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挂、
想入非非竟源于佛教!
人人都会说,
真正含义却很少人知道

赵朴初先生说 :

不了解佛教文化,
就不了解中国文化,

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
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但提起佛教文化,

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
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

但其实,
我们的生活中,
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
简直如空气一般。

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
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

下面带您盘点一些跟佛教有关的成语!

文 / 赵朴初

头头是道

“ 头头是道 ”
原是禅语,

指得是开悟以后的境界 :

心境融合,
内外打成一片,

乃至吃饭穿衣、
挑水打柴、
一举一动,

开口闭口,
无一事不与
“ 妙道 ”
冥合,

所谓
“ 头头皆是道,
法法本圆成
(《 续传灯录 》)”。

古代诗人常用
“ 头头是道 ”来形容

通灵入妙的
化境、
禅趣。

宋代严羽在
《 沧浪诗话 》中指出,

学诗有
“ 三节 ”
功夫,

“ 及其透彻,
则七纵八横,
信手拈来,
头头是道。”

宋代胡仔在
《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中
称誉杜甫
《 红樱桃 》诗谓

“ 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
头头是道者。”

头头是道,

后亦用来形容语言、
举动左右逢源,

无一不合规矩。

恍然大悟

《 观无量寿经 》 :

“ 心生欢喜,
叹未曾有,
廓然大悟,
得无生忍。”

《 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 》 :

“ 单蒙指教,
豁然大悟。”

后作
“ 恍然大悟 ”,
形容一下子完全明白了。

《 红楼梦 》第九五回 :

“ 王夫人也进屋里来了,
见他这样,

便道 :
这不用说了。

他那玉原是胎里带来的一种古怪东西,
自然他有道理。

想来这个必是人见了帖儿照样做的。

大家此时恍然大悟。”

《 儿女英雄传 》第十六回 :

“ 安老爷这才把此番公子南来 ……
因此辞官亲身寻访的话,
从头至尾说了一遍。

邓九公这才恍然大悟。”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指天地万物。

如鲁迅
《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 》 :

“ 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
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
或者简直不算事。”

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
《 法句经 》 :

“ 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

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

原来,
森罗万象是
“ 色 ”,
即一切物质现象,

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
虚幻不实的。

马祖道一禅师指出 :

“ 森罗万象,
一法之所印。

凡所见色,
皆是见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 五灯会元 》卷三 )
所谓
“ 一法 ”,

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
“ 一心 ”而言。

佛教主张
“ 三界唯心 ”,

反对
“ 心外取法 ”。

“ 森罗万象 ”也作
“ 万象森罗 ”。

如南朝梁陶弘景
《 茅山长沙馆碑 》 :

“ 万象森罗,
不离两仪所育。”

千差万别

“ 差别 ” 与
“ 平等 ” 相对,
本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范畴。

后禅宗将
“ 差别 ”衍为
“ 千差万别 ”,

谓天地间的万物品类繁多,
区别很大。

如 《 景德传灯录·文遂 》 :

“ 僧问 :
如何是无异底事?

师曰 :
千差万别。

“ 意谓
“ 千差万别 ”与
“ 平等无异 ”
是同一本体,

“ 差别 ”即
“ 平等 ”。

庄子也说过 :
“ 以不平平之,
其平也不平。”

也写作
“ 万别千差 ”。

如《 五灯会元 :宝峰文禅师法嗣 》 :

“ 四天之下,
万别千差。

一时明了,
便能握金刚王宝剑,
七纵八横,
受用自在,
岂不快哉!”

俗语中多用之。

如朱自清
《“ 海阔天空 ”与
“ 古今中外 ”》 :

“ 而身心所从来,

又有遗传、
时代、
周围、
教育等等,

尤其五花八门,
千差万别。”

泥牛入海

泥牛,
即泥土所作之牛,

俗称
“ 春牛 ”。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
立春前一日,

官府用泥土做的春牛置于府前,
至立春日绝早,

用红绿鞭击之以迎春,
并预示春耕之早晚。

如唐卢肇在谪连州时书
《 春牛榜子书 》说 :

“ 不得职田饥欲死,
儿侬何用春牛!”

宋刘蒙叟有诗句云 :

“ 村妇祈蚕分面茧,
老农占岁说泥牛。”

这是以迎春牛乞丰年的一种风俗。

但泥牛入海一词,
乃源于
《 景德传灯录 》卷八 :

“ 洞山( 良介 )又问 :

‘ 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

师云 :
‘ 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
直至如今无消息。’”

《 五灯会元·元日禅师 》说 :

“ 三脚驴儿跳上天,
泥牛入海无消息。”

后来用泥牛入海一词比喻一去不返,
杳无音信。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七回 :

“ 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
等了好久,
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
永无消息。”

随机应变

“ 随机 ”
一词最早见于佛典,

如“ 随机说法利众生 ”

(《 金光明最胜王经 》卷二 );

“ 适化无方,
随机隐显 ”

(《 戒疏 》卷一上 )等。

“ 机 ”
皆指众生根机、
根器、
根性而言,

以众生根机各别,
必须随其根机,

为彼说法,
方能领解,
各得其益。

后多泛指随着时机或情况的变化,
灵活应付。

如茅盾
《 腐蚀 》 :

“ 大有视我为
‘ 同道 ’,
属于他们一伙似的。

我当然随机应变,
不但夸大了我与舜英的关系,
而且暗示着我也参与密勿的。”

一知半解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的直接体认,
谓之
“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

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
反对执著于琐碎的
“ 知解 ”,

斥为
“ 一知二解 ”。

如唐灵祐
《 沩山警策 》说 :

“ 若向外得一知二解,
将为禅道,
且没交涉,
名运粪入,
不名运粪出。”

粪,
比喻那些虚妄的
“ 知解 ”。

后人用
“ 一知半解 ”
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

宋严羽说诗,
好用禅语,

其《 沧浪诗话·诗辨 》谓 :

“ 悟有浅深。

有分限之悟,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
也用了这个词。

他指出 :
“ 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
且非一知半解,

所需的时间和力气,
我觉得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

一丝不挂

“ 一丝不挂 ”之
“ 丝 ”有两解。

一解为一绺衣饰。

如《 无灯会元 》卷十二 :

“ 诸上座终日着衣吃饭,
未曾咬着一粒米,
未曾挂着一绺丝。”

另一解为一根钓丝。

如《 五灯会元 》卷十四 :

“ 僧问 :
‘ 一丝不着时如何?’

师日 :
‘ 合同船子并头行。’ ”

意思是说,
“一丝不着”
便达到了船子和尚超脱的境界。

船子和尚有诗偈云 :

“ 金鳞不遇空劳力,
收取丝纶归去来 ......
钓竿折尽重栽竹,
不计功程便得休。”

可见
“ 一丝不挂 ”
本是禅语,

譬喻超然洒脱,
绝无患得患失的念头,

丝毫不受尘俗牵挂,
是很高的修持境界。

后世把这个词用以泛指毫无牵挂,

如《 警世通言 ---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中说 :

“ 把世情荣枯得丧看作行云流水,
一丝不挂。”

也有的干脆直指赤身裸体。

如《 夷坚丁志-李氏红蛇 》中有

“ 披发裸体;
一丝不挂 ”的句子。

想入非非

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
“ 想入非非 ”。

如端木蕻良
《 曹雪芹 》十九 :

“ 霑儿就爱想入非非,
不理他也就没事了。”

此语出于佛经中的
“ 非想非非想天 ” 或
“ 非想非非想处 ”。

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
无色界四天中以
“ 非想非非想天 ”
为最高,

又名 “ 有顶天 ”。

《 楞严经 》说 :

“ 如存不存,
若尽非尽,
如是一类,
名非想非非想处。”

另据《 俱舍颂疏·世间品三 》说,

此天据诸天之首,
其中众生定力深湛,

已经没有下地的
“ 粗想 ”,
但也并非暗昧无想,

而是还有
“ 细想 ”,

故称
“ 非想非非想天 ”。

文章来源 :
《 俗语佛源 》

#健康养生[超话]#‭‮安早‬‬[玫瑰]
今天‭‮们我‬‬继续分享典籍中艾灸‭‮用应‬‬的记载
#秦汉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对‭‮学医中‬‬影响极为‭‮远深‬‬的两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这两部经典虽无‭‮门专‬‬章节‭‮论讨‬‬艾灸,然在‭‮多诸‬‬条文涉及艾灸,为后世医家临床使用艾灸提供了‭‮要重‬‬指导。
《黄帝内经》为后世应用艾灸奠定‭‮论理‬‬基础《黄帝内经》提出了灸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记载了‭‮有共‬‬十四种‭‮证病‬‬可灸,四种‭‮可不‬‬灸。可灸‭‮证病‬‬包括:满病、痹不仁‭‮痛肿‬‬病、瘛病、脉病、经络虚病、疟病、大风汗出、折、癫疾、脉癫疾、疵痈、寒热病、犬伤病和‭‮食伤‬‬等。不可灸病证包括:厥逆、息积、‭‮阳阴‬‬俱溢、阴阳俱不足者。
《黄帝内经》有施灸‭‮则原‬‬的叙述。在《灵枢·经脉》里提出:“‭‮则盛‬‬泻之,虚则补之,‭‮则热‬‬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意‬‬阳气内衰而脉虚下陷‭‮起不‬‬的病证要用灸法治疗。《‭‮枢灵‬‬·禁服》中更明确地说:“‭‮则盛‬‬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盛不‬‬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则盛‬‬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刺先‬‬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血脉‬‬结于中,‭‮有中‬‬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取经以‬‬之。”“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则紧‬‬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盛不‬‬不虚,以经取之。”此‭‮段三‬‬经文都有“‭‮下陷‬‬则灸之”。文中还有灸刺结合和灸、针、药‭‮者三‬‬结合‭‮同协‬‬治病。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已为后世创立辨脉施灸及灸针药‭‮合结‬‬的先例。
《‭‮经内帝黄‬‬》甚至叙述了‭‮为较‬‬具体的‭‮灸施‬‬部位、灸量、补泻方法。‭‮灸施‬‬部位如“缺盆骨上之坚痛如筋者”“掌束骨下”“膺中陷‭‮间骨‬‬”“手际‭‮脉动‬‬”等。此时穴位名称‭‮未尚‬‬统一。确定灸量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如‭‮龄年‬‬大小、人的高矮或胖瘦。“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擦之,命曰‭‮天法‬‬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火恶‬‬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调强‬‬不可过量。另有“以年为壮数”及‭‮体具‬‬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的叙述。‭‮于关‬‬灸法‭‮泻补‬‬方法,《‭‮枢灵‬‬·背腧》云:“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火以‬‬补者,‭‮吹毋‬‬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拊其艾,须其‭‮灭火‬‬也。”意即补法是艾火燃着后,不要吹,‭‮令要‬‬慢慢燃烧‭‮待以‬‬自灭;泻法是‭‮燃火艾‬‬着后,迅速吹旺,使之急燃而迅速熄灭此‭‮泻补‬‬法至今临床仍在使用。
另外,《黄帝内经》‭‮有没‬‬专门论述施灸材料,但从‭‮文条‬‬中可知艾叶已成为当时施灸的主要材料。‭‮为因‬‬书中有不少地方用艾来‭‮代指‬‬灸。
(2022.4.12)

读书学典:《论语.颜渊》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前520年-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通达事理,有杰出的“言语”才能,善经商,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
▲政:为政之道。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仓廪实、武备修,然后教化行,则民信其上。兵,兵器,引申为士兵、武备。《说文》:“兵,械也,从双手持斤并力之貌。”
▲必不得已而去:假设遇到不得已的时候,兵、食、信三者不能兼顾,必去其一。陆氏:“上节言其常,此不得已,言其变也。”

■现代翻译: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先求充足粮食,次乃讲究武备,民间自然信之了。”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三者间,必去其一,则孰可先去呢?”孔子说:“减去武备吧!”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二者间,再必去其一,则孰当先去呢?”孔子说:“减去食粮吧!自古以来,人谁不死?若苟无信,则G都不存在了。”

●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孔安国曰: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问为政之法也。食为民本,故先须足食也。時浇复须防卫,故次足兵也。虽有食有兵,若君无信,则民众离背,故必使民信之也。兵比二者为劣,若事不获已,则先可去兵也。人若不食,乃必致死。虽然自古迄今,虽复食,亦未有一人不死者。是食与不食,俱是有死也。而自古迄今,未有一国无信而国安立者。今推其二事,有死,自古而有。无信国立,自古而无。今宁从其有者,故云去食也。故李充云:“‘朝闻道夕死’,孔子之所贵;‘舍生取义’,孟轲之所尚。自古有不亡之道,而无有不死之人。故有杀身非丧己,苟存非不亡己也。”

●宋刑昺《论语注疏》:此章贵信也。足食则人知礼节,足兵则不轨畏威,民信之则服命从化。以兵者凶器,民之残也,财用之蠹(dù ,指蛀蚀器物的虫子)也,故先去之。夫食者,人命所须,去之则人死。而去食不去信者,言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国不可失信,失信则国不立也。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兵之于徳为末,于器为凶。故古者制字之意,戈欲偃、弓欲弛、武欲止。则兵岂先王之所尚哉?此所以宁有信而去兵也。食之所养者小体也,信之所养者大体也。故无信而生,不若有信而死,此其所以宁去食而信断不可少也。然非兵则无以有其食,非食则无以存其信,三者固不可偏废,惟其轻重缓急之不同。

●宋朱熹《论语集注》:言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矣。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程子曰:“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宋张栻《癸巳论语解》:生则有死,人之常理。至于无信,则欺诈倾夺,无复人理,是重于死也。夫食与兵,固为急务,然信为之本。无信,则虽有粟,而谁与食?虽有兵,而谁与用哉?

●清《四书解义》:此一章书见为政者有经有权而总以信为立国之要也。昔子贡问政于孔子。孔子曰:为政者凡以为此民也,民以食为天,必制其田里,薄其税敛,则食足而民生以遂矣。民以兵为卫,必为充其行伍,时其训练则兵足,而民生以安矣。然兵食既足,而民心未孚,则民岂可恃乎?必勤施教化,彰明礼义,使民皆尊君亲上,而无诈无虞,则民信之矣。此乃政之大经,缺一不可也。子贡又问曰:三者兼全诚美矣,倘不得已于三者之中姑去其一,将以何者为先乎?孔子曰:去兵。盖民既足食,而且有信以固结之,则家自为卫,人自为守,虽无兵而国可保也。子贡又问曰:去兵已属权宜,设不得已于二者之中又去其一,将以何者为先乎?孔子曰:去食。夫民无食则死,原不可去,但自古以来人皆有死,必不能免。若信者,乃本心之徳,而人之所以立于天地之间者也。使民而无信,则形虽存而心已死,无以自立。民不立,而国谁与立邪?可见为政者不可徒求之富强,而要必以信为本。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去兵去食,极其祸难,不过人君国灭身死。然自古人皆有死,死而君德无所可讥,民心终未能忘。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况民戴其上,如手足之卫身,子弟之卫父兄。虽值危难,其犹可以济。是故,信者,上所以治民之准也。苟无信,虽足兵足食,犹不能守;况更值不得已,而兵食皆将去之乎?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王之守也。折冲乎千里之外,此之谓也。又《晋语》箕郑对晋文公曰:“信于君心,信于民,信于令,信于事。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民,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咸以信为政要。故夫子言道千乘之国,亦云“敬事而信”也。

●钱穆《论语新解》:本章因子贡善问,推理至极,遂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说。然子适卫,告冉有:“既庶矣,当富之。既富矣,当教之。”与本章足食在前,而兵与信次之同意,可见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为先。惟遇不得已,则教民轻食重信,一处常,一临变,读者须于此善体,不可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政者可以不顾民命,而高悬一目标以强民之必从。此亦一义命之辨。为政者首重民食是义,宁去食是命。立身立群同是一理,立身有舍生取义,导群亦有去食存信,此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各申一面,不相害。

★此章记善为政者必以信为本。民无信不立,若无民信,则号令日轻,纪纲日弛,赏不足以劝,罚不足以惩,委靡颓堕,每事不立矣,纵无外患,也有内乱,虽足兵足食,则国不能安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那王善保家的又羞又气,刚要还言,凤姐道:「妈妈,你也不必和他们一般见识,你且细细搜你的,咱们还到各处走走呢。」晴雯听了这话,越发火上烧油,便指着他的脸说道:「你
  • #小杨的个人成功日记本#.翻了以前的微博,看着好幸福有露珠的草朋友分享我他快乐的事大学同学有把我记在日记里,给我看她写的哈哈哈好吃的南昌拌粉收到爸妈的关心鼓励。
  • 这条微博李想释放了几个信息:①稳定信心,告诉潜客,理想的订单量很好,没有受到M7冲击,你们不用担心,放心来买;②给粉丝打预防针,十月上旬周榜可能不好看,是因为我
  • 但是随着对于自我的探索越来越深,我确实出现了一种虚无感,就好像觉得人生的一些事,包括之前所做的一些努力,好像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做的那些也许是为了父母的期待,也许
  • 嘿嘿嘿 我七月份拼的冰箱贴终于到了 广州北京 是谁的专属回忆[心]下午晚上都在听课 下午很无聊 晚上很有用 晚上听完课去面试 我估计寄了 校外联部竞争不是一点点
  • 并且这次CJ现场还有正版变形金刚人偶登场,首次展出了红魔8S Pro+大黄蜂超能勇士限量典藏版真机,里面包含了手机、定制冰磁散热器、165W充电器和保护壳等,说
  • 如果信不过我,可以在筛了之后到弃置区看看还有没有有用的胚子,如果发现好胚子的遗漏我直接给你送月卡。ok,我告诉你,减肥不需要健身甚至大部分的人都是无效健身,对于
  •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
  • ”何超琼说,在过往论坛上他们推介过江西、甘肃、贵州等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一些参与其中的港澳青年就表示,自己之前对这些地方知之甚少,是通过在论坛工作,得以认识国
  • [思考]【数字文明中国实践】数字安全护航数字文明新发展数字时代,我们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我们需要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和新业态的百花齐放,也需要夯实数字文
  • 而依他所说“他不需要新的照片坚持”(最荒诞的话之一)是不是蟹他们近期也不准备造了?外界的撕裂和⭕内双面人的表演,已经快让我们说“毁灭吧,赶紧的。
  • 去我小店看看吧,猫狗用品都有的】 下单[最右] 【猫咪玩具是必不可少的,常见的玩具有各种爬架,多数都是以磨爪柱,台阶,悬挂的小老鼠,毛球,鸡毛为主。 下单[最
  • 万世传家之宝训: 明管东溟先生劝人广积阴德文 原文: 昔人有云,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
  • [彩虹屁]MM5-10年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可以上超级好的心理相关课方面的老师呀,还可以创生,阔以阔以,相信自己,就像昨天英语作文写那个,哈哈哈[举手]希望我的吊瓶
  • 这是大乘菩萨的一种法身修法,也是由‘止观’进入‘圆照’的过程,只有修菩萨道的人才有可能进入佛的法身境界,圆证佛的法身智慧,因它需要一个根本的‘菩提心’作基础,以
  • 亲爱的小刘,我一直知道你不太聪明,从来就没有拯救世界的梦想,你想做的不过就是把自己一片一片完整的拼起来,去与你的白日梦撞个满怀,再努力的与他并肩。 可能是你某
  • 十九年前你是第一个抱我的人,你爱了我整整十九年,可是我还没来及好好爱你,这张照片上你的四十六岁,你还笑着让我看镜头,我从来就没有看到你那么开心地笑过,那时的你还
  • He doesn't expect that h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umor.3. 吃了一副药之后他就好了。大飞哥家卫衣+卫裤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严祁云冷漠打断她,“如果不是为了让你爸落网,我绝对不会对你许下那样的承诺。
  •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