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风】城乡文化用三针:插针、扎针与绣针

      孙若风(武汉大学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化和旅游产科技教育司原司长)
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发展文旅产业,当然不排除做大项目,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用“三针”:插针、扎针、绣针。它在当今中国的巨型屏风上,纳入生活和理想的丝线,在方寸之间盛放山水天地,用冲沙细浪形成历史视野中的波澜壮阔——这将是文旅发展的深化,是有关城乡故事的新叙事方式。第一针:插针,即所谓见缝插针。文旅产业固然需要大的空间施展身手,大开大阖,大刀阔斧,大手笔,大制作,但是,这样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文旅产业是现代产业后起之秀,异军突起是近些年的事,很多城乡规划并没有为它预留位置。这是如今发展文旅产业的客观条件限制,解决用地问题,仍是需要突破的政策瓶颈。但换个角度看,做文旅产业,大有大的好处,也有大的难处。中小微企业为主体,仍然文旅行业基本特征,利用零零碎碎、边边角角的地方做项目,也是这个行业的拿手好戏。即便是大型文旅企业,特别是平台类企业,主要也是依托聚沙成堆的城乡空间和市场力量。因此,采取柔软的身段、灵活的技巧、四两拨千斤的力道,把项目锲入进去,纳须弥于芥子,藏日月于壶中,化有限为无限,这是现实选择,也是智慧选择。第二针:扎针,即所谓针灸。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做文旅产业,面对的往往是沉睡的文化资源,需要找准位置,拿捏方法,把它们激活。有乡村创客说:“先把地方特色激活,变成资源,再进而变成资产。”可谓经验之谈。要有发现城乡文化资源价值的慧眼,特别关注能够反应当地历史和特色的文化,关注能够承载那片土地发展肌理的文化,将它们转化为适应今天消费者的文旅产品和服务。疏通经络,打通任督二脉,是针灸的优势,也是文旅产业的优势。文旅产业是社会窗口行业,给点阳光就灿烂,具有渗透、覆盖的特征,在文化自信已经成为社会集体意识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带来新的供需环境下,文化与各类产业,包括实体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融合趋势明显增强,在相互赋能、相互借力中,不仅能促进文旅产业与这些产业之间的融合,而且能成为各个相关产业之间联系、合作的媒介。第三针:绣针,即绣花功夫。住建部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笔者认为,在穿针引线中,一是针要细。粗针大线,只会毁了老的城乡面目,伤及它们的文化肌理。要有耐心和定力,小心翼翼地呵护这里的文化资源,不动用造成不可逆影响甚至是破坏的任何“手术”。二是针要巧。要有飞针走线的好技能,就必须遵循文旅规律和方法,得心应手地调动各种手段,包括科技、金融等手段,还要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三是针要活。既然是“绣花”,就要有好的创意和表现手法,精思巧构,画龙点睛。要发挥文旅的审美长项,精准把握文旅消费特征和趋势,特别是把握当地文旅市场的需求,实现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时尚文化、流行文化的有效对接。这“三针”应根据各地条件,因地制宜,因势施针。归纳起来,主要方式是——聚焦式。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可利用的片区、单体建筑乃至于单间,要把文旅内容装进去。首先可考虑安排公共文化服务,比如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室,以及用于其他文化活动、培训等等。各地图书馆正在往社区拓展城市书房(尚不知有没有“乡村书房”)等新型服务方式,把种种公共文化服务嵌入城乡居民生活空间。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过去欠帐多,尤其是乡村,而居民的文化需求在增长,腾退出的空间用于这类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具有公益性开放性特征的文化服务,“性价比”是最高的。还可以把目前普遍生存困难但大众喜欢的实体书店纳入支持范围。在这样的地方发展文创产业也是很好选择,文创的特点就是不仅自身产生效益,还能产生辐射作用,优化生产生活空间。一个时期以来,全国众多地方在利用旧厂房建设文创园区方面有成功实践。而文创园区的新一轮转型升级,也是山雨欲来。要千方百计增强其吸引力,强化品牌意识,做到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散点式。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腾挪出来的空间,应根据情况布置文旅内容,既可以独立运作,也可以采取网格化联动运作;既可以由小微企业独立承担,也可以由中型乃至于大型企业发挥平台大、资源多、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统一规划和利用。这些年发展文创园的经验表明,太小规模的厂区、厂房做文创园区困难较大,以至于有专家呼吁避免园区因“小而散”带来一系列问题,提出要防止园区一哄而上。笔者认为,这类“小而散”的空间,可以用于做文创,甚至只适用于做文创,应该用创新的思路去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弃之不用,比如,探索由实力较强的文旅企业统筹运作这类空间,如果涉及的产权所有方或相关利益方较多,各地相关主管部门应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积极促成相关合作,并提供有效的服务。融合式。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把单独的或联片的文化项目嵌入进去,当然很好。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整体上把城乡空间当作“可居可业可游”的场景来运作。理论上,老城区、乡村,各有历史累积,也各有文化特色,因此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把老城游、乡村游、周边游、研学游、亲子游等旅游业态植入进去,在当地已有的或将做的其他业态的基础上做加法,与这些业态相互赋能、相互带动。其实,在上述聚焦式、散点式方法的基础上,实施融入式,效果会更好——毕竟是有了小小的根据地,有了打进去了楔子,有了发酵的菌株。以“小”为特征的“三针”,区别于大折大建、大轰大嗡、大兴土木。一个时期以来,有些通过大投入建成的大体量仿古建筑,里面摆满了这个“玉”,那个“木”,都是名贵之物,可以说令人震撼,也可以说触目惊心。如此重视文化,后人会不会认为我们这代人太愚蠢了?这些所谓“传统文化建筑”,使用率极低,建成之日就是死亡之日,不管资金来自政府还是社会,都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不只如此,还形成了不好的文化导向,它不符合中华民族节俭戒奢的传统,不符号基本国情,没有看清当今中国的主流仍然是崇真尚朴。这种土豪式做法,是资本驱动下的任性妄为,品位很差,趣味很低,吃相难看,它不是爱传统文化,而是毁传统文化。建设现代风格的文化设施,也要考虑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诚然,目前城市建筑普遍需要在创意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创新。迄今出现的很多借鉴西方建筑风格的作品,不乏成功之作,丰富了我们的建筑文化,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氛围。但是,一些建筑刻意与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理念叫板,超大超高,炫富显贵,媚俗浮夸,甚至违反建筑的基本逻辑和审美规律,以致有网友说“气到令人晕厥”,这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社会建筑归属各个方面,但在建筑文化上,文化设施建设要带个好头。城乡文旅采用以“小”为特征的“三针”,实际上反应了今天中国文化新的取向,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即文化工作重在日常化、生活化、大众化。在文化生活逐步丰富之后,“文化大餐”、“文化饕餮盛宴”今天还有、将来也会有,但是,其吸引力显然已经大不如前。“大餐”是饥馑时代的偶然享受。近年来,春节的年味,由重吃转向重文化活动,再转向更多是重一种仪式感,希望年味像从前一样,恐怕只是一厢情愿。当然,正如同吃在春节不像过去重要,家家户户仍然要做隆重些,相关部门也应该把春节期间文化活动做热闹些,不过,从今往后,会把更多精力转向平时,转向家常便饭式的文旅生活。从本质上说,城乡文化用“三针”,就是文化工作进一步下沉,面向基层,面向生活,面向群众。为文化找位置,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并且随形就赋,笔随意转。在方法上,如同轻骑兵,以小搏大,以少胜多;又如满天星斗,照亮生活每个角落。这是文化工作的返朴归真,回归大地,也回归踏实和朴实,是用平实的方法向平实的百姓发出邀请,进入他们心中的柔软一隅。人在哪里,文化就在哪里,旅游就在哪里,文化旅游地图将不只是几个地标式的建筑或著名景区,而是蜂巢般的文化、旅游布局,文化和旅游成为时时可享的生活,文化创造的灵感和幸福也俯拾即是。豆子都有一棵发芽的心,城乡处处细末空间都可能是文旅生长的微环境,而中国百姓人人可以成为享有与创造的文旅达人。

【打通茶叶链条 催生产业蝶变——四川省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
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分为西北部、东部、南部3个区块,涉及双福镇、符溪镇、高桥镇等9个镇乡,总面积260平方公里,示范园总人口7.36万人,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融合茶叶销售、乡村旅游、工业旅游、采摘体验、茶产品开发为一体,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示范园内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茶叶加工企业456家,2020年示范园总产值达182.8亿元,推动峨眉山市成为四川茶叶十强县、千亿川茶核心区。

峨眉山茶“始于西周,发乎于秦汉,盛名唐宋”,近年来,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始终坚持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通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茶产业链,不断建设优质茶业基地,延伸茶产业链条,完善营销体系,全力塑造品牌,融合一二三产业态,形成“园区+产业+旅游+文化”的成熟园区模式,全茶产业链条已经成熟。实现示范园内农户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741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6%,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农户增收之路。

一、主要亮点

(一)全链条布局茶产业

一是建强优质基地。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聘请陈宗懋院士等30余名专家成立园区专家委员会,建成园区研发中心,科学划分园区“一核一轴三片”区域布局,实施茶叶种植“散改聚”“劣改优”工程,茶园面积2年内从19万亩增至23万亩,亩均产量提高1.5倍,年产鲜叶9万吨,园区标准化生产比重和适度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85.7%和86.9%。二是延伸加工链条。投入3000万元助推园区内456家加工企业改造升级、扩能增产,培育“登尧茶机”成为行业前三,建成国内一流产业加工生产线3条,茶叶加工率从70%提高到100%,年加工干茶2.6万吨、加工增值35%,峨眉山境内农夫山泉开发的茶饮料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三是完善营销体系。积极构建“线下+线上”交易平台,建成大西南茶叶市场,每年举办“春茶交易会”“茶博会”,2020年总签约额达205亿元。依托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与天猫、京东等平台开展线上深度合作,设立特色馆、直营店等,园区村级电商覆盖率达95%,线上交易额比创建初期增长275%,形成“立足大西南、走向全中国、销售上百亿”的营销大格局,茶叶远销非洲、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国外市场占有率达40%。

(二)全环节塑造茶品牌

一是区域品牌打底。始终坚守匠心品质,维护“峨眉茶尤好,异于天下”的美誉,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力打造绿茶为核心,红茶、花茶、黑茶、白茶为支撑的“一核多元”产品体系,“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价值32.4亿元,居全国十六、四川第二,入选全国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二是企业品牌引领。出台21项扶持政策,对企业商标注册、品牌提升进行奖补,推动新注册商标54个,形成竹叶青、仙芝竹尖、峨眉雪芽三大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其中竹叶青公司连续11年稳居中国高端绿茶市场占有率第一,入选“四川名片”。三是新生品牌争鸣。用活全省唯一“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发展试点”政策,协调7家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茶叶贷”等信贷产品,撬动社会资本3.5亿元支持新生茶企发展,推动200余家茶企培育新生品牌近千个,榜上有名、三父子等6家茶企年销售超过5000万元,成为行业新锐。

(三)全领域推动茶融合

一是“园区+文化”。融入茶文化对园区内民居进行风貌提升,建成茶文化展示中心,举办茶文化培训班210余期,培养茶艺传承人20余名,将茶文化、茶体验、茶之味融为一体,开发“禅芯”茶文化系列“伴手礼”,推动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礼品,带动就业3700余人。二是“园区+旅游”。制定《产业园茶旅融合实施规划》等10余个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园区公园化、景观化改造,打造“七彩茶枫”“特色茶果”等茶旅融合示范点8个,推出5条精品茶旅路线,按4A级景区标准建设“嘉峨茶谷”,引入国企进行运营维护,串珠成链形成园区百里茶旅融合长廊,“峨眉问茶·万年祈福”成为全国精品茶旅线路,2019年园区入选“中国美丽茶园”。三是“园区+产业”。围绕“一杯茶”产业布局,构建企业、农户等多方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产业园内农户聚焦茶产业、发展茶旅游,催生茶家乐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

二、特色政策举措

(一)高标准规划支撑引领示范园科学布局

园区从建设初期就坚持以规划夯基、以规划为“纲”,做到谋定后动、遵循发展规律,增强了助农奔小康的带动力和持续竞争力。一是树牢科学理念。科学确立“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总体思路,以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最高准则,在充分尊重资源景观完整性、原真性、生态性前提下,坚持合理适度开发,找准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让园区发展既跟得上现代化节奏,又看得见“乡愁”的影子。二是精准功能定位。针对区域不同地理特点,划分出“一核、一轴、三片”,即一个现代资源要素集聚核心区,188公里产业环线,东部、西北部和南部三个茶叶主产区,实现局部差异化功能定位。同步配套制定茶旅融合等10余个专项规划,为区块量身定制发展“组合拳”。三是确保刚性执行。为把蓝图“一绘到底”,园区成立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及时解决规划建设中的问题障碍。同时,将规划执行纳入目标绩效管理,定期督促检查。

(二)多渠道资金支撑激活示范园生命力

通过以政府投资为支点,创新资本金投入、政策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以小投入换来大资本汇聚,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力。一是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园区整合中央资金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3.3亿元,以及交通、农业农村、水务、文旅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9.1亿元,全部用于强基扩容。二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以财政资金的高效聚合使用为引领,撬动社会资本接续投入,形成拉动效应。对于1000万元中央奖补资金,园区将3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200万元用于折股量化,500万元用于设立风险保障金,以此拉动社会投资1亿元;高效整合使用各类道路改造资金7.6亿元,带动社会基建投资13亿元,充分发挥出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6.3亿元。三是引导群众以劳代资。当地群众投工投劳、以劳代资,不仅降低园区建设成本,也带动示范园建设期间新增近2万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三)高水平技术支撑增强示范园持续竞争力

园区始终注重创新引领,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茶农节本增收,科技助农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一是注重技术研发。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设园区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茶叶机械重点实验室,获发明专利4项、相关专利40项,科研经费投入较创建初期增长4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二是注重技术应用。园区通过搭建“技术创新与推广同步”平台,构建“科研院所+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30个农技小组常年巡回服务域内78个行政村,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实现茶园亩均节约成本500元以上。三是注重技术培训。采取一站式、订单式培训服务,聘请技术专家深入现场对茶农进行指导,同时针对共性技术瓶颈举办专场培训会,全覆盖“强基提能”。近3年来园区举办技术专场培训会210余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200人、科技示范户1200户。

(四)全领域市场支撑助推示范园产值提升

园区坚持对内抓产业、对外拓市场,深耕专业市场,让茶叶不仅有品相、有卖相,还要卖得出、卖得好。对峨眉大西南茶业市场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突出茶叶交易、集散、流通功能,打造专业化、一体化茶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后,大西南茶叶市场入驻茶商100余家、1万余人,分别较建设初期增长1.5倍和2.3倍,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成为全国闻名的茶交易市场。实施品牌营销、会展营销等战略,建成峨眉山国际茶博中心,每年举办“峨眉山春茶交易会”“中国茶乡·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峨眉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2.5亿元。

三、经验启示

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不仅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国字号”创建任务,也让当地居民切身感受到园区发展带来的“实惠”。用本地茶农的话说:“不仅家乡变得更美了,自己的腰包也鼓了,在家种茶有了甜头,生活也有了盼头!”从园区建设发展中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示范园区“富民”的使命

农民始终是园区发展主体,农民强则园区强,农民富则园区富。示范园正是紧紧围绕富农、强农、惠农,做到发展思路围绕农民想、生产要素资源围绕农民配、各项管理服务围绕农民转,处处体现出以农为本。园区建设初期,即明确不搞大拆大建,为当地农民充分预留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尊重农民意愿,宜留则留、宜聚则聚,不搞“集体上楼”“定向安置”,让农民充分享有自主权、决定权。园区不仅100%保留村民原有住房权益和住房用地,也100%保留农民的承包自种茶园,自种茶园面积至今占到茶园总面积的七成。为维护自种茶农收益,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本着自愿原则,对茶农自种茶叶原料以略高于市场价优先收购,强化兜底保障,有效激发茶农种茶积极性,推动茶农更加积极地融入园区、反哺园区,形成良性发展闭环。园区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强农富农惠农,群众才会逐渐认可园区、亲身参与园区建设,为园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二)必须始终坚持示范园区市场化的方向

立足自身优势与对接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把营销重点放在茶叶中高端市场,一方面,练好内功,做好茶品质文章;另一方面,积极开拓线上线下市场,做强专业市场,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效应,获得经济效益。园区旗下竹叶青、论道、峨眉雪芽、峨眉山有机茶等20多个茶品牌享誉国内外,其中“竹叶青”更是位列全国茶企前三名,成为茶叶生产领军企业。

(三)必须始终坚持示范园区的利益联结

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是联结园区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园区发展在于通过利益联结,调动有限资源,实现农户和企业等主体的优势互补。综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等形式,让农户从产业链条各环节享受到更多收益,对农户的带动具有根本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赞]泉州:项目起势 发展胜势】12月7日,随着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泉州站在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启动建设,福建省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正式落地。这是泉州项目建设“进行曲”中的一记振奋音符。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今年以来,泉州市结合推进“产业链招商季”活动,深入开展12个“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找准找实项目支撑和工作抓手,将各种优势和积极因素兑现为加快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澎湃动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抓征迁交净地、抓创新促应用、抓招商要落地、聚城畅通、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一个个专项行动满弓劲发,大项目好项目全面起势,拼出泉州发展胜势。

“三服务”
项目攻坚拉动投资40多亿元
征收拆迁向来是项目大提速、区域大发展的“先手棋”。今年8月,一场“抓征迁交净地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在全市迅速铺开,分扫尾清零、集中攻坚、启动征迁三类精准施策,剑指攻破47个征迁项目“堡垒”,腾挪出600万平方米的发展空间。

何以清障?一线征迁故事里涌动着“三个服务”的泉州秘诀。

干部服务群众,“一户一策”解民忧。鲤城区爱国路周边片区安置房及通政小学北校区扩建项目仅耗时5天征收签约率达92.98%,13天完成100%签约任务量,刷新了该区项目征迁的最快速度。这背后离不开征收工作组数轮摸排,入户解读政策近千次,深入了解汇总被征迁户信息,做好图纸复核、附属物清点、产权确认、初步结算等前期工作,为签约启动打下的良好基础。“除了解决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我们还主动联系房屋中介、银行进驻指挥部提供现场服务,‘一站式’帮助群众解决后顾之忧。”工作人员林菲坦言,“居民家里的狗还会不会吠你”早已成为干部入户工作到位与否的衡量标准。

政府服务企业,“工作专班”巧破题。毗邻泰禾广场,靠近市行政中心,这样的区位优势吸引不少企业扎根丰泽区东海后埔片区,仅规上企业就有8家。企业主动搬迁意愿不强、证照不齐、配合度不高……面对种种难题,征收指挥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相关区领导任副组长、职能部门及街道干部参与其中的企业工作专班,针对企业搬迁遇到的“新用地审批”“历史遗留”等困难开展各项帮扶措施,为企业提供暖心服务,在集中攻坚阶段就一举攻下了42宗。

机关服务一线,“跨区协作”啃硬骨。泉州大桥及接线扩改工程的前期征迁涉及三个地区,协调难度大、区域范围广。以专项行动为指导,三地政府拧做一股绳:鲤城多部门协同实地踏勘、修改征迁方案,数次登门耐心动员,赢得宝海庵同意迁建;丰泽运用司法力量,最大力度保证群众的合法利益和诉求;晋江积极协调群众在征地补偿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让施工队进场,最大程度交叉推进项目争分夺秒建设。如今,该项目施工提速,年底前有望完成桥梁水面的4个水中承台、2座水中墩柱建设,施工进度已优于预期。

抓征迁交净地势如破竹,截至11月底,47个攻坚项目已累计征迁497.46万平方米,完成总任务的八成以上,其中35个项目完成攻坚任务。得益于此,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包括泉州大桥及接线扩改工程、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等在内28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建,拉动投资40多亿元,实质性推进了城市建设。

快时代
“聚城畅通”打造环湾30分钟生活圈
一座城市的聚集度,与交通路网密不可分。

去年开始,泉州梯次实施19个“聚城畅通”项目,加快古城与新城、环湾各组团间的快速连接。项目在服务中心城区内部交通的同时,可以快速疏解中心城区向外交通,实现中心市区和环湾集聚发展。

今年10月,泉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立足城市现状,站在更高站位强调实施“聚城畅通”工程的使命——“泉州城市组团加速破散促聚,最急迫的就是,以高速快速一体化带动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优化。”

日前,《泉州市2021年“聚城畅通”重点项目专项攻坚季活动实施方案》印发,对“聚城畅通”工程给出了更为具象的着力点,交通、市政城建、铁路等三大类共53个项目即将大会战,推动泉州迈向环湾“快”时代。

思想引领实践,蓝图指引行动。一年来,泉州按照项目推进、问题协调、目标任务“三张清单”,梳理难点堵点问题,一个个“聚城畅通”项目攻坚推进,取得重大进展。截至12月底,泉州大桥扩宽改造工程完成六成路基;二重环湾快速路(晋江段)新建工程一期工程已完成路基工程的75%,预计明年完工;兴泉铁路泉州段所有隧道全部贯通,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计划明年通车运营……

在徐徐铺展的便捷交通网络中,一重环湾快速路无疑最引人关注,作为泉州城市快速路网的核心环线,一重环湾快速路是“聚城畅通”工程的重要支撑。在一重环湾快速路石狮段,记者看到,工人们或在预制梁场制作箱梁,或进行雪上沟桥下部结构施工,整个项目已完成近六成工程量;晋江段也已经进入基础施工阶段。明年,随着石狮段和晋江段通车,一重环湾将全线贯通,快速串联环泉州湾区域经济组团,带着城市感受交通快的利好。

在规划的蓝图中,泉州将构建“三环湾+中环城+多向放射线”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形成环湾30分钟生活圈、市域60分钟畅通圈和省域90分钟通达圈,快时代正在到来。

求创新
研发投入增速高于全省及全国10%以上
“十三五”以来,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创新高地,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加速汇集泉州,为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动能,“泉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保持年均约15%的快速增长”就是最好的例证。

成绩固然喜人,然而面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泉州并没有“小富即安”,止步不前。瞄准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科技人才总量较少等软肋,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四个倍增”科技赋能计划,一场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旋即在泉州大地拉开帷幕,剑指到2025年,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等4项倍增指标。

循着路线图指引,泉州大地劲掀“抓创新促应用”热潮。

“抓创新”,依托大院大所突破尖端技术。去年年底,在位于泉港石化科教园区的清源创新实验室,一项名为“高浓度CF显影液”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等7位专家的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突破了国外对显影液材料的垄断,建议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促应用”,打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不久前,泉州师范学院自主研发的“海蛎壳高值化利用技术”成功完成中试,该技术通过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高效结合,实现对海蛎壳的高价值利用,目前已与企业达成项目合作,即将实现产品批量生产。“这些年,我们一些研发技术快速走出实验室,落地到市场应用。”泉州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戴聪杰说,“这得益于泉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的优化,不仅打破了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且很多激励政策在为科研人员加油鼓劲。”

这样生动的故事绝非个例。来自泉州市科技局的消息,“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统计局10月份公布的2020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数据显示,我市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42.08亿元,同比增长17.4%,领先于全国10.2%、全省11.8%的平均水平。在高企培育方面,今年全市共推荐申报高企916家,同比增长51.4%,按往年约80%通过率测算,预计今年通过认定高企720家,有望完成新增500家目标任务。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尤其是今年以来,李书福的态度也出现大逆转,从diss新能源造车公司,到牵手郭台铭、贾跃亭,与百度、腾讯合作,合纵连横层出不穷。目前,吉利汽车的市值不到3000亿
  • ”听了赵芳青的话,顾霜晓说道:“赵女侠客气了,我多次打听才知道你上了黔灵山,这才在山下等着你们。回到了客栈房中,郑飞说道:“二师弟,吴天龙失去了一条胳膊已经无用
  • #每日一善[超话]##我支持新疆棉花# 如果是对中国“不够了解”我们可以给足认识时间,但若骨子里根本就是歧视,也不打算遵规守矩,那还是不要幻想在中国淘金。一边泼
  • !!
  • #SVT中转周边[超话]# 出大盘人在学校 卡在家 寒假发货出了抽两个人17r总价差不多在8k左右锁车20%锁车费,弃车不退哟借tag 贵妇刷,sW10,校花人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房者最好去看看实体房,如果是在建项目,也要在小区里转悠一下,看看楼间距,房子方位、采光等,还要考察小区周边情况,多做对比,择优而取。看房子
  • #TFBOYS[超话]#想说好多话但是因为一个视频失眠到现在好像已经说了很多话啦夏夜的悸动是一场盛大的相逢果然青春无论长短总会有结局像你的歌里唱的那样我怕我没有
  • 在高峰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Micro LED在智能穿戴、虚拟影棚、家庭影院、车载显示等方面的应用前景,钙钛矿量子点材料、巨量转移方案等技术层面展开讨论,分享各
  • 可我无数的复眼透过窗,还是看见了那片天空,是我... 全文转发评论3三一六号电文 07-02 13:58错位时空(破晓)  或许文咏珊和徐璐也不曾想过有一
  • 刚忙完来给窝的洋送上祝福洋崽在我心里一直都是一个特别努力坚强的人虽然我们天天嘴上喊着想要自由,但放不下的感受只有我们知道~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真正的自由接下来的日
  • 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对受灾学校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排查,开展专业化的校园安全隐患排查评估,并实行验收制度,谁验收、谁签字、谁负
  • 6,其次,今天又在隔夜外围大跌的阴霾下,坚强地放量大涨,一举收复了昨天的失地,个股的涨跌幅又近似反转,同比题材方面更是普涨,而聪明资金也是低吸流入约30亿,即使
  • 近十年来,李晓韫和少年家事庭的法官们一直没有放弃小蕊,她们和小蕊的父母、社会各界一道给了小蕊更多的关爱,小蕊找到了一份安稳的工作,也交到了男朋友,即将步入婚姻的
  • 宋词之美是素雅与平淡是情感与笔墨的莲理枝是生活符号化的记忆表述苏轼悼亡妻词思境悠悠 引人入境 笔落风雨 词泣鬼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 · 苏轼十年
  • #李羲承[超话]# #李羲承反转魅力# 【趣事分享】‪这个推主好可爱,她有着一个原则,就是同样的物品她不会买复数。真的好幸‪运哈‬哈,最后‪感谢推主令羲承单封又
  • 生气于己于人都不是好事,没必要生气时最好还是不生气, 何必给自己徒增很多麻烦呢?看开一点,和这个世界为友, 而不是和这个世界为敌, 活得也自在洒脱 )佛
  • 【精忠报国】和田玉糖白巧雕精忠报国把件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精忠报国】和田玉糖白巧雕精忠报国把件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
  • 其它植物都是阴阳同体,只有艾草,只有阳,没有阴,所以我们叫艾草之阳为纯阳。其它植物都是阴阳同体,只有艾草,只有阳,没有阴,所以我们叫艾草之阳为纯阳。
  • ”爷爷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重点大学学生,平时对各种商品很挑剔不轻易表扬,他能这样夸一辆小推车,很是难得了~~~ 它还特别能装,春天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们频繁带娃去公
  • 就在刚刚 我妈跟我接视频说小侄子终于回来了然后一会儿功夫我哥又把娃抱走了我妈就进入到主要看电视顺便和我聊下天模式聊着聊着我妈突然笑着说道哎哎又抱出来了 那笑成