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王弼《道德经注》
善行无辙迹, 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
善言无瑕谪, 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谪可得其门也。
善数不用筹策, 因物之数,不假形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圣人不立形名,以检於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举善以师不善,故谓之师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资,取也。善人以善齐不善,以善弃不善也#3,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苏辙《老子解》
善行無轍迹,乘理而行,故無迹。
善言無瑕謫,時然後言,故言滿天下無口過。 
善計不用籌算,萬物之數,畢陳於前,不計而知,安用籌算。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全德之人,其於萬物,如母之於子,雖縱之而不去,故無關而能閉,無繩而能約。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彼方執算以計,設關以閉,持繩以結,其力之所及者少矣。聖人之於人,非特容之,又善救之。我不棄人,而人安得不歸我乎?
是謂襲明。救人於危難之中,非救之大者也。方其流轉生死,為物所蔽,而推吾至明以與之,使暗者皆明如燈,相傳相襲而不絕,則可謂善救人矣。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聖人無心於教,故不愛其資;天下無心於學,故不貴其師。聖人非獨吾忘天下,亦能使天下忘我故也。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聖人之妙,雖智者有所不諭也。
 
河上公《道德经》
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善言谓择言而出之,则无瑕疵谪过于天下。善以道计事者,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可知也。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楗可得开。善以道结事者、乃可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
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使贵贱各得其所也。圣人所以常教民顺四时者,欲以救万物之残伤。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圣人善救人物,是谓袭明大道。
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资,用也。人行不善者,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独无辅也,无所使也,虽自以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能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也。

[引语]
本章是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喻指,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无可挑剔。这一章又发挥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从正面“贵其师”,不从反面“爱其资”,做到“虽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导思想,是把自然无为扩展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生活领域之中。
 
[评析]
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处的。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这就考虑到事物所包涵的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要只从一个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叶;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恃才傲气,都是不可取的。 https://t.cn/RJq0nK3

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注释]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5、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开始、开端。
9、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10、华:虚华。
11、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12、薄:指礼之衰薄。
 
王弼《道德经注》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为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至于无以为极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叉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弘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真而义理之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间忿怒生焉。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德盛业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为载,地不能为覆,人不能为赡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不能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德也。以无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夫礼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笃,通简不阳。责备於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於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前人而识也。
即下德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德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治秽,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则无为而泰。守夫素朴,则不顺典制。听彼所获,弃此所守,识道之华而愚之首。故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万事存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无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诚焉,义其竞焉,礼其争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秘有患忧。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苏辙《老子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聖人縱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於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貴,勉強以求不失,蓋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無為而有以為之,則猶有為也。唯無為而無以為之者,可謂無為矣。其下非為不成,然猶有以為之,非徒作而無衛者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仁義皆不免於為之矣,其所以異者,仁以無以為為勝,義以有以為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義有上無下,何也?下德在仁義之間,而仁義之下者,不足復言故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自德以降而至於禮,聖人之所以齊民者,極矣。故為之而不應,則至於攘臂而強之;強之而又不應,於是刑罰興而甲兵起,則徒作而無衍矣。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1,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忠信而無禮,則忠信不見,禮立而忠信之美發越於外。君臣父子之間,夫婦朋友之際,其外桌然,而其中無餘矣。故順之則治,違之則亂,治亂之相去,其間不能以髮,故日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聖人玄覽萬物,是非得失,畢陳於前,如鑑之照形,無所不見,而孰為前後?世人視止於目,聽止於耳,思止於心,冥行於萬物之間,役智以求識,而偶有見焉,雖自以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是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世之鄙夫,樂其有得於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遺厚,采華而棄實,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河上公【名家注解】
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德以全也。下德,谓号谥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也。以有名号及其身,故无德也。
谓法道安静,无所施为也。言无以名号为也。言为教令,施政事也。言以为己取名号也。
上仁谓行仁之君,其仁无上,故言上仁也。为之者,为人恩也。功成事立,无以执为。为义以断割也。动作以为己,杀人以成威,贼下以自奉也。
谓上礼之君,其礼无上,故言上礼。为之者,言为礼制度,序威仪也。言礼华盛实衰,饰伪烦多,动则离道,不可应也。言礼烦多不可应,上下忿争,故攘臂相仍引。
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爱见也。言仁衰而分义明也。言义衰则施礼聘、行玉帛也。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
不知而言知为前识,此人失道之实,得道之华。言
前识之人,愚暗之倡始也。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处其
厚者,谓处身于敦朴。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处忠
信,不尚华言也。去彼华薄,取此厚实。
[引语]
这一章是《德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评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约相同于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并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执行浇薄的礼。所以老子对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华”,恢复“厚”和“实”。 https://t.cn/RJq0nK3

雜寶藏經卷第三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二九)◎龍王偈緣

佛在王舍城,提婆達多,往至佛所,惡口罵詈。阿難聞已,極生瞋恚,驅提婆達多令出去,而語之曰:「汝若更來,我能使汝得大苦惱。」

諸比丘見已,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常於提婆達多生慈愍心,而提婆達多於如來所恒懷惡心。阿難瞋恚,即驅使去。」

佛言:「非但今日,於過去世,亦曾如此。昔於迦尸國,時有龍王兄弟二人,一名大達,二名優婆大達,恒雨甘雨,使其國內,草木滋長,五穀成熟,畜生飲水,皆得肥壯,牛羊蕃息。時彼國王,多殺牛羊,至於龍所,而祠於龍。龍即現身,而語王言:『我既不食,何用殺生而祠我為?』數語不改,兄弟相將,遂避此處,更到一小龍住處,名屯度脾。屯度脾龍,晝夜瞋恚,惡口罵詈。大達語言:『汝莫瞋恚!比爾還去。』優婆大達,極大忿怒,而語之言:『唯汝小龍,常食蝦蟇;我若吐氣,吹汝眷屬,皆使消滅。』大達語弟:『莫作瞋恚!我等今當還向本處,迦尸國王,渴仰我等。』迦尸國王,作是言曰:『二龍若來,隨其所須,以乳酪祀,更不殺生。』龍王聞已,即還本處。

「於是大達,而作是偈言:

「『盡共合和至心聽,  極善清淨心數法,
  菩薩本緣所說事,  今佛顯現故昔偈。
  天中之天三佛陀,  如來在世諸比丘,
  更出惡言相譏毀,  大悲見聞如此言。
  集比丘僧作是說:  「諸比丘依我出家,
  非法之事不應作,  汝等各各作麤語,
  更相誹謗自毀害。  汝不聞知求菩提,
  修集慈忍難苦行,  汝等若欲依佛法,
  應當奉行六和敬。  智者善聽學佛道,
  為欲利益安眾生,  普於一切不惱害,
  修行若聞應遠惡。  出家之人起忿諍,
  猶如氷水出於火,  若欲隨順出家法,
應斷瞋諍合道行。  我於過去作龍王,
兄弟有二同處住,  第一兄名為大達,
  第二者名優婆達,  俱不殺生持淨戒,
  有大威德厭龍形,  恒向善趣求作人。
  若見沙門婆羅門,  修持淨戒又多聞,
  變形供養常親近,  八日十四十五日,
  受持八戒撿心意,  捨己住處詣他方。
  有龍名曰屯度脾,  見我二龍大威德,
  知己不如生嫉恚,  恒以惡口而罵詈。
  膖頷腫口氣麤出,  瞋怒心盛身脹大,
  出是惡聲而謗言,  幻惑諂偽見侵逼。
  聞此下賤惡龍罵,  優波大達極瞋恚,
  請求其兄大達言:  『以此惡語而見毀,
  恒食蝦蟇水際住,  如此賤物敢見罵?
  若在水中惱水性,  若在陸地惱害人。
  聞惡欲忍難可堪,  今當除滅身眷屬,
  一切皆毀還本處。』 大力龍王聞弟言,
  所說妙偈智者讚: 『若於一宿住止處,
  少得供給而安眠,  不應於彼生惡念,
  知恩報恩聖所讚。  若息樹下少蔭涼,
  不毀枝葉及花菓,  若於親厚少作惡,
  是人終始不見樂。  一飡之惠以惡報,
  是不知恩行惡人,  善菓不生復消滅,
  如林被燒而燋兀,  後還生長復如故。
  背恩之人善不生,  若養惡人百種供,
  終不念恩必報怨。  譬如仙人象依住,
  生子即死仙養活,  長大狂逸殺仙人,
  樹木屋宇盡蹋壞,  惡人背恩亦如是。
  心意輕躁不暫停,  譬如洄澓中有樹,
  不修親友無返復,  如似白㲲甄叔染。
  若欲報怨應加善,  不應以惡而毀害,
  智者報怨皆以慈,  擔負天地及山海,
  此擔乃輕背恩重。  一切眾生平等慈,
  是為第一最勝樂,  如渡河津安隱過,
  慈等二樂亦如是。  不害親友是快樂,
  滅除憍慢亦是樂。  內無德行外憍逸。
  實無有知生憍慢,  好與強諍親惡友,
  名稱損減得惡聲。  孤小老者及病人,
  新失富貴羸劣者,  貧窮無財失國主,
  單己苦厄無所依,  於上種種困厄者,
  不生憐愍不名仁。  若至他國無眷屬,
  得眾惡罵忍為快,  能遮眾惡鬪諍息。
  寧在他國人不識,  不在己邦眾所輕,
  若於異國得恭敬,  皆來親附不瞋諍,
  即是己國親眷屬。  世間富貴樂甚少,
  衰滅苦惱甚眾多,  若見眾生皆退失,
  制不由己默然樂。  怨敵力勝自羸弱,
  親友既少無所怙,  自察如是默然樂。
  非法人所貪且慳,  不信無慚不受言,
  於彼惡所默然樂。  瞋恚甚多殘害惡,
  好加苦毒於眾生,  如此人邊默然樂。
  不信強梁喜自高,  得逆諂偽詐幻惑,
  於如此人默然樂。  破戒兇惡無慮忍,
  恒作非法無信行,  於此人所默然樂。
  妄語無愧好兩舌,  邪見惡口或綺語,
  傲慢自高深計我,  極大慳貪懷嫉妬,
  於此人所默然樂。  若於他處不知己,
  亦無識別種性行,  不應自高生憍慢。
  至餘國界而停住,  衣食仰人不自在,
  若得毀罵皆應忍。  他界寄住仰衣食,
  若為基業欲快樂,  亦應如上生忍辱。
  若住他界仰衣食,  乃至下賤來輕己,
  諸是智者宜忍受。  在他界住惡知友,
  愚小同處下賤人,  智者自隱如覆火。
  猶如熾火猛風吹,  炎著林野皆焚燒,
  瞋恚如火燒自他,  此名極惡之毀害,
  瞋恚欲心智者除,  若修慈等瞋漸滅。
  未曾共住輙親善,  恒近惡者是癡人,
  不察其過輙棄捨,  作如上事非智者。
  若無愚小智不顯,  如鳥折翅不能飛,
  智者無愚亦如是,  以多愚小及無智,
  不能覺了智有力。  以是義故諸賢哲,
  博識多聞得樂住,  智者得利心不高,
  失利不下無愚癡。  所解義理稱實說,
  諸有所言為遮惡,  安樂利益故宣辯,
  為令必解說是語。  智者聞事不卒行,
  思惟籌量論其實,  明了其理而後行,
  是名自利亦利他。  智者終不為身命,
  造作惡業無理事,  不以苦樂違正法,
  終不為己捨正行。  智者不慳無嫉恚,
  亦不嚴惡無愚癡,  危害垂至不恐怖,
  終不為利讒搆人。  亦不威猛不怯弱。
  又不下劣正處中,  如此諸事智者相,
  威猛生嫌懦他輕,  去其兩邊處中行。
  或時默然如瘂者,  或時言教如王者,
  或時作寒猶如雪,  或時現熱如熾火。
  或現高大如須彌,  或時現卑如臥草,
  或時顯現猛如王,  或時寂滅如解脫。
  或時能忍飢渴苦,  或時堪忍苦樂事,
  於諸財寶如糞穢,  自在能調諸瞋恚。
  或時安樂縱伎樂,  或時恐怖猶如鹿,
  或時威猛如虎狼,  觀時非時力無力。
  能觀富貴及衰滅,  忍不可忍是真忍,
  忍者應忍是常忍,  於羸弱者亦應忍。
  富貴強盛常謙忍,  不可忍忍是名忍,
  嫌恨者所不嫌恨,  於瞋人中常心淨。
  見人為惡自不作,  忍勝己者名怖忍,
  忍等己者畏鬪諍,  忍下劣者名盛忍。
  惡罵誹謗愚不忍,  如似兩石著眼中,
  能受惡罵重誹謗,  智者能忍花雨象。
  若於惡罵重誹謗,  明智能忍有慧眼,
  猶如降雨於大石,  石無損壞不消滅,
  惡言善語苦樂事,  智者能忍亦如石。
  若以實事見罵辱,  此人實語不足瞋,
  若以虛事而罵辱,  彼自欺誑如狂言,
  智者解了俱不瞋。  若為財寶及諸利。
  忍受苦樂惡罵謗,  若能不為財寶利,
  設得百千諸珍寶,  猶應速疾離惡人。
  樹枝被斫不應拔,  人心已離不可親,
  便從異道遠避去,  可親友者滿世間。
  先敬後慢而輕毀,  亦無恭敬不讚歎,
  如似白鵠輕飛去,  智者遠愚速應離。
  好樂鬪諍懷諂曲,  喜見他過作兩舌,
  妄言惡口亦綺語,  輕賤毀辱諸眾生,
  更出痛言入心髓,  不護身業口與意,
  智者遠離至他方。  嫉妬惡人無善心,
  見他利樂及名稱,  心生熱惱大苦毒,
  言語善濡意極惡,  唯智能遠至他方。
  人樂惡欲貪利養,  諂曲要取無慚愧,
  內不清淨外亦然,  智者速遠至他方。
  若人無有恭恪心,  憍慢所懷無教法,
  自謂智者實愚癡,  慧者遠離至他方。
  此處飲食得臥具,  并諸衣被憑活路,
  應當擁護念其恩,  猶如慈母救一子。
  愛能生長一切苦,  先當斷愛而離瞋,
  悉能將人至惡趣,  自高憍慢亦應捨。
  富貴親友貧賤離,  如此之友當速遠。
  若為一家捨一人,  若為一村捨一家,
  若為一國捨一村,  若為己身捨天下,
  若為正法捨己身。  若為一指捨現財,
  若為身命捨四支,  若為正法捨一切。
  正法如蓋能遮雨,  修行法者法擁護,
  行法力故斷惡趣,  如春盛熱得蔭涼。
  修行法者亦復然,  與諸賢智趣向俱,
  多得財利不為喜,  若失重寶不為憂,
  不常懃苦求乞索,  是名堅實大丈夫。
  施他財寶甚歡喜,  世間過惡速捨離,
  安立己身深於海,  是名雄健勝丈夫。
  若解義理眾事巧,  為人柔軟共行樂,
  諸人歎說善丈夫。』 優波大達作是言:
 『我今於兄倍信敬,  假使遭苦極困厄,
  終不復作諸惡事。  若死若活得財產,
  及失財產不造惡。  兄今當知我奉事,
  願以持戒而取死,  不以犯戒而取生。
  何故應當為一生,  而可放逸作惡行?
  生死之中莫放逸,  我於生死作不善,
遭值惡友造非法,得遇善友以斷除。』」』」
  佛入宿命知了說,  告諸比丘是本偈。
 「爾時大達是我身,  優波大達是阿難,
  當知爾時屯度脾,  即是提婆達多身。
  比丘當知作是學,  是名集法總攝說,
宜廣慎行應恭敬,  諸比丘僧修是法。」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那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办了这么多期 感觉逐渐在和自己的初心想违背 没捞自己的兄弟被喷 捞了熟人也被喷 这破赛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真的没人感觉它很鸡肋吗 从来不
  • 对公众围观的热点事件,显然不能只靠一句简单的“结果是什么”来回应,更要呈现调查的过程、细节和证据。对公众围观的热点事件,显然不能只靠一句简单的“结果是什么”来回
  • 儿子失落害怕的情绪逐渐恢复,说老师跟他说放火很严重,让回家问问律师爸爸要如何处理,还说要被警察记入档案,我又给他做了基础普法,说明故意、过失和意外的区别,还有重
  • 【仰卧起坐的好处】1.增加腹部肌肉的力量在仰卧起坐的过程中腹部肌肉群用力较多,长期锻炼主要提升了腹部的力量,能让肌肉群变的更发达,是锻炼腹肌的有效办法之一,而配
  • #生活[超话]#要加油哦,不要轻易掉队,大家都在努力生活呢,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即使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
  • 太多全新的事物让我应付不来又沉溺于此,我慢慢适应接受了这样一个存在着的多彩的另一个世界。世间的发展快得让人不知所措,接二连三的事情发生,给了太多人不小的冲击,但
  • 蜂糖李,他的操作难度应该是我们所有水果里面最难的了:贵州那边,都是小农户种植比较多;因为每年受天气的影响很严重,所以说百分之99的都会早采,李子只要早摘口感就会
  •   我初中的时候也有一只很喜欢的小狗,它特别听话,每天送我上学到路口再自己回家,我回家的时候我远远喊一声它就会从坡上冲出来接我,我无论怎么捉弄它它都不会生气,哪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不能所有骂名都让李龙馥受着不想看到黑评最有用的办法就是给自家点赞回复,哪怕闭着眼睛点赞一条立马退出希望蕾蕾多做点事,拿出配得上李龙馥的数据放个小菲治愈一下被伤到
  • 相比其他陆续关闭、停更的论坛,2000年诞生的凯迪网能够坚持到现在,成为全国仅有的三家以电子公告栏(BBS)形式存在的网络平台,其背后作出的努力也不必过多说明。
  • ABB和惠灵顿水务公司荣膺全球水奖“年度智慧水务项目”奖全球水奖旨在表彰在水及污水处理、海水淡化行业取得杰出成就的项目,重点关注创新技术ABB利用智慧水务管理技
  • 我的菜头们太可爱了给我的小厨房安排上了洗碗机 这尺寸卡得也是没sei了我家的小可爱们自制了一杯和毫无瓜系的牛油果生椰拿铁一些吃吃喝喝存图 馋死鳝鱼粉➕油条cp的
  • 诗入选比利时拉娜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最优美的诗三百首》、德语版诗选集《O档案》获德国亚非拉文学作品推广协会主办的“感受世界”(Weltempfänger)-
  • #肖战肖春生# #肖战梦中的那片海##豆子的广播剧# 《可爱过敏原》G:史泽鲲➡️宋煜S:锦鲤➡️乐知时这部广播剧真的是有点一言难尽…断断续续听了两次 总算是
  • 一些剧情很好,凤凰不是魔,但是它危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它不得不在别人口中成为魔,而且男女主有些话也很戳我——“你的确是蝼蚁,但你要记住,蚍蜉仍能撼树。剧情题材:三世
  • 最近好多不明生物在兔区挑事啊[笑cry]首先,说到早期新兰吧主和早期新尼玛志吧主联谊的事儿,无非是因为他们私下是亲友,嗑了不同cp,所以就搞联文了。再者,说到黑
  • 她追他,起初确实存了玩笑的心思,玩着玩着也掺了真心,只是真心连她自己都不知有几分,只能敷衍:“都两年了,已经过去了。”再次重遇,方中启说这次换我来爱你。
  • #张国荣[超话]#回顾了一下我的入坑史,我原以为我是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爱上老张的,却原来我只用了一天就爱上了张国荣这个人,只是那个时候我自己还没意识到,2017
  • ₍ᐢ..ᐢ₎⊹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了,写一个置顶吧叫我河豆、豆頁、頭都可以目前wb含娃量高达90%,偶尔回坑一下勾会有现生碎碎念,想让这个耗子成为我记录情绪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