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探玄第六讲

南无楞伽会上佛菩萨。

南无《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圆从一偈明心识

我们继续探玄《大慧菩萨赞佛偈》,重点是从大悲心来赞叹如来的,有六个半偈语。这第一偈,我们了解了: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他歌叹如来悟性证道的这种菩提道果的状态,就是把世间生灭这个现象都能离开。不修那种虚空花,也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落在两边;而是应用那个大悲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个偈语,则: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尔兴大悲心。”

 这个后两句,都是和前面一个偈语一样,都是重复又说一遍。第二偈,内容主要是前两句“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那为什么这句话在偈语上说。第一个偈语说的“世间离生灭”是什么,那个是人“身无我”。即身体和人,这里的“人无我”的一个解决,就是把那个主体的那种执着解释掉了,没有那个主体;有生灭的那个,没有那个主体。

法在这个身中,“我”都没有,没有那个“我”。大家认为“我” 这个记忆。第二个方面说,道法上了,这叫法无定性。你要知道,一切法如幻,加上你这个关于自我的妄想,身见,我见,邪见,都是假的。这样远离于心识。

二、缘起无生圆镜智

只要你起心动念就暴露了,还有“我”,还有智障。那你要是不执着有无,而兴大悲心,那就是上一个偈语,也是这两句,这个偈语还是这两句。这就说明了如来在这个生命,及这个觉性的体证妙用,是身心灵上的,那么,如来是一直在菩提道上行愿。有智慧,有慈悲,觉性要修那个: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回到这个基础之后,再修这个大悲心,就是悲智双运。

悲智双运就内在地智慧,外在的大悲。第二个偈语也是通过如来讲究竟的这个圆通。通达了一切的三自性,这样的一个境界。这三种自性,是一切诸法从因缘生,

她就使生命在如是因缘上了,你一旦心里这么想,这么研究因缘,就在因缘频道里,那,一在因缘频道上生命,当下一个念头,比较相信这个世间法,你的导师讲超世间法,你能不能信任?当你没有的时候,那就随心呈现,只能呈现六道里的境界了。这一切都是这种吸引力法则,那一切法就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镜子,照出自己起心动念的镜子。

这样的大圆镜智下,一切因缘,这种假的这种缘起,就起而非起,生而非生;这缘起自性,都是非有非无的。可是有的佛菩萨,当中就是有的菩萨认知。正知正见,还没全建立的时候。他会搁这儿用那些自己想的,不符合客观真理的,这搞是搞非,搞有搞无,搞生搞灭的,这假的。虽然你能搞,但不代表是真的,心识置之。 

三、因缘幻化空生死

 大家想,知己也好,知彼也好,那都得有智慧才能达到。然后:大悲心,救众生。

 他这因缘生,这个系列,有这么一个从过去,无始劫的开始,是从因缘生,就是无明缘行开始了。它最早也是一个无明,不是有意识地要干什么了。开始是下意识的、无意识的就造业了。这叫“无明缘行”,然后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乃至有触,有受,再因误以为“有”,后边因为六入,因为接触了,有喜爱了,就去执取,这样就产生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是因缘所生法。

 虽然这是流浪生死,念头却是越走越远。

 但是都是如画如幻的,如幻如化这个本质。一切法都是这样,那重点还是识。通过因缘法就是专门证明这个都是假的,分析的很到位了,就是用佛眼,用如来的智慧,把这个现象界,就是世界和众生,这些妄想组成的这些个境界,都有通过因缘给说清楚,这叫“缘起自性”都是本空的都是非生。

四、圆成实性真清净

这个偈语的赞叹如来,在修证上,来一个彻底,认知自性里的遍计所执自性,你就能勘破红尘万象都是幻化的,就不会再执著了。

 依他起性,其就是假的,也不用再依靠,要远离心识上这些妄想。

 这还有一个更清净的法,才是好的,不纠结,非实非虚的,便是佛法。你老有实有虚,两边都执着了,有所住了,就反而对于生命不是有解脱成就了,反而是障碍。法身慧命,这圆满成就是真实之性的,也就是每一个心,它也有“圆成实性”,而不光是起心动念会瞎猜,胡思乱想。

 也就是任何一个胡思乱想的人,你那颗心,能经过一定地修炼,参禅悟道,最后又能够变成清净,变成正知正见。把那个乱码结束了,换个程序又正知正见,一心不乱。

 这个过程都是在一切如幻当中修的,并没有离开这些个幻化事相。就在这里面修出真心来,其实真心还一直在。真心一直不会亏损,只是你那个念头跟圆成实性不相应,真心活不出来。一般人老认为这个依他起性,都是“有”:有爹,有妈,有孩子,有众生,有什么老师,有领导。你这个老依他起性,这个老喜欢攀缘。

 那么,如来是修证都完成了,就不用再打妄想了。人家赞美如来“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定放下那个“有”和“无”的这种二元对立,放下之后,本有的“圆成实性”,或者简单说即“成实性”就行,他是自己本来圆满,就是你没修正,他也在圆成状态不可改动。现在你能跳脱出来,从这个“遍计所执自性”里跳出来,又从“依他起性”里跳出来,那你就显露“圆成实性”了。这个就是清净之本。

 三世诸佛都哀悯众生,众生有的跳不出来,悟不了这个一切如幻之理。原来悟了又不想出离,受了无量的苦,还在那儿忍,太能忍了。圣人,即佛菩萨还要帮着大家,依据这个觉醒之路,就可向觉者看齐,那圆觉也是我们心光,向自己的心中探求,这些个原理,都是心里的圣智,心法上的圆成,不是从外边儿学的。就是说:你已经是这样,三自性都在了,然后你如何用圆成实性来利己利人,是这样的禅修秘籍。你能做到就是跟如来这个大悲心一样,就能兴起正能量和大功德。

五、四智菩提楞伽行

“兴起大悲心”,那你要远离于“断、常”二见;“断、常”是颠倒的,这是二元对立。有断有常。

“世间恒如梦”,因为这些个假法,都是一场梦,不是真实的。如来把这个问题是认识透了,看破了。

“知不得有无”,而行大悲心。

你有常见也不对,有断见也不对。这个知见上解决了,你这个是心明眼亮,八识心王就能转识成智,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大悲心也是真的,那你第六意识转为啥?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末那识,转为智慧,就是“平等性智”。第八个叫阿赖耶识,转成智慧,叫“大圆镜智”。

他们之间,辗转相续,不断的,也有互相因果。互为因果就是八识心王里头,人间梦幻一般的人生,都是被意识给骗了。

因为如来,作为大彻大悟的本师,他是以正智来观一切缘,一切因缘果报。然后,他这个有了正观之后,他有正见,就是在“有”和“无”上,他不会去“心有所住”,他都是“心无所住”。其都是在无为的状态,也就是在涅槃寂静的根本上,或者叫“圆通”,依靠到圆通根上,这个不会出问题。

未找到圆通根本,不依靠圆通之根,而去起心动念,又是跑到那个树梢上去了,花里胡哨,又没有根。在树梢上最后形成歪瓜裂枣,就都假了。有根这才是圆满的。

无量众生要开悟,就是悟此理;然后,就不再去枉受众苦了;进而兴起大悲,这样的悲心,悲天悯人,救度众生的力量,正能量激活就不可同日而语。希望大家,都是按照这个赞佛偈,把楞伽心法,对照自己的心,那个菩提心,还有那个菩萨愿。

你行愿的力量也只有按照如来这样这个程度,你才能够轻轻松松的去行愿。你不看破,看不透红尘的话,你其实还是很累,容易想不通,就认为有障碍。其实你想通哪有障碍,一切如幻如画的,但是你就在这幻化当中,度尽众生无所度,功德恒存。

能量会改变生活质量!

每个人需要有一个念头出来,这个念头是:“我坚强,我一定要好好学佛,我要成菩萨!”你这个念头如果是很强,愿力就来了。但是什么叫分念之后能量就变弱了呢?因为你又在想:“哎呀,我能够坚持吗?我还有这么多年啊,我受得了吗?我学得下去吗?万一中途有了变化,我不能继续吃素怎么办呢?”这些想法就会把你的心念分散,这个时候,你自己的心念、气场和能量就不足了。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你怎么会对别人产生信心呢?所以,你们去度人的时候,因为自己信念还不坚定,自己都会讲得难为情:“你要相信啊,很灵的啊。”因为你自己的心都是虚的,因为你没有好好修,你自己都不灵,你去跟人家说灵,人家会相信吗?为什么神经病病人叫精神分裂?因为他们的思维是分散的。一个光是聚在一起照得远,还是分开了照得远?道理是一样的。

当一个人每天动念头的时候,因为念头一动,你的心就动了。实际上,念头是由你的心在控制着的,杂念多的人就是你的心太杂了。所以,心是产生欲望的器官,是否有欲望是由你的心决定的。广告说:“心动不如行动。”心里动了,你就会行动了。很多女士跑到商店门口,心就动了,想买东西,看到这个好、那个好,就进去了。

那么,人的这个能量场是由什么来控制的呢?是由我们的心来控制的。你今天心欲望越来越多,你的能量场就越来越分散,这个也要,那个也要,你是不是会能量分散啊?对外产生的作用力就小了,也就是说,没有力量了。比如说,我们的手有五个手指,大拇指也要,食指也要,大家都要,这个手一分开,你说五个手指会有什么力量呢?如果握成一个拳头,我就要一样东西,我用五个手指抓一样东西,很快就抓到了。道理就是这样的。

当我们的能量分散之后,能量就会越来越小,你保护自己的能量就越来越弱了。一个人生一个病是很容易治疗的,过去医生经常讲一句话:“你只有胃病,我很快把你的胃病治好;你今天只有头痛,我很快把你的头痛治好;你今天只是腰不好,我很快把你的腰治好。”人最大的问题是跑到医生那里去说:“医生,我的头痛,眼睛也不好,鼻子不舒服,喉咙难过,心脏也不好,肝也不好……”那么,医生治疗哪里啊?能治好吗?现在大家明白了吧?因为能量全部分散掉了。

如果你心的欲望越来越少,你的能量的凝聚力就越来越强,所以,你对身体之外产生的能量就越大,你就越能够保护自己。当人家在你面前说你先生的坏话,你因为知道自己的先生,你相信自己的先生很好,你的心很有能量,你就不会去怀疑先生。所以,人在无私无欲当中,在没有私心、没有欲望当中活着,你就会拥有清净淡泊的人生。其实在佛门的禅宗当中,这就是禅的境界了。为什么坐禅人的思想要绝对集中呢?坐禅坐在那里,一点都不能分心,脑子什么都不能想,你才能思想集中,进入空性状态,就是这个道理。

要想抵御外来的侵害,你必须能量充足。也就是说,你今天身体强壮,别人伤风感冒了也传染不了你;你今天身体本来就不好,别人一伤风,你就感冒,因为你的能量不够。念头有不可思议的效果,一个人坏念头越多,这个人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如果一个人的眼睛迷迷糊糊、无精打采的,这个人就是没有精神力量的人。师父只要看一个人的眼睛,就知道这个人是否有精气神。你们去看吧,整天沉浸在男女之事当中的人,眼睛都是没有神采的,因为他的精气都走光了,他哪来的神采?

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个意念,都能产生能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产生的能量,是从意念当中来的,也就是从他的心来的,所以,是一种能量体。师父在这里给你们仔细讲一讲。实际上,当一个人的脑子在想事情的时候,他的脑电波是一层一层往上传的,今天想要一个Townhouse(小楼房),明天想要一个House(花园房),后天想要一个海边的房子……他这个脑电波散发出的能量在天空中飘,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很多人认为:我今天刚想出来一个意念,这个意念飘到天上去,你们以为一个小时后就没了。不是这样的,而是飘上去之后,一直可以在天空当中存在着。

下面跟大家讲精彩的道理,很多都是科学家发现的。为什么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很容易成功?因为他的意念集中。如果这个人三心二意地做事情,他就不能实现目标。你们去想想,如果一个人在这里做做,那里做做,他一定会做错事情的。所以,人所发出的意念力是非常神奇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对很多看到的东西都会感兴趣,对没有看见的东西也会感兴趣。你没有看见的东西,人家跟你一说,你也会很感兴趣。实际上,这个就是由你的心和意念发出来的。因为你对这个事物感兴趣,在你的脑子里一旦形成了概念,你的能量场就会通过大脑到心一层一层地去作用,就是一层一层地去想。

你们去看,在医院里生病的人,他的测脑电波的仪器是“嘀、嘀”的声音,他就是脑电波在动;当一个人乱想、做噩梦的时候,脑电波的仪器就会“喳、喳”地乱跳,你们在电影里面都看到这个能量场通过大脑产生一种力量,这个力量用佛法讲就叫“意念力”。意念的力量所发出的能量有的强,有的弱,看得出来。如果你的脑子里很恨这个人,对方能够通过“意念力”感受到,你就是把眼睛闭起来,对方都能感受到,这就是脑子的意念力。他很爱你,你看看他的眼睛,你就能够感受到他对你的爱,这些全部都是意念力的作用。

德国科学家用盲人做过一个实验,让他们在相互之间还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用意念说他很爱对方。盲人看不见,就坐在那里用意念说“我很爱你”,对方就上去说他很可爱。因为交流后就会产生这种效果,所以不一定要看得见。

《太上感应篇》与道家修证的关系!

茫茫世界,芸芸众生,所有文化的初衷与最终目的都不过是为了究竟生命的本来面目,一探宇宙万物的本源。这个究竟于道家来说,干干脆脆,便是一个“道”字。

自太上设教以来,历朝历代为阐释“道”而出现的经典数不胜数,这其中就包括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的《太上感应篇》。

古语有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的因缘,所以我们看待一本经典的时候,也需要考量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北宋末年,正是面临国破家亡,社会动荡的时期。

我们中国的历史每逢乱世,一定也是英雄豪杰、圣贤智者辈出的时期,《太上感应篇》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后世儒释道三家皆推崇此经,宋理宗曾在卷首提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颂词,历朝为其作序、作注者数不胜数,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

为何《太上感应篇》早不出晚不出,偏偏这个时候出现呢?很简单嘛,进者退之,退者进之!正因为社会道德的退步与缺失,才会有唤起人性善的一面的经文出现。这个道理就好比当下我们强烈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兴,背后的道理自然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现在由于出版、网络行业的发达,经典早已广为流传,《道藏》、《佛藏》、《儒藏》等等这些大部头,过去庙里、图书馆里都很少的,现在不但都有,而且只要你想看,一台接上网络的电脑,甚至一部手机都可以做到。经书古籍的流传本来是件好事,可恰恰是由于珍本的泛滥,后世学人很容易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经书一流传开,随意就可以翻阅到,你问某某书看过没呀,看过呀。可是经书的内容信的过么?平日生活起居,行住坐卧,做的到么?

如此长久下去,理论越来越熟悉,信心的坚固越来越不稳,那这个“看过”就是个大问题!不由又想起古人的殷切叮咛: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这句话当然是对经书流传开,尤其是秘本丹经流传开后果的反思,也是对年轻一辈学人态度的不满,对比早晚功课中所言“信受奉行”四字,要虚心反省自己能真实做到几字。

我们再看历代儒释道三家都对《太上感应篇》评价甚高,道家不必说,“太上”二字便是最好的说明;佛家历代有很多法师阐述、介绍此经;儒家更是认为此经中大部分的日常行为规范,劝善积德内容完全符合儒家自我身心修养的原则。也是因此,很多出世的修行人,好比道家、佛家的,很容易看不起儒家的理论,总以为仙佛比圣人高一等嘛。

以至于将《太上感应篇》匆匆读过,就搁置一边,对于其中的道理并没有契入,甚至把先贤的警告丢之脑后: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其实佛道两家都有律宗一脉,《太上感应篇》的内容完全就是入世的律宗呀。哪怕撇开宗派,也没有哪一个实修文化不讲约束,有约束就是有所守,有所敬畏。戒律其实很难讲,因为严苛、细致,当我扪心自问时,深感自己也做得远远不够。但是遍观所有戒律的原则,不外乎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道家喜欢讲清净,什么样才能叫“清净”?一点罪业没有,一点脏的东西也没有,为善去恶,整个人升华到纯善、至善的境界。

所以我们再回转来看,所有修养学问的核心几乎也都绕不开为善去恶的原则,正统宗教的修炼就是尽量要把你人性中至善的一面发扬光大,恶的一面消磨殆尽。譬如我们讲修行,是实际的、平实的。

假如身心的修证不能统一,只是理论上知道,实际生活并无任何转变,只是嘴上讲讲我悟了、我懂了,不过是骗人骗己而已。修行是要身心气质的完全转化,理入、行入!不但见解上知道,做事上一定要行到。行门是最难的,修行修行,一个“行”字就代表了内在心里的行为和外在身体的行为,也就是心行和身行。

《太上感应篇》不单是要你身行上做到善,更是要你长久之后连带心行一起净化,身心内外处处一切合乎道。

倘若站在文化的立场上,不以狭隘的宗教观念来分别,唐朝的李翱参访药山禅师时听到的开示也是一样的道理,药膳禅师叮嘱他回去后: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太上感应篇》的内容毫无疑问就是“深深海底行”,假使没有做到“深深海底行”呢?那就像后世宋朝宰相张商英对李翱的批评,因为李翱自认为参访药山禅师后自己悟了,但是张商英结合李翱的人物生平,写了两句诗给他:云在青天水在瓶,两眼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其实好好研究历代成道的祖师传记就可以知晓,如何成就的快,同做人的道理一样:一上来就是要做顶天立地,一等一的大丈夫,气象万千,大气磅礴。没有大的行愿,个人理上的见解不会圆满,实修的功夫也不会长足的进步。甚至说严重的,连对于道的基本信仰都无法坚固,很多人为什么闻道后一点都信不过呀?说白了,先前的善根不够,没有那个根器,再加上恶业太多,各种烦恼妄想障碍着他,生不起大智慧。

这该怎么解决呢?别一开始就想什么内丹、打坐了,老老实实先从行为上做起,把身心的行为都转过来,依照《太上感应篇》的内容,身口意不再犯错,也就是儒家颜回说的“不二过”。把从前欠的账还清了,才能开发出自己的善根,智慧的光明才会一点点迸发出来。

修道修道,道在哪里?古人早说了:挑水担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为禅。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现成,为人处世,样样都可以合乎道。凡事尽量以别人的利益为紧要,自然而然,坦然而住。遇到事更是要提起便提起,要放下便放下,健康轻松,雍容大度,把幸福快乐尽可能的带到人间的每一个角落。也唯有这条路才能培养福德,开发智慧,成就道业。

当今的世界唯科技、金钱马首是瞻,可是人格的养成,个人的修养,乃至为人处世的学问都不是科学和金钱所能涵盖的。越是在这样高速发展,面临诸多诱惑的社会环境中,越要做个清醒的人,可是难不难?

严格要求自己,一定是很难的。可以讲做人要学坏、要堕落很容易,但是好的言行举止要培养成功非常难,正所谓:恶业易就,善果难成。时代的担子就在我们每个人肩膀上,我们不应去期盼世界突然出一个祖师级的人物,而是要自己努力,自己承担,立志去做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本文作者:姚上砚 雲臥三更仙夢醒 https://t.cn/Rcdt451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GLPC全球LP大会分论坛在博鳌一龄举行#【中航国画携手万科走进2019年“世园会”】4月11日,航空工业上电、中航国画在京举办“初心始终,激享光影未来”新闻
  • • 想做触手可及的一颗亮的不刺眼但是能照亮和温暖看耶的到我的你们的一颗星星⭐️ • 想做一个外表郁郁葱葱很好看里头胖乎乎软绵绵很适合放空能在你们需要的时候都可以
  • 好的月嫂都是提前定的,跟家人商量不临时找了自己带,反正月嫂也只能帮助26天,终究是要走的,26天一万三太贵也不能再续一个月,加油吧,靠老公了,父母们打辅助[打c
  • 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任何事情都不做负能量的估判,和正能量的人相伴,你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眼中有美,心中有爱,每一天都是春暖花开,早安ᴴᴼᴸᴵᴰᴬᵞ ᴸᴵfᴱ⛱
  • #好多彰于小丸子[超话]#所以,好小子们有什么好书推荐吗?超满足~~~终于把电脑里不好使的cad家族软件都给重新安装解决问题搞明白了,都好用了,开心~美滋滋的一
  • 她说:“提出离婚需要先分居1年,这段时间我很清晰,不会找男友,希望结束所有事情先再迎接新的事物。当初看起来充满诱惑的各种目标,即使达成后,给予人的新鲜感维持不了
  •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三四线城市适度放宽楼市调控政策,虽然有疫情因素,但也有其他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
  • 11月3日:居家未外出,16时左右被“点对点”转运至集中隔离点。11月3日:居家未外出,16时左右被“点对点”转运至集中隔离点。
  • 14.我替你担心,怕你费尽心思地朝着“特别”的方向努力,最后变成了“特别普通”或者“特别怪异”的人。3.错的人不会因为你日思夜想、念念不忘就变成对的人 。
  • 我也不是不快乐,我其实挺快乐的,吃好吃的东西、买好看的衣服、刷到搞笑视频也会笑得岔气,但这些都不是我快乐的原因,它就像膝跳反射一样,笑完就结束了。一路行经风里雨
  • 而不爱你的男人从不会过问你的过往的,他和你在一起只不过是为了性需求,也就是寂寞空虚时候搭伙的一个伴而已,对于你的过往他完全不感兴趣,也不想去问去听。1.出门在外
  • 主导2023年的生肖鸡事业上不为顺心,谋事易有波折和反复,整体多奔波折腾,求偏财易有较大的阻力。主导2023年的生肖鸡事业上不为顺心,谋事易有波折和反复,整体多
  • ◆上证报:有私募人士透露,2021年12月部分托管方收到窗口指导,后续私募管理人在客户亏损的情况下不得计提超额收益部分的业绩报酬,而且计提完成后客户持有份额不能
  • 舒莱少女姨妈巾超薄透气日用夜用护垫卫生巾女整箱组合装批发学生¥29.9☑️找优惠券自助:点击搜索商品[给力] 双11超级红包主会场[给力] 双11预售内
  • 但是,我还是很开心能够全程陪伴他从生命初始阶段开始的成长过程,尽管身边人对于全职带娃有着两种分化的看法——“带娃多累啊,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了”或是“带娃多轻松啊
  • 十四、欣赏德使别人拥有优越感:1.渴望被欣赏之心人皆有之;2.“高帽子”的成本最低;3.要及时肯定别人的长处。把善良栽种在心里,即便时间在我们额上犁满辄痕,也会
  • 今天和珍群去KT看到一箱猕猴桃打特价,珍群说要不要拼着买,我说我不爱吃,让她带回去和她弟弟一起吃,正好明天周末她要回家她笑着说,我经常对她说这句话,还说如果我有
  • 彼虽已是僧,犹有上位之僧,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虽然是有条文叙明,若对照拙作::子平母法法则,就是很容易了解之事。
  • 三藏:我愿意佛:正因如此,你的爱是有限的,你有没有想过,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有结果不追求结果就不会有尽头的一天我相信这个女子今天上天庭是打算牺牲自己,并没有想过有机
  • 有大祝的梦多多少少有点离谱在哪里看演出来着吧 她突然掏出工具开始做蛋糕..还一脸骄傲给我说她们下午做蛋糕 吃了后 然后全闹肚子了,她竟然还想嚯嚯我啊在梦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