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每天祝福善良的人#
莆田的事情法律层面的事情交于法律,
然而对于生活智慧的考虑还是有一点的。

所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起房造屋,非要争一寸半尺,有的确实是为争地;有的就是想争一个高高在上。这种对生活没有实质影响的争来何用呢?

——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争一尺半存,拍视频炫耀,现在就算是嫌疑人最后判刑伏法,被杀害的的人再也回不来了。你争到了吗?

他争就让他争,给他去。忍了一时之气,造好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又有什么不可?最终六年的苦自己受来,回头还落个这样的结局。
——都是输家!

我自己家经历过,老家起房,前面的邻居,东面的邻居都过来为难,最终也就是要 ,花了几万。起房子的时候,还来顺走一袋水泥[doge]

好的一点是,我们一家人意见一致,顺顺当当把房子起好最重要,又不是挣不回来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看看书,凡事,任何事都别往极端上走。一上极端,必无赢家。

照见五蕴皆空,到底是哪“五蕴”?

诵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这个“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五蕴”又是哪五蕴呢?
蕴,意义是积聚,五蕴即是五种聚合。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智慧之意。
色蕴
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所知的外境:色、声、香、味、触--五境。
受蕴
受蕴:受即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1.苦受:领纳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
2.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
3.舍受: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4.忧受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事务;喜受就是对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根而来。与忧受与喜受不同的是,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乐、舍不是烦恼。
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想蕴
想蕴:心执着于外境的形象。也就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并且安立种种的名称,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这个名相是众生主观的安立,而在这名相中执着有一个实有的个体。
想蕴跟受一样,也是从六根而来。眼睛接触的境所生的这个想,即是颜色的相貌,称为色相;耳朵分别声音的相貌;鼻子分别气味的相貌;舌头分别味道的相貌;身体分别接触的相貌,那么意则分别心念想的相貌。
这些种种的相貌都是内心把它构画出来的。这个想与受一样重要,因为在受的同时,意识——心,就来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儿作想,由这个想分别外境是如此这般,如此那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听到的事事物物,过后心中区别它们,都是由想得来的。
行蕴
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行蕴是很复杂的,大家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
在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行蕴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身、口、意去造业,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识蕴
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也就是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着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心与境接触的时候,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此既是所谓的想。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是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五蕴故空。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大家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佛陀教导大家观察五蕴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旋即破灭。
“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受的心念也是这样,比如:一念一念用眼睛得到的感受,一次一次地飞逝过去了。
“想”如春天或夏天时阳光照在潮湿的地面上,水分蒸发成为水蒸气,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一种幻象。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
诸“行”如芭蕉,就是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空心的,里面什么都没有,大家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字所代表的东西。
诸“识”法如幻,“识”就是大家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大家因它迷失,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大家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斤斤这个词语,在古代许多典籍中,是明察细密,处事谨慎的意思,但敷衍到现代,却成为计较一些琐屑无关紧要事物的贬义词。 如果回到词语的本义,对一个人而言,就是在待人接物的表现上,能关注细节,思维缜密,行为谨慎,这样的人,应离理想人格不远。 中庸里裡也说尊德问学,必须致广大而尽精微,目标远大,行事仍要从细微处着手。 一个想实现人生理想的人,必能洞察人生机会和资源,稍纵即时逝的真相,从而选择,坚持用斤斤计较的积亟态度和行动,去面对生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彩票中奖抛妻弃女!负心汉太多,女人该如何自保?
  • 余文乐抱儿子看海 穿超酷黑色父子装显温馨
  • 张掖天价转院费 额外收3000元未开发票
  • 贵阳希尔顿疑泄露 "花总"护照信息
  • 易到CEO逼员工磕头,官方称消息不实将还原真相
  • 张檬回应整容是怎么回事?张檬整容前后照片对比
  • 滴滴优步合并案反垄断调查20个月无定论,滴滴被指不配合
  • 宁静回应批吴谨言:指桑骂槐不是我作风 网友反对
  • 邓紫棋公开告白男友,瞧这波狗粮撒的
  • 古天乐颈椎移位 飞美国动刀做手术
  • 烦人!林志玲和言承旭还有完没完了!?
  • 廉价外卖生产过程上热搜 制作场景触目惊心简直要吐了。。
  • 女子刮蹭小车后报警 车主竟打电话感谢?
  • 彩票中奖竟抛妻弃女 法律公平判决大快人心
  • 苹果供应商重挫,伯恩惠州厂裁员5000人!
  • 我国“人造太阳”实现一亿度运行(视频)
  • 女职员饭局死亡是怎么回事,都涉及哪些法律知识~~
  • 英国拟收年龄税 40岁以上人群扎心了
  • 斯坦李去世,致敬“漫威之父”
  • 兼职|北京柏悦酒店会议协助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