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决定解力 信眼清净 智光照耀

“如德云言。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世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  

这一段,就是讲念法身佛。  

这一段值得注意的是三个词,就是“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普眼明彻”。  

你会发现他喜欢说一个什么字?“眼”,眼睛的“眼”。  

这个“眼”很重要,“眼”就是智慧。  

那么,德云比丘得到了一种自在决定解力,也就是胜解力,认知提升了,并且对于这种实践修行体验得来的认知的提升,他内心决定确信无疑,所以,叫做“自在决定解力”,胜解力。  

念法身佛主要是认知要提升,所以我们强调一定要多讲经多闻法,就是这个原因。你不多闻法你的认知不能提升,认知不能提升你不能开圆解,不能开圆解你的修行成效很微弱,经里面就用“眼睛”来做譬喻。  

我们知道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个顺序不可以颠倒,为什么?  

因为“肉眼”和“天眼”都是在物质功能这个角度来说的,凡夫,欲界人类是肉眼,天人有天眼。天眼比肉眼的功能更广大,肉眼看不到非常非常巨大的,天眼能看到;肉眼看不到非常非常微小的,我们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那么,天眼可以看到。极大极小天眼都可以看到。肉眼只能看到很近的,远的我们就要用望远镜;天眼可以看到很远的。所以这个是功能上的差异。  

“慧眼”就不同了,慧眼就是智慧眼,不但是看到森罗万象的现象,更加能够看到现象背后的缘起的规律,所以自己看清楚规律来修行,可以解脱,这个是慧眼。  

“法眼”,就是不但自己开智慧眼,更加具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法门,来帮助众生开智慧眼,懂得种种的法,来度众生,所以叫做“法眼”。  

“佛眼”,当然就是了义知见。什么是佛眼?真正的体认了“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就是开佛眼。  

所以,“信眼清净”就是佛的了义知见。你有了对佛的了义知见,有了清净信心,真正的领悟到“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所以就能够智光照耀,看一切境界,都是见到真心的体相用,就能够“不于境界中发生障碍”。  

在一切境界之中都不会发生障碍,禅宗就说你是开悟了,也说“具眼”了。说一个是“具眼”的善知识,另外一个说是“不具眼”的善知识,就是说,“具眼”的善知识明心见性了;“不具眼”的善知识没有真正见性。“具眼”很重要。  

参方要有“参方眼”,看教要有“看教眼”。  

“信眼清净”就是指能够知道万物的本质,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说世间的那种透视眼。  

有些人他搞气功然后他有透视了,这个透视眼能够看到肉体的内部,看到你的五脏六腑,他不要借助仪器就可以看得到。但是这个没有用,为什么?因为你就是看到了五脏六腑又怎么样呢?你还是糊涂眼,你还是会起执著,所以,还是糊涂眼。只有“信眼清净”,才能够真正的一切不执著,在一切境界里面都能够不起障碍。  

再说这个“普眼明彻”,就是用善巧智慧来观察一切、来普看一切,所以名为“普眼”。  

“普眼明彻”,认知提升,心里面无疑惑了,所以看一切都能够看得很清楚,明明白白。对一切境界都看得明明白白,而不起分别,就是没有爱憎,没有爱憎的分别,只是如实地了知。当你认知提升了,心里面了无疑惑了,行为就改善了,所作的一切都是清净行。所以说:“普眼明彻。俱清净行。”

~节选自大愿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学记》

《西游记略讲》第三回 14、索要披挂
主讲人:嵇尚强

【紧挨着箍,有镌[juān]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金箍棒上为什么会刻有“如意”二字?“如意”就是“如义”,这是取《金刚经》里的说法。佛在《金刚经》中告诉须菩提:“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形而上的道体——不生不灭的佛,是万法真实不变之本体。换句话讲,诸法的本来是“如义”。

下面请大家把《金刚经》打开,翻到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在这一品佛与须菩提讨论了“如来”一词的含义。我们看佛当年说了些什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问须菩提:当年我在燃灯佛那里悟道的时候,你认为我得了一个无上的觉悟吗,真有一个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吗?须菩提说:没有,世尊,照我的理解,您当年在燃灯佛那里候,并没有得到一个可以拿的出来看得见的东西,您当时是了无所得。

佛说:是的,你说的对,就是这样。须菩提,我老实告诉你,真正的佛法,拿不出来,看不见,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如果说在生理上感觉到了什么,在意识上想象到了什么,这些都不是。悟道的时候五蕴皆空,什么都没有,一切都不可得。

须菩提,你要知道,假使我悟道的时候有个东西可得,有个境界可说,那么我的老师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说我将来之世会大彻大悟,当得做佛。

因为我在燃灯佛那里悟道的时候,悟到了一切皆空,诸法尽归于空,空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但是空却可以生起万法,所以燃灯佛给我授记:你将于未来世成佛,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悟出了这个什么都没有的“空”之后我会得到燃灯佛的授记呢?“如来者”,我的真实身份,真正的佛,“即诸法如义”。“如”是不二不异的意思,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说:“夫如者,不二不异”,“不二不异”就是唯一真实。“义”就是“仪”是指“仪容”。因此,“如义”的意思就是唯一真实的仪容,是一切法的本来面貌。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句话非常重要,形而上的道体是一切法的本来面貌。懂了这个道理,人生的境界就会豁然开朗,没有了障碍,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都不实在,都是幻影。换句话说,你看到的一切,接触到的一切,这些都了不可得,像火圈一样,不具实质。

佛说,假使有人说,我在菩提树下证到了无上的觉悟。我告诉你,须菩提,我所证得的觉悟,这个觉悟里面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因为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所以它可以显现一切。像镜子一样,镜子里面虽然空无一物,但却有能够倒映万法的清净镜光。这片境光呈现了万法,既是万法的缘起也是万法的归宿。

讲完“如意”二字的含义,接着看金箍棒为什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按照道家的说法,“乾元用九”,要想悟道,悟到万物资始的“乾元”,要做小周天的功夫,做小周天的功夫是用阳气来修?阳气就是九,这就是九千斤。用阳气做功夫,阳气会在五个卦内出现,震卦、兑卦,乾卦,巽卦,艮卦,这五个卦都有阳气,五九四十五,这就是四千五百斤。四千五加九千合起来就是一万三千五百斤。

【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

金箍棒在里面的时候有斗来粗,二丈余长,为什么拿到外面后就变成了碗口粗,二丈长呢?之前讲的斗来粗,二丈余长,是讲见道时,实相道体的特点。现在讲见道以后,见道后再看实相道体,它在哪里?就在二丈所代表的烦恼知见上,就在碗口所代表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讲,二丈是指两种障碍,烦恼障与所知障。碗口是指饭碗,代表世俗平常的生活。《法华经》上讲:“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世间的烦恼那么多,但是不要怕,一切烦恼都是“如意”,都是实相道体的流露。《法华经》上还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世俗里的一切生产活动,挑粪也好,卖鸡也罢,都与实相道体不相违背。

【你看他弄神通,丢开解数[xiè shù],打转水晶宫里。】

水晶宫代表无漏的善业,孙悟空拿到金箍棒后打转水晶宫,就是告诉我们,悟了以后要怎么办?要将无漏的善业打成一片,孜孜为善。为什么要为善?不为善,福报无法培养,没有福报的培养后得智便得不到增长。

【吓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王魂飞魄散;龟鳖鼋鼍 [yuán tuó]皆缩颈,鱼虾鳌蟹 [áo xiè]尽藏头。】

孙悟空打转水晶宫吓得龙宫里的大小龙王,鱼虾龟鳖,心惊胆战,藏的藏躲的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真正的善法是净法,拿《心经》里的话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心经》把缘觉、声闻所修的法都破了。缘觉修的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到老死结束。声闻修的是四圣谛,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现在大家受到惊吓躲藏起来,水晶宫内外上下了无一人,这就是说“本性”之上一尘不染。换句话讲,实际理地不着一尘,没有任何相对的概念。

【悟空将宝贝执在手中,坐在水晶宫殿上。对龙王笑道:“多谢贤邻厚意。还有一说,当时若无此铁,倒也罢了;如今手中既拿着他,身上更无衣服相趁。你这里若有披挂,索性送我一件,一总奉谢。”龙王道:“这个却是没有。”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龙王道:“烦上仙再转一海,或者有之。”悟空又道:“‘走三家不如坐一家。’千万告求一件。”龙王道:“委的没有;如有即当奉承。”】

这里写悟空向龙王索要披挂,龙王推辞说没有。悟空要的这身披挂代表什么?代表见性后生起的智慧。见性以后第六意识会转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第六意识的新装扮。

既然披挂代表妙观察智,那么龙王为什么说没有这回事呢?这就是讲,妙观察智与第六意识其实是一回事,虽然说见性以后生起了妙观察智,但是这个智慧只有名字,其实质还是第六意识。换句话说,妙观察智并不是新东西,既然不是新的东西那么当然拿不出来。六祖谈转识成智的时候说:“但转其名,不转其体”。就是讲转来转去,实质不变,只是名字变了。

【悟空道:“真个没有,就和你试试此铁!”】

孙悟空见龙王不肯说,不愿意将妙观察智的含义告诉他,于是表了一下决心,对龙王说:“和你试试此铁!”“试试此铁”,就是准备跟善知识拼命。讲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为什么老师不传,徒弟就要硬来呢?这是讲求法的决心,并不是真要硬来。大家还记得二祖神光向达摩求法的经历吗?他赔上了一只胳膊,把自己的胳膊砍了下来。神光砍下自己的胳膊,并不是因为达摩要他这样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向善知识表达求道的决心。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话讲,今天就算死在这里也要求道!
善知识之所以有道不传,有话不讲,是因为他也在观察,看眼前的学生是不是法器,为了求法是不是已经到了为法忘躯的程度。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知识才会做出指点。下面请大家看一段《景德传灯录》的记载,看看二祖神光是如何向达摩求法的。

据《景德传灯录》的记载: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羣 [qún]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摩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光自惟 [wéi]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髪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羣[qún]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 [jì]真乘?徒劳勤苦。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景德传灯录》中记载:有一位叫做神光的出家人,不为世累,在河南洛阳香山一代居住,博览群书,谈论圣人的言教。每当谈到孔子、老子的言说时,常觉得偏重了礼仪规矩,让人难以悠游。随后读到《庄子》、《周易》这些书时,又感到不够通透。听说有一位名叫达摩的祖师暂居少林,距离不远,于是想去参访求学。神光到了嵩山少林,每天早晚都会来到达摩住处,试着能否与老师有所一见。但是达摩常面壁而坐,神光始终不得教诲。神光暗自思维:古人求道,不惜此身,我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呢?于是在腊月初九的夜里,天降大雪,神光站在达摩住处纹丝不动,黎明时刻,积雪漫过膝盖,终见达摩。达摩怜悯的问道:为何久久立于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激动的流泪回答:请和尚发慈悲心,开智慧门,普度众生。达摩骂道:佛法是无上大法,要多生多世累积功德方能一探究竟。我看你故作诚心,早晚来探,如今又站在这里,任凭积雪漫过膝盖,不过是想凭着这点微不足道的诚恳与耐心索求大法。就你这点作为,小忠小信,轻心慢心,想要听闻佛法,无有可能。神光听达摩这么讲,知道大法难求但必须要求,所以抽出刀来,砍断左臂,拿到达摩面前以表决心。达摩知道神光心志非凡,认为他可以领受佛法。于是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躯,你如今在我面前自断其臂,以明心志,我可以传法给你。于是达摩收神光为徒,取名法号慧可。

【龙王慌了道:“上仙,切莫动手!待我看舍弟处可有,当送一副。”悟空道:“令弟何在?”龙王道:“舍弟乃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是也。”】

这里写龙王慌乱,可以理解为受到了深深的感动,他见孙悟空这么有诚意,于是答应说法。但是在说法之前,他先介绍了一下自己的三个兄弟,将他们的大名一一说出。为什么说法之前,龙王要先介绍一下自家兄弟的名字啊?目的是暗示孙悟空要他凑足闻法的条件。听闻佛法除了要有决心,还需具足品德,闻法的人品德要好。品德不好,就算闻知了道理,也不能接受。既然如此,闻法所需的品德又有哪些呢?这里例举了三种,一种是“钦”,一种是“顺”,还有一种是“闰”。

“钦”是敬的意思,对说法的人要恭敬。“顺”通于“慎”,谨慎的意思,闻法以后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要谨慎,不要放纵。“闰”是滋养的意思,用佛法滋养自心,不断的熏修,转染污为清净。

【悟空道:“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老龙道:“不须上仙去。我这里有一面铁鼓,一口金钟,凡有紧急事,擂得鼓响,撞得钟鸣,舍弟们就顷刻而至。”悟空道:“既如此,快些去擂鼓撞钟!”】

龙王说只要敲一敲金钟,擂一擂大鼓,弟弟们就会赶到,这是讲什么意思?意思很简单,善知识升堂讲法,要擂鼓敲钟。擂鼓敲钟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我这里有讲法的活动,你们都来听。

【真个霎时钟鼓响处,果然惊动那三海龙王,须臾来到。敖钦道:“大哥,有甚紧事,擂鼓撞钟?”老龙道:“贤弟!不好说!有一个花果山甚么天生圣人,早间来认我做邻居,要一件兵器,献钢叉嫌小,奉画戟嫌轻。将一块天河定底神珍铁,自己拿出,丢了些解数[xiè shù]。如今坐在宫中,又要索甚么披挂。我处无有,故响钟鸣鼓,请贤弟来。你们可有甚么披挂,送他一副,打发他出门去罢。”敖钦闻言,大怒道:“我兄弟们,点起兵,拿他不是!”老龙道:“莫说拿!”】

龙王的弟弟们赶到后问起了缘由,听完大哥的解释,二弟发怒说要找人拿了孙悟空,老龙王不肯。为什么老龙王否决了弟弟的提议?因为孙悟空代表第六意识,没有了意识,妙观察智的外衣又要穿到谁的身上?妙观察智就像一件外衣,离不开第六意识的支持,即便转识成智,心识的作用也还是有的,只不过转成了清净无染的状态。

《西游记略讲》第三回 13、细看金箍棒
主讲人:嵇尚强

【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

这一段有两个很重要的道理要讲,为什么金箍棒的两头是两个金箍,两个金箍代表什么?另外,金箍棒的中间有一段乌铁,乌铁具有怎样的含义?

先说两个金箍的含义。简单的讲,两个金箍,一个代表理上的大彻大悟——如来的见地。一个代表事上的积极为善——菩萨的愿行。

《观无量寿经》上讲,佛心者,大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是“本性”,金箍棒两头的金箍代表佛心的两面,一面是慈,一面是悲。慈是无缘的大慈,悲是同体的大悲。无缘大慈代表如来的见地,同体大悲代表菩萨的愿行。

什么是如来的见地?如来的见地是指对于真如实体的认识,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换句话说,超越了一切世俗的概念,并非二元对立的观念。而凡夫的见地往往离不开世俗的概念,恰恰又基于二元对立的观念。因此,为了认识真如实体,可以先总结出凡夫的见地,之后再舍弃这些见地,这样,对于真如实体的认识,也就是如来的见地就清楚了。

禅宗经常提到一句话,要我们“离四句,绝百非”,说只有这样才能远离我、法二执,彻证真如实体。四句是哪四句话?四句是指凡夫的四种见地,这四种见地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凡夫对于空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空。好比走进一个黑暗的房间,伸手不见五指,在凡夫看来这片黑暗就是空,因为他什么也没有看见。

另一种是清清静静的空,这种空建立在不受他人干扰的基础之上。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位婆婆在家念佛,念得很诚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声又一声的念。但是他的儿子看妈妈什么事都不做就在家里念佛,觉得很烦。有一天,老太太又在念佛,儿子就喊:妈!老太太问:干什么?儿子不说话。老太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又念了起来,念得很专一。过了一会儿,儿子又喊:妈!老太太又问:干什么?儿子还是不说话,老太太有点不高兴了,不过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过了一会儿,儿子喊得更大声了:妈!妈!妈!连着叫了三声。老太太生气了,责骂儿子道: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吵,真麻烦。儿子说:妈,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只不过叫了你三次,你就烦了,你一天到晚不停的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难道不嫌烦吗?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认定了一句佛号,世俗人生的事就丢开了,再也不去管了,认为没人打扰的清净就是佛法,这样一来不但会误入歧途,而且对于佛法义理也不能了解。

《楞严经》里说:“外道建立觉,菩萨观察觉。”学佛的时候要问问自己,如果自己所成就的,是建立了一个境界,修出了一个境界,然后就躲在里面,认为自己解脱了、自在了,可以与外境一点关系都没有了。这种境界,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吗?不是,因为这样的境界对大众毫无帮助。

说完了空,再说有,凡夫对于“有”的认识也有两种,一种认为“有”是固定的。比方说,我会有一段很长的人生,长到不用关心死亡这件事,并且在这段人生中,我会幸福平安。我们就是这样无知,顽固的认为,人类的平均寿命如果是80岁,那么我肯定也能活到八十岁,现在还有四五十年或更多的时间,不用担心,我绝不会提前死去,绝对不会面临苦难。

这种不理性的想法让我们的行为举止看起来显得十分疯狂。以购物为例,不少人购物的方式就像自己还可以再活一千年似的。另外,很多年轻人对待自己的身体,常会将这副血肉之躯误以为是铁打的,拼命折腾它,不给它休息的机会。

物质文明的发达让相当数量的人活得好像天神一样,科技医疗的进步更是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些人富裕、又有权利,或许还相貌出众,但他们不会有时间接触佛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于眼前的生活没有什么不满,不会认识到有轮回这件事。而现今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电视交友节目,这些都是做什么用的?都是在让我们忘记轮回这件事,都是在营造永生的假象。永生的假象让我们看不见无常的显现,自然也就无法体会人生的殊胜。所谓殊胜的人生,是真正了解什么叫做“痛苦”的人生。真正了解痛苦的人会发愿摆脱痛苦,寻求解脱之道。

凡夫对于“有”的另一种认识,是认为有是连续的。比如说,这一期的生命或许即将结束,面对死亡,我无能为力,但我还是希望会有下一期的生命。认为有是连续的这种人比刚才认为有是固定的这种人,在认识上有了一些进步,他们终于体会到人生无常的事实。但可惜的是,尽管对无常、痛苦有了一番深切的了解,他们还是不能认识什么是“常”,他们只是在期待“轮回”罢了。佛陀的确说过,舍弃轮回是无法成佛的,但佛陀最后也告诉我们,在成佛的路上,没有所谓的轮回。轮回只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佛创造出来的,佛创造了轮回的概念。

佛为什么要创造轮回的概念呢?因为佛发现娑婆世界的人,也就是我们这些世俗凡夫,因为执着假我的身份,所以无法摆脱残缺与苦楚。佛怜悯我们,将轮回的概念介绍出来,告诉大家,如果甘于轮回就会痛苦不断,如果超越轮回就会常乐我净。每个人都可以从轮回中解脱,只需走上法道修证的道路。

因此,凡夫认为“有”是连续的,是基于轮回这样一个谎言。轮回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佛在《圆觉经》中告诉诸位菩萨:“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凡夫的第三种见地是“非空非有”。非空,不是空的,不会断灭。不会断灭就是永恒吗?非有,也不是永恒。举例来说,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如果说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不一样,昨天的你已经没有了,空了,那么今天的你是不是一点都不记得昨天学到的知识?多少还记得一些,可见不是空的,非空。不是空的就是有的吗?如果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相同的,没有一点不一样,那么你永远也不会老,对不对?可见也非有。

凡夫认为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既不是相同的,也不是不同的。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两个自己之间存在着某种转变,正是依赖于这种转变,昨天的自己可以顺利的从昨天过渡到今天,成为今天的自己。这就是生存状态里的转世,就是所谓的“生存中阴”。

转世的确存在于现实世界,那是人基于一个愿望而产生的现象。现象是临时的显现,仿佛梦境一般,显现的时候是真,但显现过后,你再去看,那就是假了。莲花生大士传授了中阴教法,但他也曾经这样教导我们:当你生起了一个愿望,就生起了一场梦,当愿望被满足,这个你所期待的梦就消失了,但你不知道你还在梦中。当你渴望解脱,你也生起了一场梦,当解脱实现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是梦,包含解脱之道。生存状态里的转世,是一种解脱之道,并不是解脱本身。

凡夫的最后一种见地是即空即有。即空,就是空的。即有,就是有的。换句话说,有的时候就是空的。如果我们将见地分为佛的见地与凡夫的见地,划分这两种见地的依据是,是否进行了完全的理论分析。如果某一种见地具有完全的理论分析,那么这种见地就是理论性的见地,就是佛的见地。反之就是传统性的见地,就是凡夫的见地。

之前谈到幻法的时候,给大家举过火圈的例子,当燃烧的木块被绳子系着,挥舞起来,火圈便形成了。为什么眼前的火圈像一个真的火圈?因为火块移动得太快了。面对火圈的幻相,只有极少数人看清了,知道眼前虽然有火圈的形象,但形象是幻,是假的,只是一只燃烧的木块在快速移动,形成了火圈的假象。

虽然只有极少数的人看清了,知道眼前的现象是幻,但在此之后他们会不会做进一步的分析呢?不会,凡夫的见地容不下全面的理论分析,只要某个层次的分析结果能够令人满意,凡夫就会停止接下来的分析。因为分析一旦继续去,最后的结论是“火圈的假象并不基于一只燃烧的木块”。换句话说,火圈幻相的显现,在这其中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火块,木块因为燃烧,时刻都不一样,是无数个不同的火快组成了眼前的现象。在现象面前,我们找不到贯穿始终的东西,现象里不存在我们认定的事物,存在的只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概念。

介绍完凡夫的四种见地,抛开这些认识上的错误,当下便是如来的见地。了解了如来的见地,再看菩萨的修行。菩萨修的是清净行,是依照如来的见地修正、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下面举两个例子谈一谈菩萨的修行。

第一个例子关于布施。如果一位菩萨在北京的街头碰到了一个乞丐,他会给乞丐钱和食物。但是当这位菩萨到了菩提伽耶,那里的乞丐比北京多了许多,如果他不依照如来的见地修正自己的心行,不知道自己以及自己所帮助的对象,这些都是幻相,都是被误解的境界,那么他就难以生起无二分别的智慧,内心陷入了消沉。为什么呢?因为人一旦对现象生起执着,认为有一个实在布施的人,有一个实在接受布施的对象,有实在布施出去的东西,那么这种布施就会受到限制,就是住相布施。真正的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的时候不认为有一个实在布施的人,这个人是谁谁谁,不认为有一个实在接受布施的对象,他叫某某某,不认为自己布施出去的东西是实在的,有哪些哪些,最后布施结束,不留存布施的概念,认为自己真的有过布施。

第二个例子关于夫妻间的相处,如果你的先生喜欢喝酒,但是酒量不好,总是会醉,那么你会设法劝他戒酒。给他买一些新衣服,做几餐美食,期待这些你为他做的事,可以换来他答应你戒酒的结果,然后将此结果作为奖励,让自己满足。对于菩萨来说,实在不应该这样去想!菩萨对于众生的帮助是不在乎结果的,菩萨做任何事情之前,既不会盼望期待达成,也不会恐惧期待落空。

假如你是一位大乘法的修行者,你应该抛弃“成佛是为了自己”这种错误的观念。当你具足了如来的见地,你就知道:我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随后,当你在佛前点灯,供花的时候,你也会想到这是在替众生进行供养。

最后看金箍棒的中间为什么是一段乌铁。“金”代表本性,“乌”是黑色的意思,代表无明。请问大家,本性如何才能悟出?换句话讲,金在哪里?金就在乌铁之上,本性是从无明当中悟出。佛在《圆觉经》里有一句话:“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佛说,大家的修行都是在以幻修幻,修法的人是幻,所修的法亦幻,修来修去,诸幻灭尽,此时,“不入断灭”觉性才能悟出。所以不光世间法是幻,修行亦幻。幻就是生灭变化,执着于幻就是无明。佛的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本性并不神秘,能够呈现无明的就是本性。反过来讲,如果你觉得本性十分神秘,只能通过修法的方式证得,那么此时执着正在生起,人陷于无明。为什么呢?因为修法的人是幻,所修的法亦幻,放不下幻法就是执着,执着幻法的当下就是无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十八,逢生此日,智力可佳,料事机巧,自作聪明,不服他人,性情刚傲,与人欠和,普通之命,女命胜男命,心好慈悲,人缘好,有福多寿之命。二十,逢此日生人,格局一般,半
  • 我是敏感肌肤,用完了也不油腻。infinite aloe芦荟霜~明星同款❗❗❗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句话也是相当的经典,有些人懒的估计脸都不
  • ”刘铭劼踩了踩脚下,笑着说,“在整个设施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位于地下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国外常见水下振动台台阵是圆形,防水效果更佳,但为了达
  • Des mannequins présentent des créations au défilé de clôture de la Semaine de la
  • 除了工程车大数据研判系统,目前萧山区还有很多“智慧朋友”通过强大的算法和设备与工作人员协同作战:市容AI智治系统通过监控点位对12类市容违法行为进行智能抓拍,垃
  • 北京韩啸:郑京恒、姜辉厦门薇格 张民福西安高一生:陈伟、张林宏济南星范:刘洪英、刘传仁武汉协和:郭科、杨杰、冯晓玲新疆乌鲁木齐华美黄江泊吉林人民医院:白晓龙成都
  • [浮云]Mac丘比特唇釉487 真滴好稠 不是很喜欢这种质地 有丶丶雷但不知道为啥拍出来还挺好看发现小技巧-涂完后用纸擦一遍会好看很多哈哈哈[浮云]植村秀He
  • 很多伟大管弦乐队指挥家表示,科隆是同类剧院中最优秀的剧院之一,因为马蹄形大厅可进行完美的声音分布,三层的包厢通过采用织物、木材和地毯等柔软材料,可实现最佳声音吸
  • 越看越发现小燕子真的是个宝藏男孩P1:小白继承了简哥的经典名言:人不好色那还是人吗[doge][doge]P2:小白知道了简哥和玉玉子和好了,简哥的危险发言哈哈
  • 为了测试这种工作方式,我们花了很短的时间,创作了一系列的某个想象中的新IP的插画,其中许多图面都并不是我们本来就想制作的,而是AI随机生成后带来了某种启发,然后
  • 这是我的第520条微博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在单曲循环的新歌 我一直憧憬向往平淡的生活 或许是因为我敏感 又或是因为从小到大都足够安定 就想一直呆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 #哎呦喂 姐的考研日记# 9.9 倒计时106今天去吃了螺蛳粉hhh 阿姨真的好可爱呀 叫俺宝贝(我也不想啊 可是她叫我宝贝ei)很热情 整个店里的气氛都很go
  • 】~预约时间:9月16日~9月20日抽选结果:9.21以后发出出货时间:预计2022年9月下旬左右出货,具体出货时间以店铺方通知出货为准,默认接受增产B46HA
  • 【仅获15艘订单!根据JSEA的数据,8月日本船企接获的新船订单包括2艘杂货船和13艘散货船。
  • 被薅去采了一天样(两个师姐是带着任务去的…我就像是去蹭饭去玩的…(新认识的师姐又温柔又漂亮!孙悟空心眼蛮多的苦心经营个人招牌,再苦再累绝对不能对不起自己天上地下
  • #0716姜昇润solo四周年快乐##姜昇润# 我们的小话唠队长啊,你是IC们的人生导师,也是唱歌超棒的我们的主唱大人,更是为了组合做了很大贡献的忙内里兜。我想
  • 【沈家洪城】重庆老火锅重庆老火锅知名店家多不胜数,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完美的老火锅。台湾胃吃不来老火锅,幸好跟服务员要来一大碗开水,涮的菜肉先过了开水、再沾香油为
  • ☞经典毛肚经典菜品必须点,薄薄一片,蘸足料,一口吞下,美滋滋~☞野山菌汤网红汤底需要认真品尝,小伙伴们褒贬不一,说咸说淡都有,整体清新爽口。第一次吃中间带麻薯的
  • #你如何看待喜剧片煽情##哥你好# 现代喜剧,不光是喜,更多的应该体现一些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喜中有情,情中有意。这部剧想表达的主题很简单,就是爸妈之间的爱情和
  • [笑cry]:嗯嗯嗯……(又隔了两秒)听不懂#萌娃养成记[超话]##廖兜兜成长记录##宝宝成长记录#小家伙变化真的太大了,前6张是现在的样子,后3张刚领回来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