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发声: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注:以下皆来自教授刘守英文章。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01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02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03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04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人大教授刘守英:农村没有李子柒,有的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转自公众号思想潮 |作者:刘守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注: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县以下的很多问题,乡村本身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https://t.cn/A6Msk4TT

南师:但是说简单并不简单啊!我告诉你吧!你真做到的时候观想起来了,不管男性女性不漏丹才怪呢!这个时候立刻要转白骨观才把精、气、神收到白骨上去,所以我叫你快修白骨观啊!

我一直在跟你们讲,你把白骨观好了,这些气脉也就不在话下了,我们这个身体的气脉是靠这些细胞、神经、血管、肌肉这部分精气而发乐的,但是这些东西挂在这个骨架子上,如果把这些东西丢开了,只观架子好不好呢?那就高明多了。所以我告诉你们,此法可以通显密,通大乘啊!我不讲,你们都不懂;不是不懂,是不用心。所以你们将来成佛,比我都慢一两个阿僧祇劫。为什么?不肯用心。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同学,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成佛在他之前呢?释迦牟尼佛肯精勤、肯参究、肯努力。弥勒菩萨放逸,能马虎一点就马虎吧!迟一点没有关系,只好让释迦牟尼佛跑到前面去了。

等到你乐一生起来,不要住乐境,马上就要观白骨,这一观就把乐境化了,那么就要观白骨流光,能观到一点白骨化光也好,尤其要观胸腔前这块白骨放光,这个地方气就通了。

《禅秘要法》摆在那里,你们怎么不看呢?你以为修白骨观是小乘法,却不知道白骨一化空,立刻证到人空,得小果,得神通,那是小事吗?修持做白骨观就要这样。大家喜欢修气脉,你知道吗?气脉跟白骨观比起来,还是外面一层;白骨观跟白骨流光比起来,白骨观又是外一层;白骨流光跟证到身空、我空比起来,又是外一层法。这是一层一层内摄的。为什么不修?你跟我犟,还是跟自己犟,还是跟佛法犟?这只好叫作业力了,犟得很!所以等到你自己到了以后,回转来想:哎呀,老师是真慈悲。听你讲一声真慈悲,花多大的代价啊!有什么用啊?

所以三脉四轮必须要懂,而且也要修。但如果说有人把白骨观真的观起来,那还不够,观起来要定住啊!什么叫定住?不是打坐的时候定住,要在行住坐卧时,白骨观这个境界不变,然后还能够做事,那才叫作修白骨观,才得了止。

你得了止以后,如果要修三脉七轮,只要带一个念头,立刻观起来了。密宗修三脉七轮,我几十年所看到的,修一辈子都修不成功。我就告诉他们:有什么难!我是一刹那之间就观起来了。他们讲我吹牛,这是几十年前,我只好笑了。我说:你要晓得我是学密宗的人吧?他说:那当然啊,你还是得阿阇黎戒的。我说:那我讲错的话,什么果报啊?岂止十八层地狱,阿鼻地狱里永不超升呢!我有那么大的胆子,开自己的玩笑吗?不过,我给你们讲有什么用啊!

所以白骨观成就,这个气脉一念之间也成就了,今生就不怕了。譬如以男性来讲,“精”一生起,男性的感受与漏失,比女性更明显,但也是一样。如果观这一部分白骨,这些肠子、肌肉的机能都没有了,换句话说,它的作用,带质还有生理、物质的作用,都没有了。你这部分的白骨架一观起来,那个生殖器官都融化,于是白骨变成光了,精也化掉了,欲也化掉了,然后白骨再一化光,你那个精、气、神就都变成光了。那么辛苦教你们,恨不得跪在你面前教,但是你不听话,你自有主张。

有人说,观肋骨以下,盆骨以上,一观空,尤其五脏都观空了,肺啊什么都没有了。实际上白骨一观空,就是把我们生长起来的精、气、神这个营养都吸收到白骨上去了,地水火风都归到白骨的地大上了,然后定住在白骨的地大。定久以后,真的定住的人,你不修气,也自然不呼吸了,所以,那些要靠闭住呼吸,做到定住的,是个笨法子。在你一定住,一充满以后,你把意境上一带,不是第六意识,是第七识的意境一带,白骨就发光了嘛,就流光了,一片光明就出来了。在光明中定,这个时候就不要观了,因为白骨已经化了,变成光了嘛!你说白骨修不起来,那很简单嘛,就像打七的时候,焦先生报告说,他开始的时候也是修不起来,他觉得自己躺在那里,想到自己有一天气不来死了,算了,于是自己的肉开始烂了,慢慢变成脓了,变成水了,化了,白骨就出来了。他这个路线走的是对的。

这样子一来,三脉四轮自然俱备,那么精由乐生,白骨观真能修起来,不要走密宗的三脉四轮的路线,自然得乐。像刘老师观白骨,这两天效果出来了,但是光化不出来,都是雾,她的风湿太重了,她在梦中忽然参悟到:白骨怎么不能发光,都是雾啊?大概等到风湿好了,光就出来了。对的!完全没有错啊!若是说完全观不起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肯啊!你要晓得观不起来,是自己有一个下意识,那就是佛说的“贡高我慢”。什么叫贡高?自己认为自己聪明,比人家高一点,叫作贡高;我慢,不是贡高,而是犟,我的意见就是这样,我偏不理这一套,我认为是就是,这就是我慢。贡高是贡高,我慢是我慢,不过贡高的人必定我慢,我慢的人必定贡高,自然就看不起一切。表面上谦虚,嘴巴上甜,都没有用,就是这一套,一看就晓得了,那些都把自己挡住了。

你一定就观的起来,再观不起来,你就买一个小骷髅放在前面好了。等到这个印象固定以后,这个念一回转来到身上,它就起来了。达摩禅师有一句话:“一念回机。”回机硬是要回转来,像机器一样,硬是扭回来了,那就是孟子所讲“求其放心而已矣”。你们不能回机,就是放出去心收不回来,在外面放逸。我说的这一套话,说白骨观还超过了这个,那还得了!也只有我讲,将来如果我披露出来,佛教界、学密的人,恨不得打破我的头。但是你们注意哦,显教、密教是相通的,所以我讲的这番话,都是经过艰苦的道途来的,每个法子我都自己亲自经验过,才告诉你们它的利弊在哪里,不是随便妄讲的哦!你们有这个机会,如果再不晓得修,我告诉你们,我死了以后,你们恐怕还不容易找到像我这样一个人,是真的不容易哦!谁肯自己一生去摸这个?所以再三劝你们说:修白骨观啊!又快又好啊!也包括了这些。不过这些我不讲,现在不过露一点消息给你们,要真懂啊,还远呢!

白骨观还有其他的妙用,白骨观好了,神通妙用立刻就来了。所以今天有法师问我,说佛的弟子一定九十天,硬要九十天吗?我说当然啊。先不讲九十天,你能够一定七天,境界也不变,你看看!谁能够做到一定,一坐不变?至于说我们大家修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没有事了,跑来坐一堂,唔!这一堂好,啃啃脚趾头;下一堂啊,连脚趾头都找不到了。这和定有什么相干呢?自己也叫修定,我们一般凡夫,哪里有资格谈到定呢?这个境界,你二十分钟都定不住,就变去了,无常遮住了。不过,要想真成就很简单,你定一天试试看,立刻身心大变,何况定七天下去!没有不变的。为什么要七天?七天是一个周期,所以佛的经典记载,为什么要九十天呢?这里头数字有个道理,有个奥秘,极为深细。所以三脉四轮这个法门,绝对是有的。

那么话说回来,你懂了白骨观的道理,你用白骨观来修持,稳当。第一不怕欲念的侵扰,又不怕漏,这样修以后,再回头来修,,可以尝尝调和的法门,用用三脉七轮,成就就快了。三脉七轮真有其事哦!譬如像美国那位吕老太太(金满慈)的日记,她现在已经到达不要吃东西了,就是气满了,是自然的。所以只要真修持,气脉、五阴都是真的,没有一样是骗人的事。下面是小字的解说。

“此法乃上师息柔僧哈示莲花生大士者,今如所有耳传,指示不可思议之乐明无念。”这个法门是由息柔僧哈,传给莲花生大师的,现在代代相传,经过耳传,指示不可思议的境界,乐、明、无念。不过,我在学术上始终怀疑,此法与中国道家的文化传到西藏有关联,是不是和婆罗门教有汇合之处,这是一个学术大问题,暂时不管。现在我们不讲学术,只讲修持的方法,所以希望大家先把白骨观印象搞清楚,三脉四轮,乐、明、无念就好办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孙莉晒多多喂妹妹吃饭,好有爱的姐妹俩,多多漂亮,妹妹可爱!
  • 刚刚!南京警方通报“幼托班虐童案”
  • 人物 | 创造历史!温哥华马拉松,郑芝玲243夺冠,她的PB是233
  • 常州一八旬老太翻高架隔离欲轻生,宝马车主急停一把抱住
  • 重罚!鸟巢半马男子第三名替跑,取消成绩终身禁赛
  • 提车期间被召回 百万玛莎拉蒂能不能退? 律师这样说……
  • 奥沙利文要当外公拒做评论 21岁女儿痛斥其"恶行"
  • 谢霆锋组饭局亲自下厨,每一道菜都有一种人生感悟在里面!
  • “来抓我啊!”百色一男子拿枪拍视频挑衅民警?结果悲剧了…
  • 李湘晒女儿王诗龄插花照 小小年纪心灵手巧
  • 比尔盖茨盛赞苹果:“潜力股”
  • 蒋欣过生,杨紫乔欣一一送去祝福,却迟迟未见刘涛王子文的祝福!
  • 有钱取不出 印度再闹现金荒
  • 大S终止怀孕 小S劝大S养好身体:还有两个要照顾
  • 嗯哼突遇防走丢测试如何上演“寻母记”?饺子到访与大麟子成欢喜冤家
  • 国学基地被指暴力改造"问题学生":电棍打 性骚扰
  • 4天前救4天后抓,救你是责任,抓你也是责任
  • 上海一高架上,二男二女停车互殴!网友都看不下去了...
  • 吉尼斯认证!美国老人46年吃3万个汉堡
  • 天啦噜!部分"海淘"多肉植物可让人致幻 似精神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