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结束的故事就给它画上句号吧。当初铁了心要在一起,后来死了心要分开,两个人在一起爱过,笑过,伤过,痛过,足够了,旧情复燃的结果往往是重蹈覆辙,放过自己吧…………  。

“分手的人重新复合的概率是82%,但是复合之后能够走到最后的概率只有3%,剩下的97%就会再次分手,和第一次分手一样的理由”。

我们经常把自己喜欢吃的面包和牛奶塞进冰箱里,即使知道保质期已过,却还是舍不得扔掉,但咬下去的时候,会发现真的不能吃了,因为味道变了。

感情也一样,即使兜兜转转,在时间这场洪流中,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到最初的起点,两个人的也不是当时的模样。

我有一个朋友,她和她男朋友在我们眼中里是典型的相爱相杀的类型,两个人在一起的状态也就是: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前不久她难得邀我出去玩啊,胡吃海喝的时候却又跟我抱怨起了她男友,她没有安全感了,他对她太冷淡了。我就在旁边吃着一声不吭,因为这样的场景我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分了又和好,类似于这样事情,向来人人褒贬不一。

破镜重圆,千帆过尽之后还能够在一起那这真的是真爱了,而破镜重圆依然是破镜,除非两人重新打磨另一块镜子。

“我和他06年分开,09年和好,这是破镜重圆。10年分开,11年和好,13年分开,至此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啊,破镜重圆终究还是会破的” 。

我心下一惊。爱情里,真的能够破镜重圆吗?伤透了的两个人,他还有没有可能在一起找回曾经?

答案是否定的,不论再怎么喜欢一个人也不要选择旧情复燃。因为旧情复燃的结果就是重蹈覆辙,这个世界上,没有能够回得去的感情。

他和她的感情,让人觉得凄惨,即使是两人再次相见,也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为这段故事画上了重点,从此一别两宽,各自生欢。

既然分手了,无法携手终老,相濡以沫,还不如相忘于江湖,就此彼此祝福。

“我无法控制自己对你的难以忘怀,但不再对你满怀期待” 。

分手再复合的那些情侣,不知道有多少是因为不甘心,而不是舍不得。

曾经你爱过他,付出了很多,最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有的时候感情不是一场赌博,你不能够保证你每一次的下注都会赢,当初离开你的人,还会离开你第二次,你幻想的那些美好,不过是梦一场。

常用“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这句话来打趣。是啊,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呢?太阳落下去再升起,在那之间,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远分开了。

“我们回不去了” 。是的,所有的路,回头路大概最难走吧。

你说在一起的时候他对你很好,他把你挂在心尖上,含着怕化了捧着怕碎了;他记挂着你的一日三餐,你的日常小事都被他当作大事情重视;早安晚安天气预报日程安排都有他一个人说;你开心他更开心,你伤心他更伤心,你生气他比你更生气。

你说你喜欢旧的东西,喜欢和它一起成长,一起经历的过程。你说那点念念不忘的,也是不为人知的,是你不愿触碰雷区。你说你很念旧,而且上瘾。

你说他现在回来了,而我刚好也放不下他。

可是你有没有懂得,“爱过,已经爱过了,爱,过了,就不会回到过去了” 。

无聊的时候我曾经挤眉弄眼的拿闺蜜开涮:“这么多年来,你前男友里有没有想要跟你重修旧好的啊” ?

“有啊,但我怎么可能答应啊。我还不清楚他吗?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看似在怀念一个人,实际上只是在怀念一段岁月罢了”。

是吧,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有结局,分开的理由有千万种,合理的,不合理的,不可思议的,无法让人信服的。但最后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结束。

那“等我回来”和“我等你”的约定,也终究于会在时间的长河里也被无声无息的磨平吧。

和他分开之后,你不停的谈恋爱,但总是很快开始也很快结束,不知道你是为了忘记他,还是强迫切的想要证明你不缺人爱。

你没有解脱,依旧很寂寞。你们没有在一起想想就心酸。

你想,可能这辈子你都忘不了他了吧。可你却没有回头。

既然选择了分道扬镳,不如给你们的感情留有一点尊重。

就让那些欺骗和背叛一直存在,不要试图弥补也不要再去消耗。

你们的曾经的爱和信任,也会一直留在记忆当中。

像个成年男女那样,不问对错缘由,洒脱地离别,然后纵使今后相逢,也能波澜不惊,牵着别人的手,微笑着擦肩而过。

希望你永远都记得:“当你无法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爱情的脸孔有许多种,从来没有通用的判定方式。

柴米油盐的爱情可能是真的,灵魂相伴的爱情也可能是真的。

但有一种感情,一定不是真的爱情。

真的爱情,和其他好的关系一样,应该是一种增强力量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削弱力量的过程。

它应该会让你在生活中里感到更多的现实感,有更好的生活工作功能;而不是让你感到虚幻,感到失去了自主性,感到你的独立意志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回不去了。

若我见到你,事隔经年。我该如何和你打招呼,以眼泪,以沉默 。?

再喜欢也不要旧情复燃,旧情复燃的结果就是重蹈覆辙,这世界上,没有能够回去的感情。

你问,一个人真的能够抑制住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而选择分手不回头吗?

答案是可以的。当你们之间失去信任,当你对他不再有安全感,当你们之间也看不到未来,当他对你生性冷淡却对别人嘘寒问暖,当你累到不想再报任何希望了,当你发现一次次的回头只会重蹈覆辙。

这个时候你就会放弃,尽管你依然爱他。

但你也不要慌,在以后长长的岁月里,总有人待你如初,疼你入骨,从此深情不被辜负。

敬你一杯酒,愿你有诗,有梦,有坦坦荡荡的远方,敬往事一杯酒,过去不回头,未来不将就。 https://t.cn/R2WxXZe

大手印四瑜伽

(上)

第一世卡卢仁波切

大手印的证验和门径或许是一切佛法的精髓。为了有效地趋入这个精髓的教法,必须对心的本性有些了解,而这正是我们借由大手印尝试去发掘的。

大手印有三个面向:根、道和果。根大手印源于我们对心之本性的认识、了解。这个了解必须经由道大手印的过程而增长;道大手印系借禅修而直接经验、适应心的本性。最后,是果大手印或大手印的成果,亦即心的本然自性之实现。这真实的超然觉悟包括了法身、报身、化身此一本性。对大手印轻描淡写的谈论是无益的,我们必须对趋入大手印的三个面向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解。

根大手印意味着对心之本性的深刻认识和了解。当我们说这是“正见”时,并非随便使用这个词汇。通常我们会说:“在我的观点,事情是这样.....”但这不意味我们对它有全面的了解。我们也许会说:“我相信过去存在”或“我不相信未来存在。”然而我们常常不是基于经验和认识,而仅是一种嘴上有用的概念。根大手印所意指的是对心的本性的全然认识,那个心就是我们日常所用而且尝试去发现的。

为了对心的本性有较深地了解,我们可依已见性有传承的祖师的著述作为引导。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为了悟大手印,曾写了热切的祈请文:“心并不存在,纵使佛陀也无法看见;心也非不存在,它是一切轮回、涅槃的基础”。这种说法并不是建立一种心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的矛盾:心是同时存在并且不存在的。

让我们思维上述的前半段:“心并不存在。”心是无形的,没有人可以描述或发现它。心没有一般所归类的事物的特质,“因此我们无法认为心是怎样的东西。心识并不以任何的颜色、形状、大小、形态或位置显现。这些属性(概念)对心一点也用不上,我们可以说,在本质上,心并没有(或“不具有”)这些有限的特质。

即使全然正觉的佛陀释迦牟尼也不可能发现任何心的事物,因为心没有一定的特质。这就是让炯多杰说的:“心并不存在,纵使佛陀也无法看见”的意义。

那么,心是不存在的吗?不,并非一切都没有发生。那个经历迷惑、痛苦、挫折以及一切构成轮回的存在,都是心之自身。心是一切未开悟经验的根源;所有未开悟的经验都发生在心中。

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有人达到正觉——心是正觉证验的根源;心便能给予超越之觉性展露多重身相。

这正是让炯多杰所说:“心也非不存在,它是一切的轮回、涅槃的基础”的意义。无论我们谈的是正觉的境界或未悟的众生,均是由心历生起的经验,并且为心所经验到的。如果说心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依据让炯多杰所述,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同时的境界。心所同时展现的存在与不存在本质为一。想要单纯地叙述心的存在便落入一种错误。而否认或认为什么也不存在又坠入另一种错误。如此,便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中道的概念。根据佛陀所描述的心的本性,在两极间找出一个平衡,两者同时为真即为正见。

当我们听到上师说:“心并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心同时存在,也同时不存在,即为中道(观)。”也许我们会说:“好,我可以接受。”那是不够的。令我们觉得舒服的概念,那样子的理解,缺乏任何真实的精神或深度。就如衣服上掩饰破洞的补丁,终将脱落。知性的知识、智慧有几分像那样的补丁,能够满足现在,但在究竟上却无益可言。

这不是说知性的知识不重要。知性的知识、智慧当然重要,它给予我们发展上述个人经验的能力。无论如何,一种肤浅或知性层次的理解,对直接经验而言并非过失。我们只有借着禅定和持续的分析自己的经验,才能达到直接的经验。知性的知识或智慧乃是通往更深刻、更直觉经验的跳板。

接着,我们要说心在本质上是空的,不像一些可描述的事情。除了使用“心”这个标签之外,没有什么可进一步以形态、形状、大小、颜色,或任何可分别的特质所陈述的东西。

除此本质上的空性之外,我们可以说心如虚空。因为虚空无所不在,而心识亦如此。心,没有任何特别的场所或经验的问题。当我们试图以心的本质是空性,来陈述不可言诠之心时,已非全貌。我们说某物如虚空,它就不是虚空了,假如它是虚空,就不是心。它就只是虚空罢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东西和单纯的虚空有明显的差异。必须谨记运用这些术语是企图描述那不可描述的东西。然而并不意味它不可能被直接经验。哑巴仍然可以经验到糖的滋味,却无法向他人描述。就像哑巴难于描述糖的滋味一样,我们也有陈述心之本性的困难,但仍然尽力尝试。我们寻求能给出某些观念的例子和隐喻,来陈述被证验到的东西。

自心本性的另一面是光明性,通常我们是在视觉感官中联想到这个词汇。我们认为光明性就像日、月般地闪耀放光;其实这只是用来比喻隐藏在生命中的某些东西。亦即说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就像说虚空也是光明的。例如,我们能拥有空的虚空(emptyspace),但那儿可能没有光明,虚空也就隐晦不明了。虚空是有,却无法清晰可见;在全然的黑暗中没有直接经验的可能。而光明的虚空则清晰可见,同样地,由于心的本质是空,因此它展露了能知的潜能,亦即光明性。这并不是一种可见的经验之本身,而是心之能知、能觉以及经验的能力。

在我们持续地描述那不可描述之心时,接着谈到自心本性的无碍而又动态的本性。将无碍的要素区分为精微和粗糙两面十分有用。在无碍之精微或基础层面,是对心的空性与光明性之明了。心的本质是空并具有光明而能知能经验的潜能。

至于,心的无碍与动态的化现之粗糙面向乃是意识经验,它虽不离空性、光明,却属于经验层次,例如看并认识形状为形状,听并认知声音为声音。这是心依据此种差别而能去经验现象世界,去区分、去形成价值判断的能力。

我们在此举个比喻。心的空性如海,心的光明如日照之海,而心的无碍及动态性如日照之海浪。当我们把日照之海浪视为一个事件或状况,即使想把海洋和波浪及阳光照射之海分开,亦不可能;因为这是单独经验的三个面向。这三个面向形成一成佛的种子或潜在的可能。它们是纯净的自心本性;而不净的障碍,无明愚痴和迷惑的覆盖,亦是自心本性所具的特质。

《楞严经新解》卷三(1)获本妙心,皆是虚妄(续四)

16.身触虚妄
【原文】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原文】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佛陀又说道:“阿难!你经常每天早上用手摸你的头。你有什么感想呢?触摸的时候,会产生摸到头的光溜溜的感觉,是谁产生了呢?是手产生的呢?还是头产生的呢?”不要以为佛陀问的这个问题简单。战国名家公孙龙子有个石头离坚白的公案。手去触摸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坚。眼睛去眼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白。坚和白是触摸的一瞬间创造出来的,并非一直存在的。摸头那种光溜溜的感觉也是同样的道理。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佛陀又说道:“如果光溜溜的感觉在于手,头则应该不知道,为何触摸的时候才有呢?如果光溜溜的感觉在于头,手则没有什么用了,为何触摸的时候才有这种感觉呢?”苏东坡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佛陀又说道:“如果说光溜溜这种感觉,头也产生,手也产生,则阿难你应该有两个身体了。显然没有两个身体。”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佛陀又说道:“如果头与手一触碰的时候才产生,则手和头,应当为一体的。如果两者本来是一体的,所谓触摸就不算是触摸,自己摸自己不算是摸了,本来是连在一起时时触碰的,不要待到触碰再连接一起。如果是非一体,是两体,到底是谁触摸谁呢?谁产生的呢?如果在能触这里产生的,所触那里就没有了;如果在所触这里产生,能触那里就没有了。可是明明一触摸,头也感觉到,手也感觉到。”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佛陀又说道:“所以应当知晓,这种触觉和身根,都没有一定的处所。也就是说,身根和触尘二者都是虚妄不实的,并非因缘和合而生出那种光溜溜感觉,这种感觉也并非自然性。”
17.意法虚妄
【原文】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释】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佛陀又说道:“阿难!你常常在意根当中所攀援的东西,善的事情,恶的事情,无记善恶的事情。意根所对的是法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如何生成的呢?此法尘是心所生出来的吗?如果不是心所生,离开了心,还有另外一个地方能够生吗?”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佛陀又说道:“阿难!如果法尘即是心,法尘并非尘,并不属于客尘了。心是跟客尘对着的,心对外缘法客尘,如果心不与法尘相对,法尘无处立足啊。”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佛陀又说道:“如果法尘离于心而存在,别有一个地方立足,则法有无自性呢?它自己知道自己是法吗还是不知道呢?如果它自己能知,就应当称之为心了。如果是心,没有和你离异就不是尘,在你身上就只有同样一个心量了,不是两个心。”佛说万法唯心造!所谓的法尘,也是心所造,也是心所生!离开了心,别无是处。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佛陀又说道:“如果此法尘能够知晓自己是法尘,那就是心了,就不是法尘了。也就是你,也就是你的心了。为什么还会有二心呢?”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佛陀又说道:“如果法尘不知道自己是法尘,此法尘既然并非色声香味(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并非离合、冷暖(前面有讲到手掌合在一起,分开,冷暖的感觉),也并非虚空相,那么法尘应该在哪里呢?在哪里生出来呢?”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佛陀又说道:“现在这个法尘,在色中也无从表示;在虚空中也无从表示。不应该在人间之外,还有一个另外的空间处生出法尘(正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这个法尘如果并非心所缘,从谁那里立足呢?”法尘为心所缘,在心处,为心所生。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佛陀又说道:“所以应当知晓,法尘与心,都没有固定的处所。意和法尘,二者都是虚妄不实的,并非因缘和合而生,也并非自然性。”如果是自然性,总有一个地方存在。
18.眼色虚妄
【原文】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释】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佛陀又说道:“其次阿难!为什么说十八界,本来都是来源于如来藏妙真如自性呢?”什么是十八界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起来称之为十八界。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佛陀又说道:“阿难!如你所明白的道理,眼根所缘是色尘,面对着色尘,于是生出了眼识。假如此眼识是因为眼根所生,那么就应该以眼根为界;如果是因为色尘所生,应该以色尘为界。”我们说一个人的眼界如何,这也是来源于佛经。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佛陀又说道:“阿难!如果因眼根而生,那么就与色、空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既然没有关系,眼识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不用去分别色相和虚空了。纵使有眼识,也没有什么用处。你的眼见的见性,并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处立界呢?”哪里是眼界的范围呢?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佛陀又说道:“如果眼识是因为色相所生,虚空没有色相的时候,你的眼识应该随之湮灭。怎么能够识别是虚空之性呢?”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佛陀又说道:“既然是色相所生,如果色相变化的时候,你的眼识应该也要随着色相变迁。色相变化:生、住、变异和湮灭,眼识随着生灭了。色相灭了,眼识不随着变灭,眼识对着虚空,何处是界限呢?”大海和海岸的界限,海水变化,海岸线也随之变化,如果不随之变化,如何有界限呢?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佛陀又说道:“眼识随着色相变化而变化,色相生,则眼识生;色相灭,则眼识灭,何处是眼界界限呢?只有眼识不随着色相变灭而变灭,才能够恒有。既然眼识从色相所生,色相不是虚空,眼识不从虚空生,而是从色相生,眼识应该不知晓虚空所在。”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佛陀又说道:“如果眼识是兼两者:眼根和色相共同生出来。如果眼根和色相合在一起而生成,则两者合在一起中间必定有缝隙,中间必定是分离的。如果眼根和色相分离而生,眼识一半则与眼根合;另一半则与色相合。色相杂乱,而眼识也随着杂乱了。色相很多很多,每个色相都生一个眼识,如此岂不是极其杂乱吗?何处成眼界呢?”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佛陀又说道:“所以应当知晓,眼根、色相为缘,生眼识,生眼界,三处都无,既不是色相所生、也不是眼根所生,也不是两者共同所生。则眼根、色相和眼识(眼界)三者并非因缘和合而生,找不到何处可生,找不到自然性。”

19.耳声虚妄
【原文】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释】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佛陀又说道:“阿难!你所明白的道理,耳朵和声尘为缘,而生出耳识。此耳识是因为耳朵而生,以耳朵为界;还是因声尘所生,以声尘为界呢?”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佛陀又说道:“如果耳识从耳根所生,如此就不需要动静声响了。动静二相,不在跟前也可以有耳识,既然不在跟前,耳根不能形成知。既然对动静声响无所知,知尚且不能形成,识是什么样子的呢?”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佛陀又说道:“所谓知属于意根,不属于耳根,所以对于耳根只能取能闻。既然耳根生耳识,没有动静二相,耳闻也无法形成。”
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佛陀又说道:“有形的肉耳能否生耳识呢?肉耳属于色身的一部分,既然是色身,属于身根,只是对着触尘罢了。如何能够生耳识的边界呢?难道是耳朵周围就是边界吗?既然耳识之界非肉耳所生,边界如何确立呢?”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佛陀又说道:“如果耳识从声尘中生出来,耳识因为单独由声尘所生,则不关闻什么事了。应当知晓声必然因为要有闻才能显现出来。假设无闻,则声相就消亡了,不知在哪里了。声尚且不可得,既然说耳识因声而生,如何能够生耳识呢?”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佛陀又说道:“耳识既然是从声尘而生,能生出耳识的声必然因为有闻才有声音之相,离不开闻。既然声音能生耳识,耳识也在声音之中,听闻就应该一起听闻到,听闻到声音,也应该要一并听闻到耳识。”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佛陀又说道:“如果只是听闻声,而无法听闻耳识,则声中自然就无识了,声并非生耳识之界。如果听闻声的同时,也能够听闻识,识则和声是相同的了,没必要再区分了。”
识已被闻,谁知闻识。佛陀又说道:“识已经被耳根所闻,则没有识了,又有谁能闻声,一并闻识呢?”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佛陀又说道:“如果不能一并听闻耳识,也就无法听闻声音了。这样的无知,终究如同无情的草木罢了。”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佛陀又说道:“声生耳识,能闻的耳识、与声相夹杂在一起,如何有个中间的界限呢?声相本来与耳根耳识相对,总应该有个界限和区分。如果夹杂以后,界限没有个中间的位置。不分内外之相,本来声尘应该属于外相,耳识属于内相。然而内外夹杂在一起。无内无外,也无中间,如何形成耳识的界限呢?”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佛陀又说道:“所以应当知晓,耳根、声尘为缘,为生耳识之界,三处都无法生。无法在耳根生,无法在声尘生,无法于两者同生,由此可知并非因缘和合而生,并非自然性。”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哇][哇][哇]4.前两个星期使用时,需要每天在每块晶石上滴入2-3精油“养”石,晶石将精油汲取至饱和的地步。以前妈妈在家里蒸伦教糕,难以把握的发酵时间,会让
  • 活动时间:2023年8月2-4日(3天)每天下午14:00-晚上21:008月2-3日乐队专场 8月4日HIP-HOP专场极乐BLISSFUL&逅山·露
  •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意思,男人又眼皮子一掀,说:“你还担心会报复到你身上?)他不会让我教他怎么弄然后我弄完看到他在玩手机 就问他在和谁聊天 他说是他的贵人 后来他
  • 似水柔情,怎敌他霸业王图;花朝月夜,转眼便成指间沙。似水柔情,怎敌他霸业王图;花朝月夜,转眼便成指间沙。
  • 可以在我饿的时候,你给我煮面…幸福的这几天,我们一起体会了很多,我学会了离别二字。我们一起打了我玩过时间最长的剧本杀,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好自在。
  • #阴#开学第三天 天天上课真的好累啊[泪][泪]平时能熬到两三点的我昨天居然十一点多就睡死了 真的难以想象 然后今天上完课就开始补觉 然后刚睡一个小时一个舍友就
  • 你不如把我杀了还会再见吗 暑假‍♂️再见的时候你要幸福!没有你我怎么活啊暑假!
  •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g,犹不能不以s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虽趣舍万殊
  • 云朵的剪影就像一朵棉花糖风的依袢就如你说的是相伴雨在这个季节无须留恋执意的淋湿记忆中的你门前的青苔跟巷子口的花都为你一再的停留温柔的指尖触碰那叶的微凉还有下了一
  • 4、在数据处理及硬件集成上,超1500万高像素车载摄像头模组设计了专用图像信号处理器(ISP)并集成在 ACU 端,能实现处理速度、功耗、体积等多方面的最佳平
  • #演员刘畅[超话]##猫鼬直播笔记# 看老婆直播,我全程嘴角就下不去,好可爱,好可爱,好可爱,好可爱,唱《好运来》怎么都这么可爱,要回家过年的小刘怎么这么可爱,
  • 金女士提出去做检测的要求无可厚非,她也是为了自己的安全着想,毕竟,那么大一块饼,她可是吃了不少的,会对身体产生什么损害,她也不知道,只能通过检测后,才能确切知
  • 不如去尝试这个项目,每天5个小时就能做大家好,我是电商笨笨熊常常有人说,宝妈做任何副业都一定是这个副业中最努力的那个群体;之前可能没有深刻的感受过,直到我做了这
  •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炼,相信女孩早就崩溃了!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某天,她去一个庙会散心,于万千拥挤的人群中
  • ”——感觉战战的经历再加上个人的谈吐给人一种落地感,很多时候你感觉他就像身边那个【对工作100%努力、一丝不苟】的“朋友”他会理解一些普通人的感受和难处…6-“
  • ​所以,到了一定的年龄你就会发现,其实人生没必要把太多的人请进自己的生命,不必苛求别人对自己好,减少对别人的依靠,内心淡定从容,让自己有价值,有本事,有能力,淡
  • 这边中国电动车企马上出海了,销量被群狼争抢不可避免,利润率再下降,这股价还得崩。这边中国电动车企马上出海了,销量被群狼争抢不可避免,利润率再下降,这股价还得崩。
  • #案例分享# 上海蟠龙公园儿童游乐场地#景观设计# by 乐丘游乐项目地点:上海市青浦区项目规模:2165㎡建成时间:2021年11月所获奖项:第二届AHLA亚
  • 基于以数据为驱动的洞察,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策略创新,我们对未来的合作也充满了信心——我们将继续助力蒙牛打造品牌形象与市场地位的升级,优化传播与营销体验,并助力其成
  • #集美儿童公园#儿童公园位于园博苑中华教育岛,在原有儿童互动区地块上改造提升,由集美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3936.6平方米,为惠民项目,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