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文:慧净法师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五浊恶世的秽污痛苦,就会迷恋而不晓得要离开;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极乐世界的清净安乐,无有众苦,就不晓得欣慕而愿生净土。

01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
《大经》言: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这短短四句法语,已经彻底显明了人生的实相。
有一句话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既然投生到娑婆世界来,表示每个人都有很深重的爱欲和烦恼,因为贪求五欲,所以广造杀、盗、淫、妄、酒等种种罪业。
有关杀生,《楞严经》有一句经文说得很彻底: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就男女的情欲来讲,则说: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一切众生之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受苦不休,论其根本就是“爱欲”——贪爱追求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导致生生世世相互结冤,结怨,而轮回无尽,受苦无穷。
生在这个世间,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爱欲,都是在追求荣华富贵。然而,“种种欲望求不得,纵使求得又如何”,求不得时固然苦,即使追求到了,最后都不可能常保。
再怎样恩爱的骨肉,或者是夫妻,最后都一定要分离,古人说:
父母恩深终须别,
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
大限来时各自飞。
再怎样拥有金银财宝,最后一毛钱也带不走,古人说:
金也空,银也空,
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
黄泉路上不相逢。

所以,现在的拥有,不是真正的拥有;现在的相守,最后也会分开,而难再相逢相聚,即便相逢也互不认识。再怎样的富贵荣华,当他要死的时候,能够右手握金,左手握银,而欢喜满足地带着离开吗?不可能。
大部分情形是:
贫贱的人反而能视死如解脱,所以能够洒然而去;而一生富贵的人往往因为拥有娇妻美眷、恩爱家人、金银财宝,临命终时难分难舍,痛苦比贫贱的人更炽盛。

人生的相聚,夫妻也好,父子母女也好,兄弟、六亲眷属,乃至同参道友、一般朋友、一般团体,或者是生存在这个社会、国家,甚至出生在这个地球上,无非都是缘。因为有了这个缘,才投生到地球来,投生到这个国家,投生到某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这个缘,是绝不可能投生到这里的。
怎样的缘呢?
祖师大德开示说,人生相聚,无非是讨债还债,或者报恩报怨。
为了讨债还债,为了报恩报怨,就出生在某个环境,出生为某对夫妻的儿女;身体强弱,脑力智愚,一生成败,穷通贵贱,或者与谁结婚,生几个儿女,这都有他的缘,否则是不可能来这里投胎的。

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如果这辈子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家庭美满,事业发达,就晓得过去世彼此都曾经结过好因好缘,而且积德行善,所以才有这样幸福的一世;如果夫妻个性不同,说话不投机,彼此相看互不顺眼,儿女又不孝顺,家庭时常争吵,事业总是亏本,人生种种都不顺利,就表示过去世彼此没有结好因好缘,少行善积德,所以这辈子彼此相聚,就有这些恩怨挫折。

过去的生生世世,当然我们无从得知;可是检讨今生今世,追根究本,就晓得过去我们播了怎样的种,才会导致现在的收成。尽管我们播种时无知,但是最后就晓得当初播种的是什么样的种子。就好像半夜我们到仓库去,在黑暗当中抓了一把种子到外面播种,当时并不晓得是什么种子,可是总有一天会知道,当它开花结果的时候,就晓得当初抓的是怎样的种子了。
人生都是一个缘,不是报恩就是报怨,不是讨债就是还债,只要债还完了,业了了,就一定会离开这个世间;如果业债还没有结清,要离开是不可能的。

我们学佛者要认清这个事实,碰到逆境时,要知道这是我们过去播下的,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阎罗王判定的,完全是我们自己安排,造作而来的,应该无怨无悔,不怨天不尤人,甘心承受,这样才能还清这个债务。不然旧债未还,又加新殃,岂不是永远都在结冤结怨?永远都在冤冤相报?
人有生必有死,就像做梦,终有醒来的时候。所以,身体再怎么健康长寿,彼此再怎么恩爱,最后还是会转变,会离开,不是究竟的。因此,《无量寿经》明显开示我们人生的实相:“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02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请问大家,我们孤独不孤独?(众答:孤独。)
结婚的人,有先生,有太太,有儿女,有眷属,现在又有同参道友,怎么会孤独呢?是不是将来死了,各自随业受报去,所以才孤独呢?其实不是。
凡夫都有贪、瞋、痴、慢、疑,因此一定有各自的烦恼与执著。既然这样,就不可能彻底体谅对方,包容对方,怜惜对方,彼此也就不敢倾诉心中的种种烦恼。夫妻再怎么恩爱,儿女再怎么孝顺,再怎么相聚一堂,内心还是孤独。

有句俗语说“心事谁人知”,谁敢把内心全部掏出来跟人倾诉呢?又有谁能够互相理解而相互包容呢?所以,再怎样恩爱的夫妻,也很难尽情地倾诉心中的苦闷、烦恼与秘密。
一个人的时候,固然孤独;家亲眷属相聚一堂,也还是孤独的。
所以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03我们的苦,佛都包容
彻底而言,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像电视或计算机的荧幕,不需要我们诉说,自然就会随时呈现出来,我们无法选择、控制,大家都能看到,这样我们还敢出门吗?我想大家都不敢出门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妄想、杂念、烦恼,也都有不可告人之事。但是鬼神就有他心通,佛菩萨也有他心通,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在他们的视线与听闻所及之范围内,他们都看得到,听得到。

爱欲烦恼不重,就不会出生在这个五浊恶世之中,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彼此体谅包容。
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恶人,都是一丘之貉,所以要彼此同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既然如此,别人也是一样;别人会那么做,表示我也会。只是今天我没有碰到那样的因缘而已,如果碰到和他相同的因缘,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所以要彼此同情,彼此体谅。

有一句话说:
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悯有情,凡夫互相谴责。
这句话很具悲悯,又通情达理。如果大家把这句话时刻谨记在脑海里,吟咏在心中,自然会逐渐转化个性气质,也会给自己带来温暖和谐的生活空间。
在宇宙之中,真正了解我们,包容我们,体谅我们,不嫌厌我们,甚至不惜污染,亲自跳进五浊恶世的苦海抱住我们,救我们到岸上的,只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阿弥陀佛智慧无量,慈悲无尽。我们的苦,我们的业力,身不由己,他都看到了,都听到了,都知道了。
他是佛,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冤亲平等,自他一体,把我们每个人都看成他的独生儿女,看成他自己。像我们这样烦恼强盛,业障深重,心性刚强,难调难伏的众生,无人可救,无处可归,庆幸有弥陀主动、平等的救度,又建设极乐世界让我们众生有归依处。
不管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只要到了无为涅槃的极乐世界,所有的烦恼就会完全融化。就像路面的水,不管清净的、肮脏的,一旦进了大海,立刻跟大海的水一样;再怎样的破铜烂铁,一旦投入大冶烘炉,就立刻变铁成金,转凡成圣。

慧净法师2008年6月于
台北念佛会为澳门莲友开示
回答于 2022-07-21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在世间的爱恨情欲之中,从生到死,独自来去,遇见经历的所有快乐与悲伤之事,都是自己承受,没有人可以代替。
这句话出自《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  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扩展资料:
句子赏析:
这几句话很简短,但说明了世间的实相。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人与人之间,谁没有那种执著的爱欲呢?所以说“人在爱欲之中”,心有爱欲,面对的也是五欲的环境。

人在这个世间,因为我们都贪图五欲,所以都在“爱欲之中”。但其实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并不表示我们死的时候才是独死、才是独去,连我们生的时候,也是独生独来。“独生独来”是指我们即使有六亲眷属,恩爱、和合在一起,但其实也是孤独的,因为往往我们的心事,很难有一个知交能让我们倾诉,所以台语有一句话说“心事谁人知”。

参考资料:——《无量寿经》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文:慧净法师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五浊恶世的秽污痛苦,就会迷恋而不晓得要离开;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极乐世界的清净安乐,无有众苦,就不晓得欣慕而愿生净土。

01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
《大经》言: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这短短四句法语,已经彻底显明了人生的实相。
有一句话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既然投生到娑婆世界来,表示每个人都有很深重的爱欲和烦恼,因为贪求五欲,所以广造杀、盗、淫、妄、酒等种种罪业。
有关杀生,《楞严经》有一句经文说得很彻底: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就男女的情欲来讲,则说: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一切众生之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受苦不休,论其根本就是“爱欲”——贪爱追求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导致生生世世相互结冤,结怨,而轮回无尽,受苦无穷。
生在这个世间,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爱欲,都是在追求荣华富贵。然而,“种种欲望求不得,纵使求得又如何”,求不得时固然苦,即使追求到了,最后都不可能常保。
再怎样恩爱的骨肉,或者是夫妻,最后都一定要分离,古人说:
父母恩深终须别,
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
大限来时各自飞。
再怎样拥有金银财宝,最后一毛钱也带不走,古人说:
金也空,银也空,
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
黄泉路上不相逢。

所以,现在的拥有,不是真正的拥有;现在的相守,最后也会分开,而难再相逢相聚,即便相逢也互不认识。再怎样的富贵荣华,当他要死的时候,能够右手握金,左手握银,而欢喜满足地带着离开吗?不可能。
大部分情形是:
贫贱的人反而能视死如解脱,所以能够洒然而去;而一生富贵的人往往因为拥有娇妻美眷、恩爱家人、金银财宝,临命终时难分难舍,痛苦比贫贱的人更炽盛。

人生的相聚,夫妻也好,父子母女也好,兄弟、六亲眷属,乃至同参道友、一般朋友、一般团体,或者是生存在这个社会、国家,甚至出生在这个地球上,无非都是缘。因为有了这个缘,才投生到地球来,投生到这个国家,投生到某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这个缘,是绝不可能投生到这里的。
怎样的缘呢?
祖师大德开示说,人生相聚,无非是讨债还债,或者报恩报怨。
为了讨债还债,为了报恩报怨,就出生在某个环境,出生为某对夫妻的儿女;身体强弱,脑力智愚,一生成败,穷通贵贱,或者与谁结婚,生几个儿女,这都有他的缘,否则是不可能来这里投胎的。

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如果这辈子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家庭美满,事业发达,就晓得过去世彼此都曾经结过好因好缘,而且积德行善,所以才有这样幸福的一世;如果夫妻个性不同,说话不投机,彼此相看互不顺眼,儿女又不孝顺,家庭时常争吵,事业总是亏本,人生种种都不顺利,就表示过去世彼此没有结好因好缘,少行善积德,所以这辈子彼此相聚,就有这些恩怨挫折。

过去的生生世世,当然我们无从得知;可是检讨今生今世,追根究本,就晓得过去我们播了怎样的种,才会导致现在的收成。尽管我们播种时无知,但是最后就晓得当初播种的是什么样的种子。就好像半夜我们到仓库去,在黑暗当中抓了一把种子到外面播种,当时并不晓得是什么种子,可是总有一天会知道,当它开花结果的时候,就晓得当初抓的是怎样的种子了。
人生都是一个缘,不是报恩就是报怨,不是讨债就是还债,只要债还完了,业了了,就一定会离开这个世间;如果业债还没有结清,要离开是不可能的。

我们学佛者要认清这个事实,碰到逆境时,要知道这是我们过去播下的,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阎罗王判定的,完全是我们自己安排,造作而来的,应该无怨无悔,不怨天不尤人,甘心承受,这样才能还清这个债务。不然旧债未还,又加新殃,岂不是永远都在结冤结怨?永远都在冤冤相报?
人有生必有死,就像做梦,终有醒来的时候。所以,身体再怎么健康长寿,彼此再怎么恩爱,最后还是会转变,会离开,不是究竟的。因此,《无量寿经》明显开示我们人生的实相:“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02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请问大家,我们孤独不孤独?(众答:孤独。)
结婚的人,有先生,有太太,有儿女,有眷属,现在又有同参道友,怎么会孤独呢?是不是将来死了,各自随业受报去,所以才孤独呢?其实不是。
凡夫都有贪、瞋、痴、慢、疑,因此一定有各自的烦恼与执著。既然这样,就不可能彻底体谅对方,包容对方,怜惜对方,彼此也就不敢倾诉心中的种种烦恼。夫妻再怎么恩爱,儿女再怎么孝顺,再怎么相聚一堂,内心还是孤独。

有句俗语说“心事谁人知”,谁敢把内心全部掏出来跟人倾诉呢?又有谁能够互相理解而相互包容呢?所以,再怎样恩爱的夫妻,也很难尽情地倾诉心中的苦闷、烦恼与秘密。
一个人的时候,固然孤独;家亲眷属相聚一堂,也还是孤独的。
所以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03我们的苦,佛都包容
彻底而言,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像电视或计算机的荧幕,不需要我们诉说,自然就会随时呈现出来,我们无法选择、控制,大家都能看到,这样我们还敢出门吗?我想大家都不敢出门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妄想、杂念、烦恼,也都有不可告人之事。但是鬼神就有他心通,佛菩萨也有他心通,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在他们的视线与听闻所及之范围内,他们都看得到,听得到。

爱欲烦恼不重,就不会出生在这个五浊恶世之中,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彼此体谅包容。
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恶人,都是一丘之貉,所以要彼此同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既然如此,别人也是一样;别人会那么做,表示我也会。只是今天我没有碰到那样的因缘而已,如果碰到和他相同的因缘,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所以要彼此同情,彼此体谅。

有一句话说:
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悯有情,凡夫互相谴责。
这句话很具悲悯,又通情达理。如果大家把这句话时刻谨记在脑海里,吟咏在心中,自然会逐渐转化个性气质,也会给自己带来温暖和谐的生活空间。
在宇宙之中,真正了解我们,包容我们,体谅我们,不嫌厌我们,甚至不惜污染,亲自跳进五浊恶世的苦海抱住我们,救我们到岸上的,只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阿弥陀佛智慧无量,慈悲无尽。我们的苦,我们的业力,身不由己,他都看到了,都听到了,都知道了。
他是佛,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冤亲平等,自他一体,把我们每个人都看成他的独生儿女,看成他自己。像我们这样烦恼强盛,业障深重,心性刚强,难调难伏的众生,无人可救,无处可归,庆幸有弥陀主动、平等的救度,又建设极乐世界让我们众生有归依处。
不管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只要到了无为涅槃的极乐世界,所有的烦恼就会完全融化。就像路面的水,不管清净的、肮脏的,一旦进了大海,立刻跟大海的水一样;再怎样的破铜烂铁,一旦投入大冶烘炉,就立刻变铁成金,转凡成圣。

慧净法师2008年6月于
台北念佛会为澳门莲友开示
回答于 2022-07-21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在世间的爱恨情欲之中,从生到死,独自来去,遇见经历的所有快乐与悲伤之事,都是自己承受,没有人可以代替。
这句话出自《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  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扩展资料:
句子赏析:
这几句话很简短,但说明了世间的实相。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人与人之间,谁没有那种执著的爱欲呢?所以说“人在爱欲之中”,心有爱欲,面对的也是五欲的环境。

人在这个世间,因为我们都贪图五欲,所以都在“爱欲之中”。但其实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并不表示我们死的时候才是独死、才是独去,连我们生的时候,也是独生独来。“独生独来”是指我们即使有六亲眷属,恩爱、和合在一起,但其实也是孤独的,因为往往我们的心事,很难有一个知交能让我们倾诉,所以台语有一句话说“心事谁人知”。

参考资料:——《无量寿经》

《六祖坛经》

行由 第四节

东祥书院 东祥书院 2024-03-27 11:29 上海 听全文

行由 第四节,东祥书院,5分钟

【原文】
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译文】五祖有一天忽然来后院看我,对我说:“我想你的见解是有道理的,我怕有人暗害你,所以不和你进一步谈论,你知道吗?”

我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意思,所以这几个月也不敢到前面讲堂去,这样让别人不注意我。”

【原文】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译文】五祖有一天把众多门人都召集起来,说:“我向你们说: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是生死,你们却每天只想通过修行以求得福报,不去求索怎样超脱生死苦海之法。自己本有的佛性要是迷惑了,修行的福德怎么能拯救你们超脱苦海呢?你们都下去,各自反观智慧,从自己的内心发现般若之性,每人作一首偈语,送上来给我看,如果谁能觉悟大概,我就把衣钵法教都传给他,让他继任第六代祖师。快去作吧,不要耽搁。冥思苦想那可没用,能见到佛性的人,言谈之间立马觉悟。像这样的人,就是挥刀上阵打仗这样的紧急情况,也能见到佛性。”

【注释】
①般若:也作班若、波若、钵若、般罗若等,是梵语音译,一般读作“波惹”,智慧的意思。

②偈:梵语意译,又译颂,整齐对仗的韵语,用于表达一种对佛法的理解、赞颂。又偈与竭意通,即摄尽其义之意,也就是完全概括了微言大义。
(待续)

东祥书院☀️

六祖坛经5

六祖坛经 · 目录

上一篇行由 第三节

分享收藏❤️

请扫码关注东祥书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他没去别的地方,到了当时非常著名的这个画马的韩干家中一道,韩干家里头兽医就伸手抓着韩庚的手结结巴巴的说“汉华市场,你你,你可否画过一批腿脚有疾的吗?所以,他在那
  • 其实,人爱上的不是酒,而是端起酒杯的瞬间,将心事一点点的融入酒中,喝下的不仅是酒,是一点开心,一点伤感,一点回忆,一点哀愁,一些想念和一些无法对别人诉说的故事,
  • 铃生下时的事我已经不想再多想,可这不是我能控制的,恐惧与恨,不知道是我还是你血与泪结成的冰在这片海域交错成一张没有尽头的网,笼罩着,压迫着和我以前一样的普通鲛人
  • 【四川昨日本土新增9+14,涉成都、眉山、乐山】7月17日0时至24时,四川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例(成都8例,眉山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4例(成都5例,眉山
  • 11年您当初也许只是一位中工莅临承艺11年您当初也许只是一位普通的发型师11年里让我们为提升美业技术相遇相识11年历史美业刻下您与承艺对美业贡献11年的今天我们
  • 全程我们两个人都没有带大名,也没有带tag,更没有发在超话里,我真的看了半天都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情况才有可能无意中搜索到这张图(在没有关注我们两个的情况下)所
  • 就桂林市场而言,哈啰单车逐渐占据上风,并很快推出了更方便省力的电动助力车,受到市民欢迎。街头满是“美团黄”摩拜加入美团后,已经完成美团化,桂林街头的摩拜单车也被
  • 庭前剑戟朝迎日,[爱你][爱你]蒋晓蓉不甘心,为什么她这么努力,这么爱墨宇辰,这么费尽心思地讨到了墨宇辰的父母,却会得到墨宇辰这么冷酷的对待。#塔儸牌二占卜夫#
  • #作家岳钊##我的绿色生活##健康# 依着鸟声可观天 (岳钊随笔) 今天的清晨六点,我关了空调后便推开了窗户向外而观看。 这种“花子馍”的形象真的是独特,它
  • 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非法滞留缅北人员需在2022年4月30日前回国,并在入境前7日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主动报备,其家属应积极配合劝促非法滞留缅北人员尽快入境回国
  • 对于个别小丁丁患者来说,这真的只算一个轻松就能实现的小目标。选对方法,就是少走弯路,姑娘虽然走了弯路,填充过两次脂肪,但她的面部脂肪还是很薄,所以下颌角1个月效
  • #邵明明[超话]# ❤️#邵明明那个少年# 我还是那个爱做梦的少年 每当夜晚抬头看天 数着满天的星光那么灿烂 会不会也有我一盏 我还是那个会天真的少年 人生或瞬
  • 有些风景,只能喜欢却不能将它收藏就像有的人,只适合遇见却不适合牵手一样原来这扑面而来的热情,只不过是你的一时兴起你是我患得患失的梦,我是你可有可无的人毕竟这穿越
  • !!
  • 我壮着胆子驱赶了他——这实在需要太多的勇气,不用说他的重量和速度,光是看看那阴阳不定的小眼睛,就够发怵了。脸和毛本来就有点脏,仿佛生来就这幅不拘小节的样子,不会
  • ”王锷分析,从本意来说,礼本来是指祭祀鬼神之事,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范围越来越大,由祭祀含义扩大到各种规范,甚至包括治国平天下的各种典章制度,都应该算到礼的范畴
  • 双高工佳作【子冶石瓢】作者:曹秀芬(蒋蓉传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三八红旗手)泥料:家藏原矿龙骨金砂容量:23
  • 亲们:姨妈巾的错误使用,你有吗 1⃣长时间不换卫生巾,最好2小时换一次 2⃣卫生巾长期放在卫生间,易繁衍霉菌 3⃣不注意卫生巾的效期 4⃣经常购买促销品及赠品,
  • 我对这个游戏真的有很多的眷恋,但是我不清楚改了抽卡制度后我还能够有多少的时间、精力、钱财去投入在它身上,去支撑着我……对于夏彦,他真的很好,他真的值得,我真的希
  • 以原竹行街道办事处的星辰、星怡、世家、竹韵、龙田、瑞兴6个居民委员会,小海街道办事处的星嘉居民委员会代管的“东至朝阳竖河、西至东方大道、南至复兴东路、北至通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