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每一个脏腑虽然有它独自特殊功能,但它们彼此之间却是密切联系的,因而在发病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常见有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腑病及腑。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者,即为脏腑兼病。

一般来说,脏腑兼病,在病理上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只要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器,兼病较常见,反之则为较少见。因此在辨证时应注意辨析发病脏腑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在治疗时才能分清主次灵活运用。

脏腑兼病,证候极为复杂,但一般以脏与脏、脏与腑的兼病常见。具有表里关系的病变,已在五脏辨证中论述,现对临床最常见的兼证进行讨论。

(-)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现的征候。多由五志化火,思虑过度,久病伤阴,房室不节等引起。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或伴见腰部下肢酸困发冷。

【证候分析】本证以失眠,伴见心火亢,肾水虚的症状为辨证要点。心火下降于肾,以温肾水;肾水上济于心,以制心火,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阳偏亢,或心火独炽,下及肾水,致肾阴亏于下,火炽于上,水火不济,心阳偏亢,心神不宁,故心烦不寐,心悸。水亏阴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健忘。腰为肾府,失阴液濡养,则腰酸;精室为虚火扰动,故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为水亏火亢之征。心火亢于上,火不归元,肾水失于温煦而下凝,则腰足酸困发冷。

(二)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是指心肾两脏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所致。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或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肾阳气虚衰,全身机能活动低下为辨证要点。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心阳为气血运行、津液流注的动力,故心肾阳虚则常表现为阴寒内盛,全身机能极度降低,血行瘀滞,水气内停等病变。阳气衰微,心失濡养,放心悸怔忡,不能温煦肌肤,则畏寒肢冷。三焦决渎不利,膀胱气化失司,则见小便不利,水液停聚,泛溢肌肤,故肢体浮肿。阳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可见口唇爪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皆为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血行瘀滞,水气内盛之征。

(三)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或禀赋不足,年高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咳喘,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胸闷,痰液清稀,面色晃白,头晕神疲,自汗声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悸咳喘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肺主呼吸,心主血脉,赖宗气的推动作用以协调两脏的功能。肺气虚,宗气生成不足,可使心气亦虚。反之,心气先虚,宗气耗散,亦能致肺气不足。心气不足,不能养心,则见心悸。肺气虚弱,肃降无权,气机上逆,为咳喘。气虚则气短乏力,动则耗气,故喘息亦甚。肺气虚,呼吸机能减弱,则胸闷不舒;不能输布精微,水液停聚为痰,故痰液清稀。气虚全身机能活动减弱,肌肤脑髓供养不足,则面色晃白,头晕神疲;卫外不固则自汗;宗气不足故声怯。气虚则血弱,不能上荣舌体,见舌淡苔白。血脉气血运行无力或心脉之气不续,则脉见沉弱或结代。

(四)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病久失调,或劳倦思虑,或慢性出血而致。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舌质谈嫩,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和慢性出血为辩证要点。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具统血功能。脾气虚弱,生血不足,或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心主血,血充则气足,血虚则气弱。心血不足,无以化气,则脾气亦虚。

故两者在病理上常可相互影响,成为心脾两虚证。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头目失养,则眩晕健忘;肌肤失荣,故面色萎黄无华。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气虚机能活动减退,故神倦乏力,脾虚不能摄血,可见皮下出血,妇女经量减少,色淡质稀,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征。

(五)心肝血虚证

心肝血虚证,是指心肝两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体虚,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耳鸣,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心肝病变的常见症状和血主虚证共见为辩证要点。心方血,肝藏血,若心血不足,则肝无所藏,肝血不足,则心血不能充盈,因而形成心肝血虚证。心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健忘;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血不上荣,则眩晕耳鸣,面白无华;肝血不足,目失滋养,可致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筋脉爪甲失血濡养,可见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妇女以血为本,肝血不足,月经来源匮乏,则经量减少,色淡质稀,甚至经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血虚之征。

(六)肝火犯肺证

肝火犯肺证,是指肝经气火上逆犯肺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郁怒伤肝,或肝经热邪上逆犯肺所致。

【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痰粘量少色黄,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胸胁灼痛,急躁易忽,目赤口苦咳嗽为辨证要点。肝性升发,肺主肃降,升降相配,则气机调节平衡。若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循经犯肺,即成肝火犯肺证。肝经气火内郁,热壅气滞,则胸胁灼痛。肝性失柔,故急躁易怒。肝火上炎,可见头晕目赤。气火内郁,则胸中烦热。热蒸胆气上溢,故觉口苦。气火循经犯肺,肺受火灼,清肃时之令不行,气机上逆,则为咳嗽。津为火灼,炼液为痰,故痰黄粘量少。火灼肺络,络伤血溢,则为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内炽之征。

(七)肝脾调证

肝脾不调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以胸胁胀满窜痛,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主健运,气机通畅,有助肝气的疏泄,故在发生病变时,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脾不调证。肝失疏泄,经气郁滞,故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则气郁得达,胀闷得舒,故喜太息,气机郁结不畅,放精神抑郁;条达的失职,则急躁易怒。脾运失健,气机郁滞,故纳呆腹胀;气滞湿阻,则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腹中气滞则腹痛,排便后气滞得畅,故泻后疼痛得以缓解。本证寒热现象不显,故仍见白苔,若湿邪内盛,可见腻苔,弦脉为肝失柔和之证。

(八)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寒邪内犯肝胃而发病。

【临床表现】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象。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呕吐涎沫,形寒肢冷,吞淡苔白滑,脉沉弦紧。

【证候分析】本证临床常见有两种表现,一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型,以脘胁胀痛,吞酸嘈杂,舌红苔黄为辩证要点;一为寒邪内犯肝胃型,以巅顶痛,吐涎沫,舌淡苔白滑为辨证要点。肝主升发,胃主下降,两者密切配合,以协调气机升降的平衡。当肝气或胃气失调,常可演变为脾胃不和证。

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滞,则脘胁胀闷疼痛;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故嗳气呃逆;肝胃气火内郁,可见嘈杂吞酸;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带数,均为气郁化火之象。若寒邪内犯肝胃,阴寒之气循肝经上达巅顶,经气被遏,故巅顶疼痛;寒性阴凝,得阳始运,得寒则凝,故头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胃府受病,中阳受伤,水津不化,气机上逆,则呕吐清稀涎沫;阳气受伤,不能外温肌肤,则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为寒邪内盛之象。

(九)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是指肝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失调,房室不节,情志内伤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胁痛,腰膝酸软,耳鸣遗精与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肝肾阴液相互资生,肝阴充足,则下藏于肾,肾阴旺盛,则上滋肝木,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在病理上,两者往往相互影响,表现为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形成肝肾阴虚证。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虚热内扰,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津不上润,则口燥咽干;筋脉失养,故腰膝酸软无力。肝阴不足,肝脉失养,致胁部隐隐作痛。阴虚生内热,热蒸于里,故五心烦热;火炎于上,则两颧发红;内迫营阴,使夜间盗汗;扰动精室,故多见梦遗。冲任隶属肝肾,肝肾阴伤,则冲任空虚,而经量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十)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是指脾肾两脏阳气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久泻或水邪久停,导致脾肾两脏阳虚而成。

【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腰膝、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等与寒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脾肾阳气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脾主运化,布精微,化水湿,有赖命火之温煦;肾主不液,温养脏腑,须靠脾精的供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脾阳,则脾阳亦不足或脾阳久虚,日渐损及肾阳,则肾阳亦不足,无论脾阳虚衰或肾阳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展为脾肾阳虚证。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气血化生不足,故面色晃白。

阳虚无以温煦形体,故畏寒肢冷。阳虚内寒,经脉凝滞,故少腹腰膝冷痛。脾肾阳虚,水谷不得腐熟运化,故泻下不止。不利清谷,五更泄泻。阳虚无以运化水湿,溢于肌肤,则面浮肢肿;停于腹内则腹胀如鼓;水湿内聚,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属阳虚水寒内蓄之象。

(十一)脾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证,是指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脾;若饮食劳倦伤脾,脾虚及肺所致。

【临床表现】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声低懒言,疲倦乏力,面色晃白,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久咳肺虚,肺失宣降,气不布津,水聚湿生,脾气受困,故脾因之失健。

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湿浊内生,脾不散精,肺亦因之虚损。久咳不止,肺气受损,故咳嗽气短而喘;气虚水津不布,聚湿生痰,则痰多稀白。脾运失健,则食欲不振,腹胀不舒;湿浊下注,故便溏。声低懒言,疲倦乏力,为气虚之象。肌肤失养,则面色晃白,水湿泛滥,可致面浮肢肿。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虚之征。

(十二)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两脏阴液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肺阴受损,肺虚及肾或肾阴亏虚,肾虚及肺所致。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甚至咳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颧红盗汗,骨蒸潮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久咳痰血,腰膝酸软,遗精等症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肺肾阴液互相滋养,肺津敷布以滋肾,肾精上滋以养肺,称为“金水相生”,在病理变化上,无论病起何脏,其发展均可形成肺肾阴虚证。阴虚肺燥,清肃失职,故咳嗽痰少;热灼肺络,络损血溢,故痰中带血甚或咳血;津不上承,则口干咽燥。喉为肺系,肾脉循喉,肺肾阴亏喉失滋养兼虚火熏灼会厌,则声音嘶哑;肌肉失养,则形体日渐消瘦。虚火上浮则颧红,虚热迫津外泄则盗汗,阴虚生内热,故骨蒸潮热。腰为肾府,肾阴亏虚,失其濡养,则腰膝酸软。热扰精室,肾失封藏,则遗精。肾水不足,阴血亏虚则致经少;火灼阴络受伤则见崩中,皆为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发热之部。

邢斌 :论半夏

作者旁征博引,结合临床效果,说明半夏治疗不寐的用法、剂量、组方和功效。读书为临证之启发,临证为读书之检验,是谓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也。黄煌教授体质学说列有半夏体质一种,可以与此文相互参考。

 论半夏
半夏化痰,人所皆知。而我以为,半夏化有形之痰效果未必佳,其妙尤在除无形之痰。 

历代医家重视痰证病机,因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痰可于各脏腑、经络为害作祟,所以“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为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以上引文见《丹溪心法》)“,除喘咳外,其余见症说的都是无形之痰。

治无形之痰必倚仗半夏,必倚仗二陈汤。而医者多推崇温胆汤,我以为后者方中枳实、竹茹效用平平,除于痞胀、呕吐等有一定作用外,其余无形之痰皆不必用。

因痰与湿皆由津液失其正常的运化而产生,故密不可分,且临床有时难以明确区分,何为痰,何为湿,故我临证每每将二陈汤与平胃散同用,此即古方平陈汤。此方出自《医学入门》卷五,原主治食疟,以及风寒风湿所伤导致的痰嗽满闷。我用平陈汤的思路是发挥两方的优势,协同取效。因为在我心目中,二陈与平胃均为药味简单而效力宏大的好方子。

前述无形之痰的见症虽多,却也难免挂一漏万。故古人索性说“百病皆由痰作祟”,或“怪病皆有痰”了。比如,失眠与痰的关系就很密切。

《灵枢·邪客》云:“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脏。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疗的方法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因《灵枢》从“阳盛阴虚”(按,此“阳盛阴虚”自与今意不同)立论,故后世解释半夏汤,亦多从这一角度展开。从阴阳立论,本无不可,但总觉蹈空踏虚,无益于临床应用本方。

唯林佩琴虽不能脱离从阴阳论之窠臼,但尚能直接从痰立论。《类证治裁》云:“盖不寐多由思虑劳神,惊忧怒火,气郁生涎,用半夏汤。半夏除痰而利小便,秫米益阴而利大肠,则阴阳交通而得卧也”。指出失眠多与痰涎有关,而半夏正是除痰之品。

另一张治疗不寐的名方是前曾提及之温胆汤。

温胆汤之名,首见北周姚僧垣《集验方》。该书已亡佚,部分内容为《外台秘要》收载。

《集验》温胆汤即为《外台秘要》所载,书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虚寒故也,宜服此汤方”,其组成是半夏、竹茹、橘皮、生姜、甘草、枳实。《千金方》之温胆汤主治与药物与此完全相同,唯枳实的剂量不同。

《三因方》有3首温胆汤,其中卷9、卷10之温胆汤是后世熟知、且常用的温胆汤。卷9之方主治与《外台秘要》引《集验》相同,并增补“惊悸”之症。卷10之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眩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集验》温胆汤在“胆虚寒”上做文章。《三因》温胆汤虽也说什么“心胆虚怯”,但已生发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的概念。可是后世医家仍多从“胆”字着眼。少有像《罗氏会约医镜》那样,直接点出:不寐“邪属痰饮,化之,如温胆汤、导痰汤之类”。其实把温胆汤与痰联系在一起,远比与胆联系在一起,更便于临床运用。

事 实上,温胆汤一定是具有化痰安神功效的(暂且不论是否与胆相关),从其组成即可知。与其组成接近的二陈汤,《医学心悟》就说:“有湿痰壅遏,神不安者,其症呕恶气闷,胸膈不利,用二陈汤导去其痰,其卧立至”。

失眠与痰有关,而半夏堪为大用,前述之半夏汤、温胆汤、二陈汤皆以半夏为主药。陶御风先生的《临证本草》还例举了《肘后》卷2治大病愈后,虚烦不得眠,腹中疼痛,懊憹之方,此方由半夏、秫米与茯苓组成。明·徐树丕《识小录》记载半夏、百部各1两治疗失眠的案例。《冷庐医话》卷3引《医学秘旨》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朱良春先生对这一配伍甚为赞赏,认为加入珍珠母入肝安魂,立意更为周匝,可治疗多种肝病所致的顽固性失眠。

半夏配夏枯草治疗失眠之说,我最早就是从《朱良春用药经验》一书中得知。这还是十三四年前之事了,后读书渐多,屡屡见到此说,无论是有关药对的书,还是有关治疗失眠临床经验的书,皆谓此经验出自《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

按《医学秘旨》一书,系《冷庐医话》的作者陆以湉从杭城书坊中购得。此书乃抄本,题曰西溪居士著,不知何许人也,也不知其书的写作年代。

后我读缪希雍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发现在那篇著名的《吐血三要法》中,即有半夏、夏枯草治疗不寐的论述。

书中记载,庄含之久患吐血,其族兄庄一生为其治疗,疗效很好。庄含之除吐血外,还有不寐。庄一生说:“《甲乙经》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当留于阳,阳盛阴虚,故目不能瞑。此之谓也。治法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盖半夏得一阴之气而枯,所谓生于阳而成于阴者,故能引阳气入于阴,而成于阴者为血分之药,意惟此可以治之。乃用夏枯草一两,作甘澜水煮服,覆杯而卧立至。”庄一生虽未将半夏与夏枯草同用,但是他已道出半夏与夏枯草是性质相对的两个药,前者生于阳而成于阴,能引阳气入于阴,而后者成于阴为血分之药。应该视为半夏与夏枯草配伍的源头,或者说启发了后来医家如此配伍。

王学权《重庆堂随笔》认为夏枯草“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此语似从《广笔记》庄含之一案拈出。

此外,清代名医蒋椿田也有夏枯草与半夏的配伍经验,见《重订灵兰要览》。按,《灵兰要览》系王肯堂原著,清人顾金寿予以评订。在“不得卧”一条下,顾氏介绍其友蒋椿田的经验,每用制半夏、夏枯草各五钱,取阴阳相配之义,浓煎长流水,竟覆杯而卧。

这是目前为止,我所了解的关于半夏、夏枯草配伍的一些知识。但是,由于无法考证西溪居士为何人,所以,这一配伍经验的来龙去脉还无法确切地知道。

我在临床常以重剂半夏(30~80g)治失眠,大概已有十年了,最近甚至用到100g。最初曾配伍夏枯草,但后来发现治失眠的效果全在重用半夏,夏枯草并无效验,后遂弃夏枯草而不用。也用过温胆汤,但觉得枳实、竹茹用不用效果好像没有多少区别,遂仅用二陈汤,后合平胃散,并加用菖蒲、远志,定名为平陈宁神汤,取效者颇多。

治失眠为何要重用半夏?其实不仅失眠,凡属痰证用半夏,一般均宜用较大剂量,因为量小效果不显著,而失眠更应用重剂半夏。

吴鞠通用半夏就颇猛。如治秀氏产后不寐,与半夏汤。先用半夏一两不应,次服二两得熟寐,又减至一两仍不寐,又加至二两又得寐,又减又不得寐;于是竟用二两,服七八帖后,以他方收功。又治李某,用半夏汤,姜半夏用二两,效果只是得寐而未熟。痰饮门中又治某人卧不安,未记姓氏,用姜半夏二两五钱。可见吴鞠通用半夏是有经验有教训,有胆有识的。

现代医家中重用半夏者也不乏其人,如万友生先生。其他诸位,我不复记其姓名,因为都是十多年前“随便翻翻”(鲁迅语)的收获。

再说用半夏的指征。我以为痰湿为患甚广,很难以某个见症作为用药指征。我重视两点,一是苔腻,二是口腻。两者有其一即用半夏,并视苔腻的程度而选择适宜的剂量,当然症状的轻重也是需要考虑的。

多年来重用半夏,从未见有任何毒副作用。因为药房未备生半夏,故我未有用生半夏的经验。以上所说者皆为制半夏。

此外,还需提一笔。若治失眠的话,茯苓也宜用大剂,常用30~100g。此经验我忘其出处,似见载于某期的《中医杂志》。后知陶御风先生也用大剂茯苓治失眠。

【本文摘自《半日临证半日读书》

养真集
养真集:[生、老、病、死]

人生
人生者太極也。太極動而生陽為火,火者神也;靜而生陰為水,水者精也。神火精水妙合而凝,在兩腎之間,為元氣之根。夫吾人未生以前,氣稟之清濁從天所賦,人不得而與焉;既生以後,人之邪正由人自造,天不得而司之。天地生人,上智固少,下愚亦少,惟中人最多。中人能自強,與上智不二;中人若自棄,與下愚何殊?

夫人只知我是父母之所生,不知我與父母與天地皆道之所生也。是故君子必求得道而後無愧於天地,無忝於父母。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非止在春秋之人,亦在今世之人,亦在後世之人。

一人生來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真人靈妙通天地,真人清靜無埃塵,真人自古不增減,真人從來莫死生。但能養得真人就,勝如貧子獲萬金。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存之者成聖成賢,去之者為禽為獸。是去之時即變為禽獸,不待死後與來生也。

夫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不止謂之「行」,一時稍止,不可謂之「行」矣!夫人有五常,仁、義、理、智、信也。不變謂之「常」,一念稍變,不可謂之「常」矣!是五行也,是五常也,具於人身之中則為五臟,心、肝、脾、肺、腎是也。五臟也者,生人之大本也。傷此大本則不能以有生。是故明醫治之,必先調和五臟。發於日用之際,則為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也。五倫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廢此達道則不可以為人。是故先王教人先明五倫之理,而今世人有墮肢體去人倫以求道者,彼為不知其非也,世人驚以為貴而尊奉之,此亦不知其非也。

●老
人皆曰:人上六十,一年老如一年;人上七十,一月老如一月;人上八十,一日老如一日。予今八十有餘,將如之何?自今以後多活一日,是上天假我之一日也,敢虛度乎?今縱得道,已是遲了,豈容再遲?昔有三個老者言及無常,有一老人曰:今年酒席筵前會,不知來年又少誰?又有一老者曰:你說的遠了。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明年穿不穿?又一老者曰:你說的還遠了,這口氣既然出去,不知進來不進來?智者不失時,勇者不再計。今日知道今日就該下手;此時得知,此時就是下手之時。若曰今日不暇,姑待異日,只恐你要做時,卻又做不迭了。

人有三寶,曰精曰氣曰神。老來之精惟恐竭,精竭則死;老來之氣惟恐洩,氣洩則死;老來之神惟恐離,神離則死。精何以不竭?必也遠色乎!氣何以不洩?必也寡言乎!神何以不離?必也無欲乎!神不可以強留,心息相依則神自留矣!氣不可以輕洩,忘言守中則氣不洩矣!精不可以漏失,還精補腦則精不漏矣!

或問:人老血氣既衰,如何可補?曰:慎語言可以補肺;節飲食可以補脾;絕思慮可以補心;去嗔怒可以補肝;斷淫欲可以補腎。請益,曰:不患不補,惟補而又損。我故嘗曰:百日補之不見其有餘,一旦損之遂覺其不足。視彼草木,其葉蓁蓁,秋後落葉,生理歸根,歸根不死,來春復生。由是觀之:生生不已,天之道也;各歸其跟,物之裡也。知其理不悖其道者,其惟真人乎!故真人之息以踵,踵猶根也,三冬歸根之時宜敬養之。


病何由而生也?皆因妄想而生煩惱,煩惱既生則傷其心,心傷則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肺氣必虧,故至發嗽,嗽作則水氣竭絕,故木氣不充,髮焦筋痿,五臟傳遍而死矣!

人當妄想萌動之時,即疾病發生之時也。今人不察,必待疼痛著身纔謂有病,而不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來漸矣!人之一身外有六淫,風寒署濕燥火是也;內有七情,喜怒哀樂憂恐驚是也。因七情而病者,為內傷而成不足之症;因六淫而病者,為外感而成有餘之病。不足宜補,有餘宜瀉。

後天有形之血氣受傷而病者,藥石針灸可以治之;先天無形之精神內損而病者,非反觀靜養不能癒也。十大名醫治人身病,三教聖人治人心病。

親朋有病皆知去看,自己有病卻不知自看。若知自看,內觀無心,外觀無身,身心既無,受病者是誰?不病者是誰?見得分明,自然無事。常想病時則塵情漸減,常防死日則道心自生。

昔子元有心病,遇一高僧謂之曰:「貴恙起於煩惱,煩惱生於妄想。夫妄想有三:或追憶數十年榮枯恩怨及種種閒情,此是過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順應,卻強生意見,猶豫不決,此是現在妄想也;或其日後富貴如願,或望子孫及時登榮,與夫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現在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生忽滅,禪家謂之『幻心』;能照見是妄,遂即消滅,禪家謂之『覺心』。故曰:不患念起,唯恐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又曰:「貴恙亦是水火不交,凡溺愛佳冶而作色荒,此是外感之欲;或是夜思佳冶而成夢遺,此是內生之欲。二者染著耗散元精,若能斷之則腎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於心。至於思索文字,忘其寢食,謂之『理障』;經營職業,不憚劬勞,謂之『事障』。二者雖非人欲,亦損性靈,若能緩之則心火不致上炎,可以下交於腎。故根塵不相緣,根無所偶,反流歸一,六用不行。」子元如其言,獨處一室,掃空萬緣,坐至月餘,心疾如失。

自家有病自家知。既知,須要早時醫;倘若忌醫終諱病,無常臨到悔追遲。


人當血氣強壯之時,馳志六慾,無所不為,及至血氣受傷,百病生焉,死期將至,縱有滿堂兒女也替不得,無數金銀也買不得,至死方悔遲了。誰不怕死?當怕之於未死之先,若待將死之時而怕病,則病難治矣!

試看天下之物有重於性命者乎?試思天下之事有大於生死者乎?人莫不好生,但不好長生之道;人莫不惡死,但不惡取死之事。人在世上事事相續,必死而後已。直等到臨死,有甚方法可躲得?不如及早回心,將種種塵緣一齊放下,做個長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

或問:「塵緣纏繞日久年深,一且就要放下,不亦難乎?」曰:「只是你不肯放下,所以說難;設若你死還有不放下的麼?今雖未死,權當已死,一齊放下有何不妙?」

又問:「放下個甚麼?」曰:「放下四大五蘊情識種子。」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大死人也無世界纏繞,也無玄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為了當。「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交人急切之語,蓋謂上士聞道,了生死於片晌之間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三世因果经(读诵版) 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 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 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今生做官为何
  • 我们本来准备散席各自回家,不料他听到“感恩法则”这4个字之后,来了精神,说道:“我对感恩心态有一定的了解,它只是公司作为企业文化来用的,感恩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 看到谈论以ZZHGJ利益为优先(圈子以为尊)自从庆祝李老炸号,攻击构陷我方输出,事实上已经站到ZZH清白的对立面,继续扣ZZLC造谣就是在重蹈8月的无耻手段,不
  • 崇慈大和尚答:不必要想那么玄乎;比如,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很年轻时就听到并且会说了;到有点阅历以后,却多少故意要把这道理说得高深莫测;再到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时,
  • 通过大量地阅读历史书籍与文献,你会发现,在历史的长河里,自己的一生是多么短暂,自己所做的事是多么微不足道,以至于毫无浮躁的兴致;2、观宇宙。#侨报新闻速递#经历
  • 对路人来说,你可以不粉,但是实在无聊的时候 ,站个墙头肯定不会亏[抱一抱]#长相思檀健次相柳[超话]##檀健次不愧是初代男团#属虎人2022年幸运色:黑色旺事业
  • 温软在你手心里,被你悄悄藏进糖果送给我,你告诉我它会变成软绵绵云朵带我逃离悲伤做你的共犯好看的皮囊世界万千,坚毅的灵魂万里无一,热血和赤诚是你,温柔和体贴是你,
  • 有时候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因此,如果我们企图停驻在过去的快乐里,那真是自寻烦恼,而我们不时从回忆起想起苦
  • 业主:林女士 常住人:3口人户型:三房两厅 套内面积:189㎡设计风格:新中式所在城市:江西上饶主要材料:大理石、硬包、金属线条、墙布#装修设计# #新中式风格
  • 7、上海以“固定+便民+流动”相结合方式,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有媒体问:之后一段时间大家对核酸检测需求会比较高,现在保供人员定期要测,疫情好转后复工也要测,对核
  • 好事儿的第二天:1. 昨天睡前还在哭唧唧的百度 "猫咪不亲人怎么办" 过了有一会好事儿就腾楞一声跳上床趴在我腿边打算睡了,今天一天,睡觉一定
  • 倒也没有想留长或者剪短,如果是会还原的话就想去漂染个爽啊w,对头发的损伤也会还原并消失的话,想去漂它个五次呢www。 最近更上一层楼的技术是涂指甲油,之前一直没
  • 我的爱情观不再是爱的死去活来,而是没你很好,有你更好是很好的自己,遇见他,是更好的自己彼此也能独立的生活,在一起,让彼此更加的好你优秀一点,和一个更优秀的人在一
  • 三月,有远方的战火,有眼泪埋葬的飞机,有隔离中的无望与无助,岁月依然不曾停留,它只将那痛苦掀起,冷冷的带着春天的气息经过。还可以看见星空中的诗意,依然感恩。
  • #朱雀第五人格[超话]#在朋友圈看到的东西,试了试,因为昨晚不记得其他人的名字没测,今天想再去就被举报了(?#室友每日一污#兔欧诶特的日常兔欧诶特的日常总是少不
  • 144页,彩色和黑白插图,17 x 24厘米,平装,英文香蕉鱼网店(BANANAFISH)可购买恐高 恐升降梯 恐飞 一切让我踩不到地面的情况我都害怕 我第一次
  • 在我和我姐追问下,我妈告诉我,木小姐永远离开了人间。我妈昨晚和我还有我姐说,有一件事情她一直不想告诉我们两个,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 马自达的车,绝对动力一般,但变速箱跟发动机的匹配顺畅程度,堪称一绝。仅略有几处剐蹭,蓝天品味版,国5,2.0排量。
  • “被人告白觉得都是玩笑,被人喜爱觉得爱不持久,跟刚认识的朋友多说几句话怕别人嫌我烦,跟喜欢的人面前觉得自己不好看,基本上我除了打牌时喜欢乱叫地主以外,都活得克制
  • ✨✨ #文明餐桌ing#啦啦啦啦,现在是班级风采汇演时间,也就是“精彩一现”的环节哟[爱你][爱你]①首先出场的是16级广播电视编导,他们带来的作品是:“文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