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但是说简单并不简单啊!我告诉你吧!你真做到的时候观想起来了,不管男性女性不漏丹才怪呢!这个时候立刻要转白骨观才把精、气、神收到白骨上去,所以我叫你快修白骨观啊!

我一直在跟你们讲,你把白骨观好了,这些气脉也就不在话下了,我们这个身体的气脉是靠这些细胞、神经、血管、肌肉这部分精气而发乐的,但是这些东西挂在这个骨架子上,如果把这些东西丢开了,只观架子好不好呢?那就高明多了。所以我告诉你们,此法可以通显密,通大乘啊!我不讲,你们都不懂;不是不懂,是不用心。所以你们将来成佛,比我都慢一两个阿僧祇劫。为什么?不肯用心。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同学,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成佛在他之前呢?释迦牟尼佛肯精勤、肯参究、肯努力。弥勒菩萨放逸,能马虎一点就马虎吧!迟一点没有关系,只好让释迦牟尼佛跑到前面去了。

等到你乐一生起来,不要住乐境,马上就要观白骨,这一观就把乐境化了,那么就要观白骨流光,能观到一点白骨化光也好,尤其要观胸腔前这块白骨放光,这个地方气就通了。

《禅秘要法》摆在那里,你们怎么不看呢?你以为修白骨观是小乘法,却不知道白骨一化空,立刻证到人空,得小果,得神通,那是小事吗?修持做白骨观就要这样。大家喜欢修气脉,你知道吗?气脉跟白骨观比起来,还是外面一层;白骨观跟白骨流光比起来,白骨观又是外一层;白骨流光跟证到身空、我空比起来,又是外一层法。这是一层一层内摄的。为什么不修?你跟我犟,还是跟自己犟,还是跟佛法犟?这只好叫作业力了,犟得很!所以等到你自己到了以后,回转来想:哎呀,老师是真慈悲。听你讲一声真慈悲,花多大的代价啊!有什么用啊?

所以三脉四轮必须要懂,而且也要修。但如果说有人把白骨观真的观起来,那还不够,观起来要定住啊!什么叫定住?不是打坐的时候定住,要在行住坐卧时,白骨观这个境界不变,然后还能够做事,那才叫作修白骨观,才得了止。

你得了止以后,如果要修三脉七轮,只要带一个念头,立刻观起来了。密宗修三脉七轮,我几十年所看到的,修一辈子都修不成功。我就告诉他们:有什么难!我是一刹那之间就观起来了。他们讲我吹牛,这是几十年前,我只好笑了。我说:你要晓得我是学密宗的人吧?他说:那当然啊,你还是得阿阇黎戒的。我说:那我讲错的话,什么果报啊?岂止十八层地狱,阿鼻地狱里永不超升呢!我有那么大的胆子,开自己的玩笑吗?不过,我给你们讲有什么用啊!

所以白骨观成就,这个气脉一念之间也成就了,今生就不怕了。譬如以男性来讲,“精”一生起,男性的感受与漏失,比女性更明显,但也是一样。如果观这一部分白骨,这些肠子、肌肉的机能都没有了,换句话说,它的作用,带质还有生理、物质的作用,都没有了。你这部分的白骨架一观起来,那个生殖器官都融化,于是白骨变成光了,精也化掉了,欲也化掉了,然后白骨再一化光,你那个精、气、神就都变成光了。那么辛苦教你们,恨不得跪在你面前教,但是你不听话,你自有主张。

有人说,观肋骨以下,盆骨以上,一观空,尤其五脏都观空了,肺啊什么都没有了。实际上白骨一观空,就是把我们生长起来的精、气、神这个营养都吸收到白骨上去了,地水火风都归到白骨的地大上了,然后定住在白骨的地大。定久以后,真的定住的人,你不修气,也自然不呼吸了,所以,那些要靠闭住呼吸,做到定住的,是个笨法子。在你一定住,一充满以后,你把意境上一带,不是第六意识,是第七识的意境一带,白骨就发光了嘛,就流光了,一片光明就出来了。在光明中定,这个时候就不要观了,因为白骨已经化了,变成光了嘛!你说白骨修不起来,那很简单嘛,就像打七的时候,焦先生报告说,他开始的时候也是修不起来,他觉得自己躺在那里,想到自己有一天气不来死了,算了,于是自己的肉开始烂了,慢慢变成脓了,变成水了,化了,白骨就出来了。他这个路线走的是对的。

这样子一来,三脉四轮自然俱备,那么精由乐生,白骨观真能修起来,不要走密宗的三脉四轮的路线,自然得乐。像刘老师观白骨,这两天效果出来了,但是光化不出来,都是雾,她的风湿太重了,她在梦中忽然参悟到:白骨怎么不能发光,都是雾啊?大概等到风湿好了,光就出来了。对的!完全没有错啊!若是说完全观不起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肯啊!你要晓得观不起来,是自己有一个下意识,那就是佛说的“贡高我慢”。什么叫贡高?自己认为自己聪明,比人家高一点,叫作贡高;我慢,不是贡高,而是犟,我的意见就是这样,我偏不理这一套,我认为是就是,这就是我慢。贡高是贡高,我慢是我慢,不过贡高的人必定我慢,我慢的人必定贡高,自然就看不起一切。表面上谦虚,嘴巴上甜,都没有用,就是这一套,一看就晓得了,那些都把自己挡住了。

你一定就观的起来,再观不起来,你就买一个小骷髅放在前面好了。等到这个印象固定以后,这个念一回转来到身上,它就起来了。达摩禅师有一句话:“一念回机。”回机硬是要回转来,像机器一样,硬是扭回来了,那就是孟子所讲“求其放心而已矣”。你们不能回机,就是放出去心收不回来,在外面放逸。我说的这一套话,说白骨观还超过了这个,那还得了!也只有我讲,将来如果我披露出来,佛教界、学密的人,恨不得打破我的头。但是你们注意哦,显教、密教是相通的,所以我讲的这番话,都是经过艰苦的道途来的,每个法子我都自己亲自经验过,才告诉你们它的利弊在哪里,不是随便妄讲的哦!你们有这个机会,如果再不晓得修,我告诉你们,我死了以后,你们恐怕还不容易找到像我这样一个人,是真的不容易哦!谁肯自己一生去摸这个?所以再三劝你们说:修白骨观啊!又快又好啊!也包括了这些。不过这些我不讲,现在不过露一点消息给你们,要真懂啊,还远呢!

白骨观还有其他的妙用,白骨观好了,神通妙用立刻就来了。所以今天有法师问我,说佛的弟子一定九十天,硬要九十天吗?我说当然啊。先不讲九十天,你能够一定七天,境界也不变,你看看!谁能够做到一定,一坐不变?至于说我们大家修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没有事了,跑来坐一堂,唔!这一堂好,啃啃脚趾头;下一堂啊,连脚趾头都找不到了。这和定有什么相干呢?自己也叫修定,我们一般凡夫,哪里有资格谈到定呢?这个境界,你二十分钟都定不住,就变去了,无常遮住了。不过,要想真成就很简单,你定一天试试看,立刻身心大变,何况定七天下去!没有不变的。为什么要七天?七天是一个周期,所以佛的经典记载,为什么要九十天呢?这里头数字有个道理,有个奥秘,极为深细。所以三脉四轮这个法门,绝对是有的。

那么话说回来,你懂了白骨观的道理,你用白骨观来修持,稳当。第一不怕欲念的侵扰,又不怕漏,这样修以后,再回头来修,,可以尝尝调和的法门,用用三脉七轮,成就就快了。三脉七轮真有其事哦!譬如像美国那位吕老太太(金满慈)的日记,她现在已经到达不要吃东西了,就是气满了,是自然的。所以只要真修持,气脉、五阴都是真的,没有一样是骗人的事。下面是小字的解说。

“此法乃上师息柔僧哈示莲花生大士者,今如所有耳传,指示不可思议之乐明无念。”这个法门是由息柔僧哈,传给莲花生大师的,现在代代相传,经过耳传,指示不可思议的境界,乐、明、无念。不过,我在学术上始终怀疑,此法与中国道家的文化传到西藏有关联,是不是和婆罗门教有汇合之处,这是一个学术大问题,暂时不管。现在我们不讲学术,只讲修持的方法,所以希望大家先把白骨观印象搞清楚,三脉四轮,乐、明、无念就好办了。

#如实的解脱道# (28)
第五章(什么是无常、苦、无我)

这第五章里面收集的经文,是关于:什么是无常,什么是苦,什么是无我。依次第我们这样来开展:

杂阿含第418经(什么是无常?怎么样理解观察无常?)

这个就是我们要把握的重点,第一,什么是无常?第二,怎么样去理解无常与观察无常?既讲到了理论,又讲到了观察的重点与观察的方法,我们来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眼无常,若眼是常者,则不应受逼迫苦,亦应说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眼无常故,是故眼受逼迫苦生,是故不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一经经文很短,佛在讲什么呢?在讲六入处(六根)无常,佛陀以眼为例说:这个眼是无常的,如果这个眼是常的话,则不应受逼迫苦。单举眼为例来讲,那么我们对‘逼迫苦’好像没有什么感受,如果我们把经文综合起来理解,可能会对此有所理解。前面我们学过,六入处即是有情的一切,即是当下的生命体。生命是无常的,如果生命是常的话,则不应受老病死等逼迫苦,也应该说可以于这个生命体下指令,应该这样永久美满幸福的活着,不应该那样早早就得病生癌衰老痛苦的死去。以生命无常故,是故生命受无常法则逼迫之苦,是故无奈啊!不得于生命体下指令啊,没有办法命令它应该这样长生不老,不应该那样短暂的一生就老死。

这个逼迫苦,就是无常带给凡夫的逼迫苦,就如同房子里面大火烧著了,被大火困在屋内出不去,这个就是逼迫的苦。那么这里是在讲眼无常,组成眼的因缘也就是四大无常,第二眼的功能也无常,那眼的功能无常很容易理解,眼的功能是看,看来看去,你所见到的现象,也就是眼识,眼识是常吗?也是无常。那耳的功能也是一样,耳的功能是听,那你听声音,你现在听坚师父在说话,每个声音都不一样,每个声音不一样就是它这个根产生识的功能,生灭不住,是不是不一样。所以我们有时候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我们很容易执着这个‘根’为实有的存在,我们没有去想象一下,为什么叫它‘根’?前面学的时候讲过,根是生长义,它的定义是根能生。那么这个眼根能生什么呢?生眼识,耳根生耳识。这个根是在什么时候生识呢?二和合的时候生,它不是永恒的在那边生。这个地方我们理解了,知道眼无常,除眼本身无常外,眼的功能也无常,二和合生识,根境界触对的时候称二和合,二和合生识,这个生识时叫根。识生后刹那灭去,根的功能也灭去。所以眼才能在这里浏览读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当下是不是眼根在生识?嚓嚓嚓在生眼识,这样才知道眼无常,眼的功能也无常。那这样我们对这个‘眼无常’,就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而不是自己想象的眼无常,或者是停留在文字上眼是无常的,究竟怎么样无常?内涵不知道。组成眼的因缘四大它是无常的,这个眼部有没有温度啊?温度是常还是无常啊?温度是火大。眼里面所含的那个水它是常吗?我们举个例子就知道,一个器皿里面的水,或者一个水桶里面的水,放时间久了这水就臭了,一个池塘里面的水,或者一个水库里面的死水,没有水流进流出的循环,这水要不要臭?那我们身体里面,色身里面那个水,如果它不是循环的新陈代谢的,要不要臭啊?所以色身里面的水是在循环的,你说这个是常还是无常?细胞也是一样,细胞有周期,它要新陈代谢。作这样的一种思维分析,叫思择的体察,也叫直观,这样直观是符合真相的,它是正确的,如是观者则为正见。这是我从一开始一直在强调的,每次讲的时候都在讲:直观有两种,导师讲的我们要重视,思维也是直观,要如理思维,透过思维,也能知道色无常,然后你去现观的经验,体验到也无常。我们对四大的这个现观,我们这个肉眼做不到,所以你必须要借助现代科技的仪器去测试,才能测试到。比方说体温,体温眼睛能看到吗?看不到的。眼里面那个房水,在从内房流到外房,它这个流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要科学仪器来看,借助科学仪器,我们就能了解。那么经文后面讲,如果这个眼是常的话,则不应受逼迫苦,这个逼迫苦,也应该说,于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如果这个眼是常的话,那么这个眼就是我,有我就可以主宰呀,应该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按照现在语言来讲,要这样,不要那样,就可以主宰了,想让眼怎么样它就怎么样。那如果这样的话,‘眼不要老花,把眼镜摘掉,让视力正常’,可能吗?因为眼无常故,是故眼要受逼迫苦生,是故不得于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佛陀在这里讲逼迫苦生,前面已经讲了,不仅是针对眼,它是针对这整个色来讲,这里是分别说。那我们这个色身有没有逼迫苦啊?老病死是不是逼迫苦啊?眼是色身的一部分也是同样的,所以是分别说。耳也是一样,耳无常,如果耳是常则不应受逼迫苦,也应于耳欲令如是,不令如是。那这样的话,耳自己可以做主,触对的都是爱听的声音,那些不爱听的不要进来,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嘛。六根都一样,如果这样的话,这个生命就有我了,能主宰了,六根门头所触对的都是乐触因缘、生乐受,那就变成有主宰性了,有我了。鼻也是一样,因为它无常,然后它要受逼迫苦,比方说我们散步的时候走啊走啊走啊,走到那个二师兄那边的气味就(捂鼻子),马上快点离开对不对?岭尾村快到的地方,那不是养猪嘛,逼迫苦,走过去又不得不呼吸。舌也是一样,它也是无常,如果于眼无常明白了,耳、鼻、舌、身都是色法,都是四大所造色。四大因缘是无常,那么四大因缘所造的色,怎么会常呢!生理构造会退化,会老化,会败坏,所以它功能也会无常。意处也是一样,更无常了,有一经里佛讲,说这个色身,假如善消息可能还有几十年,乃至百年。善消息是什么?就是说假如这个色身,你好好的保养,还可能活几十年,甚至活百年。但是那个心意识,就像猕猴在树林里攀援一样,取一放一刹那不住,所以这个意识无常是最容易体会的了。我们坐在这里,意识在不停地跳来跳去,很容易体会的,无常就不是实有的。这一经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无常,怎么样理解观察无常,我们通过这样的讲解,知道什么叫无常吗?知道于哪里观无常吗?于六根门头观无常。那么首先要观(思维分析)六根的无常,再现观六根的功能无常,这样的观是不会偏离经文的,而且观察到的跟佛讲的是一样的。

开悟的条件——福、慧二资粮

问:请问什么是福报资粮和智慧资粮?

答:佛教修行很重视这两个资粮。一个修行人能修到什么程度,能得到多少利益,取决于这两个资粮的多少。资粮越多,修行越快,资粮越少,修行越慢。我们经常说开悟见道,就是修到见道位,也是禅堂里说的开悟,达到这个开悟的程度需要多大的福报和智慧资粮呢?从福报讲,要有“七世天子命”的福报,从智慧讲,要有“九朝状元才”的智慧,具有这样的福报和智慧的人才有开悟的可能性。可见福报和智慧资粮对于修行人是多么的重要!

既然这么重要,那么佛教的福报和智慧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呢?你们仔细听!我们说福报有洪福和清福,所谓“洪福好求,清福难修”。物质方面非常丰富,吃喝不愁,这叫洪福。清福指知足安乐,无欲无求,逍遥自在。而我们佛教里重点是修这个清福,这需要智慧。有洪福无清福,那是富而不贵。有清福无洪福,那是贵而不富。既有洪福也有清福,那是大富大贵。

怎么得到洪福呢?有几个途径,一个是惜福,一个是修福。惜福就是指不要浪费,要珍惜福报,自己的不能浪费,别人的也不能浪费。修福又分为好几种方式,你可以布施,可以修禅定,还可以修苦行。当然,最根本的还是五戒,持戒是修福报最好的方法。

那么福报资粮修好的时候会有什么特点呢?主要看这个人对一切环境的适应程度如何?如果说这个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很快适应,心地清净,不被外界环境所转,这就是大福报的特点。你把他放到艰苦的环境中,他能知足安乐,心地清净。放到富裕的生活中,他也能心地清净,不为富贵所动,这就说明他的福报资粮已经修好了。就像过去的老和尚一样,虽然住山住茅棚,吃野菜野果,但身体依然健康,过得悠闲自在,那是上层的福报。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那时候的比丘是上层福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年四季就是三衣,人家就能适应,身体健康也不得病。像法时代到唐宋期间,人的福报就不行了,那是中层福报。日中一食和树下一宿不行了,所以早上还要喝点粥,还得盖个房子,要住在里面,这样才能安心办道。到了我们末法时代,那是下层福报。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医药不缺,供养很多,还不能安心办道。

所以福报有多大,就看这个人的适应能力有多强。无论多么艰苦,多么奢华,他都不为所动,能随遇而安,不挑剔。同时身体也能适应,不得病,这是上层福报的人。修的时候从苦行、布施开始,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勇气。如果一个人福报不够的时候,他在一个环境里会非常不适应,觉得这也不清净,那里也不舒适,看什么都不顺眼,会非常挑剔,这是没福报或者说福报不够,需要从修苦行开始,比如干活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如果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都能很快适应,心也安稳也不挑剔,知足安乐,这种人不需要修苦行,因为他的福报是够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才有七世皇帝的福报。

问:除了干活和生活简朴以外,还有哪些是苦行?

答:只要能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和勇气,提高自己很快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不被物转,这都叫修苦行。还有那些行脚的、朝拜的,这都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忍耐力,这都是在修苦行。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人修了很多苦行,干活也很卖力,但心地不柔和,心中的烦恼反倒增加,表面上虽然在干活,但心里已经忍耐不住了,那不叫修福报。还有的人胆子非常小,一走夜路见到个什么东西,就怕的不得了,那也叫没福报,勇气不够。福报大的人走到哪里都不害怕,心里坦荡荡的,非常勇敢和坚强。

所以今天我们要把这个福报资粮搞清楚,很多人常说,你看那个人走到哪里都吃好的,喝好的,住好的,福报多大啊!告诉你们,那个不算福报,不信的话你把他放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你再看看他的反应是什么?绝对会极度不适应,拿我们佛教中的标准来说,那是没福报。

什么是智慧资粮呢?我们佛教里的智慧是说能不能看破,如果把一切东西都能看破放下,我们说这个人智慧资粮修好了。这种人的特点是对任何知见都不嗔恨,也不和人争论辩论,因为他把一切都看破了。你说了没几句话,他就把你看破了,你说你的见解,他也不和你争论。这个不辩论可不是因为他害怕,也不是不知道,是因为你没说几句话,他就已经知道你是什么层次了,心里清清楚楚的,所以懒得跟你说。

因为他看破一切了,就懒了,所以罗汉最懒。因为罗汉已经把三界里的一切都看破了,所以他就懒的很,不发这个菩提心,这就是所谓的“二乘精进无道心”。为什么精进呢?因为他把三界六道的烦恼全部都断掉了,但他懒得发菩提心度众生,所以说他没道心。

所以说没嗔恨心、不辩论、不争斗是智慧资粮修好的最明显的一个特点。这个智慧从哪里来学呢?要从深入三藏入手。《金刚经》中说须菩提无诤第一,为什么呢?因为他最有智慧,所以他无诤。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要有“九朝状元才”的人才有解空的智慧。

如果依三十七道品对应来讲的话:资粮道刚开始修四念处,然后修四正勤,最后修四神足。其间必须以严持戒律为修福,以闻思修为修慧,最后到了六根清净,得诸禅定并可以得天眼通等神通。这是资粮道(福报资粮和智慧资粮都包括)所修的法和最后的标准。

问:师父,不是说舍利弗智慧第一吗?

答:舍利弗的智慧第一指的是差别智。这里的智慧资粮指的是解空的智慧,而解空第一是须菩提。智慧资粮修好的人是这个特点。那么没智慧的人是什么特点呢?他走到哪里嘴巴都不停,都要跟人争个高低,非要把你辩倒。一旦知见或者信仰与他的不一致,他马上起嗔恨心,这种人最没智慧。

所以,一个人如果福报资粮和智慧资粮都修好了的话,走到哪里都能适应。话也不多,也没脾气,不跟人争论,心地非常柔和,这种人修行才容易见道。

两种资粮修好之后,就进入加行了,就是说再加把劲,精进一点修行,往紧里再催一下,让这个人尽快开悟。禅堂里打禅七就是加行,都是福报和智慧资粮修得差不多了之后,再通过禅七的加行,也许一下子就开悟了。开悟就是见道位的人,这是所谓资粮道、加行道和见道,之后才是修道和证道。

加行道主修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其间也必须以严持戒律和空观的智慧来制伏和断除欲界见惑,通过暖、顶、忍、世第一谛,最后得总持、神通等功德。

问:师父,那成天念佛是不是也是加行?

答:这个五道大多是对于出家修行的人来谈的,开悟见道后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修行。你们在家人就是五戒里面讲的“三皈纳体,五戒培基”,就是亲近三宝修你们的善根和福报。你们干的是这件事情,仅此而已。其实只能修资粮道,开始修下品资粮(四念处),然后修中品资粮(四正勤),最后修四如意足是上品资粮道,所有佛法修行都必须从四念处开始。资粮道圆满已经很不容易了,能达到六根清净,得诸禅定并可以得天眼通。当然,这是凡夫天眼,只能看见四大部洲,欲界诸天的宫殿、天人以及地狱等,是最低的一种天眼。

也就是说,要想真正的修道了生死,那不是你们在家人的事情,那是出家人的事。否则为什么把你们叫做近事男,近事女呢?就是亲近三宝,靠近三宝的意思,但还没走上正规的修行之路。如果打个比喻的话,你们就是“游击队、民兵连”,不是“正规军”,差的还很远呢!

你们在家人首先守好三皈戒,修好三皈法,就不堕三恶道,也能保住三宝的种性了。之后守好学好五戒,就可以保住圆满的人身,做一个标准的好人。然后再观世间的空、苦、无常等,放弃一切世间享受,发起出家了生死、度众生的这个出离心,因出离心而出家修行,就成了“正规军”了,不再是近事男、近事女了,那时候就差不多了。

五台山果戒法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努力不一定成事、不努力必定一事无成!人生成败命运沉浮只在一念;希望之花永远只为努力耕耘、坚持不懈的人绽放芬芳,机会这东西也只会留给时刻准备之心,而怨恨嫉妒只能让
  • 从八点多睡到现在,睡过了一场头疼,睡出了两个噩梦。且伴着后一个哭出了声把自己成功哭醒。 梦到成年的妹妹只有一米三五,而她傻傻不懂得,扎着两个朝天小辫喜气洋洋,我
  • #张继科工作室发文辟谣# 张继科工作室表示:爆料是假,恋情也是假!#张继科工作室发文辟谣# 张继科工作室表示:爆料是假,恋情也是假!
  • 潍坊学院“十佳学风宿舍”展示(六)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厚德博学,求真务实贾新钰、潘艳华、沈萌萌、张亚君四名同学就读于潍坊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移动
  • 这些崭新的健身器材既为村民解决了去哪儿健身的难题,又让村民有了科技健身、智能健身、安全健身、快乐健身的新体验。#美好辽宁欢迎您# 前进乡:“治”出美丽新农村 让
  • (反映到生活上,当时我想做的职业是医生&律师,因为觉得一方面可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探索终生。最后给关系留白还有一个好处是,你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因为
  • #好想住每日推荐房东好房#杭州上城区环城东路10号,4100元/月精装修loft公寓!#杭州租房# #杭州租房[超话]##好想住每日推荐房东好房#杭州上城区环城
  • #双镜# 双镜这么好看的剧咋没在微博火起来,双女主,一个家庭普通嫁入豪门同时还是上海滩著名作家,发现老公和自己的经纪人兼闺蜜在一起之后果断辞退经纪人和老公离婚,
  • 如果出不了门,那没有关系,那就云游丝路,至少心情或者脚步其中一个在路上才对得起自己的生活。白羊座:出现问题了咋办,从来不怂就是干金牛座:想让对方再靠近自己一点,
  • 这个突如其来的假期带着女儿回家看看,给爸妈一份意外惊喜…… 转眼就又要踏上归途…… 人生之路,走走停停,不舍却不得已,这就是远嫁的乡愁,年少的轻狂…… 妈妈说又
  • 很开心,对于教育,我们能有共同的认知,也庆幸,自己一直在做对的事情。前段时间哪个大店出的,突然想不起来名字了9️⃣问问这套娃衣随便问问有出的嘛[单身狗]求推荐娃
  • #每日一善[超话]#晚上散步去了,快到了住宿的酒店附近,遇到了一个满脸是汗的快递员小伙子挺帅的非常着急的问是否看到路上有快递。!
  • 选自#Eden: Untamed Planet##BATH BOX#,#大卫爱登堡爵士##大卫·爱登堡爵士##BBC EarthPlanet##NATURAL
  • 【深圳牙套妹妹投稿】[浮云]来自@深圳小助理说牙齿 【深圳本地专业口腔博主】 [浮云]女孩儿是平时不敢与人交流,不敢笑,那时即将毕业步入社会了,面临的是
  • 人之初,性本善。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慈心为民,善举济世。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众善奉行,诸恶莫做。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
  • #王者荣耀[超话]#好无语啊,怎么说呢,女玩家又不是没有不厉害的,但我是真的怕,这种菜菜子被别人打上去的,让了位置给她,结果给我致命一击,真的,意识啥的就不是这
  • 近期,国内多地出现新冠肺炎散发和聚集性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在此提醒大家,请谨记以下九条防护措施:  1.打疫苗最重要。接种疫苗,形成全
  • 刚才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问,你是罗贝的主人? 我愣了一下,猜到对方是我们之前去的动物医院。确认了我的身份后,对方告诉我他们医院现在有小猫咪寻找领养家庭的事情,问
  • 善良的人別吝嗇你的善良,他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上天最好的恩賜,既然賦予了你這麼特殊的使命,那麼就應該好好地去發揮。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善良給了別人,終會從別
  • 感谢大佬的安排,终于吃上了心心念念的真味坊[doge][doge][doge] 真味坊的前身是真香——是味 大院。吃过两次每次都觉得很好吃,就是那家店外的一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