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你的,永远都在!
越来越好,智慧生活,共生法喜。
因上努力,得失随缘。
常言道:“花开花谢,时去时来。”
人这一生,时好时坏。有走运,就会有倒霉;有得到,就会有失去。
即使失去了,也无需难过,更不必放在心上。
因为那些失去了的,本来就不属于你!
得到失去,皆为注定
佛说:“今日之果,皆是昔日之因。”
因果,是世间最公平的法则。得到失去,都有因果。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
《庄严论》中有这样一个典故:
国王午休时,两个随从在旁一边为国王扇风,一边小声谈论:“我们可以服侍国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个人说:“是自己的业力。”另一个人却说:“是国王的原因。”
两个人谁也不服谁,声音也越来越高。一个说:“我的福报都是自己的业力。”另一个又反驳道:“我的福报是国王给的。”
国王被两人的争论声吵醒,得知详情后,对那个说因业力而活的随从很是不满,于是说:“你生活在我的国家,竟然还觉得福报是来自你自己,那我就让你看看,你的福报到底从哪来的!”
随后,他对王后说:“我今天会派一个人去你那里,记得要赏赐他珍宝。”
于是,将另一位随从派去,可没过多久,还是那个相信业力的随从得到了珍宝。
原来,随从准备出门时,突然流了鼻血,只好让相信业力的随从前往,所以是他得到了王后的赏赐。
不相信业力的随从,命中注定没有那份珍宝,所以再怎么强求也得不到。
属于你的,终究是你的。它不会因为你的刻意强求而得到,也不会因为你的坚持躲避而失去。一切的一切,都是因果。
因果命运,从来就不是迷信。
正如《十七地论》中所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人这一辈子,有多少得到,就会有多少失去。人生中的得到与失去,都是因缘注定。
福祸相依,得失亦然。所谓的得到,未必就是得福;所谓的失去,未必就是遭殃。
所以,不必为了得到而得意,也不必为了失去而怅然。人生,就是一个过程。
所有的失去,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涅槃经》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努力了,就一定会得到。即使失去了,也会用另一种方式回馈给你。
有个禅师浇水时,总是会给向日葵两勺水,旁边的小草半勺水。
人们很是不满,询问道:“为什么向日葵就能得到那么多水,就因为它能开花吗?”
禅师听了笑道:“小草只需要半勺水,向日葵却需要两勺水啊。”
说罢,禅师指着远处的一颗大树说:“你们看,那颗参天大树需要的,是两桶水。但这些花草谁也比不上树的苦难。因为它得到的越多,失去的越多,付出了的也就越多。所以大树要为人们遮风避雨,提供丰硕的果实啊。”
人们听完,恍然大悟。
上天是公平的,我们常常抱怨自己得到的不够,结果搞得自己伤痕累累。其实,我们得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无法用肉眼来判断的。
《坛经》中说:“一切福田,不离心地。”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只要是你的,就不怕得不到,即使一时失去了,也会换一种方式弥补回来。
佛家有句话叫:“福报都在后面。”
生活中想要得到,就一定会先失去。你在这里迂回了一下,就一定会在那里积攒起力量。你将来所拥有的,都是你当下的起心动念带来的。
所以,人生失意时,放宽心就好。得到与失去,都只是暂时。人生无常,你永远不会知道,今天的喜事,到了明天会不会就是祸事。而今天的祸事,到了明天也许就会是喜事!
人生,得到多少,便会失去多少,无论得失悲欢,都要坦然面对!
属于你的,永远都在
佛说:“今日之果,皆往事之因。”
眼前的一切,都是过去的因果。失去了又何必着急,属于你的一直都在!
佛经中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年,佛陀带着众多比丘,应一位婆罗门的邀请来到另一个城市。
当他们到达时,婆罗门却没有供养护持佛陀等人,又逢饥荒,百姓们只能供养一点食物。
即便面对着少许的谷物,比丘们人仍然满足感激。
后来佛陀带着比丘们返回了舍卫城,又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并拿出许多食物来供养他们。
这时候,有些人每天吃完供养的食物就会嬉戏打闹,无所事事。
有的人就说:“当时饥荒的时候,他们还很恭敬有礼,现在食物充足,他们竟如此放肆。”
佛陀听了,开示道:“愚痴者,诸事不顺时就会哀愁沮丧。一旦顺心如意,又会雀跃不已。智者从不会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世间事,有得必有失。

达摩祖师云:“若得荣誉好事等,是我过去宿因所感。”
我们现在拥有的,都是自己过去种下的因果,得到的,就是该得的,无需得意。属于你的,也会回来,无需着急。
所以,还争什么?怨什么?不是你的,强留不住;该是你的,谁也抢不走。
人活一世,不要纠缠。把一切,留给老天,属于你的,一直都在。善良的人,一定不会吃亏!
不苛求别人,也不强求自己。即便你失去了的,也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被弥补回来!!! https://t.cn/Rp7W8xr

孩子给你发脾气是件好事!
孩子发脾气,其实是他们内心脆弱的表现,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压,实际上是在向最亲的人求助。
用“一稳、二听、三静、四不教、五要狠”的方式,让他们拥有控制情绪的“智慧”。
☉ “稳”是指父母要稳
佛家之言:怒者,心之奴。想要孩子不发脾气,首先父母要稳住做好表率,无论是平常生活中,还是面对他人对自己发脾气的局面,都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 “听”是指父母要仔细倾听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父母应该学会仔细倾听,弄明白根本原因。更近一步靠近孩子。
☉ “静”是指等孩子静下来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让人恢复理智。
孩子发脾气时,你跟他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先让他把脾气发完,等情绪过去了,再给他一段安静自我修复的时间自我反省。
☉ “不教”是指父母别急着说教
试想一下,你刚刚冷静下来,就有一个人就在你身边不停地讲道理,你会觉得舒服吗?
不会!你会认为他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你!他说的话你很难听进去。
想要和孩子沟通,要先制造你和他的共同点,你可以说:
“我小时候也和你一样,记得有一次,因为一个玩具...”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也曾经......”
允许孩子发泄、认可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觉到你并没有站在他的对立面,再循序渐进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会让他更容易听进去。
☉ “要狠”是指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欲望要狠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人和畜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原则性的问题父母要“狠”,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步。并且要从小教孩子多反省,体会别人的感受,适当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为所欲为。
这也是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很多事情哭闹是没有用的。
王阳明说: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一颗检讨自己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望;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欲望,才能成就自己。孩子是父母的摆渡人,而在此之前,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引路人。
愿每一个发脾气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坚定平和地成长。

其实我现实中是没见过皂荚树的,小时候觉得皂荚树跟槐树结出棕色角很像,误以为是皂荚树。那一年的夏天,远在某城市生活的堂弟回来过暑假,我俩趁着大人都不在家,爬上了墙头去摘我认为的“皂荚”,然后煮了,把墨水滴在手上,用皂荚水去洗,具体洗下来没有都忘了,只记得当时好开心啊。
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很开心,开心爷爷奶奶都还在,我跟堂弟关系也还不错。
最近梦到了爷爷奶奶,梦里老院子里有一颗大树,枝叶蔓延开来填满了整个院子,好想你们啊,不管在哪希望你们都继续开心,不用担心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在德阳免费吃虾还拿奖?爆料王第一届龙虾达人赛 吃虾力UPUP
  • 你知道理发店门口的三色柱是干什么用的吗?
  • 伤残军人欲优先购票被拒还遭怼 福州回应:向旅客道歉
  • 郑爽粉丝埋怨张恒微博不晒女友,张恒默认恋情回应:其实都OK!
  • 吴谨言团队耍大牌! 公司道歉轻描淡写不诚恳, 网友: 欢娱的作风吗
  • 寿光受灾较严重,50多万人受灾全村告急!
  • 全球央行年会举行,美联储主席说的这番话震惊市场!
  • 董明珠兑现员工房,一人一套免费2房1厅!
  • 延禧宫成故宫热门景点
  • 金门炮战 抓渔民 :台方此举倒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 全国收费公路收入
  • 云南宣威一5岁女孩险遭拐卖,找到时已换装、头发被剃光
  • 男子带狗大闹急诊 冲进抢救室威胁医生:弄死你
  • 区块链十条:巴菲特欲3亿美元投资印度数字支付平台Paytm
  • 感动!风雨夜女孩欲跳江,的哥苦劝:我送你回家
  • 寿光再发泄洪通知 今明还将有一次强降雨
  • 马来西亚森林城市禁售外国人?碧桂园回应:不属实
  • 女司机高速公路超车道上逆行被罚还觉得无辜不愿认罚
  • 张馨予婚礼曝光,酒店是上海最贵的,每桌近两万,这招赢了范冰冰
  • “霸座男”还没凉,高铁又见“霸座女”:买无座票强占座位,有座票的女孩站了俩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