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金刚经讲义: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连续向须菩提发问:“如来有肉眼不?如来有天眼不?如来有慧眼不?如来有法眼不?如来有佛眼不?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为什么忽然向须菩提提问起五眼六神通的问题?在此先谈什么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五眼六神通”是修证佛法者证入空性后具有的能力。五眼与六神通相配,除肉眼外,每种眼都带有一定等级的神通,是每个人自性本有的功能,每个人都有,但只有进入如来真空境界,才能全部开显出来,五眼代表不同等级的证量。

肉眼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只要不盲,就具备肉眼功能。可以视山河大地,也可以通过所见揣度、推测过去与未来的一切人、事、物,只是不太准确。但因人类认为万物实有,因对物质的执着,故五眼中肉眼障碍局限性最大,无法透视任何物质背后的东西,而且时空对其也有障碍,无法观到视力范围之外的一切,无法远距离遥视,无法看到极微小的一切(比如细菌),也无法看宏观的东西,同样无法真实地看到过去、未来等。

天眼、慧眼、法眼建立在一定的定力基础之上,有很多类众生在能力上天生具备,但在心性的开悟上,没有佛弟子的知见。这三种眼看一切更透彻,时空物质的障碍几乎很少。比如可以遥视、透视、微观(像显微镜一样)、宏观(如将整个银河系纳入眼底),观看过去发生的事,预测未来等,可以用意念移动、转移、变化物体等。只是从天眼到法眼等级递增,同时配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神通的大小从天眼到法眼递增,比如天眼的五种神通与法眼的五种神通是不一样的。佛眼是成佛后具备的能力,可以彻万法源,在神通中也是最究竟圆满,而且只有佛眼具有六通中的漏尽通。

这是五眼在能力上的启用。在心性的开悟方面,禅宗祖师六祖说:“一切人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名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悯心,是名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遍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澈,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佛说的五眼是当我们真正破尽所有相时,即像拿掉了心性上层层遮挡的东西,对万法的真相了悟得越来越清晰了,同时也圆满开启我们本有的能力,我们将它起个名字叫“五眼六神通”。

因我们现在听讲的人大部分都没有神通,所以佛说肉眼,大家马上还能联想到自己的一双眼睛;说天眼,大家都就认为长在眉心,因为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们眉心都有一只眼睛;但说到慧眼、法眼、佛眼,大家就不知道长哪儿了。自性如来无形无相,其实本质上五眼并无生处。在此,我们关注的是佛为什么开始提问须菩提关于五眼的问题?

对未开启五眼功能的人,佛这样提问的时候也许只是几个字,但对于须菩提以及在场证阿罗汉果位的大弟子们,他们有不同证量的神通。佛说天眼,他们已身心中呈现出的即有天眼的境界和认知,慧眼即呈现出慧眼的境界和认知等。在前面第十四品中,须菩提谈到:“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这说明须菩提至少有慧眼的证量。

当然,佛在此问须菩提这些问题并非是与弟子们比神通,也并非是说如来有五眼六神通,你们快点证入吧,更不是说我现在比你们厉害,看,我圆满证得了五眼。佛法中视“五眼六神通”是小术,真正证入果位的菩萨只把它们作为度众生的一个工具。尤其阿罗汉们以寂灭为乐,长久住在灭尽定中,不启用神通。所以在《法华经》中,大家都读到过当佛放光惊天动地大显瑞相后,又说有一个最高知见没有告诉弟子们时,有五千比丘退席了。除慈悲心不够、自以为证得之外,其实有一个小原因,是他们不屑于观看这些如魔法幻化般的神通境界。但阿罗汉们不屑观看,不代表他们没有。他们大多数有天眼、慧眼或法眼,随这些能力的开启,他们在禅定中看到了更广阔时空中的众生与境界。比如:阿罗汉可追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而佛可彻万法源,没有时空的限制。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境界中的万法与众生呢?这也是应关注的问题。佛在问完五眼的问题后,又担心没有神通的众生着神通的相,故马上又问须菩提:“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说:“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如来真空之境是平凡的,即使如来具备五眼六神通,但在哪一道说哪一道的话。如来在人道与人交流,也说沙子是沙。佛在此处,因为着重要谈的是真空的启用,所以佛不会说“沙非沙,是名为沙”。因通过前面的讨论,弟子们已不再执着沙相。所以,真正证入如来真空之境的人非常的平实普通,不会无缘无故显示任何奇异之相。就像《金刚经》的开篇,佛与他的弟子一样普通:托钵化斋、吃饭、打坐、说法,即使显示神通也是为了弘法利生的需要,神通光明也虚妄不实,只是幻化。须菩提明白佛要表达的意思,马上平和地回答:“佛说是沙”。

佛一句一句问完五眼,有证量神通的弟子们头脑中应该有不同的现量境界,此时,佛话锋一转,问须菩提:“佛所教化的世界,数量有恒河中所有沙子那么多的恒河,再有这么多条恒河中的沙子那么多。”这个比喻有点拗口,但佛这样说,我们有个概念,即:佛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数。佛接着说,“这么多世界国土中有无量无边数不清的众生,他们有无量无边各个不同的心念,如来全部知晓。”在这如来说“无量无边众生的心念,如来全部知晓”,并非是在说神通里的他心通。他心通是有感知别人心波振动的能力,并且同时能解读、破译这些东西。佛在此并非谈神通。

我们接着听佛要表达什么,他说:“这么多种众生,这么多种各个不同的心念,可以总名为一种心,即‘妄心’”。原文是:“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到此,我们才终于明白,佛为什么要问须菩提关于五眼的问题,佛是要告诉弟子们,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见都是虚妄。不要以为我说的诸相虚妄只是在人道,只是在人世界。在无量无边的佛世界,各种各样的众生,有形无形,只要还在时空中,还在轮回之中,都是妄心妄念,都没有一个不变的不生不灭的心体。用天眼、慧眼、法眼看到的与肉眼一样,所有的一切都虚妄不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皆不可得。

佛告诉弟子们,如来用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遍观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活在妄心中。为什么全是妄心呢?我们没有神通,但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心念。前念刚过,当念又起,念念不断,流向未来。观所有的心念,都无有生处,无有灭处,也无一个真实不变的心体。即使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看似无形无念,但心却有一个“动”的势。因为他在时空里,他就有过去、未来,只要他认为自己动念了就又开始轮回。他要懂得“念”的虚妄,懂得“心”本无生无灭的道理,他就可以从轮回中解脱。所以佛最后说:“三心皆不可得,都为虚妄”。

听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情”的虚幻了吧。比如“爱情”,根本就没有一个“心”可以得到。你执着的爱情,只不过是六根被境转之后,意识的念念相续形成的执着。所以,你说要得到爱人的心,他(她)不是不给你,是万法都没有。只有证入如来的真空,才是真心,才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圆觉妙心。而真正了知此境界的人,在此世上,才是随缘了旧业。

所以如来接着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现在、未来是众生执着的时空观念。人的意识刹那不停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前念刚过,后念又起,即使中间似乎停顿了,但仍有一个“我不动”的认知,这个认知也是念。念念相续,即使睡梦中也未停止念念分别、认知,也正因为有这样流动的意识、心,人才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在延续。但佛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意识流动形成的认知是虚妄不实的,我们的意识在刹那不停地生灭变化,即使有定境,也不过是相对于散乱,相对于有我而建立起来的幻境。只是依止此幻境,我们更能看清万法的虚妄本质。因为我们着相,执着万法的差别,执着万法的成住坏空、生灭变异,我们的认知被这些相转,便感受到意识在过去、未来流动,才有时空的移动。如果在定境中,心不再被境转时,意识从流动变成了波的振动,振动或波动使我们不再有时间在流动的感觉,在认知上认为过去、现在、未来在一个点上,此时,佛学行者称这个状态为“当下”。行者活在当下的状态里,就会初步感受到时空的变异、心的念念相续都虚妄不实,都像分别、认知形成的泡沫。所以对活在当下的行者,即使起心动念,做世间一切事,所思所行,也会变成空中飘动的云,无法影响虚空的空与宁静。这即是禅宗六祖所说的“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所安住的境界。

所以佛在此说,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不可得,在如来之境中是虚妄不实的,是众生着种种相,生种种念,形成的流动的幻境。

有同修问我,说我已不再留恋过去,也不担忧恐惧未来,是不是已回到当下的境界?是不是已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心?这还不是。在当下六根对六尘时,只要你的分别心一起,比如你说,垢净、美丑、善恶等等,只要你比较,就已有过去心,你在过去的认知、经验上比较,只要你心中有认知、执着、取舍,现在、未来心已同时生起。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在着相的一念之间都已经在那儿了。人的一生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的延续,小到前念、当念、后念,大到前世、今世、后世,每个人刹那不停被万法的生灭变异转。起心动念,念念轮回,世世轮回。心中只要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流动,轮回就不会停止。行者只要安住当下,不被境转,不着一切相,旁观自己这些虚妄的、刹那不停、运转流逝的念头,和因这些念而生起的种种觉受,才有可能看清万法实相,回归生命本源。

杨宁金刚经讲义: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之一}
这三品的大意是,当时须菩提听佛说到这里,终于深切地领会了佛说的道理,不禁喜极而泣,对佛陀说:“世上稀有的世尊,您说出这样深奥的经典,我从过去一直苦苦修行,纵能有辨识一切真妄的慧眼,但却从未闻听过如此这样的经典。
世尊,如果有人能有幸听到这部经,对此言说深信不疑,信心清净,即能不被生灭的诸相迷惑,宇宙万法的实相即会在他那儿显露出来。如果是这样,这个人就成就了世上第一稀有的功德。世尊,我在此说“实相”,并非是说宇宙万法真有一个真实不变的相状,只是假名。众生如不被假相迷惑,把这种开悟的状态称为见到“实相”。

 世尊,我现在闻听到这部经典,深信理解并行持,并不困难,但当未来佛说的末法时期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闻听到这部经能信解受持,此人就太难得了,人中稀有啊!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众生执着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虚妄不实。可以这样说,离一切相即可称名为佛。”

在此,须菩提由衷赞叹,在未来佛灭度后如果有人能不被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种种相迷惑,而对此经信受奉行,这样的人太稀有难得了。确实如此,今天大部分人修学佛法,发心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却无法安住在空性正见上行持,所求、所得心强烈,对自我、他人、众生计较、执着、取舍。虽发心向大,却行持上是乐小法者,只希望片刻的清净满足,或求世间福利、长生不老、种种神变等等。如果有人能知一切法无生,谈不上去灭、去否定,故能在相而离相,即称为佛。

佛肯定地告诉须菩提:“就是这样。如果还有人在闻听到这样的言辞后,不惊讶、不恐怖,不觉得高深难懂,这样的人非常难得稀有。须菩提,如来说这是最好的,能破除一切执着,令众生从轮回的此岸到解脱彼岸的法门。当然也并非实有这样一个最好的法,只是交流的方便,这样称呼罢了。”

以上的对话首先是须菩提谈自己的感悟,他认为如果有人能闻听到佛这样说法,可以见性成佛。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有“解空第一”的称号,是已离欲的大阿罗汉,即已不被身心内外的一切欲望、境界转,人空、法空的道理相信他已听闻过,但在此处,他能喜极而泣,是听到佛以这个角度谈空性,他从未听闻过。因为须菩提是代刚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提问,他认为佛在当时这样讲解,能很深地契入闻法弟子们的心性,使他们闻法大悟。但时过境迁,今天我们闻听到佛这样的说法,一方面由于文字表述是古文,不易看懂,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定的基础,故完全明白佛的开示会有困难。在此处,须菩提又一次慈悲地提到佛灭后五百年的众生。关于这个后五百年的时间是指哪个时间段,在佛教史上有争议。我个人将它理解为末法时期的最后五百年,甚至觉得就是在说我们。也有人说它是指佛灭度后的五百年中,但不管怎样都是在佛灭度后的事。

为何须菩提这样说呢?因为在须菩提看来,佛住世时即使大家听不懂空性之理,生不起信心或对佛说的有疑惑,也可以马上去问佛,佛即可对机施教,令大家释疑。但在佛灭后后五百年,到了末法时期,佛陀离开已经很久了,众生仅仅看到这些言说章句,如果心有迷茫疑惑,他们可能找不到解决疑问的老师。所以,须菩提一再为末法时代的众生担心,也是一片菩萨心肠,并希望佛陀的教法能够永远利益众生。

在此须菩提说:“佛灭后后五百年,如果有人信解受持本经,第一稀有。”佛补充说:“还有人在闻听到此经后,能不惊讶、不恐怖、不觉得高深难行,这样的人非常稀有。” 听到这,也许在此听法的大家心想,现在我们很多人闻听到《金刚经》,也没见有人惊讶、恐怖,原因是没有几个人真的听懂,也没有人真的信受奉行,所以大家都是不惊、不怖、不畏的状态。

杨宁金刚经讲义。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在讲这一品前,我们先解释几个概念。经中佛提到: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是佛对三界一切众生各种生命形态的分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欲界生命的四种形态:
“卵生”就是从卵中孵化出来的生命,如鸡、鸭等;“胎生”就是住母胎孕育而成的生命,比如人就是胎生;“湿生”是以潮湿因缘而生的生命,如地缝中或水中的有些小虫;“化生”是靠业力凭空化生,在欲界的天界生命就是化生的。
“有色”指色界生命,只有色身,无情欲;“无色”是指无色界的生命,只有意识,无情欲和色身;“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是对无色界生命更细致的分类。
“有想”是指有思维活动。“无想”是指思维活动已经停止,但也不像木石。“非有想非无想”,是指思维活动虽停止,不再有思想,但可能随时会想的一种生命状态,就是说有一种想的动势。
佛经中说,三界这些生命形态虽然存在形式千差万别,但却有共同的现象:都在生灭轮回中,不能自由解脱。而他们也有共同一样的本性:本性都是佛,一切具足,不生不灭。
经中还提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无余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译。在佛法中,将证入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称“涅槃”。“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一般将阿罗汉的涅槃境界称“有余涅槃”,因为四果阿罗汉虽然能暂时住在定中不进入生死轮回很长时间,但因缘具足,仍会出定,重入轮回,所以解脱不究竟,称“有余涅槃”。佛的涅槃境界彻底从轮回中解脱,生命完全从生灭染污的假相中解脱出来,获得不生不灭的永恒的大自在,所以这种涅槃叫“无余涅槃”。
经中还提到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那什么是“我相”呢?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的定义,如眼、耳、鼻、舌、身意组成,而且与别人不同。我们的心识虽投胎在人道,但每个人都具备六道的意识形态。比如:我们嗔恨、嫉妒时,心就在阿修罗道;渴求圣洁、纯净时心就在天人道;当我们体验极端的苦难时,心在地狱道。但是如果你把自己定义在任何一道都是错的。真相是——你是佛,可以自在无碍地示现种种相。但因为自己的执着和不懂真理,我们便被自己所造的种种业力牵引,陷在不同的生命意识状态中,无法自拔。人对自我、身心内外的定义、认知、体验、觉受、取舍,都是“我相”。人认为“自我”实有,其实“自我”是虚妄的。
那什么是“人相”呢?就是人对他人的身心内外的一切定义、认知、体验等。认为实有那样的一个人存在,从而生出喜好、厌恶、取舍或占有的情绪。
“众生相”,经中说三界六道有种种不同相貌和意识形态的众生,都处在生灭轮回中经历苦厄,不能回归本有的佛性。
“寿者相”,“寿”是从生到死的时间。但人们都喜欢长生不老,不愿死亡,这即“寿者相”。其实着“寿者相”,也是着万法的生灭相。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告诉须菩提,所有的大菩萨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首先要生起大慈悲心,发愿普度三界众生。不管是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要发愿度脱他们,令他们进入佛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从生死轮回中解脱。但是,即使像这样度脱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菩萨在见地上要这样认为:并无一位众生是通过我的救度成佛了。佛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佛告诉须菩提,一位真正行菩萨道的菩萨,就不能有我、你、他实有的分别,也不能有众生的种种差异相,不能有万法的生灭相,希求长生不老。
为什么佛一开始就谈普度众生的问题?因为当一个人发心成佛时,应知道自己是要回归生命的源头。而站在生命的源头看,我们的心包含宇宙一切,每个人的心都是宇宙一切有情的全息缩影。故当一个人发愿成就佛果的同时,也意味着是在发愿要普度宇宙一切有情众生。由此,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便成为每位大菩萨的使命。所以我们也应知道一位菩萨在人间的使命不是做慈善事业,而是令众生明了生命的真相、度众生出轮回苦海,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是每位菩萨成道必具备的品质。
但当菩萨发心普度众生时,首先不应有好恶选择,喜欢的就度,不喜欢的就不度,应有度尽三界的愿力和平等心。并且不能有你、我、他、众生实有的认知,否则菩萨的苦难和烦恼就来临了。在根本的见地上你一定要明白,你与众生本性都是佛,众生自性本来不生不灭,本来就涅槃寂静,并不是有个你能令他拥有这样的本质。菩萨对众生,如梦中的药对病,梦醒后药与病都是虚妄不实的。真空中没有菩萨,也无众生。如菩萨的见地明确,那么在度众生时就不会去希求回报和理解,也不会被众生表现出来的种种状态迷惑,从而心生烦恼,无法安住在如如不动的境界上。
曾经当我刚读《金刚经》时,读完这一品时,我抬头思维想:这是佛要我们发愿普度众生。那个时候正好对面墙上有一只苍蝇,我想苍蝇是卵生的,佛说,我应发愿度这只卵生的苍蝇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盯着苍蝇,心想:如果我此时发愿度这只苍蝇成道,天啊,那需要多久啊!我马上就绝望了。忽然我明白了,我着了苍蝇的相。如果现在我心中有自我与苍蝇实有的相,那我不仅永远无法度苍蝇入涅槃,而且我自己也会被这个愿力带入苦海溺死。如果着众生相,我将生生世世被这个愿力带入六道轮回的苦难之中,众生平等,都有与佛一样圆满的空性,苍蝇与我都只是真空的示现。当我拥有这样的见地时,墙上的苍蝇虽仍是一只听不懂人话的虫子,但我的心却安住了,不再为这个发愿担心、忐忑不安了。
所以读了这一品,我们应该懂的事实是——每位众生本质上只能做佛,做不了其他东西。我、人、众生、寿者只是我们头脑的分别,菩萨应不着相发愿才能从诸相的困缚中解脱。否则,普度众生这个愿力只能让你踏上苦难的历程,你也无法真正从在人间普度众生的有为法中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set就连四个换色的亚克力钥匙扣都捆上了,真的给人的感觉像是用好看的赠品吸引强迫你买他们家乱七八糟的这堆没啥特色的贴纸[微笑]说的就是你404电动小猫,忍你很久
  • 美式工业风酒馆,原始与现代的冲击。#设计美学##室内设计##设计##建筑设计##美学##空间设计##室内装修##室内装修##好设计共欣赏##室内装修设计##原创
  • 一切都是 上经历,不能准备,人生就像一场现场直播,没有回放。人生,从来不售回程的票,一切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再复返,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
  • 贴心如我,附上品牌及名称,想着我这二百八十线小透明,也不会带来多少销量,但好东西就得大方拿出来分享,生活小妙招get√,缓解日复一日的繁琐,就是进步本身的意义,
  • 因为我依稀记得之前是好吃的[微笑][微笑] 但是这个真的好难吃啊 汤太多了!我以为你也是想吃这个冰淇淋 而且你之前不是说你顺路吗:我不顺路[悲伤]!
  • [蛋糕][蛋糕][蛋糕]愿所有的快乐,所有的幸福,所有的温馨,所有的好运,永远围绕在你的身边!愿每天的太阳带给你光明的同时,也带给你快乐!
  • 瑞娃之兄西蒙将妹妹救出,带到了前抵抗组织成员马尔 (Nathan Fillion 饰)的运输飞船“宁静号”上。少女瑞娃(Summer Glau 饰)在联盟的这
  • ——哉烟烟23、断交要趁早,不要舍不得——SahaliyanSuo24、你的真心可能换不来真心你的坦诚可能也换不来坦诚那就换个人交际吧——肚皮皮⭐️25、人后从
  • “我在沿河生活了35年,以前没有风雨桥,河两岸都还是老房子,现在都焕然一新了,重新修建的回迁安置房、电梯楼,还有湿地公园等等,变化太大了,生活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 驾!驾!
  • 因为在你失去之前,你虽然拥有很多,但是你内心深处一直对失去恐惧,如果你就一直这样活下去,那么这个恐惧一生都将陪伴着你,那这一生,你的灵魂就无法成长你的内在高我,
  • ■CAST灰空瑠宇(CAST:八代拓)《怪奇物语》第一季追完撒花[送花花]这种科幻和恐怖交织的感觉太震撼了,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展现的都很厉害,很多高能看的心脏砰砰
  • 该单位干部职工通过对“七七事变”照片和资料的收集,对中国近代民族屈辱史进行了深入了解,最终通过图片展的形式真实地展现了“七七事变”发生的惨烈现状。“七七事变”是
  • 一份缘,在于两个人去维系,有缘,把你当珍宝;无缘,把你当空气。 01、有缘,才有主动 有缘的人,会因为惦记主动找你,会因为思念总去想你,会主动联系你,把你顾及,
  • 今天为宝贝们整理了多年的相关经验:小翘鼻适合面部饱满且凹凸有致的巴掌脸(脑补韩剧女主脸)不适合面部凹陷的大饼脸直鼻对整体要求度不高,适合亚洲人普遍的扁平脸混血鼻
  • 我们为佛弟子的人,应本着如来的大悲心肠,对于佛的净戒,处处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战兢精神,一点不容忽略。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孔子却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
  • 【一些理想】长大之后 我想开一间文具店我希望它能坐落在上海的一所高中周围 面积大一些 采光好一些 晴天的时候可以有光落进来 雨天可以清晰的听见雨落在玻璃窗上的声
  • 许先生,悄悄告诉你,我真的喜欢你很多年了,“草灰蛇线,伏脉千里”或许这个词并不适用于这里,但我觉得还不错。许先生,北京下雪了,下得很久,我在南方很少见到这样的雪
  • 然而宽大度的蔺相如选择躲避,最终廉颇理解了蔺相如的深明大义,亲自负荆请罪。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友,但管仲的家庭较为清苦,经济略微宽裕的鲍叔牙知道他不会收自己的银
  • 有小同学问我要这张图,放在下面了,不过我不会去那个wb标识[笑cry]这本是恋爱失调/拳拳醉爱de相关图,这本漫画也不错,少见的阳间故事,不用等我推,我应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