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智言慧语 :【《起信论》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众生。】这是讲法界的缘起,也就是我们现在一些科学家,在探讨宇宙的来源,生命的起源。现在外国这些书籍出版得很多,可是都没有找到,都是在摸索,都是在猜测,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因为它不是事实,他拿不出证据出来。所拿出的证据,裡面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存在,不能自圆其说。宇宙的缘起、来源,生命的起源,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特别是《楞严经》,《楞严经》叫做开智慧的《楞严》。《起信论》上讲的这个意思,也是《楞严经》上所讲的,它讲得简单,论上讲得简单。“因不知一法界故”,一法界是真的。众生与佛的差别在哪裡?迷悟不同。迷的是什么?一真法界。悟的是什么?还是一真法界。一真裡头没有迷悟;迷悟是人,人迷了。迷了之后就麻烦了,一念不觉而起无明。你要问: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因不知一法界故,不知道原本就是一法界。一法界实在讲就是前面所说的“唯心所现”,心是一,所以现出来的相也是一;心真实,现的相也真实。一真法界就是真心所现,这裡头没有妄,没有虚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现的是这个境界。在四种淨土裡面,实报庄严土,实就是真实,不是虚妄的,所以实报庄严土就是一真法界。

  一真之外有所谓十法界,十不是数字,是代表圆满,圆满是无量无边的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从哪裡来的?从差别心来的。我们讲堂现在有几百人坐在此地,一个人一个法界;两个人同在法界裡,没有!你们两个人是同一个念头、同一个思想吗?各人想各人的。好像我们是相同的,《楞严经》上讲“同分妄见”。所以我们这个法界裡头,有跟人家相同的一部分,但是各人是各人的;有跟别人完全不相同的,叫别业。譬如这个灯,每一盏灯,别业;它放的光,光光交融在一起,同分,虽然是同分,还是各人是各人的。你把这盏灯熄掉,它的光没有了。灯开起来,光跟大家同的,熄掉,它没有了。可见那个同分还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你才晓得一个众生一个法界,法界无量无边。到什么时候跟大家真的相同?入一真法界就相同,那就真的同了,心同境界就同了,心同境界就同了。这个事情可以能够试验的。我们看到两个人,假如他的面貌相同,他的动作也相同,仪态也相同,你就可以断定这两个人对一切事的看法想法都会相同。面貌是心变现的,这一点不假。有学问的人、有修持功夫的人,一看你的面貌,看你的举止言谈,全都露出来了,一点都没有法子隐瞒。从这个地方可以能够测验到。所以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的,因此就可以在诸法裡面、一切法裡头见性,以明实相就是见性,相裡面见性,因诸法之实相,即是性故。

  我们看禅宗语录裡面,有很多写机锋话,我们一般人看不懂,不知道他说什么。老师考试考问学生,考他的境界,你见到什么?他在地下拿一片树叶、拿一朵花比一比,老师就点点头。我们不晓得他到底玩的是什么把戏,那代表是明心见性。他问你的见地,你有没有见到性?性在哪裡?是什么样子?随拈一法无不是,皆是的。只要你真正体会到,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个空、不可得就是自性。空跟有在一起,不是离开这个相,别有一个自性,那就错了。凡是禅宗裡面表现的这个,我们用《金刚经》这个意思去体会,都是空有一如、万法一如、体相一如,这就对了。你能够入一如的境界,那就是见性的境界,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如果你心裡面还有分别,没见性。只要有分别就有对立,就不是圆融,就不是一如,一如就是不二。众生跟佛一如,生佛一如、性相一如、体用一如、理事一如,无有一法不如,那就入了境界。入这个境界心地一定清淨、平等,《无量寿经》上讲的“清淨、平等、觉”。他那个心的样子、心的状况,决定是住在清淨平等觉裡,这裡面显示一切法皆如,一切法不二,也就是《华严》所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因为一念不觉则生无明,无明就是不知一法界,知就明了,无明就是不知道,就是不明瞭。不明瞭事实真相,不明瞭万法一如,不明瞭,不知道万法是一如。不知是个动的相,无明是动相,心就动了,明瞭心就定了。所以诸佛如来他的心是清淨寂灭。我们讲五忍菩萨,佛是寂灭忍,菩萨最高的境界是无生法忍,清淨寂灭。才一动就是无明,无明在哪裡?起心动念就是无明。也许有很多人,我也不起心动念,我什么也不知道,人家问我,我总得要想一想,起心动念一下。这就是无明是妄心的根本,我们用的是妄心。诸佛菩萨他不要起心动念。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许多的经典,都是别人向他请教问题,他说的。人家提出一个问题,佛是不是要去想一想再答覆他?如果想一想答覆他,从无明裡面生的,那就错了。佛菩萨讲经说法心地乾乾淨淨,绝对没有动一个念头。所以佛经是在无念无生裡面自自然然流出来的。我们今天对佛经为什么这么难懂?我们是用无明,起心动念去研究它。它是一个不起心、不动念裡面出来的,我们要起心动念去研究它,别说你研究个十年八年,你一百年、二百年,研究无量劫也研究不通。为什么?根本不相应,这就是大经上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想研究佛经都不得其门而入。道理在哪裡?道理在本质上不相同,一个是用真心,一个是用妄心,真心是清淨心,妄心是起心动念的心,道理在此地。

  佛法如何通达?不起心、不动念就通达,这个法子妙!不起心、不动念,不但一切佛法通达,一切世间法也通达。为什么?一切世间法也是从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你只要见性,没有一样不通达。佛经裡面稀奇古怪的事情很多,这就是当年有一批调皮的人,释迦牟尼佛有智慧,“你什么都懂得,我问一样东西你不懂的。”那问你,你看经典叫《放牛经》。他们晓得释迦牟尼佛太子出身,以后出家行道讲经说法,他没有放过牛,问他放牛怎么放法?释迦牟尼佛把养牛的方法说了一大套,叫人听了都呆了,记录下来,《放牛经》。什么都懂,没有一样不懂,世出世间法统统都懂得。我们不向清淨心上下手,向经教文字裡面去下手,那就苦了,没有法子鑽通。一定要从心性上下手,心性上下手,那就是要遵守这个经上教导我们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时、一切处,心要保持清淨,一切事要认真去做。

身在红尘,心是道场

嘎玛(颜班)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居士们,总觉得自己难以生起“出离心”,因为总归还是要处理家庭、事业、子女等方方面面的事情,似乎生活和修行之间,总感到隔着许多障碍。

真是这样吗?其实,身处于这样的生活模式中,要发“出离心”反而更容易,修行也有更多的机会,因为你在红尘俗世中,一定会碰到不少烦恼、挫折。有了这些烦恼的存在,就会有生起“出离心”的机会了;有了出离心,就会发出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要力所能及去付出自己的心力,去尽自己的能力踏踏实实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这也是在利益自己,而这一切都是在修行。

一般人认为修行一定要找间寺宇、佛堂,有法师和坐垫,在这种环境下修修法才叫修行。的确,这种修行比较能约束自己的心,但是在没有这种条件的环境中,我们要将自己的心当成道场啊!

如果真能做到心是道场,心中就会永远有佛、有虔诚心、有菩提心存在,这样任何地方都是道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行菩萨道了。如果对此不能理解,我们的言行永远无法与心灵结合,即使身在道场,心却在红尘,道场也无法约束你的心。

我们要学会将闻思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那么所有的生活,就变成以佛法为指引的修行方法,这时也就不必担心自己是否能进行其它修行。密法修行中常常说,要“把凡夫的身口意,转换成佛的身口意”。凡夫的身体无论处于“何地”,要将该处转化成佛的道场、佛的净土、佛的坛城。身转了,语转了,心也能这样转,才是让自己的身口意真正转换成佛的身口意。所以,世俗舍取的转换,必须先从心做起,能够理解这一点,在世间修行就不难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佛法跟世间的生活没有太大关联,甚至是对立而无法兼容并存的事,好像学佛就是要背弃所有世间的生活,就只有念佛、剃度出家这一类的事情。以小乘的观念来说,的确是如此,但是以大乘或密乘来说,除非你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否则你的所作所为,都能影响到一群人。

因为人是最没办法独处、感受寂寞的众生之一,除非是真正的修行者,心中充满对佛菩萨的虔诚欢喜之心,能为众生而活;大部分人都是耐不住寂寞的。不单是耐不住寂寞,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的作为都与他人相互依赖,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依赖别人的情形下过着正常的生活。世间上没有人是万能的,大家都有不同的能力范围,也都有需要别人扶持补足的短处。因此,如果有人依赖你,你就有被依赖的价值存在,而你的修行也就从别人需要你的地方开始了。

每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出发点是为了脱离轮回,同时具有菩提心,在能力范围内做到让自己问心无愧,再将功德回向给众生,就是行菩萨道。佛菩萨都不能让所有一切众生感到满意,还有人会去挑剔佛菩萨,又何况是凡夫俗子呢?但要让一群众生感到满意,就不是很难。例如,努力求学,可以让父母感到欣慰;用心做菜,可以让家人吃得健康,精神饱满;用心照顾家庭,可以让家庭幸福美满;在工作上努力付出,可以让事业有所成就等等。

若是连这样你都无法做到,那就好好吃顿饭,因为佛陀说一个人体内有数不清的众生存在,所以,如果没有太大的能力作布施帮助别人,总可以让自己渴了喝水解渴,饿了饱餐一顿,让自己三餐吃饱,照顾好身体里的这些众生啊,它们都会因为你的付出而得到满足,得到你布施的功德。这种功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六道众生。自己没有能力供养所有佛菩萨,就观想所有的佛菩萨安住在喉咙,将美好的食物首先供养给他们,如此一来,自己饱了,佛菩萨也供养了,也布施给体内无量的众生了。用这种方式,人人都能做到,这也属于修行。

总之,做任何事都要学会先转换心态,要思惟自己的出离心是为了脱离轮回,因为要脱离轮回,所以要有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要利益众生,因为“我”有能力利益众生,所以要脱离轮回也就不难了。先培养这种自信心来肯定自己,再自我期许而努力付出,踏踏实实在心的道场,不断精进前行!

益西彭措堪布:哪些念佛方式是不如法的呢?

我们要念好这句佛,就要知道哪些是不如法的,以便避免和改正。
念佛最忌讳的首先是精神涣散,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才能做好。
如果精神涣散,或处在昏沉、掉举等状态当中,那这一句佛就不可能念好,念不好就会掺杂很多杂质。
我们一定要注重念佛的质量,宁可少念一点,也要把它念好。如果只是赶速度、赶数量,那就完全是骗自己,自以为念了很多,结果很多都是不如法的念,这样就空过了。
尤其修念佛法门,关键就是要使自己的心集中在佛念上。释迦佛传给我们的念佛法门,是在生死最切近的根本上进行转换。
我们的心不念佛,就会一直念轮回里的事,念贪嗔痴,念杀盗淫,这样就导致生死相续不断。

因此我们念佛就是当下处在出生死的时刻,一定要一心专注地把这句佛念得清清楚楚。
其次是忌讳字句模糊,所念的佛其实是自己心的体现,字句模糊,自己都听不清,又怎么能感动佛呢?
“念”就是明记所缘的意思,所以从始至终都要清清楚楚地听到这句佛,这才是真念佛,才会有真感应。
还要避免的是开始念得非常快,后来越念越慢。不能一句一句地很切实地连贯起来,这样心口不能相应。
所念的这句佛就不能摄住自己的心,反而落在各种昏沉、妄念当中,这就是古德感叹的“轻忽养识”。
很多人会说:我只要心里向佛就可以,不必要讲究什么念佛音节。这完全是不懂,其实我们的心不可能离开当下的显现,我们身口意的状况就在体现自己的心。

如果念佛的声音每一句都合乎韵律,都念得非常好,那我们的心也一样安详、统一、和谐,这样就容易相应,也就自然和佛感通。
念的佛又反过来加持在心上,自己的善根能显发,佛的加持能注入。
在六根当中,关键要抓住舌根、耳根和意根。这三个根配合得好,就使得每一念都是清净的佛念,而不会增长生死的业识,就一定能把我们的业识心转成清净光明。
相反,如果你念这句 “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心和口分开了,嘴上在念,而心早就跑了,这就是假念佛。
表面在念佛、里面在念贪嗔痴,这样放任自己的心不断地起妄念。那就是在随妄念流转,这是在培养生死业识,照这样发展下去,妄想病会越来越大。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音声,一旦合韵律,念得清畅、哀雅、平整、圆润,就会激起内在的善心、信心、欢喜、恭敬、悲愍等,一定会出现这些好的相。
也会念得全身心都受到佛力加持,念得自己的心光广大地开展出来,也会念得环境里充满加持。

念佛的因是从我们的善根里来的,今天能够念这一句佛,也都是因为往昔种过很深厚的善根,不然是不可能念的。
如果你能发自至诚的心念这句阿弥陀佛,对佛有信心、有感恩心、有皈依心,这样一心归命佛来念,或者对于生死轮回非常厌离,特别想从轮回中脱出。
这样一切都要仰仗阿弥陀佛,如果是这样的心,你就会完全把心交出来,会从至诚的心里念出这一句佛。
而且本身缘起的力量不可思议,这是阿弥陀佛无量劫当中用深广无边的修行加持过的名号,这样念出来的功德绝对非常大,是非常稀有的事。
这是已经成就的万德洪名,这句佛号就是佛的无上正觉。蕅益大师说:这一句佛就是释迦导师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现在把这无上果觉全体交付给众生。
所以要珍重这念佛的时刻,不要空过,因为一声佛号就是一声心!修行就是庄严自心,处处都是庄严。而且你的心已经安住在善心当中,它出现的就是庄严,都是有品德的相。
念佛时要非常“恳切”,就好像我们掉进大水里即将淹没时,急切地寻求救护那样,又像是我们得了不治之症祈求医生救治那样。

念佛还要“沉着安闲”,自己既然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心态自然就沉着安闲,不会急躁,不会想很快得什么效果。
比如追求见光、见佛、得感应等等,这种求速效的心其实是一种躁动的心态,这是要纠正的。
我们来办这件往生大事,就要一念一念,恳恳切切地念阿弥陀佛,这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急也急不来。
心定了之后,才能做到声心相依,也就是念佛的心和念佛的声音互相依靠。
所以总的要诀就是,你念的每一句佛号,都要心里听得清清楚楚,又念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在自己的第六意识上把握。
我们的心一直这样念出“南无阿弥陀佛”,不断地坚持下去,妄念自然清净。这就是以“佛念”来代替无量百千亿妄念的一个妙法。

嗡嘛呢叭咪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4日出生的朋友性格宽宏大量,命带善缘,他们赚钱无数,一辈子左右逢源,能大富。  辰时出生的男孩命运怎么样  出生于辰时的人,从小家境殷实,父母兄弟都是有能
  • 短暂的休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启动,奔跑向前,坚持不懈,在这个生存都困难的社会里,继续下去,埋头苦干,八面玲珑,带上面具,将一切深埋心底,带上阳光,自信,成熟,稳
  • 其实这个方子小叔曾经分享过,那个时候分享主要是为了解决阑尾炎的,没错这个方子很多大夫都用来治疗慢性阑尾炎,而且效果很好,小叔的一位粉丝就用过,还把截图发给了小叔
  • 该车基于技术母体星瀚H打造,是吉利旗下首款无座舱汽车,领先行业落地L4级自动驾驶技术。该车基于技术母体星瀚H打造,是吉利旗下首款无座舱汽车,领先行业落地L4级自
  • 当平凉人乃至甘肃人、全国人为“泾川文汇”逆袭取胜击节而歌的时候,或许能唤起我们对“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
  • 最近很多时候我都有很幸福的感觉 无论是做饭时玻璃上的水雾 还是 磨磨叽叽想找我要零食的小猫 还是下雪天能吃到的热红薯 我想表达的不是封在家里有多么的好 而是我已
  • 我们闽南有一句俗语:好茶不如粗饼糕,没有米可下锅,会饿肚子,会饿死人,至于茶,尤其是天价茶,可有可无,喝开水也可以,不影响生存与健康,况且那些所谓的高端茶、天价
  • 朋友送的果脯有两小包我一直没吃源于我一直认为那是两包大号红葡萄干感觉会甜的发腻时至今日我发现上面有籽所以居然是两包小cu莓......真的不是很像如果我拆的时候
  • 但又在彼此需要的时候,一起相互依靠,共渡难关...#绿皮书##高分电影推荐#(来源小肖雨)两个迥然不同的人,因为一次巡演的契机相识,一路开车南下。
  • 前几天跟表哥聊闺蜜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每周都会给我分享几次在那边的生活,表哥说我应该比较向往那样的生活(可能知道以前也是打算出国所以酱说吧)我回他说不啊,在我老
  • 备婚日常分享我的城市旅行婚纱照yyds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用最有仪式感的方式定格经得起岁月推敲的艺术品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爱上这个城市并非
  • 人生这座山不论山高路远,还是山低路短,走的是过程,看的风景,凭的是毅力,品的是心情。高头大马也好,竹杖芒鞋也罢,只要心中有风景,不论上山下山,路长路短,都能体会
  • 生活不是一场赛跑,生活是一场旅行,要懂得好好欣赏每一段的风景。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
  • 说实话,对于张益唐教授的零点猜想的学术报告,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雾里看花的,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一般的数学教授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能找出有瑕疵的地方。 4、在客厅
  • !!
  • ――三国刘备世间善德之事,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若通此理,无事不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
  • 虽然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但是现在种也不晚,慢慢长大吧,还有,过好大学的每一天,以后也会怀念现在的[可爱]瓷砖做不做美缝的对比,永安告诉您一说到美容,脑海
  • ⏳一个小时逛了全园不到1/3的区域,相机根本没放下来过,趁着这两天天气好,明天还要接着来拍摄时间:2022.11.02相机:佳能(Canon)6D Mark I
  • 第一步的高估,就决定了他在真正进入推特内部后,面对庞大的人力成本时,有了落差感。所以,他对目前团队情况非常不满,比如他不理解印度某团队为什么不能和其他区域共享一
  • 第二波早C晚A,维C都不太有效果,会坚持用a醇,准备试试高浓度。但是如果天冷了,还是备一个好点的,分享一只好看还很有安全感和颜值都不错的奶茶色热水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