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诸佛神力所护
(第一百五十三段)#菩萨第四安乐法#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佛又对文殊师利说:菩萨摩诃萨在后末世佛法将灭时,有受持《法华经》者,就应该对不论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要平等地生起大慈心;在不是菩萨的人中,还应生起大悲心,以大慈心拔众生生死之苦、以大悲心予众生涅槃之乐。这里说的大悲心是什么意思呢?大悲心依《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所说,共分为十种,即:
1、平等心:平等心是菩萨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又称平等性智;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从而生起大慈悲心。大慈与大悲恒常相互契合而无间断,故建立佛地无住涅槃,不再住于生死。随一切有情众生之所乐,示现自、他受用之身与国土等种种影像。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证入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得此智者,在为人处事、行住坐卧中,对一切众生,无有二心,绝对平等,是名平等心。
2、无为心:无为心是通过无为法来体现的,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原本是涅槃的异名。通常依法相唯识宗修持境界立论,分无为法为 六种、即:
一、虚空无为:指真如为显现空无的真理,真空寂灭,远离各种障碍,犹如虚空。
二、择灭无为:指凭借无漏智慧的简择力,断灭一切烦恼而证得真如。
三、非择灭无为:指真如本性清净,不因人的智慧简择力达到寂灭后才显现出来,而是本来就有显现的。
四、不动无为:指禅定进入色界第四静虑时,不为苦乐所动的精神境界。
五、想受灭无为:指禅定进入无色定的无所有处境界,一切染污心想及苦乐二受俱灭。
六、真如无为:即佛教所讲的真理、绝对、本体、菩提、法身、佛。具足这六种无为,称名“无为心”。
3、无染着心:无染与有染相对,有染是指众生的真如自性被贪嗔痴所染,从而感召善恶诸果,沉沦于六道轮回中,如果能远离并灭除贪嗔痴,就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超凡入圣。所以灭除贪嗔痴就是无染着心。
4、空观心:是对空谛的观想,以体认无相为宗,是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之一。常作此观,不被法缚,能悟入空性,见自法身,心得自在。此名空观心。
5、恭敬心:狭义指对父母、师长、佛菩萨等善知识非常有礼节的尊敬、尊重、敬重;广义指对一切众生都应有恭敬心,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恭敬众生是恭敬他们本有的佛性。由此使所有的人都能心生欢喜,此名恭敬心。
6、卑下心:卑下心是谦卑心、是无虚荣心、无虚伪心、无狡诈心、无狂妄心、无我慢心。
7、无杂乱心:将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念佛参禅上,对一切六尘外境、心念不起;反观自心、如如不动;修心于禅、住法于定。自然心无杂乱,是名无杂乱心。
8、无见取心:不见邪、不取邪;不见正、不取正;不见善、不取善;不见恶、不取恶;不见是非、不取是非;不见生死、不取涅槃。是名无见取心。
10、无上菩提心: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立誓,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行持,发“众生一人不成佛、我誓不取正觉”之心,即是发无上菩提心。以上所说十种心,即是大悲心。能修大悲心者,即是菩萨,能得到诸佛加持,使其道果早熟、道业早成,慈悲众生,与佛无异。
佛说:菩萨摩诃萨不仅要对有善根的人生大悲心,还要对那些不学菩萨法的,甚至不信佛法的人,也应生起大悲心,为其拔出生死之苦,并设法予以他们出离三界之乐。菩萨心里应常作这样想:这些不相信佛法的人,损失实在是太大了,对如来随机而说的,俱含解脱道的三乘方便法,却不愿意听闻、不愿意知道、不愿意觉醒、不过问、不相信、不理解,甘愿在生死中沉沦,实在是可悲可叹!
佛说:菩萨应作这样想,他们贪著五欲,对《妙法莲华经》更不愿听闻,这些人对《妙法莲华经》虽然不问不信不解,但我如果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不论在什么地方,我都会以神通力和大智慧力,引导他们发菩提心,让他们最终都能安住于一乘妙法中。
佛说:文殊师利!发这些心的菩萨摩诃萨们,在如来灭后,有成就以上所说“第四安乐法”者,已悟解如来真实义,讲一切法都不会有过失,将常常得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和在家学佛的居士等众生的“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中的诸多天界众生,为了听法,也会常常来侍奉这个讲《法华经》的法师。
佛说:如果法师在城乡村镇,或在空闲的树林里,有人来请教《法华经》中难解的疑问,诸天善神将不分昼夜地为其护法,使听法的人不受干扰,闻清净法而生大欢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凡是《法华经》所在之处,都会得到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诸佛的神力护佑。
佛说:文殊师利!《法华经》非常珍贵,不是所有的国土中都有,而是有无量多的国土中,有无量多的众生,不仅没有此经,连《法华经》的经名都听不到,福报还不如娑婆世界的众生,他们连经名都听不到,更何来什么见闻、受持、读诵!所以此经是非常难得一遇的、是非常应该受到珍惜的!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属性:无属性身高:15cm特征:蓝发、蓝色眼线、有可爱的小牙齿~名字被选中的ee养娃基金20再随机揪3个帮d的姐妹喝可乐感谢娃厂@可比玩偶House ~以及娃片
  • ~索达吉堪布有人认为,有些人造了杀生等滔天罪业,但他不仅没有感受痛苦,反而生意兴隆、生活美满,这是否有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其实,你若能了解一些佛
  • 此外,翁诗杰认为,全球成功的自由贸易港想要保持核心竞争力,其关键离不开涉外政策、地理位置、通关效率与营商环境。(人民日报) #商务关注#【#博鳌亚洲论坛# 翁诗
  • 家人们可以看自己的口味选择哦 这爆珠不就是人鱼的眼泪吗!晶莹剔透的真绝绝子 口感也很绝咬碎后是马蹄碎bulingbuling的也太适合咱女孩子了吧!
  • #洞见#曾看过一句话:“真正的善良,是行善而不扯善良的旗帜;是风光霁月,暗室不欺;是积德不需人见,善意匡如清流。@张艺兴 ​看过一句话:“明知不问的待人之道里,
  • 道长快和我亲亲快和我亲亲快和我亲亲道长快和我亲亲快和我亲亲快和我亲亲道长快和我亲亲快和我亲亲快和我亲亲道长快和我亲亲快和我亲亲快和我亲亲道长快和我亲亲快和我亲亲
  • Swtch在2016年刚创立的时候,曾提出过共享充电站的想法,类似于提供个人充电的Airbnb,但在当时,有充电站的人住在郊区,但需要充电站的人住在市中心。内饰
  • 成吧,老天爷这是请我听曲看景儿呢,且莫辜负了春光。还好,人不是很多,前进速度也快,大家自觉地相隔一米。
  • 【看看科技感十足的书店:书店里的“太空飞船” 悬浮空中如星际漫游】一大型商场的“坞里”空间里藏匿着一家特别的网红“覔书店”堪称长沙最美书店。丛林穿越:让人获得宛
  • 还有其他两首也不错,我把它们改了一下(她读诗时告诉大家,是我把她的短句改成了诗[可爱])又选了其他四位诗人专门为这个活动写的诗,做了12个庆祝“四月国家诗歌月”
  • 广州探店|“Tiffany蓝”安哥拉巨兔体验馆▫️作为深资萌宠爱好者,终于把巨兔兔安排上啦▫️广州首家NICE to Meet U爱玩萌兔全国连锁第1⃣️品牌,
  • 朋友们,请不要惧怕婚姻,只要找对老公(的职业)你依旧做的是你自己,最喜欢的所有事[喵喵]好了,我要睡了,晚安[挖鼻]老婆:都说男人有钱就变坏,你以后有钱了,会不
  • ”有的地方是真的很好嗑甄嬛传,四蛋×甄嬛他小时候在假山上想看见皇上,嬛嬛很着急的让他下来“除了嬷嬷,没人这么关心我”“傻孩子”她离宫,他在碎玉轩门口望“从前,莞
  • !!
  • 总有人拥你入怀. Don’t be hurry.Beijing, Shang hai……you are my daydream.All beauty is wa
  • 与此同时,3日上午10时50分,还将在市美术馆举行“笔墨润秦巴”“大山·大水·大人文 2022年迎新春‘最美十堰’·‘大美神农架’中国画、摄影艺术联展”开展仪
  • 真正宝藏车型,奔腾B70再获C-NCAP五星认证,“硬核”实至名归近十年,汽车市场的更新迭代迅速加快,品牌之间的较量更是白热化,尤其是自主品牌日渐壮大并取得了瞩
  • (画面感wwww你两这么想来中国就赶紧来啊,过来先隔离一个月也不是不行[doge]然后昨天来了,临时加了一个gene反省会的募集,就是希望听众投稿来说一说对ge
  • 《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个由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及水资源检测机构“地球之眼”共同负责运营的项目,正在配合美国政府编织有一条从数据监测到政策影响的完整对华攻击链
  • #西安房价# 【西安高新区两大纯新盘价格公示】4月28日,西安市高新区两个改善项目迎来价格公示,分别是位于丝路软件城的金茂悦园、高新三期的碧桂园高新云墅,公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