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耳朵都是客观存在的,为何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

学佛之人平日里肯定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叫做“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思来道去,这句话其实一点也没说错;

对于禅修之人而言,既得人身又闻佛法,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而天下佛法芸芸,我们一般最常听闻到的恐怕也就是《般若心经》,即所谓的《心经》。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里,《心经》有“经中之王”的称誉,虽只有短短260字,但里面蕴含着无限禅机,可供世人参悟。

然而,现实中热衷《心经》且能读和背者数不胜数,但要说真正能领悟其中含义之人,却又是凤毛麟角般罕见,因为里面确实有一些禅语太过深奥,若不是道行高深之人,只怕也只能学一些皮毛。

就好比《心经》中有一句话叫做“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句话就让很多佛弟子深感迷惑,因为我们用手摸摸脸,眼耳鼻舌明明都客观存在的事实,又怎样说“无眼耳鼻舌身意”?

怀揣着对问题的探索精神,我翻阅了诸多佛家典录,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找了一个比较权威的答案。

刚开始还不了解,看完之后我瞠目结舌,今日便借此机会给大家讲解一下我所得到的答案,对比一下,看和你们的认知是否有什么出入的地方吧。

01
“无眼耳鼻舌身意”实际上是“悟眼耳鼻舌身意”

这里先给大家分析一下《心经》中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究竟是什么。
在佛家,"眼耳鼻舌身意"又被称之为"六根",也称为"六情", 为"十二处"的"内六处", "十八界"的"六根界"。

"六根"并不特指我们身体的器官,不是指我们人体的眼睛、鼻子、口舌、耳朵, 而是相对的六个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生长出相应的"六识", 亦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那么为什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悟眼耳鼻舌身意”呢?这一点还得从佛学大师南怀瑾南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中找答案。

南师曾说过:“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这句话意思是说,六根是一个人积业的关键,人们过去之所以会犯下罪业,往往也是因六根而起的。
举些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着眼看色看财时,在看的过程中就会造下罪业,如见财起盗心,见色起淫心等等,这便是于眼根而积业。

又或者平日里听闻恶语谣言,自己没有充耳不听也罢,若经自己口舌,对事情以添油加醋,捏造是非善恶,导致事态无法挽回之时,那就是因耳根起祸、因舌根积业。

由此就不难得知,“无六根”不是要割除六根,说到底其实是要“悟六根”,悟什么,悟六根空即是清净。

佛门有言,眼根空,则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世事皆可明理,难得一叶障目;耳根空,则杜听一切妄语、绮语、恶语,难因耳根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

换言之,“眼耳鼻舌身意”名为六根,实为六贼,禅修者唯有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悟“眼耳鼻舌身意”,是悟空,悟清净,心中自定者,自然就会归显出自身的本性佛性来了。

02
想要做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最重要的意识得空

《心经》中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其言下之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恪除六尘。

意思就是所看之物要不分美丑,充闻之事要不分好坏,所嗅之物不分香臭,所尝食物不分甜苦,身体的感触也不要过于敏感。

可事实就是,尽管经文中已经把悟空相的要领说得明明白白,有的人也尽力去做了,可是发现自己还是做不到,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主要是自我的意识,还没有达到放空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虽同为六根,但前五个都是实际存在的客观事实,而最后一个“意”,却是无实相的。
换句话来说,它更像是一种感受,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主观意识,对于前五根有着不容忽视的控制作用。

就好比当一个人看到一个女孩,我们虽然眼中可以看到她的容貌身材,但如果意识上对女孩无感,那么即便在外人眼中对方再美丽,自己也不会有想拥有她的冲动。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许会明白,我们真真切切,所闻所见所尝所触碰到的一切事物,都需要调取大脑里的主观意识才能对其美丑,香臭等判断做出答案。
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人的大脑意识,才是六根中最重要的。

故此,修行之人不能强迫自己与外界断绝接触,那么做只会让自己变得很辛苦,也达不到六根悟空的目的。

要想真正做到“无眼耳鼻舌身意”,就要真真正正的改变大脑里储存的意识,在修行过程中增长智慧。

要改变自己看世界万物的主观意识,弃恶扬善,改变内心以及脑海中的尘俗念想,才能因此入定,彻悟无眼耳鼻舌身意的无上禅机。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对“无眼耳鼻舌身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其实说来说去,《心经》中的二百六十字,无非就是在阐述其要义,即悟及本心,也就是见及本心。

因为万物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皆是人本心所产生的幻象,故此,如果一个人在看外物时,有“观自在”的意识,便可由外物见心相,进入禅宗所说的 “顿悟”状态,觉悟得道,便是迟早的事情了。 https://t.cn/z8LSiWp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直人之言不义不颇,不出于口,不见于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

  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殊形异埶,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

  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此言不夺能能,不与下诚也。“毋先物动”者,摇者不走,趮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位”者”,谓其所立也。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攸曰,‘静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虚矣。虚者,无藏也。故曰去知则奚率求矣,无藏则奚设矣。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复虚矣。

  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迕,无所位迕,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僇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于道。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说”也。莫人,言至也。不宜,言应也。应也者,非吾所设,故能无宜也。不顾,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顾,故无顾也。“不出于口,不见于色”,言无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则”,言深囿也。

  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伐”。“洁其宫,阙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物固有形,形固有各”,此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故曰“圣人”。“不言之言”,应也。应也者,以其为之人者也。执其名,务其应,所以成,之应之道也。“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圣人无之,无之则与物异矣。异则虚,虚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可以为天下始”。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心术上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直人之言不义不颇,不出于口,不见于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
  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殊形异埶,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
  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此言不夺能能,不与下诚也。“毋先物动”者,摇者不走,趮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位”者”,谓其所立也。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看不下去了!儿子被嘘辱骂,莱昂纳德妈妈和马刺球迷发生冲突
  • 崔雪莉回怼恶评什么情况,详细经过曝光派对画面尺度大,难怪!
  • 不给力,罚三万!深圳开出首例网吧场所控烟罚单
  • 伊能静谈婚变原因 结婚时“还在伤痛里”
  • 色情暴力谣言恶搞等12类有害网络信息遭"围堵"
  • 潘玮柏传即将结婚?潘爸爸爆料,没想到准新娘是她!
  • 印度再次推迟探月,多年负责人已辞职
  • 小吴拍摄时尚大片!甚至...看起来还有点帅是怎么回事?
  • 广西一男子被流浪狗咬伤致死,喂食者被判赔6万多…
  • "表面亲戚"蹿红 这样的亲戚实在让人有点心凉
  • 男子霸座乘客脑袋 这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该男子低头认错
  • 华为Twitter事故处罚结果已出!当事人降职减薪,一年内不能翻身
  • 车子没座位欧阳娜娜坐后备箱,网友:暖心女神,真懂事啊!
  • 小米折叠屏手机曝光:双折设计 或将1月10日发布!
  • 村民吃庖汤肉身亡 因聚会喝酒身亡,法院这样判!
  • 祖母煮鱼夺命 男童闻到鱼腥致死
  • 海南男版高颜值通缉犯走红网络,已投案自首
  • 北京多条地铁开通 6号线公交接驳换乘不超200米
  • 刘德华确诊流感,郑秀文公开他的病情,刘向蕙为爸爸流泪画面曝光
  • 律师称蒋劲夫被释放,就这样逃过了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