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说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以戒为师”,修道者应从戒律中学什么!

1

王常月祖师制初真戒律,言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因此,“以戒为师”这句话对道家修行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但与此同时,道家又以“道法自然”为基本的修道理念,强调万法皆因每个修行者不同的境况而随缘应物。

针对于此,很多人会产生不解,认为对戒律的修持和对自然的追求二者是相悖的,不可以混为一谈,要解决这一疑惑,就要先明白道家修行的根本是什么。

人生百世,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尘俗烦扰,并因此而生起七情六欲,甚至终生都会困顿在欲孽之中,无法看清一切缘聚缘散背后的阴阳使然,沉滞于欲河,便会觉得人生是一片苦海,修道人最终要明悟的,是人生无常背后的真常,即“道”也。

太上道祖用五千言讲述了“道德”二字的含义,归根于底还是在劝诫人们以道为本、以德为用。

在这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真之态,“德”是彼此之间发生联系的具体而又不同的方式方法,回归到人间社会中来谈,人们的生老病死、你来我往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道之本、德之用。

那么,修道最基本的一层含义就是要参透人世间的这层五光十色的表象,不会因为万缘而牵引了真常之心,所言之“修”,终将归于“清静”二字。

2

玄门经典《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提到:“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是说人们在面对世间所必需经历的纷纷扰扰时,若是始终能够保持一颗事来则应、事去则了的常心,便是得了真清静。

唯有心念清静,才能够不被外缘左右,怎奈人身虽然秉道而生,却是一种形而下的存在,人们总是过多地关注身体与物质上的需求,于是就会产生永远都无法满足的欲望沟壑,于是便背道而驰了。

修道最实际的意义,在于以“修”的方式去磨除掉后天的某些品性,使众生从对形而下的关注回转到对形而上的参悟。

在此概念下,“戒”便是“修”的一种常见表达形式。

修道人持戒,一则是求身心清静,以通明之体上格高真,这是出于信仰的基本需求。

再进一步讲,戒律中的诸多要求本是一种修行的目标,持戒精严者可以参照戒条及时修正修行中的方向偏差,使道人正身、正心并不断精进。

如女真九戒中分别提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贞洁持身,离诸秽行;惜诸物命,慈心不杀;礼诵勤慎,断绝荤酒;衣具质素,不事华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不得数赴斋会;不得虐使奴仆;不得窃取人物。

此九戒句句不离女性修真者的修行日常,其既可以作为一种限制性的规矩去遵守,但更重要意义在于使持戒者收住意马心猿,既一心清静又慈心于物,既不着尘缘又立德立行,修行能至此境界,便可谓之尘中离尘者也。

又如在参加道家法会时,通常会要求所有人提前一天斋戒沐浴,并且诚心礼拜、心香供养。这其中既包含因戒律而保持的生理洁净,又包含修行之人心中的一尘不染。

《老子想尔注》中提到“想尔九戒”,并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

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

下品戒文是:行无欲。

纵然后世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诸多戒持内容,但总体仍不离“清静”二字,这也是修道人持戒的根本,修道尤为强调一个“一”字,即内外合一,身清静、心清静,才可实现“不染红尘桃李花”的无待逍遥。

3

在许多在家人看来,修道者的生活是清苦的,深山中的生活是寂寞的,因此他们惯常以悲悯、可怜的心态去看待出家人所持的戒律,认为此等事情是对情志和生理欲求的束缚。

这只是看到了戒律所展现出来的表面,修行人持戒,虽然难免要历经生理上的一些磨练,但持戒并不是为了吃苦,而是能够让自己从欲海沉浮中脱离,从而去追求最终的彻悟。

因此,对一名真正的道家修行者来说,持戒之后所获得的,是在面对一切变化时仍可保持的安然与快乐。

持戒,戒的本是自己的身心清静,当心中明静之时,回看持戒的过程,会发现对欲求的弱化并不是苦,当身心的需求渐趋于无,却反而更容易获得修行中的大欢喜。

道祖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之流虽然是指物质的诱惑,但归指仍然在于人心,面对外欲时,心中寂然不动,才是守住了本真。

古人曾曰“顺则成人逆成仙”,如果顺应身体欲求,这是成人道的方式;

所谓“戒”,乃是祖师因自身修道有成而流传下来的规诫之语,其中承托的是前人对我等后学者的殷殷期待,以戒为师,借而行之,即是吾辈的福报,也是对前人恩德的回馈。
纵然曰“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但是否修持戒律并不是界定修行境界的唯一标准,戒律只是某个修行阶段的辅助,借此可以明本性、悟真常。

假若一味以此为修行的根本,把修道误解成为修戒,这恐怕要谬之千里了,修行需要借假修真,假借的是世间万象变幻,真定的是心中一念恒常,真真假假、非非是是,三丰祖师说“只在其中颠倒颠”。

世间一切的缘法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借力,当你看得到万物齐一时,对修行的理解或许会更上一层境界。

“以戒为师”,修道者应从戒律中学什么!
1、王常月祖师制初真戒律,言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因此,“以戒为师”这句话对道家修行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但与此同时,道家又以“道法自然”为基本的修道理念,强调万法皆因每个修行者不同的境况而随缘应物。
针对于此,很多人会产生不解,认为对戒律的修持和对自然的追求二者是相悖的,不可以混为一谈,要解决这一疑惑,就要先明白道家修行的根本是什么。

人生百世,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尘俗烦扰,并因此而生起七情六欲,甚至终生都会困顿在欲孽之中,无法看清一切缘聚缘散背后的阴阳使然,沉滞于欲河,便会觉得人生是一片苦海,修道人最终要明悟的,是人生无常背后的真常,即“道”也。

太上道祖用五千言讲述了“道德”二字的含义,归根于底还是在劝诫人们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在这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真之态,“德”是彼此之间发生联系的具体而又不同的方式方法,回归到人间社会中来谈,人们的生老病死、你来我往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道之本、德之用。
那么,修道最基本的一层含义就是要参透人世间的这层五光十色的表象,不会因为万缘而牵引了真常之心,所言之“修”,终将归于“清静”二字。

2、玄门经典《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提到:“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是说人们在面对世间所必需经历的纷纷扰扰时,若是始终能够保持一颗事来则应、事去则了的常心,便是得了真清静。

唯有心念清静,才能够不被外缘左右,怎奈人身虽然秉道而生,却是一种形而下的存在,人们总是过多地关注身体与物质上的需求,于是就会产生永远都无法满足的欲望沟壑,于是便背道而驰了。

修道最实际的意义,在于以“修”的方式去磨除掉后天的某些品性,使众生从对形而下的关注回转到对形而上的参悟。

在此概念下,“戒”便是“修”的一种常见表达形式。修道人持戒,一则是求身心清静,以通明之体上格高真,这是出于信仰的基本需求。再进一步讲,戒律中的诸多要求本是一种修行的目标,持戒精严者可以参照戒条及时修正修行中的方向偏差,使道人正身、正心并不断精进。

如女真九戒中分别提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贞洁持身,离诸秽行;惜诸物命,慈心不杀;礼诵勤慎,断绝荤酒;衣具质素,不事华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不得数赴斋会;不得虐使奴仆;不得窃取人物。此九戒句句不离女性修真者的修行日常,其既可以作为一种限制性的规矩去遵守,但更重要意义在于使持戒者收住意马心猿,既一心清静又慈心于物,既不着尘缘又立德立行,修行能至此境界,便可谓之尘中离尘者也。又如在参加道家法会时,通常会要求所有人提前一天斋戒沐浴,并且诚心礼拜、心香供养。这其中既包含因戒律而保持的生理洁净,又包含修行之人心中的一尘不染。

《老子想尔注》中提到“想尔九戒”,并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

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纵然后世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诸多戒持内容,但总体仍不离“清静”二字,这也是修道人持戒的根本,修道尤为强调一个“一”字,即内外合一,身清静、心清静,才可实现“不染红尘桃李花”的无待逍遥。

3在许多在家人看来,修道者的生活是清苦的,深山中的生活是寂寞的,因此他们惯常以悲悯、可怜的心态去看待出家人所持的戒律,认为此等事情是对情志和生理欲求的束缚。

这只是看到了戒律所展现出来的表面,修行人持戒,虽然难免要历经生理上的一些磨练,但持戒并不是为了吃苦,而是能够让自己从欲海沉浮中脱离,从而去追求最终的彻悟。

因此,对一名真正的道家修行者来说,持戒之后所获得的,是在面对一切变化时仍可保持的安然与快乐。

持戒,戒的本是自己的身心清静,当心中明静之时,回看持戒的过程,会发现对欲求的弱化并不是苦,当身心的需求渐趋于无,却反而更容易获得修行中的大欢喜。

道祖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之流虽然是指物质的诱惑,但归指仍然在于人心,面对外欲时,心中寂然不动,才是守住了本真。

古人曾曰“顺则成人逆成仙”,如果顺应身体欲求,这是成人道的方式;相反,如果以“逆”的方法去戒持自身,这便是成仙道的法则。

所谓“戒”,乃是祖师因自身修道有成而流传下来的规诫之语,其中承托的是前人对我等后学者的殷殷期待,以戒为师,借而行之,即是吾辈的福报,也是对前人恩德的回馈。

但仍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纵然曰“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但是否修持戒律并不是界定修行境界的唯一标准,戒律只是某个修行阶段的辅助,借此可以明本性、悟真常。

假若一味以此为修行的根本,把修道误解成为修戒,这恐怕要谬之千里了,修行需要借假修真,假借的是世间万象变幻,真定的是心中一念恒常,真真假假、非非是是,三丰祖师说“只在其中颠倒颠”。

世间一切的缘法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借力,当你看得到万物齐一时,对修行的理解或许会更上一层境界。
本文作者:清虚道人 腾讯道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执子之手,承汝之忧。执子之手,承汝之忧。
  • 所以错过了那对时钟耳环,但遇到了一对海贝耳环,我不知道会不会遇到那个让我不再犹豫的也同样坚定选择我的人。今天我在深圳湾走着,戴着新买的耳环,我想之前我犹豫着没有
  • 大意是说,人生其实都是福祸相连,不到最后,根本就没有人知道真相,正如《淮南子》中讲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一样。但奇怪的是,霍金竟也曾说过:“秦始皇并没有
  • 他大学毕业时家里给买了套全款房,很明显加我名字不现实,可我想和他有个自己的家,我说我们一起买房吧!5年过去了,我带着一身的伤,要离开成都了,希望几年之后就还能考
  • 癸酉日的婚姻状况癸酉日出生的人,癸酉日柱,取戊辰日柱配之为佳偶,遇合之机在午火岁运中,肖马之年,以属龙者性合。丁卯日的婚姻怎么样丁卯日出生的人,丁卯日柱之婚姻,
  • 那个逆境现前的时候,自己要觉悟,是魔境现前要把我功德破坏,你要是一下发觉了,我偏不上当,那你成就了,你功德保全了。你也很听话,一看到这个境界马上发脾气,就把自己
  • 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像一个陌生人一样,来客观公正,不抱偏见地评价一下你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功夫。所以你要学会在你的生命当中,既是一个当局者,时不时也要做一个
  • 第三、你轻易放弃了,后来才发现,原来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觉得痛苦。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不必羡慕别人,也不必处处与人比较,找好自己的定位,人生才会与众不同。
  • 《本草纲目》的描述可谓全面且包括细节,我们见了大大小小的好多,回来就尝试了洗了衣服,泡沫很丰富且均匀;果子可以用来串珠,辟邪呢(后来拿到花卉市场让卖朱砂的小妹串
  • #泰剧Loveintheair剧超[超话]#小雨天真单纯,未经人事,像个小白兔一样,所以枇杷油一步步教他成长,教他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 有南朝的著名才子“江郎”江淹,有“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则在诗中说他在长安官邸种植家乡的山药,招待朋友……“因为种植和销售
  • 静时安然如叶,风起旖旎如花,以一颗素心,依着文字的烟火,静自安坐,在墨香丰盈的路上,继续清寂着,安暖着。云在空中,你在心里我现在很想你,等一会可能更想拂春风 淋
  • 如果你身体容易上火,但又想喝姜枣茶,那么就保留生姜皮!姜枣茶还有预防感冒,缓解痛经,止呕的作用,我就不一一多说了。
  • ? - . 愿你在今后的每个日子里即使单枪匹马,也能勇敢无畏。祈愿明年平​安健康,事事顺利,万事如意,财运滚​滚,家‮合庭‬睦,爱‮美情‬满❤提供名字➕生
  • 而且看着其他哥哥都在节目中找到了能够聊天的哥哥,刘恺威就算一开始没有熟络的,到了三公也依然没有和其他哥哥打成一片的感觉,这表现用社恐来解释都不为过。在第二次
  • 如果你非要问我为什么的话,其实你在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很多时候,给了失意的我莫大的鼓励,你轻声的问候,温柔的坚定,让郁郁寡欢的我得以慰藉。但是也是真的开心,和喜欢的
  • 朋友圈文案:“被所渴望之物环绕的地方”追加的评论:“我们从四面八方围观这个路口、却辨别不出这是同一个地方、从正门见过的——熟悉的我、在另一个方向却做着理所应当的
  • “申领有感、通行无感,更加智能的绿波带,更加可靠的警务站,让乌镇通行智慧感满满、安全感满满……”11月8日,桐乡市公安局公关办主任姚杰介绍了今年互联网大会的新变
  • ……西瓜视频,B站,通常5分钟,最长15分钟,素材也不会太多……即便是4K,也没问题啊!我大概用了用,感觉如下:1,屏幕,确实比M1 CPU的air,好多了,肉
  • 水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她,大胆去外面见世面,她若与得宝有缘,迟早会有在一起的一天。二、放弃逃婚决定接受命运的安排回到村里她与马得福的无声对视,没有说一句话,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