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 “两基”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以下简称“蚌埠片区”)揭牌。一年来,蚌埠片区紧紧围绕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聚焦制度创新,助力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提升自身能级,努力实现“带动沿淮,辐射皖北”。

自主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8项,116家规上企业年产值267.8亿元,一体化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发展,片区辐射带动作用显现……一年来,蚌埠片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承接赋权、环境优化、开放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不断用改革创新底色刷亮发展成色。

·聚焦制度创新 形成“蚌埠特色”创新成果18项

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自挂牌成立以来,创新就成为蚌埠片区建设的主旋律,不断激发发展新动能。

申报表从过去的6张简化至1张,线上“一窗”办理、线下“一门”办理,部门间数据推送最快只需5至10分钟——今年,蚌埠片区在全国率先完成税务系统与政务系统的端口对接,实现税务系统与政务系统的信息双渠道交换,涉税事项前置办理实现信息“一网传递”、涉税企业开办“一网集成”办理。不仅如此,片区还推行免费帮办服务,税务人员进驻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开办综合窗口,开展一照一码信息确认、税种认定、票种核定、一般纳税人登记、税务Ukey发行、发票发放和邮递等工作。

“一网集成”办理给企业带来了极大便利,现在涉税企业开办全流程最快仅需1.5小时,且税务发票线下立等可取,开办资料24小时邮递上门,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据了解,自纳税企业开办信息集成确认功能上线以来,已为13600余户企业免费发放税控设备和税务UKey,帮助企业节约办税成本达114.5万余元,加速了市场准入,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在蚌埠片区,这样的创新举措并不鲜见。产业协同创新资金支持新模式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幅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经常项目单证审核“白名单+自律监管”模式有效提升企业业务办理体验和资金使用效率,贸易自由化便利程度进一步提升……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蚌埠片区积极开展“首创性”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蚌埠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今年,蚌埠片区优化上报创新事项18项,经商务部贸研院初步评审认为,“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禁塑”背景下生物降解材料推广应用新探索、“五长五联”机制深化林长制改革等3个创新事项在全国范围具有创新价值,产业协同创新资金支持新模式;经常项目单证审核“白名单+自律监管”模式;个性化保险服务保障企业高风险研发;“四个体系”助推薄膜光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等4个创新事项在全省具有领先意义。

·推动产业发展 “两基”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9月3日,康宁药用玻璃管项目试生产,这是蚌埠市引进的首家世界500强工业企业投资建设的项目,也是康宁公司在亚洲实施的第一个同类型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总投资金额1.6亿美元,新建药用玻璃生产线3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6000万美元。该项目填补了蚌埠市药用玻璃产业空白,对于进一步完善全市硅基新材料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

康宁药用玻璃管项目是蚌埠市“双招双引”成果之一。一年来,片区内的高新区块和禹会区块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开展全方位产业招商,吸引了美国康宁、国显科技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入驻。片区硅基产业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特种玻璃及应用材料等三个产业板块,片区内规上企业达116家,年产值267.8亿元。在生物基产业方面,片区集聚了丰原集团、中粮生物、凯盛科技股份、大富科技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5家,全球首条聚乳酸全产业链建成投产,全面打通了以玉米—葡萄糖—L-乳酸—丙交酯—聚乳酸—下游应用材料为主线的全链条生产工艺。目前,蚌埠片区硅基“三链一群”、生物基“四聚一素”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正在朝着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的目标阔步前进。

蚌埠片区现有的2211家企业中,挂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1074家,增长94.5%;签约入驻项目76个,协议引资额640.82亿元。在片区改革开放新高地作用的带动下,今年1至7月份,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16.19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59.5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5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3位。

·做好赋权承接 “全链条赋权”扩大片区自主权

前不久,市政府印发《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实施市区级经济社会管理事项(第一批)的决定》,赋予蚌埠片区151项市区级经济社会管理事项。此前,蚌埠片区依法承接落实了省赋权自贸试验区212项特别清单。

为确保赋权管理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蚌埠片区主动对接省直部门,针对省赋权事项申请开通政务服务系统端口和权限,在片区内设立“一窗受理”窗口。紧扣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市配套赋权清单坚持“赋权增服提效”一体推进,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赋予蚌埠片区151项市区级经济管理事项,涉及行政权力事项139项、公共服务事项12项。

“我们会同市委编办及市相关部门,参照省级管理事项赋权工作,逐一梳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51项,确保配套事权应放尽放,更加便捷高效服务片区市场主体。”蚌埠片区管委会副主任蒋纹介绍,按照“放权是常态、不放是例外”和“全链条赋权”原则,赋权清单针对委托下放的各类权力事项,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管理服务,配套落实公共服务事项,做到全周期均可在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范围内办结,有效降低辖区企业经济社会成本。

·完善要素保障 发展建设迎来高光时刻

要素投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证,在利好政策支持下,蚌埠片区不断完善要素保障,提高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积极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集企业开办、金融保险、海关业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自贸大厦即将建成投入使用,九年一贯制公办“蚌埠自贸区迎宾实验学校”正式挂牌,自贸试验区医院进入招投标程序……蚌埠片区践行产城一体理念,坚持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不断完善配套服务,高标准建设配套设施,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发展建设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通过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设点,蚌埠片区集聚多方金融要素,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保障。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自贸试验区支行等4家金融机构已挂牌营业,中国建设银行、长安保险等5家金融机构完成分支机构选址,总规模200亿元的中建材(安徽)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获批设立。

与此同时,蚌埠片区注重加强法律要素保障,在全省率先启动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成立蚌埠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挂牌成立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驻蚌埠片区工作站,并建立全省首个金融纠纷在线调解工作室,大力推进蚌埠片区法庭申建工作。面向社会招聘在国际贸易业务、处理国际涉法涉诉及国际仲裁案件领域专业素养较高涉外法律服务顾问,组建蚌埠市律师协会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业务专业委员会,主动为片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一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坚持先行先试、锐意进取,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片区还注重加强联动发展合作,加入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与上海临港新片区和浙江金义片区签订合作协议,助推蚌埠片区一体化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发展;加强与淮北、亳州等皖北地市对接联系,放大辐射带动效应。

正当扬帆破浪,更须策马加鞭。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卞家涛表示,下一步,片区将扎实落实好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抓好科学规划、制度创新、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平台建设和保障机制,努力把蚌埠片区打造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来源:蚌埠日报

【科技战“疫”背后的首善之力】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面对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形势越严峻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资源所在就是责任所在。战疫之中,北京市发挥“政产学研”紧密联动机制,全力推动科研攻关,坚持以科学精神显必胜之决心

这一年多以来,科研人员广泛“揭榜挂帅”。检测试剂研发、诊断试剂科技攻关平台、全病程信息与样本资源平台、病毒载体平台等迅速启动,10个诊断试剂和设备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覆盖核酸、抗体、抗原等技术方法

北京市疫苗和中和抗体从技术创新到研制速度均处于国际第一梯队,两项灭活疫苗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国内第一款附条件上市疫苗和紧急使用疫苗全部来自北京;全国获批临床的9个团队中和抗体项目,其中6个研发来自北京……

这一系列成绩是首都科研工作者的时代担当,也是北京作为全国科创中心的重大使命

首都科技创新要素的一次集体迸发

今年4月,科兴中维第三条原液生产线在北京大兴建成并正式投产,让疫苗年产能提升到20亿剂。20亿剂,意味着10亿人将获得保护。从0剂到100万剂,再到1亿剂、3亿剂、10剂、20亿剂……在与新冠病毒鏖战中,这样的速度和质量是如何实现的?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0年5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浙江疾控、科兴控股、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联合在《科学》杂志发表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并在杂志官网公布,分析来自中国、意大利、瑞士、英国、西班牙五个国家的11个毒株在灵长类动物中的免疫效果,一时间震惊中外。

“猪都不好运进城的时期,11个毒株怎么‘运进城’?”科兴控股董事长尹卫东半开玩笑地说,疫情初期社会运行按下“暂停键”,企业研发也遇到了难题。但令他欣慰的是,政府得知企业难处后,第一时间协调联防联控小组,从浙江杭州到北京,毒株运输一路“绿灯”。

“在科研成绩面前,各参与主体不会互相吃醋,而是齐心吃饺子。”作为北京市联防联控小组科技组组长,许强见证了疫苗研发全过程。

2020年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时间确定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并向全球发布。而后,在京各科研力量快速行动,军事医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生物、科兴中维……所有科研人员舍小家为大家,不计成本、日夜鏖战。

“在这场战役里,一个科学家能够攻关一个点,千万个科学家就能攻关千万个点。”许强说。

在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场代号为“克冠行动”的疫苗研发计划快速启动,并联推进以灭活疫苗技术路线为主的疫苗研制工作。

疫苗研发经费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在科兴中维疫苗研制最艰难的起步阶段,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启动应急机制,雪中送炭,一周内完成应急科研立项和经费下达,为企业开展疫苗研发提供了第一笔财政资助资金。

有了非典疫苗、甲型流感疫苗等临床研发的经验,尹卫东深知,对于新冠疫苗来讲,产业化与科研同等重要。为协助企业提前筹备生产保障,大兴区政府第一时间协调出7万平方米基地厂房,专门用于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并“特事特办”短时间内办理了各项开工手续。

回顾大兴基地建设历程,大兴区生物医药基地经理宋世明表示,疫情期间科兴找不到施工队,政府暂停自己项目建设,让出施工队;疫情期间办不了手续,政府直接上门办公,2天办结迁址和营业执照变更,25天完成前期工程施工手续审批,100天建成疫苗生产基地……

“这是北京科技创新要素的一次集体迸发。”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强说,北京举全市之力,各部门精准调度,全链条精心为疫苗研制“突击队”提供服务。

质量就是生命,疫苗尤其如此。2020年3月份,刚分装出第一批新冠疫苗,高强便主动接种第一针。当天,同批疫苗接种实验用恒河猴体内。4月份,研发费用吃紧,尹卫东拍着高强肩膀说,将公司账面现金全部投往研发。5月份,公司在海外多地开展Ⅲ期临床审批,面对国际临床试验的巨大风险,企业能承受吗?尹卫东向记者说:“完全能承受!”

“在国家面前,我们都是‘园丁’,如果我们‘倒下了’,会有更多人冲上去。”这就是北京疫苗研发工作者的群像,大是大非面前,责任永远先行于利益。

疫情袭来,北京市出台了加强新冠肺炎科技攻关的10条措施,组织动员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分批部署应急项目,布局了模式动物、全病程信息与样本资源等一批关键技术平台,全力以赴为“阻击”疫情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支撑。

各参与主体的齐心协力,让北京疫苗接种跑出“加速度”:1月1日起,北京首批新冠病毒疫苗开始接种。截至2021年7月29日,北京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667.18万剂次,累计接种1890.97万人,其中1787.29万人完成全程接种。全市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接种率为96.49%,全程接种率91.78%。

最难最紧迫的事就是我们要做的事

抗击疫情离不开各部门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科技与科研工作的“硬核”支撑。在这场抗疫攻关战的另一条战线上,有这样一些科技企业、这样一群科学工作者依靠科技与智慧,从事临床救治探索、药物疫苗研发和产品开发等研究,争分夺秒、负重前行。

“人工智能节约出的时间,或许是生命的绿灯。”疫情期间患者人数剧增,影像科医生依靠传统方法肉眼读片不仅耗时,还很难保证病情筛查的准确性。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创新企业数坤科技紧贴临床需求,自主研发了一款能够以秒级完成精准定量分析的新冠肺炎AI+CT系统,辅助临床快速准确判断病情及疗效评估,有效节省了一线救援医生超负荷工作时间,也为患者抢夺了更宝贵的诊疗时间。

“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争分夺秒。”为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对重点人群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成为防控疫情的关键环节,检测试剂成为抗击疫情急需的应急物资之一。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组公布后,仅用约一周时间便研发出了检测试剂盒,最终获批上市。该试剂盒仅需90分钟左右便可出结果,可用于疑似病例的诊断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发挥一技之长,站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岗。”体温筛查是防疫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为应对春节后的返程复工潮,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测温和视频监控技术结合,仅用8天时间便研发出“双光源疫情检测设备”;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历经300多个小时攻坚开发出采用“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技术方案的AI测温系统……“我们希望竭尽所能用技术改变这场原本只靠血肉之躯的人防之战。”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付英波表示,智能测温系统实现了大人流非接触式精准测温,辅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体温异常者,筑牢了北京抗疫的安全防线。

5月上旬,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正式通过紧急使用认证,纳入全球“紧急使用清单”。这是世卫组织批准的首个中国新冠疫苗紧急使用认证,也是第一个获得世卫组织批准的非西方国家的新冠疫苗,堪称“国货之光”。

“国货之光”的背后,有这样一支“六人小队”,专门从事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疫苗研发。他们昼夜不停,大年初一拿出灭活疫苗研制方案,大年初二做课题汇报,随后前往实验室做研发,一待就是两个月。“一件事、一群人、一直干”是这支队伍的最佳写照,回顾疫苗研发的全过程,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小队”队长王辉这样说。

为保证疫苗研制的安全性,“六人小队”需在负压环境程度更强的P3实验室里做研发。负压环境下的高强度工作对身体的损耗很大,“从实验室出来就像脚踩一团棉花,因为缺氧脑子反应也慢了。”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疫苗六室副主任梁宏阳说。穿脱防护服要花不少时间,大家就尽量少吃少喝;为了不耽误实验进度,犯了痛风就吃大量止疼药……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平时总是笑眯眯的梁宏阳也好几次哽咽。

“我们是国民健康的守护者,我们在用自己的努力筑就一道道预防疾病的安全防线。”一场疫情攻坚战让梁宏阳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体会。

“最难的事、最紧迫的事就是我们要做的事。”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抗疫精神最好的诠释。在疫情至暗中,他们坚毅又明亮。

新型举国体制为科技战“疫”加足马力

科技战疫不是一个“线段工程”,它的经验、启示将成为方方面面的宝贵财富。抗疫需要科技的力量赋能,而科技背后体现的恰恰是制度,打破传统思维,活用科技,要从科技要支持,通过科技促进改革,探索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

打科技抗疫攻坚战,不仅要吹响“冲锋号”,还要把急需的攻关项目张出榜,“揭榜挂帅”,调动优质资源组成科研攻关“特种部队”,为抗疫加足创新马力。

在近两年北京市举办的前沿科技创新大赛中,科技抗疫“赛道”成为亮点,包括病毒检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定向服务疫情防控,调动了全社会科研力量的积极参与。

能够有效降低漏检率的新型冠状病毒精准核酸检测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远程会诊和医疗机器人、对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快速分类与鉴别诊断的生物传感技术……英雄不论出处,最具活力的“民间队”创新主体也加入了抗疫“整体战”,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抗疫关键核心技术的进步和储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护所面临技术问题的解决。

据统计,2020年北京市已立项支持10批42项抗疫攻关项目,并加快推进创新产品投入一线应用。

强化成果转化和基础科研同等重要,扁担两头“责任重”。北京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机制,积极推动北京大学谢晓亮团队研究的中和抗体药物后期转化落地: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北京丹序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负责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与百济神州公司共同推进药物的国际临床研究及规模化生产。

诊断试剂的研发,特别是产品研发后期“注册检验、临床试验与注册申报”三个环节,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为此,北京成立诊断试剂专班,迅速摸清研发掣肘环节,组织“新冠肺炎诊断试剂科技攻关技术平台”,将各主体串联,提高各方联动性和主动性,助推卓诚惠生的诊断试剂产品获批上市,有效缩短了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

动物模型是认识疾病的第一关,也是攻克疾病的试金石。没有这个工具,疫情的科技攻关成果就只能埋没于实验室,无法应用于临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扛起这份重担,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240余天,与科研仪器、病毒样本为伴,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个新冠病毒动物模型。动物模型的应用,揭示了病毒入侵受体、肺炎病理学以及免疫保护的规律,为药物和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这是对大家心理、意志、体力以及专业技能极大的考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刘江宁说,动物模型早成功一天,疫苗和药物就早成功一天。

一场疫情就是一本教科书。许强认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北京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也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思考。比如,发挥大数据、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作用;形成整体有效的科研攻关组织体系,让各主体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职,不打乱仗;强化基础科研实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等。

“新型举国体制不应该是应急性的,疫情一过就放弃了,而是需要持续推进,不断完善。”许强表示,要凝聚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力,进一步深化产政学研,集中协调配置资源。

针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接下来,北京将持续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培育布局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究,建立应对新冠病毒变异的快速分析评价技术体系,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提供更多技术储备。

大战“硝烟”仍在,北京仍在展现作为首都的城市精神与城市担当,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科技战“疫”背后的首善之力】“最终 #战胜疫情# ,关键要靠科技。”面对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形势越严峻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资源所在就是责任所在。战疫之中,北京市发挥“政产学研”紧密联动机制,全力推动科研攻关,坚持以科学精神显必胜之决心

这一年多以来,科研人员广泛“揭榜挂帅”。检测试剂研发、诊断试剂科技攻关平台、全病程信息与样本资源平台、病毒载体平台等迅速启动,10个诊断试剂和设备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覆盖核酸、抗体、抗原等技术方法

北京市疫苗和中和抗体从技术创新到研制速度均处于国际第一梯队,两项灭活疫苗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国内第一款附条件上市疫苗和紧急使用疫苗全部来自北京;全国获批临床的9个团队中和抗体项目,其中6个研发来自北京……

这一系列成绩是首都科研工作者的时代担当,也是北京作为全国科创中心的重大使命

来源:9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涂铭、盖博铭、林苗苗、陈旭

首都科技创新要素的一次集体迸发

今年4月,科兴中维第三条原液生产线在北京大兴建成并正式投产,让疫苗年产能提升到20亿剂。20亿剂,意味着10亿人将获得保护。从0剂到100万剂,再到1亿剂、3亿剂、10剂、20亿剂……在与新冠病毒鏖战中,这样的速度和质量是如何实现的?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0年5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浙江疾控、科兴控股、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联合在《科学》杂志发表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并在杂志官网公布,分析来自中国、意大利、瑞士、英国、西班牙五个国家的11个毒株在灵长类动物中的免疫效果,一时间震惊中外。

“猪都不好运进城的时期,11个毒株怎么‘运进城’?”科兴控股董事长尹卫东半开玩笑地说,疫情初期社会运行按下“暂停键”,企业研发也遇到了难题。但令他欣慰的是,政府得知企业难处后,第一时间协调联防联控小组,从浙江杭州到北京,毒株运输一路“绿灯”。

“在科研成绩面前,各参与主体不会互相吃醋,而是齐心吃饺子。”作为北京市联防联控小组科技组组长,许强见证了疫苗研发全过程。

2020年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时间确定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并向全球发布。而后,在京各科研力量快速行动,军事医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生物、科兴中维……所有科研人员舍小家为大家,不计成本、日夜鏖战。

“在这场战役里,一个科学家能够攻关一个点,千万个科学家就能攻关千万个点。”许强说。

在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场代号为“克冠行动”的疫苗研发计划快速启动,并联推进以灭活疫苗技术路线为主的疫苗研制工作。

疫苗研发经费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在科兴中维疫苗研制最艰难的起步阶段,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启动应急机制,雪中送炭,一周内完成应急科研立项和经费下达,为企业开展疫苗研发提供了第一笔财政资助资金。

有了非典疫苗、甲型流感疫苗等临床研发的经验,尹卫东深知,对于新冠疫苗来讲,产业化与科研同等重要。为协助企业提前筹备生产保障,大兴区政府第一时间协调出7万平方米基地厂房,专门用于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并“特事特办”短时间内办理了各项开工手续。

回顾大兴基地建设历程,大兴区生物医药基地经理宋世明表示,疫情期间科兴找不到施工队,政府暂停自己项目建设,让出施工队;疫情期间办不了手续,政府直接上门办公,2天办结迁址和营业执照变更,25天完成前期工程施工手续审批,100天建成疫苗生产基地……

“这是北京科技创新要素的一次集体迸发。”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强说,北京举全市之力,各部门精准调度,全链条精心为疫苗研制“突击队”提供服务。

质量就是生命,疫苗尤其如此。2020年3月份,刚分装出第一批新冠疫苗,高强便主动接种第一针。当天,同批疫苗接种实验用恒河猴体内。4月份,研发费用吃紧,尹卫东拍着高强肩膀说,将公司账面现金全部投往研发。5月份,公司在海外多地开展Ⅲ期临床审批,面对国际临床试验的巨大风险,企业能承受吗?尹卫东向记者说:“完全能承受!”

“在国家面前,我们都是‘园丁’,如果我们‘倒下了’,会有更多人冲上去。”这就是北京疫苗研发工作者的群像,大是大非面前,责任永远先行于利益。

疫情袭来,北京市出台了加强新冠肺炎科技攻关的10条措施,组织动员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分批部署应急项目,布局了模式动物、全病程信息与样本资源等一批关键技术平台,全力以赴为“阻击”疫情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支撑。

各参与主体的齐心协力,让北京疫苗接种跑出“加速度”:1月1日起,北京首批新冠病毒疫苗开始接种。截至2021年7月29日,北京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667.18万剂次,累计接种1890.97万人,其中1787.29万人完成全程接种。全市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接种率为96.49%,全程接种率91.78%。

最难最紧迫的事就是我们要做的事

抗击疫情离不开各部门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科技与科研工作的“硬核”支撑。在这场抗疫攻关战的另一条战线上,有这样一些科技企业、这样一群科学工作者依靠科技与智慧,从事临床救治探索、药物疫苗研发和产品开发等研究,争分夺秒、负重前行。

“人工智能节约出的时间,或许是生命的绿灯。”疫情期间患者人数剧增,影像科医生依靠传统方法肉眼读片不仅耗时,还很难保证病情筛查的准确性。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创新企业数坤科技紧贴临床需求,自主研发了一款能够以秒级完成精准定量分析的新冠肺炎AI+CT系统,辅助临床快速准确判断病情及疗效评估,有效节省了一线救援医生超负荷工作时间,也为患者抢夺了更宝贵的诊疗时间。

“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争分夺秒。”为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对重点人群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成为防控疫情的关键环节,检测试剂成为抗击疫情急需的应急物资之一。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组公布后,仅用约一周时间便研发出了检测试剂盒,最终获批上市。该试剂盒仅需90分钟左右便可出结果,可用于疑似病例的诊断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发挥一技之长,站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岗。”体温筛查是防疫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为应对春节后的返程复工潮,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测温和视频监控技术结合,仅用8天时间便研发出“双光源疫情检测设备”;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历经300多个小时攻坚开发出采用“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技术方案的AI测温系统……“我们希望竭尽所能用技术改变这场原本只靠血肉之躯的人防之战。”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付英波表示,智能测温系统实现了大人流非接触式精准测温,辅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体温异常者,筑牢了北京抗疫的安全防线。

5月上旬,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正式通过紧急使用认证,纳入全球“紧急使用清单”。这是世卫组织批准的首个中国新冠疫苗紧急使用认证,也是第一个获得世卫组织批准的非西方国家的新冠疫苗,堪称“国货之光”。

“国货之光”的背后,有这样一支“六人小队”,专门从事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疫苗研发。他们昼夜不停,大年初一拿出灭活疫苗研制方案,大年初二做课题汇报,随后前往实验室做研发,一待就是两个月。“一件事、一群人、一直干”是这支队伍的最佳写照,回顾疫苗研发的全过程,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小队”队长王辉这样说。

为保证疫苗研制的安全性,“六人小队”需在负压环境程度更强的P3实验室里做研发。负压环境下的高强度工作对身体的损耗很大,“从实验室出来就像脚踩一团棉花,因为缺氧脑子反应也慢了。”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疫苗六室副主任梁宏阳说。穿脱防护服要花不少时间,大家就尽量少吃少喝;为了不耽误实验进度,犯了痛风就吃大量止疼药……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平时总是笑眯眯的梁宏阳也好几次哽咽。

“我们是国民健康的守护者,我们在用自己的努力筑就一道道预防疾病的安全防线。”一场疫情攻坚战让梁宏阳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体会。

“最难的事、最紧迫的事就是我们要做的事。”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抗疫精神最好的诠释。在疫情至暗中,他们坚毅又明亮。

新型举国体制为科技战“疫”加足马力

科技战疫不是一个“线段工程”,它的经验、启示将成为方方面面的宝贵财富。抗疫需要科技的力量赋能,而科技背后体现的恰恰是制度,打破传统思维,活用科技,要从科技要支持,通过科技促进改革,探索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

打科技抗疫攻坚战,不仅要吹响“冲锋号”,还要把急需的攻关项目张出榜,“揭榜挂帅”,调动优质资源组成科研攻关“特种部队”,为抗疫加足创新马力。

在近两年北京市举办的前沿科技创新大赛中,科技抗疫“赛道”成为亮点,包括病毒检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定向服务疫情防控,调动了全社会科研力量的积极参与。

能够有效降低漏检率的新型冠状病毒精准核酸检测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远程会诊和医疗机器人、对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快速分类与鉴别诊断的生物传感技术……英雄不论出处,最具活力的“民间队”创新主体也加入了抗疫“整体战”,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抗疫关键核心技术的进步和储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护所面临技术问题的解决。

据统计,2020年北京市已立项支持10批42项抗疫攻关项目,并加快推进创新产品投入一线应用。

强化成果转化和基础科研同等重要,扁担两头“责任重”。北京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机制,积极推动北京大学谢晓亮团队研究的中和抗体药物后期转化落地: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北京丹序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负责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与百济神州公司共同推进药物的国际临床研究及规模化生产。

诊断试剂的研发,特别是产品研发后期“注册检验、临床试验与注册申报”三个环节,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为此,北京成立诊断试剂专班,迅速摸清研发掣肘环节,组织“新冠肺炎诊断试剂科技攻关技术平台”,将各主体串联,提高各方联动性和主动性,助推卓诚惠生的诊断试剂产品获批上市,有效缩短了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

动物模型是认识疾病的第一关,也是攻克疾病的试金石。没有这个工具,疫情的科技攻关成果就只能埋没于实验室,无法应用于临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扛起这份重担,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240余天,与科研仪器、病毒样本为伴,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个新冠病毒动物模型。动物模型的应用,揭示了病毒入侵受体、肺炎病理学以及免疫保护的规律,为药物和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这是对大家心理、意志、体力以及专业技能极大的考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刘江宁说,动物模型早成功一天,疫苗和药物就早成功一天。

一场疫情就是一本教科书。许强认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北京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也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思考。比如,发挥大数据、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作用;形成整体有效的科研攻关组织体系,让各主体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职,不打乱仗;强化基础科研实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等。

“新型举国体制不应该是应急性的,疫情一过就放弃了,而是需要持续推进,不断完善。”许强表示,要凝聚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力,进一步深化产政学研,集中协调配置资源。

针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接下来,北京将持续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培育布局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究,建立应对新冠病毒变异的快速分析评价技术体系,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提供更多技术储备。

大战“硝烟”仍在,北京仍在展现作为首都的城市精神与城市担当,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新华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每天都在吃咽喉炎的药,医生说我的喉咙肿得很大,如果……我还没说完,左边角落好大一声“要长喉结了”传了过来,全班哄堂大笑。2⃣️陈文瀚得了痛风,我觉得挺严重,第一
  • 三个人的快乐picnic成为了一周忙碌工作的最大期待,这一周的两波冷空气加上工作变动产生的疲惫感已经快坚持不住,春天快快来还有一天就到周末了みんな頑張れ[拳头]
  • @任嘉伦Allen#双十一必备购买单品# #母婴消费宝典# 图1⃣️空气消毒液:无色无味,可用于环境消毒,家中空气消毒,对小朋友无伤害哟,现在紧张时期使用,舒心
  • 脑溢血发生的原因:主要病因原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指由长期高血压或淀粉样血管病,引起小动脉自发破裂或小穿支动脉自发破裂导致的脑出血,约占85%,常见以下几种:高
  •   比邻而居 “链”上“伙伴”叩响合作门  本着“以一家企业,带活一个产业”的思路,去年5月,我市与中国石化在南港工业区谋划了总投资超600亿元的高端新材料项目
  • 红糖发糕又香又甜很Q弹的红糖发糕,说好晚上不吃主食的,结果一口气吃了两个~·这家大排档菜品很丰富,环境也蛮好的,店里的设备都是5D全息 性价比蛮不错的,怪不得这
  • 看了小隐的新视频突然意识到最近特别特别想看人文社科到了对世界更感兴趣的年纪了以前读书的时候只想看有关个人成长的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到了大学现在慢慢接触的事情多了
  • 哈喽哈喽这里是梨崽,一个有温度的女孩,一直都在努力让每一个关注我的人,都能从我这里有所收获。本来因为疫情和封校不能出去过生日郁闷了一小天,甚至让我的宝子们今天不
  • 5:会提醒女松果来亲戚的时候注意保暖6:谢谢你们爱我,我也很爱你们。4:要去看到一些美好的事情。
  • 叮叮~部门宠物产品首席体验官@小米小丸子- 智能小管家上线了[可爱]#小顽宠物智能饮水机# 循环活水,四重过滤,连接米家APP可以让您随时随地控制设备,信息提醒
  • 《待人五法》 行于世, 当识人,然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 当知人,然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当责人,然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当敬人,然敬人不必卑尽
  • 我觉得小铲子一直是在呐喊的,每一个他的想法,他的心意,他的创造,都是对这个世间最丰富的倒映。—大宝法王噶玛巴《三主要道》#大宝法王噶玛巴法语# 我们要懂得感恩,
  • 4、再选中左侧矩形,然后依次单击“添加效果进入其他... 如何在PPT中制作翻书的效果呢?2、选中右边矩形,点击选择自定义动画,然后依次选择“添加效果退出其他
  • 美式:莓果香气、橙子、柑橘,风味表现明显且强烈,整体变压萃取偏前,几乎无苦,冷却后有橘皮味,微微苦。5、颗粒数不同深烘焙咖啡豆比浅焙咖啡豆颗粒更大颗、更轻,颗数
  • 例如,煤电灵活性改造的成本为125元/千瓦左右,成本优势明显,但受限于较弱的调节速率,难以满足新能源发电对于短时功率调节的需求;抽水蓄能的单位投资成本为6300
  • 如同我坑了别人下路管他3721上来就是一句对不起,让别人无法可说[喵喵]有心事,说了无意义,不说瞎合计。#年轻人总是应该经历磨难的,但当全世界都冰冷的时候,总有
  • ~加油我的精神挺好的呀,我的好神挺的精呀!妈的!
  • 想念终究还是穿透了云层☁ 到达了老天爷的天宫 他知晓我会因为下雨打雷☔ 而日夜思念 那颗祈求老爷子把他从我身边带走的星星⭐ 于是老爷子为了再次抚平我的花开悸动
  • 报道称,这是美退出《中导条约》3个月来第二次进行此前禁止的试射。这再次印证了我们此前的判断,美国退约早有预谋,真实目的是通过“自我松绑”放手发展先进导弹,谋求单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老庄的哲学思想并不能直接导出山水文学,所以可以这样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庄老”并不是直接指的是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那么此处的“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