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第三卷—2(1)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shì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开示舌头的这种尝性,也就是舌入。以舌舐吻:「舐」就是自己舔自己的舌头,自己舌头跟自己嘴唇相吻合。熟舐令劳:舔的时间长了,这个劳不是讲疲劳,是舔出味儿来了。这个「舐」呢,就相当于前面瞪发的瞪,塞耳的塞,畜鼻的畜。

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不动的时候没有甜味,没有苦味。口有甜味苦味相当于耳朵闻到动音,口有淡味相当于耳朵闻到静音,是打这个比方。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舌头能尝的尝性,也可以包括舌根这个肉团。「劳相」就是尝到的那种味尘,甜苦和淡都属于味尘。它都是我们一念真心所变现的十法界之相,当下就是这一念显现。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进一步解释这种「知味性」啊、这种舌入啊、这种尝性啊,整个的过程要体现出作用与反作用。甜苦与淡这两种相对待反映到我们无形无相的真心之中——无形无相的真心之中本来就存在着知道甜苦与淡这种分别心,这个时候被引发通过舌头又反过来对外界的甜、苦、淡来进行分别。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这是讲非不因缘。虽然离开它们毕竟无体,但是不是它们所生。

若甜苦来,淡则知灭:如果我们能尝的这个尝精,是因为这个甜或者苦这种味尘而来,那么,淡味它能不能尝到啊?(不能)。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反过来一样的道理。如果是由淡尘而有,那么尝甜的那种功能就没有了。

复云何知,甜苦二相:那还怎么能讲你的尝性能知道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这是讲凡夫执著不是从味尘来,不是从它来,就是从自己舌头而来。那么这个「知味根」虽然有能尝的这个尝性,可是舌根它自己有没有这个甜苦这种个别性啊?

没有。那个尝性是不是聋子的耳朵?有没有用啊?既然没有用,还谈什么尝性不尝性?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如果从虚空生出舌入的话,那就不是你自己的尝性了。又空自知,何关汝入:空自己知道,与你的这个尝觉有什么关系啊?「汝入」就是你的舌入。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是讲六根之中的身根对触尘这个法。在这里,触尘有它的特性。耳朵听到声音,声音是声尘;眼睛看到光,光是色尘;身体触物,是不是触尘?

千万不要讲物是触尘,明白吗?所以这里就要区别了:如果按照眼睛看到光是色尘,耳朵听到的是声尘,那手触的桌子就是触尘——如果这样推理,很容易造成错误的结论。所以触尘是什么?是对离合的那种感觉。离与合不是心法。

以一冷手,触于热手:一只冷手一只热手,合在一起是不是有感觉?热手降温,冷手加温。如果这样做,这个「合觉之触」比较明显一点。那么即使两个手一样热,我们是不是也还有感觉呀?合起来两个手都感到热。你如果不合,能不能感到热啊?(不能)。

显于离知:怎么「显于离知」呢?如果没有离的话,这个合你能不能感觉呀?就感觉跟离的时候不一样。通过离和合这两个动作,我们才能感觉到冷热涩滑的感觉。

涉势若成:这里的「涉势」就是因为两个手摩在一起。因于劳触:这个「因于」应该讲「形成于」;「劳」在这里指心劳,「劳触」呢,就是心里造成了能触的这种触觉,也叫身入。兼身与劳:这里「身」既包括我们的身根,也包括我们能够知觉的那个触觉,包括身根和身入。「与劳」,这里的劳跟前面的劳又不一样,就是冷热种种的现相。凡是通过触了以后,一切能感觉到的东西。

同是菩提:统统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而随缘变现出来的形相。在这里讲的,握手感觉到的那个冷热之相以及那个触觉,都是菩提,各种的现相都是我们真心本有。

元音老人:空无十八界,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

法身虽然无相,但法身不是顽空,它是妙有真空,是客观存在。所以,它能生万法,能应物现形、随缘起用。就象镜和影一样,因镜光故,能现诸影。又因镜、影不相离故,则说镜即是影、影即是镜。但影子毕竟不可得,绝不能执着影子为实有,把影子执实了,错认影子实实在在就是镜子。所谓“影即镜”者,是取其“不离”之意而已。因为离镜就无影、离影就无镜,所以才说,见影即是见镜。法身和色相亦复如是。色相固是法身所显现,但色相无自体、无自性,皆因缘所成,犹如空花水月般不可得,不能执为实有,更不能把这些色相实实在在地当作是法身。一切色相只不过是法身显现的妙用而已。教下把色相和法身的关系谓之“不即不离”。不即者,就是说色相不过是幻影,并不即是真实的法身。不离者,是指离相无性、离境无心,犹如离影则无镜、离波则无水一样。这个“不即不离”,旨在说明心性和色相的关系。我们人的真性是非有而非空、非空而非有的圆妙灵性,既不着有、也不着空,既不着空、也不着有。说空之时,充满虚空、周遍法界;说有之时,一丝不挂、纤毫不立。若能这样应用、这样理解,方于真空妙有的宗旨有少分相应。更进一步讲,非但影子不可得、不可执着,就是镜子——我们的法身,也不可执着。因为一有执着,就有了偏向。一有偏向,就必有做作之处。宗下谓之“圣堕”。因为你执着了法身,就是法执,就不究竟了。

这里不妨再举一则公案,以资证明。有一次,雪峰义存禅师上堂示众,他说:“要会此事,犹如古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我们的法身、我们的真性,就象古来的镜子一样。为什么要比作古镜呢?因为我们这个法身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而不是从今天开始,所以谓之古。又因光明无量、朗照十方、无有障碍故,所以比作镜。这面古镜应物现形。照多大的物,就现多大的影;照什么样的人,就现什么样的形——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义存禅师开示大家,我们的法身就是这样的妙体,就有这样的妙用。这时,他的弟子玄沙禅师站出来问道:“忽遇明镜来时如何?”这是说,开悟见性的人来了,又如何现呢?雪峰禅师说:“胡汉俱隐。”意思是一切相都没有了、都隐没掉了。玄沙禅师说:“老和尚脚跟犹未点地在。”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一切俱隐,但还有镜在啊!而且,一切俱隐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妙用重重,般若味重重嘛。所以说,“胡汉俱隐”这个答话还不究竟。后来,有位老宿下语说:“打破镜来相见。”意思是,法身也不可执着,法身也化空无着了。

洞山禅师说“我今不是渠”,就抹掉了一切法相的影子,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切都消殒无存、化为乌有了。非但如此,连我(即法身)也不立。非但不立法身,连不立也不立,所谓“非法、非非法”,这才是大悟、才是究竟。这个公案如此深邃,我们修道人也要这样悟、这样解、这样证。《心经》讲得很深刻,我们真能把《心经》研究通,佛经三藏十二部就都能透彻无疑了。

有些人可能对上面的公案,以及“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感到难以理会。禅宗讲的是无我无人,正象《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可是这里面又有渠又有我,这究竟成什么禅呢?所以感到晦涩难懂。大慧宗杲禅师未开悟时,在湛堂会下作侍者。他读了这首偈子也起了疑,“有个渠、又有个我,成什么禅?”就去问湛堂。湛堂老人说:“你更举看。”大慧宗杲禅师刚要开口举说这个公案,湛堂禅师一把把他推出去说:“你举话也未会。”湛堂禅师的真实用意并不是要大慧杲禅师把公案的经过始末举说一遍,也不是教他念念这么许多文字,而是在未举之前,一念不生时,看是什么?!一旦明白了这个真心,在这里猛着精彩,就是见性!

宗下公案的妙用,就是教你在起疑的时候,回光返照,照见本来,这就是悟道,这就是见性,并没有什么玄妙的地方。不要认为见性是有个什么东西可以看到。认为有东西可看到,那就不是。因为法身无相,它就是个灵知,有东西就不是了。但反过来说,虽然法身无相,但它是真空妙有,是个万能体,能成一切事,能生万法,能应缘起用,能应缘接物,所以,它又不离诸相。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法身真如,我们自己见到、证到之后,就等于做了主人公。那么,我们就不妨利用识神,令它听我指挥,用它来利生,用它来待人接物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识神做一切事情。假如光是真如佛性,就象镜子照物一样,如如不动,那么一切事情如何能成就呢?所以,镜子照物之后,分别影子就是识神的事情了。我们学佛修行,大家都要见性,诸位要来听法,这都是在利用识神,是主人指挥这个仆人做事。所以,认识了真性之后,并不是僵硬地死守,而是活泼泼地起无穷妙用。你识得主人之后,能利用仆人,仆人也就不离主人。这样,处处皆是真心的妙用。真正识得真性之后,一切色相、一切事物都由你指挥、由你使用,也毫不粘情着物。不着相就是起妙用,这叫大机大用。《金刚经》显一物不立、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弥陀经》显妙相庄严。这就是说,由真空之体能起妙用,且妙用无边。所以,妙相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相;庄严就是无相,无相就是庄严。妙相庄严就是真空无相。

综上所述,《心经》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段文,是破凡夫知见的。佛慈悲心重,希望凡夫能从执着这十八界为实有的迷误中醒悟过来,认识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根本就是空无所有,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从而悟到本来,当下见性。此乃是佛以悲心救度凡夫脱离迷情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第三卷—2(1)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shì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开示舌头的这种尝性,也就是舌入。以舌舐吻:「舐」就是自己舔自己的舌头,自己舌头跟自己嘴唇相吻合。熟舐令劳:舔的时间长了,这个劳不是讲疲劳,是舔出味儿来了。这个「舐」呢,就相当于前面瞪发的瞪,塞耳的塞,畜鼻的畜。

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不动的时候没有甜味,没有苦味。口有甜味苦味相当于耳朵闻到动音,口有淡味相当于耳朵闻到静音,是打这个比方。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舌头能尝的尝性,也可以包括舌根这个肉团。「劳相」就是尝到的那种味尘,甜苦和淡都属于味尘。它都是我们一念真心所变现的十法界之相,当下就是这一念显现。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进一步解释这种「知味性」啊、这种舌入啊、这种尝性啊,整个的过程要体现出作用与反作用。甜苦与淡这两种相对待反映到我们无形无相的真心之中——无形无相的真心之中本来就存在着知道甜苦与淡这种分别心,这个时候被引发通过舌头又反过来对外界的甜、苦、淡来进行分别。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这是讲非不因缘。虽然离开它们毕竟无体,但是不是它们所生。

若甜苦来,淡则知灭:如果我们能尝的这个尝精,是因为这个甜或者苦这种味尘而来,那么,淡味它能不能尝到啊?(不能)。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反过来一样的道理。如果是由淡尘而有,那么尝甜的那种功能就没有了。

复云何知,甜苦二相:那还怎么能讲你的尝性能知道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这是讲凡夫执著不是从味尘来,不是从它来,就是从自己舌头而来。那么这个「知味根」虽然有能尝的这个尝性,可是舌根它自己有没有这个甜苦这种个别性啊?

没有。那个尝性是不是聋子的耳朵?有没有用啊?既然没有用,还谈什么尝性不尝性?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如果从虚空生出舌入的话,那就不是你自己的尝性了。又空自知,何关汝入:空自己知道,与你的这个尝觉有什么关系啊?「汝入」就是你的舌入。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是讲六根之中的身根对触尘这个法。在这里,触尘有它的特性。耳朵听到声音,声音是声尘;眼睛看到光,光是色尘;身体触物,是不是触尘?

千万不要讲物是触尘,明白吗?所以这里就要区别了:如果按照眼睛看到光是色尘,耳朵听到的是声尘,那手触的桌子就是触尘——如果这样推理,很容易造成错误的结论。所以触尘是什么?是对离合的那种感觉。离与合不是心法。

以一冷手,触于热手:一只冷手一只热手,合在一起是不是有感觉?热手降温,冷手加温。如果这样做,这个「合觉之触」比较明显一点。那么即使两个手一样热,我们是不是也还有感觉呀?合起来两个手都感到热。你如果不合,能不能感到热啊?(不能)。

显于离知:怎么「显于离知」呢?如果没有离的话,这个合你能不能感觉呀?就感觉跟离的时候不一样。通过离和合这两个动作,我们才能感觉到冷热涩滑的感觉。

涉势若成:这里的「涉势」就是因为两个手摩在一起。因于劳触:这个「因于」应该讲「形成于」;「劳」在这里指心劳,「劳触」呢,就是心里造成了能触的这种触觉,也叫身入。兼身与劳:这里「身」既包括我们的身根,也包括我们能够知觉的那个触觉,包括身根和身入。「与劳」,这里的劳跟前面的劳又不一样,就是冷热种种的现相。凡是通过触了以后,一切能感觉到的东西。

同是菩提:统统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而随缘变现出来的形相。在这里讲的,握手感觉到的那个冷热之相以及那个触觉,都是菩提,各种的现相都是我们真心本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要求:➕关注 评论内容不要414,可以是对我说的也可以是对bbb说的话需要任意杂志的购买记录,不抽海外(国际件有点麻烦抱歉感谢有你们陪伴的这个夏天 培培昨日收
  • 原来我也只是一个倚窗听雨惜看花落的人 风吹过屋檐 偷偷的改变着季节 花落了好几朵 思念了好几回 时光在流淌 却再也不会流经昨天 雨下了一遍又一遍 风中的
  • 身在福中不知福人生最大的不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熟视无睹,不珍惜,人总是在意已经失去的,不懂得珍惜拥有的。真心,要给对的人,在乎你的人,你加倍
  • 已受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您好,关于您关注的问题,处理部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2022-08-15 09:39:24]回复如下:网友您好:依据不动产登记法律法规以
  • 他们只在乎他俩有没有基情罢了,即使是心里知道了没有任何超出兄弟情范围的感情,也明白那种关系不是他们想象的那种暧昧关系,但是他们也会生硬的给你强加人设想方设法合理
  • 教师资格证帮我省了几百块,不由得感慨虽然省的不多,但是还是开心^_^十二点半进了手术室,有些新奇。跑了一上午的医院,见识到了人生百态,有儿女陪伴的老人,有两个老
  • !!
  • #废话文学[超话]# 这几年真垃圾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没交到甚至有些朋友还挺陌生的我真的喜欢聊理想聊未来聊过去不想聊钱聊工作聊感情如果没有诗和远方可聊那我们估计
  • #电视剧第二次拥抱# “ 生活总有遗憾 可也有希翼 我很欢喜 现在 就是最好的时候 过往的痛苦经历 现实的焦虑 感情的波折 最终都丰盛了我们的生命 成为我
  • 医师提醒民众,由于僵直性脊椎炎对人体的骨架组织有破坏作用,除了使人变得腰弯背驼之外,更会使骨架变形、行动受阻;若延迟治疗,病人还有残障之虞。为了控制此症的病情发
  • 和朋友经历20个小时把《The Forest》通关了,感觉这不是个普通的恐怖沙盒游戏,刚踏入这个岛屿路过一个巨大的天坑当时系统提示我们“找到下天坑的方法”没想到
  • 如同大地震六小时后,我关掉手中的摄影机,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抵触,厌恶自己在那种情形下,还在记录死亡和苦难。二零一四年四月,我随一支中国商业登山队进入喜马拉雅山脉
  • 这该S的电话号码,怎么就这么好记[黑线]#树洞#“夏日的尽头,是仍在酝酿的秋天。大约所有人都很浮躁吧,或许现在还相信爱情的人是极少数吧,我好像就时常“孤零零”的
  • 去了1⃣0⃣次重庆后我总结出的血泪教训-第一次去重庆真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姐妹们去重庆前一点要看‼️-1⃣不要相信洪崖洞的快速通道!用起来承重是个问题,对
  • #耳朵说它想认识你广播剧[超话]# #耳朵说它想认识你广播剧# ——我的耳朵跟我叫嚣了一天一夜,它说,它想认识你。 广播剧《耳朵说它想认识你》7月19日起,每周
  • 【家有猫咪】【咏早梅】这首诗以咏梅为题,处处围绕着一个“梅”字落笔,描绘出了一幅凌寒独放的早梅图。 南北朝 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
  • 在都市里,人总是被人工创造的环境,比如说灯光、建筑、人群、无止尽的资讯流等等所围绕,在空间上以及心理上都制造了一种安全感。像是无目的般的田野调查,我总是带着相机
  • #板栗日常喝旺仔# 首先感谢一晚上都不断的网络六点多的时候我俩都醒了,我是因为被蚊子咬,板栗是因为觉得睡不着,俩人就唠了几句。早上起床以后我跟板栗确认了一下,才
  • 你想,世间还有比快乐更好的心情吗?[鲜花] #心灵鸡汤[超话]#收藏昨天的快乐,送出今天的微笑,享受即刻的美好,你就是一个被人喜欢的人,一个最幸福的人!
  • #南昌##旅行##旅行[超话]##摄影##摄影[超话]##小众宝藏旅行地##周末去哪儿##带着微博去旅行# 滕王阁其实一共有三座,第一座在山东滕州,第二座在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