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挽留钱钟书留校读研,钱钟书:清华没人有资格当我的导师!

有个词叫“恃才傲物”,凡是有才华的人,就难免有傲气凌人之感,这一点在钱钟书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当然,他也确实有傲的资本。

钱钟书何许人也?他是最才华横溢的作家、最学贯中西的翻译家、以及最通古博今的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一生著作等身,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有诗话作品《谈艺录》,他创作的《宋诗选注》被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用文言文写成的《管锥编》更是百年难出一部的鸿篇巨著,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至于那本被奉为近代讽刺小说巅峰的《围城》,实际上只是钱钟书的玩票之作,在他自己眼中,根本不值一提。

《围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钱钟书的书,只有这一本我们普通人看得懂。真相就是这么残酷。

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书香门第,父亲钱基博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现苏州大学)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古文学家。

家学渊源深厚的钱钟书,自幼痴迷于古典文学,加之天资卓绝、博览群书,所以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展露出过人才能。

1929年,19岁的钱钟书以逆天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外文系。怎么个逆天法呢?国文、英文都是逆天得高,而数学却是逆天得低——英文满分,数学15分。

刚刚进入清华不久,钱钟书就凭借绝世才华名震校园。他上课从来不记笔记,尤其热衷于“三心二用”,总是一边听课一边看闲书,或者是画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他无一例外都是第一名,甚至因为实在太优秀,分数破了清华的纪录,被破格给了个“超等”的成绩。如此殊荣,在清华乃至整个中国高校里,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钱钟书这位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才子,不仅是同学们艳羡的对象,也是清华教授们的团宠,国学大师吴宓对他格外青睐有加。每次上完课,吴宓都要跑到钱钟书的座位前,非常“谦恭”地问上一句:“Mr.Qian的意见怎么样呢?”

吴宓如此“不耻下问”,钱钟书却从来不“受宠若惊”,他要么直言指出教授的不足之处,要么干脆不予置评,该看闲书看闲书,该练书法练书法。对此,吴宓倒也不气恼,反而愈发喜欢钱钟书,认为他很有个性,有旷世才子本该有的派头。

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前夕,校长亲自出面挽留他,破格录取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但是,钱钟书的态度很坚决,他一口回绝了校长的诚意邀请,决意出国留学深造。

据说,钱钟书当时还说了这样一句惊人狂妄之语:“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我钱某人的导师!”

也有人说,钱钟书确实说过这话,但不是在1933年从清华毕业时说的,而是后来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说的。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则出面澄清说,钱钟书从未说过此话,恐怕是挑拨离间之人杜撰之词。

这句话到底是不是钱钟书说的,什么时候说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公案。不过,这句话被捕风捉影的周榆瑞告诉了吴宓,这倒是确信的事实。被自己的得意门生说“太笨”,不配做他的导师,吴宓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平静,他非但没有恼羞成怒,还说:“Mr. Qian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这没啥。”

哎,吴宓真的是“爱惨了”钱钟书。

1935年,钱钟书在上海光华大学完成了任教服务期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不久后便在妻子杨绛的陪同下赴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继续深造。

值得一提的是,钱钟书当时的成绩是87.95分,不仅是当年的第一名,也是庚款留学生的史上最高分纪录。

实际上,钱钟书拒绝留校读研,选择出国深造,并非他看不起清华教授,而是出国深造在当时是所有高精尖人才的共同选择,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嘛。更何况,钱钟书学的还是英文。

最后,笔者还应该向钱锺书先生道个歉,我将他的名字写作“钱钟书”,这对于捍卫繁体字的钱先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冒犯?

#国学新青年##遇见艺术##诗词##吾爱诗词#

曲终未必人散,有情自会重逢!

有人喜欢冬之洁白,一片茫茫,静谧安然。

有人欣赏夏之豪迈,枝繁叶茂,色彩斑斓。

有人钟情秋之静美,天朗气清,风轻云淡。
也有人独爱有人喜欢春之妩媚,风和日丽,万紫千红。

虽然今年的春天跟往年来的时候大不相同,但亦挡不住春来的无限生机。冬去了春来,梦醒了花开,你我将相逢在这春光灿烂的季节。

在这春暖花开之时,人间团圆之日,我们终将在这春光灿烂的季节相逢,守一树花开,等一人归来!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天涯明月新,朝暮最相思。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情感。

余生不长,感谢每一场遇见,感谢每一个遇见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感谢生命中那些温暖的遇见,让我们的回忆变得不再单调,因为你来过,因为我爱过。

见或不见,依然思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绵绵,李商隐的思念也愈加浓厚。

我想,这世间最好的友情,大概就是你在时,我陪你,你走时,我念你。你赠我三月春光,我予你四月桃花。

远方的朋友,在思念的时光里,深深地对你说一声想念,无论你知不知道,只盼你眼中有笑。

默然相伴,互诉冷暖。

千二百回圆未半。

人世悲欢,此景长相伴。

行到身边琼步款。金船载酒银河畔。

谁为别来音信断。

那更蟾光,一点窥孤馆。

静送忘言愁一段。会须莫放笙歌散。

——宋·黄裳《蝶恋花·千二百回圆未半》

人这一辈子,注定是趟孤独的旅程,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但这一路,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有些人的出现,我们始终温暖。

有些人陪我们一程,有些人陪我们一生。有些人惊艳了时光,有些人温柔了岁月。感谢这些人的出现,温暖了我们好多年。

此后经年,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亲人在侧,好友相伴,永远有良人相伴。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扎西拉姆的《当你途经我的盛放》里写过:

有缘的人会看到,懂的人会懂。

相遇在天,相守在人,懂我的人总会懂,不懂我的,强求也徒劳。因为懂得,所以包容;因为懂得,所以心同。世界上最温暖的事,莫过于有人懂有人疼。

愿我们行至中年,都能找到一个互懂的人。

人生得一知己,亦足矣。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於身上覔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宋·邵雍《知音吟》

林语堂讲: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惟有相知,才能在世间的荒野里,温暖你我的心。

时间会告诉我们,简单的喜欢,最长远;平凡中的陪伴,最心安;懂你的人,最温暖。

所以,如果有人知你、懂你的人,请用力珍惜!

不怕暂别离,但愿常相聚。

相聚才经岁,分携又许时。

遣怀还有酒,排闷岂无诗。

饮罢凭谁语,吟成只自知。

愿君怜此意,命驾莫迟迟。

——宋·吴芾《寄江朝宗·相聚才经岁》

席慕蓉曾说:“我们置身在极高的两座山脊上 ,遥遥的彼此不能相望 ,却能听见你温柔的声音传来。”

所有的相聚,都是因了昨日的萍散,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寻找最后的归宿。

距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你的梦想,你的情怀,我也许无法参与,但是我可以赶走你眉头的伤悲,支持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是永恒的,是无所不在的。

心为知己而暖,人为挚友等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明·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大千世界,能遇见不容易,茫茫人海,能相伴是福气。所以,人在的时候,多联系;心在的时候,多珍惜。

时间,会沉淀最真的情感;风雨,会考验最暖的陪伴。

那些生命里出现过的美好,就像天边的星星,虽然不一定常常想起,但你知道,他们一直都在。

风景正好,愿与君归。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人杜甫想起自己和好友李龟年在岐王宅的欢乐时光;数几十年后,我也老了,你也老了,在最美的江南时节中,在飘流颠沛中我和你重逢了。

数十年的感情见证了时代的沧桑,世事无常,你我依然相知如故。

这个春天,我们也与好友许久未聚。但相信,相聚有期,春暖花开日,便是我们相聚之时。

愿将那满面春风,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和所有美好都赠与你。愿你 此生温暖安详,欣喜善良。

那些说不出的话,如果有人懂,就是幸福;那些表不出的意,如果有人明,就是陪同。

其实我们都不需要太多,孤单时有人陪,无助时有人帮,落泪时有人知,于心灵是一种温暖,于生命是一种感动。

到了一定年纪,我们终会明白,那些最好的,不过就是四季冷暖,有人叮咛你加衣;生活劳碌,有人嘱咐你休息。

四季有春,春有朝晨,朝晨有你,方显珍贵。如今,正是人间的春季,愿我们都相聚在一起,在最美的花开时节...

#诗词##吾爱诗词##国学新青年##遇见艺术#

【震天撼地上锣鼓】 史耀增/文 史沛鸿/图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合阳县境41.2公里。黄河西塬畔从北往南分布着大小不同的村庄,在徐水汇入黄河之处的南塬上有个东雷村,村里有一样古老而独特的民俗——正月十五上锣鼓。这种民俗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但一直传承至今。这种民俗无论是活动的组织和表演形式,还是所使用的鼓铙,以及鼓手、锣手们奇特的装扮,都与众不同,饱含浓郁的祭祀色彩。2017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专家们对命名合阳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时进行评审,当看完上锣鼓的表演后,由衷赞叹道:“你们合阳人了不起,把中华民族六七千年前的部落文化传承下来了!”
  橘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却为枳,是因为“水土异也”。为什么上锣鼓单单在东雷村里才有?据村中老人和热好家们(当地方言,指热爱、喜欢此类活动的人)讲述,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东雷村村南有一块半岛状的塬伸向黄河中央,站在这里往北望可见到禹门,朝南看隐约可见扼陕、豫、晋三省咽喉的金陡潼关,可谓“挥手堪指雷首月,举目能识禹门船”,当地人称“看船嘴”。黄河出了禹门,河床开阔平坦,流速减慢,分成许多支流。到了和东雷村隔河相望的山西省临猗县赵村村北,受冲积台地的阻隔,又汇成一股,流向西南,斜着向“看船嘴”奔来。所以这里不管是枯水期还是涨水期,也不论上游的主流靠哪边,常年四季可以行船,当地人称“铁码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打船的、当水手的也就多。除了方便过往客商外还把山西的优质煤炭(俗称东炭)、运城的潞盐和铁器等运到合阳,这对当时没一家煤矿,燃料十分困难的合阳县来说,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船主们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生意兴隆”“四季平安”,每年新春伊始,都要为供在村东“三官庙”(内有“水官”)里的神唱戏,闹社火,上锣鼓,以图消灾免祸。后来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铁码头”虽然冷落了,三官庙也在抗日战争中修河防工事时拆毁了,但“上锣鼓”这种娱神的民俗形式却保留了下来。改革开放之后,差不多每次上锣鼓之前,都要在黄河塬畔的打麦场上举行隆重的祭河神仪式,这应该看作是当年祭水神仪式的一种延续。
  过去该村社火队伍的最前头打一面大旗,约一米宽、五六米长。杏黄色缎子作心,黑平绒镶边,中间的黑平绒字足有斗大。笔者1961年元宵节第一次看东雷社火,只记得开头四字是:“有疫于郊”,下面的字因为当时人头攒动,拥拥挤挤,再加上火铳硝烟弥漫,看不甚清。这面大旗被“破四旧”的烈火化为灰烬,如今几十年过去,遍访村中老人,竟无一人能记得清上面的字还有些什么,实在遗憾。但仅由开头四字可以推知,该村的出社火、上锣鼓都和祈福、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活动。上锣鼓从何时起源的?无据可考,更无文字记载。问村中老人,都说:“先人手里一直就是这向!”
  东雷村因为有塬下黄河边的“铁码头”,当水手、运炭的人也就多。常年的水上生活,艰苦的吃住条件,练就他们强健的体魄,铸造了他们和黄河一样开朗坚强的性格。东雷村虽然靠着黄河,人畜用水却非常困难,过去一直靠双肩挑,上坡下塬,来回成十里。笨重的水桶装上100多斤重的水,可真够苦的。东雷村东靠黄河,北依徐水沟,南临太里沟,往西和中雷村相隔仅二里地,耕地十分狭窄,每人平均一亩多些,沟坡地是耕地的重要补充部分。这种坡地多是羊肠小道,耕作十分不便,运粪土靠担,收庄稼靠背,一步不鼓劲也挪不动。所以过去合阳县东乡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说:“饿死饿活,甭给中东雷熬活。做的重活,吃的黑馍。不是人担,就是驴驮。”尽管如此,但东雷人喜爱这生养他们的地方,经常用幽默的口气说:“我们是喝崖水长大的,人粗糙。”外村的小伙子看着东雷人担上水健步如飞,背着整齐的柴火捆神态自若,不由眼红,但却打心底里佩服!东雷人粗犷豪放、赤诚淳朴的性格,和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想想,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没有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能和黄河中的激流险滩搏斗吗?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年复一年地在那沟坡地上夺取丰收吗?而这种种也必然要在民间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上锣鼓用的乐器也颇具特色。大鼓比周围村的略小些,直径约二尺、高二尺五左右,但铙却是专门定做的,比其他村的大得多,一般的一副五到七斤,重了一倍,敲起来声音洪亮,可以传得很远。时间长了铙钹的颜色会变黑,村民亲切地称其为“黑老鸹”。上锣鼓的人全都赤着上身(近年来有的穿背心),斜挂一串马铃,虽是隆冬寒天,只穿一条短裤。搭眼一看,便觉得“陕西楞娃”的味儿特浓。但据老年人讲,从来没发现有人感冒过。甚至敲大鼓的人身后还专门有个人用小簸箕扇凉呢!有的人用核桃皮挖个洞做成“眼镜”,或者用破草帽扯去遮檐戴在头上,上插一根红萝ト,再插几根鸡毛;也有的戴个牛笼嘴,脸上随意用红白黑涂抹,样子十分滑稽可笑。
  上锣鼓早先在南北两条大巷里轮流进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在村中间的广场上进行,南北两社的锣鼓对扎营盘,具有明显的对抗性,争斗性。起初时各敲各的,互不干涉。上锣鼓开始,敲的鼓点叫“排锣”。节奏较缓,十分整齐,是在酝酿情绪,同时向看热闹的人宣告:上锣鼓马上就要开始了,当然还有呼叫那些尚未到场的同伴的意思;接下来的鼓点称为“流水”,比“排锣”节奏加快,花样也多,向对方挑战的意思十分明显,显示鼓手敲打水平也在这一部分;再下来进入“上鼓”阶段,此时敲打的人情绪发展到高潮,鼓手骑马蹲裆,敲锣的一脚踏鼓,一脚踩地,锣棰经头部划弧,先击鼓,后击锣。鼓手则高举鼓槌,和锣手调开击鼓,否则就要砸烂手的。鼓手和锣手边敲边围鼓转圈,十分整齐。敲铙钹的和准备替换的站成一个大圆圈,双手举过头顶,矫健有力。此时鼓点节奏急促,气氛热烈,有如爆豆一般,观众受到感染,随着鼓的节奏齐声“噢——”“噢——”地高呼。气氛酝酿成熟了,领头的人使个手势,鼓点换成“乱刮风”。锣、鼓、钹齐鸣,没有明显的节拍,有如风吹梢林,松涛怒吼,又似大海涨潮,浊浪排空。只听领头人“吁——”的一声悠长的口哨,早已做好准备的一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猛地蹲下身,双手抓住大鼓上的铁环,抡上脊背,扛上便跑,其他人在后紧随;另一家见状,同样扛鼓便追。于是两家在广场上追逐,追上了,便要硬把自家的鼓摞在对方的鼓上面,对方不但不让,也想占上风呢!据老人说,上锣鼓的“上”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如此来回两三个回合之后,两社锣鼓摆在一起,整整齐齐地敲打一阵,当晚活动便告结束。一般的从正月十四到十六进行三个晚上。
  上锣鼓的时候,天上一轮明月高照,地下万盏灯笼争辉,芦苇扎成的火把高高举起,枣刺、干柴、麦秸笼起的火堆熊熊燃烧;火铳震天,硝烟弥漫,口哨声此起彼伏,动人心魄。马铃哗哗,喊声阵阵,你要在我的锣上敲一下,我要在你的鼓上敲一下,鼓槌飞舞,锣棰乱抡,使人如入“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阵之中。在这种场合里,难免碰破点皮,流上点血,可是谁也懒得管他,相反地觉得俨然自己是村里的英雄,鼓槌、锣棰抡得更欢。置身于这种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环境里,眼前自然会出现六七千年前部落时代的先民们获得猎物之后围着火堆狂欢的场面,感到今日的东雷村上锣鼓和古老的部落文化真正是一脉相传。
  东雷村的人对上锣鼓十分喜爱,男女老少都想找点事干,不惜为此作出牺牲。据村中老人讲,曾有个农民苦干一冬,挖回的刺柴在家门口堆了好大一堆,足够做饭烧上三五个月,上锣鼓时却大方地叫小伙子用杈把刺柴挑着往火堆上扔,一冬辛苦烧个精光。有人说:“你一冬黑水汗流图了个啥?”他说:“火堆越旺越美!”有一年,扎火把的芦苇不够了,有个人二话没说,就把家中准备修房的苇箔扛出来扎火把。1984年组织上锣鼓的社火头儿叫马生发,一生热爱上锣鼓,临终时叮嘱两个儿子,“一定要把咱这上锣鼓当个事,可不敢叫失传了!”他的儿子也没有辜负他的厚望,长子马正民敲小鼓,技艺精湛;次子马正杰敲大鼓,全身心投入,是鼓队的核心。
  东雷村的上锣鼓是一种粗犷豪放、情绪热烈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村庄地处偏僻,过去一直不为外界所知。1986年元宵节,渭南地区群众艺术馆为上锣鼓录了像,在陕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签订议定书大会上播放后引起轰动;从那时起到1987年元宵节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有陕西省电视台和陕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两家来录像。1994年除夕,上锣鼓又在中央电视台的1995年春节文艺晚会《红红火火过大年》中与观众见面。从那时起,上锣鼓多次赴市、省表演;2005年,为庆祝渭南建市十周年,组织了一台名为《华山魂》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文艺晚会,渭南辖区之内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悉数亮相,总编导王宏看罢后心情激动,特意让上锣鼓的高潮部分从头至尾在舞台上整体呈现。2007年5月,上锣鼓列入陕西省首批“非遗”保护项目。
  1986年元宵节,东雷村大队部的大门上(门前便是表演“上锣鼓”的广场)贴了一副对联:
  擂鼓鸣锣,为天地助威,真正有民族气魄;
  张灯结彩,与日月增辉,分明是地方特色。
  准确形象又简练地道出了东雷村“上锣鼓”这种独特民俗的与众不同之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当你在地铁站台遇见一个一眼就喜欢的人,你其实会期待下一次还遇见他,那种期待感特别的美,人就是应该活的有所期待,也许你会说,碰不到会很遗憾,是啊,所以,是你亲手把
  • 完全跟风[嘻嘻][嘻嘻][嘻嘻]我是lzk,也许你们爱叫我骡子,鼻屎,罗哥,大坤我喜欢别人叫我随意一点儿,把我当做真正的朋友[污][污][污][污]游戏会飞车(
  • (能令諸鬼,一切恐怖,悉皆除滅,離餓鬼趣)(三遍,此时四尊如来,出现在施食的四个角落)八、普供养真言唵ong 哦ye 哦ye 曩 三婆缚伐 日啰la 斛hong
  • 二、一径蛮荒过土丘,残垣败景引人眸。四、晨炊袅袅绕胡冈,一梦似经千载长。
  • 匆匆忙忙的报名,匆匆忙忙的请假,匆匆忙忙的赶过去又赶回家。我回来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用“撒花儿”我觉得这个词特别有生命力。
  • 每天受着她们的浸泡,耳濡目染,便也会要求向她们靠,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愉快]#营养美学[超话]# 论变美,我们的伙伴都是励志家。Mica是我们黑卡会的女神之
  • Ruth和她的团队站在保护这些美丽动物的前线,收集更多关于长颈鹿种群的信息,并开发一个照片识别数据库来跟踪长颈鹿个体。详情戳图了解呦~#南京政务服务##图说故事
  • 说回自己家减肥那是假的,我妈煮了我爱吃的甜花生汤,还有蒸玉米,这是下午的点心,没错,是点心,从学校回来的一个多星期在浮梁县每天冰奶茶基本没断过,还经常吃炒粉烧烤
  • 之前我以为张新成演的林杨好是因为他就是林杨,看了我沉迷的大宋之后,性格反差极大的他,我才知道他不是任何人,林杨、元仲辛只是他的一个样子。刚看到一个姑娘说的,和我
  • 做爸爸媽媽的,看見自己的兒女成家立室, 是無比的安慰 ,是一種承傳, 這對活寶貝很可愛, 我為他們度身訂做了他們的晚裝和西裝 ,他們都說很喜歡, 他們回照片給我
  • 通过对典型公寓品牌的分析,人口流入量大、发展潜力大、租房需求旺盛的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是企业布局重点。7.过度追求差异化、独家私模和产品升级改造,浪费了时间,也往往
  • !然后,4月底放月假回去剧荒,看了创造营第一期,这届弟弟也太可爱了吧!
  • 如果把它上拉的话,每个引脚也会有微安级的电流,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设成输出(当然外面不能接其它有驱动的信号)误区四:这款FPGA还剩这么多门用不完,可尽情发挥吧点评
  • 天上星星亮晶晶毛爱带我来北京看见北京真开心看着看着进了心真爱创造你的身真爱创造你的心真爱创造身心灵真爱创造地球人通天答地不求人用爱唤醒地球人没有真爱真不行有了真
  • 如果这样的油丁生产了一万台,碰巧只有我买的两台都坏了,那它的产品质量并没我们想的那么糟糕。所以,当我看到油丁坏了,而且是两个同样的油丁在短时间内坏的时候,我放弃
  • 唐晓芙是男主人公方鸿渐最喜欢的女人,但作者却没有给他们安排一个完美的大团圆结局……而此作品好就好在它没有了下文,其实感情就是这样的,一旦有了结局就不再美好了。做
  • 千年后,他看到了谢怜,有他少年时候的单纯,想把他成为第二个“白无相”而谢怜却被给他斗笠的那个人感动才没有成功。可能在别人眼里,这些就是很普通的周边!
  • (也可能是因为紫霞更漂亮)至尊宝是什么时候变成孙悟空的呢,应该是他的爱变得有所顾虑的那一刻,而不是原本的一无反顾。所以,支持每个人活出天赋才华和生命绽放也是必然
  • (图片由“圆梦计划”团队提供)【大学生志愿者为山区老人补拍结婚照】 近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圆梦计划”团队13名大学生来到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老人补拍结婚照
  • 加拿大:这个昔日的白银生产霸主如今矿山银产量降至世界第八位,并且2004、2005年产量分别为1246吨和1179吨,较同期均有较大降幅。智利:2005年成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