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是什么意思?-经藏网》我们都是知道戒定慧是佛教中修行方法,从坚持戒律开始,一直禅定的修行,通过不是的领悟其中的奥义,慢慢的获得更多的智慧,所以师兄一定要坚持用心的去修行,只有这样才是可以让师兄从其中获得更多的智慧。下面就一起来详细的看看戒定慧是什么意思吧!https://t.cn/A6MzsS3v 我们都是知道戒定慧是佛教中修行方法,从坚持戒律开始,一直禅定的修行,通过不是的领悟其中的奥义,慢慢的获得更多的智慧,所以师兄一定要坚持用心的去修行,只有这样才是可以让师兄从其中获得更多的智慧。下面就一起来详细的看看戒定慧是什么意思吧!


1、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

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

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

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称增上戒(梵adhis/i^la )、增上心(梵adhicitta ,即定学)、增上慧(梵adhiprajn~a^ )。盖‘增上’有殊胜之意味。〔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

2、此三者称为三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学此三法而到涅盘,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玄义三下曰:‘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三藏法数九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3、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定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在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2、二神。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盘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4、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盘境界。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

慧 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盘境界。

4、在中国,‘禅宗’是特别侧重修定学派之一,它可能并非直接由印度传承而来,但它在修定可能间接受到印度传统的影响。中国流行的禅宗被认为是以坐禅为主的宗派,但是佛教本身却从不以坐禅为修行的目的,坐禅的根本目的在证得般若慧。在中国非常流行所谓的‘开悟’、‘开法眼’等术语,这才是禅定的根本旨趣。总之佛法所说的定,绝不是与外道者同其意义,而是证得般若慧的方便。

关于三学之末的慧学,在十七阶段修行法里有∶宿住随念智、天眼智与漏尽智。在八正道则有正见与正思。行者如能奉行八正道不渝而证得阿罗汉果,即可得‘十无学法’。十无学法就是在八正道之外另加‘正智’与‘正解脱’二项,而此二者亦是属于慧学。


以上就是对戒定慧是什么意思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修行的时候就是要好好的去修行,在修行的是一定要用心坚持,只有这样才是可以获得更多智慧。

【六度集经讲记04】沙门普施翻江倒海斗龙神,勇夺海王宝珠

普施做了沙门后,周游列国,教化群生,经过一个大国。国家里有一户豪姓之家,知书明理。见到普施仪表堂堂,光辉耀丽,性情淡泊,像天上的金子一样清净,有圣者的仪表,就想:他一定会做世间大雄。就对普施说:“我有件事想告诉你,愿满足圣人的心意。我有个女儿,愿给你扫地,服侍你。”普施回答:“很好!等我回来就迎娶你女儿。”

即进路之海边,附载度海,上岸入山。到无人处,遥睹银城,宫殿明好。时有毒蛇,绕城七匝,体大百围,见普施来,仰然举首。

这样普施就上路了。到了海边,乘着船度过大海,上了海岸,入了海上的洲山。到了无人的地方,远远见到一座银城,宫殿相当地光明、庄严。当时有一条毒蛇绕着城市七圈,蛇的身体非常庞大,一百个人手拉手都围不过来。见到普施过来,就仰起头来,看着他。

普施念曰:斯含毒类,必有害心,吾当兴无盖之慈,以消彼毒也。夫凶即火也,慈即水也,以水灭火,何尝不灭?即坐兴慈定,愿令众生,早离八难,心去恶念,逢佛见法,与沙门会,得闻无上正真明道,心开垢灭,如吾所见也。

普施心想:这是有毒的含生,一定有害心。我应当兴起无盖障的慈心,来消除它的毒焰。凶是火,慈是水,以水灭火,决定可以灭掉的。于是普施入了慈心定,并发愿:愿众生早日远离八难,除去恶念,逢佛见法,遇到沙门僧,能得闻无上真正的菩提之道。由此心开意解,遣除内心的垢染,就像我所见的真谛之道一样。

兴斯慈定,蛇毒即灭,垂首而眠,普施登其首入城。

这样普施兴起慈定,蛇毒当即退灭。这个时候蛇变得很温顺,低着头,睡下去了。普施就踏着它的头进了城市。

城中有天神,睹普施来,欣豫而曰:久服圣德,今来翔兹,成吾本心也,愿留一时九十日。普施然许。

再说普施进了城后,有位天神远远见到普施过来,心怀喜悦地说:“我久仰圣者之德,今天来到此地,正好成全了我的心愿。愿留在这里九十日的时间,许我供养。”普施答应了。

天王即以政事委付近臣,身自供馔,朝夕肃怀,禀受诸佛非常、苦、空、非身之高行,济众之明法。

天王就以政事委托给近臣,亲自做饮食来供养普施,朝夕恭敬虔诚,禀受诸佛无常、苦、空、无我的出世法道、救济众生的觉悟之法。

时日养毕,普施进路,天王以明月真珠一枚送之,曰:以珠自随,明四十里,志愿发去,众宝满足。若后得佛,愿为弟子,亲侍圣侧。普施曰可,即复前行。

九十日的供养很快过去,普施要上路了。天王以明月珍珠一枚,送给普施,说:“这枚珠子是如意珠,随在身上能够照亮四十里范围,而且心里有所求,它都会满足,能够出现各种珍宝。将来您要做佛,愿我成为您的弟子,亲侍在您的旁边。”普施说:“可以。”随即继续上路。

睹黄金城,严饰踰银。又有毒蛇,围城十四匝,巨体倍前,举首数丈。普施复思弘慈之定,蛇毒即消,垂首而眠,登之入城。

再说普施继续前行,又见远方有一座黄金城市,比银城还要庄严美丽。又有一条巨大的毒蛇,围绕城池十四圈,身体比上面那条蛇还要庞大,举起数丈高的头看着普施。

普施想:这是一个更毒的家伙。又想:以大慈定能够息灭蛇毒。在普施入定加持之下,蛇毒果然消灭,巨蛇变得非常温顺,当下就睡着。普施直接踩着它的头进了城市。

中有天人,睹普施欢喜曰:久服灵耀,翔兹甚善,愿留二时百八十日,吾愿尽养,惟留威神。即然许之,留为说法无上明行。

再说普施登蛇首入城后,城里有个天人,看到了普施,非常欢喜地说:“久仰光明圣者,竟然来到此地。愿留两时一百八十日,我愿尽心供养您,唯愿具威神的大人留住此地。”普施当即答应,就留下来给这位天王宣说无上菩提之道的法行。

讫即辞退,天人复以神珠一枚送之,明耀八十里,志之所愿,众宝满其里数。若子得道,愿为弟子,神足无上。受其神珠,即复进路。

再说,一百八十天的供养终于过去了,天王以一枚神珠作为奉送的礼物。这枚珠子特别奇异,光明能照耀八十里,随着心中的所求而流现众宝,所流出的众宝能铺满八十里的区域。天王有愿说:“如果您得道,愿成为您神足第一的弟子。”普施接受了他的神珠,即便上路。

睹瑠璃城,光耀踰前。又有毒蛇,巨躯甚大,绕城二十一匝,仰首瞋目,当彼城门。复坐深思普慈之定,誓济众生,毒歇垂首,登之而入。

接着普施继续上路,只见远方有一座瑠璃城,十分地光明、庄严,超过了前面的城市。又见到一条毒蛇,极其庞大的身躯,绕着城市二十一圈。仰着头,瞪着凶凶的眼睛,挡在城门口,没办法进去。普施坐下来深思:这个毒家伙又要用慈心定来降伏。并且发誓要以此救济一切众生。当普施入在慈心定里加持的时候,蛇自然被感化,它的毒歇下来了以后,很温顺地垂着眼睛,这回再也不凶凶地看了,乖乖地躺在那里让普施进去。普施踩着蛇头就进了城市。

城中天人,喜辞犹前:请留三时,愿供所志。期竟辞退,又送神珠一枚,明耀百六十里。珠之所在,众宝寻从,满其明内,在志所欲,无求不获。子若得无上正真觉道者,吾愿为弟子,有最明之智。曰:必获尔愿。

在这城里有个天王,他也远远地见到了普施,还是一样地欢喜,然后像前一样致辞:“愿您留在这里三时供养,满足我的所愿。”普施同样地留下来了,给他宣说诸佛经法。

一晃三时漫长的时间过去了,普施就告辞离去。天王依依不舍,又奉送普施一枚如意明珠。这个珠子好神奇,光明能照到一百六十里的范围,凡是珠子所在,都能应人心祈求,很快就流现众宝,在光明照耀的范围里充满了宝贝,随人的愿望所求,无不获得。而且天王这样说:“假使您得到了无上的正真菩提之道的话,我愿成为您的弟子,智慧第一,能够明了地照见一切所知法的体性。”普施说:“你的愿望一定会满足。”

普施得珠,曰:斯足以济众生之困乏。返其旧居。

普施得了三颗宝珠说:“这足以救济众生的困乏了。”于是起程准备返乡。

海诸龙神佥会议曰:吾等巨海,惟斯三珠,为吾荣华。道士悉得,吾等何荣?宁都亡诸宝,不失斯珠。

海中的龙神们集会说:“我们大海只有这三颗宝珠,是我们的荣耀。现在全被道士得到,我们有何荣耀?宁可丧失所有的财宝,也不能失掉这三颗宝珠。”

海神化为凡人,当普施前立,曰:吾闻仁者获世上宝,可得观乎?即以示之。神搏其首,即取其珠。

海神化成凡人,站在普施面前说:“听说仁者得到了世上罕见的宝物,能给我看看吗?”普施随即就展示给他看。没想到海神突然之间用手打普施的头,抢走了宝珠。

普施惟曰:吾历险阻,经跨巨海,乃获斯宝,欲以拯济众生困乏,反为斯神所见夺乎?

普施心想:我经历险阻,跨越大海,才获得这宝珠,想以此拯济群生的困乏,难道就这样反而要被这些海神夺走吗?

曰:尔还吾珠,不者吾竭尔海。海神答曰:尔言何虚。斯之巨海,深广难测,孰能尽之?天日可殒,巨风可却,海之难竭,犹空难毁也。

普施说:“你还我的宝珠,不然我就竭尽你的大海。”海神回答:“你说的话何等虚假!大海深广难测,哪里能舀尽?太阳可以陨落,大风可以退却,海之难以竭尽,就像虚空难以毁伤一样。”

普施曰:昔吾定光佛前,愿得道力,反覆众海,指擢须弥,震摇天地,又移诸剎,佛从吾志,与吾愿。吾今得之,今尔鬼物丝发之邪力,焉能遏吾正真之势乎?

普施以大无畏的精神这样说到:“从前我在定光佛前愿意得无上道力,能翻江倒海,拔出须弥,震动天地,又能移诸刹土于他方,佛印许我的志愿,给予我授记。我现在已经成满大愿,你这些鬼东西丝毫的邪力焉能遏制我正真无上菩提的大愿?”

即说经曰:吾自无数劫来,饮母乳湩,啼哭之泪,身死血流,海所不受。恩爱难绝,生死难止,吾尚欲绝恩爱之本,止生死之神,今世抒之不尽,世世抒之。即止住,并两足,瓢抒海水,投铁围外。

然后普施宣说经法:“我从无始劫以来,喝的母乳、啼哭的泪水、身体死伤流下的鲜血,多到连大海都无法容受。像这样恩爱难以断绝,生死难以息止,我尚且发大愿要绝断恩爱之本、止息生死之流,对于你的大海我今生不能够舀尽,来世还要继续舀,生生世世相续不断,一直到舀干为止,终不放弃。”当时普施就站在那里,并好两脚,拿瓢舀海水,投到铁围山外。

有天名遍净,遥闻之,深自惟曰:昔吾于定光佛前,闻斯人获其志愿,必为世尊,度吾众生。天即时下,助其抒水,十分去八。

有一个叫做遍净的天人,从远处听到普施宣说经法,自己深自思惟:从前我在定光佛前曾听闻此人定会成满大愿,成为世尊,度我等众生,原来就是这位菩萨。天人当即下来,帮助他舀水,那么大的大海洋已经舀掉十分之八的水,很快就要见到海底了。

海神悔怖曰:斯何人哉?而有无极之灵乎?斯水尽矣,吾居坏也。即出众宝,空其诸藏,以与普施。

海神这时后悔恐怖地说:“这是什么人呀?有无限的能力、神灵,竟然把海水都快舀尽了。我们的居所就是大海,如果海水被舀干,我们就没有住处了。”面临这样的生存危机,他们就赶紧拿出海中的众宝,空掉了库藏,来奉献给普施。

普施不受,曰:惟欲得吾珠耳。诸神即还其珠,普施返其水,旋其本土。

普施不接受,说:“这些我不要,我只想要我的宝珠。”诸神就归还了宝珠。普施也把舀出来的海水还给了他们,之后就很快回到了故乡。

寻路布施,所过之国,国无贫民。处处诸王,无不改操,以五戒十善,为国之政,开狱大赦,润逮众生。遂至得佛。

再说普施得了如意珠之后,沿路布施,令所经过的每一个国土都没有贫民。也就是他做了一个最大的扶贫工作,使得人人都富足安逸。处处诸王都改变了操守,以五戒十善作为国家的善政,而且大赦囚犯,利益群生。普施由于这样的菩萨行,而得以成佛。

佛告诸沙门:普施者,是我身。时父者,即白净王是。母者,即吾母舍妙是。时道士女者,今俱夷是。时银城中天者,现今阿难是。金城中天者,目犍连是。瑠璃城中天者,舍利弗是。菩萨累劫,勤行四恩,誓愿求佛,拯济众生。

佛告诉诸沙门:普施是我的前身;那时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当时的道士女,是现在的耶输陀罗;当时银城中的天王,是现今的阿难;金城中的天王,是目犍连;瑠璃城中的天王,是舍利弗。菩萨累劫勤行慈悲喜舍,誓愿求佛,拯济众生。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持布施行的壮举如此。https://t.cn/A6IEGZ0p

经典讲诸佛为修一切智慧而勤积福聚。福德开智,福德营护智慧。古德云,私欲断尽真福田,心止念绝真富贵。 ​​​

楞严经。修行如何抓住核心纲领?答,十方诸佛异口同声对阿难及法会大众开示:生死轮回出流不离身心,唯这六根;欲知无上菩提,让你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也是你这身心六根,生灭门出流逆流都是这六根,更无别物。 ​​​
(憨山师云,修行楞严经才知修行中迷悟关键。请问关键指什么?)

当发掘出遗失的本心,本心有不同的称谓,即华严心即金刚心即地藏心即楞严定体,无非世界众生因果实相,无非妙心照见法界全体。若至森罗万象及用,细微无量。 ​​​
(众生心目即本心即法界实相。)

晚安,同学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文殊智。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

文殊菩萨智。“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结字讲相讲用,舍讲生灭缘空。 ​​​

明白性空实相是拓宽心量。 ​​​

请问楞严经要旨是什么?答:舍识用根。即舍弃攀缘分别心,用本具性德智慧。识心如果不舍除,难修成大定。根性不取用,不能证得佛果。舍识用根的作用,是于广大法界寂利乐情众。 ​​​

每一个人事境缘的出现,都是挑战、消除曾固受的心念知见,拓宽寂灭心量,增长担当的智悲力量。 ​​​

你既然知道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教授,那要看你怎么做才是真的,而不是言行不一。言行不一,必定要召感苦果。佛法不只是柔和,严厉并行。

每个人生来都由自己过往的业力牵引着走向轮回更深处的黑暗。若在途中,哪怕受一丁点孝敬品德谦卑仁爱奉献的教育,我们就会有调转方向的可能。

常礼教育太重要了。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及传统的教育,还有安士全书因果应该时刻铭记在心。

再过几天到月末,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发心救母发心救度众生彻底。地藏经是孝敬是慈悲喜舍,是无我无愿大行愿。纪念大士领悟地藏精神,行愿密集,多施食,多行善,多颂经,多供养三宝,让地藏精神于自己心花开敷。 ​​​(真切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言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忏悔一切诸罪障,忏悔一切诸罪根,发心发愿彻底利群生。)(多超度家眷冤亲,多为众生做诸功德,自他获得解脱。)

警觉自己的念想,念念利益众生。若有一念负面之想一念负面情绪,立马忏悔改过。以文殊菩萨大智慧为榜样,圆融身语意业,利益法界众生。 ​​​

感恩世间,感恩一切人事境缘,感恩当下境缘中的任何人与事,借外境可磨砺、摧毁我们对立的不利益群生的邪知邪见,增长菩提智慧,走向究竟解脱。 ​​​

放下情爱,引导开智慧、寻找自性核心即根本智,渐渐明照法界,不生不灭,无量寿光,才是根本关爱亲人。 ​​​

晚清凉。晚安,同学们。阿弥陀佛…… ​​​

2021.09.01-09.03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刘雨欣后台硬?杨洋人脉圈被封杀?黄灿灿不上镜?薛之谦人气回升?吴建豪发展如何?
  • 一对夫妇22年不搬家、不换手机号…最终泪奔的一幕发生了
  • 湛江中心城区明年将进入高铁时代?!在家门口坐高铁去广州近在明年!
  • 说我是小三?拿证据来!整容不后悔,有天仙脸才能演王语嫣!深入对话张檬发现又一枚耿直girl
  • 戚薇一头乱发爆光, 眼神略带伤感, 网友: 这算什么造型?
  • 一男子想当抖音网红,惨被烧伤
  • 赵丽颖又接新剧,男主是他!粉丝大呼心疼,谢娜狂怼被赞真友谊
  • 余文乐老婆见肚!邮局寄信气质超强
  • 张檬回应整容
  • 用苹果手机打车竟比安卓贵?苹果回应大数据杀熟
  • 60岁“小青”陈美琪瘦成纸片人 网友:和赵雅芝差太多
  • 英国推行网上离婚
  • 笑哭了!女子偷保险箱累瘫半路,谁料到~~~~
  • 开挂引发网吧斗殴 上演现实版吃鸡绝地求生
  • 普京将宣誓就职,正式开启第四个总统任期
  • 群众在政府官微咨询遇“雷人”回复,官方这样回应
  • 受性丑闻影响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取消、推特自爆安全漏洞、脸书隐私保护搞双标、苹果8自燃把床垫烧出30cm大洞 | 蛋蛋科技日爆
  • 北大校长道歉
  • 弗格森突发脑溢血!全世界都在为这个爱嚼口香糖的老人祈祷
  • 民警果断开枪制伏歹徒 群众自发上门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