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一杯水的问题吗?
由《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一文带来的深思

(注: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哲理故事,故事之后的内容也精彩,建议看到最后)

☘️故事☘️

《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

那是一家速食店,地处闹市,生意兴隆。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子抱着小婴儿来到店里,她想为孩子买点喝的。不过,满店都是可乐、雪碧之类的冷饮,实在不适合小婴儿。左看右看,她终于发现,店里有台饮水机,里面的纯净水,倒可以让孩子喝一点。

于是,她试探地问服务员:“你好,能给我一杯水吗?”服务员看她一眼,随口说道:“拿杯子来。”她一愣,赶紧说:“对不起,我没有杯子。”“那不行。”服务员的回答异常简洁。

“拜托了,用店里的杯子行吗?我付钱。”她继续恳求道,“孩子渴得厉害。”“杯子不单卖,你买杯饮料吧。”服务员的声音中明显地多了几分不耐烦。“孩子不能喝饮料,就请你给我杯水吧。”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了。这一次,服务员没再理她,而转过头去,接待下一位顾客……

那一天,年轻的女子带着婴儿到家后,就和邻居聊起了当天的事情。听了她的遭遇,邻居很是气愤:“这家店太刻薄了,以后我是不会再去了。”“是啊,我也肯定不会再去的。”说完,她们各自回了家。

邻居是位中学老师,学校就在速食店的旁边。第二天上班后,邻居就和同事们说起了她的经历。

大家一听,感慨不已:“太过分了,连杯水都舍不得。”“这样的店,最好倒掉。”“是啊,是啊!”……

再和学生聊天时,老师们都会提起那件事,然后叮嘱一句:“你们以后最好少往那跑。”同学们回家后,纷纷和家人说起那件事,末尾还要加上一句:“我们老师说了,以后少到那儿去。”

速食店依旧天天开门,迎接四方来客。只是谁也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餐厅开始变得冷清了。而在以前,餐厅几乎是日日爆满;尤其是周末,那些穿着校服的学生们,总是在柜台前排着长队。

可现在呢,店里很难见到那些年轻的身影了。学生少就少吧,可奇怪的是,其他的顾客竟然也很少光临;偶尔有人光顾,也是买了东西就走,很少在店里坐一坐。

店里的座位,大多都是空荡荡的,看上去,整个餐厅,死气沉沉。

为了改善营业状况,速食店推出不少新措施:有奖就餐,套餐打折,赠送礼品……但这些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聚拢人气,要不了多久,店里便冷清依旧。

渐渐地,又有不少餐厅进驻闹市,在速食店的前后左右,多了水饺店、面条店、豆浆店……速食店的生意,更是每况愈下。

终于有一天,速食店黯然关了门。当店里的员工收拾东西离去时,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不幸的结局,就始于一杯水的冷漠。

一杯水,竟然导致一家原本生意兴隆的店面最终关门,说来难以置信,但谁又能忽视一杯水的力量呢。

看似不起眼的冷漠,也会伤害人心。不积善不积财,忽视顾客,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饭碗!

-END-

☘️#涛哥有话说[超话]# ☘️

虽然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哲理故事,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道理比比皆是。

我不由得将这个故事与今日的#西安疫情# 关联起来。

今年的10月16日,陕西省西安市通报了二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系一对从上海出发的退休教师老夫妇,在内蒙古甘肃旅游后到了西安,甘肃嘉峪关的疾控部门电话通知他们,在嘉峪关做的核酸检测混检有异常,请老夫妇抓紧到就近医院再做一次。老夫妇在当天晚上做核酸检测不果的情况下,第二天早上再次去了医院做核酸检测。检测报告在第二天的傍晚显示阳性,当晚被核定为确诊病例。

病例通报后,这对老夫妻随即被大量的西安网民网暴,甚至连一些赞扬上海市防疫工作的帖子或评论也被殃及。更有甚者,有些人不分是非,喊出了“枪毙”这对老夫妻的话。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当地媒体自媒体拼命鼓吹西安的防疫工作如何的牢固,“西安速度”,“精准防疫”这些标签一一封在了西安的头上。

在这样的舆论导向和氛围下,西安俨然成为了中国新冠疫情防疫最优秀的城市之一。

可是,2021年12月9日开始的一系列确诊数字,打破了西安神化。12月18日确诊10例,12月19日确诊21例,12月20日确诊42例,12月21日确诊52例,12月22日确诊91例……12月9日0时-23日13时,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34例。

很多西安网民是很难接受我把10月份网暴二位确诊的退休教师夫妇这件事,与现在的疫情关联起来。但那件事与之前之后的很多事情串联起来,就像《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故事中的那杯水一样,悄无声息地让西安的防疫工作破了防,这是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的。

我一再的说,这个病毒很狡猾,很会钻空子,稍不留神就会得手。

发生疫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味地怪别人;或者直接一刀切,以为发一个“凭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才能进某某地方和场合”就一了百了,下面需要落到实处的一件件细微的事情却潦潦草草,病毒不钻你的空子钻谁的?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有报应,但愿这篇《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的故事,能够唤醒一些人……

西安加油

《朗读者》最新一期节目,邀请了康辉做嘉宾。

节目里,董卿拿出一张康辉和母亲的合照,下面注有一行小字:

“因为没有近期和妈妈的合影,我自己拼了一张。”

看到照片,康辉难掩悲伤,叹了口气,讲述了一个藏在照片背后的故事。

2018年,康辉的母亲去世了,母亲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康辉并没有陪在身边,而是在机场候机。

他等候的也并不是要回家的航班,而是飞往国外的。

当时,康辉接到任务,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政报道,错过了与母亲的最后一面。

登上飞机,在昏暗的客舱里,康辉一边流泪,一边写下了文章《写给妈妈,不是祭文的祭文》。

“人到中年,像这样的意外本不属意外,但无论做了怎样的心理准备,那一刻,仍然有着太多的痛,太多的不舍与遗憾。”

后来,康辉试图从手机里翻出一张跟母亲的合影。

他换过很多手机,每部手机里都有无数张照片,唯独没有跟母亲的合影。

他总以为来日方长,有的是机会合影,却忘了世事无常。

处理完工作回到家,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康辉特意保留了一件母亲的毛衣,想母亲的时候,他就把毛衣披在身上,仿佛是母亲在拥抱他。

讲到这里的时候,康辉眼里噙着泪,几度哽咽。

康辉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外两个央视主持人,一个是撒贝宁,另一个是朱迅。

撒贝宁在双胞胎孩子出生后,他把第一条微信发给了自己的母亲。

“妈妈,你的两个小孙子出生了,你要当奶奶了。”

但这条消息就像是石子掷进大海,注定得不到任何回响。

因为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母亲去世后,撒贝宁打开和母亲的聊天记录,想再听听母亲的声音,竟找不到一条语音。

回忆起母亲去世那个晚上,他突然发现一直以来,自己都做错了一件事:

“我一直以为,让我妈妈以我为傲,是送给她最大的礼物,可是后来才发现,我最大礼物还没来得及给——那就是当她还在我身边的时候,多和她待一待。”

父母想要的其实并不多,不过是子女一点点的陪伴。

朱迅在提到自己父亲的时候,更是控制不住情绪失声痛哭。

朱迅的父亲去世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家,可那个时候他身上插满了管子,根本没有办法拔,结果第三天父亲就走了。

这件事后来也成了朱迅一生最大的遗憾,她说如果知道父亲走得那么快,当时无论如何都会满足父亲最后的心愿。

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写道:

“我相信每个赤城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自己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我们总想着来日方长,想等到事业成功了,再去陪伴父母享受天伦之乐。

唯独忘记了岁月残酷,时光从来不等人。

你永远不知道,你不在家时,父母是什么样子。

你也永远不知道,你离开家时,父母是什么心情。

之前看到网友发布的一段监控视频,莫名泪目。

网友在探亲结束后,离家返工,母亲在院门口目送孩子的车子远去,迟迟不肯回去。

车子走远后,情绪低落的母亲,一步三回头地往回走。

可走进院里没几步,母亲又折返回去,沿着儿子远去的方向追了出去。

直到确认看不见儿子的车尾后,母亲才彻底死了心。

这世上有一种爱,叫车已走远,父母还在目送。

我们只顾着埋头赶路,从没想过停下脚步朝身后看一眼。

如果你回头,就会看到一双孤独落寞的身影,一直在原地注视着你。

她(他)们的脊背从挺拔到佝偻,头发从乌黑到花白。

她(他)目送着儿子越长越大,越走越远,最终成为他乡的一个“故人”。

坦白讲,这些年忙于工作,疲于奔波,我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

可每次回家,都会明显感觉到父母又矮了一截,又苍老了许多。

是啊,我们在奋力奔跑时,父母也在慢慢变老。

有句话说:“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所谓父母子女,不过是一场美丽的遇见,一场盛大的离别。

董卿曾说过:“亲情是一场倒计时的爱,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有限的时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父母不留遗憾。”

世间遗憾千万种,但从没有哪一种,可以超越与父母的分别。

不知道你有没有计算过,我们这一生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伴父母?

曾经有一个亲情计算公式广泛流传:

按照父母50岁计算,假设父母再活30年,我们平均每年回家1次。

每次待满5天,减去同学聚会、吃饭、睡觉的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大概只有24小时。

那么,在剩余的30年中,我们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个月。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经典台词:

“每一次告别,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

人生很长,却也很短,短到我们来不及好好陪陪父母,来不及再认真看他们一眼。

我们都曾抱怨工作忙、压力大,陪伴父母的时间就像已经挤过水的海绵。

总在等有时间、等以后,可等来等去最后只剩下遗憾。

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有一个可以停下来休息的家。

父母不在了,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们都只是故乡的客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些事,错过了,就是一辈子;有些人,一转身,就成了永远。

山西晋中,母亲已经去世,但生前做的番茄酱还没有吃完。

男子在看到母亲做的番茄酱后,瞬间崩溃,哭得像个孩子。

父母走了以后,孩子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思念。

男子在外出吃饭时,遇到长相和去世母亲一样的阿姨。

阿姨在离开之际,男子上前抱着阿姨,跪地痛哭。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喊一声“爸妈”有人应。

父母,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撒谎的人。

他们报喜不报忧,总告诉你说,他们过得很好,让你安心工作,不要担心。

你傻傻地相信了,从来没有想过,上了年纪的人,身体怎么可能一直硬朗。

山西太原,父母一直不让儿子回家,告诉儿子说,他们很好,让他放心。

可儿子放心不下,偷偷跑回了家,回到家才发现,父亲中风歪了嘴,母亲干活闪了腰。

为人子女,总是要等到长大以后才明白,其实自己的父母,都是“骗子”。

贾平凹在《怀念母亲》中写道:

“当母亲与我们告别、与这个世界告别,那种疼痛是锥心刺骨的。”

岁月无情,时光已老,才知道有爸妈管的孩子,最幸福。

《成长,衰老》里有过这样的话:

小时候,我们不会说话,父母不厌其烦地教;

父母老了,想学微信,我们说学不来就不要玩。

小时候,我们想出去玩,父母背着、抱着去;

父母老了,我们很难推着轮椅带他们去玩。

小时候,我们生病,父母倾家荡产都要把我们治好;

父母老了,我们即便倾家荡产给他们治病,又能挽回几年……

为人父母,哪一个不是为了家、为了孩子,奔波了一辈子,辛劳了一辈子。

对子女来说,最心酸的是,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一切,长大后能给予父母的却太少太少。

人这一生,只欠父母。

趁时光未老,父母健在,好好去爱他们,去陪伴他们。

不要等到失去,只能在时光中悔恨和追思。

愿时间走慢一点,让我们的父母慢慢变老。

当你回去,脚还没踏进家门前,可以大喊一声:

“爸,妈,我回来了!”​​​

人大教授发声: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注:以下皆来自教授刘守英文章。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01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02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03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04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崔杋圭[超话]#[鲜花]#杋圭的30天安利攻略# DAY2初印象"啊,这孩子好好看!""怎么会这么巧,竟然和我前爱豆的生日是一个
  • “睡扁头”也是让孩子保持平躺姿势,睡在塞了谷物的枕头上,这样一颗经典的“扁头”就诞生了~图3:儿童颅骨骨缝除此之外有一些病理性原因也会导致头型的改变,颅骨骨缝早
  • #TFBOYS[超话]##TFBOYS三人同行# #TFBOYS#「四叶草的倔强 为你们的爱加油鼓掌 再大的风雨也陪你们扛 十年不短 十年不长 四叶之约在我
  • #李健[超话]#【乐评】李健《依然》:后传奇时代的本色回归文/流水纪 (2011年)2010年,我第一次在北展欣赏了李健的演唱会,场内观众基本以 7080 后为
  • #你好旧时光[超话]##你好旧时光# 我又开始看《你好,旧时光》了,我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看了,至少10遍+了,我想我会一直看下去,这个电视剧好温暖,每一个部分
  • 这里说明一下,激光作用在皮肤上的时间越短,色素颗粒就会被击碎得更细(更好代谢)同时对皮肤的热损伤更小,更安全。所以斑点、黑痘印、暗沉、纹身都是它们的适应症,同时
  • #算八字看命理八字合婚##算卦##桃花##健康##事业财运##学业##学业#尊重女性真的是很让人心动的一个点而且这也不是说点好听的就算而是要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很细
  • 【大佛脚下的慢生活丨不负春光与时行[微风][微风]】当温度骤然升高,行走在步道上已不觉寒冷,泥土的气息和着刚刚发芽的青草的味道,酝酿在温润的空气中,鼻尖飘来淡淡
  • 对于未来要面对的人和事儿,相信我总能处理好,对于我心里惦记的事儿,也希望得到好的解决,希望能够轻松点,最近实在是太累啦相册里记录的生活边角料认识的人放眼里,重要
  • 噢,又是开关电源模组导致的问题。但是后来一想它又要直驱数码管显示屏,3.3太低了,不可能。
  • 其他牙膏摩擦剂:水合硅石(如果纯水合硅石配方,摩擦力较弱,不能有效清洁牙齿,导致色素长期积累,久而久之产生牙黄,牙渍,牙垢)碳酸钙摩擦剂牙膏(成本低廉,长期使用
  • 俺儿未来会报效各位爱鑫人士,还望各位贵人能救救俺儿这个表情包上面有颗黄色的⭐,小竹子保护鑫鑫长大,平安顺遂!但是奶牛现在生存环境很脏,垃圾遍地,希望各位同学喂养
  • 舰长、大副、领航、司舵和水手们个个睁大了眼睛,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舰长紧蹙双眉的纳闷着菲拉狄尔菲亚港和诺福克港之间距离500多公里,在短促的时间
  • 该门户网站将会系统化的公布那些恢复了名誉,但不为公众所知的哈萨克斯坦人的信息,这些信息基于国家委员会查证的飞机米材料和案例。与此同时,国家委员会的公关工作也在有
  • ​ 棚户刘亚岩说:“在经过政府的帮助下,咱这东西找到买家了,心情老高兴了,比吃了蜜还甜。” 杜家屯村党支部书记张朝朗说:“我们杜家屯村现有暖棚100亩地,今
  • ”冬瓜正要出面对歌,被汪莉亚一把抓住,拽了回来:“冬瓜,按套路出牌,对方是男的唱,咱们应该女的接……你们为我观敌掠阵,让我来会会飘渺山的高人!(哥儿嘞,妹娃儿是
  • 坚定守护绿色地球,正如碧浪洗衣黑科技守护衣物健康的初心,让#细菌不再 安心常在#。(来源:北疆风韵 作者:祁凤杰)#反邪动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珍爱生命远离
  • 2,女人在恋爱中的小气程度,绝对超过你的想象,小气到你给其她异性朋友的朋友圈点个赞,她都会不舒服想掐死你。救急不救穷,帮笨不帮懒;小孩子吵架了总会说”我再也不和
  • 值此殊胜之日,为了感恩弥陀慈善功德会日行一善会员及各位义工菩萨们长期以来的大力护持,弥陀寺将于5月3日为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生日的所有日行一善会员及长期护持弥陀寺​
  • 感覺回到了無憂無慮的小時候~所以生活也會慢慢好起來的!p6 於是我肉眼可見的胖了[泪]p7 小張已經在地球上度過9888天了[可爱]p8 淩晨開開心心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