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嘘是全球第五个能造重燃的国家,揭韩国制造业的老底

有网友给我留言,称韩国是全球第五个能造重型燃气轮机​的国家(后简称重燃),而中国还没有掌握这项技术。他想用这个结论来证实韩国造船实力强,因为我此前有内容揭了韩国造船业的老底,他仍不相信韩国造船实力弱于我们,恰好我上期内容专门介绍了中国重燃的发展史,所以我根本不相信中国没有掌握重燃技术,不过我疑惑为何他会这样认为,于是网上搜索了韩国造重燃机的消息,结果发现铺天盖地都是吹嘘他们如何厉害的文章,然后附带贬低我们造不出,下面竟然还有许多人赞同,难怪他被洗脑如此厉害,对于这种人我一定要负起责任,把他们的思想纠正过来,不要让他们被哈韩派给误导了,所以本期我就介绍韩国重燃的真相,再揭一下他们的老底。

​​我们先来看前两年网上较火的一则消息,2019年9月​份​的时候,韩国大财团斗山集团旗下的斗山重工表示,他们自主研制的重燃已经完成了95%,型号为DGT6-300H S1,发电功率270兆瓦,联合循环效率超过60%,预计2019年底完成初步产品检验,2023年投入商业运营,到2020年6月份时,该公司又传来好消息,称韩国新的热电联产电厂将使用首台韩国自主制造的重燃。对此网上的消息是宣称,韩国成为全世界第五个独立制造重燃的国家,另外四个分别是:美国GE、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意大利安萨尔多,正是有这些大量吹嘘韩国重燃的消息,才让不少国人以为韩国很厉害而我们很差劲。那真相到底如何呢?

真相就是国内写这些文章的人,故意省略了最关键信息,然后选择对韩国最有利的内容来报道,各位看到的重燃消息虽然网上一大把,但基本都是夸韩国的,有的甚至附带我们对比提高韩国的形象,真实内容被他们选择性地忽视不报道了。真实情况是什么呢?斗山重工负责燃​气轮机​研发的副总裁李光耀说:“DGT6-300H S1重燃的零部件90%已经实现了本地化,并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仍在进行额外投资将所有零部件本地化。”该公司还特别强调:“虽然该公司目前从日本公司进口一些燃​气轮机​零件,但这些零件没有受到日本出口限制的风险,因为这些零部件材料未包括在东京的战略产品清单中。”

​​这就是网上鼓吹的韩国自主制造的真相,鼓吹这事的还有韩国中央日报,当时大吹韩国在重燃领域多厉害,把中国甩了老远等,结果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篇文章后来他们又删除了。

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的自主制造,只有所谓的本地化,也就是部分零件自己能生产,核心零件不受管控可以自由进口就叫自主研发,说到底还是一个组装货。不过斗山集团还是定了目标,就是全部零件本地化,注意本地化的含义,就是只要在韩国生产即可,也就是可以西方重燃公司来这里生产零件卖给自己,也可以获得西方授权后生产部分或者全部零件。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技术是韩国的吗?当然不是,依然是西方国家的。

其实国内吹嘘韩国自主研发出重燃的消息中,就暗藏了答案只是被许多人故意忽略了,比如韩国研制重燃从2013年开始,总投资8.37亿美元,只要稍微了解重燃的人,都会怀疑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因为6年时间不可能从零攻克重燃,而且投入也太少了,而且韩国一来就是270兆瓦级别的较高功率,依靠他们的实力根本无法实现。为何这么说呢?

​​研发重燃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掌握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在这个基础上改装而来,他们有超过80%的零件通用,但韩国根本没有掌握航发技术,更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二是在蒸汽机的基础上造出重燃,但是很不幸韩国也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其实韩国在各种发动机领域都没有技术储备和积累,基本都是从美国为首的西方进口。

而中国不同,蒸汽轮机方面我们点了科技树,有足够的技术积累,比如我国的第一艘航母就是蒸汽动力,在航发领域我们也有大量的技术储备,虽然我们的航发落后欧美国家,但是我们能独立制造航发,我们航发型号有点多这里不列举了。而韩国在这两个方面都远不如我们,我们在如此多的技术积累上,此前还与西方合作用市场换技术,积累了许多重燃技术,其中80%的零件国产化了,我们也用了10年,才造出50兆瓦和110兆瓦级的重燃,这也符合重燃的研发规律,基本都要至少10年才能攻克一代。而韩国一来就是270兆瓦,而且还只用了6年投入​仅​8.7亿美元,各位相信吗?光一个试验台就要近2亿美元,剩余那点钱能攻克三大件的一件就不错了,韩国竟然造出了整机,说出来谁也不会相信,韩国靠进口核心零件造出来的重燃,我们为何要这么热捧他们贬低我们自己呢?

有人可能没有看我此前关于重燃的内容,我这里简单说一下中国重燃发展史,2008年我们攻克了第一款重燃型号R0110,功率110兆瓦,不过借鉴了乌克兰同类产品技术,当时许多零件已经国产化了,至于是否全国产化没有准确消息说明,后来不断升级改造2019年更新一代问世,2020年满负荷运行成功,在多位院士见证下,我们终于公开宣布用了重燃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在2019年,另一家公司也造出了全国产化的F级50兆瓦重燃原型机,因为各项性能刚好达到F级的及格线,所以也被誉为E++级重燃。这次也公开说我们首次打破西方70年的垄断。也从今这个时候起,中国公开消息显示已经掌握了两款重燃,我们比韩国先造出来,而且是两款,有的已经商用了,有的还要当验证机积累数据为下一代做准备,但是我们都没有说自己是第五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如今在重燃领域,我国勉强算第二梯队的玩家了,第一梯队美国和英国,许多人可能奇怪为何没有日本,日本在民用领域比较厉害,但是舰用领域不行,且最新型号一直不稳定,所以也只能在第二梯队,我们在舰用领域比较强,民用还需要3-5年应该才会有大功率重燃问世。

​​这里说一下全国产化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用自己的理解来给大家描述,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可以留言指正,我认为全国产化就是所有零件能自己生产,但是全国产化不代表你掌握了这个领域,因为只是别人给了详细的技术资料,你依葫芦画瓢造了出来,但是你根本不知道为何这样设计,所以你无法升级改进这个产品。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则是在全国产化基础上,还消化了全部技术,你可以研发升级产品了。打个比方,你以前不会造汽车发动机,然后你买到了1.5T发动机的全部生产技术,然后你可以自己生产出来了,这就叫全国产化,但是你想造2.0T的发动机就不行,因为你不懂如何设计,工艺该如何改进,但是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后,就意味着你不但能生产1.5T发动机了,还能自己设计并生产出2.0T发动机了。而韩国的本土化承诺,在我看来连全国产化都不如,更不要说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了。

R0110让我们拥有了重燃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许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不熟悉,后来它改名为AGT-110了。虽然它的功率只有110兆瓦,但是重燃也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当你制造出某种功率的重燃时,你就能直接生产一系列重燃了,因为只需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零件尺寸即可,甚至都不要重新研制样机试验了,这也是重燃研发的客观规律,比如我们造出了110兆瓦的R0110重燃,我们可以通过放大或缩小零件比例,轻松地造出60兆瓦、160兆瓦和200兆瓦的重燃。对了说明一点,我国舰用重燃早就大面积使用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不管是052D还是055大驱,都采用了重燃,美国主流驱逐舰也采用重燃,重燃会让主力战舰如虎添翼,关于重燃的优势这里就不展开了,大家自行去了解。

​​大家不要小看重燃的技术,一般能熟练加工其中大部分零件后,难度最高的高温部件会难住大部分国家,因为涉及材料、冶金、化工等众多领域,包含了燃烧学、结构力学、材料学、工程热力学、气动力学等学科,许多人看见三星厉害,就以为韩国在所有领域很厉害,其实韩国在材料学为代表的许多基础学科领域,都远不如中国,毕竟人就那么多,所以他们只能把有限的人才集中到几个领域,而我们则不同,采取的是全面开花的战略。不过韩国的国际条件好,不管是美国、日本还是英国、德国等,都愿意出口零件给它,所以不管是军用、民用需要的设备,他们都不用担心买不到零件,而我们虽然能买到这些国家的重燃零件,但是都只能在民用领域,而且只能自用不能出口。

回到韩国的造船业,他们许多零件都是从西方采购,比如大型船用柴油机、船只操控系统、雷达航电等,所以我在韩国造船​业​里面才会用数据说明,为何韩国造的船越多亏损越多,因为大头都让西方​赚​走了,而我国许多零件都国产化了,所以单价低但是整体利润却很高,更何况不管军用还是民用,我们在造船领域整体优势都强于韩国,韩国只是在个别细分领域有优势而已,韩国如今在重燃领域也将重蹈造船业的覆辙。

​​因为韩国对重燃的定位只是本土化,而不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是跟过去造船业一样,获得西方大量的专利授权自己生产,西方不授权的就进口零件,或者引进西方企业来本土化。但是这样会让韩国付出巨额成本,所以最后是造得越多亏得越多,当然为了养活工人、养活更多产业,所以亏着也要做下去,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来算总账他们才有利润。现在美国GE等公司利润开始大幅下滑了,为何?以前中国市场庞大,但是这三年中国开始不断突破,这对他们的利润有冲击,重燃售价不贵更换叶片贵,随着中国量产领域越来越多,他们就无法赚取高额利润了,考虑到本国人工费用比韩国贵,所以不排除美英日要把低端重燃核心零件的加工转移到韩国,​这事​他们以前经常这么干,一旦利润低了就不放到本国了,然后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赚取专利授权费等。但韩国还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因为中国大功率的重燃还没有问世,所以西方还要拖上一阵子。许多粉丝给我留言,我都没有办法一一回复,因为每天需要大量的时间搜集材料写文章,这里说一声抱歉,不少网友留言想要看特定的内容,我无法及时满足,但是有时间我会搜集资料尽量满足。找不到资料或者不了解的领域,我就只能跳过了。

【他们的工作,告诉你要不要带伞、需不需添衣、城市该不该暂时“停摆”未雨绸缪】半夜睡不着,预报员经常会找把椅子坐在阳台上,仰头望着天,等雨来。

他们的工作,既能告诉你明天要不要带伞、需不需添衣,有时也决定水库要不要炸坝泄洪、村庄需不需全员撤离、城市该不该暂时“停摆”未雨绸缪。

凌晨4点,中央气象台预报大厅。

此时北京的天空依旧暗沉,离破晓还有一段时间。

电脑前,孙军正在查看雷达回波图,画着降水量预报图,来回对比分析各种天气资料。

作为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他需要指导早间天气公报,审核签发暴雨预警。

电话不停地响,不断有同事拿材料向他询问……

而这仅仅是一天工作的开始。接下来,孙军要准备每天8点“雷打不动”的全国天气会商,与重点地区的预报员会商天气趋势,并审核各种预报产品,向决策服务部门提供预报材料,应对媒体记者采访……同时,他还要时刻关注并调阅各类天气图,组织天气会商,与同事一起分析和判断天气形势。

“每一次天气过程下来,都感觉像打了一场仗。”孙军说。

这是一份特殊的职业。因为天气变化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从不停歇。

偏不得,错不得

2019年8月10日凌晨两点,台风“利奇马”在浙江温岭一带沿海登陆。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预报员向纯怡是当天大夜班的预报员。“那晚整个中央气象台大楼灯火通明,大家紧盯着屏幕,几乎整晚没有休息。”她回忆说。

通宵达旦,对所有预报员来说是家常便饭。虽然可以白班、小夜、大夜三班倒,但他们一直“闻天而动”,随时到岗。尤其在4~9月汛期、7~9月台风活跃时期、重大事件或活动的气象保障期,以及较高灾害性天气预警级别情况下,他们几乎连轴转。预报大厅里的氛围更是紧张凝重。

向纯怡几乎全程参与了“利奇马”的预报工作。她说,那几天承受的压力如泰山压顶般令人窒息。

“我们的每一句预报结论、每一次预报调整都可能影响防灾减灾部署。偏不得、错不得。”

与其他预报不同,台风预报还有一项特殊任务——与国际接轨。“我们需要在每天的8个预报时次,定时向国际发报。”

向纯怡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观测平台上,预报员需要紧盯地面观测数据、雷达数据和卫星云图资料的实时更新。在仔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当值预报员需要每3个小时滚动做一次台风路径、强度预报,并在整时整点对外发报,不得有任何拖沓滞后。

“我的心情就像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一样。因为向国际发布台风预报,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官方预报水平。”向纯怡说。

没有完美的预报

预报总会存在偏差,偏差小则表示预报做得好。尤其是强天气过程,预报难度非常大,极容易出现偏差。

2005年的台风“麦莎”就因预报失误一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时,预报“麦莎”将给北京带来“十年来最大暴雨”,使全城上下枕戈待旦,但最后发现是虚惊一场,甚至成为网上的笑料。

缺乏台风预报经验是预报不准的原因之一。“预报经验极其重要。否则在极端天气事件面前,未经‘世故’的预报员很容易‘心中无数’。”孙军说。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的预报也出现过比较明显的偏差。作为当时的值班首席,孙军觉得没有做出较准确的降水量级预报,心里十分沉重。

“当时我们报的24小时最大降雨量约为150毫米,但实况监测显示,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400毫米。”谈及当时的预报偏差,孙军直言,那时的他们还“不太敢报”。

历史上,北京几乎没有出现过这么强的极端降雨,超过100毫米的降雨都很少。可想而知,预报员缺乏这类强降雨的预报经验。此外,预报员尚未完全掌握极端暴雨复杂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不过,在孙军看来,在当时的预报技术水平下,他们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

“毕竟预报经验和水平都有限,我们在预报时非常慎重。即使看到有强暴雨的可能,也不敢贸然做判断,不会轻易报这么大的降雨量。”孙军说,有了多次极端降水预报经验,对于今年北京的几场暴雨预报,他们做到了“心中有数”。

即使“心中有数”,每当遇到较大天气过程时,当值的预报员仍旧吃不好、睡不好。“报了一场大雨,我们预报员其实是希望它能下来的。没下来,我们心里很焦虑。”

半夜睡不着,预报员经常会找把椅子坐在阳台上,仰头望着天,等雨来。

报得准太难了,这让预报员又焦虑又纠结。

2017年7月,吉林永吉县出现极端强降水过程,暴雨引发洪水。紧张的时刻出现了,水库眼看就要满了,需要作出紧急判断,是否进行炸坝分洪。如果炸坝,要提前部署水库下游防御措施及人员疏散转移。

“当时,我们估计如果未来的24小时降雨量超过40毫米,就得炸坝。”面前的路非常清晰,只需要判断降雨量会不会超过40毫米,而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拍板。

“事情变得简单又困难。”这是孙军遇到最难的预报之一,事关重大,他反复分析着各种资料图,“结论必须尽量做到准确”。

经过中央气象台、吉林省气象台、吉林市气象台所有预报员的不断会商,最后,他们作出降雨量不会超过40毫米的预报判断,这也避免了炸坝带来的影响。

今非昔比,“方程”亦难解

“预报明天有大暴雨,到底几点下?”

“水库那边雨会有多大?”

“果园这里会下冰雹吗?”

……

大到国家工程的生产建设,小到百姓的工作生活,人们对天气预警预报水平的提高寄予更多期待。不管是台风预报,还是极端降水预报,预报员身上都扛着压力。这种压力从他们步入这个岗位起就开始了。

“就目前预报技术而言,很难满足需求。”孙军向《中国科学报》坦言,跟过去相比,现在的预报比以前进步了很多。

“天气预报怎么做?就是搜集大量的气象数据,利用数学方法求解未来天气的‘方程式’。”

1989年,孙军参加工作时,全国的气象观测站也就有2000个左右,能获得的观测资料非常有限。就拿卫星资料来说,预报员也仅依靠日本和美国的气象卫星云图分析天气系统,能看的只不过是几张打印的云图照片。数值预报资料更加有限,可参考的数值预报模式很少,而且基本不提供降水预报。

“没有足够的数据资料,我们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孙军的话语中透出了些许无奈。

现在,我国已拥有世界上在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达6万多个,数量、密度位居世界首位,气象资料的密集程度非常可观。但这些都无法保证天气预报完全准确。利用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结合预报员自身的主观经验,这是当前预报员开展预报业务的主要手段。

“天气预报不是纯确定性的工程技术,不能做到精准预报,预报员需要依靠自身经验修正数值预报的结果,这里存在很强的个体主观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肖天贵表示。

天气预报员需有“科味”

“要鼓励培养科研型天气预报人才!”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日前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特别提出的建议。

在李泽椿看来,“预报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如果他们在面对一手数据时,能针对现实问题即时研究、即时判断,那将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

当前,气象预报体系以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为核心。肖天贵表示,数值模式不可替代,但其也呈现出难以克服的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更加需要气象预报员注重研究性思维。

“尤其在面对一些极端天气的新特征、新形势、新要素时,对预报人员的准确判断和及时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数值模式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陈耀登说。只有对特殊个例进行研究总结,深入理解其中原理机制,才能寻找相应的预报着眼点,不断改进模式预报系统,进而提高预报能力。

从实践中获得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数值模式无法反映的,却为预报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比如,孙军等人通过对北京2012年“7·21”特大暴雨的实况诊断和极端性成因分析,提出了通过气象要素的异常表现来诊断和预报极端降雨的方法,并给出了华北暖区暴雨发生发展条件和极端强降水预报思路,为预报员建立极端强降水预报思路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值模式作出了订正。

“两张皮”掣肘 改革进行时

专家们坦承,在预报领域,科研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以数值天气预报为例,相关研究显示,中国论文产出量排名全球第5。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数值天气预报领域的主力军,但论文的影响力普遍偏低,且与国际上主要数值天气预报业务中心相比,中国的全球预报能力和技术尚有差距。

事实上,我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不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但多数研究尚未得到应用。谈及原因,陈耀登认为,这和高校和科研院所“重论文”的科研评价机制有直接关系。在李泽椿看来,更重要的是缺乏应用平台,导致这些成果停留在论文层面,未能引领并驱动业务发展。

此外,肖天贵介绍,高校气象专业教师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博士毕业便就职教师岗位。没有业务实践经历,便很难把握研究的应用性。

另一方面,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主任张恒德指出,虽然现在大多数预报员都在业务和科研两手抓,但实际上预报员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动力和能力仍然不足。预报员面临着繁重的预报服务例行任务,预报难度大,他们自觉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预报员岗位特别辛苦,相对不易出成果,职称晋升压力大,很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选择其它相对轻松且易出成果的岗位。”陈耀登表示,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1年,中国气象局成立了首批国家级专家型预报员创新团队,围绕台风、暴雨、强对流3个专业领域分别组建了3支专家团队。

2019年,中国气象局提出“研究型业务”发展思路,计划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以业务需求牵引科学技术进步。

同时,气象事业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集体的技术累积研究,而不是个人能力。

据中国气象局消息,有关国家级专家型预报员创新团队的相关研究内容正在改革计划中,将增加气候变化等研究方向。除了解决以上预报难题,团队还将加强预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根据模式偏差和数据产品的实际应用,开发新算法,做出新型预报产品。#天气预报# https://t.cn/A6MVTGR4

相对于外形独特的无侦-8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无侦-7则显得略为平常,但是其依然有着自己的杀手锏。无侦-7是一款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可执行高空持续侦察、监视和情报搜集任务,在定位上类似于美军目前装备的RQ-4“全球鹰”无人机。按照目前所透露的消息,无侦-7无人侦察机常起飞重量7.5吨,巡航速度约700公里/时,可在2万米高空续航10小时,作战半径2500公里。

相对于无侦-8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极为科幻的外形,无侦-7无人侦察机采用了菱形联翼的气动布局,在机身前后安装了两副面积和翼展相近的机翼,前后机翼被分别安装在机身底部和顶部,前机翼后掠,后机翼前掠,且通过翼尖彼此相连,构成菱形框架。相对于无侦-8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采用的高隐身性能的气动外形,无侦-7无人侦察机采用的气动布局可以大幅度提升机翼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并降低整体重量和飞行阻力,这也是其可以实现长续航的原因之一。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
  • 惊呆了!素媛凶手将被释放具体是什么情况?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Netflix上位,好莱坞“新六大”重新洗牌
  • 6省份深度老龄化,两因素叠加导致,将面临什么问题?
  • 首款产后抑郁症药问世、小猪佩奇被批性别歧视、东京奥运火炬揭晓丨今日天下
  • 郑爽发布会扇嘴巴,演绎“疼痛”青春 网友:是个狠人
  • 三星长女滥用麻醉 网友却纷纷提起“凤凰男”前夫
  • 关晓彤晒清宫装造型,手拿小帕娇羞动人,话题一夜之间上热搜!
  • 阴曹地府货币发行量即将输给委内瑞拉
  • 刀锋|重磅!科创板首批名单出炉(概念股大全)
  • 沪指坚守3100点?写在跌破2440之前...
  • 流浪大师真实身份是什么?抖音流浪大师背景资料
  • 英国究竟想干啥?梅姨要求推迟脱欧日期三个月
  • 什么情况?杨幂胜诉后发声 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五一放假四天,高速免费!但别高兴太早…
  • 首节27分,末节连得13分收割比赛,球迷不退场,全体起立致敬哈登
  • 倪萍董卿同框 央视两代当家女主持人此番跨界充满童趣
  • 全国中小学百强榜来了!广西有这些学校入选!
  • 湖人不敌篮网,无缘季后赛
  • 全联盟年薪前十的球员,只有他和詹姆斯无缘季后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