一样的,
见到下属就非常盛气凌人,
怀着谄曲的心。
  
再就是
“ 心不实故 ”,
内心不真实。

所以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得那么辛苦,
那么矛盾无常。

你看一个个都戴着虚假的人格面具,

有几个能够真心交流的呢?

十句话都很难相信他其中的一两句话,
你看人就活在这种自欺欺人的颠倒里面。

所以我们中国文化现在才体会到孔子为什么特别强调
“ 诚 ”,

就是对我们的虚假而施设的一个药方啊。

一定要真诚,
你有真诚才有智慧。

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遥想当年菩萨戒在开始的时候,
昙无谶尊者过来,
他是一位戒律非常通达的大德。

当时有一位道进比丘想向昙无谶尊者求菩萨戒,

昙无谶尊者就说了句话 :

你们这个地方的人,
心多谄曲,
又无刚节,

难道还有求菩萨戒的人吗?

就这样说。

道进比丘听到这话当下生起大惭愧心,
他自己就忏悔,

向弥勒菩萨求忏悔,
最后他真的感得了菩萨戒戒体。

一感得之后他就去找昙无谶尊者,
昙无谶尊者一看到他,
马上起身去迎候他了,

说 :
你不简单啊,
你已经得菩萨戒戒体了。

由此可以看到,
这样的毛病是很深重的,

以至于真谛三藏想把菩萨戒的律藏传到中国都传不过来,

律藏一上船,
船就往下沉。

所以如果我们修行人不能扭转这种虚伪的心,
修行就永远得不到利益。
  
好,请看下面 :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菩提道成,
我愿方成。

如是发心,
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但期自度,
不欲度人。

如是发心,
名之为小。]
  
好,请看第三对范畴,
辨别大小的相状。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菩提道成,
我愿方成。

如是发心,
名之为大。”

这是第五,
大心的相状。

一个大乘行者,
发的心一定要广大。

这个众生界就是指十方无量微尘数佛刹有情众生之界。

为什么会有众生界?

是由于众生有业才依这个业受报,
所以说众生业不尽,
那么所受报的众生界也不尽。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

这就是说我的大愿要度尽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都得度了,

无众生可度了,
我这个大愿才终结。
  
这就相当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愿方尽。

这是对众生而言。

要度尽一切众生,
如果有一个众生还没有得度,
我这个菩提大愿就没有终结。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

从上求佛道来说,
一定对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要圆满,

福德智慧具足,
无上正等正觉成就,
我这个菩提愿才能够成就。

所谓三大阿僧祇劫,

由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
妙觉,

成佛之后还要经过一百小劫,
最快是九十一劫,
用百福庄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这些福德智慧圆满具足之后,
我的愿才算成就。

那么这样的发心,
就不是得少为足了,
已度一部分众生了,
而是要度尽一切众生。

不是得到有余的涅槃,
不是得到藏通别的佛果,
而是要得到大乘圆教的佛果。

这样的愿才叫
“ 大 ”。
  
“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但期自度,
不欲度人。

如是发心,
名之为小。”

这是小乘的发心。

小乘的行人也有甚深的智慧,
他能观察三界,

这三界就是欲界、
色界、
无色界。

欲界六重天,
色界十八重天,
无色界四重天。

这三界是六道众生所依止的地方。

从天文学的概念来看,
这三界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区域,
三千大千世界。

这样大的区域在声闻行者的眼睛来看就像
“ 牢狱 ”。
  
怎么理解这个
“ 牢狱 ”,

我们大家也许没有坐牢的体验,
但是你看囚犯,
他如果坐牢了就没有自由了。

我们在这三界里轮转的众生,
他的烦恼业力还在,
他非常被动地轮回不息,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受业力的驱使逼迫,
所以他的本质上是没有自由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是牢狱。

我们的身心 :

色、受、想、行、识五蕴,

这色身是小牢狱,
三界是大牢狱。

无论是小牢狱,
还是大牢狱,
他的逼迫性,
他的苦难性是相同的。

所以有牢狱的感觉。

这是智慧啊!

想一想,
我们有没有这种观念。
  
他能观三界是牢狱,
有牢狱的感觉,

他出离三界的心就会非常的猛厉,
就好像囚犯关在牢房里面,
每天都渴望着什么时候能出来。

但我们现在迷惑颠倒了,
可能刚进牢狱的时候还想着怎么出来,
然而呆久了,

觉得牢狱里面还不错,
还不想出来,
把牢狱看作自己快乐的家。

我们三界里的这些凡夫众生没有一念的想出离,
就好像关在牢房里面的犯人,
他不愿出来一样。

所以能够把三界观照到是牢狱,
这是声闻的智慧,
比凡夫众生高出太多了。

他观察生死轮转的逼迫性、
苦难性,

就像冤家对头。
  
我们对冤家都有切身的体会,
大家都喜欢看亲家,

跟自己有善缘的人,
见到相互欢喜,
笑眯眯的。

如果碰到冤家,
冤家路窄,

见面分外眼红,
所以都想避免跟冤家对面。

但往往就会跟冤家对头碰面,
冤家对头一定要碰面的。

跟冤家碰面就有一种很苦的感觉,
很煎熬的感觉,
他内心就想离开这个冤家。

那对于声闻行者来说,
生死轮转就像这个冤家,

它的逼迫性,
它的苦难性,
使他一定要离开这生死苦难。

他就修四圣谛,
七觉分,
八圣道分,
三十七道品,
来断三界内的见惑思惑。
  
只有断了见思惑,
他才能够出离三界的轮转。

所以声闻行者
“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

他这种出离的心是非常非常迫切的。

所以声闻行者他要发厌离心,
很强的厌离心。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诸位仁者大家好!惭愧学生甘肃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释开本,今日恭敬汇报的主题是「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一)」

  甲一、法藏菩萨因地即开显净土法门为他力果教

  甲二、能信能愿能念佛,全仗佛力。

  甲三、五逆十恶将堕阿鼻者悔过得生,全仗佛力。

  甲四、具缚凡夫带业往生临终接引,全仗佛力。

  印祖《文钞》云: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无非欲令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圆彰本有,直成佛道而已。但以众生根机不一,故致如来随顺机宜,作偏圆顿渐,种种说耳。然众生轮转生死,久经长劫,惑业深厚,障蔽妙明,非宿根成熟者,欲于一生取办,实乏其人。既不能一生取办,则再一受生,其迷而退者,万有十千,悟而进者,亿无三四。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断烦惑而证涅槃,其难如是。致如来普度众生之怀,郁而不畅,众生速出生死之道,塞而罔通。然如来大慈,必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遂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悉令现生度脱,乃以己信愿念佛,感佛慈悲摄受,感应道交,故获斯益。其有已断烦惑者,即可顿证法身,速成佛道,纵令惑业深厚者,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观经》将堕阿鼻之逆恶罪人,犹得以十称洪名,预诸末品。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尽法界一切众生,但有信愿,无一不被其泽,其圆顿直捷,超出一切法门之上。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修此法,泛修其他仗自力之法门,则但可作未来得度之因,断难获现生了脱之果矣。

  又: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甲一、法藏菩萨因地即开显净土法门为他力果教

  《无量寿经.至心精进》第五品中经文,「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此句经文即法藏菩萨告诉我们,净土宗为他力果教。科注念老引日本峻谛法师在《无量寿经》注解里头解释这句经文,「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者,亦有三意」,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谓菩萨常途净土之行,我已知之,今欲得诸佛土之中最胜净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这个事情法藏菩萨知道,这个常途净土之行是四圣法界,就是十法界上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上面四法界是净土,下面六道轮回秽土,这个事情他知道。「今欲得诸佛土之中最胜净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我不是求一般的净土,我求最殊胜的,超越这个四土的净土,他求这个,这就不是他的境界了。

  第二,「谓实虽随各自乐欲,应摄取之,今欲五乘齐入报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这句的意思,实是实实在在,虽然随着各自,每个修行人的乐欲(爱好跟他的愿望)应摄取之,譬如小乘的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所得的乐,他们的欲望不一样。初果的人希望证二果,二果的人希望证三果,三果的人希望证四果,不相同,这是随着他自己修证,他能够证得,这个是他应该摄取。现在法藏比丘他的愿望,是希望五乘齐入报土。这个意思深,五乘包括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五乘,这五种人能够统统都入实报庄严土,这个不容易,这个太特殊了。所以这个意思深,不是我的境界,这个事情我们无法想像,套一句佛法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无法想像,一般说根本就不可能。不可能为什么变成可能?这个里头义理很深。

  第三个,「谓虽法报高妙,非菩萨之分,我能经无量劫,当克获之,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也」。这个菩萨是三乘菩萨,念老括弧说,「法报二身,经无量劫必可悟证」,但是现前不行,「但当下尚非其分,故下云非我境界」,不是我的境界。

  接着峻谛法师又云:「虽有三义不同,抛却己分,专归佛力,斯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这句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讲信心问题,对这句要产生决定的信心,绝不可以有丝毫怀疑,那就是上面三种是普通一般的途径,净宗是特别的。净宗怎么特别?把自己丢掉,不靠这个,全靠阿弥陀佛,我能不能成就与我自己没关系,我自己的能力当然不行,了生死出三界谈何容易,决定做不到。但是现在怎么样?现在专归佛力。八万四千法门要靠自己,无量法门也要靠自己,现在我全不靠自己,全靠阿弥陀佛,主要意思在此地。靠佛力凭什么?凭四十八愿,和阿弥陀佛无量劫来修持功德的加持。所以这个地方的一句,黄老拈出来要我们记住,净宗法门总是抛却己分,专归佛力。「非我境界四字,即是抛却己分;请佛明示,即是专求佛力」。

  「抛却己分,专归佛力」,这是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他自己开辟的他力法门。不用自力,办不到,完全靠阿弥陀佛。我念得好,念得相应,没有杂念了,到时候阿弥陀佛接引我往生。峻谛师,他说出这句话,「开他力门」这个说法,「正明净宗超情离见,不可思议」。说得好,说得一点都不错,净宗是专靠他力,不靠自力。正明,真正说明净土宗超情离见,这是大乘教上常讲的,情是情执,见是见解,超越了,离也是超越,真正不可思议,无法想像。「究竟方便」,方便到什么程度?方便到究竟,没有比这个再方便的了,叫究竟。方便法达到究竟圆满,一句佛号,只要你真信,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底下接着说,「果觉因心之无上妙谛」。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所证得的果觉,成佛是果。阿弥陀佛是圆满的觉悟,这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翻成中国意思无量觉,无量觉就是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用无量觉做为我们因地修行的中心、核心。我们修什么?我们就用无量觉。念念不离无量觉,念久了,无量觉自然现前。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了榜样,真正不可思议。用弥陀果觉做为我们修行的(我们在因地)因心。

  峻谛师曰:「此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念老解释说:「此语道破净宗玄微,世称净宗为他力法门。净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办,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净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弥陀无上果觉,作为众生因地初心,因达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感应难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更加以外圣易信,己灵难明。是以具缚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深信此两个有字,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愿,径登不退。是乃凡愚所同能,若独言究明自心,则唯上智所堪任。法藏菩萨于因地中,悲愿宏深,开显此他力法门,是以世称弥陀乃大愿之王。又密宗亦是他力门,同属果教,皆是从果起修。此殊胜难思之他力门,正是弥陀悲愿至切处,亦正是净密二宗方便究竟处。盖自他本来不二,肯仗他力,即是于此难信之法能生净信。难信能信,全由当人之无上智慧,此即是自力。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以上皆恭录自《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五七集)

  甲二、能信能愿能念佛,全仗佛力。

  《文钞》与融明大师书曰:「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

  师父上人在《科注》中多次开示:「佛在大乘经里面说过很多次,讲到真正相信,真正发心修行的人,是什么根性?没有一个不是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遇佛法,遇到这个法门,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让你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他能信,他能发愿,他肯念佛,他一生成就,道理在此地。」说明我们能遇净土法门,生起信愿念佛求生之心,乃蒙无量诸佛加持(即阿弥陀佛加持),此乃实属佛力。

  甲三、五逆十恶将堕阿鼻者悔过得生,全仗佛力。

  《文钞》云:如来出世,原为令诸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直下成佛而已。但以众生根性不等,以故如来曲顺机宜,为说一切大小权实,偏圆顿渐等法。法虽种种不一,皆为成熟众生善根,令其究竟成佛耳。然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岂易言哉。若非宿种今熟,及法身示现二种人。纵有修持,亦非即生,及一生二生所能顿了。根机钝者,则久经长劫,尚难了脱,以其唯仗自力故也。如来悯念众生自力了脱之难,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虽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极重罪人,尚得往生。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善人乎。况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之佛弟子乎。

  又《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三」曰: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闻善知识教以念佛求生西方。若念十声,或止一声,当下命终亦得往生。(此在《十六观经.下品下生章》,系金口诚言。)既往生已,即已高预海会,永出轮回。渐次进修,以圆佛果。若此逆恶罪人,不闻此不思议法,经尘点劫,难出地狱。饿鬼畜生尚难得,况欲得人身而修行了生死耶。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当人每欲疑惑己为罪恶凡夫,十恶造尽,故对净土法门,对阿弥陀佛生不起十足信心,故祖师大德常举莹珂法师、张善和等大德为例,增强吾人求生之信心。《净土圣贤录》记载唐朝张善和,张善和就是临终忏悔十念往生的。他是个杀牛的屠夫,杀业很重。在临命终的时候,他看到很多牛头人来问他讨命,这是地狱境界现前。他知道这个罪业很重,这么多人来问他要命,来讨命,他就大喊救命。所以这是机缘就很巧,宿世善根具足,蒙佛加持,正好有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他在里面喊救命,出家人就来问一问什么事情。他就大喊,好多牛头人来问他讨命。这出家人知道,赶快点了一把香,教他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接着这一把香就大声念佛,念了十声,他说:牛头人没有了,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了。他就跟阿弥陀佛走了。所以五逆十恶临终忏悔念佛往生,张善和是非常好的例子。他自己罪业深重,有那么大的能力往生吗?没有,全靠佛力加持摄受他往生西方。

  念老在《科注》第十八愿中引《合赞》文,《合赞》宗之亦云:「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机,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机、已回心,则还摄取,莫有漏也。」意为:所言除者,实为止恶之意,使未造恶者,不敢造也。若是已造者,但能回心,忏悔念佛,则仍旧摄取,无有遗漏也。可见弥陀大愿,摄机无尽。故善导大师曰:「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意谓,三世诸佛出兴于世,唯为此大事因缘,宣说阿弥陀如来不思议愿力,惠救万众。故大师又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在一经宗趣中又引《要解》经文,「如《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这是净土法门弥陀不可思议的愿力成就。「五逆十恶」,这是造作极重的罪业,五逆十恶必堕地狱,无间地狱,地狱里最严重的,没救。可是怎么样?遇到净土法门,真正忏悔、真正回头还是有救。对于极乐世界,对于阿弥陀佛,对于信愿持名,不怀疑,你就接受了,真肯干,临终这口气还在,只要念十声阿弥陀佛都能往生。「十念成就,带业往生」。

此节又申明贪利之害。以世人好利心重。故不惮词之重而言之复也。太上婆心。反覆叮咛。至矣尽矣。人世淫杀凶逆等罪。其事不易为。其人不多见。惟取财一道。千变万化。不可穷诘。天下无不用财之日。则天下无不取财之人。天下无不取财之人。则其取之也。义者少。而不义者多。不问可知矣。何谓义。曰。情理而已矣。取之而人乐与我。是之谓近情。是之谓义。不乐与我。则不近情而非义。取之而我可告人。是之谓合理。是之谓义。不可告人。则不合理而非义。不论多寡也。使取非其义。而可以安然受用。则亦何妨顺人心之所便。而听其施为。而太上谆谆若此训戒。知世有非义取财之人。即有非义失财之人。一人快意。一人伤心。或一人快意。而十人伤心。百人伤心。千万人伤心。天道好还。何厚于快意者。而薄于伤心者。然则冥冥中之不平。而思直其事者。必皆攘臂而起矣。太上知其故。而正言戒人曰。勿取。人不从。婉言晓人曰。不可得。人不信。即危言劝人曰。得之者不祥。人亦且图目前。不暇远虑。莫如唤醒曰。得与不得同。则人之贪也。庶少杀乎。故以漏脯鸩酒譬之。漏脯鸩酒。入口立毙者也。人虽狂愚。未有知其为漏脯鸩酒。而贪饕饮食。举筯衔杯者。知非义之财。为漏脯鸩酒。则虽万千入手。亦将举阿堵而不用矣。非得与不得同乎。夫得之而不用。天下无益之弃物也。坏尽心术。使尽机谋。以求天下。无益之弃物。夫何为乎。然漏脯之馨香。等于脍炙。鸩酒之甘美。不亚醍醐。人见其馨香甘美。又将起一幸心曰。未必果然有毒。其不引满大嚼者无几矣。迨吐之不可。下之不能。断肠裂肤。死不旋踵。而后叹见之不早也。不可为矣。菜羹麦饭。村酒山蔬。入口虽无甚味。而陶然半酣。恬然一饱。扪腹自得。其苦乐相去何如哉。证案散见上文。详明且尽。兹不再附。
【译文】这一节又申明贪图利益的危害,由于世人喜好利益的心很重,所以太上不怕用词过重,言语反复。可见太上的苦口婆心,反复叮咛,已经到了极处。 其实人世间的奸淫残杀,凶恶叛逆等罪恶,并不是容易做得出来的,这种人也并不多见。只是取财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可穷尽。天下没有不用钱的日子,而天下没有不贪取钱财的人。天下没有不贪取钱财的人,那么他获取钱财的方法,合乎义理的就少,而不合乎义理的就多,这不用问就可以知道了。什么是“义”呢?就是说:“合乎情理而已。”若是获取的时候,别人也乐意给我,这就是“合乎情理”,也就是“义”。若是获取时,别人不乐意给我,这就是“不合乎情理”,也就是 “非义”。若是获取时,我可以告诉别人,这就是“合乎义理”,也就是“义”;若是不 可以告诉别人,那就是“不合义理”,就是“非义”。获取钱财不论多少,若是取得的手段不合乎义理,也可以心安理得的受用,好像也不妨碍人心和别人方便,从 而就可以任其自然的去做吗?然而,太上却是这样地谆谆训诫,这是因为他知道, 世上有不以义理来获取钱财的人,就会有不合义理而失去钱财的人。一个人因为获取钱财而高兴,就会有另一个人因为失去钱财而伤心;或者一个人高兴,却有十个人伤心、百个人伤心,甚至于会有千万人伤心。然而,天道是很快就会有报应的,又怎么可能单独厚待那些高兴的人,而薄待伤心的人呢?所以在冥冥之中,有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想让这些事情公平的神明,必定会积极的去处理。太上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才用正直的言辞来告戒世人说:“不要贪取。”但是,世 人并不听从。于是,又再以委婉的言辞来告知世人说:“不可贪得。”世人还是不相信。然后,就赶紧用警惕的言辞来劝戒人说:“贪得的人会不吉祥。”世人还是只贪图眼前的利益,没有空闲的时间去往远处思考,不如唤醒世人说:“得与不得的结果都是一样。”这样世人的贪念或许会稍微减少一些,所以就用有毒的肉和毒酒来做比喻。毒肉毒酒一进到口里,人立刻就会死亡。人即使再疯狂愚昧,也不会明知它是毒肉毒酒,还要贪图饮食,举起筷子去夹起毒肉来食用,拿着杯 子去装毒酒来饮用吧!知道非义之财,就是毒肉毒酒,那么即使有万千的钱财到 手,也会将它看成无用之物而不敢用,这不就是得与不得都是一样了吗?至于获得而不用,那就像天下没有用处的废弃物一样。若是使尽心机、用尽计谋,来求取天下没用的废弃物,这又何苦呢?然而,毒肉的香味,等同于烧烤的细肉;毒酒的甘美,不亚于醍醐。世人看到毒肉毒酒馨香甘美,就会生起一种侥幸的心理说:“这未必一定就有毒吧!”所以,就没有几个人不斟满毒酒,不大块吃毒肉的。等到吃下去以后,吐也吐不出来,拉也拉不下去,肠断皮裂,等到快要死亡时, 才感叹不能早些知道这样的结果,现在已经无法挽救了!唉!菜羹麦饭,村酒山蔬,吃在嘴里虽然没有什么味道,然而却也能高兴得喝个半醉,安然地吃饱,摸摸肚子而怡然自得,这其中地苦乐又相差有多远呢?这些案例已经分散记录在上文里,非常的明白而且详尽,在这里就不再附上案例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钱玄同有“寒霄凛冽怀三友,蜜桔酥糖普洱茶”的句子,蔡孑民有“园地仍归君自己,可能亲掇雨前茶”“春秋自有太平世,且咬馍馍且品茶”的句子,用鲁迅的话说是“群公相和,
  • 幸好我现在有一个判断爱情和工作的标准了,即 我是不是满足, 喜悦 和 平静。爱情里,当我发现,自恋式的感情给我的兴奋愉悦是单调和转瞬即逝的时候,我更加渴望深度关
  • #过吉祥年喝红罐王老吉##年初八超吉星期八# @王老吉官方微博 年初八超吉星期八 我还记得去年初八,一家人都在一起度过了一个非常欢乐的日子。我们把桌子摆满了
  • 东方美学在新一代消费群体中正逐渐演变,“新”的含义在时装上不仅指面料与款式的创意,还应该包括穿着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探索。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的服装
  • ”但現在仔細想想,我的心情和天氣其實也沒多大關係啊,可神奇的是,在陰沉天氣裡心情也會變得有些憂鬱,晴朗的天氣裡...要憂鬱就還是會憂鬱呢...這可真神奇哈哈哈哈
  • 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待,我们总是想要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可大多时候,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待
  • 快乐修狗使用手册:喜欢你——特别明显,和很多人关系好,但只对喜欢的人主动,恋爱时热情粘人——宝宝贴贴,宝宝我们一起去干嘛干嘛,喜欢你超喜欢你想你了超想你挂嘴边,
  • 方脸姨中专猴五五分油羊反光丝见老勋出圈废担烂泥扶不上墙急得跳脚的样子很美,废物东西只能抱团给勋造谣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你担毕竟照妖镜本镜,多行不义必自毙今时不同往日
  • #如丧考彪[超话]# 飚子和小栲7*既然抓马了,那就抓马到底吧嘿嘿[馋嘴]*我爱孝孝,但迫害一下孝孝x前文指路:崇应彪带着小栲进门就撒手了,他没开灯,坐在床边平
  • 」爸爸曾反对入行 用表现软化对方王嘉慧承认自细受爸爸保护下成长,所以她最初表示想入行时,爸爸是非常反对,觉得好危险、好担心,但她本身是一个好怕闷的人,写字楼工作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第二天,我电话老城区法院行政庭,接电话的袁玲玲法官表示,已经收到诉状,“法律确实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原告所在地的法院有管辖权。袁法官看着案例,突然
  • ) ✨头像感谢:@狄里 ✨ ✨铁血洁癖1V1爱好者✨ 2️⃣/ 产出 / ‍文字炒饭同人女‍ ⚠️凹三:SendthelettertiGarcia ❗️图床两
  • VS厂欧米茄海马海洋宇宙600米四分之一橙鉴赏此款新品主要有以下五大优点,机芯一体化机芯,表带一次成型天然橡胶带,表盘也是进口原料陶瓷精制而成,非常平滑没有气泡
  • 对于80、90一代来说,《要久久爱》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对于蓬勃的00后来说,是一场成长的自我检阅;它讲述了一场救赎,托起了一段段伟大的友情、亲情和爱情;它告诉我
  • 施工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牢牢把好质量关,克服了交通组织复杂、大型特种机械设备多、安全风险高、地下管线多、施工难度大、老桥拆除风险系数大等多项难题,通过合理组
  • 所以,即使是很小众的产品,只要用对了方法,也能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找到客户并销售出去。如果我们很自信,表达能力很优秀,逻辑和思辨能力很强,懂得如何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去
  • 『TB』【88】江小白果立方果酒168ml*4瓶*2盒多口味装蜜桃味白葡萄味微醺低度亏本带一波[并不简单] 低价速抢 放心入手 [微风] 【168ml*10
  • #怎么拍都上镜 媒体报道 脸好看怎么拍都好看 ##哟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浮云][浮云][浮云][浮云][浮云] [浮云]《中国
  • ”路女士说,她并没有收到购买的电视机,于是多次通过平台与商家交涉,但商家几乎不予回复,随后,路女士从商家处要到快递运单号,“但是我直接打电话到快递公司查这个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